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评课稿

时间:2024-08-15 16:03:34 其他 我要投稿

《桂花雨》评课稿(必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桂花雨》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桂花雨》评课稿(必备)

《桂花雨》评课稿1

  刘俊老师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读为主线,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较好地把握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以读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小作者是怎样催促母亲摇桂花的,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你晃动着母亲的胳膊会怎么催母亲,读出“迫不及待”。“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这么香的雨飘落你满头满身,你会怎么喊。

  2、检查初读,从几个有特点的词入手,不拘一格,有新意。“笨拙”,反过来读,变“笨苯拙拙”,再反过来读;“口占一绝”绝是绝句的意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谁随口吟诵出一首绝妙的'诗,是什么诗;“炉烟袅袅”观察“袅”的形,是古代人衣服后面拖得长长的衣摆,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说“垂柳袅袅”“余音袅袅”。在这样的说练过程中,不仅检查了学生预习的情况,又给了学生一定的词语积累。

  3、对整个文本有整体的把握,又找准了切入的点。对课文没有面面俱到的逐段解读,而是在学生分自然段读完课文后问“读书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小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从而自然引到“摇花乐”,再对重点段落进行朗读体会。

《桂花雨》评课稿2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陈萍老师亲切的教学风格,由浅入深的剖析课文的方式,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感悟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文中“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师问“什么是缠着,你什么时候也缠着自己的父母了,是怎么缠的?”学生很快就打开了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动而具体地理解了这个词,并且通过师生共同表演,把作者小时候喜欢摇桂花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读的非常投入。

  2、再现课文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教学“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个句子时,陈老师用柔美的语调描绘桂花雨纷纷扬扬飘落的场景,在再现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假如你就是作者,此时,你仿佛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飘落的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让学生在感悟中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不着痕迹地进行着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接着老师又问:“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喊出来吗?”学生经过指导有所想象,再回到课文,便能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3、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理解是最关键的,而表达却是难点。陈老师能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学以致用。例如:后面的练习说话环节。裘老师设计的是:这里的山真秀,她会说:();这里的水真美,她会说:()……如果改成这里的山(),她会说:();这里的水(),她会说:()……是否更好?就比如“水”,它不只是美,还可以用“清、甜”等词来修饰。最后出示:这里的()(),她会说:(),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这样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4、抓住情感契机,引导继续阅读  

  在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情感后,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并引出作者的一系列的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出示几个片段由学生感悟并朗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布置作业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

《桂花雨》评课稿3

  聆听了xx老师执教《故乡的桂花雨》受益匪浅。

  《故乡的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所写的一篇对家乡、亲人充满深深眷念的美文,作家她通过细腻的文笔,以家乡的桂花雨为行文线索,以不长的篇幅将自己的一腔深情体现地淋漓尽致。

  纵观这堂语文阅读课,费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

  下面我就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强调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费建英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琦君感情的时候,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爱桂花的词和句,这样一步步地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让学生自读、品悟“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让学生们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注意抓字眼,重扩展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魂牵梦萦”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魂牵梦萦”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老师总结;作者琦君之所以“魂牵梦萦”,其中的原因正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样一步步地让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在文章中的主旨。

  我一直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万万不能急功近利的,更不能用浮躁的语文教学造就一批肤浅的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让他们能静下心来读文本,只有阅读好文本才可能让学生通过与文字亲近的过程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而这堂课上,费老师就真正有效的以文本为核心进行了主旨的探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当然,费老师的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操练还不足等。但我想,作为一名素质优秀的年轻老师,费老师能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更大的进步!

《桂花雨》评课稿4

  听了李老师上的《桂花雨》一课,我仿佛跟随着李老师一起沐浴了一场又美又香的“桂花雨”,那感觉真是舒服极了,美妙极了。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做作的成分,有的是真实的教学实况,有的是显著的教学效果。我发现了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现将我的感受总结如下:

  1、读为主线,体会文章感情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那么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李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点,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她给予学生大量朗读的时间,并在读中进行感受、体会,用充满激情的、饱满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在指导朗读上老师花了较多的时间,可谓下了一番工夫,在朗读的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把握都很好,回答得也非常精彩。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李老师能适时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放飞想象的翅膀,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如教学琦君缠着妈妈去摇桂花这一段时,让学生来表演,以此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缠”字用得妙处。这样坚持训练,会使学生想象更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善用表扬,鼓励学生勇敢表达

