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4-08-18 12:04:12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日本教育的启示

日本教育的启示1

  有定居日本的亲戚,一家人近日回国探亲。这家的小孩与我的儿子年龄相仿,从两个孩子所展现的不同能力倾向,看出了中日教育的明显差别。

日本教育的启示

  亲戚家的小孩做数学题远远比不过我的儿子,日本的数学教学注重实用的计算题而不是弯弯绕的所谓思维题。然而,亲戚家的小孩有非常好的口才、文采,以及相当广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这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最热衷的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环保问题。说研究一点儿都不夸张,尽管只有十岁,这个小男孩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资源分布的比例数据、汽车尾气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气体的化学成分。他在历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种种劣行之后,力图寻找各种环保措施。这是一个智力很一般的孩子,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广博的兴趣。相比之下,我那个在学校以聪明出名的儿子则显得胸怀狭窄、兴趣狭窄、知识面狭窄。

  一直以为日本的教育还像以前一样,是等同于中国的考试地狱,却不料,今日的日本教育已大大地改观。有着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现在的学校也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着宽松的课堂纪律,自由的教育气氛。学生们都不怕考试,因为考试后改完错,老师再重新判分,所以每个学生的考试分数都很高。日本的教师对学生以夸奖鼓励为主,由此,日本的孩子个个觉得自己聪明能干,充满自信。另外,由于课程少、作业少,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玩耍和发展个人爱好。

  最令我赞赏的是,日本的学校教育对培养社会能力的注重。在日本,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搞社会调查,几个孩子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不需要老师的带领,孩子们独立地去了解和调查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情况。譬如,去消防队了解消防部署过程、消防基本程序,然后画出消防部署图。或者去垃圾分拣站,了解垃圾分类、处理方法以及基本程序,然后画出示意图,写出调查报告。我一想到这一系列的任务都是由八九岁的孩童来完成,就不由地感叹日本教育的力度。

  日本近年来将教育的发展方向定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的学校注重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下,开展轻松宽裕的教育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会生存是始于七十年代的国际教育思潮,其主旨是培养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强调了教育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在此,教育的重点要从以往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能力上去。

  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的`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日本学校对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人文素质与环保意识的注重,体现了日本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现代社会人才基本素质的认识。

  毫无疑问,不同的教育将使孩子们具备不同的能力类型,而教育所缺乏的内容则必然通过孩子们的能力缺陷反映出来。比较而论,我们的学校教育使孩子们拥有较多的雕虫小技,但却缺乏诸多现代社会急需的重要素质。

  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巧取精华。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重个性、重自主性的教育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新体制,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相比较,我国在学习他国的经验时,常常是只学其表,外在的包装尽管不断地翻新,传统的弊端却始终难以摒弃。日本的教育启示我们,东西方两种教育传统的互补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

日本教育的启示2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日本有着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文通过分析日本高等专门学校这一典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对比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备受关注,20xx年3月8日上午教育部长袁贵仁来到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指出一流大学应包括民办大学,职业高校等。由此可见国家现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日本是全世界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高等专门学校作为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分支,极具特色和借鉴性。

  一、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教育情况

  (一)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发展概况

  高等专门学校作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以培养实践型技术人员为目标。《学校教育法》于1961年部分修正,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产生,至今有五十多年的历史。高等专门学校承担着培养国家所需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办学主体倾向与国家。20世纪70年代日本设置了长冈科学技术大学以吸引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专门职业研究生院,重点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二)日本高等专门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

  高等专门学校强调技术性人才培养,招收初中毕业生,相当于高中加短期大学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划分先后,而是穿插进行,注重实际操作和实习。高专毕业生可插入大学工学系或其他技术科学大学继续学习。

  课程设置的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和教学内容弹性化,实施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设置需要及时更新。

  2、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大体为1:1。

  3、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格培养,一般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总学分分别为110:10。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

  4、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普遍开设有工读交替的课程,广泛实施通专多能(多接口)人才的培养。

