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个人事

时间:2024-09-04 12:08:35 新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以先进对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时代楷模个人事迹,欢迎阅读与收藏。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1

  王红旭同志系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奋不顾身救出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王红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热爱教育事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优良家风,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化作敬业奉献,立德树人的至诚行动,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王红旭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心关爱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喜爱,他心怀大爱,在两名儿童落水的危难时刻,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将生的希望留给孩童。王红旭同志一腔赤诚爱教,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感人至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教育情怀,立足本职岗位,立志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业绩;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争做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心怀大我,无私奉献,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用模范行动践行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2

  吴蓉瑾担任了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领导后,要面对的学生从几十名变成了上千名。为了做到大规模因材施教,20xx年起,吴蓉瑾组织教师和技术团队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记录学生答题时间、正确率等信息为每一个孩子建立数据库,老师们通过解读研究这些数据,提炼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找准每名学生的问题症结。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们上课的状态能通过动作捕捉加上数据分析反馈给老师。上课铃响后,学生们登录教学平台,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虚拟头像变色程度来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学生在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级别,老师会提供个别化指导;学生用“电子笔”在特定的本子上书写,老师能清晰看到孩子的书写习惯、思考路径。不少学生从这一创新的“云课堂”中获益匪浅。

  一名四年级男学生平时聪明活泼,课堂表现也很积极,可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吴蓉瑾和其他老师分析了他的笔记,发现他做题目会出现“大段大段的停顿”,这是思想开小差所致。吴蓉瑾便鼓励这名学生通过练习射击提高注意力。经过一学期射击训练,这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有了极大改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进步。

  “这就好比我们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所有有关数据搁进去,为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撑。”吴蓉瑾还带领“云团队”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云手表”“云厨房”“云剧场”“云随行”等均申报了专利。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3

  我国在货油舱用耐蚀钢的材料体系、生产技术方面完全空白,没有任何资料可查、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xxx毫不畏惧,直面挑战,从基础研究入手,带领项目团队深入调研,首次揭示了低碳钢在货油舱环境下的腐蚀机理。同时,探索出全新的耐蚀成分体系、关键特性相匹配的制造工艺,历经实验室近二十炉的小炉冶炼,十余轮次的工业化试验和上千件试制样品检验、分析与评价,最终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成功开发出系列油船用耐腐蚀钢板,各项性能指标显著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在国际上首家通过多国船级社认证,依靠自主创新

  实现了船用耐蚀钢的首次国产化。20xx年9月,全部采用鞍钢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板建造的国内首条示范应用油船“大庆435号”顺利交付使用。20xx年4月,采用鞍钢研发的耐蚀钢成功建造的我国第一条30万吨超大型油船顺利竣工,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耐蚀钢的材料和应用关键技术,在船舶绿色化、大型化发展进程中跨上新的台阶,矗立起我国耐蚀钢应用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打破韩国和日本垄断,在国内首次开发出全系列大厚度超高强止裂钢板,为我国真正实现“国船国材建造”、超大型箱船建造水平和接单量双双跃居世界第一作出重要贡献;LPG运输船用低温钢实现全球首发,能够满足代表当今世界造船水平的最先进船舶的材料设计与应用需求;打破韩国垄断,研发成功无镍LNG钢,即将让国内诸多造船企业使用上中国制造的低成本、高性能新型钢材……在xxx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目前,鞍钢已成为认证品种最全、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造船用钢生产企业,能够全领域全方位满足我国自主建造极深、极远、极寒船舶的服役要求,为我国从造船大国成为造船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钢铁新材料支撑。

  高端钢种研发生产绝非坦途。xxx和她的团队坚定必胜信念,凭着严谨科学的态度、敢闯敢试的勇气、拼搏进取的精神,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答卷。

  20xx年,我国计划建造全球第一座、也是最先进的超深水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平台最关键的支撑部位需要选用F级超高强钢,当时国内还没有钢企能够生产。研发的重担又一次落在了鞍钢肩上,xxx勇敢挑起了重担。然而几轮试制下来,始终无法使钢板芯部的韧性和强度达到要求的'技术指标。但她毫不气馁,带头反复仔细分析排查,最终找到性能波动的原因,并通过在多个关键工艺做出创新性优化,成功突破这一关键材料生产技术难关,使产品获得优异性能,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蓝鲸一号”在我国南海实现首次成功开采可燃冰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障。“跟钢”是新钢种研发试制过程的必经环节。钢生产到哪,科研人员就要跟到哪,确保随时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研发集装箱船用高强超厚止裂钢时,为了摸清工艺参数,xxx和研发团队成员接连几周进行24小时跟钢试制,每天早上到现场,24小时后才离开现场,马上又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论证,几乎不眠不休,苦苦寻找突破瓶颈的方法。历经两个多月,她和团队成员摸排了所有关键工序和几十个工艺参数,反复对比分析,不断优化工艺。“当时脑子里想的全是止裂钢,就连做梦都是在看钢板内部的组织照片。”xxx说。

