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课稿

时间:2024-08-25 11:34:14 语文 我要投稿

数学评课稿实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评课稿实用(15篇)

数学评课稿1

  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就昨天下午的三节课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要说的是能站在这个讲台授课的教师都不简单。三位教师在科学合理设计导学案、精心制作准备教具、渗透高效课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此谨代表我个人对昨天授课的三位教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感谢他们给予我思考的机会!本着相互研讨的目的,下面我分别对昨天下午的三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节冷集毕老师所上的课《24.1.1圆》,总体上能够按照高效课堂的要求,较好的体现了预习、展示和测评(反馈)三大板块,我想从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称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动、有突破。首先说有思想,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理念,围绕教材让学生分步预习,分步展示,整体反馈,反映教师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次是有行动,关键是毕老师能把自己的思想转换为实际行动,较好体现肖主任在教研会上反复提到的“书让学生读、结论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归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第三是有突破,我们很多老师在尝试高效课堂模式的时候,注重形式化的东西较多,较少体会高效课堂的实质。本节课上毕老师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预习方法的现场指导,比如要求学生阅读是画记号,小组合作时强调小组长要发挥作用等等,体现了学法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自己预习阅读,老师不管不问。二是在教具的制作和演示上匠心独具,特别是用两根铁丝演示等弧的问题,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学生表现的状态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这是本节课学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环节之一。

  当然,从我个人的理解上,也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和老师们一同商讨。一个是导学案中,新课设计要不要例题的问题,目前我们学校在编写导学案时,一般设计五个环节:复习回顾(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预习思考)-拓展应用(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小结测评(当堂检测)。其中拓展应用环节就是设计两到三个例题,以此体现本节知识的核心应用。处理方式还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组内交流,最后集中展示(大展示),学生讲解点评。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基本方法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我觉得把点P到圆O上各点的距离中,最长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圆O的半径或直径作为例题教学是不是好一些。第二个是关于圆的集合的定义,在处理时有点快,虽不是本节重点,但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原来导学案中设计有画图,结果教学时好像没有见到,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画图观察,在圆上取点,测量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或以圆心为端点画长度等于半径的点段,然后进行观察分析就会轻松得到,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什么什么圆上,圆上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圆的半径,并由此归纳出圆的集合定义。

  第二节石花四中冷老师的课,讲的是垂径定理。导学案的整体设计上没什么大问题,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过课标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节核心。另外推论得出上的设计过于简略,导致学生在此处卡壳。如果能细化一点,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画一条弦CD,取CD的中点M,连接OM,求证:OMCD,如果延长OM、MO分别交圆O于A、B两点,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其次是具备了高效课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学生自学预习、小组合作讨论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细致。整体感觉还是老师讲的多,不过冷老师是老教师,我们同龄,思想和行为转变起来确实很困难,不要心急,只要敢于尝试,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我们就会在高效课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安排一个课时,实际上,应该是两个课时的内容,有必要附加一节习题课。

  第三节是王老师的旋转试卷讲评课。我也以“三有”为关键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即有创新、有实效、有准备。有创新是指这种试卷讲评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肖主任主持的教研会上也对试卷讲评课做过研讨,而王老师的这节课在糅合高效课堂理念上,有创新。比如先让学生围绕要求自己组内改正,自我纠正、查找错因、组内合作这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值得学习效仿。有实效,主要体现在错因剖析、变式练习上,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这么做,但从来没试过。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让他说,要么说忘记了不知道,要么半天说不到正点,所以每次试卷讲评效果不佳,错了的以后仍然会错。而王老师的这种方法,我觉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问题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学生疑难点的变式练习,借助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一方面反馈改正效果,一方面进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维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教师通过批阅试卷必须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备课、制作课件。本节课王老师准备充分,特别是课件制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动前。出示活动要求,方便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师对第17题的讲解似乎不很到位,虽然有学生回答了旋转中心的坐标是(5,2),也说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学,王老师也沿用了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根据旋转的性质确定旋转中心是先找两对对应点,接着分别作两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最后两中垂线的交点才是旋转中心。其中在网格中的技巧是尽量找是“正方形”顶点的对应点,这样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线的位置。