  李老师这堂课另一个很大的亮点在于李老师真实、恰到好处的点评,充满激励性的亲切语言,简洁有效的引导,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课堂上,学生乐于表达,勇于展示自己,同时又懂得倾听。课堂上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那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双眼,那一个个折射出智慧光芒的回答,让我倍受感动。

《桂花雨》评课稿5

  瑶海区教学能手比赛(小语组)第一炮从我师傅的《桂花雨》开始打响。比赛前,师傅严重感冒导致的嗓子几乎失声曾让我担心对于如此重要的比赛,她将如何应付。担心是多余的,站在课堂上的师傅依然神采奕奕,声音洪亮。

  时正值桂子飘香的季节,唐老师特意布置了一个萦绕着淡淡桂花香味的多媒体教室,在每一个学生面前摆上一小撮桂花,并精心搜索了许多精美的桂花图片,让学生认识了解桂花,激发学生喜爱桂花的情感。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学生通过找重点词句比较容易感受作者“喜爱香味”这一情感。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唐老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去想象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假如作者说外地的人好,母亲会怎么说?说外地的水甜,母亲会怎么说?……这样自然的引导,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一、语文的课堂首先要有语文评课稿评课稿的味道。

  不管从工具性一头还是人文性一头来说,我觉得这是语文课的第一要素。它不该是思想品德课,也不应该只是讲故事。那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是语言一头要有文学性,教师的语言首先要优美起来,跟学生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要引领学生在课堂口语表达上向文学性靠拢。二是要落实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属性应该要比人文性属性更强一些,因为这是最基础的部分,设想错字别字连篇,课文读不好,话又不会说的学生怎么可能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须于工具性为基础,语文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还要有提升。

  二、课堂要有一个主题。

  我始终觉得,不管语文还是其他的课,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你这一课用什么主线来串连,如果把设计精当的环节比如一颗颗珍珠的话,那么这根主线就是串起这颗颗珍珠的丝线,没有它,课堂也是没有了整体感,全文的主题是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老师应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渗透,帮助学生感悟这种淡淡的哀愁。

  三、语文的课堂要有一个气场。

  因为不知如何表达,借用了气功中的一个词语,不知是否贴切。记得有次听课,无锡一位女教师上《白鹭》一课,上的那种美让人觉得这样课堂真是一种享受,那才是诗意的语文课堂,这个诗意从何而来,就是教师用语言,音乐,用情感去努力的创设一个课堂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体会和感悟,也许这才是语文课堂人文性的最好体现吧。

《桂花雨》评课稿6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是一篇老课文,老版本中是自读课文,新版中是讲读课文,我想可能是他的文字太美了吧!

  郭老师的课一如这篇文章,清新自然,带着浓浓的田园之气、思乡之情。

  1、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郭老师运用了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郭老师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2、引经据典、深入感悟。

  这节课,郭老师引入了许多思乡的诗句和名家片段,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如“月是故乡明”,《家乡味》《是水故乡甜》片段,读了思乡情怀让人油然而生。

  总之,这是一节饱含亲情、乡情和柔情的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思乡情,还体会到了文字美,非常值得我学习。

《桂花雨》评课稿7

  X月X日下午第一节课,XX小学的X老师到我校上了一节示范课——五年级的语文《桂花雨》。拉开了泰丰学区送教下乡教研活动的序幕。

  对于语文学科,我是一个门外汉,因为自己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不过我也想,虽然学科不同,但很多地方应该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总的来说,今天X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师对教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下午我们1:55是眼保健操时间,X老师就走进教室,开始了上课前的准备。因为,第1节课是2点10分,这中间有10分钟的空挡,这时X老师就与学生开始交流互动了,相互介绍介绍自己,不知不觉课堂环境变得宽松多了,不知不觉上课铃声响了,自然地进入到了教学。

  其次,X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都比较到位,能抓住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非常简洁明了地进入课题。在教学中,X老师通过“桂花香”、“摇花乐”的景和事,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逐渐上升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由“桂花香”唤起作者对儿时“摇桂花”的快乐的回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啊”从而引出母亲对故乡桂花和家乡的无比思念。

  第三,X老师能抓住关键段、句、词,让学生深入理解,特别是通过创设情境——“摇桂花”、“桂花摇落像下雨”,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文本,一次再一次的读,读出作者小时候的兴奋与童趣,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了。