  5、重视计算机和外语教育。

  (三)产学研一体化及校企合作方面的情况: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服务方式主要集中在独立研究,与企业联合开发,承担委托研究与开发项目等领域。在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均设有专门负责产学合作的组织机构—综合技术开发中心,地区共同研究开发中心或产学合作的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大部分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职能大约有三:进行技术开发,公开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向社会提供再培训等。

  (四)师资情况: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几乎95%以上的工科教师具有工学博士学位和教授或副教授职称。任职资格:日本职业学校老师一般在工科院校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后,再到示范院校教育系、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培训单位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及生产实习、教育实习,经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任教资格。建立多样的在职培训制度,每年文部省都要为各教科教育指导教师及指导主事举办“产业教育指导者养成讲座”。多渠道引进师资,日本积极吸收社会优秀技术人员充实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设立特别资格证书和兼职教员制度。一般采取临时定期聘用的方式。另外高等专门学校教师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高,是具有吸引力的职业之一。

  (五)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从社会,企业对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看,一直高于大学和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无论在制造业还是服务行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职业内容密切结合,二者表现出较高的相关系数。

  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情况及问题

  (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真正意义上的起步较晚: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本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20xx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国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历史时期。

  (二)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xx-2015)”年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吸引力不强,质量、结构、特色、成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1、高等职业院校地位相对于本科院校低,社会认可率不高。生源质量差,高专录取是在本科录取以后,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进入本科成绩不够的前提下无奈了选择高职类院校,主动选择性差。

  2、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

  3、学生继续学习通道狭窄。我国没有学位证,想进入本科学校必须通过专升本考试或者本科学历自学考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读高等职业学校的积极性。

  4、校企业合作、产学结合、定岗实习落实程度低,企业和学生参与热情不是很高,中间缺乏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

  5、就业对口率相对较低,很多专业与实际工作中的契合度差。还有很多企业在招生毕业生时明确要求招收本科以上学历、这无形的制约了高专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三、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首先要改变意识,树立“工匠意识”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变社会观念、提升职教战略地位。树立大职教观,加强职教层次衔接。

  2、改革办学体制,削弱行政干预、密切与当地经济相结合、提高职业院校的自主权。同时要加大政府的经费投入,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社会力量及个人兴办教育的积极性,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渠道。

  3、拓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继续升学的通道、搭建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立交桥,遴选部分办学条件优越者升格为技术本科,允许部分工科研究生院校接受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继续深造。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师资。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积极吸收社会优秀技术人员充实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设立特别资格证书和兼职教师制度。采取临时定期聘用的方式。提高在岗专任教师的素质水平、成立相关的协会定期对教师进行校内和校外的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

  5、进一步把“产学研一体化”和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促进企业与学校的联合,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做到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人才规格的定位既要考虑产业需求、又要从学校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根据目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调整。

日本教育的启示3

  摘要:

  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日本的小学英语教育已经大大落后于亚洲其他各国,小学生的实际英语会话能力与社会的期待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角度出发,将重点转换到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本国文化的发扬与利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等方面。

  关键词:

  日本;小学英语教育;必修化;比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日本面对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了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从人才培育上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小学英语教育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和一个必须下大力度解决的课题提出。

  一、亚洲各国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在幼儿园高年级与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学习英语。新加坡将英语作为授课的主要语言,马来西亚也从20xx年开始在理科科目的教学中采用英语教学。此外,这些国家属于多民族、多文化构成的复合型社会,外籍居民众多,因此日常的英语听说环境要大大优于日本。

  与日本英语使用环境相近的泰国和韩国,以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开始在世界经济市场崭露头角的我国等诸多亚洲国家都开始响应国际化的要求,将能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战略的一环,从1990年开始到21世纪初,逐步在小学阶段开展了英语教育。以泰国为例。泰国人口的75%以上属于泰国本土的民族。整个国家以佛教为中心,非常重视泰语以及泰国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语只是小学五、六年级的选修科目。1995年,当时的泰国教育部长为了使泰国不落后于急速发展的国际化进程,提议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导入英语教育。从那之后,英语在泰国一直都是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必修课程。另外,人口构成和母语使用环境与日本颇为相似的韩国,也从1997年开始将英语作为必修的正规科目,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有2小时的英语教育。20xx年开始,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分阶段实行英语教学。

