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8-09 13:29:13 教师 我要投稿

[优]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识树”,里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识有了遗忘,他也会很快地从某一根枝条出发,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个所需要的部分知识。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概念,让他所掌握的知识如中药铺中那一个个排放整齐而有序的药匣子,如何需要哪种“药材”,就会很快地抽取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每一种知识所伸展的触角都要有所了解,只有他的`触角伸得越长,他才会很快地找到。“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2

  "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的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这句苏霍姆林斯基本人写照的话语和他创造的全部宝贵作品,使我深深折服的同时,也照亮了我们教育人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教育者不单纯是教育知识的"消费者",而是一名研究者,一名合理化建议者,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20xx年参加了渝中区黄咏梅特级教师工作室后,黄老师始终挂在嘴边的一句"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留给我深深的思考。教研,对我来说是个最熟悉的陌生词汇。熟悉,是因为经常在各种场合都能接触到这个词汇。陌生是不会科研。站上讲台快九年的我开始有些职业倦怠,通过参加工作室和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教育巨著,我找到了职业兴趣新的增长点,走科研之路,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同时感谢我们学校的费校长,他让我们平时撰写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和小故事,积累教育战线上第一手教育教学实例。本次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是与几十年,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始终战斗在教育一线密不可分的。处在一线教育教学的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和背后的家长,给我们做科研可以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我坚信只要认真总结反思,真理之光就会有被我们发现的那一天。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虽然短暂,却为教育界做出卓越的贡献,关于教育的阐述专著41部,教育论文600多篇,童话故事小说 200多篇,在教育界是一座无法跨越的不朽丰碑。给教育界留下了一场盛大的思想盛宴。

  "教育者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精彩片段。这段论述是对新修订的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阐述,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时候,以前均采用门捷列夫的生动事迹来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往往收效甚微。后来有一位老师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动:据说,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纸牌上,每天带在身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现在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给每个小组 0张纸牌,(范本网网 )代表了10种元素,上面写有每种元素的原子量和主要性质,请同学们将这些纸牌进行排列,尽可能多地反应元素之间的联系。同学们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排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体会到了门捷列夫面对六十多种元素和种类繁多的资料时的困惑,感受到了科学背后发现的艰辛与不易。学生们通过体验式的方式渗透情感,价值和态度,收获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教师如不经常置身于书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周都得到充实教师藏书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书本知识是教师的财富和智慧。一个真正的教师常常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个人研究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件快乐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经典的论述是我们当代教育者实现"自成长"的密钥。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一书中也有如下的论述:"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全书,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由于时代的向前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当代中学生信息储存量大,追求多元的教学方式,尤其喜欢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只有获得心灵认同感的师生关系才是最适合开展教育的前提。面临更多挑战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来全面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 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成长可能比成功更重要,可能有人会妨碍你成功,却没有人能阻止你成长。杨澜说过"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成长".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我真切的感受到,用32年的教育历程书写的人生日记,无不处处彰显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阅读伟人的巨著如一次灵魂的洗涤之旅和享受一场精神的大餐。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通过本次的阅读,让我有一种再出发的追求,回顾自己九年平凡的教育点滴,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理论,留给我诸多的思考和照亮了未来的教育生涯。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3

  最近好多老师向我介绍《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给教师一生的建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怎么如此吸引人们的眼球?带着好奇,我拜读了这本书,真切领教了此书的魅力。它是从全国许许多多优秀教师的材料中,精选的 40 多位杰出教师的精彩个案,分为"师德篇"、"教学篇"、"育人篇"和"修养篇"四个部分,向广大教师介绍了他们优秀而感人的事迹,展示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风采。在这些优秀教师的精彩个案中,无不闪耀着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的风采和光芒!

  爱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当我看到周成平教授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中第一个建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时,就被它深深吸引。此书编写共分师德、教学、育人、修养四个篇章,提供了四十三条建议,结合优秀教师的经典案例分别作了深度反思,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启示,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阅读教师"……读此书,让我感觉仿佛与一位身边的教育工作者畅谈日常教育感悟,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是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中蕴蓄着丰富的教学智慧;有的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一条建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感触最深。

  本书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开篇之作,使之位列教师师德之首。"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生的关键就在于爱,表扬也好,批评也罢,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爱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给予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寻找一切机会教育学生,把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到的。