  当然对于部分是教师讲的,比如第16题和第20题的变式,我个人是赞赏的,高效课堂并不是不要老师讲,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老师讲效果并不差,怕就怕老师一讲到底,搞一言堂。新课标中,也提到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高效课堂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总之,三节课反映了老师对高效课堂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学习细细揣摩,从中汲取营养,改善自己的教学。再一次谢谢大家。

数学评课稿2

  听了梁老师这节课,我感触很深。她讲授的是一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的课,但是却上的很精彩。我由衷感到很钦佩。

  梁老师的课,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活”。主要表现在:

  1.教材处理灵活。梁老师选择的是大家熟悉汾河公园的景区图片,并附有数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带着兴趣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2.教学方法灵活。这节课教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而且学生也把自己的结果进行了展示,教学效果很好。

  3.激励学生的评价灵活。改变了教师原有的评价学生单一的现状,这一点让我很敬佩。她在评价学生中用到了:你很棒,你真棒,你很牛,你是N.1......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更加有信心的去学习新知识。

  4.整堂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时时紧跟老师步伐,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配合默契。

  此外,梁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懂得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在作业布置上,梁老师选择让学生去收集有关山西的特产,并做成学习小报,这样不仅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山西的文化。

  总之,梁老师的这节课真的很美,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在设计有关0的读法时忽略了一种情况,万级和个级中有两个0的读法。

数学评课稿3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田老师这节课我觉得以下三点值得学习:

  1、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田老师能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景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本课不但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创设情景,还能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课始,老师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节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点就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定下了一个好的基调。

  2、两道例题的讲解上都采用了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加强了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的解。这种动手操作和竖式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直观,非常形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个直接的帮助。

  3、田老师的板书和书写的指导非常细致,可以看出她在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是下了功夫的。每一笔,每一画都非常认真,还课前画好了格子。学生也会学着她的样子,对竖式中的每一条横线都用尺画得那么直。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1、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而在例1和例2的竖式比较时,应该重点强调反问一下,十位上除后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因为当时学生没有理解透,以致于在后面的练习中有几个学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

  2、练习的设计虽然形式多样,但没有层次感,没有梯度,而且改错题的出现我认为非常突然,没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练习的设计应该出现一些有点深度和适当难度的训练。

数学评课稿4

  听了吴老师的《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值得我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很多,具体如下:

  1、本节课由旧知引入新知,我是可爱的点点把小数化成分数,把分数化成小数,关键是要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我是可爱的点点,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转化方法,并且再次明确小数的意义,因为它和百分数的转化有密切关系。在准备工作做充分之后,利用导学提纲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旧知铺垫,一切水到渠成。

  2、整节课学生在导学提纲的引领下,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里做到了互动学习、互动思考、互动总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大胆地开放了自己的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拓宽了思路,学得扎实灵活。吴老师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每个环节适时的利用课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找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及时的进行检测反馈,使得整堂课环环相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感受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及探究新知识的快乐。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数学评课稿5

  1、教师以新的课改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兴趣和愿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2、学生依据亲身经历的统计题材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也让学生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的思想。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探索,教师引领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问题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4、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5、评价方式多样灵活,教学中能够正确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建议:

  1、如果在学生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后,总结出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和统计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2、本节课的时间安排适当调整一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及其用途,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及兴趣。

数学评课稿6

  一、为何要关注草稿本

  长期以来,学生随意打草稿的现象到处可见,在现实的学习中学生打草稿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1 .随意的草稿多,规范的草稿少。2.心腹的草稿多,笔头的草稿少。3.计算的草稿多,分析的草稿少。使用草稿本的现象不容乐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如何关注学生的草稿本

  (一)关注草稿本的使用细节

  1.草稿本的准备

  开学伊始,统一发放草稿本。要求上课前摆放于书本下面,方便演算。

  2.草稿本的书写

  首先要指导学生保持草稿本的整洁,并注意书写的规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按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顺序书写。

