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

时间:2024-08-31 07:07:33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精华]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6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你是否有一个清晰而精准的职业方向了呢?我想我们需要好好地做个职业规划了。为了让您在规划中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6篇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1

  一、前言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2012年2月,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然而,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巨大压力,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应被提上议事日程。五年制高职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理应加快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承担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二、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物联网在业界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在“十二五”规划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明确提出“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20xx年1月,美国总统对IBM首席执行官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给予了积极回应,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使“物联网”概念开始走入大众视线。此后,不到一年时间,美、欧盟等都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20xx年8月,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提出把无锡建设成“感知中国”中心。自此以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关注。同时,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

  2.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包含信息流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多个环节,主要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部分,涉及计算机软硬件、通信、计算机控制、传感、电子等多方面技术。从物联网产业结构上主要包括服务业和制造业两大范畴。物联网制造业以感知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又可细分为传感器产业、RFID产业以及智能仪器仪表产业。物联网服务业主要包括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以及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四大类。

  三、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

  物联网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无论是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领域,还是在行业应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据研究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到20xx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攀升至7500亿元。各地政府也纷纷上马物联网相关项目,而这些项目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数年内我国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将呈几何级数增加。

  从全国来看,“十二五”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等。这些领域的人才,都是目前或未来3~5年市场人才缺口比较大的领域。

  四、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

  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物联网的人才培养却还处于初始阶段,还远远不能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物联网人才培养现状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201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专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除了本科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外,目前,近百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五年制高职尚未有物联网专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很多学校把物联网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专业方向办学。客观地讲,由于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还正在完善,物联网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大,物联网专业建设思路还不够清晰、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准确和学生及家长对物联网认知的还有偏差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目前物联网专业的学生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这直接影响了物联网人才的培养进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联网产业的普及和各行业的应用。

  2.五年制高职物联网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物联网产业体系涉及面广,应用需求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需要大量专门人才。而物联网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控制以及软件工程、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因此,在一个专业内要学习整个物联网相关知识是不现实的。在《中国RFID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中指出,物联网95%技术问题已解决。目前,最为紧缺的物联网人才不是高精尖人才,而是应用和服务人才。本科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更偏重于技术的研发以及项目的承接,而高职院校则以物联网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应用为重点,因此,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就业面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更具优势。五年制高职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与当前物联网的专业人才吻合度高。五年制高职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就必须分析物联网产业的岗位和与之匹配的职业能力。根据物联网体系结构和五年制高职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与企业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要科学地建立物联网职业岗位与能力要求对应表。

  五、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人才培养

  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二个高职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省级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是无锡、南通和上海软件园核心企业的输送基地,主要培养紧贴市场需求的IT类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借助系部已有优势专业的教学资源,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结构合理、专兼融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已经初步具备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形成了学校专业建设的亮点与特色。从2010年开始,物联网应用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

  1.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

  一流的实训基地是高职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物联网专业方向已经建有物联网文化体验中心、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训室、“西元”综合布线实训室、“思科”组网工程实训室、软件ITO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实训室、华远科技装机工场、数字艺术创意实训室、多媒体制作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一流的实训条件,保障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教学项目课程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加强基地软环境建设,校企共同设计和开发教学、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指南,引进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室更加接近企业工作环境,能更好地开展以单元项目、真实项目为情境单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及项目实践,培养学生从初学到熟练职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方向任课教师结构合理,人员素质高,观念新,专业能力强。

  3.稳定的校企合作

  近年来,信息技术系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办学方向,积极探索产学对接、校企共赢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先后与十余家信息类企业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多家为上市企业和规模较大的行业内知名企业。

  4.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制定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准确,面向职业岗位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匹配岗位能力需求,坚持“学做”结合,突出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当然,五年制高职刚刚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说明五年制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还刚刚起步,发展壮大继而形成规模还要有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六、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20xx年2月,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然而,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巨大压力,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应被提上议事日程。五年制高职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理应加快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承担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自从1999年提出“物联网概念”以来,物联网得到了极大发展,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为了迎接信息技术领域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五年制高职校要迅速行动起来,抓住物联网的发展机遇,坚持创新驱动,提高创新层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学业与职业相融合、岗位与课程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根据物联网相关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适合于行业需要、学生认知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抢占物联网人才培养先机,为物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输送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2

