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读后感

时间:2024-08-17 15:55:1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莫高窟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莫高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莫高窟读后感

莫高窟读后感1

  人类总是在不断探索和寻找自己的起源。这种热情和毅力从未一代又一代地熄灭。有一种神秘的呼唤,一种与血液相连的感觉。

  于是《莫高窟》写进了教材。这是丝绸之路上历史遗留下来的一颗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彩色塑料,壁画,都凝聚了祖先血液中的红色期望,飞舞如此神奇,美丽而模糊的眼睛总是闪烁在混乱,只有浪漫的想象岁月,是祖先对人类文明的理解,渴望或模糊的解释;微笑的神,只有我们——只有中华民族的后裔才能在烟尘中读懂,因理解而崇拜。所以今天演绎的敦煌舞曲,一本又一本读来澄清你性灵的敦煌故事,那里有向往、斗争、鲜血、泪水、叹息!

  “莫高窟保存了20xx多个彩色塑料。彩色塑料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外观。有慈善目的的菩萨,雄伟的国王和强大而勇敢的力量。有一尊卧佛长16米。他侧身躺着,眼睛微微闭上,表情平静。看到这个栩栩如生的彩色塑料,游客们都称赞它。

  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的彩塑,还有4500多平方米的宏伟壁画。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记录佛教故事、描绘神佛形象、反映民间生活和描绘自然风光。最引人注目的是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胳膊背着花篮,摘花;有的抱着琵琶,轻轻地拨着银弦;有的倒挂,从天而降;有的丝带飘动,漫天漫游;有的伸展双臂跳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的艺术殿堂。 ”

  这是介绍彩塑和壁画的两段。虽然穿透历史的仰望有些困难,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有效的'补充可以缩短仰望的距离。它可以展示莫高窟的彩色塑料和壁画,尤其是美丽的飞天,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你可以收集大量的材料,如彩色塑料、丰富的壁画图片和洞发现与敦煌遗书流散》等。

  课堂教学的流畅,学生眼中的兴奋,与我告诉我的眼睛交叉,我的心充满了,充满了填充。但总是觉得更多,总是觉得没有告诉我的学生,好像总是欠他们一些东西。孩子们明亮的眼睛也能看到更远……

  让他们写下阅读的感的感受,再补充一些历史文化的文本阅读。这些都做完了,心里还是不够踏实。走在浩河桥旁,望着它——南通博物馆群落。

  她真实地记录了南通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生动地展示了南通建设的丰硕成果;可以称为融合人文和科学的家乡史诗,融合了气质和魅力;是一代又一代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一个广泛而生动的文化课堂。

  家乡的记忆!像丝路花雨一样的记忆!

  当学生们真正走进博物馆时,似乎睡觉的历史和文化立刻在学生们凝视的眼睛里兴奋地醒来。在这种生动的阅读方式中,城市的记忆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并被如此明亮地继承和延续,记忆不仅仅是记忆。一旦沉默的建筑和停滞的文明碎片被温柔地触摸和理解,历史的血液就会与现代甚至未来自由地联系起来。

  俯瞰家乡的热土,沉淀历史记忆,接受文化的影响。儿童在凝视、触摸、捡拾和体验中继承了优秀的历史文明,培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这是教育和中国的责任。

莫高窟读后感2

  全篇通过叙述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开凿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乐樽和尚在三危山对面筑窟造像,发誓使之成为圣地的宏愿,以及这个宏愿实施的过程。喻示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历代学者、艺人、工匠、僧人的吸收、融合、改造中,产生和形成了伟大的中国佛教艺术。描述了莫高窟艺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作者用艺术史家的眼光和诗人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莫高窟艺术傲视异邦、吐纳百代的独特魅力。

  随后,点出莫高窟艺术的伟大而独特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由于这种历史的层累性,因而至今仍然轰传。 同时简洁而明快地勾勒了遗存在莫高窟的一幅幅生动的壁画,不仅仅是宗教艺术,而且是历史的画卷,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描绘了当时的现实社会,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骄奢淫逸,同时显示出我国古代彩塑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通过作者的感受。莫高窟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它呈现的是多方面的生命,因此,在莫高窟,“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接着,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充满哲理的诗化的语言来集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伟大的莫高窟艺术是“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融合,它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是具有宗教风貌的美,又是美的宗教,作者举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和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歌舞“飞天”的例子,深刻地、令人信服地深化了这个道理,同时又照应了前文所说的莫高窟艺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最后全文的总结,作者表达了自己意犹未尽、无以忘怀的感情。人离开了敦煌,离开了莫高窟,但心情却无法平静。到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旅行,仍然罹莫高窟,进一步点出莫高窟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强烈的震撼。作者浮想联翩,带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日本作家写的《敦煌》,德国作家写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并非文外之笔,而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辗转反侧、难以忘情的表达,也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在“飞天的后人”生活的土地上继续吐纳“富有现代精神”艺术的期望。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股罡风劲吹。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莫高窟读后感3

