中国元旦的习俗

时间:2024-08-08 11:17:44 元旦 我要投稿

中国元旦的习俗[范例15篇]

中国元旦的习俗1

  中国的元旦习俗

中国元旦的习俗[范例15篇]

  中国古代的元旦,即现代中国所称之春节的习俗。

  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我国对元旦节不如新年重视,所以一般中国元旦节的习俗就是张贴“欢度元旦”。

  庆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放假了,随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古代的元旦与当今的有何不同

  从史料来看,差别挺大。中国很早就有“元旦”概念。1960年大汶口时期,从陵阳河遗址出土,灰陶上便发现了“旦”字。传说元旦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提出,规定了一年从元旦这天开始。但是,颛顼提出了元旦概念,并没有确定“元旦”这一名词。

  元旦的别称很丰富,汉代多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多称“元正”、“元日”、“元会”、“元辰”、“元春”,隋唐及以后有称“元朔”、“岁日”,民间多叫“新正”、“新年”,等等。由此可见,今天已十分流行的'“元旦”一词,在古代并不太受青睐。开始为“元”,天明即“旦”,元旦应该是古代文人杂合了“正旦”、“元正”等词汇要素,慢慢叫开来的。

  “元旦”固定组合,在南北朝时已出现。南朝梁萧子云所写《介雅》便是供新年第一天使用的歌词,创造性地使用了“元旦”:“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宋元以后,“元旦”已不再是生词,当时的志书、笔记中渐多。如宋陆游父子参订的《嘉泰会稽志》中有一句:“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进一步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今天所使用的“元旦”一词,和古代已经有差别。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政治,也结束了惟用天干地支纪年的历史,进入了西历(阳历)与中历(阴历)并存的“二元”历法新时期,以西历公元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确定为民国元年的元旦。可以说,民国对西历和元旦的全新确认,无异于一场民俗和律历领域的辛亥革命。

  改历就要改节。原来仅指立春节气的“春节”概念,一下子顶替了原本该属于“元旦”的阴历一月一日,成了过年的代名词。“元旦”则被移到了阳历的一月一日,成为阳历年的第一天。这就是古今元旦的最大不同。

中国元旦的习俗2

  迎财神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诗“鱼”与“余”谐音,图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回娘家、祭财神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早晨吃昨晚上包好的饺子,饺子中有硬币,吃到硬币今年会交好运哦~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祭玉皇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中国元旦的习俗3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

  一、中国元旦的由来

  中国元旦的由来,据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在古代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称并是“初始的日子”。而在历法上,专家们习惯称地球围绕太阳1周为1年。到解放后元旦节被政府定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还有假放,而在民间有的地方会举行“庙会”等欢庆活动,传承古代的民俗。

  二、元旦的习俗

  元旦的习俗种类很多,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存在着饮食、服饰、活动、交互、过礼、娱乐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但大多数还是一样的。

  元旦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

  3)放爆竹:

  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4)拜年: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也就是走亲戚。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在中国,像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元旦的到来预告着旧的一年将要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新一年春回大地的开始,新一年岁月辉煌的开始,是展现自己新的`一面开始。元旦的气氛会渲染整个民族。

  元旦的来历

  相比于其他传统节日,我们过元旦节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远。元旦是公历纪年的第一天,我国政府采用公历,始于中华民国建立。所以,在我国,有元旦节的历史尚不足百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元旦是怎么来的?元旦的产生有哪些传说?

  “元旦”,最早来自西方。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同时古埃及人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由此,我国政府采用更彻底的公元纪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统计报表、报纸刊头等均采用公历,中国传统的农历纪年除了在重要报纸报头的公历后边标注外,官方文件中已彻底没了踪影。而元旦节日,也于1949年12月23日的政务院(即今国务院)会议上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被规定为我国四大法定节日之一。今天,公元纪年及元旦节日在国人中已经逐步通用、流行、稳固。元旦与春节两个节日,称谓上不再混用。如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元旦团拜会上的祝词》,此处元旦就是指公历元旦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元旦节了。

  由于最近500余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基督国家的影响,纵横世界各大洲,也由于公历的相对精准,公元纪年法被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元旦作为节日,在西方比不过圣诞节,在中国比不上春节,但由于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

