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

时间:2024-08-13 07:11:54 艺术 我要投稿

[优秀]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2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2篇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1

  谈及艺术,第一反应就是看得见看不懂。怀着忐忑的心情,作为艺术小白的我不知不觉读完了意公子的《大话中国艺术史》,让我大开眼界的同时,不由惊叹道:原来中国艺术是如此的精彩而有力量。

  本书涵盖历史脉络、知识框架、鉴赏窍门、奇闻轶事等,用轻松幽默的文风和小故事,句句有梗,看得人心潮澎湃、跌宕起伏。

  最令我深刻的是来自宋代的《千里江山图》,还记得今年的春晚以北宋名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节目《只此青绿》,将传统书画艺术与舞蹈之美熔为一炉,点燃了我们的青绿情怀,也点燃了我们对中华传统艺术的自豪感。这本书正好详细讲述了《千里江山图》这幅旷世巨作,并给《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的标题是《人生至死是少年》。

  书中说道,“王希孟,就是这样。他的《千里江山图》让你看见了一个在艺术上不计成本、不计得失、只做加法、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少年。这位少年在最好的老师调教下,用最上等的颜料、最贵气的色彩、最细腻的笔触,在最好的年华里倾尽功力画下这旷世杰作。”仔细欣赏了下书中附带的展卷,虽不是12米长卷的.实图,但从画面中看到了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巉岩飞泉、水榭亭台,还能欣赏岸边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繁荣景象,仿佛置身于千里江山之中,充分感受壮丽山河中所传达出自信与气势。

  这波澜壮阔的艺术作品到底诉说着少年王希孟怎样的情怀呢?

  不禁查阅历史,《千里江山图》创作时正值战乱,王希孟寄情绘画,倾尽心血,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可见这幅画作承载着这位少年的爱国深情,情深到精疲力竭,情深到千古流传。

  九百年后,那勃勃的青绿山水,勃勃的少年心气,依然能震撼着今天我们的心灵,这也许就是中国艺术的力量,而这份力量是来自于艺术家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是来自于艺术家的时代担当。

  读完这部中国艺术史,让我深刻感悟到:中国的艺术长河之所以能激荡着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正是因为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因子,才能让人们在更深层次上与之实现情感共鸣和精神交流。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2

  什么是艺术?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从前,我看关于艺术的书都没有耐心把它看完,直到看到了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国从远古到近代的艺术讲述得淋漓尽致。讲述艺术的过程中又回述了源远流长历史,展开艺术历史的长卷,带领读者一步一步细细品味中国艺术的一撇一捺。

  我国艺术史道不尽,写不完。陶器、青铜器、书法、人文画、山水画、壁画、诗词歌赋……每一个领域都涌现出一位又一位的“艺术精英”。古人开派对时的即兴之作,成了流芳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书中这样描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给我带来一个全新的感受。作为一名教师,虽然接触历史知识,对王羲之的书法也略有耳闻,特别是他的名作《兰亭集序》,可直到看了这描写王羲之作品的一小章节,才知道原来这“天下第一行书”是酒后意正浓而落笔。书中附上《兰亭集序》的.印刷版,我一字一字地认真观摩,每一次下笔都那么有神,那么有情:横,有六种;点,有七种;捺,有九种。在王羲之的笔下,每个字都被赋予了生命,每个字都被赋予了情感。再看书中作者的解析,才发现原来这幅作品的所有涂抹修改都发生在后半段,也就是表达王羲之悲痛陈情的那一段。在阅读王羲之那段大喜大悲的生平背景后,我的脑海中仿佛涌现出1600多年前一位文人醉酒后愤然提笔挥写的场景,他或是气愤,或是无奈,只能用笔墨来发泄他的情感。

  书中这么说:“当心境融于技法,书法才有了神韵。”对此,深有感触。我小时候学了几年的软笔书法,近来心血来潮又重拾毛笔,再续前缘。无论我临摹了多少字帖,写光了多少墨水,书法作品一直都维持原状,没有提高。读此书,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书法纯粹是为写字而写字,只求形似,太注重技法,没有灵魂,没有把心放进去,只有做到心神合一才能有所突破。

  武侠小说中经常会提到,剑法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技艺要和心境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我想,不仅仅是书法,其他艺术也应如此。艺术家们要先修“心境”而后才能达到“技境”的大匠境界。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11-05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汇编5篇]06-24

论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历程(精选6篇)01-18

大话西游歌词05-18

大话西游作文06-08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01-11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03-20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02-06

《大话设计模式》读后感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