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评课稿精华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规律》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找规律》评课稿1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XX老师,本周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找规律》。本节课教师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正是有了导入环节与自主探究环节的有效落实,才创设了合作交流环节的良好的互动交流的氛围。本环节教师设计的合作要求是:先找一找这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按照这种规律小组同学合作涂一涂。虽然只是一句话,却从多个角度训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是我是可爱的点点找我是可爱的点点,找规律既是对自主探究环节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又为下面的涂做好了准备。然后是我是可爱的点点说我是可爱的点点,本节课教师时时注重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注重表述的严谨性。最后是我是可爱的点点涂我是可爱的点点,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孩子们面前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本节课合作交流环节,正是教师设计了有效的问题,才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欣赏规律带来的美感。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
《找规律》评课稿2
今天上午李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偏难,李老师处理教材独到,精心设计了课前小研究,课上老师思路清晰,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
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导课时,利用游戏和课件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规律,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规律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搬新家、请吃水果、帮小动物排队、设计规律等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要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理解,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规律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借助课前小研究,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并通过课上交流、汇报、课件的直观演示,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图形规律的特点,从而揭示循环排列规律的定义。
5、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个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别强调了“依次”,注重表述的严谨性。
我觉得要是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整节课会更精彩:
1、小研究的设计应体现开放、浅入的原则,设计时可以由扶到放,可做一个示范,横着看的规律,竖着看、斜着看的规律引导学生说即可。
2、教师的语言可以再丰富一些,多鼓励表扬学生。
3、在做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是哪几个图形为一组,是在每相邻两组图形中找规律。
《找规律》评课稿3
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是在一年级所学的找简单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能知道稍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是隐含着数学知识的,初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欣赏规律美的意识。
公老师紧抓教学目标设计、编排教材,从生活实际入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循环排列的数学知识。听了公老师的课,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
一、课前准备充分。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老师做了非常精美实用的课件,直观的向学生呈现出循环排列的变化。各种教具、学具,让学生不仅可以看,可以说,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实践加深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
二、课堂角色定位比较恰当。
从新授到练习再到活动,刘老师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题,从“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到“你能动手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吗?”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等学习过程。整节课公老师有意识的放手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做,老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进行归纳总结,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的作用是恰到好处。
三、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课标提出,除了讲授之外,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实践和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上,公老师通过让孩子观察、探究、独立思考找出图案中四种图形是通过循环排列的规律排列的。后面的练习环节,则是孩子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检验并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几点建议:
一、教学活动中要适当的留白,耐心的等一等,给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
二、对于这种抽象的规律能不能赋予其生活意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一找这种规律的应用,比如跳长绳、循环换座位等,从具体事物的角度来理解抽象数学问题。
《找规律》评课稿 11
今天下午参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学研讨会,可惜只有一节王旭晓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找规律》,感觉少一些。
先说说本课中个人感觉的几点亮点: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其中复习铺垫环节复习了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行规律。分别以文字、图片、数学三种形式呈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此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来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课展开学习中,让学生分别选择二个字母,三个字母,或者五个数学来创造规律中,教者也比较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比一比动物排队与图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吗?在学习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近学习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笔者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笔者就认为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找规律》评课稿4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陶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陶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比较两幅图的情境,一幅图是有规律的排列,另一幅图杂乱无章的,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陶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适时的“动”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陶老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件,达到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好整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设计了圈一圈、涂一涂、画一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找规律》评课稿5
xx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这节课与传统概念教学相比,特别是新授课开始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下面几方面值得借鉴: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新课导入时xx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在新课例题教学环节,xx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生动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材料———密码门,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探索,动手摆一摆,在小组共同探讨中得出结论,进而又进行了验证。xx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循环排列这一规律环节,xx老师利用小精灵当向导,从画外音带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密码门的设置,把知识与日常生活挂钩,又不失儿童喜爱的童话世界,如此生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规律的欲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之美,感受学数学之乐,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快乐数学的绿洲。
三、注重学生语言的培养
