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农业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农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农”“致” “勃” “技”等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了解,感受农业技术的发达,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农”“致” “勃” “技”等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词语,疏通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下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孩子们,你印象中的农业是怎么样的?
2、颂读古诗中关于农耕的诗词。
[设计意图]农村的城市化使农业这一话题离学生较远,谈对农业的了解,读描写农耕的古诗词,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为“变化大”打下基础。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走进34课,了解农业的变化。(板题,重点指导写:农,读题。)
4、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很有意思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巨型茄子、特长丝瓜等图片,一边出示一边介绍)
5、引入:农业科技成果展中有好多这样的新产品呢!想去看看农业科技成就展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图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你们都那么期待,那么感兴趣,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个词正好写出了大家此时的心情,是什么呢?打开书,读一读。(师出示“兴致勃勃”让学生反复读,练习联系实际说句子。)
6、齐读第一段。
[设计意图]课标明确: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刻。
二、层层递进,读文学字。
1、走进展馆,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呢,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认读。
1)读句子学生字(生字变色,并注上拼音)。
(1)讲解员阿姨向我们介绍了袁隆平爷爷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
(2)大棚能准确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让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3)无土栽培技术能使植物不用泥土也能长得十分茁壮。
2)出示词语,查读。(自己认读,小老师带读)
3)认读单个生字。(同桌查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不宜做过多的字型分析,但我们要让生字在不同环境中出现,句子中、词语中,再到单个生字,让生字不断地与学生见面,加深记忆。
3、练读文中的长句:(生练读—抽读—师示范读—齐读)
A 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B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4、查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崔峦老师提出:培养基础语感的做法是找出文中长句子,一句一句读,读出停顿。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再读文,理清文章脉络。
过渡:农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设计意图]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书,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2、学生反馈阅读信息,抽说:你都知道了哪些变化?
(师板书: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3、填空式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星期六,我( )地来到展览馆观看农业科技成就展。了解了( )( )、( )、( )后,让我感到农业的变化真大。
[设计意图]崔峦老师提出: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简单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上两点的设计正是有此目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全部要写的字,让学生观察,整体把控字型结构。
2、给每个字说词。
3、重点指导:产、介,指导后写一遍。
[设计意图]一年级指导书写重点关注关键笔画,二年级重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控字型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了解农业的巨大变化,当解说员介绍科学技术下的新产品,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当解说员介绍科学技术下的新产品,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一、复习。
1、做《课程辅导》P52一、二题,订正。
2、认读词语。
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 百花盛开 瓜果飘香 十分茁壮 科学技术
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设计意图]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所以我们要让生字不断地在学生面前重现。复习紧扣第一课时,既能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又能让生字再现,加深印象。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结合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学习第二段,思考一下问题:
(1)图上画了些什么 ?
(2)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看出杂交水稻的贡献大、引人注目?(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来谈谈袁隆平爷爷及杂交水稻。)
(4)是啊,世界上很少部分的耕地,却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中国人,袁爷爷培养的杂交水稻立了大功,袁爷爷立了大功。所以最—————
生:引人注目。
此时,你心里对袁爷爷怎样?(敬佩)请带上这种感情来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几次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5)如果你就是展馆的解说员,你能不能结合课文与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袁爷爷和杂交水稻吗?
[设计意图]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直接参与的角色意识。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这一设计正是提供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
2、分组自读指定的段落,划出最能体现农业变化大的语句,与同桌谈谈自己的看法。读出自己的感受。
3、四人小组讨论如何结合课文与资料进行解说。(老师随着学生的解说出示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扶到放是教学必不可少的过程,由前面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将这些知识内化、运用。
4、让学生看着板书与老师一起总结全文,强化词语积累:
是呀,袁隆平爷爷培育的杂交水稻,贡献最大,是那么—————引人注目;蔬菜大棚里——盛开,果飘香(是那么神奇!);彩色棉花————————令我好奇;无土栽培的植物—— 生:十分茁壮;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先进的—— 生:科学技术;所以——农业的变化真大!参观前,我们是那样的——兴致勃勃,参观后,我们还是这样的——兴致勃勃,这都是因为我们感受到——农业的变化真大!
