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时间:2024-08-19 08:23:42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6篇(集合)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6篇(集合)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1

  本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是学生进入高中后进行的第一次大型、正规的考试。这次考试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入学两个多月来的学习状况,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及行为。为此特对本此考试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简单分析与总结。

  一、关于历史试题的分析

  本次历史考题共两大题,32个小题,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总体来看,本套题考查范围较大,覆盖到所学过的所有内容;题目表现形式比较灵活,文字、图片、表格等均有体现;设问角度多样,如原因、影响、特征、评价等。但本次考题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简单、平易,主要表现在所考内容大多为史实性的内容,即记忆性的内容较多。虽也有一些考查概念、结论及规律的题目,但绝大多数为日常教学中所一再强调的内容。此外也有一些题目学生在平常练习中已做过。而考试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些,因为优秀率达到12%,及极率高达83%。而对于利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和新问题以充分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论证评价等思维含量较高的能力则考查不多。当然,这一方面可能是命题者考虑到了一年级新生的特殊情况而有意为之,另一方面也与学校要求命题必须保证达到一定的及格率有一定关系。

  二、关于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首先,就选择题而言,学生总体答得都非常好。从正答率来看,在30道选择题中,正答率在90%以上的共计10道,占三分之一;正答率在89—80%的共计10道,占三分之一;正答率在79—70%的共计6道;不足70%的只有4道,其中只有三道题在50%以下。下面对正答率不足70%的四道小题逐一做一分析:第19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时混淆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权利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第23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英、美政体的根本特征把握不准;第29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教材上的细微的历史史实注意不够,有所忽略;第30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将所给材料与所学的《天朝田亩制度》联系起来。除这四个小题外,其它题目出错的主要原因也大致不外乎基本史实、概念、结论未能充分理解掌握,不注意审题,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于题目的分析当中,阅

  读理解能力较差等。

  其次,就主观题而言,第31小题学生普遍回答较好,分数一般较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错别字较多,如“嬴政”写成“赢政”,“郡县制”写成“群县制”等;二是中央的行政制度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分不清;三是不同朝代的制度之间相互混淆。第32小题有一定难度,其中存的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小问:第2小问的主要问题一是将国家政体与国家结构混同为一体,即民主共和制和联邦制分不清,二是在回答相同点时不能从实质上、性质上回答,从而导致所答内容与答案不符(其实学生的某些答法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3小问出错率较高,一是学生概括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利用所给材料回答问题,而是习惯性地回答课本上的有关内容;二是分析能力较差,不能从发展的、联系的角度去评价历史。第4小问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表述不严密,如将“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成“德国宪法”、“德意志宪法”等,这实质上也反映出概念不清的.问题;二是选择比较的角度单一,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比较,从而导致失分。

  三、关于学生答题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思考与对策

  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试卷,我认为学生答题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客观方面来讲,一是初中教学不太重视历史,而且实行开卷考试,所以不少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二是高中历史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练习;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前三个单元确实存在理解上的难度,这部分内容初中未详实学习,比较抽象;四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方面可能对某些知识的讲解很不到位,未能说清道明,二是教师的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却没有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益。从主观方面来说:一是学生的对高中的历史认识及历史学习的方式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认为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只要临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因而平常看书少,理解不深。虽有些学生平常也较努力,但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简单的机械记背的基础上,不注意理解相关概念和结论,不能够经常对所内容进行多角度地整理归纳,使之构成完整的历史体系,尚未形成自动化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对比等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高中历史知识的高效学习。二是部分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感到有畏惧心理,认为高中历史概念抽象,又千头万绪,要学好的难度很大。三是还有部分学生文理分科的思想特别强烈,对文科的历史学习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第一还是要想尽办法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手段,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此自己必须深刻反思并果断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的学做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明确并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追求更大的课堂效益。第二是要狠抓落实,真正让教学目标在教学对象,即学生身上得以实现,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案本上。为此,一要进一步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二要强化课前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掌握,并特别注意采用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学生真正掌握;三要继续落实作业及各种练习题的收交、批改、补正等各个环节的相关措施,特别是要发挥历史课代表的作用。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化对一些较抽象的或易混淆的概念、结论、规律等的讲解外,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克服对历史学习的畏惧心理,尤其是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归纳、如何做题等,使他们逐渐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当然,针对个别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要能够在课堂及课下的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力争不使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掉队。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2

