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时间:2024-08-30 09:18:12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上学的时候,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高考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

  1、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相同特征的遗传因素成对存在,不融合;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素分离,分离的遗传因素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特征的遗传因素的分离和组合不相互干扰;形成配子时,决定相同特征的成对遗传因素相互分离,决定不同特征的自由组合。

  3、二基本遗传规律的本质是:遗传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素。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选择实验材料;现在研究一对相对特征的遗传,然后研究两对或两对以上特征的遗传;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提出假设,然后设计新的实验进行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假设:生物的特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素成对存在;当生物体再次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素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萨顿的假设:基因与染色体行为有明显的平行关系。(类比推理)

  7、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基因成对存在于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来自父亲和母亲,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自由组合。

  8、萨顿推断,基因是由染色体从秦朝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9、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染色体数量减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了一半。

  10、两种配对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种来自父亲,另一种来自母亲,称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称为联合会。联合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

  11、染色体数量减半发生在减数的第一次分裂中。

  1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量恢复到体细胞中,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亲),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亲)。

  13、基因分离的本质是,在杂合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并随着配子独立传递给后代。

  1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不相互干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相互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合。

  15、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它们总是与性别有关。这种现象被称为伴性遗传。

  1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部,形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部;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对有一定的规律。

  18、碱基之间的一对应关系称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9、DNA复制分子是一个边解边复制的过程,需要模板、原材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为复制提供了准确的模板,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

  20、遗传信息包含在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变化构成了DNA碱基的具体排列顺序构成了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特异性。

  21、19具有遗传效应DNA分子片断。

  22、RNA在细胞核中,以DNA模板合成了一条链,称为转录。

  23、细胞质中游离的各种氨基酸mRNA用一定的氨基酸顺序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

  24、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然后控制生物的

  25、基因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6、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精细调节了生物体的性质。

  27、中心规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然后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然而,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或蛋白质DNA或RNA。

  28、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种方式。

  29、基因和特征之间不是简单的一对应关系。有些特征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有些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个特征。一般来说,特征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30、DNA碱基对的替换、增加和缺失导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称为基因突变。

  31、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也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学中很常见。

  3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3、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34、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特征,适应变化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一些基因突变既无害又无用。

  35、基因突变的意义: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源;它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6、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生殖过程中的重组。

  37、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或顺序,导致性状的变化。

  38、染色体数量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另一种是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增加或减少细胞内染色体数量。

  39、注意三种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差异的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显微镜下唯一可以观察到的变异。

  40、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携带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所有遗传信息。这种染色体被称为染色体组。

  41、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量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如雄蜂)。

  42、39九、二倍体和多倍体: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即几倍体。

  43、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4、单倍体植物生长较弱,高度不育,但单倍体育种可显著缩短育种寿命。单倍体植物通常通过花药(花粉)离体培养获得。

  45、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人类疾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6、遗传病监测(如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47、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一般来说,根据人们的意愿,提取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进行修改,然后放入另一种生物细胞中,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特征。

  48、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相对完整进化理论的人。他提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从低到高逐渐进化;各种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使用、废物和获得性遗传。这些因进废退而获得的代,这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历史局限性)。

  49、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50、进化理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到基因水平;从生物个体到种群。

  51、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总称)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52、所有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一生物都被称为种群。

  53、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都包含所有的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

  54、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55、生物和无机环境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共同进化。

  56、注意遗传系谱图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

  57、如果是隐性病,有父正女病,可以判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是明显的疾病,而有父亲和女性,则可以判断该疾病是常染色体遗传。

  58、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可能无法遗传给下一代(注意与遗传给下一代的变异的区别)

  59、三代以内的近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三代,向下推三代同源而生的亲属。其中,直系亲属是指自己和父母、祖父母、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孙子女,其他为旁系,兄弟姐妹也为旁系。

高考生物必修二知识点2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

  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

  ①、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②、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①、胡萝卜素——橙——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⑴、提取方法:丙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

  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混合

  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营养.

  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

  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卡门(M.Kame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来自水.

  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

  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

  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Calvin,1911——)实验

  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⑶、结论:

  16、光合作用过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⑵、光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H]和氧气;生成ATP.

  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⑶、暗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提供能量,

  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

  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④、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⑷、过程图(P-103图5-15)

  二、应会知识点

  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P-99图5-10)

  2、叶绿体结构(P-99图5-11)

  ⑴、具有内外双层膜.

  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用

  ⑴、概念:指利用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⑵、典型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

  ⑶、硝化细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环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亚(HNO2)或(HNO3)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

  ⑷、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养生物

【高考生物必修二知识点】相关文章: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2-30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2-27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3-11

必修一必修二生物知识点03-01

必修二生物知识点01-03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大全[2篇]02-27

必修二生物知识点归纳(精选)03-01

必修二生物知识点归纳01-03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