  与上述国家导人英语必修化相对应,欧盟认为在使用母语的同时应当掌握其他两门不同的语言,从早期就开始推进外语教育。

  上述各国关于外语,特别是英语的积极教育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亚洲各国急速的改革和发展,让日本有了紧迫感与危机感。因此,20xx~20xx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策划制订了《培养能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增进英语能力计划》及《培养能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具体的外语战略方针。

  二、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外语专门会在20xx年3月的反馈意见中阐述了充实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并“讨论在小学五、六年级设立每周1小时的英语教育的必要性”。但是英语教育必修化由每月1小时变为每周近1小时的学习时间,各学校独自进行的教学内容时间的削减等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

  从文部科学省于20xx年3月发表的《20xx年度小学英语活动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概要》中的数据来看,在日本全国22232所小学中有20803所小学实施英语教学,占93. 6%。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所有的小学保证让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年上英语课35小时,平均每周1节课,由班主任、英语指导员以及英语流利的社会人士共同组成一个团队,协力开展教学。这种模式在当前的日本小学已比较普遍。不过,为避免增加学生负担,必修的英语课将不会有严格的考试。

  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显示,虽然有近94%的公立小学开英语课,但平均一年上课时间只有12.9小时,不到规定时数的一半,实施时间最多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一年也只有13.6小时。此外,从实际实施的英语活动内容来看,通过歌曲和游戏等来学习英语的比率最高,全学年平均约98%。《20xx年度小学英语活动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概要》中也涉及到了“英语会话”项目,从所得的数据来看,参与了英语会话的二年级学生的比率为84. 2%,六年级学生的比率为94. 8%。虽然数值很高,但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日常问候与自我介绍。仅凭年均12.9小时,月平均1课时的英语学习时间,英语会话也不得不停留在自我介绍和日常问候的最低水平。大部分小学都远远无法达到《培养能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增进英语能力计划》及《培养能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所提出的英语会话的实施水平。

  如果将英语作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日本面临着英语师资不足等问题。文部科学省调查发现,五年级只有65. 9%聘请英语指导员,六年级只有65.4%,没聘请英语指导员的,要靠班主任自己教英语。因此,从质和量来说,小学英语教育的效果是值得怀疑的。20xx年9月,日本英语协会在全国公立小学中抽样调查了520名教师,多数教师表示,必须先参加研修培训,近57%回答有必要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

  总之,从日本小学的英语教育现状来看,要将英语作为小学的必修课,日本面临着英语教师的师资不足、授课时间的削减以及各学科授课时间的分配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角度审视日本小学的英语教育

  如同前面所阐述的那样,日本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日本小学的英语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所追求的是文化理解、人权尊重、和平主义、交流能力、国际社会协调合作等目标。因此,日本的一些学者提倡在普及小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在各学年;在联系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各式各样的体验活动来实现国际理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对方的话,并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正确理解日本及居住地的文化与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希望通过各学科的学习与活动来获得大量的知识与能力。为了小学英语教育更加有效地进行,不仅需要考虑进行英语会话,更应当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中心.,将重点转换到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本国文化的发扬与利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等方面。力主日本小学生必修英语的代表人物中岛岭雄教授认为,培养跨文化理解也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特别的地位。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需要有足够的英语技能以获得必要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思想。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恰当地为英语教育定位,如何在对外开放、融人世界主流文明当中,保持一个国家的文化主体性,保持母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成为一个重大的命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日)本名信行.事典——亚洲的最新英语事情M.日本:大修馆书店,20xx.

