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课稿

时间:2024-09-01 15:13:17 音乐 我要投稿

音乐评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音乐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音乐评课稿汇编【15篇】

音乐评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十送红军》。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长江两岸的民歌,这是第一课时唱歌课。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课程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两方面,其中对于演唱的的要求是: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也是我们音乐探求的目的。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他们特别喜欢唱歌,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大声的演唱歌曲。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能力目标: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级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音乐评课稿2

  上午,我到一年级八班听了潘老师的一节一年级的.艺术课。潘老师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师生问好,学生练唱。

  教师强调学生的坐姿。

  二、复习歌曲:

  指名演唱以前学过的歌。

  学生一:2名女生演唱《上学歌》,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表演唱。

  教师提出要求:鼓励上台唱歌的学生声音要响亮。

  学生二:4名女生演唱《小小手》

  这时学生表演积极性很高,争着上台演唱。

  学生三:5名男生演唱《好朋友》

  学生四:4名男女生演唱《花瓣》

  师强调纪律,要求听歌的学生要有礼貌,不要随意说话。

  并且讲解F调的曲调,有句歌词要唱得轻柔些。

  三、复习童话剧剧情

  复习第一首:《到小熊家去》回忆情节,注意节奏。

  复习第二首:《我才不带你去》语气要讨厌师范唱

  四、学习新歌曲

  学习童话剧中的第三首歌

  1、师生动描述情景

  2、学习曲子

  3、强调最后一个“1”有四拍

音乐评课稿3

  哈市第58中学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开展了歌唱模块教学,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三位音乐教师辛勤工作,歌唱模块教学开展的有声有色,全校的歌唱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在这里发现高中同学们爱唱歌了,会唱歌了。

  歌唱的能力人人皆备,值得仔细的分析研究,歌唱涵盖了一系列科学和艺术的学科。声乐、美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戏剧与歌唱密切相关。学会唱歌能从中得到至高无上的快乐和满足。

  一、 新理念带来新气象

  本课姜俊峰老师开始用片段播放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有小路音乐一段,将我们师生带入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的烽火中。一群年轻的姑娘一起在战场上抗击敌人,唱着优美而不柔弱,情深而不缠绵的.抒情歌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们开始了愉快的学习。

  二、 利用教师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

  教师用较高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姜老师用他那优美的琴声,有力的歌唱,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学生喜欢老师的前提,进而树立起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给学生。将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毫不吝惜的奉献给学生、营造出宽松的教育气氛,使学生乐学、会学。

  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当今社会,由于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某些音乐呈商品化倾向,音乐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难免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和辨别。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当下的新形势,课堂音乐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给学生的家庭及社会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那么势必难以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加之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明天都要“被迫地”接收许多音乐信息,这种不良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由教师积极地加以纠正。就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会不同程度的阻碍学校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

  四、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面向全体学生不够,还有个别学生唱的不积极,状态不佳。

  (二)教师的激励语言、某些环节还要加强。

  五、 教学建议

  (一)教师还要加强自身修养,专业学习,特别是声

  乐学习,用自然、放松、甜美的声音进行歌唱,发声练习课多用u、u等字母进行练习,解放喉头,运用好气息使歌声更优美。

  (二)还要进一步分析、挖掘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

  深刻内涵,用恰当优美的语言,表达作品的真情实感,用诗一般的语言激励学生。

  (三)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想象力,利用他们已有的

  经验,没激趣、恰当的、层层深入的解决问题,多给学生空间、时间,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

  音乐艺术是一叶神奇的小舟,她载着我们离开平凡的生活,飘向精神的彼岸。能够欣赏艺术是一种幸福,但愿这些或美妙动听、或博大宏远、或亲切柔婉的歌曲能给你带来心灵上的共鸣,灵魂的升华。

音乐评课稿4

  第一节课上,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从开始的歌曲部分旋律入手,带领学生高位置的发声练习,为下面的演唱铺垫了较好的发声位置。同时教师能够分乐段学习歌曲,这样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但是对于这样的一首旋律性较强的歌曲,教师可以尝试不用传统的听唱法学唱,可以直接跟唱法,这样不仅使得课堂的效率提高,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唱的学习能力。总的来说,学生在课堂上还是得到了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课上,教师是汇总前面一位老师的课堂设计,经过成员的探讨再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临时现场完成教学设计,在导入部分进行简化,直接从校园民谣入手,让学生先入为主。下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第一乐段听唱法,第二乐段跟唱法的组合方式,学生完成的情况还是较好的,但是教师在范唱中如果能够再柔和一些贴近旋律本身,效果会更好。