  一、学生在历史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了解和记忆仅仅停留在表象,仅仅知道一些感兴趣的、孤立的人或事件,而对具体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历史概念、阶段特征也把握不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框架。

  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史料能力差,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断章取义,以偏盖全,审题不准不透。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答题泛泛而谈、空洞,不够准确、规范和具体,也不能够准确应用历史术语,逻辑性差,缺乏技巧。

  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课外知识尤其欠缺,综合素养欠佳。

  学生答题不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性思维,思维“一根筋”,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尤其不容乐观。

  二、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依据考纲,回归课本,梳理和夯实基础知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并不是每一课孤立的知识,而是按照某一核心线索系统和整合后的知识,这里所说的梳理和夯实也不是简单的背诵和记忆,而是分门别类,把相类似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区分。在总体梳理和了解的基础上,我着重解决课本重点和难点,依据考试大纲,明确考点,以关键词的的形式突出圈划,并着重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联,理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结果以及它对下一个历史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影响。在复习小结中我更刻意训练学生自己“推理、复述历史”,甚至“脱口而出”说历史,以达到把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目的。

  2.理线索,列框架,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高考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举一反三,发散和迁移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各历史阶段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把历史“学活”,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我在复习别强调学生理清线索,抓住主干列提纲、画骨架、树状图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大目标上把握知识体系,再进行细节的补充和记忆,使历史知识达到“有血有肉”,也不至于在复习'中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3.依据课本,针对考点,加强试题的训练和反思。在回归课本、熟悉课本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已有了表象的理解和记忆。但要想提高审题能力、综合概括和归纳能力,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题型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所以,在复习中,联系考纲,针对考点我精选了一些习题,在课堂或课后练习巩固,力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精选试题的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对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的分析,把常考的主干知识梳理出来,进行重点复习和训练。力求在这些重点主干知识上“深挖洞”,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另外,还应该特别突出对材料题的训练,因为近三年高考中大量题目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尤其是比较拗口的外国史料,学生更一知半解,无所适从,有发“懵”的感觉,更由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欠佳,这些题型学生普遍比较害怕。所以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就很有必要。以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论从史出”。而在题目讲解中,我不只讲答案,更不主张让学生先看答案,更重要在于和学生一起分析出题的意图,涉及的考点。引导学生自己多问“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作用”等等,“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解题方法,而当学生思路受阻的时候“捅破窗户纸”,让学生恍然大悟,加深印象,提高能力,领悟方法。之后再要求学生仔细研究参考答案。反思、总结出某个知识点可能怎样考,围绕这一知识点应该从哪些方面总结答案,这种题型怎样下手,语言应该怎样组织等等,之后再对答案做适当的记忆。总之,力争使学生审题深入,答题全面,书写规范,并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4.重视学生、关注学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复习。在复习中,我经常采用课前谈心或小纸条等多种反馈形式。及时发现学生不足,学生欠缺什么,突出讲解什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另外我还采用学生分小组知识整理。疑难问题对讲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时我还把由老师包办讲述的复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收获。实践证明,这远比老师“填鸭式”地告诉学生效果好得多。

  5.重视阶段检测、以考代练。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学生定期总结复习成果,有效提高成绩,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适应考场氛围,学会思维变换,把握答题节奏并增强对考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试卷评析,把握学生对各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以便于指导后期工作。所以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这种认真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后的分析和反思中,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设置“错题本”,把每一次考试中出错的知识都认真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并总结启示,要求类似的错误决不可出现第二回。而对于具有共性的某些弱项试题,我则加强训练力度,重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并举出相关的题型,帮助学生总结答题规律。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3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一历史课本前11课。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考试成绩情况

  两个班最高分86分,最低分6分,分数差距较大。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取得成绩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存在问题:

  1、审题不认真。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2、4,5,6、7、8、小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涂卡问题。由于选择题答案是通过答题卡进行提交,学生对涂卡方法掌握不熟,失误较多,甚至出现大面积同学选择题0分的情况,严重影响班级平均分。