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运用上会有一些障碍,但在这教学环节上,xx老师循循善诱,激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虽然有的学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琐不清晰,特别是当个别学生不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排列的规律从左往右看,或从上往下看得规律时,xx老师就充分展现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的地位,步步启发,引导学生让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去表述规律,展现数学的简洁之美。
xx老师的课上得精彩,学生学得开心。这成功离不开xx老师的精心备课,以及对课独到的见解,本节课是成功的一堂课。
《找规律》评课稿6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我通过反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在课堂中对后进学生多一点注重
虽然学生对《找规律—图形覆盖的规律》课时的知识已经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时存点困难,根据的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多去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可适当渗透情感教育,让知识与生活情感紧密联系
如:在课始,课中“上海世博会”题材中可以让学生,表达、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总之,感谢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枯躁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常态课堂教学更具有有效性与实效性。
找规律评课稿2
X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这节课与传统概念教学相比,特别是新授课开始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下面几方面值得借鉴: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新课导入时X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在新课例题教学环节,X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生动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材料———密码门,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探索,动手摆一摆,在小组共同探讨中得出结论,进而又进行了验证。X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循环排列这一规律环节,X老师利用小精灵当向导,从画外音带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密码门的设置,把知识与日常生活挂钩,又不失儿童喜爱的童话世界,如此生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规律的欲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之美,感受学数学之乐,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快乐数学的绿洲。
三、注重学生语言的培养。
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运用上会有一些障碍,但在这教学环节上,X老师循循善诱,激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虽然有的学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琐不清晰,特别是当个别学生不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排列的规律从左往右看,或从上往下看得规律时,X老师就充分展现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的地位,步步启发,引导学生让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去表述规律,展现数学的简洁之美。
X老师的课上得精彩,学生学得开心。这成功离不开X老师的精心备课,以及对课独到的见解,本节课是成功的一堂课。
《找规律》评课稿7
本学期听了胡老师的找规律这一节课,现在说说我的感受。两节课两位老师都合理运用了课件,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收放自如,以生为本,课堂互动良好。在最后的练习方面,练习内容还要甄选一下。找规律的过程要深入到数学的本质。对于一一间隔的排列规律,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是很容易找到的。教学走到这一步还是浅层次的,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规律?要引领学生走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一一对应,让学生借助这个工具,达到对规律的本质认识。
规律的描述不应强求统一,而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习惯。不少教师教学时,先借助主题图教学“两端的物体”“中间的物体”,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其实教材没有给出标准的叙述。我想教材的.意图还是让学生自由表达,只要准确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制。
要通过变式去理解规律,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一一间隔的排列形式,除了例题中的两端相同的情况,还有两端不同,排成圆形的情况。通过画图、实物展示、动画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有剩余,排在外面的多;如果没有剩余,就同样多。通过变换的形式去认识不变的本质。
《找规律》评课稿8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有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练习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在练习中,屠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习惯培养,始终如一。屠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习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习,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找规律》评课稿9
找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规律本身的内容,并能初步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更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运用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对规律的体验,提高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
王老师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有简单到复杂有层次的进行教学。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出示了例题之后,放手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逐一汇报,课堂上得到了“列举”、 “计算”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老师先让学生用有序列举方法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研究了框2个数,接着马上研究如果框3个数结果又会怎样?在这两次操作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规律已经有所感悟了,于是,在第三个问题“如果每次框4个数时,不少学生根据规律已经能直接想到答案了。之后,老师把活动中“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作为表格栏目,引导学生结合每一次操作的过程和得到的具体数据进行填表和思考。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数据,便于简明地反映“每次框几个数”、“平移次数”和“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这几组数据的关系。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将各次活动得到的感性认识加以适当提升。提出“平移的次数和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作进一步思考和交流。并通过老师启发性的提问,帮学生理清了思路,这样便能引导学生顺利发现并概括相应的规律。本节课学生是自主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切实掌握图形覆盖问题的规律。
最后,老师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直接用找到的规律计算进行解答;我想是不是还可以介绍直接框出最后一组数,直接得到答案。对于这两种方法,让学习自主感悟到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有选择的使用最为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找规律》评课稿10
终于听到金老师精美的课。永劫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生疏了,分外是如今的孩子有本性、智慧、视野开阔,怎样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衅,内心面不停很敬佩低年级老师,教学要领机动,教学本领新鲜,教学气势派头奇特,讲堂调控得非常好,节拍松紧分寸拿捏得准,金老师的《找纪律》便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金老师接到上课使命以后,就开始动手备课,对付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履历富厚的老师来说,对付上如许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金老师却很认真看待,摆设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实准备。
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末了定下来,金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运动让路,包罗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统一天的语文科组公然课冒犯等,金老师都自己排好时间,窜改原来设定的时间来将就、方便全科组的老师团体听课学习,她不从我私家方面着想,不是抱着应付了事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时机,着实冲动。
二、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金老师设计我是可爱的点点找规律我是可爱的点点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我是可爱的点点猜一猜我是可爱的点点,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