  我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工作是平凡而又琐碎的,每天我们都会累的疲惫不堪,每天我们又都会忙得不亦乐乎。是什么使我们教师甘为人梯,勤勤恳恳呢?我想那一定是我们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是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教师是红烛也好,是园丁也罢,总之不热爱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热爱教育的老师更不配为人师表。

  书中《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一节,也很打动我。"后进生"转化始终是摆在班主任工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想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善于捕捉和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不吝啬对他们的赞美之词,培养其自信心,使其逐步由后进变为先进。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构思、与众不同的见解、违反常识的提问、超乎常规的答案、别出心裁的想法、新颖独特的思路,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点燃创新的火花。通过赞美与表扬,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以愉悦的,积极的心态陶冶自己,感染学生,必须以家长的身份育人,从学生的角度教书,让快乐陪伴着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是一份精神大餐。读完这本书,让我重新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让我重新去思考,它将让我真正体会教师职业的价值,从而更深爱她。我将和千千万万的教师一起,把领悟到的教育理论的真谛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中实践"爱",在教育中挥洒"爱",在教育事业上把爱进行到底!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4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我认为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与其它教育类的书有着很大的不同,书中有很多实例,并不是枯燥的纯理论,通俗易懂,他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有些就好像是小时候的自己经历过或者看到过,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这还未初出茅庐的师范生提前了解中小学生成长、学习中的问题,让我对于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信心倍增。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尽管苏霍姆林斯基已逝去近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七十五条中写到:“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这要求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对孩子付出爱。

  爱,是通向学生心灵的路径,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就提出爱的教育的思想,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教师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对于教师来说,第一要素就是爱,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还不够,还得有慈善的爱心,能爱、会爱,借助爱的力量往往会事半功倍,心灵的塑造借助爱的感染会水到渠成。“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形的情感纽带,没有爱就没有心灵相通,没有情感融洽。学生再不成熟、不懂事,都有着自己的感情与尊严,有着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教师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刷新自己的赏识思想,懂得适时地赞许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教师的一句话赞扬常常能使学生信心倍增,让他们有种成就感。而成功能让孩子建立自信,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教师的赏识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有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它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信任度,师生之间,彼此信任,有好感,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就会显得更加自然,教师的教学更有效果,学生的学习更有激情。

  作为教师当然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是授教者,同时更是一名学习者,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懂得反思,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从而实现教师自我提高。

  书中有很多实例让我受益匪浅,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教学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像往常一样听完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这位历史老师的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听课的老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初看到这句话,我十分诧异,觉得他有点夸大,因为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已经在微格教室试讲过多次了,准备的时间,可能是几天,几个星期,但肯定不需要所谓的一辈子的时间。后来细想,如果匆匆忙忙,课堂完全按照预设的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那么就忽视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这个故事让我完全了解到,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懂得反思,教育技巧是从每次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教师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思路,不断完善每一节课的教学。这不就是需要教师用终生时间去备好每节课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我只是粗糙地读了一遍,我想它很值得我们在去细细品味。作为一名即将真正走上讲台成为人民教师的大三学生,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那么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教师的礼堂。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5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自然地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同样是给教师的建议,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内容浅显,所提建议好懂、易用。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高深的理论,就如一位长者,在和你促膝而谈,劝诫、建议、指导,那么贴心,那么热情,让你在读的时候不由地点头称是。是的,作者安奈特·L·布鲁肖就是一位长者,一位良师,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前辈。

  这些建议,对于老教师来说,都耳熟能详。大多数听过,有的建议还是我们正在做的,但更多的建议是我们知道,却没能做到或没能做好的。读着这些建议,我深感惭愧,一笔一笔地划出,一句一句地记录,心中涌起一个又一个决定:开学后,我就要这样去实行。

  第三十条指出:“要因材施教”。读到这条我有点好笑,这可是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观点,却在外国人的书里读到,他这不是偷我们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吗?可是读到底,我却感觉羞愧极了。是的,是我们老祖宗的观点,可是面对班级具有参差不齐水平的学生,我做到多大程度的因材施教?我们工作是太忙,一个班级七十几个人,每天批作业、备课、应付各种临时任务占去了全部时间,几乎没有时间用来单独和学生交流。但是,沉下心想一想,这样的劳动完全是事倍功半。用同样的方法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好的学生觉得太浅,失去学习兴趣,差的学生听不懂,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辛辛苦苦地教,结果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他们‘应有的水平’来展开教学的工作,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因材施教,才可以事半功倍。