  一、概述

  职业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强调了技术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即将学生培养成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学生角色转换为企业员工,从事一种职业,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工作,完成若干任务项目。因此,高职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如何进行角色转变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科学的角色转变需要结合专业要求和职业生涯规划,这就决定了基于专业要求的高职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研究的必要性。本文拟从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高职学生入手,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初步建立以专业要求为基础的高职类药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这不仅完善了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而且丰富了高职教育的理论以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高职学生的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90后”年轻人的个性化转变,往往表现出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劲头不足、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较差,爱网络游戏,独立意识强烈但自理能力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人际交往中易发冲突,价值观念多元化、取向功利化等特点。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分析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根据个性特点,专业要求以及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职业规划,为以后的实习就业和人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但就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常见问题有:

  (一)轻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缺少职业发展意识

  由于“90后”学生个性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重视,导致一些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应急性、片面性和盲目性,如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学生在实习中因为工作特点,往往把自己错误定位成操作工,从而实习态度不端正,消极怠工,造成对专业和学校很不满意。

  (二)忽视专业教育,缺少行业了解,职业目标定位不准

  高职学生习惯照本宣科的学习模式,忽视自学的学习模式,导致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脱轨,同时缺少与外界和行业的沟通,导致职业目标定位不准。最终表现出两个极端。比如,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部分同学表现出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应该是药师或工程师,职业目标过于理想;也有部分同学存在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在制药企业很难做到独挡一面,从而职业目标定位偏低,对自己的未来看不到希望。

  (三)重理想,轻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不现实

  高职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但是知道自己一毕业肯定能找一份好工作,事实上现实和理想悬殊很大,原因是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太理想化,忽视了自我认知,缺少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因为现实而感到失落甚至产生抱怨。

  (四)课程教学过于模式,教材过于陈旧,缺少专业化,导致职业意识不强

  高职学生都会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课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度不够,课程过于模式,教材过于陈旧,缺少专业的针对性,同时没有企业支持,教学方式仅限于理论授课,使得课程枯燥无味,不能正确引导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致高职学生缺少职业发展意识。

  四、具体措施及现阶段取得的成效

  目前,高职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上面临种种焦虑和困惑,我院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总体思路是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专业要求和职业发展撰写适合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高职学生的教材,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树立专业理念,学习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以后的实习就业、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以我院的“3S”教育管理模式为核心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3S”教育管理模式中的“3S”是指Student(贴近学生)、Speciality(贴近专业)、Society(贴近社会),“3S”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提高学生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我们对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改革,结合行业调研,专业研讨,教师走出去,专业请进来等方式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将“3S”教育管理模式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培养,最后通过就业率,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用人评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科学引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以及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都有很大提高。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穿插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树立专业理念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进大学前往往都是设想、憧憬,甚至想入非非;在大学中都是期盼、等待,甚至纠结,在大学毕业后往往出现怀疑、郁闷,甚至不敢面对现实。这种现象原因何在?这就是典型的职业生涯规划过于理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通过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结合专业和行业,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特点,正确定位,强化意识,树立理念,指导学生科学的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比如,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岗位群之一是制药企业,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穿插制药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如图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照制药企业组织结构图,引导学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增强了职业目标的正确定位。

  (三)增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各种职业环境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在学生实习和工作中也是一样。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对学生以后的实习和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增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适应各种职业环境,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在以后人生中正确调整心态上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每一章节中增加案例分析,从案例分析中增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并强调在实习和工作中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比如,我们常见的工作环境是制药企业,在实习和工作初期,往往是采用师徒式培养,在这期间学生特别需要带教师父的帮助和关怀,但偶尔出现有的师傅没有带徒经验,态度不好,对学生不理不问,甚至还会因为学生操作不当有责骂的现象,同时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学历比师傅高很多,因此产生对立心态,形成矛盾,最终学生对实习和工作产生埋怨,导致工作态度不端正。反过来想想,适当调整心态,在实习和工作过程中放下学历架子,尊重师傅,换位思考,以谦虚和微笑的方式待人,那么结果就截然不同了。

