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

时间:2024-09-03 08:21:29 绘画/书法 我要投稿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常用2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常用2篇)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1

  多年来,每当我站上美术课堂的讲台,心中就油然升起这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里是绘画艺苑的儿童天地,更是通向神圣艺术殿堂的成功之路……”。它,激励着我不再满足于一般性地去“完成”美术课的教学“任务”,而坚持不断地深化对美术教育真谛的感悟;针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理动向和特点,以及家长对子女学习绘画艺术的心理驱动力和需求心态,去审视、反思我们传统美学教育思想和固有教学方法所存在的不适应性等问题,积极探索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小有尝试,喜获良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肯定和支持。在当前教师们普遍感到“学生难弄,教学难搞”的困惑局面下,我却能不断地享受着在我的美术教学方法下,来自于学生们“大有长进”、“大有出息”的正能量带给我的喜悦之情。总的体会是,美术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即必须要“变字当头”,主动去适应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变化,才能切实吸引学生的求知目光,激发起对绘画艺术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引导学生尽快地跨入美学艺术的“殿堂大门”,并为他们提升绘画艺术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新时期学生“学画”的动机和心理特点分析

  当前,中小学生学习绘画的动机较之过去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把握的负面性的'心理特点。一是被动性,即中小学生“学画”的“兴趣”往往被家长所左右,因为学生还处于懵懂期,并不了解诸如“自己是否具有绘画的天分”和“自己是否适合学习和发展绘画”等问题。由此导致学习态度是被动的服从,甚至是消极应付混时间。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设法加以改进和创新,仍固守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难以适应教学节奏,会严重制约“学画”的兴趣发展和学习成效。二是多元性,即在家长主导下的“学画”安排往往不是单一的选择,可能有好几样,比如:还同时安排孩子学习音乐技艺、书法、舞蹈或其它体育项目。家长们的这种“贪多”、“贪全”思想直接导致的不良后果是让孩子“分心”,总处在“疲于奔命”和“身心疲惫”之中。“多元性”学习项目的安排会导致“学画”的不够专注,而这正是“学画”的大忌。三是功利性,即学生家长出于竞争、比较和攀比心理,过度期盼孩子能尽快“出成绩”和“拿名次”,甚至还有急盼“早点能收回投资(指学习费用)”的想法,而此为当前学生家长的心理“通病”,不可漠视,需要给以正视。对于学生家长的这种“功利性”心理,不能一味简单地给以“批”或“堵”,而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宽容和理解,有效的解决办法还是在于美术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创新性突破,营造一个好的、有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画”的兴趣高扬,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心理烦扰,并适度鼓励他们参与社会的“竞争”(竞赛),力争获得社会的认同,以回馈家长的急迫之心。只有让家长做到心绪“净”、心境“静”,才能使学生得以“专注”地“学画”。只有“专注”到位,“兴趣”方可持久并得以升华。四是茫然性,即由于家长的攀比和急切之心而导致的“盲动”心理,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茫然性”:抬头看不到“兴趣”专业的发展前景,低头又难以静心专注于“学画”,或是完全体会不到所谓“兴趣”的乐趣所在,只是沉浸于索然无味之中。试想,没有趣味的“兴趣”,“学画”能够持久么,又怎能尽快“出成绩”呢?解决的出路,还是在于美术教学以变应变,尝试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突破方向。

  二、新时期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和尝试

  近年来,我对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确立全新的美术“教学目标”和富有感染力的美术“教学文化”,“引领生动创意,培育丰富想象,激发绘画激情,锤炼艺术功力”是我自定的教学目标,而“梵高视界·童画梦”则是富有感染力和时代气息的“教学文化”。我要求学生们把美术课课堂定位于“妙笔神绘工作室”。我以“妙笔神绘”绘画课程为平台,以创意艺术与知识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极具吸引力的创作激情体验,引领孩童在不断的惊喜和欢乐中,迅速跨入绘画艺术科学大门。我凭借自己的绘画艺术功底、创意激情活力和丰富的艺术构想能力,结合运用独创的充盈童趣的教学模具和课件,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其思维的外在表现,形成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生动性和创意性的教学方法。第二,以游戏开路,引导和培育学生“用画表意”的能力。通过设计形式丰富的游戏,结合绘画知识,引导孩子进行涂鸦、色彩等启蒙教学,来达到启迪心智、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的目的。此游戏课程的设计宗旨,是在充满童趣的活动氛围中去悄然开启学生们的绘画乐趣和绘画激情的视界和心窗,以实现对绘画艺术教育的启蒙,并引领学生养成并喜欢大胆而自然地运用绘画来表现个人想法,即“用画说话”、“用画表意”的能力。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颇见奇效。第三,坚持创意绘画之路,释放学生们的艺术智慧天赋。当学生们接受了“学画”的体验式的学习后,为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表达力和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尤其需重点培育起创新想象的思维能力,以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尽可能释放天赋的艺术智慧,就需要适时地去引导和激发每个学生都要和都能够表现出自己最为童真、无拘无束、无穷遐想的真实想法。我以为,在绘画的艺术世界里,没有对错,只要孩子基于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有自己的创意想法,并具有符合绘画科学要求的表现力,就是最好的儿童绘画作品。美术教育的精髓并非仅仅在于绘画本身,更重要的在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其独特的审美意识、思考能力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第四,采用专业绘画教授方式,引导“尖子”学生逐步进入正规的绘画道路。采用美术专业学院绘画教授方式,引导“尖子”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正规的绘画道路,为有志于深入学习和掌握更高级的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夯实基础。通过采用观察法、理论知识、作品临摹、写生等教学环节和手段,来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绘画艺术修养和提升艺术境界,适时地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考级来检验和提升全面能力,并为进入绘画专业的特色学校做好准备。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2