音乐评课稿5

  王老师的教学也如同散文一般——清新明丽,简洁凝练,情真意切。清新明丽是我见到王老师的第一感觉,一束又黑又粗的马尾辫自然地搭在左肩,优雅的微笑,甜美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简洁凝练是王老师的课堂语言的特点,质朴无华,自然流畅的过渡语和提示语,寥寥数语就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带给学生深远的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情真意切是师生互动表达中的思想的传达,教师的配乐朗诵入情入境,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已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时而优雅轻扬,时而慷慨激昂。

  本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主题是“以表达为价值取向的阅读教学研究”。初看主题,并没有完全理解其含义,观王老师的课也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深究。课后,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看过这一解释,我才真切地体会出“表达”,“学生的表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它是教学的本源和真谛。如果教师能在有限的35分钟的时间里,找准训练点,找到“空白点”,让学生适时适处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表达,这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王老师的这节阅读教学课,就很好地诠释了“表达”要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淋漓尽致地训练。纵观全课,王老师的表达设计比比皆是,并且类型众多。

  第一,词语表达两处。

  其一,在欣赏过维也纳的秀美风光后,积累描绘美景的词语;

  第二,看到那震撼人心的“世界歌剧中心——金色大厅”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眼前这一伟大建筑?这两处都是有视觉形象的有感而发,而且是对头脑中所识记词汇的直接提取,是一种初级的表达形式。

  第二,语段表达两处。

  首先,是在学习第三小节时,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本小节有着“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作特点。于是,学生就仿照这一方法,写写自己心目中一座极具特点的城市。王老师先以松江新城为例出示“下水文”,再引导学生用上段落中的句型、关联词——“()是一座()的城市。在这儿,到处(),到处()。为了(),也()。就连(),也()。”这是一个书面形式的语段表达,可以算是本课诸多语言表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然而,在课堂中,我丝毫没有感受到学生们的畏惧和困难。

  这主要得益于王老师认清了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铺设了一系列阶梯式的“脚手架”——课文写作的特点,“下水文”,句型等,学生们跳一跳就拿到了想要的桃子。不仅如此,学生们的思路还相当开阔,有的写到了“水上城市”威尼斯,有的写到了以园林闻名于世的苏州,还有的写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喜欢吃辣的重庆等等,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其次,是让学生想象一下,除了文章中提到的,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并提示要按照一定的层次写,这与上面提到的练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就要提到最为普通,但又是十分重要的朗读表达了。

  很多老师一定在想,朗读?这也能算是表达吗?以我个人之见,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表达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前面提到的“词语表达”“语段表达”更为重要。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学生在自身固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文本,而后,进行加工,再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文章清晰响亮地念出来。

  本堂课,王老师设计了很多朗读环节,不少地方都能看出她对朗读表达的充分利用。最精彩的是“音乐生活”这一部分,作者为了写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选取了“漫步时”“夏天的夜晚”“家庭室内演奏”等多个场景,不同的场景,一定有着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表达,于是王老师就设计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出不同的感受”:先配上优美舒缓的音乐,使学生们静心体会,沉醉其中;然后,寥寥几句的描绘,学生们仿佛步入了那音乐悠扬的场景;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着词句,搭建和作者情感相通的桥梁,再通过自身“知识结构”的解读,就有了那创造性的朗读表达,深情,陶醉。这是何其巧妙的设计,如果学生能把握感情基调,读出这每一部分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这不就恰恰说明,学生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甚至是有了自己超出作者的创造性的表达了吗?