  四、改进措施

  1、在加强基础知识、史实掌握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观念。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此次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只要从中找出问题,吸取教训,并积极总结反思,相信我们会在下一次取得进步!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4

  一、前言

  历史是高一必修课。我国是优秀的文明古国,具有令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辉煌灿烂的古代史,同时也有不堪回忆的近代亡国史。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历史学科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解决人们的幸福感问题和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我国青年一代对历史知识的缺失已经到了严重匮乏的地步,有些人连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都不知道。为了弘扬我中华文化,是应该好好学习了解我们的历史了。本文就是研究目前我国部分高中学生的历史成绩,以便为今后的教学做出一定的指引。为了能完好地研究部分地区学生的历史成绩,本研究选取了某高中所有学生的历史成绩,并用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方法

  1.对象

  资料来源于贵阳市云岩区某高中一年级20xx年期末考试历史成绩。此年级总共112人,分为两个班,每班56人;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第一册,分别由罗、杨两位老师授课;期末考试采用市里统一考试试卷,闭卷考试;试题由25个选择题和3个问答题组成,答案经过两位老师的审阅之后才纳入正式答案;批改采用流水式阅卷方法。

  2.工具

  将112份试卷按每个学生的`姓名、学号、班级、分数等的情况输入到xxx数据处理,并经过仔细核查和审定,然后导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通过计算难度、区分度进行试卷分析。

  三、结果和分析

  1.成绩基本描述和统计

  考试成绩的基本描述指标包括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最小值、最大值等。输出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和图1。

  2.正态检验

  正态分布是应用最广泛的连续性概率分布,其曲线呈对称的钟型,在均数处最高,两侧不断降低,以横轴为渐近线。对于考试成绩一般要求符合正态分布,若不符合,说明考试结果不够理想,即低分段的人数太多(正偏态分布)或高分太多(负偏态分布),即试卷在反应学生成绩上效果不好。

  从本次成绩的直方图来看的话,学生的本次历史考试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可进一步用k-s检验来判断是否符合。K-s检验得到z值为0.724,p值为0.067,均大于0.05,因而可以认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3.难度和区分度

  难度是反应一份试卷合不合理、能不能正确反映学生所学结果的参数。难度过高过低都不好,一般认为难度系数介于0.6~0.8较好。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套试卷的难度为0.415,说明本套试卷不能正确反应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可能是同学们确实不喜欢历史、不愿去学。

  区分度高的试题,可以比较好地将不同成绩水平的考生区分开,区分度的范围介于(-1,1)之间。对于一般考试而言区分度不应该小于0.2,对于非常重要的考试而言,区分度不应该小于0.3,最好大于0.4。该校本次历史考试成绩区分度为0.19,低于0.2,说明本套试题的区分度不好。

  4.均值比较

  对所有学生成绩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分析,还应该对这两个班的成绩差别进行统计。和前面一样,首先对两个班的成绩分别进行描述和k-s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两班的成绩都呈正态分布,因为只有两个班,进行独立的t检验来反应两个班的成绩差异是否显著,见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成绩按照班级拆分后,其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其中,levene检验中f为1.177,p值为0.280,大于0.05,说明方差齐。选择分析t检验的结果,p值为0.928大于0.05,说明两个班的差异不显著。

  四、讨论

  从本次期末历史考试成绩可以看出,该高中一年级学生历史成绩普遍不高,且高分布高、低分很低,这说明的问题比较多。但是,历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这么简单,它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对祖先的尊崇。这也可能说明目前的资源编制多从教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从学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一种教的课程,而非学的课程,再加上高中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时间和精力、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局限,学生能直接利用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应立足实际,在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利用现代化手段建设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同时,学生也要多多配合老师。多提问题,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5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某某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20xx年是某某省新课改后的第某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6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主动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提高教室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在教室上主体地位作用?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相关文章: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01-30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精华]07-10

[荐]历史考试分析总结06-18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集锦[7篇]06-20

历史考试总结01-11

考试分析总结12-10

考试分析总结06-04

历史考试总结09-30

历史上册考试试卷分析12-15

历史试卷分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