  “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读到这一条我有点乐,原来对老师的偏见在美国也有,许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太轻松了,一天只需工作几小时,双休日休息,一年有好几个节日,还能享受长长的假期,何等的轻松惬意!只有做了教师,并且做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才知道,教学工作是多么的艰难、辛苦。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付出的心血是别人看不到的,承受的压力也是别人看不到的。一边读着这条建议,我一边在心里想到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以及中国的斯霞、于漪、窦桂梅、李镇西、朱永新等等教育精英,他们对教育的热忱,付出的心血真的是别人难以想像的。而我,一个只把教书当作职业的老师,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一事业,也许不能像那些教育先锋那样把整个生命扑在教学上,至少我可以更尽心尽力一些。生活中可以更少一点娱乐,更多一点探究,这样我的学生会有更多的收益,我的人生也会更厚重一些,生命更宽广一些。

  这本书中许多建议是我从前没有听说过,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经常课间休息”,听起来多奇怪,下课就是课间休息吧,怎么个经常法?读了才知道,是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每上一段时间就让学生休息一下,时间很短,只有四十几秒,效果却是显著的。这是人性化的课堂环节,因为人的耐力都有限度,一节课四十分钟,老师要求学生坐着别乱动,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地动脑,不能分神,不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这真的很难。上课时,孩子们不是屁股动一动,就是手里拿着笔转一转,或者趴到桌子下捡拾东西。这些都是上课时间长坐不住的表现,与其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动个不停,不如全体同学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就像那位老师那样,在45秒的时间里,站起来,伸伸懒腰,说说话,老师喊“停”,必须马上停下来,坐好,安静。接下来的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小细节,体现的是大智慧。

  “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赏识教育一再被提倡,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正逐渐使用。但是我们只知道赏识是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优点,却从没想过,评价时,可以稍微“夸张”一些。是的,孩子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我们的“稍高评价”就是告诉他们:“你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孩子们自然会向那个程度努力,大部分恰恰因为这种“稍高一点的评价”而进步了。“在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人们才勇于尝试。”让孩子们都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吧!

  这本书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更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让我们的教学有法有依,有章可循。“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建议不稀奇,但是如何合作探究,怎样的方法最有效,却是要我们自己去研究的。这里,布鲁肖提出的许多方法都非常实用,如“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组”;“事前将所有的活动都安排得一丝不苟”等等,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在提出要“设立目标”时,布鲁肖告诉我们“写在纸上的目标要比那些储存在脑袋里的愿望更容易变成现实。”这对于我这样常常设立目标却不当回事的人来说,就是良方啊。把目标写下来,再张贴起来,每天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一步,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答错题的学生也需要尊严”“学会心理‘战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不求完美,只求进步”“切忌冷嘲热讽”……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无论对老教师还是对新教师都十分实用的书。它就如警钟一样,在我麻木的神经上敲击,帮我拨正偏离的轨道,再一次让我这个老教师清醒地认识,怎样就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帮我重新整理,放空自己,放开成见,在教育的路上再出发。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6

  这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用了很多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阐述的非常生动、有趣、明白。特别是那些教育的真知灼见和独特见解,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品味、反思。此书令我受益匪浅,原来要做一名好老师,不容易;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更不容易。因为我们要用心去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当主动地学习,终生学习。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18条: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因为老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

  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

  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兴趣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去发现学习的乐趣。在一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和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从而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21条: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

  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这一环节很重要,如果引导不慎,会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62条: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需要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索,去弄明白问题,会让学生收获成就感,感受到思考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吸取知识能力也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关爱、关心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后进生。因为大多数人的智商差不多,成绩并不能衡量孩子的智商。记得有一个同学跟我说过:他初二时候的成绩还不错,可是到了初三,因为班主任因为他犯了一点错,就在全班面前批评他,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此后每次上那个老师的课总是睡觉,不然就逃课。那个老师也不管他,慢慢地他开始厌恶学习,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最后辍学了。听完之后,我觉悟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很大。因此作为教师,对后进生不要轻易放弃他们,要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例如,哪怕他们学习只进步了一点点,也要鼓励他们;

  要经常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或者专门为他们挑选作业,鼓励他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问题,体验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

  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作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的世界的人。综上所述,教师应当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7