  一、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绘画学习的社会氛围改变

  进入初中学习之前,学校与家庭都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绘画成为了学生的一个学习重要科目。进入初中后,更多的农村学校和家庭直接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久而久之,文化课成了衡量学生是否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学绘画成了不务正业的表现,极大地打击了教师开展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积极性。

  (二)农村美术教师的匮乏

  农村初中一般只有1~2名专职美术教师。教师的日常工作除了开展课堂教学,还有兴趣小组辅导、校园文化建设、市级各项美术比赛及展示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教育科研的展开等。而城区学校通常有3~6名专职美术教师,并依据美术教师的特长,分工合作形成美术教师的特色团队。这对形成良好的学科教学氛围、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绘画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义乌市上溪中学、赤岸中学等农村初中都只有一位专职美术教师。据这些教师反映:每位教师一周大概在15~18节课之间,每个班有学生50个左右,教师一星期要批改700~900本作业;教师平时的上课、辅导、比赛、展示、科研等基本都是个人思想的呈现。因此,绘画作业的布置也就流于形式,批改也是一扫而过,仅满足于学生交了作业即可,对于学生画得好与不好、绘画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等问题,教师则主要持漠视态度。几年下来,这些教师的上课激情消退了,自身专业发展也滞后了,而且普遍已有3年以上没有自己动笔作画了。

  社会氛围与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学习。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认同度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审美、绘画水平发展没有阶段性的明确目标。长此以往,学生对绘画的热情也将逐渐消退,更别提绘画能力的培养了。

  (三)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的现状

  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和家庭对待美术教育态度转变的关键。农村地处偏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途径较狭隘: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不足;信息交流不便,各种绘画书籍、报刊的购买也较困难。这些都导致学生在绘画中,停留在“习惯”上,经常局限在老师推荐的材料、工具、形式上,而没有“我想要画出什么效果”的意识。可见,良好的环境对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非常重要。

  1.初一与初三学生的绘画能力差距过小

  初中生绘画能力的培养是其美术学习的结果,关系到教师是否落实教学质量、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当前,由于教师害怕陷入课改前的专攻技能技巧误区,大部分初中学生的绘画能力经过三年的美术学习并没有获得显著发展。

  作品A 出自一名初一学生之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该生的造型能力较低,两侧房子的透视感没有得到表现,他对整体画面的把握也很困难。该生说:“我实在不知该怎么画,我想自己多画画,到初三会画好起来的吧!”

  作品B 出自初三学生之手。我们可以发现该生的'绘画能力并没有随其年龄增长而进步;透视感的表现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基本概念,但对细节的塑造、画面造型语言的选择显得犹豫不定(有线、有明暗)。该生说:“太难了,我肯定画不好,没天分,没兴趣!”

  从这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初一与初三学生都处于儿童绘画学习的发展阶段的拟写初期,学生对“画得像”有迫切需求。初一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画得不好,但还是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提升有很高的期望。为什么到了初三后,学生会用“没天分”“没兴趣”来自嘲自己的绘画能力呢?这是因为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自身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达不到一定层次时,就不能坚持美术学习,更谈不上绘画中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养成了。

  2.特长生与普通生的绘画能力差距过大

  由于各校绘画兴趣小组的学生是各级各类美术比赛的主力军,教师自然会把绘画能力的发展重点放在他们身上,以致这类学生与普通生的差距越拉越大(在初一年段就已非常明显)。特长生对自身绘画能力的提升有迫切需求,普通生对自身绘画能力的提升需求则较为随意,而且教师也没有有意识地创设“生帮生”模式。

  作品A来自一名绘画特长生,造型元素和画面组织原理运用得非常娴熟。虽然用的都是常见工具和材料,但其画面氛围营造充分,老建筑感也表现到位。和普通学生的绘画水平相比,无疑更优秀。该生说:“我自己画可以,但要让我教其他同学,真不知道怎么教。”

  作品B来自一名普通生,与绘画特长生的作品比较,虽然用了相同的工具和材料,但是两者在造型元素和画面组织原理运用的差距很明显,而且画面基本组织不起来。

  从这两件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普通生和特长生的绘画能力差距明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绘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要给予充分的作业时间,对作品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应开展有效的“生帮生”活动,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升其整体绘画能力。