  (四)注重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识别真假的就业信息

  在实习和工作的双选会上,由于招聘单位和招聘职位有限,可能有部分同学找不到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实习和工作岗位,因此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瞬间万变,真真假假弥漫在整个社会,对于充满人生理想,刚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会捕捉有效信息,往往会被一些虚假信息蒙住双眼,轻易地抛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认为能力很强,有能力从事所谓的“高收入”工作,结果往往以后悔告终。所以,帮助学生识别真假的就业信息也是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要了解行业动态,行业一些基本信息,如全球排前20的制药企业有哪些?他们的拳头产品是什么?我们也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招聘网站,企业网站,报纸,现场招聘会等形式捕捉有效信息,我们还要求学生不要靠耳朵来看事情,而是要靠眼睛来看事情,也就是说不能单从听别人说就相信企业,而是要通过网络调查和实地了解来辨别真假信息。比如,在网络招聘中,小张本想找一份产品质检员的`工作,却被一家“保健品销售公司”的高收入给说服了,没经调查兴高采烈的去,却被卷入了传销。

  (五)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培训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目标

  校企合作是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及教学资源,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利用校企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赢模式”。因此,校企合作不仅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而且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上也需要合作,所以利用企业培训的平台,使学生了解企业,明确企业要求,体验企业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对职业目标准确的定位。比如,我院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与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校企深度合作,除了传统的“专家进校园,教师进企业”的合作模式外,我们尝试了以冠名的形式共同培养一个班级,增加了学生在校期间进企业的机会,同时除了正常的学习以外,还增加了学生在企业进行企业培训,使学生拓展了专业和行业的视野,除了增强了学生专业化教育以外,还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目标,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校企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在职业目标的定位上有明显的提高。

  五、小结

  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针对高职学生容易出现职业认识不清晰、自我认识比较缺乏和职业目标定位不准等现象,我们结合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强化专业,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树立职业理念,加强职业定位,尽早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后期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品质做铺垫,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而是一个综合性改革。在尝试中,合理的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我院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对学校的满意度,也可以提高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的认可度,还可以提高我院的社会知名度。改革的成效一举多得,这验证了结合专业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3

  一、前言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特色、产业结构和文化特色等情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人才,支撑了产业发展。一是合理的办学模式。这些办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其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二是高度的法律保障。一般发达国家在农业职业教育方面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三是稳定的经费支持。稳定的经费支持不仅可以保证农业职业教育的延续,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涉农人员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步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造就了大批社会产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国内的职教集团基本上都建立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分会的组织架构,以理事会为集团最高决策机构,常务理事会为集团最高执行机构,秘书处为综合协调机构,分会为日常执行机构。职教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主要以契约(或章程)为联系纽带,在集团契约(或章程)的指导、约束下开展相应的工作。从研究国内外成功的做法可以得出启示,一是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二是可以借助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涉农高职机制创新;三是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是要充分考虑企业利益。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是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xx年转制为高职院校,20xx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第三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学院有29年涉农办学历史,有深厚的农业行业背景,确立了“立足广东,辐射华南,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涉农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在农业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推动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有效运转,并藉以推进涉农高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本项目研究。

  二、借助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涉农高职机制创新

  1.健全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在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支持和帮助下,20xx年7月3日,由学院牵头,联合50多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涉农中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下简称“集团”)。集团建立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的工作架构,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依托,秘书处设在学院,负责活动组织、会员联络、网站维护、文档管理、信息收集与以及财务管理等。未来集团事务工作还将设立若干个工作委员会,如产学研用委员会根据行业需要,研究并提出专业建设意见,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集团坚持以对接农业产业、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发展为纽带,通过人才订单培养、专业和课程共建、实习和培训基地共享等合作方式,搭建农业行业产学研用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平台,整合行业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的资源,逐步实现人才链、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利益链的有机融合,促进集团各会员单位持续健康共同发展。一是契约合作,平等互利。二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联合办学,共同发展。四是学校开展企业员工进修、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学历。五是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及学生实习就业等教育教学环节。