[设计意图]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老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三、拓展交流:农业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四、作业超市:
1、小朋友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家人一起分享一下
2、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有那些想法,把你想到的画下来再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虽然想象五花八门,异想天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想象是可能成为现实的呀!所以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板书设计:
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引人注目
大棚种植 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彩色棉花 令我好奇
无土栽培 十分茁壮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能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农业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对生态农业系统进行了介绍。生态农业系统是一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科技含量较高,在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生态农业系统的概念和设计原理。然后,通过讨论认识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有哪些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知识链”则从整体上介绍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原理和意义。“实际用”则具体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系统,从而深化学生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的特点使学生首先通过“探究竟”的过程获得关于生态农业系统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一定的例子解释“知识链”部分对生态农业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的介绍,从而使抽象的名词变得比较形象,便于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原则。
2.说出设计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系统的方式和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激发投身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2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3.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获取成果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本节中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太阳能量的原理比较抽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可利用具体的实例加以对比介绍,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四、教学媒体
相关图片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身边事课本通过对右玉县生态农业系统建立前后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说明生态农业的巨大经济效益。在学生看来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教师进行引入时,可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叙述引入并播放关于“右玉县”的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生态农业系统,激发学习的兴趣。
探究竟教师布置学生参照课本的生态系统组成图,按照“小辞典”的内容表示图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并对连接的记过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中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
教师在教师中巡视,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然后,教师提问一名学生将该物质循环过程在黑板上画出,引导全班学生对其进行修改,得出正确答案。用箭头表示“农业生态系统组成图”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并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结论。
然后,通过全班的讨论得出正确一致的结论。
大家谈本部分有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与“知识链”的内容联系紧密,可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大家总结生态农业系统的特点,在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知识链”的内容加以讲解。
第二个问题也涉及“知识链”的部分内容,但此题属于开放型讨论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列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做出合理的点评。针对“身边事”“探究竟”中的生态农业的例子思考生态农业系统的特点,并进行交流总结。
发挥想象举出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知识链在“大家谈”中已经渗透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这里教师可以以“实际用”中“桑基鱼塘”为例子具体加以解剖分析,分析人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固定太阳能利用率、生物能利用率的方式,农业遗弃物的利用等。同时,还可以根据此例和其他的例子分析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与“大家谈”的结论相结合,进行全面总结。在教师的讲解下,理解生态农业系统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实际用本部分介绍了几种生态农业模式,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或对课本介绍的几种生态农业模式加以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态农业模式的哪些方面显示了前面总结的生态农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身边事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农业系统么?怎样建立良性的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
1.同学们请看教材的106页,根据下面提供的生态农业系统组成图,参照小辞典内容,用箭头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
2.小组交流,看谁连接的更为科学合理。
3.通过交流,请你们找出自己连接的生态农业系统有那些不足,并加以完善。、
学生们回答完后,教师进行总结,首先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指出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
4.请同学们展开讨论,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有哪些特点?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5.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来谈谈发展生态农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系统就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农业系统中,谁的作用比较突出?
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说“人”。
发展生态农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使资源得到持续的利用,提高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生产率。
农业教学设计5
【课前透视】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还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
课文内容中介绍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形式,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信息资料】
1、生词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一参见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激趣导入:播放录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吧!(板题)
(录像的播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人物介绍:(出示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师生评议。
(初读课文就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读时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上。)
二、识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字。(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
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三、精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农业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探究读:看到这些变化时“我”的心情怎样?怎样把新奇的语气读出来?(自由练习,小组练读评议。)
(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在尝试读书中提高了读书能力。
3、配图读:图文结合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阅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践
1、教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评为“最佳讲解员”。
2、出示“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并试试说出类似的词语来,也可以课下收集,把他们记在积累笔记上。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地练习,增强学生积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怎样呢?充分想象,大胆交流。
(充分尊重个性体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情感。
农业教学设计6
【课前透视】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还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
课文内容中介绍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形式,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信息资料】
1、生词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一参见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激趣导入:播放录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吧!(板题)
(录像的播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人物介绍:(出示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师生评议。
(初读课文就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读时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上。)
二、识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字。(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
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三、精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农业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探究读:看到这些变化时“我”的心情怎样?怎样把新奇的语气读出来?(自由练习,小组练读评议。)
(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在尝试读书中提高了读书能力。
3、配图读:图文结合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阅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践
1、教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评为“最佳讲解员”。
2、出示“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并试试说出类似的词语来,也可以课下收集,把他们记在积累笔记上。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地练习,增强学生积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怎样呢?充分想象,大胆交流。
(充分尊重个性体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情感。
农业教学设计7
教学准备
1.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2.认识青藏地区特色的农业。3.了解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图分析的能力。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特色农业。
难点: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直观印象。
PPT图片自动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图片,配乐音乐《天路》。让学生领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生:(自由发言)说出对青藏高原的印象。
师: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为它高,这里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湖泊星罗,沼泽连片,还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大家说说有哪些河流?生:长江、黄河、澜沧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青藏地区》就高耸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师:今天我们就来模拟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赏欣赏那里的美景。(板书)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讲授新课】:
师:在旅行开始之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生:......