  在常人眼中,xxx已是事业有成、集多个荣誉于一身。但她觉得,自己只是承担了一名当代鞍钢科研人员应尽的责任,是伟大的时代给了自己建功成才的难得机遇,是鞍钢提供了深厚优良的研发沃土,是团队赋予了密切配合的合力支撑。“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4

  20xx年,20岁的严玲和一群同龄的女兵踏上了开往军营的列车。望着窗外流动的景色,严玲心中充满了对军营生活的憧憬。

  下连那天正好是3月8日,此时的严玲已身着一身军装,剪短了头发,行囊里简简单单。

  也是在那一天,刚下连的严玲接受到了特殊的“礼遇”,扛圆木、泡泥潭、3公里负重奔袭……每一项训练都让严玲对军营有了全新的认知。

  高强度的训练内容、短暂的休息时长、酷热的训练环境……每一天都在考验着意志力与忍耐力,严玲和战友们咬牙坚持完成了所有的`训练内容,也逐渐适应了军营的节奏。正当严玲信心满满地期待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随即而来的挑战让她犯了难。武装泅渡,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海军陆战队队员的必备技能,海中训练的滋味,严玲一辈子也忘不了。

  出生在江西的严玲从小就喜欢游泳,但是入伍前的她从未见过真正的大海。听闻在海中训练,她内心无比期待,幻想着畅游在大海里的场景。然而第一次的海中训练,让她对大海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浅水区游向深海,海水压强开始增大,严玲逐渐感觉到了呼吸困难。在换气的时候,又咸又苦的海水灌进嘴里,鼻腔里的涩感久久难以散去。冲锋舟的汽油味道也在冲击着嗅觉,抬头吸气时,这股刺鼻的味道让严玲“边游边吐”。

  不知过了多久,严玲终于游完全程。她瘫坐在沙滩上,静静听着海水拍打沙滩的声音。原来真正的大海,并没有她之前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潮声回落,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抬手挡住照在脸上的阳光,虽然身体很疲惫,但在那一瞬间,她体会到了拼尽全力后上岸的喜悦。

  第一次武装泅渡训练结束后,严玲并不满意自己的成绩,利用休息间隙,她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跳入海中。肩膀被磨破、脸颊被晒伤,长时间被水浸泡的后背都脱了一层皮,40多摄氏度的烈日烘烤和超高强度的训练,都阻挡不了她征服大海的决心。

  从那之后,“拼尽全力”也成为了她坚持的信念,一旦立下目标,她便会使出十二分的力气去完成。从起初的难以适应到现在的带队下海,在这段收获满满的训练时光里,严玲也在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5

  刘永坦院士是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永坦院士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大气噪声及电台干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站。在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宽带信号提出了全系统的补偿技术,成功的实现了对运动目标的雷达成像。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o1994年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xx年1月8日,刘永坦院士获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此次报告会主要由刘永坦院士的科技团队成员就院士的先进事迹作报告。报告团成员分别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强国之梦》《四十年逐梦雷达创新一一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艰苦奋斗、刻苦攻关的故事》等为题作了报告。报告团成员们讲述了以刘永坦院士及其团队为代表的哈工大人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背后的力量源泉,讲述了作为哈工大“八百壮士”典型代表的刘永坦院士如何一步步施展才华、怀揣理想、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的历程。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报告会结束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被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在今后时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传承他爱国奉献的文化基因,要在新时代不断建功立业,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交出优异答卷。要学习他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和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努力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贡献。要学习他实现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的科研攻关历程,带领团队瞄准世界科技难题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学习他作为人民教师如何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每个育人环节。

  “学高为师身为范,勤奋乃能向乾坤”,此次报告会就像春风一样深入人心,对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所启迪,作为人民教师,我重新审视自己,平时我也注重学习,但与刘永坦院士还有巨大的差距。我一定查找自己的不足,做到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对学生做到“爱心、耐心、细心”,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都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以崇高的师德塑造人。树立终身学习的决心,活到老学到老。我要让我的每一位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把学习当做乐趣,我相信我一定会做的更好!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6

  700多起灾难事故救援,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多人——肖文儒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他参与过的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次事故的时间和抢救人数。

  “这些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啊!”“人命关天”这四个字,早在30多年前,就烙印在肖文儒心中。

  1985年冬天,x省原x矿务局雁崖矿井下中央变电站突发着火事故。

  当23岁的肖文儒和同事们成功带着被困人员升井,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老人这一跪,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上,也永远地赶走了曾经的犹豫。

  应急救援工作太苦、太难、太危险了!20世纪八十年代,应急救援人员很多时候是在“赌命”。

  戴上呼吸器,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应急救援队员要在井下灾区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中工作;浓烟翻腾,他们只能闭着眼睛打密闭墙,一旦走错方向,或撞落呼吸器鼻夹,后果不堪设想……