  元旦的由来和故事

  在中国远古时候,有一个平凡的少女叫"百合女",她长的十分漂亮,她住在一个叫芳幽国的地方。那里终年百花盛开,许多有灵性的动物在那里生活着。百合女就生活在那里,所有男人都迷恋上了她。可是百合女却不喜欢他们,因为她知道,这些男人并不是真正爱她。但是因为家境贫困,她的父母必须让她嫁出去。有一天,百合女去雨莲山上采花,采花时差点掉入悬崖,突然从夕阳中飞出一个英俊的少年,那个少年救了她。于是,两人在山上坐者聊起了天。百合女和他聊的很开心。那个少年告诉她:"你要是想找我就来这座山上大喊一声"索伦"就行了。

  于是百合女每天都来这座山上。漫漫的他们日久生情。但是这件事被百合女的家人知道了,让她嫁给一个大少爷。她不肯父亲把她关在屋子里不让出来。索伦知道了这件事,努力想把百合女救出来。可是大少爷得不到的东西,任何人也别想得到,把百合女杀了,索伦为百合女殉情而死。

  这时两人的灵魂化做雨莲上的百合花山。人们被他们的爱情所陶醉。感动。于是这一天定为元旦。

中国元旦的习俗4

  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古代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朔”、“正元”、“正旦”等,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农历“大年三十”古时称“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称“三元”,俗称“大年初一”。中国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

  “过年”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共同的盛大节日,中国人过年热闹喜庆,还有一些很有讲究的风俗。马上又要过年了,这里向读者介绍传统的四大年俗:

  一、拜神与祭祖

  过年风俗源于远古农耕民族的“腊祭”。“腊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识的体现,人们习惯“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形成“岁终出祭”古俗。由于宗教、风俗本身的保守性及历代统治者的倡导,这种原始时代的“敬神”礼俗代代相袭,并逐渐演化为祭灶神。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自灶神产生开始,老百姓就顶礼相拜。人们想祈福禳灾,便对灶王爷恭恭敬敬。

  “二十三,糖瓜粘”,说的便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升天禀报一年情况时,人们要祭灶,麦芽糖和酒必不可少,酒是为让灶王爷喝得晕头转向,麦芽糖甜而粘,灶神嘴吃甜后只能说好话。民间百姓把“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用在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祭灶风俗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年饭,大都也是先请祖先“前来”享用后方可开席。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二、团年饭守岁

  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临之际,便四出噬人。古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既然“年”怕火光、爆响,人们每逢除夕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岁。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分岁饭”。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至迟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团年饭的习俗。除夕守岁也是从吃团年饭开始,这顿饭常常得准备好几天,是农家一年中最丰盛的阖家团聚之宴,一般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一直吃到深夜。可见这顿“团年饭”是何等重要。“团年饭”南北风俗各异,但大都有所寓意。北方人喜欢包饺子,意即“更岁交子”;南方人喜欢打年糕,楚地人喜欢做鱼肉糕,“糕”与“高”谐音;红烧全鱼则是祈祷“年年有余”。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南北朝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不催。”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共叙亲情中辞旧迎新,寄托了人们对来年年景的美好期望。

  三、恭贺拜大年

  《北平年谣》有“三十日,黑夜坐一宿;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新年正月初一,人们早起后穿上崭新的衣服,放过“开门炮”便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古代通常的`“拜年”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不同的讲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这年才算拜完了。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则是平辈间相互道贺。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恭拜新年,这大概是早期的贺年片。至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有“新年快乐”、“吉祥如意”之类的祝辞。

  四、压岁钱祈福

  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将事先备好的“压岁钱”赐予晚辈,寓意“压岁祈福”。相传“压岁钱”能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故又称“压祟钱”。晚辈得到“压岁钱”即可平安度过新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民间百姓将“压岁钱”放置孩子枕头下,正是为了“压祟”,期望在恶鬼妖魔或传说中的“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当然,这也是长辈们希望孩子们在来年平安健康的美好祝愿。

中国元旦的习俗5

  中国元旦的饮食

  年糕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饺子

  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糍粑

  烤炸出来的糍粑是最饱眼福的,颜色金黄,然后又是圆圆的。不过炸出来的.糍粑需要放些糖,或者加上一些佐料才会好吃些。我不推荐炸糍粑,因为经过高温油炸的东西里面的营养等成分都会大打折扣。或者煮着吃。试想一下,冬天在燃得正旺的火炉上放一个小壶,里面热着甜酒,甜酒里有一块一块的糍粑。家人就围在火炉边,端着甜酒,吃着糍粑,谈着白天发生的事情。煮出来的糍粑是温馨的。

  元旦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习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元旦,即现代中国所称之春节的习俗,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中国元旦的习俗6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中国元旦的习俗7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拜年已成为传统习俗,古今大同小异。随着电话拜年、短信的拜年,贺年卡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那么古代人是如何拜年的呢?