日本教育的启示4

  一、日本“高大协同”的衔接模式

  广义的“高大协同”是指高中与大学协同开展的有助于改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措施; 狭义的“高大协同”主要针对中等教育而言,要求中学积极利用大学教育资源并朝着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由于“高大协同”是针对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而言,所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活动形式。

  ( 一) 针对高中生的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是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对高中生进行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旁听大学课程。高中生以旁听生的身份到大学学习,对于所修习的学分不仅学分制高中会予以认可,而且当以后进入到这所大学或其他大学后也会作为先修学分来予以认定。这一方式能让高中生通过对大学的先行体验,初步了解大学的专业和教学方式。二是参加大学针对高中生所开设的讲演。这种讲座形式、内容多样,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对学生未来的出路予以方向上的指导。三是大学开放校园,让高中生参与体验入学。这种活动一般是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介绍,通常都是一个年级或学科的全体学生来参加,但时间较短。通过以上这些活动既可以帮助高中生在了解大学的基础上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可以使大学获得合适的生源。

  ( 二) 针对大学生的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以大学生为对象而实施的以提高基础学力为目的.的补习课程。随着日本高中必修科目的减少、大学生源多样化等因素导致了许多大学新生基础薄弱、学力低下。在此背景下,大学开始针对未能充分掌握高中学习内容的学生,提供“补习教育”。二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实施的“初年度教育”。这一部分的学生主要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初年度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实现从高中向大学的顺利过渡,获得学业和人格上的成长,也可以称为“在大学第一学年帮助高中生成为大学生的计划”。这种教育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的正规课程。

  二、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现状

  20 世纪60 年代,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我国起步较晚,对于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研究得还不是很深入,缺少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一) 教育理念及目标的脱节

  目前,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科研的能力。然而,包括中等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为了提高升学率,仍以精英式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和选拔学生,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上,两者之间出现了脱节。相应地,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就存在着断层,以至于习惯“常识性”普通课程的中学生在升入大学后难以适应以“博雅”、“通识”为特点的专业课程。

  ( 二) 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差别

  中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考试大纲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成绩为主要目的,在教学上实行统一、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接受性学习。而高校的教学则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兴趣去设计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高等教育阶段的评价方式和内容相较于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中等教育评价方式也更为多样、全面。因此,过去一直依赖老师、缺乏能动性的学生会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这两个缺乏连续性的教育评价方式也会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迷茫和无措。

  ( 三)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缺乏互动

  中学与大学作为教育系统中两个重要的节点,前后联系、互相影响,理应相互沟通,加强了解,互相促进,开展多种合作,但是目前我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联系和交流并不充分。对中学而言,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模式等并不关心。同样,对高校而言,它们一直“高高在上”,从不担心招不到学生,很少主动与中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互不关心、互不理解的关系就导致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隔阂,十分不利于教育系统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三、对于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建议

  ( 一) 贯彻落实前后一致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教育衔接对于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首先在设计层面上要给教育衔接以充分的关注,出台一些相关的教育政策,指导并支持我国不同教育阶段衔接工作。同时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由始至终都要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要树立并落实统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建立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计划,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培养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才有能力及时调整好心态,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 二) 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做好课程的衔接

  中学采取的是统一化的管理模式,现阶段学校应转换管理方式,吸引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同时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一些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课程和课外活动。同时在教育评价体系上,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需求,形式上力求多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力图形成一个在目标、方法与内容上具有连贯性和承接性、全面性、立体化的全方位评价体系。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大衔接”的过渡期。

  ( 三) 促进中学与大学的相互了解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教育阶段衔接的缺乏会使整个教育系统变成一盘散沙,所以在中学和大学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首先大学应充分利用已有优势,与中学共享教育资源,同时在交流中切实了解中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向中学广泛宣传各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中学做出调整规划。其次中学可以组织学生进入高校或实验室参加相关研究,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先一步与大学生活相衔接,这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中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也可以帮助中学教师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最新发展动向,从而使自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做好与大学的教学衔接。学业和人格上的成长,也可以称为“在大学第一学年帮助高中生成为大学生的计划”。这种教育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的正规课程。

【日本教育的启示】相关文章:

爱的教育读书启示05-03

日本茶道文化03-05

日本之旅作文04-16

日本礼仪文化06-30

日本的护理专业08-07

游日本作文10-13

犹太人的教育观启示11-03

我在日本的留学感受12-16

日本经典爱情电影推荐08-08

日本留学购物技巧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