  其次,要求学生草稿本上应保持字迹清楚,书写端正,特别要注意容易写错的数字、符号等等。

  另外,还要注意草稿本书写的条理性,能注名题号和顺序号,然后解答,这样复查时,就可以方便寻找和核对了。

  3.草稿本的奖惩制度

  草稿本用完之后,可以以旧换新;对于恶意使用草稿本的,罚没并要求购买新的。

  (二)关注草稿本的使用契机

  1.选择合适的教育契机,感受草稿本的好处

  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渗透于每一处。如解决问题、画图、函数等。所以,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契机,让孩子感受到用草稿本的好处,如在学完“和倍”问题后,老师可以引导用线段图感受其中的好处。

  2.结合学习策略指导,丰富草稿本的使用

  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草稿本的科学使用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故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丰富草稿本的使用:

  ①算一算:在遇到难以口算的计算题时,在草稿本上列竖式算一算,是使用草稿本最常用的方法。

  ②画一画:碰到一下子想不出来的题目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图,可以是草图、示意图、线段图等。

  ③撕一撕:例如这样的一道题目:有一根绳子,把它对折再对折后,从中间剪开,可以得到几段?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学生充分利用手边的草稿纸,撕下一张纸,按照题目要求动一动手,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不容易出现错误。长期这样训练下来,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④列一列:如有一个九位数,亿位是最大的一位数,百万位是最小的合数,千位上是最小的奇数,其他数位是零,⑤折一折:在解决空间与图形时,可以利用草稿纸折一折,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称轴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来解决。

  总之,只有让孩子们自己清楚哪些情况需要用到草稿纸,才能让孩子们感受草稿本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调动孩子们使用草稿纸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草稿纸的利用率。

  三、何时关注草稿本

  (一)关注快乐体验期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打草稿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打草稿”的快乐,才能使打草稿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最终使学生达到养成习惯,发展能力的目的。

  1.在交流中体验快乐

  2.在榜样中感受快乐

  (二)关注反复监督期

  根据学生草稿本的'使用情况,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因打草稿而引发的学习态度、成绩、能力发生的变化给予及时肯定,对草稿本的使用进行跟踪、监督、反馈,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进行监督检查。

  1.一天一查(自查)。根据每天的作业作为草稿本的使用情况检查的平台,开展每一天的草稿使用监控。

  2.一周一结(师查)。每周上交学生的草稿本以及每个学生的草稿检查表,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小结、评价(如:教师对学生的草稿本写一些简短的评语)。

  3.一月一评(展评)。每月根据学生四个星期的表现,对好的、有创意的草稿本进行展览,并在教室里建立起展览的小天地。通过开辟草稿本展览小天地,学生的学习机会多了,成就感也多了,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数学评课稿7

  本节课老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层层进入,经历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体现了实际问题数学化。并用奥运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老师甜美语言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图形分析法与文字语言相互交换。因此本节课是很成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这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本节课重点是列1一元一次解应用题的步骤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到,又如例2的等量关系,学生先找出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3倍,老师没有否定她,而是问她为什么?结果这个学生自己发现这个例题精彩之处,乙的速度=甲的速度×3,这一发现为列方程及找数量关系都大大简便,学生终于自行解决这道难点问题。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老师只作积极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从课堂的学习氛围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探索,确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但课无完课,下面提几点不同意见,引入时,问题1没有必要,还有前面问题2,要求学生先用算术法计算也是没有必要。这样时间浪废以致后面有些拖课。

数学评课稿8

  近年来,刊物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拥有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水平作者和读者,订户遍布全国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航天系统和部级的各类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分别荣获全国第一、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xx年被确定为首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xx年荣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奖”。中、英文版均被世界著名检索机构EI Compendex(美国)、CSA(美国)、INSPEC(英国)、Zbl MATH(德国)的收录期刊,并被国内多种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英文版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

  主要栏目:系统科学、系统建模与仿真、军用系统分析、飞行器控制、C3I、雷达、信息系统工程、机器智能、人工神经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空间电子学及相关领域。

  投稿要求:

  1、主题突出、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2、稿件的篇幅(含摘要、图、表、参考文献等)不超过7000字。撰写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基金资助课题或为省、部委重点课题、获奖课题等请予以注明。

  3、稿件中必须给出文题、姓名、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参考文献、作者简介以及上述从文题到关键词的英译文,中文文题不得超过20字,英文文题实词不得超过10个。