  3.学生绘画的创新思维发展有限

  到了初三,学生的心智发展更加成熟,自身对美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有了一定的个人色彩的绘画能力体现。然而,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绘画作品在体现对美术创新思维的解读、自身对“美的追求”需求等方面都比较弱。

  作品A 出自农村中学初三学生之手。该生说:“我创作的这件绘画作品是一个香水瓶。它是女性使用的,瓶盖就画成了一个女性的头像,并用油画棒上了色。”教研员点评:“这件作品虽然局部进行了一些绘画创新改变,但整体效果不是很突出,既然是女性使用的物品,瓶身可以作一些曲线处理;而且颜色的处理太厚重,没有香水的飘逸感;油画棒也过于粗糙了。”

  作品B 出自城区中学初三学生之手。该生说:“我创作的这件绘画作品是一个新式台灯,它有漂亮的拟人化外形——一个有着明亮双眸的扎辫子少女。绘画时为了表现出细节的微妙变化,我用了油性彩色铅笔。”教研员点评该作品:“比例得当、造型美观、细节表现到位,最突出的是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显示出该生创作思维活跃,很有个性。”

  从这两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学生绘画创新能力较低,工具材料选择、美术造型语言的运用等都处于弱势。这不利于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的绘画创意思维,也不利于发展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绘画能力。

  由农村学生绘画能力的现状可见,目前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很大问题:绘画兴趣缺失、分层教学未深入开展、创新意识培养流于形式、探究和评价无力等,都已成为了学生绘画能力培养的严重障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强美术学习兴趣,探索绘画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增强美术学科的社会与学校认同,促进有效教学

  新课改提出美术课堂教学“一切以审美为核心的原则”的观念,有不少教师也进行了有关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孙国辉在《绘画美与点、线、面》一文中提出:“通过点、线、面描绘美的造型时,学生的绘画作品因事物的结构、方向特征等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现,学生在展示美的同时,可以发现美的规律。”[1]欧阳白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的研究》一文中提到:“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限制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以期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2]张惠芬在《“学会发现”美术创作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一文中提出:“通过激情导入、引导发现、反馈激荡、创造表现、交流拓展五个基本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3]

  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看到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看到一件生动、活泼作品的诞生;给予学生幸福人生的指引,成就学生终身美术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幸福感。这些也是对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效性和自身素质的最大肯定。本课题研究着眼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美术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创造性地学习。我们可以在校园里举办各类绘画比赛,美化校园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感受到一种氛围、精神和享受。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促进社会和学校对美术教育、学生绘画能力培养的认同。

  (二)让学生体验绘画能力的发展,增强其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美术课来讲,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画画,只有首先学会了如何画,才能获得学习的兴趣、满足感和成就感,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在绘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要急于对学生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时间,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学生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学习风气。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学生美术学习的实践性,根据学生在初中阶段绘画学习的心理特征、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寻找到适合不同美术学习内容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方式方法,提升其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培养、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其自信,提高美术素养。

  三、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培养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其美术学习的有效性,我们不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绘画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并形成其对美术学习长久、持续的兴趣,对人的成功和成才都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遵循多种原则,以多种工具材料、美术语言、表现形式为内容呈现绘画作业。

  (一)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开展分层教学,营造良好、向上的美术学习氛围;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强调有效互动,建立生帮生有效模式。问题的提出应有针对性和提升性;作业的布置应体现差异性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绘画实践时间。

  (二)精选、精制并灵活运用教具

  教具的精选、精制,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我们要直面经典,从优秀作品与艺术家的个性风格中吸收和借鉴自身绘画能力提升的养分。直观性教具与自制教具要相结合:对直观性教具如大师的绘画作品,我们要学习并了解大师观察、认识、表现事物的方式、方法;对自制教具,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美术造型元素、组织语言在具体画面中的运用等。

  (三)对学生绘画兴趣、爱好的重塑

  兴趣是人的重要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地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和活动倾向。兴趣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积极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通过对学生绘画兴趣与爱好的重塑,培养学生对生活、社会、自然等的独特观察及感受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选择独特的构图角度、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正确评价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

  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评价,我们应关注是否表现了不同年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的体验和技能技巧。我们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通过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绘画能力、发展潜力和方向。

  (五)课内外相结合

  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应有计划地安排美术社会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艺术,拓宽绘画表现的材料和形式,促进学生与时代气息的融合;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加强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对绘画能力培养的认同,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

  这些策略将促进教师自身的有效教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整个校园营造艺术文化气氛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07-05

大学生绘画课心得体会【经典3篇】09-03

我的绘画课作文07-11

中班绘画课教案11-22

绘画课教学计划01-06

我的绘画课作文(精)07-11

【必备】我的绘画课作文07-25

儿童绘画课教案设计12-17

卡通画工具绘画课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