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共1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1
《认识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汪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朱校长所主持的“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学得扎实,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直接揭示课题。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汪老师尊重了教材的这一设计,出示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提问:“你会怎样表达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用除法、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二、交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朱校长所主持的“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自学”是最大的`亮点。汪老师为保证学生的自学行之有效,出示了如下的自学提纲:
1、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
2、比怎么读?怎么写?
3、比有哪些组成部分?
通过呈现自学提纲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应用形式多样,发展学生思维。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结构的练习和应用,让数学知识和思想巩固和发展。汪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的应用练习:
1、辨一辨。球赛中双方比分为3:0,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2、慎密思考。针对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常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反的问题,王老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要求学生解决甲乙两车的路程比、时间比、速度比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效扎实地巩固了比的意义。
3、火眼金睛。把学生易错的类型用判断题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4、学以致用。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
汪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两杯蜂蜜,蜂蜜与水的比分别是1:8和1:3,哪一杯的蜂蜜水甜一些?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四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高效。
很欣赏汪老师的课,带有独特的大气、简练的教学风格,如果能把部分教学环节作适当的调整和整合,这将是高年级数学课堂的典型范例。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2
看到戴老师总是在电脑上看他的课件细细琢磨,在教室里也能听到戴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的确今天听了戴老师的这节《0的认识及加减法》课,收获颇深。觉得有以下几个地方做得很好。
一、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记得一位数学家曾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因此,戴老师在新课引入时出示了一个0的卡通形象,同时播放事先录好的一段0的自我介绍:小朋友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学生都能说出是0)对了,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过我?学生都被这个可爱的、人物化了的0吸引了。精神高度集中,而且充满兴趣,都争着回答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发展为本,把握学生的'个人知识与直接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基于此点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们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先在学生的已知的基础上进行0的认识的教学。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0的认识。在让学生说自己对0的认识时,我们发现学生对于0的认识是很丰富的。学生们说出了在很多地方看到过0,比如在电话机上,手机上,书本上,门牌上,电视里等等地方看到过0,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学生平时是很关注生活中的数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能及时肯定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也许学生就会有了“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三、提供素材,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
在“0的认识”的教学中,戴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的含义,戴老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发现0在尺上表示起点,而且还发现了尺上各数之间的位置、顺序和大小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3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且能够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课标》告诉我们,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广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听完xx老师的《认识物体和图形》细细回顾,使我受益匪浅,课的成功之处贯穿课的始终。
1、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王老师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数一数、连一连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精心预设
王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想、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由于圆柱和球的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辨认,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不同,比较它们的不同,并先让学生观察特殊的长方体,教师验证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大小一样,从而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再由生活中具体的物体,到脱去“花外衣”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3、驾驭生成
本课教学难点是辨认正方体和长方体,特别是学生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容易混淆。因此王教师对症下药,她是这样设计的:先认识长方形,通过让学生看、摸,理解长方形的特点。然后学习圆柱、球,接着是正方体。这样长方体和正方体就不易混淆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成功地驾驭生成,不要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考虑得广一些、深一些、细一些,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才能一被教材所禁锢,才能大胆让学生讨论交流。否则,学生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异想天开,就会失去自我,失去创造能力。
4、有效合作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到现象,教师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通过拿一拿、猜一猜、摸一摸、做一做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既加深了对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了合作与创新,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也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物体和图形》评课稿2
“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系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生学习数学具体概念的一般特点或规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所揭示的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具体概念的教学,这一目标定位既符合本课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标准》的要求,还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因此是十分准确的。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课执教者以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关于具体概念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有关原理为指导,按照具体概念学习规律来确定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师将本课教学过程确定为“观察物体──辨别比较──提出与验证假设──抽象概括”四个阶段;将本课的基本教学方法确定为从概念例证认识到概念意义获得的概念形成法。这种安排是符合小学生习得具体概念的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实际需要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觉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本课执教者除了按照具体概念习得的一般规律组织教学以外,还充分兼顾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和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教育以及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的教育等教育理念渗透在数学概念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又受到一定的熏陶和训练,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最后,尚须强调的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要理解概念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习活动往往难以持久地顺利展开。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还运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别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的执教者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4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节示范课,这认为它的示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陈老师能尽努力地结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首先,这些小朋友都才刚入学没几天时间,纪律性较差、好奇心又强,陈老师能抓住这一特点采用非常柔和的语言与小朋友交流,能不断用鼓励的语言表扬学生,不但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亲切感。