  春节拜年已成为传统习俗,古时候有点身份的人在春节时都会用现在贺年片形式“拜年帖”相互问候。宋代人开始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贺年片的雏形。明代的设计更加精致,帖上已印有吉祥如意等祝辞。长辈接受晚辈拜年后应送出压岁钱,因为岁,祟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晚辈一年平安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宋代久居京城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有:“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以商品为诱饵赌掷财物的博戏)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云:“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由于春节时间短,拜年要求的时间又比较集中,这对于交际比较广泛的上层人士来说,面对众多的各个方面的拜年对象,难有分身之术,一下子忙不过来,这就发明了“飞帖”拜年的方法,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这种名刺是用一种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的纸片,上面写着受贺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贺新年的吉利文字,以此代为拜年。

  明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名片和贺年卡的前身。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快捷、方便、实用,易于被人接受,不但节省了时间,也体现了社会文明,因此被广泛应用,乃至今日人们仍在元旦和春节用贺年卡来传递友谊,联络感情。

  既然“飞帖”可拜年,那么,由谁来接受“飞帖”呢?人们不可能总是站在门口等待。持名刺的佣仆因为任务繁多,不可能也不适宜进入人家家门。为此,有关人家就在门前的墙壁上糊上一红纸袋,上面写有“接福”两个大字,持名刺的佣仆到此不用敲门,将“飞帖”插入“接福”的红纸袋即可离身。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这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和一道亮丽的景观。一个“飞”字,足可以看出街头传递片子的繁忙热闹景象,正是“你来我往急匆匆,代人送帖传友情;莫道街头风刺骨,额头早已汗珠生”。

  当然,对于传来的.帖子和前来拜年的来客,大户人家要登记造册,做到心中有数,牢记友情。因此,大户人家还专设了“门簿”,进行详细记录。譬如,来客或“飞帖”的主人,辈分或官职,以及详细居住地址,以便回拜回帖,这才真叫“礼尚往来”。

  历来十分讲究吉利的古人,在新春大喜之日,更是多了一些讲究,以图接祥纳福。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是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街长寿巷;二是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金银库胡同;三是贵无极大人,住魁星阁大学士牌楼;四是福照临老爷,住五福街幸福巷。

  另外,还可以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及所盼之事,去虚拟其他人物,譬如这家有体弱多病之人,就虚拟一个健无病老爷,住踢山街托鼎巷,以图吉利讨口彩,端的是“新年接福纳吉祥,虚拟吉人进门堂;只盼来年日子火,福寿全到乐无疆”。

中国元旦的习俗8

  每逢过年,都是小孩们的快乐天地,原因很简单,过年要穿新衣服、戴新帽,而且孩子们还会得到许多许多压岁钱,高兴地蹦蹦跳跳,真是欢天喜地呀!可是,再怎么高兴,也不能忘记我们中国独有的过年习俗哦!

  大年三十那一天,我们家有一个整体大扫除,不管男女老少都全部出动,干得那叫一个起劲儿,一天的精神差不多都花在了这大扫除上。一天下来,我家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家人们累得气喘吁吁,可这心里头却是喜滋滋的.。

  过年有一个重要点,那就是贴对联了。这贴对联的活动可不能少了我,爸爸站在梯子上贴对联,我在梯子下给爸爸递胶带,这功劳虽小,可也是少不了的一个环节呀!过年有一个少不了的习俗,那就是吃饺子。家乡人都说,如果冬天过年时不吃饺子,那耳朵就会被冻掉。小孩们都怕耳朵冻掉,就都不得不吃饺子了。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到凌晨12点钟,过年的钟声敲响时,大家都拿出礼花炮,开开心心地观赏着美丽的烟花,希望自己在这新的一年里都如这烟花一般,炫丽多彩。

  过年可真有趣,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中国元旦的习俗9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

  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屠苏酒: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苏而已。”

  韩鄂还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时纂要》中披露了这一预防瘟疫的屠苏酒方:大黄、花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他说将以上八味切细,装入深红色的口袋里,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全家从小到大,依次稍许各喝一些,一年没有病。

