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1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段的思政课担负着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任务,所以在新课标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规定的: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这门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所以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说到教学我们总会自然的联想到上课,一提到到上课我们又会自然的联想到学习,再一说到学习我们又自然的联想到知识。所以我们通常对于教学的思考,对于课堂的把控都会把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作为核心和出发点,但在众多的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确是个例外,因为这门课程的重点和核心是思想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教育,因此它的课堂目标不是教会了学生什么,而是帮助学生认同了什么。不是把学生教会了,而是把学生说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总想着要教会学生什么,把知识的传递作为重心,从学习知识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课堂教学的组织,这样肯定会让课堂背离《课标》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把“观点认同”作为出发点,认同—接纳—践行这应该是我们课程的学习逻辑,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处在首位的。是在思想情感的培养中扩充知识。
二、做好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在教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小圈子走到社会这个大天地中来,教会学生正确对待人和事,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能够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也不能拘泥于学生的生活圈子,要帮助学生看到他能看到却看不明白的和他还没有看到的,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开阔视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升社会生活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我们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达成。
三、做好教材的处理和加工,让教材有血有肉“活”起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正文都是本课话题中学生应该形成的正确观念,都是结论性的表述,理论性较强,虽然有材料,但有些材料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远说服力不强。其实《道德与法治》教材对于我们的具体教学来说,是为我们打了一个架子,这幅骨架是我们教学的指引和方向,是我们课堂的灵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它却有点枯燥,有点晦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这幅骨架及时补充“血肉”,让他变得鲜活,变得形象,变得可感,这个“血肉”是什么,就是具有时效性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实例,让学生在新鲜,生动的实例中理解教材的观点,不但可以提升认同感,而且对学生的生活也有指导意义。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2
认真聆听了韩震教授的报告后,让我对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思政课教师心中要有大局观,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贯彻五大核心开展理念,不断改变育人方式,进行跨学科和大单元设计尝试;改变评价方式,优化终结性评价,探索新评价,发挥评价对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同时,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争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3
道德是衡量行为准则的标准,而法治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道德与法治之间相互关联,可以说道德就是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就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法律也不是一开始就全部知晓的,需要师长的告知。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对于小学生而言,单纯的文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孩童时代是思想最单纯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被影响的时候。就好像一张白纸,沾了墨水便是黑的。所以,他们需要在道德路上的引路人。因此作为师者,首先应当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尊重学生,在点滴小事当中为学生做好榜样。既要言教,更应身教。
所以,教师应当将道德与法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道德与法治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础,进行更高层次的升华。也就是所说的由浅及深,由表及里。还有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一些小活动加强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是将一张张知识点发给学生后死记硬背,更不是一张答卷进行选择、填空、判断题的检测。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应当只是记忆,而是应该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首先要将课堂生动化,有趣的事情才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此外抓住孩子希望被夸赞表扬的心理,进行课堂学习过后的小活动,加强学生学习过后对知识的强化。此外道德与法治不同于文化课程,比如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人行线,单纯的记忆没有多少价值,真正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之后关注学习的效益,以及学生的收获也是格外重要的。
所以说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需要打破常规的文化课程教育方式,注重创新,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人生道德路上的真正的引导者。做一名有长远目光,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的内心,用法呵护儿童的成长。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4
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当人的行为突破道德的底线时,那么他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目前推行依法治国方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道德与法治更新了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性质,该科目作为一门以学校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喜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综合性课程。详细介绍了它的课程特点,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具有生活性,二是具有活动性,三是综合性,四是开放性。再次定义了该课程的课程理念,它的设置以引导儿童喜爱生活,学会关怀,积极探究为课程的核心,要求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敬重儿童的权益,让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最终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课程的设计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分别为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分别是健康安全,生活开心,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错,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从宏观与微观共同入手,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此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是紧跟时代步伐,适应低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通过课程标准的更新引导教学实践做出变革,对于实现加强儿童道德与法治意识的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5
道德是衡量行为准则的标准,而法治那么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框架。道德与法治之间相互关联,可以说道德就是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就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法律也不是一开始就全部知晓的,需要师长的告知。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对于小学生而言,单纯的文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孩童时代是思想最单纯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被影响的时候。就好似一张白纸,沾了墨水便是黑的。所以,他们需要在道德路上的引路人。因此作为师者,首先应当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尊重学生,在点滴小事当中为学生做好典范。既要言教,更应身教。
所以,教师应当将道德与法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道德与法治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根底,进行更高层次的升华。也就是所说的由浅及深,由表及里。还有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一些小活动加强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是将一张张知识点发给学生后死记硬背,更不是一张答卷进行选择、填空、判断题的检测。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应当只是记忆,而是应该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首先要将课堂生动化,有趣的事情才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此外抓住孩子希望被夸赞表扬的心理,进行课堂学习过后的小活动,加强学生学习过后对知识的强化。此外道德与法治不同于文化课程,比方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人行线,单纯的记忆没有多少价值,真正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之后关注学习的效益,以及学生的收获也是格外重要的。
所以说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需要打破常规的文化课程教育方式,注重创新,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人生道德路上的真正的引导者。做一名有长远目光,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的内心,用法呵护儿童的成长。
学习《小学道法新课标》收获如下:
课程根本理念:课程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效劳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开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开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他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开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局部,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二〕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外表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三〕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与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开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外界环境积极互动而实现的。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6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教育作为基石工程,着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此,国家历时三年进行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并于日前隆重发布,为深化义务教育改革赋予了纲领性的教学遵循。笔者认为,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需做到“三个注重〞。
注重课程素养培养