  4、中文摘要应在150~250字之间,关键词3~8个。摘要必须: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四要素,其中以结果、结论最为重要;以提供梗概为目的,不得评论、解释论文内容;尽量避免特殊字符或数学表达式。

  5、稿件中插图宜少而精,一般不得超过5幅,图中字符和数据应准确无误,且与正文一致,图号、图题、图注一定要用中文(英文要译成中文)写清楚。照片图采用黑白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层次分明,反差适中,不得有污迹和折痕;稿件中表宜精选,表中字符和数据应与正文一致,表格要有表序号和表题;文稿中字母符号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通常变量为斜体,其他为正体)、黑白体(矩阵和向量为黑体)及上下角标应清楚区分;稿件中的.计量单位务必符合国家颁布的最新标准和规定。

  6、参考文献应是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的编号按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中、外文作者姓名一律姓前名后,期刊的著录格式为: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写出,超过3人只写前三名,后加“等”或“et al”)、文章标题、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等;图书为: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或全书页码)。

  7、来稿必须经过保密审查,涉密稿件万勿投寄。

  8、本刊对来稿有修改权,所发表文章版权归编辑部。稿件一经发表,编辑部将随即赠送当期杂志,并按有关规定付稿酬。投英文稿件时请将相应的中文稿一同寄至编辑部。

  9、来稿须提供电子版,最好用E-mail投稿,可以打印一式两份,电子版稿件须为pdf格式,且将E-mail主题写作‘新投稿’;请提供作者简介和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E-mail地址。本刊收稿后在6个月内通知作者刊用与否,在此期限内请勿一稿多投。请自留底稿,来稿一律不退。

数学评课稿9

  我们一起学习了黄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一课,黄老师在《认识元角分》一课中创设出一个和谐、互动的生活课堂。

  在课堂中,黄老师主要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这节课的设计,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去商场买东西)→认一认、说一说(小组合作初步认识人民币)→分一分(带孩子认识了硬币、纸币,认识人民币单位)→换一换、算一算、买一买(1元=10角,1角=10分)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如认识人民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采用小组合作互相介绍的形式,这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经验库中的储存被充分调动。

  教学一开始,教师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学生马上联想到要用钱,产生学习动机,并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小组内认识人民币,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后,又创设一元超市购物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法,学生有强烈的尝试欲望。老师创设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的购物情境,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学生的学习情绪到了高潮,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体验1元钱的价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整节课以“生活”为依托,把“生活经验”变为“学习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所以,这节课以购物为引入,在购物中学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及操作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以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师适时加入合作交流、购物换钱活动,做到了生生、师生的多维互动。

数学评课稿10

  精彩课堂,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关注学生,也就是关注了课堂实效,更是关注了课的价值。通过xx老师的课,我读到了学生的自信与分享,探究与成功......

  一、尊重学生——学导课堂的立足点

  尊重学生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握学生的需求,懂得学生的困境,悦纳学生的差异。xx老师的课就是在学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课堂走得从容。一是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有所认识,他们都知道怎么算。所以,xx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己表达怎么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二是把握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这节课中xx老师就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同伴之意进行互评:“他这种做法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做得怎样?”一节课中就是在学生这样评价中认识新知,学生学得积极、有趣。

  二、关注思考——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让数学思考充盈整个课堂,这也恰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xx老师这节课小数加减法虽然简单,但金老师还是围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进行了深度推进。第一个层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与沟通,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对齐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从数学的特殊化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探讨:在最后的练习环节,xx老师设计了3题,形式、难易变化不大,是否设计一些更有趣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最后的环节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进行最后一次高兴潮呢?