师:我认为我们得先去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课本P85,了解以下知识要点:
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显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气候特征。
4、太阳辐射强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学生学习完后,由学生展示,教师结合PPT做点评。
过渡:旅行即将开始,我们需要携带哪些物品出行呢?PPT展示要求
出行时间:暑期
出行方式:乘火车(青藏铁路)
携带必备品: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生:简单讨论和发言,说出携带的物品和理由。
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以下要点:
1.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需要携带防寒衣物。
2.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需要防晒品。
3.青藏地区高寒缺氧,需要携带氧气袋等。
师:此次我们的旅行是从青海的`西宁出发,到西藏的拉萨,现在就让我们乘坐火车去欣赏铁路沿线的美景(PPT自动播放青藏铁路沿线的一些自然美景,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
师:此行的目的地拉萨已经到了,深入藏区,我们会看到当地有什么样的特色农业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P88,去认识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合作完成以下知识点:
1、青藏地区的农业以什么为主?
2、畜牧业分布的两大牧区和主要的畜种?
3、两大河谷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
联系前后知识,以学生展示问题答案为主,教师配以PPT,点评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
师:转折,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为什么会分布在河谷地带呢?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制约当地种植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带发展农业有什么优势?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讨青藏地区特色的河谷农业。PPT展示探究学习问题:
1、河谷农业分布的原因?
2、从光照和温差来分析发展河谷农业的优势?
学生合作探究后发言,总结出答案要点。
制约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气温低,热量不足。
一、河谷农业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2、光照强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质肥沃
4、紧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优势?
1、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3、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
师:正是因为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这里生长着喜温凉的农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生:青稞、小麦和豌豆。
师:展示农作物的图片。
师:我们在藏区除了可以看到它特色的农业以外,还能深切的感受到藏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请大家从青藏地区的衣食住行来说说它的民俗特色?
生:自由发言
师:学生一边发言一边展示反映青藏地区民俗特色的图片,以学生发言为主。
突出以下要点:
衣:传统服饰,藏袍;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住:传统民居,碉房和牛毛帐篷;
行:高原之舟,牦牛等。
师: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声了,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把今天的知识要点做一个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青藏地区(高寒)——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
农业——河谷农业和高寒牧业
河谷农业——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高寒牧业——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
农业教学设计8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生参观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2、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反映农业变化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说明:配图解说,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师生评议。
(说明:初读课文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把字读准确、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上。)
三、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学字词。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2、课堂讨论交流,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以下问题:
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⑵“兴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⑶谁能把“我”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⑷谁能用“兴致勃勃”说一句完整的话?