  胶牙饧: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自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

  《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岁时广记》卷五91)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敷于散:是一种中药,药方出自葛洪《炼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末,用干净井水饮服。

  却鬼丸:《荆楚岁时记》隋注讲的处方是: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之像弹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会逃避的。不过《荆楚岁时记》说的却鬼丸是服食的,与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后起的'风俗。南朝梁的文学家庾肩吾《岁尽应制》中有“金簿图神燕。朱泥却鬼丸”之句,说明除夕夜有准备却鬼丸的活动。司空曙《酬卫长林岁日见呈》有“朱泥一丸药,柏叶万年杯”的诗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汤饼: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流传至今的元旦食品要数饺子和年糕了。

  饺子: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北齐人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户录》注引)类似今天的饺子。明代《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或谓之‘粉角’。北人说角如矫,实即饺耳。唐人谓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

  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中国元旦的习俗10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但未正式公布。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xx年的到来,它只有“68岁”

中国元旦的习俗11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中国元旦的习俗12

  一、元旦节的由来

  从字面上看“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1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那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那个时候并不叫“元旦”。

  2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在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二、元旦节的习俗

  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大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

  1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我们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

  2真正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可能只有在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

  三、中国古代元旦节的饮食习俗

  作为新一代美食达人,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元旦节的饮食文化。

  1椒柏酒

  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

  古书记载

  1.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

  2.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

  年糕

  --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

  --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则为黏黍。

  --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饼”、“糕”、“饵”、“糍”等名称。

  古书记载

  1.六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

  2.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3.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4.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

  5.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

中国元旦的习俗13

  一年一度的元旦就要到了,许多人都很期盼的到来,而且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准备元旦的物品,准备过元旦,那在我们国家,元旦的习俗都有哪些呢?也是许多人想要了解的一个问题。

  元旦的习俗:

  至今我过庆祝元旦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目前庆祝活动有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还有的.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举办联欢晚会也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庆祝活动。而且现在把元旦顶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

  除了上面的元旦习俗外,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的习俗也是有差异的,比如在南方和在北方过元旦也是不一样的,但基本上都是全家在一起庆祝元旦。

中国元旦的习俗14

  今天是除夕,也就是春节。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学生们都知道春节不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所有人都认为“春节很热闹,因为它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不这么认为,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个怪物,它的名字叫“年”,它经常吞食路人,会让人受苦。后来,出现了一个白胡子老人,他制服了年。为了防止年再跑下来,人们放鞭炮,贴红纸吓唬年,所以他们现在有庆祝新年的习惯。

中国元旦的习俗15

  新年的第一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我不仅能穿漂亮的新衣服,还能收到许多压岁钱和礼物。

  一大早,我就被不断的鞭炮吵醒了。我一睁开眼睛,就感觉到枕头下面。哇!我摸到了两个红包。结果是我的祖父母和父母给了我压岁钱。我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有很多压岁钱!我太高兴了,我大声喊道:“祝我的父母生活顺利幸福。爷爷和奶奶都很健康,活得很长!”全家人都开心地笑了。

  早饭后,我和父亲去他朋友家拜年。我们来到大叔叔和大妈妈家,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我和我的大妈妈看电视和吃瓜子的时候,大叔叔正在和他的爸爸说话。我很不开心。突然,大妈妈起身走进书房。我在想。不一会儿,大妈妈出来了。原来,大妈妈去给我买新年礼物和钱了。当我打开礼物时,原来是一个跳舞的芭比娃娃。她有一头美丽的`头发,穿着白色的粉色纱笼。它真的很美!我非常高兴,不停地说:“谢谢你,妈妈。”……

  离开我叔叔和妈妈的家后,我打算和我的父母再次去我奶奶家。我当然可以再次收到很多压岁钱!

  有了这么多压岁钱,我今年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元宵节义卖”。我会用收到的压岁钱向学校里生病的学生献爱心。

【中国元旦的习俗】相关文章:

中国元旦的习俗11-16

中国元旦的习俗(精选)08-07

中国元旦的饮食习俗05-21

(优选)中国元旦的习俗08-07

中国元旦的习俗[荐]01-15

中国的元旦传统习俗05-18

(优)中国的元旦传统习俗08-06

中国元旦节的来历和习俗04-30

中国元旦节都有哪些习俗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