  “充分关注表达,提高语言素养”是目前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并为之努力的方向。然而,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的日积月累。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在课堂上,要持之以恒地关注表达,通过细读文本,充分挖掘合适地语言点,并做好学生语言表达的引导,比如:低年级要说完整,高年级就要有条理,说具体等。

  王老师的这堂课就围绕“表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音乐评课稿6

  今天听了郑老师的一节音乐课《侗家儿童多快乐》,这是一节唱歌课,目的是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来唱歌曲,学习用二声部的演唱,并从中了解常用的知识与技能。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教者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自然成熟的课堂驾驭能力。个人认为这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较有效的,当然这和教者平时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是分不开的。亮点很多,我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一、由易到难,突破重点

  郑老师的教学巧妙,先从较有难度的二声部学习开始,在学生学习注意力最为集中时突破教学难点,在这一个环节,郑老师先让学生拍出单声部的节奏和进行简谱的试唱练习。再拍出第二声部的节奏和简谱的配乐试唱,然后合二为一并加入歌词演唱。从低声部到高声部分小组进行声部练习,教师引导反复练习,由简到繁,获得较好的合唱效果。

  二、由听到学,实现目标

  郑老师在整体学唱歌曲中基本采用了“欣赏领先”的歌曲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聆听录音歌曲,多次适时聆听录音歌曲,这种完整的聆听有益于学生对歌曲整体音乐风格的把握,激发学习兴趣,也在聆听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了唱好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教者的指导下,学生就能跟琴而动,水到渠成。

  三、理解符号,获得知识

  教者能抓住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更好的诠释音乐的内涵。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乐谱中找出乐曲处理的难点四分之一休止符,通过教者的示范,学生的多次重复练习,这样丰富了乐曲的色彩,使歌曲的演绎更具完美性。还有让学生认识乐曲的反复符号,也让学生从中获得了音乐的基础知识。

  我想这节是音乐教学的常态课,因此它呈现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因未使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影像等课件资料,这对创设情境教学,表现音乐风格有一定的影响,但正因为这样,我也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务请教者指正。

  以下几个流程是否可以保留:

  1、上课之前的音乐弹唱师生问好和下课的师生再见环节,我认为这是一堂课必备的.常规;

  2、课题导入后务必把课题在黑板中板书出来;

  3、学唱歌必先学歌词,可让学生自主有节奏的读歌词和理解歌词表现的感情色彩,这是激发和渲染歌曲音乐感觉的重要渠道。

  下面我再谈谈几个不成熟的想法:

  1、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侗族的民族风情和特色,如:侗族山寨、侗族大歌、罗也舞等。这样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也为学习这首民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情趣做好铺垫。

  2、教者在教学歌曲间多次播放这首歌曲,可否在教学之前由教者完整范唱一遍,把快乐的情绪带给学生。

  3、如能在学唱中教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编)一些简单的侗族舞蹈动作,边唱边表演,这样快乐的感觉就更能表现出来。

  4、在节奏训练上如能用如单响筒或手鼓之类的打击乐器,指名个别学生上台演练,这样感觉可能会更好,在唱歌教学这一环节也可以指名进行表演,体现学习效果。

音乐评课稿7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它以优美简洁的文字,清晰明快的结构,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们感受到文本语言所带来的文质兼美的享受和熏陶,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之中。

  陆老师的教学也如同散文一般——清新明丽,简洁凝练,情真意切。清新明丽是我见到陆老师的第一感觉,一束又黑又粗的马尾辫自然地搭在左肩,优雅的微笑,甜美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简洁凝练是陆老师的课堂语言的特点,质朴无华,自然流畅的过渡语和提示语,寥寥数语就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带给学生深远的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情真意切是师生互动表达中的思想的传达,教师的配乐朗诵入情入境,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已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时而优雅轻扬,时而慷慨激昂。

  本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主题是“以表达为价值取向的阅读教学研究”。初看主题,并没有完全理解其含义,观陆老师的课也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深究。课后,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看过这一解释,我才真切地体会出“表达”,“学生的表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它是教学的本源和真谛。如果教师能在有限的35分钟的时间里,找准训练点,找到“空白点”,让学生适时适处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表达,这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陆老师的这节阅读教学课,就很好地诠释了“表达”要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淋漓尽致地训练。纵观全课,陆老师的表达设计比比皆是,并且类型众多。

  第一,词语表达两处。其一,在欣赏过维也纳的秀美风光后,积累描绘美景的词语;第二,看到那震撼人心的“世界歌剧中心——金色大厅”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眼前这一伟大建筑?这两处都是有视觉形象的有感而发,而且是对头脑中所识记词汇的直接提取,是一种初级的表达形式。