  《文化苦旅》是从初二开始读的,记得犹为清楚的是《贵池傩》我连题目都没能认全。曾经能背诵自序中的大段文字,也会感叹中华大地的鬼斧神工,也会欣赏余老的文字功力,只是我还不明白他的“苦”在哪里。

  高中的时候在几次传阅中把我的第一本《文化苦旅》遗失了,于是又去买了一本,再次翻阅,那久违的昏黄的书页看到的是与当年不一样的心情。从莫高窟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时风雨天一阁那座公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江南小镇,双从吴江船到时牌坊,不是是春歌夏曲还是秋韵冬情,最后平复心跳,还是要回归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肃。我还没有能力探索中华文明的底蕴,但即使只是读书也还是愿追随余老的脚步,看一看中华大地上悠久的历史,寻一寻历史背后隐匿的文明。很想去一次敦煌,看看作者笔下的莫高窟,感受一番沙漠深处的遗存是如何的炽热亦温煦,抑或狂放且沉着,去聆听那些古老的故事体会瑰宝痛失的心情。我不是个学者,只是个学习者,还只能到从文字中感受一些自己浅显的认识,我想也只有在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才有资格说了解了苦旅背后的真正辛酸吧。

  上大学的时候从家中带了几本书,其中就有《文化苦旅》,只是闲置了很久都没有再去细看。也曾想过自己向往已久的都江堰在经历地汶川地震后如今是什么样子了,是否还有让人莫名紧张疑似山崩即至的感觉;也感叹过自己至今也没能看成贵池的傩仪傩戏,无法触摸作者笔下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大二上学期偶然翻阅了那篇《上海人》。

  当时并没有很深的感触,只觉得当代人文文化并没有太多值得深考的价值,没想到后来有机会去了一次上海。我喜欢老北京的胡同,欣赏西安的古迹,只是从没想过去上海看看,只觉得一座现代化都市,看高楼么,大连有,看景致么,不见得比大连好多少,至于人文,那时我并没有如此深刻的认知。可是还是去了,原来,上海的文明真的不仅仅在于他是一座现代化都市,像《上海人》中说的,到上海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铁里,停留在商场中,即便不说话也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这就是这个有着特殊文化方式的上海文明,当然,如果没有看《上海人》,即使当时被认出来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意识去感受原来这就也是文明,这也是当代文化走向问题吧。

  《文化苦旅》是我喜欢最长久的一本书,也是我在不同阶段都原意深读的一本书,或许我的认识仍然浅显的很,但是既然是解读文化,我想每个人的认识与体会也应该有所不同吧,所以,我愿意继续追随你的脚步。

莫高窟读后感4

  我终于慢慢地履行了我的承诺,躺在床上看书.虽然我的眼睛仍然飘忽不定,突然扫描电脑,突然瞄准电视,但毕竟,这是一个潜在的心,我说,毕竟,我手里不是鼠标,也不是电视的遥控器。我暗自高兴我能做到,真的能做到,就这样!我手里拿着一本书,一本仍然散发着墨水的书。

  秦朝的明月,汉朝的风。读了余翁的《莫高窟》,却有这样一句似曾相识的话。你在哪里见过?但它积累在我层层的记忆深处。现在我被触摸到了一个神经方面。记住这种东西就像冬眠的动物。如果你不碰它,你永远不会蠕动。

  莫高窟,沙漠深处的荒凉,总让我想起漫天弥漫的黄沙,一种粗犷,一种悲凉,一种向往!想起王维的“沙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有李贺的“沙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的灵感无处不在。也许这种空灵更适合写作。我想起了才女“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我终于用作者的'话,神游沙漠,神游莫高!

