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时间:2024-08-27 08:55:57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1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国际:①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三大改造的意义

  (1)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标志我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的主要内容

  (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十一届的历史意义

  (1)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3)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2)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它的设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中国提出的方针:求同存异。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3

  新航路的开辟

  1.目的:去东方寻找财富。

  新航路开辟背景(或原因):

  (1)根本原因:西欧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具体原因:①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

  ②《马可波罗行纪》的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西欧对东方的向往。

  ③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④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发展、寻找、垄断、控制)

  (3)条件:①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探寻新航路。

  ②人们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

  ③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大型海船)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和海地。

  经过:四个航海家的航行情况:1487年,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并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等地,发现了美洲大陆,但他自以为到达了印度,因此称当地的居民为印第安人;1497-1498年,达·伽马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航行到印度,第一个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最短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从而在实践上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4.意义:

  (1)它是继郑和远洋航行之后人类航行史上的又一壮举。

  (2)它密切了世界各大国之间的联系,把世界逐渐结为一体,对欧洲以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最早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加速了欧洲的早期资本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航运中心、商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西欧大西洋沿岸。意大利逐渐衰落,荷、英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4

  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9.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0.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5

  先秦时期

  易错点: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5.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

  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8.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9.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易混点:

  1.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

  2.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这是北京人进步的地方。山顶洞人则更进一步,会人工取火。

  3.纸出现之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陶器(刻画符号)→龟甲、兽骨(甲骨文)→青铜器(金文)一竹木简、丝帛(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4.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易考点:

  一、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分封制,西周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土地、平民、奴隶进行分封给诸侯,建立侯国,诸侯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封,等级鲜明,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的义务:服从天子,缴纳贡品,镇守疆土,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使得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政治上: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出现了局部统一;各国实行改革变法,成为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

  2.经济上:铁农具使用范围得到推广,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4.社会形态上: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5、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易混易错:

  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实现了改革目的,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变法中商鞅被处死,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易混易错:都江堰和灵渠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灵渠是运河,主要作用是航运。另外,前者是秦国(战国时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时修建的。

  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法家思想顺应时局需要,受到统治者青睐。

  (2)儒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民本思想,虽不适应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需求,但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考点: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6

  一、台湾:

  开始归中国管辖:元朝——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明朝: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意义: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1. 1684年设置台湾府;(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 1885年设置台湾省。

  二、西藏:

  开始归中国管辖:元朝——宣政院(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清朝:1.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2.作用:通过以上措施,清朝有效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三、新疆:

  开始归中国管辖:西汉——西域都护府

  清朝:1.设置伊犁将军;2.平定噶尔丹叛乱(康熙)、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顺治)

  (作用:稳定了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统一。)

  四、启示: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7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8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唐朝全盛局面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他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因而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3、历史上唐朝三个强盛时期依顺序为唐太宗时“贞观之治”;武则天时的“贞观遗风”;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

  4、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

  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内容: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僵化: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内容为四书五经,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废止: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八股。1905年,科举制废除。

  2、唐时出现了“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和同为一家”

  1、唐朝时,居住在今蒙古高原一带的主要民族是突厥。

  2、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吐蕃。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唐朝实行开明政策,西北少数民族各部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开放与交流

  1.唐与天竺:天竺是唐对印度半岛上各部的统称。贞观年间,玄奘西去天竺取经,第一个系统的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

  2.唐与日本: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4、唐朝首都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

  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使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9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最远大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南岸

  (1)原因: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时间:1405-1433年

  (3)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强化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岳家军与戚家军是我国两支著名队伍:

  戚家军(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入史册)

  3.葡萄牙于1553年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10

  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联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隋对历史的贡献: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1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被称

  为唐高祖。

  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吸取隋亡的教训

  (2)重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4)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5)《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律。

  (6)完善科举制。

  3、三省六部制----隋唐中央机构

  三省:中书省-----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

  尚书省---执行政令(最高行政机关)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4、评价: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12

  隋唐宋时期

  易错点:

  1、重要的历史名词:三省六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曲辕犁、筒车、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重文轻武

  2、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曲辕犁是耕作工具,筒车提水灌溉工具。

  4、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5、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6、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易混点:

  1、唐太宗时期名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重用:姚崇和宋璟。

  2、李白:“诗仙”,飘逸洒脱、浪漫情怀;杜甫“诗圣”“诗史”淳朴厚重悲愤凄婉;白居易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3、阎立本,代表作品《步辇图》,特点是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特点是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4、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欧阳询(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

  易考点:

  1、大运河的开通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

  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A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3、唐朝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4、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

  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

  (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影响: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明清时期

  易错点:

  1.易错的历史名词:八股取士、班禅、驻藏大臣、伊犁将军、金瓶掣签

  2.厂卫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到达欧洲。郑和下西洋属于友好交往。

  4.明朝的“八股取士”不是一种独立的考试制度,而是科举制度走向僵化的表现。

  5.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易混点:

  1.明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蒙古族,秦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族。

  2.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3.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属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措施;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属于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

  4.注意辨析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同时也要认识到强化君主专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5.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才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易考点:

  1.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以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发展、加强和结束为纵向,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2.郑和下西洋影响: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易联系丝绸之路,唐朝、宋朝的对外交往,“一带一路”倡议,新航路开辟考查。

  3.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时间早(比欧洲新航路开辟早半个多世纪)、航程远。

  (2)借鉴意义:倡导开放、交流与合作,对外友好往来。

  4.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为线索,联系当今时事热点,考查国家统一问题。

  5.明代科技巨著的典型特点是继承与总结

  (1)从内容上看,多为总结性的巨著,为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但中国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从部分内容看,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13

  君主集权的强化

  1.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努尔哈赤:①统一女真各部②金:1616年,自立为汗③迁都沈阳(盛京)

  (2)皇太极(清太宗):

  ①改女真族为满洲②清:1636年,清太宗,盛京③迁都北京:1644

  ④贡献:重视发展生产;皇太极该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

  (3)明朝灭亡:1644年

  2.君主的集权化:

  (1)议政王大臣会议

  (2)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3)“文字狱”——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

  影响——清朝的文字狱,制造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14

  秦汉魏晋时期

  1、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易错易混:

  (1)秦国≠秦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个统一的朝代。

  (2)在秦朝开创的各种制度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其最本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3)县制并不是秦始皇首创,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出现;秦始皇将县制发展为郡县制并推行全国。

  2、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沿用了20xx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根源为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思想。

  秦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中国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易考点: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3、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第二阶段指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4、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易错易混:

  (1)汉武帝“大一统”不叫“大统一”。统一仅止国土,大一统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多个方面。

  (2)秦始皇统一后,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做为标准货币。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

  (3)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对儒学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但二者的本质相同,即均为文化专制的手段。它们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4)关于治国思想,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则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易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列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措施的异同。

  易错点:

  1.重要历史名词书写:

  张骞、贾思勰、王羲之、西域都护、民族交融(不要写成“民族融合”,更不能写成“民族合并”)

  2.其他

  (1)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是三国时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汉化”,汉化的过程也是北魏封建化的过程。

  易混点:

  1.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而非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

  2.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指的是南方经济优于北方。

  易考点:

  1.联系“一带一路”时政热点,考查古代丝绸之路和对外交往

  2.以造纸术为例考查中国传统文化

  3.由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民族交融

  4.司马迁对史料的考证及治史态度有时成为命题材料,适当关注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15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黄河流域)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三、神奇的远古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12-16

初中历史期末知识点归纳03-13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结构图09-23

初中历史反思03-21

初中历史经典说课稿11-18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06-03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07-05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1-08

初中历史教学措施(精选)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