  2.推动集团内成员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一园三平台六协会”(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广东村村通科技服务平台、广东省科技厅安全农产品产供销信息服务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平台、广东省宠物技术联盟创新平台;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广东省家禽业协会、广东省饲料协会、广东省肉鸽协会、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广州市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开展社会服务。利用拥有的国内、省内知名的动物专家(如鸡专家、猪专家、鸽专家等)、植物专家(如茶专家、花专家)、食品专家、饲料专家的优势,主动配合省农业厅、卫生厅、科技厅等,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公共媒体,联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对农户、农场、社会公众的教育、引导,发挥专家的权威作用,促进相关事件的快速解决。合作对象从过去一般性企业逐步转向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了校内学习与企业营销类岗位需求的对接,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与未来工作岗位,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同步、实习与就业的联体。

  3.借助集团推进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是广东省“十二五”示范园区规划项目,并已列入广州市整体规划建设。“创新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柯木i南路,总规划建设面积900亩,规划建设面积10.36万平方米,适于开展现代农业的种养、教育、示范、推广和展示。园区以农业教育、科技创新为切入点,由农业科技创新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区、现代农业职教区、农业企业总部集聚区、植物检疫实验区、景观绿化区、林地区7大功能板块组成,园区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巩固园区作为国家和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现代农业良种示范展示平台的核心地位,促进广州市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现代农业的产业创新基地和总部集聚区。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开展如下工作:

  一是与广东省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协同创新论坛;

  二是整合广东省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所在院校及所在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源,联合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解决社会广泛关注的、与“三农”有关的一些现实问题,包括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新农村建设等,从而形成我省农业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接与相互支撑;

  三是作为全校各专业体制机制创新理念的培训基地,每年组织100名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四是围绕培养服务广东“三农”人才进行研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是联合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活动;六是开展送教下乡、科技服务;七是根据园区生产建设需要与学院相关专业紧密结合开展教学组织、生产培训、项目引进、科技研发及考核评价工作。

  4.推进协同基地建设。学院以152个实验实训室为载体,建有覆盖所有专业群的17个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园艺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和物流省级实训基地,建成园艺技术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实训中央财政专项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推进有关教学系通过“学院主导,企业参与,行业推动”,和企业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明确校企双方权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具体形式有:

  一是“融入式”生产型基地。是指企业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学校投入部分设备,在企业中共建“融入式”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即建立“厂中校”)。“融入式”生产型实训基地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可在就业招聘、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方面形成更广泛的合作。

  二是“引入式”生产型基地。是指学校提供场地(也可投入部分设备),企业投入设备和人力资源,在校内共建“引入式”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即建立“校中厂”)。企业在校内实训基地从事生产活动,院校为企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和教师的技术研发等科技活动提供支持。

  5.采取措施,提高团队整体水平。与省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校企所协互兼岗位、互聘职务、联合攻关等方式,实现人才无缝对接、互派共育。从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相关行业协会成员单位等优先引进、聘用教师,打造一支校企所协共享、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是实施教学名师队伍建设计划,培养院级教学名师15名。

  二是实施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计划。

  三是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新增骨干教师50名。四是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五是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聘请150名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六是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培养院级专业教学团队15个。通过建章立制,健全完善学院教师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分配激励三类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可行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6.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广泛开展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在7个院级重点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此逐步带动专业群及其他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学院各专业在原有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专业产学研用工作指导委员会,并出台了《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专业产研用工作指导委员会章程》,规定各专业每年召开产学研用工作指导委员会会议,实现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及就业建设,并使校企双方在项目研发推广、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学生实践与真实场景对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并使企业在技术上得发展、利益上得实惠。

  7.开展“三二对接”试点工作。学院还充分发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20xx年以来,学院畜牧兽医、园艺技术(都市园艺)、园林工程技术(园林规划设计)3个专业分别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肇庆农业学校开展“三二对接”试点工作,计划对接学生计划数350人,20xx年计划对接学生数700人。并在构建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课程及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实训等方面进行探索。20xx年3月,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xx年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教考函〔20xx〕7号)精神,学院启动了自主招生工作,开展了中高职“三二对接”试点转段考核工作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推动中。

