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1
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过教育类的著作。在校长的推荐下,我选择了一本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从事的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所以我对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十分感兴趣,我便重点学习了这一章节。
在课堂上,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难掌握的。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学龄初期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即:无意注意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具体来说就是: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儿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2、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3、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注意必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学生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过分偏向哪种注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过分亲睐无意注意,一味地为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学生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有意注意,在教学模式上严谨再严谨,教学程度上难上加难,那么高强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逆反的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问题。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2
在实际计算的时期(7岁至11岁),幼儿的认知结构慢慢转变,前期的表象思维演化为计算思维。实际计算思维的特点包含守恒性、摆脱自我中心性以及可逆。皮亚杰强调,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集中在抽象概念上,虽然属于计算性思维,但在开展思维过程时仍需主要内容作为支撑。
这时的小学生正经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所以在思想的直观性和数学的抽象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其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应对相对抽象的数学题目时,仅仅依靠形象思维无法全面解决复杂问题。此外,因为在其他科目(特别是语言)上的理解阻碍,让他们在分析数学题目时更加有心无力。有时,他们只是依靠一些简单的关键语汇来理解或解决问题,但是并不足够帮助其深入领会抽象的数学状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适度应用学具、教具及其激励性的语言等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向抽象思维。运用信息技术做为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推动这一转变。现代科技生动有趣、情景交融,若运用得当,能够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实际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学习,帮助解决老师无法讲清、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完成重点突出、难题突破的目标。
比如,在“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针对协助学生理解这两种运动方式,老师选用多媒体动画展现游乐园的一角:摩天轮、转椅、缆车、大风车跟小列车等运动,学生通过观看屏幕并用手势提示运动方式,同时进行筛选。通过这样的直观感受,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
再如,在教授“kg”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企业时,能够先让学生开展称重、估量和测量,以后在此基础上应用已有概念,建立对“吨”、“千米”等较大部门的理解。根据具体的测算引入运算定律,运用教具和实物演试引入几何概念。概念引入的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做的优劣直接关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小学生的概念掌握是一个复杂而主动的认知过程,只有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根据直观地教学,才能逐步推进抽象和内在变成概念。
根据形象的操作和体会,可以直观地把抽象概念具体化,这符合“感知——表象——概念”的孩子认知规律。如此,学生便可直接地认知数学的基本概念,逐渐在大脑中产生具体而形象理解,并向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进而从事情的表象中提炼其本质属性,推动学生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协调发展。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3
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著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学会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更了解他们。今天,我想谈谈读完书中第二章节“儿童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后的一些感受。
这一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对于认知的两个方面:图像与操作。心智自然生长,经历了“感觉+运动”主导的初级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转化体系的逐步形成,我们把认知的这一方面称作“操作”。有认知工具专门处理状态,或者说把运动和转化描述成一个个前后相随的状态,我们称其为“图像”,比如说感知、模仿,所谓内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图像构成的。
书中举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讲儿童的心理图像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前运算阶段,图像还是静态的和可复制的,这是由于儿童还没有预测运动或变化结果的能力。比如说,4—6岁的儿童会通过拉伸一根弯曲的铁丝来感受一段弧线变直的过程,两种状态的突变在他们脑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绳旁边在摆一根直绳子,他们无法想象曲直之间的变化状态。只有在具体操作的影响下,图像才变得更加灵动且具有预见性,这个能力要在儿童7-8岁或更大时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图像的发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则,他需要 外来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性质是操作。
在形象记忆和一般记忆之上,我们可以证明记忆结构化和记忆存储对操作、对动作的图式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比较下列三组儿童对一套积木组合的记忆。A组:儿童只是观察搭好的积木;B组:儿童自己重搭;C组:儿童观察成人搭建。我们可以发现:B组的记忆效果有明显的优势。由成人演示的C组并不比直接观察的A组效果更好,这再次说明了如果我们只在儿童面前演示,而不让他们自由操作,就失去动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价值和培训价值。
这章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在头脑里建立表象,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儿童心理学》04-03
儿童心理学心得03-28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04-28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03-16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03-11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05-20
(热门)《儿童心理学》读后感11-16
(优选)《儿童心理学》读后感10-24
(精品)儿童心理学读后感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