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范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范文1
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前两章,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影响着我,作者还会经历什么事呢?请听下回分解。
胡说:确实如必承所言,开头一章的表达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新闻记者的“我”的模样,那般真诚、执着,只为追求真相。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和感慨。书未开读,已然被感。
西安事变是国共内战完毕的标志,象征了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并不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事件,而是诸多因素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在日本与日俱增的侵略压力下,民族大义渐渐摆在了全国统一之上,国内联合抗日的声音占了时局的主流,国共合作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任何人想要先“安内”再“攘外”是不可行的。
其次,从主导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将军来说。他是东北军的'核心人物,而东三省是不抵抗政策的一个牺牲品。家乡被侵略者占领,而政府却只关注“安内”,这激起了张学良和整个东北军的不满。张学良将军对剿共命令的执行非常,对此,在第六次围剿前实行解除张学良将军的兵权的一系列行动。这大大激发了东北军的危机意识,他们和西北军明白了,普通的劝导、谈判已经对国共内战的完毕毫无作用,必须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兵变。
最后,西安事变的另一位“主角”——中国共产党自然不可忘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屡次赢得反围剿的胜利,这奠定了西安事变的根底。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广阔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得到无数人的支持特别是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们的支持。这也是新中国,新时代建立的重要根底。
从西安事变的背景到中流砥柱张学良将军为首的东北军再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群众根底,这些无一不标志着西安事变的不可防止性。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范文2
早在学生时代就听说《红星照耀中国》是本好书。怀着对斯诺的崇敬之情,我拜读了此书。该书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这段历史。该书是一部从新闻视角记述中国革命的历史书籍。通过了解认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如果没有共产党人那坚如磐石的信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时下的中国当局刻意曲解、严密封锁的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他将他的所见所闻真实记录,以一个记者的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展谈话,运用文字的形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性词汇。他不仅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而且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展了表达,如苏区教育、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当局的暴行才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困难险阻才有了更形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防止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文章描写的都是在这片贫瘠生发生的故事。艰辛的生活环境,困难的生存条件,然而人们却是满怀激情,斗志昂扬!是什么让共产党人如此乐观?是什么在坚强地支撑着他们?答案就是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国民党举起屠刀屠杀共产党的时候,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前仆后继!当共产党人辗转于被围剿被消灭的各个战场时,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当红军在雪山上、草地上弹尽粮绝时,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共产党人点燃的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才能最后取得成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最终站上了世界的舞台。正是有了这种信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范文3
一、著作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而作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因当时中国实际现状,该书最初以《西行漫记》为名出版。
二、书中主要描述人物及其非凡传奇的人生
斯诺经实地采访,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调描述了诸多红军领袖及将领非凡传奇的人生经历,其中尤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为生动且极具代表性。
文中写毛泽东每一天工作十三、四小时,然而身体十分健康、生命时刻充满活力,身体仿佛如铁打的一般。这一切都得益于小时候在田里干过农活,当他在一师范读书期间和好友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似的团体、他们常常故意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中去游泳、在雨中光着脊背、于黑夜在狂风暴雨中跑完岳麓山并说是为了要体验"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的感觉——————说这些都是为了要锻炼自己。毛从小喜欢读书,熟读《三国》、《水浒传》、《西游记》……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后退学,给自己拟定了自修计划,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并且由始至终都认真执行着,每次他都是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到闭了门才出来。期间他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暑假中和好友肖子升故意不带分文、环绕洞庭湖徒步游行一周,走完湖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登上《三国》上的徐州城墙;绕行当时颇具盛名的'南京城墙。毛性格质朴纯真、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南京悬赏20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身边最多有一位警卫员。
朱德于云南讲武堂毕业,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他放弃荣华富贵毅然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在长征中尤其是当张国焘决定南下的时候带领四方面军在川西北进行艰苦斗争并最终率部抵达陕北立下了永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彭德怀在小学与老师发生争执后,操起板凳就把老师给揍了、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是一方面军三军团的司令员。他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自己的马常让给部下骑。当在陕北打败回族将领马家的骑兵后,毛泽东作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范文4
1936年,风云变幻,内忧外患的中国,一个外国记者,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去红区采访,想看看当时人人谈之色变的中共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三个月的采访之后,他断定:共产党这个红星一定会在中国闪耀。
这本书能够进入人教版推荐名著行列,不仅是因为它是红色经典,也不仅是它独特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斯诺——“洋鬼子”——美国记者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红区,与红军领导人及士兵、人民同吃同住、所见所谈之后的著作。敢于冒险的外国友人斯诺,拨开武装、交通、讯息的封锁,揭开中国共产党真正面纱的勇气以及孜孜不倦寻求答案——追求真理的信念。
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内,你无法得知中共的.真实情况,所有的关于红军、中共的消息,受政治影响,被捏造得面目全非。
二十四带胶卷,几个笔记本,一架摄像机,斯诺就这么走进了红色的中国,他撇开那些被国民党捏造得体无完肤的报道,独自一人寻求真理,独自挖掘不为人知秘密。读到这里,我想起同是记者的柴静在《看见》里面写的一句话:“不要沦为偏见的奴隶”。这时的斯诺的走远的背影,愈发令人心生敬意。
斯诺跟很多人一样好奇,我也是,非常好奇是什么力量让共产党从弱小变为强大,变成一个能和国民党抗衡的力量。我带着这个问题从第一页一气呵成的读到最后,我找到了“答案”。
比如这一段,值得一品再品。
“四年!”我不信地叫道。“那末你参加红军时准是才十一岁啰?你还参加了长征?”
“不错,”他得意洋洋有点滑稽地回答说。“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了。”
“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
“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
“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
大家想想,在一个动辄每年饿死数百万人,军阀混战,人相食已成常态的生存环境里,红军长征队伍至少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有武器,能在沿途村庄对土豪劣绅扫荡进行自给自足),即使随时都要准备投入战斗,也比每天濒临饿死所受的折磨强,更重要的是,人在生死线上挣扎时,精神上是很需要一个集体来依赖的,对于贫农阶级来说,除了红军,就是地主军阀国民党,后三者都是不愿意接收或者是要剥削他们的。
人民创造历史,人民选择红军。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01-24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02-23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02-19
《红星照耀中国》有感03-30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通用9篇)08-15
(必备)《红星照耀中国》有感07-06
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08-02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8-15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3-01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