4、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师:同学们,这位爷爷你们认识吗?他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培育出来的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
学生读文,指名回答。
师:假如你是讲解员,会用怎样的语气给参观的人介绍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
学生扮演讲解员介绍。
5、学生自学第3~5段:
⑴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讲解员,会怎样向参观的人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技术?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种棉纤维不需经过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现出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药,只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因而又叫有机棉或生态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纺织品能长期保持本色,无化学消毒和染色的残留物质,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纺部门的青睐。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养分,配制成营养液,让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无土栽培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或水培。它与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浓、色艳、花期长,节约养分、水分和劳力,清洁、无杂草、病虫害少等优点。
⑵小组交流,评选组内最佳讲解员。
⑶班级交流展示。
(说明:看图与课文结合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可以促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励想象
1、师:小朋友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回答。
2、师: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将会怎样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先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农业教学设计9
展示学习目标: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及现状。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P10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动题。并小组合作完成。
自学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黑土地----东北平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1—P12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任务
1.观察图6.6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
成果展示:北方地区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课堂总结:结合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测试: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由学生介绍自己旅游行程、感受导入,老师注意提前课下与学生沟通好,介绍时间不要太长。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学生并事先让其准备好,以免影响上课效果。如果学生有旅游时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学生,图片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学习资源(导学、效能作业、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农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主要地形组成。
2.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高寒,及其带来的影响。
3.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及生活的特色。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欣赏景观图片方式引入。师提问:这是捕捉的.哪个地区的图片?生答略。)
二、新课学习
1、师展示《青藏地区地形图》,师提问:你能从图中找出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青藏地区有哪些山脉和河流?请举例。生答略。
2、师展示《中国地形剖面图》,师提问:根据这幅剖面图,你们知道青藏地区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生答:高。
师小结:青藏地区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3、承接提问:说到青藏地区地势高,会有什么影响?
生答:海拔高,所以这里雪山冰川多。而且海拔高,所以气候寒冷。
师展示雪山和冰川景观图并小结: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的发源地。
师展示拉萨和成都气温降水量图,提问:说说两地(同纬度附近)气温有何差别?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答略。
师小结:由于受地势影响,所以青藏地区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所以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这就不难理解传统服饰藏袍与气候的关系了。
4、师讲述:气候不仅对生活有影响外,还对农业生产有影响。那么该区的农业生产在独特的高寒气候下有何特色?生自学阅读书88—89页,后小组交流回答。
生答:这里以畜牧业为主。因为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只有草类生长,只能发展畜牧业。
师反问:平原区的畜种能在这正常生长发育?
生答:不行,只有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的高原环境的牲畜才可。
师展示《青藏地区农牧业分布图》,提问:除了反映畜种的分布外,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答:种植业只分布在河谷地区。主要是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三、探索学习
师讲述:暑假将至,了解了青藏地区,我们来次雪域高原之旅。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最后小组交流展示。
四、课堂小结。
五、结束语:青藏地区是个迷人的地方,今后大家好好努力,有机会亲自去感受一番。
农业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分析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西北地区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
2.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3.分析区域特色,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区域人地关系。
课前准备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荒漠和草原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1,自然景观
2,位置3,气候特征及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区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根据本课的特色,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组内讨论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由了解地理现象到分析地理成因到形成地理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理想。
导入自学
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来问大家两个问题:
1,那个地方的瓜果最甜?
2,济南明水地区的天然气是从那里引进来的?
3,唐僧西天取经经过的火焰山在什么地方?
引出西北地区
探究展示
自主尝试
一,荒漠和草原
1,西北地区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2,分西北地区的大致位置。
3,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4,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5,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分部的?
点拨提升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第74页活动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1,内蒙与新疆的代表牲畜什么?
2,新疆地区的农业分布在什么地方?
3,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的又是什么?
4,为什么新疆地区的瓜果和长绒棉特别出名?
点拨提升
阅读活动P 76--77新疆地区为什么要发展坎儿井?
提升检测
巩固练习“学习检测”基础评估
布置作业“学习检测”能力提升
课后反思
农业教学设计12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生参观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2、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反映农业变化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说明:配图解说,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师生评议。
(说明:初读课文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把字读准确、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上。)
三、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学字词。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2、课堂讨论交流,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以下问题:
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⑵“兴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⑶谁能把“我”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⑷谁能用“兴致勃勃”说一句完整的话?