  第四,X老师在教学中还注重了写作方法教学的渗透,文中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写的?对比、比喻……这也是X老师教学的一大亮点。

  至于商榷的地方: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是否应该多放手让学生独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师讲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2、整堂课学生读得不够。这篇文章并不长,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学生似乎读的`很少,没有一次通读整篇课文,重点段落、句子学生读的也少,人们不是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读的不多,读的不够,能理解文本吗?能体会深刻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从何来?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朗读水平整体都不好,在本节课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学生很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桂花雨》评课稿8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是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美好生活的眷恋和淡也浓、甜也涩的思乡之情。

  一、教师自身素质

  1、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很适应教师职业。

  2、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教师能将课程标准要求内化并转化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

  二、课堂教学

  (一)以读为主线,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读”的重要性。同时,新课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关于朗读的核心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孙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点,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给予学生大量朗读时间,在读中进行感受与体会,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努力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

  建议上课老师:

  1、在针对文本中的某几个重点处语句或段落,采取自由读、个别读或范读等方式,由品赏朗读、对比朗读(对比朗读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比较高下,而在于学生在互相倾听的比较、鉴别、分析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相似的个性化理解,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来领悟作者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2、文中“杭州的桂花香”和“家乡后院的桂花香”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结论一定是杭州的桂花更香,但是目的不是比较哪个地方的桂花更香(也许一样香),目的在于引出母亲的“话”,达到表达“思乡”这一主旨的目的,“因为快乐就难忘,因为难忘就回忆,因为回忆才更思乡”。

  3、要关注朗读的针对性,这就突显了“读”时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的重要性了,所以有问而读的“问”的设计就要尤为精心。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不仅仅是容器,更是需要点燃的火炬。孙老师在上课伊始,就问及“你置身桂花树下的感受”;还有课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场景,让学生谈感受,这些都无疑是挖掘教材中想象的训练点,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体会,同时还丰富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建议:在品味“摇花乐”处,带着“你能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任务,让学生闭目倾听、默想,然后让演讲能力强的学生读“摇花乐”一段,读完让学生(甚至可以延长一些学生默想的时间)说一说。这样坚持训练,一定会在丰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创设了安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体现这一点的有:

  1、教师友善的教态、亲切的语言、关注期待的眼神。

  2、全文共8个自然段,有个学生竟说“第9段”老师没有批评、更没有生气。

  3、老师尊重学生理解上的多元、感悟上的个性化。这些均能让学生感受到(听课者也会感受到)上课老师的爱心、宽容和民主,这样会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积极性,也自然就为学生产生“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四)拓展资料,感悟乡情

  1、上课伊始,学生展示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符合课标“积累”的要求。

  2、上课结束时的“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环节,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坚持训练,如果能使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不仅使学生受益终生,也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桂花雨》评课稿9

  听完课后,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就像跟随着杨老师一起沐浴了一场又美、又香的“桂花雨”,那感觉真是舒服、美妙极了。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有的是真实的教学实况,有的是朴实的`教学方式,有的是扎实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我要学的东西,现将我感受总结如下:

  在处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时,杨老师抓住了两个点,一条线。两个点是“母亲”的一段话与“我”“摇桂花”快乐的一段话,一条线是“我怀念童年、母亲思乡”的感情线。在突破难点与重点时,杨老师给予学生大量朗读的时间,并在读中进行想象,进行感受、体会,在课堂上,杨老师引导学生多次进行反复朗读这两段话,在体会“我”“摇花乐”的同时,杨老师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同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溶入自己的感情,领会文章的意旨。可以说在指导朗读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可谓下了一番工夫,在朗读的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为此,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把握都很好,回答得也非常精彩。

  提出一点个人看法,(不一定对)老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父亲、母亲对桂花的情后,还可以马上引导学生感受他们对乡亲们的爱,即浓浓的乡情,这样也可以为下文母亲为什么经常思念家乡旧宅子里的金桂而伏下一笔,也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桂花雨》评课稿10

  《桂花雨》一课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家乡亲人和童年时代的美好眷恋。于老师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读为主线,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调:

  于老师较好地把握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以读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师课件的播放中展示了读的四个步骤,可以想见平时十分注意语感的培养;另外在教学小作者是怎样帮妈妈摇桂花的,教师不但让学生朗读,自己也“美美的”读了一回,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读出“迫不及待”的心理。