老师的问题我是可爱的点点你是怎样知道的?我是可爱的点点,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我是可爱的点点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我是可爱的点点。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三、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金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金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我是可爱的点点红黄为一组我是可爱的点点
小花是我是可爱的点点绿紫为一组我是可爱的点点、灯笼是我是可爱的点点紫红为一组我是可爱的点点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金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金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进步方面,金老师计划了让学生涂纯熟,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其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要是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计同等条精致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辟孩子想象力,从、颜色、图形、分列等,智慧的孩子头脑能得到更大生长,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拔,使孩子们的本领得到进一步生长。
一节纯粹的数学课。值得学习,值得鉴戒。
《找规律》评课稿11
刘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这节课与传统概念教学相比,特别是新授课开始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下面几方面值得借鉴: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新课导入时刘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在新课例题教学环节,刘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生动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材料———密码门,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探索,动手摆一摆,在小组共同探讨中得出结论,进而又进行了验证。刘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循环排列这一规律环节,刘老师利用小精灵当向导,从画外音带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密码门的设置,把知识与日常生活挂钩,又不失儿童喜爱的童话世界,如此生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规律的欲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之美,感受学数学之乐,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快乐数学的绿洲。
三、注重学生语言的培养
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运用上会有一些障碍,但在这教学环节上,刘老师循循善诱,激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虽然有的学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琐不清晰,特别是当个别学生不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排列的规律从左往右看,或从上往下看得规律时,刘老师就充分展现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的地位,步步启发,引导学生让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去表述规律,展现数学的简洁之美。
刘老师的课上得精彩,学生学得开心。这成功离不开刘老师的精心备课,以及对课独到的见解,本节课是成功的一堂课。
《找规律》评课稿12
本学期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我共听了20节课。在这20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刘**老师的课。刘老师主讲的是《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特点:
1、动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生动形象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随即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这些图形的规律。教师讲明要求,学生马上主动并且迅速拿出手中图片在桌子上摆。随后教师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使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循环排列规律”马上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让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出示的三组水果图的规律,找出第四组水果摆放的规律以及找出地面砖的规律等练习。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例子,活动中愉快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教学用具,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在巩固练习第一题,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猜第二组图形会是什么?出示的学具是红色正方形、红色圆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认为图片过小,不利用后面同学观察,教师用胶带把一组图形连接,不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设计四种不同颜色的图片,或四种不同类型的图片,以免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即要说是什么图形,又要说是什么颜色,造成个别学生表述不清楚,使听者也不清晰。
2、低年级的课堂中应该多运用一些儿童化语言,以及鼓励性的语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找规律》评课稿13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在导入阶段,潘老师通过谈话,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十分亲切自然,使学生对新学习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逐一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发现规律,板书: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猜测中发现规律。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合教材,精心设计。
学生对规律并不陌生,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彩花、灯笼是怎样摆放的。在呈现学生围成一圈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说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这两种都是可以的,但由于是围成一圈,不便观察。课件呈现学生圈一圈的画面,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呈现的图形都是两个为一组的,有安排三个为一组。通过圈一圈的画面是学生更直接形象对规律知识的了解。,教师适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猜一猜、水果这组图形后面的几个是什么,让学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规律,对于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但教材中的主题图涉及的规律比较单一,如彩旗、、男女从的排列都呈现了两个为一组的颜色变化规律,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多样性?练习猜一猜,后面的`图形是什么?潘老师设计体现了物体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练习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潘老师的练习设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最后在生活中找规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学生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如在创造规律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形状设计出有规律的图形,在创造规律的时候,体现了创造的开放性,就是让每个学生用一两种彩色笔,自己设计有规律的图形。除了让学生用颜色来创造,还鼓励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来创造规律,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让学生创造规律,设计规律,感受规律的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在巩固知识的活动中一系列的数学活动选材不同,方式不同,丰富多彩。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每项学习活动当中人身思考,动口说,动手做,实实在在的在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找规律》评课稿14
今天听了周xx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她分别从猜谜导入,引出规律、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动手操作,感受规律、联系实际,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延伸规律这十二个层次展开教学。
一、猜谜导入,引出规律
让学生从简单的猜谜游戏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通过先出示熊猫、小狗,让学生猜后面的动物,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创设了红花和蓝花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并通过让学生从前往后看和从后往前看,感知不同的规律。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通过欣赏与广泛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晚会时用的礼帽,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装扮生活,美化生活的`愉悦。
《找规律》评课稿实用5