  8.开展技术研发、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先行先试”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有益的尝试,在此过程中,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在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方面的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企业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咨询和推广。校企之间加强信息互通,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项目合作,真正为区域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学院联合协同单位成立的8个农村科技服务团队获得省科技厅认定,团队成立以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禽流感防控、饲料检测分析、农村政策法规以及面向“三农”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服务,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出谋划策,作好规划,主动联合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协同开展相关专题研究与开发,提升学院服务“三农”能力。涉农科研人员和相关教师深入生产一线,采取点面结合、长短结合、校内外结合、脱产与业余结合、技能学历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等多种形式,做好技术创新与研发、技术培训与服务;承担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横向联合的课题25项,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取得成效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共享办学资源。在政府的主导下,与企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争取把广东农业职教集团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在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形成协同育人新机制;抓好中高职“三二对接”的项目建设;在畜牧兽医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多方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平台,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院“产学研用委员会”职能,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探索建立“校中厂”及“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为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服务提供实践条件,使企业在技术上得发展、创收上有实惠。

  2.实现学院三年三跨越。集团工作使学院更加紧密地围绕广东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依托“校企所协”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开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工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服务产业的能力建设。20xx年底学院通过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进校评估,实现了一次重大的跨越;20xx年1月,学院通过了整改和上级的评估回访,正式成为合格的高职院校,实现了第二次跨越;随后,学院启动“创新强校创示范”工程,经过积极努力,20xx年11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学院为第三批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粤教高函〔20xx〕144号),实现了学院三年内的第三次跨越。这为学院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大好的机遇。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4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时称“造园”专业,开创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先河。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的缺失对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日渐显现。20xx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xx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北京林业大学的新增专业首批获准招生,学制4年,授予工科学位。这意味着停止了9年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招生工作再次开展,由此,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又进入了一个全面恢复和全新发展的局面。

  一、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园林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见表1)包括2种工程技术岗位,即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和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人员岗位,以及6种职业工种,即花卉园艺工、草坪建植工、插花员、盆景工、假山工、园林植物保护工等。可见,高职园林专业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专业。

  因此,高职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植物栽培与管理、园林绿地管理等专业技能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模式选择

  实施“注重基础,工程结合、培养能力、拓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执行“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按“先大类培养、再专业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方式,实行以学生“有范围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自主选择课程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学分制,努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求知和成才需要。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成人成才,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知识体系建设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实践性强,知识面广,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和边缘性。正因为该专业内容十分繁杂,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多样化和完备化。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专业知识体系的四大平台:

  3.1生态类知识平台

  以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管理、城市生态绿地规划、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风景园林生态工程等课程为代表;

  3.2艺术类知识平台

  以素描、色彩、钢笔画与速写、国画、书法、园林美与园林艺术、风景摄影、盆景与插花艺术等课程为代表;

  3.3工学类知识平台

  以建筑与园林制图、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测量学与3S技术、建筑构造与材料、建筑力学与结构、风景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原理、古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为代表;

  3.4人文类知识平台

  以中外建筑与园林史、中外风景园林思潮、环境心理学、建筑与园林法规、园林文学等课程为代表。

  3.5绿化工程方面

  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应包括:

  (1)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技能;

  (2)园林树木的栽培与养护技能;

  (3)园林植物和花卉的繁育、栽培、种植施工等技能;

  (4)草坪的栽培管理与养护技能;

  (5)园林苗圃的建造和开发技能。

  3.6建筑艺术方面

  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应包括:

  (1)园林建筑制图的技能;

  (2)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技能;

  (3)假山、喷泉、水池、风景墙、盆景和塑石等园林小品的设计与施工技能;

  (4)园林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技能;

  (5)园林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技能。

  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园林专业各个教学模块的要求及教学进程,学校应与不同的园林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各年级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园林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可以提高技能,增长见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经常参与园林企业的实际运作,既可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又可以把课堂搬到园林企业、园林施工现场开展实地教学,从而优化了教学内容。同时,“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也有助于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促进学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形成园林企业、学生和学校“三赢”的局面。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大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类在新世纪中,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向往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人类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必然日益增强。这就要求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的学术造诣和水平更上一层楼,促使社会对风景园林行业和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在这样大好形势下,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生存挑战。因此,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深化风景园林学科的改革,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我们要提倡加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和实践的联系,倡导风景园林专业“跨专业、跨领域”的通才教育,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走向“跨学科、多层次”的风景园林学教学模式,为市场经济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5