  2、教师注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适时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如出示一个提前准备好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填空。虽然孩子们的词汇还不够丰富,但是,他们的回答拥有他们各自的特色和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答案,可能是我想象不出来的。这样的坚持训练,会使学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真实、恰到好处的点评,幽默、亲切的.语言,照顾层次不同的学生,激励他们乐于表达、展示自己: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听他的话就是一种享受,就像一股清泉一样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老师用自己的爱去爱每一个学生。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看到许多高高举起的小手,充满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我想这是老师尊重学生的结果。

  这节课也小有不足,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时候不够深刻明白,其实这是课文的文眼,前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很足了,后面分析时,教师应当有一两句过渡性的话语起个桥梁作用,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可能教师自己心里面明白,嘴上就没说出来,所以学生一看问题有难度,思维一时僵住,做答就架空了。

《桂花雨》评课稿11

  周二,我们学校年轻有为、多才多艺的于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精彩的《桂花雨》。虽然隔了几天,但于老师那幽默的话语、机智的点拨、巧妙的设计、倾情的投入,与学生情感的共振,至今仍像桂花的香味萦绕每一位老师的身心周围。今天下午,我们三年级语文组在宋飞老师的带领下展开激烈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于老师的课是成功的,精彩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下面我代表三年级语文组向各位汇报。

  汇报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敬佩。

  我们敬佩于老师作为教研组长身先士卒,在开学的第二周为我们展示公开课;我们敬佩他另辟蹊径,勇敢地选择第一课时;敬佩他为了为我们展示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而放弃了试讲;敬佩他的课在平实中见智慧,在朴实中见幽默;敬佩他的教学语言如春之小溪潺潺而流,在他的点拨下,学生的心灵如柴扉轻轻洞开。

  第二个关键词是亮点。

  于老师的课亮点很多,像大海中的浪花朵朵。我们组以学生怎样学的角度谈谈亮点。俗话说“以学定教。”老师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指向学生的学。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于老师怎样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学的呢?

  一、词语教学精细化,着力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敏感性。

  于老师首先秉承着新课标理念,把教什么的落脚点落在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于老师的第一板块指向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因为词语是语言最小的单位,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的元素,于老师睿智地目光发现本课词语:新鲜、谢落、吩咐、姿态、沉浸、仔细等词语两个字的意思相近的特点,找到了构词的规律。如新鲜一词,由鲜字的造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构词特点,寻找造词规律,这样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有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惊喜与欢畅,使学生爱上了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完成了。

  二、文章结构的画面感。

  着力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概括能力于老师引导学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引领学生默读思考。学生感悟与思考是多元的。有的说:“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有的说:“这是一场香飘十里的桂花雨。”有的说:“这是一场快乐的桂花雨。”有的说:“这是一场么梦幻的`桂花雨。”还有的说:“这是第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篇课文产生了一个个的画面。接着于老师又以作者写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呢?带领学生进行特写镜头的选择,把学生带入了桂花的香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理解“香”,于老师以“沉浸”作为触发点,分了三个层次。第一:理解浸的意思,理解表面的桂花的香,第二:结合课文吃桂花蜜、桂花糕理解香味浸在五脏六腑。第三:理解感情上的香(这一层次要在第二课时完成)。

  三、教给学生方法,是学生学以致用

  1、于老师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引导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如:当学生读书出错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字的义项,确定字的读音。

  2、指导学生围绕课堂质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书写汉字。

  第三个关键词:建议

  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

  1、指导质疑,充分让学生质疑,然后引导学生梳理质疑的问题,筛选最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理解词语,不一定都从最原始的方法教起,可以利用学过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样更节约时间,事半功倍。

  最后,祝于老师的课越上越精彩,祝于老师的语文课堂走出徐州,走出江苏,走向全国。

【《桂花雨》评课稿】相关文章:

《桂花雨》的评课稿07-01

桂花雨评课稿10-10

《桂花雨》评课稿10-16

桂花雨评课稿[精]11-27

《桂花雨》评课稿(实用)05-16

桂花雨评课稿优选06-15

[精品]《桂花雨》评课稿08-15

桂花雨评课稿(优选)12-25

《桂花雨》评课稿(优秀)05-16

《桂花雨》评课稿(集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