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热门)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1
【热点】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知觉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体现了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1)例子:整体优先实验、部分对整体依赖关系实验。
(2)影响因素:刺激物的结构、知识经验。
(3)作用:知觉的整体性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但由于整体性的作用,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这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2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而这三种特性反应到听觉上就是音调、音响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外耳廓、耳道à收集声音
中耳:一膜(鼓膜)、两窗(卵圆窗、正圆窗)、三骨(锤骨、砧骨、镫骨)à机械振动被传递到内耳淋巴液,
这是声音的生理传导途径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à实现能量转换
3.听觉理论
音调:一种心理量,和频率变化不完全对应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到如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音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
Ⅰ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Ⅱ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Ⅲ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Ⅳ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3
(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模型)
过滤器模型是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D. E. Broadbent)在双耳分听实验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
布罗德本特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而完全消失。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之前,对输入信息的通过或拒绝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统的高级分析阶段参与。布罗德本特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过滤器理论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它的“全或无”原则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
(2)衰减理论(鸡尾酒效应)
特瑞斯曼(A. Treisman)设计的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实验发现,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事先规定而去追随意义。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根据这一发现,特瑞斯曼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两个通道都有,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特瑞斯曼还将阈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她认为,已储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有不同的兴奋阈限,非追随耳的信息由于受到衰减而强度减弱,因而难于识别,但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因为有较低的阈值,所以仍可激活而被识别。
(3)后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模型)
依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多伊奇等人提出了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加以完善。这种理论认为,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与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主张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
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支持了这一观点,表明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听,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如果所设计的条件相同,双耳能有相同的识别率。
这个模型能很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但看起来是不经济的,因为它假设所有输入的信息都被中枢加工,这就不能很好解释早期选择现象。
(4)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等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其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08-28
税务硕士考研知识点详解12-16
考研高数8大重要知识点总结12-16
最新考研高数8大重要知识点总结12-16
普通心理学心得体会02-20
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考研法律硕士知识点12-13
考研感受之考研那段日子12-16
考研考研的心得体会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