  泡一点绿茶,看着茶在杯子里慢慢起伏,逐渐伸展,水的颜色慢慢变得明显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味,手里拿着一本书细细品茶,这是我向往的场景。读书不再是读书,而是一种意境和享受!今天,我决定享受这种意境。虽然有附庸优雅的嫌疑,但我还是想优雅一次。

  莫高窟有这样一段描述:一路上,我看到外国人的鼻子冻得通红。他们不懂中文,只是喊道:“莫高!莫高!”声音圆润,如呼亲人。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形象真的生动地出现在我面前,我对余翁的写作技巧印象深刻。

  我没去过莫高,但我想起了前年初春“清东陵”之行。当我得知我有时间去的时候,我的朋友很早就安排好了,但是天气不是很漂亮。天气有点冷,雪花飘了起来。景区大方圆几十公里,几乎看不到游客。我们的车开得很慢。当地朋友介绍了沿途景点的由来,偶尔有车间歇超过我们“嗖”当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出现在我面前,几个外国人也进入了我的视线。他们手里拿着厚重的旅行包和单反相机,在神道上蹒跚前行。他们似乎不觉得外面很冷。他们的真诚让我想起了“布达拉宫”虔诚的朝拜者,只是一步一步磕头。

  当我们匆匆拍了一些照片,好作为这次旅行

  证明出来的时候,那些外国人才刚走到陵区门口,真的比我们走马观花虔诚多了。

  总是外国人对我们的历史感兴趣,而我们自己人却在看花,这让我感到羞愧和羞愧。如今,我们的中国人喜欢旅游。每到黄金周,每个景点都像沸水一样沸腾。到处都是人。真正想出去做点事的人买不到票。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对景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感兴趣。有多少人了解文化底蕴?

  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了解我们的历史?有多少人继承了我们的文化?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冷静下来学习。

  这个浮躁的社会!浮躁的生活!浮躁的心!浮躁的人!我们要浮躁多久?

莫高窟读后感5

  因为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特别喜欢他的散文,清新豪迈,不冗长繁琐不矫情。所以,这次的作业内容我选择了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个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敌方,一个活了千年的生命.。他说它华美而矜持,富有而远藏,说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他说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他在《.废墟》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在他看来,废墟就是过去的写照,是现在和未来前进的基石。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的废墟,它浓缩了中国太多的历史,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它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亲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显于尘世,顿时惊艳不断,不止是游人,学者,不止是艺术家。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时而想象,时而述说,总之是入情入理。在这里,你会觉得废墟不废,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值得飞天后人的我们代代珍惜。

  他说的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过一次莫高窟。从敦煌到莫高窟车开了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里,除了开始,其他时间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黄沙,黄土,一片黄色,偶尔会有几棵胡杨几株骆驼刺,太阳很高很大,天空万里无云。

  我曾经想象过莫高窟的样子,粗犷而神秘。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我的.想象远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壮丽,那么浑厚。

  讲解员说莫高窟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造就的。他们把钱变成石窟中的一尊尊佛像,不论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了自己的信仰,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然后,千佛洞便出现了.

  这种对于信仰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的的感动着,也深深地敬佩着。

  一切为宗教信仰而来的人,双眼晶亮;一切苦旅者的人,浩浩荡荡。

  敦煌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它是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只要有机会,我便会投奔这种仪式,接受神明的洗礼和熏陶,洁净充满欲望的身体和灵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会时时抬头,仰望前方——金光闪闪,千佛显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心中的上帝永远在朝圣路上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莫高窟读后感6

  大约在我三年级的暑假,爸爸给我买了这本《文化苦旅》,记得爸爸当时说这本书很重要,一定要认真读完,可当时我真的很难理解书中讲的意思,总是一知半解,不知所谓。这个暑假,我又把它翻了出来,似乎能看懂一些了。《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以非常潇洒的散文形式写的游记类小说,其中包含了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情怀,讲述了我们民族文化千年来的辉煌与衰败,奋斗与挫折,狂热与反思。

  全书共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片不同文化视野的天空,而每一个章节都是天空中的星星,我最喜欢的《莫高窟》无疑是第二部分《中国之旅》中最闪亮,最灿烂的那一颗。