数学评课稿11

  5月7日,听了四年级数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后,有许多话想说,现就课堂实录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这虽然只是一节常态课,但却能看到教师的相对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和学生相对过硬的数学学习基本功。

  二、新颖的导入和别致的儿歌,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这节课采用谜底为“青蛙”的谜语导入,并将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融入新课教学,前后对应,相得益彰,是这节数学课的`精彩之笔。

  三、教学设计求新求是,学生学习求真求实,张扬了师生个性,彰显了数学魅力。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师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把《字母表示数》这个相对抽象的数学内容处理的恰到好处,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益。

  四、数学教师充满激情的课堂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数学教学平添了几多欢乐。

  另外,这节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虽无矫揉造作之痕,却有拖泥带水之嫌,教学时间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练习巩固”只完成了一个题目,就不得不草草收场,练习总量明显不达。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执教教师长期这样努力下去,一定会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数学评课稿12

  今天,陈老师上了《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这节课,觉得上得很好,下面来说说我的学习体会。

  一、巧妙地构思了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首先以《西游记》主题曲《白龙马》和故事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这一主环节时,陈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一行10格9星的方格图,让学生依据先前的知识,找到规律填写表格,根据表格编写口诀,找出口诀规律帮助记忆口诀。接着陈老师通过“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练习,出示两张图表,先引导学生看图填写表格第一行,接着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完成表格。通过表格启发学生发现关于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总结出记忆9的乘法口诀方法的多样化,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然后陈老师还通过“手指记忆法”的视频教会学生还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记忆9的乘法口诀。

  最后,通过四道练习题的巩固,帮助学生加深对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在学会9的乘法口诀后,在练习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准确地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学过了1-8的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多次编口诀的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是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探索口诀中蕴含的规律来记忆口诀并加以应用。陈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出了口诀中的好多规律:十位数+个位数=9,得数依次加9,五九、六九的得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刚好相反,1个9比10少1等等,学生在自己探索出的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效果是明显的。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学生较好地应用了口诀去解决。

  三、合理地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因为学生已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因此教学中洪老师没有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发现星星方格图排列规律后学生独立完成剩余表格的填写,探索口诀规律、如何记忆口诀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陈老师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接下来,我想说说我的建议:在做练习时,找出关于算式中的错误,陈老师没有将改正过来的得数用其他颜色表示出来,还是用的跟原题中的颜色一样,为了防止有开小差的学生,可以用其他颜色表示出来。

数学评课稿13

  《圆的认识》这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属于老教材的内容。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老教材?学生需要经历怎么样的学习过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何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 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何老师在这节课刚开始就出示了一个长方形的掷沙包的比赛场地,让学生体会到这样比赛有失公平,那怎么样比才公平呢?学生能够想到围成一个圆形进行比赛,并且能够体会到站成圆形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 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何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举。整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9

  今天听了胡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胡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认真的反思: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教师没有绑住孩子的手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胡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圆上、圆外、圆内的知识介绍缺乏,致使学生总结半径、直径的概念时,说不清白。

  2、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评课稿14

  教学主要优点

  1.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教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教学目标也非常明确,注重的练习间的比较,教学改写连比几个过度练习设计合理,书写的格式精心设计,便于学生理解应用。

  2.教学已知长方体棱长和与长宽高各数据的比,正确求解长、宽、高是多少?能够精心设计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确为什么用棱长和除以4的.道理。

  3.练习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将分数、比同除法等知识综合应用,应用一题多问的形势,展示时间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挖掘教材能力较强。

  教学建议

  1.建议课堂上的练习力求全班参与基本练习,达到共同负责的目的。

  2.课堂教学层次和结构等比较清晰,如果能够换一种教学方式进行,学生产生的学习方式估计会是另一种情形。

  3.建议课堂教学过程做如下改动:

  (1)在复习中设计一个练习题,如甲乙两数之比是5:6,你能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想到:甲是乙的,乙是甲的,甲是两数之和的,等等。

  (2)再出示补充的例题1,让学生尝试解决,估计学生的解法不止两种,再分别交流、讨论。

  (3)教师将此题与按比例分配的题型做比较,寻找异同,找出特点。

  4.练习课注重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体验和提高,课堂教学时要先给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再组织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数学评课稿15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点”,千方百计地把知识点强化、深化,不重视对数学思想和本质的揭示,不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沉闷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结论,轻过程,不给学生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讲清为什么,只要求学生死记结论。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许多教师上课非常辛苦,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教学内容写了几大黑板,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却不怎么理想。每次考试过后总有老师抱怨,讲过的题型学生还是不会,究其原因还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也很辛苦,但效果甚微。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基本上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从不主动思考,也不问为什么,缺乏及时总结归纳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学习不得法,作业应付了事。往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做了一些简单的机械重复,没有思维的培养,不善于改错订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究其原因与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有很大关系。由于数学同一个知识点的变化就很多,许多学生因只是简单机械地模仿学习,不会举一反三,因此学生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体验不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