其次,陈老师能根据小朋友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很用心地寻找了一些小鸟、小鸭等小朋友喜欢动物作为素材,并用了猜谜语、拍手游戏等等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陈老师能尽努力地体现新课标新理念。
首先,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比如:老师出示体温汁、尺子等实物进行教学。
其次,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规律。比如:一样的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等等,这一些都是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出来的。
三、陈老师还尽努力地体现我们学校的课题精神。我们学校有两个省级课题,一个是“指导-自主学习”,比如说上面一点提到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规律。另一个是“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陈老师能尽量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比如设计的一道开放题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效果很明显。
以上三点是陈老师尽努力去做,而且做得还不错,今后我们也应该要这样做。可是我个人也有两个观点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探讨。
一、小学数学课堂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对于一年级小朋友尤为重要。比如:让学生猜硬币时,可以适时教育学生勤俭节约、不乱花零用钱。又比如:讲到抓青蛙时,应该进行安全教育等。
二、为了的课堂教学能更有效些,我们在选题时是否能把内容安排少一些?比如本节课只安排“0的认识”是否更妥?“0”的意义不但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起点或者占位置的作用等让学生理解得更深更透一些是否更有效?还有,“0”这个数字在十个数字中是最难写的,是否在写法的指导上能指导的到位一些,让学生写得更漂亮一些呢?合理的选题与课堂的有效性是否也紧密相关呢?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5
朱建平老师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感受1秒。通过倾听秒的脚步声让秒的节奏留在学生心中,再用自己的声音和手势表示1秒。然后让学生说说1秒内可以干的事与某些领域1秒内可以做的事相比,体会1秒虽短暂,但价值尤高,自然渗透了珍惜分分秒秒的品德教育。在体会几秒、估计10秒的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对“秒”的概念。如:刘翔叔叔跨完110米栏的时间等。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形式中,反复估计验证,观察交流,探索并获得知识。充分注意学生的生活性、活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通过观察分针与秒针走动的关系,研究得出1分=60秒这一结论。结合课件演示相得益彰。从1秒、几秒、10秒到1分=60秒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建立秒的概念。然后再通过学生在一分钟内写多少字,做多少口算题,拍多少个球,踢多少个毽子等,强化了学生对一分钟的认识,知道了珍惜课堂每一分钟的重要性。
《秒的认识》评课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1、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6
本节课在简约化的课堂中还原数学本色,复原学科的本位,做到了让课堂返璞归真。
1、课堂教学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刘老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柱,然后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体,这一环节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观察、交流、介绍,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由此导入新课,到课的结尾,展示圆柱体在世博会建筑中的应用,首尾呼应。特别是强调在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辨别圆柱的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刘老师淡化了活动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尽情展示的舞台。通过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再通过剪一剪、撕一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然后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探索沿高剪开的平面图形与圆柱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作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论。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自信心,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课标中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刘老师在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直观的圆柱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圆柱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动作操作等方法,感知圆柱的特点,然后又以梯形、半圆、直角三角形等圆形的一边旋转,看能不能得到圆柱。通过课件演示类比,猜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面动成体这个概念,发展了学生的三维目标。
4、以有效的练习使新知学习及时巩固。
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刘老师的练习,设计了基本层,辨认哪一个是圆柱,综合层切完或剪完后的截面是什么图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拓展层算一算圆柱形饮料罐的长度、高等练习设计,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所学新知,进一步巩固圆柱的知识,适当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本节课学生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中经历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享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7
《认识负数》一课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庄立波老师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关于本内容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天气预报是学生熟悉的东西,熟悉的情境容易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学生体会4和-4是两个不同的数,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归到原来的情境中去。
二、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去体验。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庄立波老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比较认识的方法,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领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并为学生将正数、负数、零整合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数)之中打好了基础。对于练习题的运用,庄立波老师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大,负数都小于0,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庄立波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8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从总体上来看,这篇教案设计重点突出,环节清晰,层次分明,巩固独特到位。下面就本节课的总体及细微之处表达一些个人的想法。
在复习旧知阶段。长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属于遗忘较快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导,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长度概念,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长度的空间观念。教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米和厘米单位,并用手比划一下它们的长度,激发学生的`长度空间观念,直接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
在教学新授新知分米阶段,本段的设计巧妙之处就是将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建立1分米长度概念,教者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画一画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概念,得出1米=10分米。在交流画1分米的画法时,有多种找出1分米的方法,比如刻度0—刻度10,刻度1—刻度11等等,教师总结也就是画满刻度10,就是1分米。然后互相检查是否画了1分米,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采用互查,互学等形式,完美的体现出差异教学思想。
通过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去量数学书的厚度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足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即毫米。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表象。然后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此部分讲解非常细致到位,值得我学习。
注意细节”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特别是在认识1毫米1毫米地数时,数到5毫米的刻度线时,让学生观察这个刻度稍微长些,是5毫米刻度线,渗透让学生以后看刻度时更准确更快的方法。这个方面讲解得很细致。
从多媒体应用方面来看,教师能够把握每次集体交流过程,通过实物展台呈现给每位学生,照顾了全体,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建议:1、随着数学的综合化,数学的长度单位不在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生动形象的字母符号等等,所以,在学习分米和毫米单位时,可以顺其自然地介绍他们还可以用字母符号来表示,这样更加地全面具体。