  第二,语段表达两处。首先,是在学习第三小节时,陆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本小节有着“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作特点。于是,学生就仿照这一方法,写写自己心目中一座极具特点的城市。陆老师先以松江新城为例出示“下水文”,再引导学生用上段落中的句型、关联词——“()是一座( )的城市。在这儿,到处( ),到处( )。为了( ),也( )。就连( ),也()。”这是一个书面形式的语段表达,可以算是本课诸多语言表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然而,在课堂中,我丝毫没有感受到学生们的畏惧和困难。这主要得益于陆老师认清了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铺设了一系列阶梯式的“脚手架”——课文写作的特点,“下水文”,句型等,学生们跳一跳就拿到了想要的桃子。不仅如此,学生们的思路还相当开阔,有的写到了“水上城市”威尼斯,有的写到了以园林闻名于世的苏州,还有的写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喜欢吃辣的重庆等等,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其次,是让学生想象一下,除了文章中提到的,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并提示要按照一定的层次写,这与上面提到的练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就要提到最为普通,但又是十分重要的朗读表达了。很多老师一定在想,朗读?这也能算是表达吗?以我个人之见,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表达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前面提到的“词语表达”“语段表达”更为重要。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学生在自身固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文本,而后,进行加工,再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文章清晰响亮地念出来。本堂课,陆老师设计了很多朗读环节,不少地方都能看出她对朗读表达的充分利用。最精彩的是“音乐生活”这一部分,作者为了写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选取了“漫步时”“夏天的夜晚”“家庭室内演奏”等多个场景,不同的场景,一定有着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表达,于是陆老师就设计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出不同的感受”:先配上优美舒缓的音乐,使学生们静心体会,沉醉其中;然后,寥寥几句的描绘,学生们仿佛步入了那音乐悠扬的场景;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着词句,搭建和作者情感相通的桥梁,再通过自身“知识结构”的解读,就有了那创造性的朗读表达,深情,陶醉。这是何其巧妙的设计,如果学生能把握感情基调,读出这每一部分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这不就恰恰说明,学生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甚至是有了自己超出作者的创造性的表达了吗?

  “充分关注表达,提高语言素养”是目前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并为之努力的方向。然而,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的日积月累。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在课堂上,要持之以恒地关注表达,通过细读文本,充分挖掘合适地语言点,并做好学生语言表达的引导,比如:低年级要说完整,高年级就要有条理,说具体等。陆老师的这堂课就围绕“表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音乐评课稿8

  3月23日,我们xx学区社群组织音乐新教师培训活动在城北小学开展,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感受到现在的新教师了不得,后生可畏,真是音乐教育界的大喜事。下面是我对吴宁宁老师的一堂《我是小小音乐家》音乐课进行的点评及对自己今后教学的一点探讨。

  整堂课中,吴老师运用手中小巧的尤克里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演唱加以伴奏,抓住学生的情绪来开展教学。有了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领,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学习兴趣浓厚。吴老师优点很多,说我印象深的几点:

  1.吴老师的基本功很扎实,能唱能奏能跳,人又漂亮,很受学生关注。

  2.歌曲处理很细腻,在聆听第二段第三段歌词时,运用填表格信息,加注学生注意力。

  3.吴老师注重习惯的培养,而且处处尊重孩子,从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思维,寻找教育的途径。

  4.对孩子音乐课上的表现,吴老师的评价多元有特色,细致不笼统。

  5.难点突破层层深入,多遍重复,彻底到位。

  6.在演唱各类乐器的歌词时,如果利用电子琴的音色来伴奏,辅助孩子演唱,更加熟悉吉他、小提琴和法国号乐器音色。

  7.在拓展创作歌词中,要是利用我们民族地域来填唱歌词:比如新疆的手鼓、蒙古的马头琴,云南的葫芦丝等,既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多民族特色,又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听了吴老师的课我也有一点对自己的反思:新课标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质。在我以后设计的音乐活动中,很多地方都要提供学生的创造空间,比如:创编歌词:当学生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小音乐家,改编原来的歌词,自信、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地方少数民族的心爱的乐器。“创造中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作成功带来的喜悦。复习巩固歌曲时,可以开音乐会的形式开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这样的音乐课不是单纯的学唱歌,而是感受音乐的美好。由于对音乐课的了解有限,说得不到之处,请指教。谢谢!