  二、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

  新课标就数学课程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数学素养是现阶段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新定位,建立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效果是否高效,就应看是否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识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学生不应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我所在的学校开展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导学互助式”高效课堂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通过近两年的学习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就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提出自己的设想。

  1.“导学稿”的编写。

  所谓“导学稿”是教师为学生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创新的蓝本。它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线路图。导学稿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预习自学、课堂研究、课堂小结、预习自测、巩固训练、学后记等板块组成。教师在编写时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编写导学稿。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如七年级上册,《你今年几岁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为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或会辨认一元一次方程,对于学习重点,要明确且用通俗的语言给出。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这一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知道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对于导学稿其他板块的设计,注意要以问题为驱动,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和一定的“指南”作用。

  2.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前预习。

  将导学稿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由学生提前进行自主预习。这样做就会使问题前置,使学生明白将要学什么,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能力独立阅读课本,并根据课本内容完成导学稿上的预习自学板块。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导学稿上的问题在课本上查找,查找无果的情况下会通过别的途径查阅资料,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导学稿上的自己弄不懂的问题,用红蓝笔进行勾画和批注,在课前交给老师。科任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导学稿的提前预习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明白了课堂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积累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对教师来说,更加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面对全体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供资料、使二次备课针对性更强。

  3.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堂研讨。

  “小组讨论”是“导学互助式”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小组讨论是以导学稿为载体,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针对预习时小组的各个成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样使讨论更具有针对性,使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得到解决或达到共识,以便在后面的展评环节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或老师的解决。另外对于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对于讨论中遇到的较难的题目,由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同学先讨论达到共识后再讲给成绩较弱的成员,合作交流,达到共赢。当然,要达到这样的讨论效果,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非常得力的学科小组长,小组长的作用不但要组织好讨论,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还要记录本组讨论的结果,并分配学习较好的成员在组内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讲解。这样的讨论使传统教学中一个教师的教学变成了多个老师教学,把一言堂变成了有多个教师的课堂,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七年级上册《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经过小组讨论,几乎各个小组成员都明白了移项的依据和移项的步骤,极大地提高课堂效果。

  4.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堂展示。

  经过小组讨论得到小组认可的共同结论,由组长选派成员上黑板展示本组的结论,其余成员就刚才讨论的结果进行改错或补充。展示时,要注明每一步骤的理论依据及解题的关键点。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展示中对于去分母的两个关键点:

  (1)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两边的每一项都要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分子是多项式时,去分母时注意对分子带括号。学生展示中的易错点也是这两点,同时这两个关键点有的小组不一定能展示到位。这就为后面的展评、质疑提供了素材。通过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书面表达能力及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堂展评、质疑、补充。

  小组展示结束后,由各个小组派代表讲评本小组达成的共识,此时,要求其余小组成员要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质疑,同时要求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讲评,以便及时纠正、提问、补充。例如《能追上小明吗》在各个小组的展评中,不但讲清了如何找等量关系,列出了正确的一元一次方程,经过小组间的互相补充,对直线型相遇、追击问题有了一定的归纳,还提出了环形相遇、追击问题,并有了一定的结论。对课本上的“想一想”提出的问题,全班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经过大家的讲评、质疑、补充,同学们对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并不断促使学生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后记。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进行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方法,这些知识、方法与其他知识、方法有何联系,自己还有哪些未知的知识和方法有待进一步钻研,对别人的过程方法中哪些值得借鉴,在学习过程涉及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等进行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知识建构能力,真正使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模型。

  通过近两年的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导学互助式”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和不断完善,我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空前高涨,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数学知识的规范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并逐渐激发培养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时常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为了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在二次备课中要做好各种预设方案。

【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评课稿01-28

数学评课稿(精选)10-01

数学评课稿03-01

(精选)数学评课稿06-14

初中数学评课稿 初中数学评课稿最新08-19

数学课评课稿03-08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04-09

数学评课稿【荐】07-31

数学《统计》评课稿04-09

数学方程评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