  古人云:“开卷有益”。于是,我借假期的闲暇,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鲜活的实例阐述、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时而让我茅塞顿开、时而让我拍手叫绝、时而让我柳暗花明、时而让我冥思苦想……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认为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攫取了他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的精华,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切实可行的一百条建议。书中许多思想、许多教育方法、教学策略,让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怎样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大家老师平时都会说:我们要一视同仁、善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大家老师平时也会说:我们要因材施教;大家老师还会说:我们不能歧视后进的.孩子。说归说,要做到确实很难,但是我们依然得努力做到才行。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让我懂得了,做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不要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对他们说某某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让他们跟自己比,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让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喝彩。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无愧我们口中的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才真正做到善待每一个孩子、不歧视每一个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一思想不仅仅体现在这第一条建议中,而是贯穿于整本书中,激励着每一位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未来的教育阵地上,我一定努力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让我的每一个学生在赏识中成长、进步。

  书中让我幡然醒悟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的必要性。也许我们曾经以为:我们小学教师,不就是孩子王嘛,教教他们,现在的学识储备已经绰绰有余了。“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如今,“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然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第18条、第19条建议和后边的相关建议后,我深深感受到读书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读书竟有此奇特的功能,那于我们教师而言定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吧!再者,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读书是条实惠而必要的途径。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对书籍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我懂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今后的人生,我定要求自己与书为伴,让自己始终与时俱进,让自己始终在进步。

  品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仿佛亲耳聆听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之谈,让我在聆听中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经历,使我在反思中悟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真谛,它将成为我教育阵地上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8

  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

  最近一段期间,我有时间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9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喜欢的一句隐喻。是指教师要注意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他们的目的就是抛好球、接好球。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第三、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

  这学期在推荐的好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而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这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书中娓娓的叙谈,诚恳的告诫,他像一面镜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你、我、他。他深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那就“让我们一起坐下来读点书吧!”在100余条的建议中我重点读了p315的《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现在就谈谈我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我想到在我的论文中用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美术课上,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我刚讲完,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教棒,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的把教棒借给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们走上台展示时,足足地吓了一跳,不光是我还有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叫出来:“蛇!”再仔细看原来是青竹棒上缠绕着橡皮泥,那根青竹棒不就是教棒吗?我又看到那个学生神秘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那位学生,后来我去上美术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读后,感触颇深,我想如果我是当事的那位老师,我肯定会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更不会把教棒借给他。但这位老师用包容、欣赏的眼光来接受了一个孩子别样的童真,同时感情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这位老师也同样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如果老师的一声呵斥,那或许一件杰作就飞灰烟灭了。所以,我们不但要抛好球,还要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在上《太阳》一课时,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轮到学生自己下笔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低着头,当我走到她身边时,她慌忙把自己的画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对这个学生说:“能否让老师开开眼界?”那位学生却摇摇头,我想凡事不能勉强,就对她说:“那就等你画好了再给老师看好吗?”她点点头,过了会,我又走到她的身边,她抬起头望着我,脸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那张画。她慢慢地把手从画上挪开了,我看到了一个愁眉苦脸的太阳。我于是说:“你画的太阳很特别,但老师希望你的太阳能早点高兴起来!”那个小朋友笑了!也许是我的话,不一会儿她把太阳的表情改了,还给太阳涂上了特别美丽的颜色。这回她再没有用手把画挡住了。当画好的小朋友上台展示自己的画时,她也勇敢的上来了,结果我当众表扬了她。我看到了她冲着我甜甜的笑了。

  信任能促进彼此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建立信任基础的重要性:“信任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因此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机会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更要抓住在课堂内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建立起“信任”这朵娇嫩的花。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个隐喻也深刻地说明了师生的交往问题,要相互信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常常是抛球者,所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孩子再把球抛回来。教师与孩子之间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孩子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孩子高依赖、高服从的局面,这种交往表面看似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交往使教师不能认真地、从容地、恰当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呼吁老师们:“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还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被人尊重,师生间相互信任。“建立信任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总结的。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虽然我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但通过一次次的读书论坛活动,确确实实让我多读了几本好书。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0

  1977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震动,在这里,我想摘出几句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刚开始看到这句话觉得有些荒诞,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吗,而且现在基本招工单位不是一律看简历、荣誉吗。但读完这一段话,静心细想,确实如此,一位教师是否优秀怎么能凭几节作秀的公开课或论文的篇数来断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学生的家长们都“口口相传”地赞美你、敬重你,你有着很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个“口碑”很好的教师,郑校长说的第一条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你终将被时代淘汰。我觉得今后的生活应该把学习摆在第一位,“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让自己活得美丽而开心。

  四、“欣赏缺憾”