一、教学风格——大气亲和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的语言简洁流畅、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上亲切自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跟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像在谈心一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时时用亲切的语言表扬他们:我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谁谁表现真好等。
二、教学艺术——顺势而导
刘老师的眼中有数学,心中更有学生,做到了尊重学生,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如:第一幅与第二幅为什么能很快描述出来,第二幅为什么不能呢?等引导学生进入深入思考,课堂中到处是这种顺势而导情境。
三、教学过程——抓住核心
刘老师这节课中紧抓住核心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数学好“玩”
刘老师首先从孙悟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跟孙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谁更厉害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魔术味道的学习过程。先让学生看3组图再让学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图是怎样的这样,一下子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种好玩的游戏情境中,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这样,就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刘老师的整节课,从材料选择上、方法上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好玩。
2、“玩好”数学
把一节数学课上得有趣,这一节课成功了一半。还要“玩”好数学,才是一节完美的数学课。“玩”好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学习的兴趣上,它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习得数学技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对数学价值观的认同。刘老师的课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1)关注数学知识本质,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内容。
刘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仅仅引导学生看好玩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好玩背后知识本质。如引导学生说出图片是怎么排列的,按形状、颜色、大小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数学化思考与数学化表达,让学生用语言清晰表示规律,掌握规律本质知识。
(2)关注数学思维特质,引领学生参与有层次的思考过程。
这节课中刘老师不但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本质,更是抓住时机通过深化,强化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如学生找出规律后,通过追问:第10组第1个是();第30组第2个是();第100组第3个是()。指引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层。这样,学生通过推理等活动也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
《找规律》评课稿15
章老师的这节课——《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五(下)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以往这些内容大都出现在奥数辅导和比赛中,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帮助。那现在新教材把这些内容安排到了教科书中,一方面可见这些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可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视。
《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从课程标准的表述里我们能够体会到,探求活动、探求过程比探求结论更加重要。如果教学的着眼点、着重点不放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上,而过分关注结论,可能导致教学从探索发现规律变成接受记忆规律。因此,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
章老师的这节课,《找规律》力求重心放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全过程,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具体如下:
1、充分利用导学指南,打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进的高效的课堂。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周期问题”、“植树问题”、“搭配问题”??这些内容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章老师设计了课前探究活动--《导学指南》,这样设计既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许多时间,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其中的蕴藏的规律。
2、注重在体验中发现
找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规律本身内涵外,还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形成对规律的体验,提高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就这一点,章老师出示了例题之后,先放手让学生交流、汇报,问“你是怎么得出的?”“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吗?”“能演示一下吗?” 先汇报了框2个数,师生共同 体验了思考过程,操作过程,得出“列举”“计算”“平移”等不同的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要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平移”这种方法最好,有了“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样的认知,在平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觉地注意到这关键点。接着研究如果框3个数结果又会怎样?通过指名学生上台操作,共同来平移。在这两次操作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规律已经有所感悟了,接着提问,引起思考:用平移的方法比较麻烦,我们能用别的方法来找规律吗?于是,在第三个问题“如果连续框4、5个数”时,不少学生根据规律已经能直接想到答案了,再次框一框,验证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从而确定规律。
经历了这个“填表-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就是教给学生今后遇到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去研究、怎样去提炼、怎样数学地表达。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去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去构思教学设计,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打开一扇窗,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教学以外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
3、及时反馈,拓展提升。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在得出了计算的方法之后,章老师通过几道有层次的题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找到的规律,独立解决具体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如座位--小方和小英坐在礼堂的那一题,连续设计了3个问题,(左右固定、左右不固定,由一横排到圆圈)左右不固定讨论“为什么要乘2?”,其中如果18个座位围成圈形,学生自觉议论开来,教师再次利用课件围成圈形,让学生直观思维。”再如日历题(其实是加法原理),这些变式题的设计,大胆的拓展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以点到面,从一个问题推广到所有类似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4、公式体会符号算式(公式)的内涵,这样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阶段,使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把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无序到有序、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在获得找到规律的成就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的图形覆盖的规律;
6、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本节课,教师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新直观感知移动的过程,数出移动的次数,为理解规律垫底了基础,大大增加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我个人都认为一节数学课,应该具备以下两点:
1、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2、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今天章老师的课正是具备了这两点,总之,老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以现代的观念、巧妙的设计、灵活的方法、愉悦的情感,清晰地思路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不足之处:
作为以“找规律”为课题的数学课,把握找规律的落脚点——找规律重在“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精彩发言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数学思维动态,并使其得以延续。希望章老师更要注重倾听和思考。
【《找规律》评课稿】相关文章:
经典找规律评课稿12-15
《找规律》评课稿12-18
《找规律》评课稿[经典]10-06
找规律评课稿经典09-22
[精选]《找规律》评课稿09-03
[经典]《找规律》评课稿09-04
《找规律》评课稿经典11-21
找规律评课稿06-26
《找规律》评课稿12-18
(精选)找规律评课稿经典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