2、教者在最后一环节安排学生合作:选择长度单位再测量,并写出来。时间太急促没能完成,结果就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样的活动不算完整,好多学生是不能完成的,也不懂的,不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我想有布置就应该有检查和评议。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9
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二、注重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时整的闹钟、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郑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上剪一刀,会变成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郑老师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运用重叠法,把老师折的角与学生折的角重叠后比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变大、变小过程,相信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这一结论会更明确、清晰。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10
早上,观摩了张老师的课,有三点体会和感受。
一、精彩的预约
张老师设置了符合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从七个方面对对“圆的认识”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中体现了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注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包括学具的准备)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兴趣。
二、和谐的实施
从教学方式来看,张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构建了从“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从学习方式来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变“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引领孩子走进数学的天地,使学数学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通过借助剪刀、圆规、实物拷贝、绳子或木棒来画圆;通过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来寻找圆中的半径,直径的条数、长度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激发学生思考来考虑,圆是平面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大不相同,区别较大,教师能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思考即数学思维,在三维目标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能思考就能学好数学。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的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张老师的课,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这方面做到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三、成长的质疑
动手就体验了吗?数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强调体验过程,历经过程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动手操作是体验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动手都能得到体验。怎样的动手才能有所体验,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探索。
数学知识背景的了解度有多深?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课堂上老师说有四种方法来画圆,其实剪刀和圆规来画圆是同出一辙,原理一样。画圆经历了借助实物磨印,到借助绳子或木棒来画圆,最后才到圆规,这些只是工具的演变过程,并不能说用什么工具来圆,就有几种方法。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除了半径,还应有直径和周长,这三者都是决定圆的大小的因素,说法不同,性质相同。
总之,课堂上所有活动都是为“有效性”而展开,“是否有效”应作为每一节课前和课后询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特级教师刘可钦提出课堂教学三境界: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启迪智慧,三是点化生命,愿老师们为第三种境界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材《圆认识》评课稿2
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提问:车论为什么做成圆形?
二、画圆。并思考画圆是该注意什么?
三、教学半径、直径、圆心,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练习。
1、判断直径与半径,2、填表。知道半径求直径,直径求半径。
3、看到了什么条件,联想到什么?(1、正方形的边长知道,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里面画两个最大的圆。)
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把车轮做成圆形。
我的拙见: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发现、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理解圆的基本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能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结实生活中的现象。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的构建,数学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满足,在实际的教学中毛老师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尝试:
1、教学材料的有效选择
教学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是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新知的前提,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
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毛老师没有机械的按照教材上圆心、半径、直径的单一顺序,而是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这一问题作为主线,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研究的热情。
2、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本节课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圆的画法、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毛老师做了大胆的调整。使整节课比较紧凑而又不失灵活。
2、知识点落实的比较扎实,概念的教学比较清晰透彻。能让学生抓住半径直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了解圆上、圆外、圆内的区别。在经历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课堂的反馈中,圆心的发现,直径半径的理解等等无不展现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3、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从课始问题的提出到课末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学知识。
值得商榷的思考:
1、圆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能否更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去研究,本节课教师引导得太多,不敢放手,更多的知识点是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决,知识背后没有方法与思维的支持从而让知识显得有点苍白。
2、关于直径半径两这间的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仅仅通过尺子量去验证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显得比较单薄,是否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去用自己想到的方法验证,而不是在教师的暗示下用尺子量。
3、本节课的教学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4、细节决定一节课的成败,1)教具的准备方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折,去验证圆形的知识点,这本身就不够科学。
2)数学语言的表达,生活中的一半在数学中就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一半来说明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11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
课堂上教师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课堂伊始,我播放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在这节课上,教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在第二个环节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其中只是引导而已,当然学生在这个环节也表现的很好,很详细的汇报了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学具钟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教师又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总之,在这节课上,教师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认识整时时花去了比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另外在学具的使用上教师的引导还是有些欠缺,分针和时针应顺时针方向转动,教师在自己示范时也没有注意,后面学生操作时就“随心所欲”了,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还要关注小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让他们有机会动嘴动手动脑,不要让“优生”唱独角戏。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04-18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03-17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08-27
小学数学教材《角认识》评课稿03-30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优)10-10
小学数学教材《圆认识》评课稿01-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材《角认识》评课稿01-06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10篇)03-17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精选10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