  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赏它。作者认为 “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为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美好的。可以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五、永不放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而且在幼儿园不用成绩去评价孩子的优劣,所以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这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六、“学会倾听不容易”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以上是我读了本书后的点滴想法,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登上了每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地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1

  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毕竟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本书第六条,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其实后进生也有其闪光的一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关注优秀学生,而忽略后进生,那么我们也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教师。其实后进生的内心是很自卑很脆弱的,对待后进生我们应该换为思考,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或许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作为教师,我们在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中应当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教给他自觉阅读的方法,引起他自觉思考的意识,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要不断关心鼓励这些孩子,尽可能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体验下慢慢找回自信,从而追求积极上进。但也要适时运用批评。有比较才有体会,因此我觉得有时“严厉批评”也是一种不可少的调味品,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就如《论语》里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阅读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阅读,在作者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可以看出,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学生需要阅读,同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全书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教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教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则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入剖析教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做一名成功的教师这一话题,颇具新意。四大部分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以下几点印象尤其深刻:

  一、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二、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当然了,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务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还记得,当时教某班的时候,我对班上不完成作业的同学的要求是可以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一,但要自己认真完成。连续几天,这部分同学的作业都做了一半按时交了,我也都很满意,并在班里表扬了他们。课堂上,他们也听得认真了,不断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用“加法”不奏效时,为什么不试一试“减法”呢?

  三、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

  当读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时,我觉得获益匪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而要保护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就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关心儿童的人的尊严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能够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或许我们会发现,冷漠的训斥并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却往往能使教育“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位历史老师上公开课的例子,这位历史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出色。当别的老师问那位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第一个层次是坚持。读书的好处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是呀!读本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懂得更多知识,丰富大脑,更能使你增强自信心。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读书贵在坚持!所以,让我们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第二个就是形成习惯。读书就和我们的吃饭睡觉一样,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都不可少,但每天都会有收获,有长进。

  第三个是审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我们读一本好书,就好象在与一个个智者交流、探讨、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就能促进我们逐渐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当读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他”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对他们要有信心、耐心和爱心。后进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了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后进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向进步转化的条件。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4

  翻开郑杰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91页的一段文字跃入眼帘。这一段文字的中心词——负责,正是我们教师值得崇尚的资本,正是我们教师一不小心会丢失的幸福。

  “所谓‘负责’就是每一名教师都为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每一位学生都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一所负责任的学校一定是由负责任的师生来贡献的,一所向全社会作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承诺的学校,也一定是负责任的学校。”

  读书是教师的责任,阅读是教师的幸福

  一直以来称教师为“读书人”。郑杰提的第32个建议:学校里首先要“构造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他倡导阅读,每位教职工都要有学习计划,每天要阅读一小时以上。

  他的一句话引人深思:“我们牢牢地坚守学校读书净土,因为书中自有浓缩的文化。”我们确实无法想象,教师不读书了,怎么面对学生,怎么面对自己,怎么有幸福可言,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不做掏空的教师就必须去读书,读书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只有在读书中,才会享受到阅读的幸福,才会享受到和孩子一起学习的快乐。

  朱永新说:“读书意味着智慧。”郑杰也认为:“师生共同学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有智慧才有幸福可言,有方法才有幸福可说。

  当一个教师大谈自己没有幸福感时请扪心自问,你有没有静下心来读些书?你有没有担当起读书的责任?

  奉献是教师的责任,尊严是教师的幸福

  罗曼罗兰说过:“爱因斯坦成为伟大,而不显得伟大。”教师虽然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默默的、无声的,甚至是痛苦的。大凡名师,都是道德之师、育人之师。

  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教师,也要认识自己。郑杰的第76条建议:捧着良心教书。我们教师就是捧着良心教书的人。“看在学生的分上”,看在自己的称号上,我们要舍得拿时间、精力去奉献,不为社会的浮躁而浮躁,不为别人的聒噪而聒噪。郑杰的第23条建议:教师要静气。要我们少点俗气,不要躁气,摒弃匠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讨论;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静心做好这些小事,就是教师的奉献。奉献是教师的责任,它不追求及时、现在的幸福。

  奉献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因为你得到了教师的尊严,得到了获得尊严的幸福。

  请扪心自问:今天,我走进课堂带了良心吗?