  一、问题的提出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这话并不过分。生物技术,方兴未艾。正因如此,全国不少地区成立了生物技术类高职院校或开设生物类专业。就我省而言,不仅原有的普通高校如中大、华南农大等开设了生物类专业,还有不少高职院校也开设了生物类专业,生物类专业出现了空前的竞争。

  大家知道,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生物技术是指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的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又可分为几个大的方向,(1)生物方向,(2)医药方向,(3)农业方向,(4)食品方向,(5)环境能源方向等。与上述方向相关的专业都可视为生物类专业。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是本世纪的热门话题,相当部分的考生愿意报读生物类专业,但由于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程度还不太高,所以,这些年,生物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非太乐观。这样一来,作为高职院校,如何设计好生物类专业,实现生物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鉴于此,笔者根据生物类产业发展实际,结合生物类专业设计课题取得的成果,对我省高职院校生物类专业的设计与开发作出探析和论述。

  二、指导思想

  要设计好生物类专业必须把握全球/全国/全省生物类行业发展情况,了解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并以此作为提出指导思想的依据。因为是高职院校,所以,提出的指导思想应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阶段及走向,应符合我国我省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在未来的一段时期,指导思想应该是:

  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生物类专业设计的宏观指南,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作为依据,以《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为指导,从本院办学条件出发,从社会和市场需要出发,结合我省生物类产业发展格局和趋势,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设置和开发本院的生物类专业,设置的专业之间尽量具有关联性,达到共享师资、实验实训等教学条件的目的。紧紧围绕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采用吻合时代,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力求办出生物类专业的特色,实现生物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专业人才能否受社会和企业欢迎,在一定程度取决于专业设计理念和原则。因此,笔者认为,高职生物类专业的设计应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是生物类专业发展方向应与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势一致,与我省生物类行业发展走势相一致;

  二是生物类专业发展应与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一致;

  三是生物类专业办学条件与行业要求相一致;

  四是生物类专业人才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应与就业单位用人标准相一致;

  五是把握好现有专业和拟新设专业的关系;

  六是把握好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

  四、专业设计之理论和实践依据

  1.生物产业发展概况

  近十多年,生物产业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生物技术几乎渗透到人类的各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生长点来培育,纷纷采取各类措施,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

  近年来,我国的生物产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到20xx年,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若干重要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到20xx年,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1.5-2万亿元。

  我省的生物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截至20xx年,广东省生物技术产品产值已达340亿元,在中成药、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海洋生物等领域优势明显;形成了广州、深圳、中山等生物技术与产业基地;生物技术在食品行业、环境保护、医药、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3]。

  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广州,被正式纳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布局,截至05年底,广州具有各类生物技术企业300多家,其中75%分布在医药行业,25%分布在农业、食品、环保等行业,08年,广州国际生物岛进入封岛建设阶段。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xx年,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基本建立有利于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形成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综上所述,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设计和开发生物类专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

  2.生物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1)人才总需求

  广东生物技术产业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食品\生物农业\生物环保与能源等。按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部门统计的结果表明,未来几年广东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约为3500-3800亿元,按每100万元需要1个技术人才计算,人才总需求为35万-38万,如果人才缺口为20%,则约需7万人才/年。

  若省内外人才供给各半,则我省应培养3.5万名生物类专业人才。根据近两年用人情况及发展趋势看,在这3.5万人才中,本科人才和高职人才需求大约各占一半。那么各种高职生物类人才需求约为16000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省对生物类人才需求量相当大(下表)。随着我省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对人才的需求还将逐年增加。

  广东省生物类行业20xx-20xx年对生物类人才

  [注]生物类行业:包括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食品生物、生物化工等

  生物类人才:包括生物人才/医药人才/食品人才/环保人才/生物质量与安全人才/农业生物人才等。

  (2)人才总供给

  以上是我省生物类人才总的需求情况。那么,我省高职院校生物类人才培养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据我省教育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在我省67所高职院校(截止20xx年)及多所录取大专考生的本科院校中,招收生物类专业的院校约占总数的30%。在招收生物类专业的院校中,生物类招生人数占总数的10-15%左右,简言之,生物类专业招生数不超过全部招生人数的5%。根据20xx年省内高职(大专)招生20万人计算,那么,生物类招生实际人数约为1万人,按理论估计,生物类高职人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为需求量16000人(上表),供给量才10000人,缺口很大,但实际情况未必完全如此,总体上,生物类人才供需基本是平衡的。