音乐评课稿9

  首先肯定这是一节比较好的音乐课,具有课改意识,无论从老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把握,教具的设计,教师的语言神态,都体现了音乐教学的美感。总的感觉是王老师把这首乐曲挖的很细,不管从乐器的认识、乐器的声音特点、民族乐器的分类,还是乐曲片段欣赏,都能时时刻刻以学生的认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

  在第一部分的聆听鼓声,这个片段上,可能王老师说了一句误导的话:“敲击的乐器”,所以同学们千猜万猜,猜不到大提琴上去。我们学生与市里学校的差距,其实也就在这里,知识面不够宽,关于民族乐器、管弦乐等的`介绍,四年级的时候,为了迎接市里的检查,我特意对这些孩子进行过整理和讲解,但是从学生的发言情况来看,却还是说不出大部分的乐器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的孩子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多让他们观看各种乐器的演奏视频,多了解著名的大型的舞剧、歌剧,多欣赏一些海外名家的作品。

  第二部分的设计,老师设计的非常精细,有打击乐器节奏的配合、有舞曲性的配合,这些设计非常的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音乐评课稿10

  1、在学习歌曲之前就先让学生感受了哈尼族的民族特点和音乐风格,有利于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有机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将哈尼族语言、广东话、英语相互拓展,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来理解“其多列”一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课堂的灵活性。

  3、在学习“上山砍竹筒”一句时,及时向环境保护进行拓展,通过学生的述说和理解,再加以表演,使学生自身感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老师讲到:“将这些环保知识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更是本课向生活拓展的一个很好地体现。

  4、在学习第二段歌词向音乐内部(高低、强弱、快慢、音色)的拓展及用小竹叶根据旋律线边划边唱,使学生初步感受了音乐的四大要素和旋律线地进行,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提供了有机的养分。

  5、本课最后的总结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的,说的、唱的、律动的、表现的都来自于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原则。

音乐评课稿11

  今天xx老师执教的《木瓜恰恰恰》一课,以欣赏为主,在初听歌曲后,用小乐器立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了基础铺垫。综论此课,教学过程中音乐要素突出,逻辑思维清晰,学生不仅会唱,更会跳,会奏,显得整个课很充实,教师在课堂中显示了较强的调控能力,智力模式完整呈现了出来,不过整堂课的'感觉是知识点太细碎,也许对于音乐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有点应接不暇。逐句逐句的分解过程偶尔会有拖沓之感,而且在十六分音符串联的那一乐句中,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措施,这点稍有遗憾。值得一提的是诸老师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中反映了出来,最后部分请学生设计的“好行为宣传语”,很好地体现了歌唱教学中的审美体验与双基落实。

  从xx老师的精心准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上课老师能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关注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音乐评课稿12

  听了杨老师上的《大鹿》这节音乐课后,杨老师课堂上那从容的教态,扎实的基本功,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大鹿》是二年级上第九课的一堂唱歌课,歌曲是一首法国的、具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歌词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歌曲旋律明快、跳跃,节奏简洁、紧凑。第一句描绘了大鹿在家的情景,表现大鹿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非常惬意的.生活;第二句是一个情绪上的转折句,表现大鹿在见到好朋友小兔被猎人追赶时,心理情绪的一个逐渐转变;第三、四乐句,旋律在高音区发展,节奏相对紧凑,表现了小白兔害怕猎人追来的紧张心情和大鹿不怕风险、乐于助人的决心。

  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谈谈几点自己浅薄的观点。

  一、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

  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黄老师带大家去参加动物王国的故事会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活动中,教师描述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

  3、通过歌曲让学生辨别、了解“中速稍快”两种速度所表现的不同心情,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唱法,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创编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音乐,体验快乐。

  二、构思新颖、独特。

  杨老师在设计整堂课教学时,运用了情境法来贯穿课堂教学,特别是构思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节奏游戏,让学生快乐地感受音乐后,不仅掌握了难点旋律的哼唱,同时也被激发起了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充满了童趣,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很好地为解决歌曲的演唱起到铺垫作用,显得比较有效性。

  杨老师还将小兔因猎人的追赶,寻求大鹿的帮助这个故事情节先后顺序贯穿始终,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在这节课中,杨老师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在进行创编活动这一环节,分组创编并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而已。

  五、教师基本功扎实。

  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去探讨。例如:歌曲跟琴演唱的时间似乎少了些,学生在演唱中还是会出现错误。