  感动是教师的责任,感恩是教师的幸福

  教育是不断感动的过程。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处处写到感动。他提出“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需要你用行动去感动学生;他建议“保存天真”,让教师儿童化,儿童特会感动;他认为“教师要敬畏生命”,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智慧有个性有灵气,难道你每天与这些活脱脱的生命在一起,不会感动吗?……

  第88条建议: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这一章节中,注入了“感动”的四种品质: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

  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个会感动的教师,一定是受欢迎的教师,学生就会用语言、行动回报你,学生就会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你与学生的心贴得很紧很紧。你会遇到感恩的目光,你会碰到感恩的手势,你会听到感恩的语言,你会享受到感恩的心,你会体验感恩的幸福。

  我也时常扪心自问:我会感动吗?

  写作是教师的责任,记录是教师的幸福

  我每天都有写教育日记的习惯,因为我觉得“写作”是教师应该做的。当然,这里的“写作”并不是写什么文学作品,而是动动笔头,写写学生故事、教学心得、教育案例,或者给学生、家长写写信,也可以记一点自己的想法,这叫做“不动笔墨不教书”。

  郑杰的这本书就是自己“写”出来的。他的第97条建议: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第一是投在学习上,第二是投在增加个人经历上。“增加个人经历”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作,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的一言一行,记录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点滴变化,记录自己透过现象的理性思考。

  郑杰第17条建议: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其中一段话让人回味:“我们的思想,有时非常精彩,却被学术表达淹没或漠视,逐渐使教师丧失表达思想的欲望和能力。而本来,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处于时代变革中,处于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应该闪耀思想的灵光,但这一切可能性,却因教师普遍‘失语’而变为事实的不可能。”其实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你的文思会如泉涌。写作使你畅快,记录让你确切地为自己活着、工作着、快乐着、幸福着。

  老师,请扪心自问:学生鲜活的语言和纯真的行为,你记录了吗?

  最后,我引用、改动郑杰的一段话作结束语:“每堂课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要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功和利,更要带着责任去,你的心就会那么真切地坦荡在孩子的面前,去了尘埃的一颗心啊,是那么富有魅力,是那么充满幸福。”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5

  关注生活、培养阅读,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学困生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数学学困生是全部学困生中的最大群体,如何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是摆在数学基础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最近重读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作品《给教师的建议》,觉得有些在数学后进生转化方面的建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采用,以有效的促成更多的数学后进生转化。

  第18条建议: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这条建议中,作者首先阐述了阅读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具有稳定的兴趣的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阅读,“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在学习新的知识以前,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有些东西肯定是他们读不懂的,但是“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作者认为:“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学生对学习有了自己的兴趣,或者说他们对新知识的了解越多,对新知识的学习感受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第19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中。作者先对学困生进行了界定,“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的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对于这样的学困生,作者打了一个比方,“就好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1

  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同时作者也告诫我们:“不要靠补课,不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他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同时作者还说到:“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76条建议:这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作者先拿医生看病与教育学困生比较,不管是医生治疗病人还是教师教育学困生,首先都必须基于人道主义。作者认为:“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同时,作为具有36年教学实践的教育家,作者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要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单位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做为教师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提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关于如何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作者也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的死扣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同时作者强调:“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第77条建议: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在这条建议中,他说到:“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为儿

  童思考的源泉”。在这里,他就提出:“在儿童早期就使儿童通过‘到自然界里去旅行’而真正受过脑力劳动的训练,那么班上就不会出现任何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学生”。这里提到的“到自然界去旅行”其实就是说在儿童发展的早期要更多的使其接触世界,了解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啊!在这条建议中,他通过一个学生的具体例子来说明如何结合生活实际来启发学困生对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结合我们现在的数学学困生,也应该从启发他们思维的盲区开始,在具体的实例中让他体会数量关系,使他们懂得“应用题并不是空想出来的东西。应用题存在于周围的世界里,因为存在着运动、生活和人们的劳动”。坚持不懈的进行这种结合生活的思维训练,学困生即使“在1年、2年、3年内什么都不行,但是终于有一天是能行的”。

  如何更有效的转化学困生,这是目前全面提高合格率的背景下的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以及对本书中有关学困生问题的这几条建议的细致研读,对于学困生的形成、发展以及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要注意到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建议,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为青年教师,在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都很欠缺的阶段,认真品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具体的教育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效仿的范例;深炯教育理念,对我固有教育思想给予强烈的涤荡。

  品读经典,品味人生!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感受12-16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_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03-28

给老师建议03-2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经典01-29

《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0

(经典)《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2-2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