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新修订课程标准突出课程核心素养,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远。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工程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
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就深刻地表达了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标准》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课程育人的`系统性、体系化、整体化得以充分彰显。
为此,广阔教师要充分关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了课程在同一核心素养指归下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并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加以实践性呈现,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闭环链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培养。
注重课程融合实施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时代新人,课程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一大特点。因此,“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原则,《标准》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在教师“教的方式〞的变革上提出了一些重大的有效举措,《标准》倡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工程式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学生“学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出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为此,广阔教师要充分利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加强横向学科间相互关联、有效配合,突破学科边界,探索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
注重学段有机衔接
课程实施不能用割裂的方式,要“关注学生认知开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新修订《标准》特别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开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表达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开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循序渐进地奠定根底、做好准备。
为此,课程实施中,要力避“铁路警察思维〞,把教育教学的所有元素统筹起来,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科学研判,靶向精准、有效融合。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7
通过这次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集体学习,给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逐渐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互动,共同探讨、交流经验、增加实践。在学习新课标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曽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
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通过此次培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对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内容及有关政策更加清晰,大大提升了老师们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促使老师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精准掌握课程标准,提升个人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8
道德法治是现代社会里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道德和法律常常被提及。道德法治教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道德法治教材时的解读心得体会,希望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些启示和思考。
道德和法律都是规定行为准则的方式。道德是人们自觉形成的,而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是社会进步的法制基础。然而,法律只能对一部分行为进行规范,而道德可以覆盖到更广泛的范畴。因此,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道德和法治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在社会中,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氛围,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而法治则是保障公正和正义实现的`重要手段,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国家和政府的权威和信誉也得以维护和增强。因此,道德和法治的现实意义是突出的,它们对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学生们需要培养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学习的各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培养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成为有道德担当和责任的人,拥有正确的人生导向和生活态度。
本文主要分享了我在学习道德法治教材时的解读心得体会。道德和法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道德和法治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对于学生们来说,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希望本文可以引发各位读者的启示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把道德与法治贯穿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中。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9
新版教材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轻轻说句话,传到最后一排,看看哪组传得又快又准。
游戏虽然简单,但游戏过程中锻炼几个能力:一是倾听能力,要专注;二是语言能力,把话说清楚。通过传话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等待,锻炼专注力。现在都是快阅读,孩子们很难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传话游戏能让孩子们学会静下心来做事。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改名《道德与法治》
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红介绍,今年我市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全部换成了《道德与法治》教材。
在新教材版本的采用上,陶元红说,根据教育部“过去采用什么版本现在仍采用什么版本”的原则与要求,今年我市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三种。
过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成了“部编本”,所以,今年我市将有20余个区县采用“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10余个区县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道德与法治》教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
陶元红称,今年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仅局限于小学一年级,从明年起,小学所有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都将换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
20xx年8月22日,为期两天的小学三至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培训开始了,领导在培训开始前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解读,提醒大家认真学习,通过本次培训对教材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把所学运用到自己以后的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道德与法治从娃娃抓起,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在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划意识、诚信理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通过本次培训,我对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用意和整体规划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我通过培训总结了该学科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1、生活性
珍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2、活动性
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3、开放性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记住许多该方面的知识、名词、条例法规更为重要,这门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说出来,而是要他们通过自身体验、探索、讨论和总结后做出来。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从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及法治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健全的人格体系和较高的公民道德素养,为他们以后在法治社会的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在德源学校参加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培训,一天培训颇有收获。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要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
玩耍也是学习,在玩中学,不是贪玩,关键是会玩。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有收获,在玩的过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规则,遵循游戏规则。让学生认识遵循规则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规则,不遵循交通规则,后果会很严重的。
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
引领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发现同学的进步,发现同学的闪光点。让学生天天夸自己的同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所有学生充满自信,热爱生活,爱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开个辩论会,问题越辩越明。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竞争机制。生活处处皆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教会学生想办法,愈挫愈勇。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难免,要正确对待挫折。
老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结合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亲生经历,具体可感。是学生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涤孩子的心灵。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学生一起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唯一的,相信我们多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品社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01-08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03-28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05-25
道德与法治培训会心得体会03-17
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04-18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集合)10-07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荐)12-19
道德与法治教育心得体会02-23
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