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礼仪文化
“礼仪就是一种小心,就是在交往中不流露出丝毫怠慢和鄙夷。如果每个人都让渡一点权利,那么这个社会自然就会变得彬彬有礼了。”
推开湖南女子大学蒋萍教授办公室的门,一阵花香扑鼻而来,整齐洁净的画面也随之映入眼帘。一袭黑色风衣的她,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泡茶,举手投足优雅端庄,大方得体。礼,在这位研究了二十多年伦理、礼仪学的教授身上发挥得恰到好处。
得知我们在做“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系列选题,蒋萍连声称好。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现状,她一直在焦虑着。传统礼仪失落,现代礼仪尚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旧“礼”已去、新“礼”未成的时代。
“如何重拾礼仪文化,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企鹅脚”的悲哀
中国自古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物质飞速发展,当我们回过头再审视和关注我们的“文明”时,却痛心地发现,民族文化之根已被我们亲手斫断,民俗礼仪变得稀落零散。
“对礼的冲击,最早应该是从‘’提出‘打倒孔家店’开始的。当时的礼已经变成鲁迅先生口中的‘吃人工具’,人们要挑战传统文化,首先就选择根基上的‘礼’。”
在局势的动荡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之下,传统民俗礼仪成为人们眼中落后、迷信、封建的代表,成为改造的对象,有些甚至被国人所直接抛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攻击性更加大,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蒋萍如是回忆。
与传统民俗礼仪日渐消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礼仪在中国大行其道。“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在中国非常流行,甚至比我们的春节还热闹。年轻人对这些节日的细节了解得一清二楚,可对于传统的祭祀礼仪、庆祝活动,他们却一无所知。现代年轻人办婚礼也是。学西方人穿婚纱,跟着又换身红旗袍,按中式的再来敬酒。这看似中西结合,其实不伦不类,没有自己的文化,沦落为一种虚伪的表演。”
“还有,现在中国男人爱穿西装,但他们却不知道,在国际礼仪中,西装配系带鞋其实才是正装礼仪的首选。并且,中国人喜欢用白袜子搭配黑皮鞋,这在国际礼仪中有个通称,叫‘企鹅脚’。即便全身名牌,只要露出‘企鹅脚’,就会被人当成暴发户而看不起。”
这种丢失传统后,不伦不类的“舶来品”随处可见的尴尬局面着实让蒋萍痛心。传统民俗礼仪应该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国宝,为什么会消失于无形?找回我们曾经遗忘的记忆,恢复传统国俗的本来面目,已是当务之急。
重建“礼仪之邦”
“这些年中国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各种礼仪培训也慢慢热起来,可效果并不显著,国民素质依然偏低,出国旅游的中国人并不受待见。”蒋萍无奈地说,“看到我们,外国人常常会笑说,‘烦货来了’。”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服务业就有礼仪培训;2000年,事业单位开始培训;到2010年,公务员系统也重视起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做了却没有效果?因为中国缺乏这样的社会化大环境,没有这种文化基础和文化背景,也丢掉了太多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粹。”蒋萍告诉我们,礼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新加坡从幼儿园开始学习好公民课程,教孩子如何鞠躬、打招呼、微笑;日本孩子在上小学时就懂得什么叫“尊敬”,这种概念深入脑海,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们都会鞠躬;韩国语分成3种语气,谈话时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分别选择不同的语气,除自己家人外,对比自己年长4岁以上的人不能使用不尊敬的语气。
“学礼不只是学表面,而是要找到其中精神、情感和价值,那是一种文化的渗透。”联想到中国孩子的礼教,蒋萍又无奈地晃起头,“他们甚至连成人礼是怎样一种庄重的仪式都不知道。当然,这不是孩子们的问题,而是我们成年人的引导缺失。成人礼,不应该是种热闹中的宣泄,而是在庄严中学会承担。”
【西方的礼仪文化】相关文章: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06-13
中西方的礼仪文化差异07-03
西方餐饮礼仪05-27
西方餐饮礼仪3篇05-27
礼仪文化礼仪01-05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阅读答案02-25
我钦佩的西方文化的英语作文12-17
日本礼仪文化06-30
中餐文化礼仪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