  原因之一,如果本地培养的生物人才供不应求的话,充裕的外省生物类毕业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进来,弥补人才不足的缺口,形成动态平衡。

  原因之二,生物类专业当中,有些岗位工作环境不理想,工作地点较为偏远,对本省很多毕业生,特别是城市生源,根本就没有吸引力,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

  因此,在专业设置前,需要对本校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及所能占到的份额进行调研、分析加以预测,使得本校专业群、专业发展规模与人才市场实际需求相适应。

  3.本校所具备的办学条件及其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各个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都希望设置最受社会和市场欢迎的专业,培养出最受欢迎的专业人才。正因为如此,在设置专业时,有些院校往往会忽略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竞争力而匆忙上马,应引起充分注意。否则会影响自身的声誉,影响以后的招生和就业。

  五、专业设计的方法及措施

  1.生物类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与预测

  首先是对生物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因为这是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不能忽视。

  其次是重点调研生物及与生物相关产业对人才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第三就是调查了解分析并预测相关院校人才培养和供给情况,做到知已知彼,胸有成竹。

  2.专业(方向)的'定位及其方法

  每个院校的办学历史和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个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必须通过专业发展定位来凸显本校的优势和特色,必须通过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体现专业定位。

  首先是明确学校的属性进行专业定位。高职高专培养的大学生是技能型的大学生。说通俗一点,就是培养懂理论,有技术,善技能的劳动者。所以,必须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筑教学体系和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

  其次是根据学校优势和特色进行专业发展方向定位。

  第三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进行定位。必须以就业前景作为专业定位的重要依据。只有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才能促进专业的长远发展。而好的就业前景与当地生物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必须密切关注生物经济的发展动态,与时俱进地对专业发展定位进行优化和调整。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就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生物类专业发展定位的。我们根据学院自身具有农业与生物的优势和特点,把农业与生物作为特色发展,并设计出相关的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专业得到稳步发展[4],在校生人数由20xx年100多人,发展到20xx年的1000多人,且生源充足,就业率高,达到98%以上。

  3.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规划

  专业发展定位明确了以后,专业能否办好,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这两个体系的核心是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与生物类专业就业市场相适应,这就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立足点,而职业能力又必须与就业岗位群要求的能力相吻合。因此,在教学计划制(修)订前,要对专业涉及的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高职生物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并据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安排各门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和制订出符合就业要求的教学计划。

  4.实验实训体系的规划与设计

  5.师资队伍的建设(下述)

  6.生物类专业中期发展规划的制订

  要实现高职生物类专业的长远发展,应该有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情况。

  二、专业设计和规划的总体目标。

  三、专业设计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四、未来几年专业群规划的目标。

  1.教育教学体系的规划与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专业规模与新专业申报。

  4.科研工作。

  五、困难与问题。

  六、主要政策和保障措施。

  [结语]研究生物类专业的设计与开发对于开设生物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是必要的,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只是以本校生物类专业设计研究结果为依据进行有关方面的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祝愿我省的生物类产业更加发达,生物类专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6

  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物的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即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本质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类型是由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所决定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前者是培养探索未知的人才,后者培养是应用已知的人才。

  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把技术应用型教育办成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偏离”:

  1.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是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而是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以学科来设置专业。

  2.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偏离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

  3.教师的激励杠杆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职称评审方面,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创造学科理论去探索和预测未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创设实践过程去应用已知。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开发岗位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化的教学,推行成果化的考核。

  二、职业、岗位的关系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组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相互替代的特定工作的统称。一个社会性的职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岗位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岗位群。它具有集合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在这个系统中,它是由一个核心岗位支撑起来,将众多的岗位有机集合在一起。比如,教育是一个职业,教师就是一个核心岗位,其他的行政管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等岗位都是直接服务于这个核心岗位而存在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职业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职业分类客观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阶段社会管理水平。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部门要设置职业化的专业,那么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掌握这个专业所对应所有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技能,因而,对岗位的科学分类就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一个岗位开发一门课程还是几个岗位整合成一门课程,但专业岗位的科学分类是前提条件。划分出来的职业岗位必须是全面、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既能突出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操作规程,又能针对工作过程融合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为教学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专业岗位分类的依据