  我一直向往莫高窟,但我从来没有去过,现在从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莫高窟中,感受到了它千百年来的历史。敦煌鸣沙山东麓,这片荒山野岭之间的断崖上,一代代佛像在石窟中深刻而又通俗的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佛教在莫高窟中摆脱了高深的奥义,通俗的展现了因果报应,求佛消灾,丰衣足食,繁衍子孙等内容。千百年的修造,这里已关及人间信仰,于是每位赳赳武将,权谋强人经过莫高窟时都低下头,都有意识的去保护莫高窟及其灿烂的文化,这里的确实是一个华夏文明的里程碑,它将希腊的雕塑语言,和印度的佛教文化相结合,这两大文明的精彩,来到中国以后,中华文明绽放出了新的高度——它是唐代的华丽,宋代的冷漠,元代的神秘,明清的沉思。但莫高窟也像一个沉思中走来的老人,经历的不只是辉煌,还有磨难。那个叫王圆的道士,把手中那串钥匙交给匈牙利人斯坦因,当他伸出脏兮兮的手接过那30英镑时,莫高窟便开始了他的颠沛流离,跋山涉水,开始了它的流浪和漂泊。后来是俄国人,后来是美国人。境外的欺凌,让这个老人有了古老而痛的伤口,不停的流血,结成一个永远不会恢复的`疤。

  无论是辉煌,还是磨难,无论是十六国时期的佛像,还是唐朝的飞天,无论是留在敦煌的,还是被盗往国外的。一切的一切,莫高窟的前世,今生,都随着漫天黄沙,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骄傲,一种痛。随着今天我们民族的复兴,文化的自信,我相信拥有三大文明的莫高窟,一定会为我们提供另一种更广阔的视野,默默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我们重返世界文明之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思路。

  读完《莫高窟》,读完《文化苦旅》,合上书卷,我陷入了无尽的沉思,我们的文化太过绵长,我们的历史太过悠久,我们的先人创造过太多辉煌。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应该不仅仅只是赞叹这些伟大,更要继承,发扬和创新。站在古代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来。

  正如流传很广的那句话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莫高窟读后感7

  大漠茫茫,驼铃声声,千年风沙,却未曾将其埋没。余秋雨的这篇《莫高窟》我已经读过许多遍了。可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翻开那有些泛黄的书本,去千年莫高,寻找一种心中的安宁。

  余秋雨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他去参观莫高窟的所见所闻。但这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写了莫高窟厚重的历史背景与其不朽的精神。

  他的落笔点就极为巧妙,没有直接描写莫高窟,而是先写了它的“映壁”三危山。未曾看到石窟,却先看到了这样一座雄厚的大山,确实给我一种心理上的震撼,也越发让我对神秘的莫高窟产生了几分期待。

  我曾久闻在莫高窟边会有“佛光”,但却没有亲眼见过。但余秋雨,却用最简单的文字,描绘了最美的景色:“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我也仿佛回到了一千六百五十四年前的那个傍晚,与乐樽和尚一起,欣赏这造化的安排。

  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中国很少能有这种纯粹的艺术遗址保存下来。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端庄的佛像,灵动的飞天,全都安放在历史的角落里,只为在某一刻向世人展现他无限的美。读到它竟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我也深深地为它感到自豪。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壁画上飞天衣袂飘飘、裙带飞扬。那些线条,似从灵魂的`深处缓缓流出,给人一种深深的震撼。那种美,与黑眼睛黄皮肤一起,流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生生不息。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仪式。”千百年巨大的风沙,吹净了它美丽的外壳,只留下它最宝贵的东西,精神与灵魂。它,携着千万张美丽的壁画,是对美的追求;它,刻着千万个动人的佛教故事,是来自精神的自由;它,经历了数十个王朝,是中国的脊梁。

  莫高窟,很美。但你可曾细细阅读近代关于它的历史?愚昧的王道士,将石窟内的部分塑像和壁画损毁,就连那些飞天,也都被掩埋在惨白的涂料之下。它向无数前来抢夺珍宝的“洋唐僧”亮起了绿灯。我,太恨了,太恨了!但,全是他的错吗?似乎也不。“大清王朝”的子民们,全都被困在破旧的铁笼里,必定会眼界狭隘,轻信他人的谗言。错,错在国家。而国家,正风雨飘摇!这段悲痛的历史,如同一个不愿提及的伤疤,永远留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

  莫高,这个奇妙的名字,穿过风沙,穿越千年,传承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也送来了刻骨铭心的警醒。无论何时,都不该忘记,我们的骨子里永远都有莫高窟的端庄华彩,我们的血液里,永远流着莫高窟的谦虚谨慎。

  文化不朽,精神不灭。我们,都是飞天的后人。

【莫高窟读后感】相关文章:

莫高窟教学设计02-21

《莫高窟》教学设计02-29

莫高窟有感的散文12-17

《莫高窟》教学设计02-14

[通用]《莫高窟》教学设计01-07

敦煌莫高窟旅游攻略12-17

莫高窟优秀教学设计01-23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12-06

心中的莫高窟有感散文12-17

《莫高窟》教学设计优秀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