4、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师:同学们,这位爷爷你们认识吗?他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培育出来的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
学生读文,指名回答。
师:假如你是讲解员,会用怎样的语气给参观的人介绍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
学生扮演讲解员介绍。
5、学生自学第3~5段:
⑴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讲解员,会怎样向参观的人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技术?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种棉纤维不需经过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现出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药,只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因而又叫有机棉或生态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纺织品能长期保持本色,无化学消毒和染色的残留物质,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纺部门的青睐。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养分,配制成营养液,让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无土栽培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或水培。它与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浓、色艳、花期长,节约养分、水分和劳力,清洁、无杂草、病虫害少等优点。
⑵小组交流,评选组内最佳讲解员。
⑶班级交流展示。
(说明:看图与课文结合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可以促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励想象
1、师:小朋友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回答。
2、师: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将会怎样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先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农业教学设计13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农业生产知识属于区域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农业的发展是区域各种资源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综合性较强,通过对美国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课标解读: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取以美国农业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美国农业的布局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让学生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知识迁移能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分析、讨论的方法讨论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并用联系、比较的的方法了解了我国黄河的综合治理。今天我们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美国是发达国家,是因为他拥有发达的工业,其实美国不仅拥有发达的工业,还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农业,其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很具有典型性,这节课我们就以美国为例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媒体展示:美国农业生产状况)
推进新课: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提示:美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有何影响;地形分布有何特点,对农业有何影响?)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活动1: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课堂活动:分析地形条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2.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
国家的政策的有力配合——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活动2: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承转:由于以上原因为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并完成表格。
1.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2.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候图)
(2)二种不同种类小麦的分布位置。
简介春小麦与冬小麦播种与收割的季节差异。当地以种植哪种类型的小麦为主。
3.了解美国的`“玉米带”:
(1)位置: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的交汇处;与其它农业区的相对位置。
4.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讨论: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温、水、土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其体现了农业发展的什么原则?
美国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是山脉,中部是美国的大平原,土壤肥沃。美国西部阳光灿烂,光照强,东部地区的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条件充足,而北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凉,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由于美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农业,这为美国农业专业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实质是遵循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原则。
知识迁移练习:
1.试分析我国东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两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异同。
2.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课堂小结:
¨一、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
¨ 1、自然条件
¨ 2、社会经济条件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 1、地区专门化
¨ 2、美国的主要农业生产带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七、课后反思:
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取以美国农业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节内容为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是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专业带的分布。我对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将已具备的知识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内容庞杂,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地形、土壤、;人文地理中的交通、工业、城市,人口问题等等,关键在于区位因素分析。美国农业带类型教材中涉及八种,每一类都各有其特色,按常规,需要在课堂上一一介绍其分布位置、原因、特点等。如此一来,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
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附加了知识迁移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地理原理例证或验证,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农业教学设计14
一、揭题引入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项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课前,老师叫大家收集了有关农业变化的有关知识,现在谁来介绍介绍?
3、学生介绍农业的变化。
是啊,农业的变化真大,都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4课。
4、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3、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
4、出示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认读。
三、学习课文,了解农业的变化。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我到农业展览馆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二)学生汇报农业有哪些变化。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挂图(或放课件)水稻之父——袁隆平
2、袁隆平爷爷立了什么大功?
3、你还知道袁隆平爷爷的哪些事迹?
4、指导朗读第2节(夸奖、自豪的'语气)。
四、自学第3-5自然段。
要求:自读课文3-5节,然后小组说说我在展览馆里还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1、思考讨论
①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大棚里仍然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是什么意思?
②“彩色棉花”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③为什么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长得十分茁壮?“十分茁壮”是什么意思?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3、师相机放课件。说说你还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识以及“彩色棉花”和“无土栽培”的哪些知识?
4、指导朗读3-5节。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农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齐读第6自然段。
3、农业还有哪些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去查一查农业还有哪些变化。
农业教学设计15
设计思想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设计思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
指导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调查家乡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调整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书]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
[学生抢答]
[出示板书]1.自然条件
[教师提问承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P104活动3。
[出示课件
]P104活动3。
(创设情境,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
C.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
[出示板书]2.社会经济条件
(1)与城市的距离
[教师承转引申]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提问]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吗?
(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
[教师承转]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
[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
(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本标题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在评价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事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与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产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作出合理的评价。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关键。“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P104活动3如何处理?作为结论的验证还是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其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来处理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从实例到结论再到实例的思考探究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对这些实例比较感兴趣,否则先给结论再去验证,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兴趣。
【农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农业教学设计11-09
农业教学设计06-24
[推荐]农业教学设计07-01
【优秀】农业教学设计06-29
(推荐)农业教学设计06-29
地理《农业》教学设计04-02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05-13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12-17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05-14
(经典)《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