  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资格要求为蓝本划分职业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经专门机构在综合测试和考察实际工作效果后颁发给个人的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一种凭证。它标志被授予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参考凭据。每一张“国家职业资格”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及所需的岗位技能,它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所构成。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将对外贸易专业划分为外销工作、报关工作、报检工作、单证工作、船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架职业岗位。岗位工作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程序作用于具体的劳动对象并产生一定工作成果的社会活动。因此,职业岗位都是由技能、过程和劳动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岗位都对应了一定的工作过程,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必然包含一定的岗位。那么在进行岗位分类时,以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着眼于相对独立的的工作过程,逐一进行分解,划分不同类型的岗位工作。以工作过程为标准构架职业岗位,要对整个职业化的专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要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构建行动导向的岗位体系。例如,对外贸易专业从作业过程上划分主要有:商流、物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四种基本作业运动。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归纳职业岗位。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职业岗位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常规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但每种职业岗位总难免面临着由于外界的冲击而产生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外部环境的变化给职业内部系统带来新的工作任务时,要完成这些工作,就应该有常设岗位或临时岗位来承担这部分工作。因此,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划分职业岗位是对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例如,对外贸易专业在做好各个岗位的常规工作时,经常遇到反倾销、反补贴、合同危机等非常规事件,而且这些非常规任务对于对外贸易职业而言,发生频率并不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划分出仲裁与应诉、的职业岗位,纳入到职业岗位系统当中来。

  4.以工作部门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按涉及的部门进行划分,海关作为代表国家政府而独立行使对国家所有的进出口活动而进行监管调控的部门,它有自己一套独有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在以上的分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考虑到未来学生报考公务员进入海关部门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岗位并入到对外贸易的岗位体系中是比较合适的,体现了专业设置中的可拓展性。以上四种划分方法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再辅助以其他三种分类标准归纳整合成任务明晰、过程突出,相互衔接的职业岗位系统。结论: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那么,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就划分成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外销实务、外贸物流与保险实务、外贸商检实务、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外贸监管与预防、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海关实务。自然构成了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知识技能的重组——课程开发

  通过以上划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已显山露水。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毕业之后要做哪些事情,怎样做这些事情。就好比学生置身于大河彼岸,清晰地看到对面的风景,可惜的是面前横卧着一条大河,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赏。要能近赏,技能不可或缺。怎样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为:因岗定能,构建职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形成金字塔式的技能和能力体系,职业通用能力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中间则是专业核心技能,而金字塔的塔顶则是专业方向能力。

  例如,对外贸易专业的通用技能是外贸英语能力,具体包括外贸领域的口语会话能力、外贸函电的阅读能力、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以上所有岗位工作共同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是以上七种核心岗位各自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方向技能是基于社会变迁产生新岗位后的适应性技能或发展性技能。这种技能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技能的培养之后着手打造的技能。

  外贸英语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通用技能的课程先行讲授。但不能按照现有的教材开展教学。而是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对外贸易活动中各个环节所使用到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固定表达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写成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实用教材。我们打破以往按语言学的结构以章节的方式编写教材,要以工作业务流程为线索,开发模块化学习单元,将那些外贸过程中必须用、反复用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记住了常用词汇,能套用有关的句型,能完成日常的外贸沟通工作,学生就算达标了。

  以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这个岗位为例,我们在学科体系中开设的《WTO规则》、《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有关办事规则的课程,要依据仲裁与应诉的岗位需要,精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岗位工作过程中去。在过程中讲授法律知识,在动手中领会办事规则。将那么学术探讨性的漫无边际的理论知识统统删减。

  只有过程化或程序化的知识和技能,任何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相关文章: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08-25

生物科学职业规划书12-28

生物科学专业介绍10-24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07-25

生物科学专业介绍[集合]12-19

生物科学专业自我评价12-12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方向10-31

生物科学专业介绍【必备】01-22

生物科学专业实习报告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