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课

时间:2024-09-01 11:33:55 语文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脚课

爬山虎的脚课1

  师:是呀,只有很专注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秘妙。(板书“注意”)叶圣陶爷爷是通过自己注意地观察,毫不走样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那么在四、五自然段,叶爷爷又重点观察了什么呢?又是怎样毫不走样地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四、五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课

  (生自读)。

  师:第四自然段,叶爷爷重点观察了什么?

  生: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师板书“怎么爬”)。

  师:到底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墙的呢?拿起笔,圈一圈爬墙的动词。

  (学生默读圈词)。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圈了哪些词?

  生:触、巴、拉、贴(师板书)。

  生又说了一个“爬”。

  师:整个爬的过程就是由这四个动词构成的,对吧?

  生点点头。

  (生边读边演)。

  师:谁愿意上台来演一演?大家来给她配音。

  (一女生演,其他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一脚一脚爬墙的句子。)。

  该女生“触”墙动作过猛,师示意学生停止。

  师:我刚才看她是这么“触”的,你们觉得她这样“触”对吗?

  生:不对,应该轻轻地摸。

  师:如果像她这样应该用哪个词?

  生:撞、碰。

  师:为什么?

  生:“触”应该是轻轻的。

  师:对,“触”是轻轻的,很小心,很敏锐的,明白了吗?

  (再次演、读)。

  该生在演“拉一把”的时候,把整个身子靠上去,教师及时表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演,这次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得要好,演得也要好,其他同学仔细看。

  (两生上台读、演,朗读和表演都比较到位。)。

  师:读得好,演得也好,如果把“拉一把”的时候脚尖踮一踮,再身子往前靠就更好了。

  师:我们一起来,一边读一边演。

  (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边读边演。)。

  生:想。

  (师边播放爬山虎爬墙的flash动画,一边解说。学生看得非常专注,对爬山虎爬墙动作的细微变化有了直观认识。)。

  师:你瞧,叶圣陶爷爷就是抓住了爬山虎爬墙的动作词,把它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不能。

  师:壁虎应该用哪个词?

  生:一步一步。

  师:为什么?

  生:壁虎他的脚之间是有距离的。

  师:我去查过字典了,“步”是行走时两脚的距离。爬山虎是一脚爬出去就――。

  生:固定在那里了。

  师:然后再长出新的脚,爬出去又――。

  生:固定在那里。

  师:壁虎是怎么样的?

  生:壁虎的脚不是定在那里的,它会移动。

  师:叶圣陶爷爷不仅观察得仔细,而且用词也用得非常――。

  生:巧妙。

  师:不仅巧妙,而且非常精准、妥帖。

  用词这么精准,观察又这么细致。他到底是怎么观察的?课文中叶爷爷也用一个词告诉了我们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仔细。

  (生齐读“如果你仔细……蛟龙的爪子。”)。

  师:看来叶圣陶爷爷不但观察得很专注,而且观察得很――。

  生:仔细。(板书“仔细”)。

  师:是的,难怪他能写得――。

  生:毫不走样。

  师:同学们,那课文第五自然段,叶爷爷又重点观察了什么呢?

  师:我们来说说看,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怎么样?

  (生齐读“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师:要是它触着墙呢?

  (生齐读“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师:也就是说,这其实是爬山虎脚的一种――。

  生:变化(板书“变化”)。

  师:这种变化是一会儿就能看清楚的吗?

  生: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不是一会儿呢?

  生1:“不几天”、“逐渐”

  生2:“后来”。

  师:对!从这些词语里都可以看出来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时间很――。

  生:很长。(板书“长时间”)。

  师:你要是不相信,我把这些词变成灰色,去掉它们你读读看,有没有长时间观察的感觉?

  (生自读)。

  师:要是我把这几个词拿掉,你感觉他观察的时间很――。

  生1:很短,几秒钟就好了。

  生2:很短暂。

  生3:很快它就已经成长好了。

  师:是的,所以这些词能不能缺少?

  生:不能。

  师:来,我们把这几个词突出地读一读。

  (生齐读“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师:同学们,你们看,叶爷爷在观察爬山虎脚的时候不但很(教师指板书)――。

  生:注意。

  师:而且很(教师指板书)――。

  生:仔细。

  师:观察的时间(教师指板书)――。

  生:很长。

  师:写的时候又能写得非常精准。写得(教师指板书)――。

  生:毫不走样。

  师:是啊,叶圣陶爷爷仔细的观察,毫不走样的描写,让我们对爬山虎的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

  师:假如你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你又会怎么介绍自己呢?拿起笔,任选一个主题,可以是写爬山虎脚的特点,也可以是写怎么爬,还可以写脚的变化,不过,要以第一人称写。课文中的一些优美的语言以及精准的.描写,你都可以用。

  (生边写,师边指导、批改)。

  师:刚才,我一边走一边批改,有一些同学写得不错,请打过五角星的举手说一说。(三个主题各请一名学生来说一说)。

  生1:(第一自然段)我躲在绿叶底下不引人注意。我长在茎上,叶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把“我长在茎上”改成“我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后面的“叶柄”去掉,这样就非常清楚了。

  生2:(第二自然段)我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就立即巴住墙,把嫩茎拉一把,让它紧贴在墙上。后来,我的脚会逐渐变成灰色。

  师: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很不错。不过,细丝触着墙前和触着墙后的变化如果能写一下就更好了。

  生3:(第三自然段)我和墙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没有墙,我不几天就会枯萎了,后来可能痕迹都没有了。如果触着墙,细丝和小圆片会逐渐变成灰色。

  师:谢谢,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在写的时候,都能学着叶爷爷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写清楚,写准确。

  六

  生:不能。

  师:为什么?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生1:如果没有第一、二自然段就不知道爬山虎的位置了。

  师:恩,那就不知道它长在哪儿了。

  生2:如果去掉第二自然段,别人就不知道它有没有叶子。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爬山虎长在墙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叶子。

  生:好!

爬山虎的脚课2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有幸听了四年级唐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下面谈谈听唐老师这堂课的几点感受:

  《爬山虎的脚》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老师上的是《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载体(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唐老师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a: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b: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c: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唐老师读自己的下水文——《垂柳》,激情,学生写片段。

  唐老师教学语言精练,调控能力强,幽默风趣,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这些都值得我很好地学习。

  唐老师的评价语言恰当,精练,但应注意及时性和形式的变化。下水文写得富有文采,有哲理,还可以拉近下水文和学生习作距离。

【爬山虎的脚课】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04-25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精选)04-28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05-16

【集合】《爬山虎的脚》评课稿07-14

(优选)《爬山虎的脚》评课稿07-15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通用15篇)03-27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03-02

《爬山虎的脚》教材分析12-11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1-0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