音乐评课稿13

  今天佳佳老师执教的《木瓜恰恰恰》一课,以欣赏为主,在初听歌曲后,用小乐器立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了基础铺垫。综论此课,教学过程中音乐要素突出,逻辑思维清晰,学生不仅会唱,更会跳,会奏,显得整个课很充实,教师在课堂中显示了较强的调控能力,智力模式完整呈现了出来,不过整堂课的感觉是知识点太细碎,也许对于音乐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有点应接不暇。逐句逐句的分解过程偶尔会有拖沓之感,而且在十六分音符串联的那一乐句中,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措施,这点稍有遗憾。值得一提的`是诸老师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中反映了出来,最后部分请学生设计的“好行为宣传语”,很好地体现了歌唱教学中的审美体验与双基落实。

  从诸老师的精心准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上课老师能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关注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音乐评课稿14

  《跳绳》是一首一年级的歌曲,歌曲活泼短小,2/4拍,宫调式。节奏规律性强,由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组成,旋律以跳进为主,活泼、跳跃,结合生动的歌谣体歌词,形象地表达了小朋友喜爱跳绳的心情。歌曲有明显的节奏型,孙颖老师就以节奏为主,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活动一:走格子游戏

  在黑板上画出十六格子的方形,在每个格子里写上节奏X,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拍节奏,横着走、竖着走、斜着走,多种不同的走向不仅巩固学生对四分节奏X的认识,还加强了他们的反应能力。

  活动二:节奏恒拍的练习

  一年级学生必须建立节奏恒拍的概念,孙老师在课中就进行了相对应的练习,出示XXXX,进行读奏,在其中一个X节奏上用XX代替,再让学生读奏,读奏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内心有恒拍才能够读好,所以锻炼了学生节奏恒拍的能力。因XX节奏出现的位置不确定,所以学生的专注力高,效果好。

  活动三:节奏卡片的游戏

  孙老师设计的第三个节奏活动是节奏卡片的游戏,将X和XX两种节奏做成若干个分发给学生,学生拿着节奏卡片,跟着音乐跑动,等音乐停止时,排好队伍,每个学生手中的节奏卡片就形成了一条节奏,让其他的学生读出节奏。

  因教学对象面对的是一年级才刚入学两个月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让他们在40分钟的`时间里端端正正地坐着,是不可能的,所以孙老师运用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而且确保每一次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开展,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对X和XX两种有了深度的体验,锻炼了学生听觉能力、节奏能力、听辨能力等多种音乐能力。

  在课堂中还能看到孙老师非常重视对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如:将学生分成红、黄、蓝、绿四组,哪一组纪律好,就用这种颜色的粉笔来写节奏;在课堂中对学生适时表演,给予奖励等。

  整堂课设计清晰,课堂呈现较好,有一点建议:在恒拍训练时,教师应给学生有恒拍速度的预示,若用响板或双响筒等打击乐器以辅助,学生会听得更清晰,形成恒拍的内心感受。每次读节奏时,应读两次,有效重复,加深印象。

音乐评课稿15

  我听了张老师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觉得有许多地方上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借鉴。《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一、教学目标很明确。在导入课文后,张老师让学生齐读第一节,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二、关注思维训练与写作方法的指导。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说话、思维方面的训练,如为了理解“摇篮”一词,设计了以下练习:黄河是()的摇篮。()是()的摇篮。学生通过说话训练,能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教师也比较关注,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来写,在2、3、4、5等几小节也是采用总分结构,教师能引导学生认识这种也做方法,知道这样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情节的展开。

  三、白板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老师通过电教手段,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说说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四、关注合作学习。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时,教师能让学生进行讨论、自主学习,在互相帮助、学习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结构。

  五、教学评价用语的适时运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导入课文时,老师在学生说了维也纳是个优美的地方,且用了许多成语,老师及时评价“你词语宝库里的词语可真多呀!”

  建议:

  1、学生的朗读做的不到位,整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少,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教师应该多进行一些朗读训练。

  2、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做的不够,个别学生不能够说完整的话。

【音乐评课稿】相关文章:

音乐评课稿08-31

音乐评课稿【精选】06-09

音乐评课稿08-03

音乐的评课稿04-08

音乐课评课稿04-02

音乐课的评课稿07-18

小学音乐评课稿01-14

(精选)小学音乐评课稿07-13

音乐评课稿【优秀】07-13

音乐评课稿(优选)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