  一次救援,肖文儒亲眼目睹队友倒在井下。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工作咱别干了啊?”肖文儒的`脑海中,自己母亲流着泪的苦苦哀求,和被救者母亲含着泪的重重一跪,最终重叠成一个声音:“我不能离开”。

  选择了应急救援,就选择了与“死神”较量。记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命悬一线。

  “队长,水花打起火花了!”一次,某煤矿井下盲巷积存的几十吨煤粉发生自燃,形成随时喷发的“火山口”,高压水枪冲起煤尘,火光瞬间迸发四射。

  “趴倒!”电光火石间,肖文儒想到了“二次爆炸”,不假思索地喊出命令。

  话音刚落没几秒,爆炸声响彻巷道,火舌瞬间吞噬了作业空间。

  趴在地上的肖文儒迅速擎起水枪对准火点,一秒、两秒……氧气越来越稀薄,一分钟、两分钟……视线越来越模糊……

  幸好,火势被及时扑灭。“如果当时晚趴下几秒,或者没有坚持继续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说。

  井下二次爆炸,是矿难救援中最大的风险点。而这样的生死关,肖文儒硬闯了4次。从煤矿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隧道坍塌到山体垮塌,肖文儒总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

  “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能更有效。”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儒就要背着呼吸器下井勘察;他曾整晚站在井口附近指挥救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被满地炸药“包围”;在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的现场,他曾两次爬下巷道查看,力排众议调整救援方案。

  “向前一点、再向前走一点。”挺进生命禁区的每一次,肖文儒都会押上“所有的砝码”。因为他相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深处,还有人等着他带去一束光。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7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x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x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xx年秋,20xx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8

  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在陕西瓦子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来凤县,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5年1月离休。

  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他深藏功名六十余载,连至亲好友都不知道他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直到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才了解到他是一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张富清同志是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优秀党员,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忠诚战士,是衷心体国、夙夜在公、淡泊名利的先进楷模,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学习榜样。为深入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县委决定,在全县开展向张富清同志学习活动。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革命本色。不论所处哪种时代、身在哪个岗位,始终保持崇高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张富清同志坚决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在祖国建设时期,坚决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儿,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牢记宗旨、坚定信仰,真正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刻进心中、融入血脉,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张富清同志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面对生死考验、紧急关头,他无私无畏,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员,越是艰险,越要向前,当前锋打头阵、翻城墙炸碉堡,与敌人殊死搏斗,负伤不下火线。他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彰显了革命军人驰骋疆场、果敢坚毅、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大局、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支援地方建设,他响应号召主动申请到条件最艰苦的来凤工作;国家精简人员,他率先动员妻子放弃“铁饭碗”;坚守工作岗位,忠孝未两全成为毕生遗憾。他像革命的一块砖,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干一行爱一行,不务虚功、开拓奋进,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廉洁齐家的高尚情操。张富清同志九死一生、功勋卓著,却从不以此为资本要待遇、要名誉、要福利。他珍惜军人荣誉,却选择深藏功名、回归平凡,婉拒媒体采访——“党要我接受采访,我就接受采访”。他珍爱党员身份,始终保持清廉本色,从不利用职务为亲属谋利,教育子女“自强不息、自己奋斗”。他始终坚定信仰、笃定信念,拿起的是责任,放下的是名利,向我们传递着时代的正能量。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张福清同志住着老房子,用着老家具,生活清贫却时时想到的是响应党的号召,处处想到的是减轻国家负担。他热爱学习,95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工作上离休了,思想政治上不离休”。他珍爱生命,88岁截肢,仍乐观向上、坚持锻炼,靠着假肢和支架重新站了起来。他以奋进不息、积极向上的坚强意志,为“英雄”写下了的'注解。 学先进个人张富清心得体会【2】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20xx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因为信仰,所以伟岸

  “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71年党龄,见证“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位党龄71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党员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9

  扎根黑土地,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40年,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9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中引起热烈反响。“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从理论原始创新、到建立雷达站、再到实现装备,这支“雷达铁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把重要的事干到极致。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埋头苦干,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废弃民房里挥汗如雨,常常通宵达旦。40年里,刘永坦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硬是把冷板凳坐热,为中国铸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10

  刘永坦院士是矢志筑牢共和国“海防长城”的优秀科学家,是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龙江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他扎根龙江60载,40年如一日专注国防科技事业,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高性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刘永坦院士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和忠诚奉献,诠释了一名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注重诚信的优良学风,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向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笔随时代、墨见精神。为刘永坦院士写传,既是为科学家精神立传,更是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代言。 《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是首部记录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纪实文学传记,立体展现了院士的成长轨迹、奉献担当、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 国家一级作家张雅文同志历时2年多时间潜心创作,多次深入上海、哈尔滨、威海等地实地采访,查阅大量资料,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大量心血,精雕细琢,终成此书。

  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通力协作、有效统筹,为此书的策划、创作、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整合优势资源,调集精兵强将,如期完成了新书出版任务。在这里,我们向张雅文同志的辛勤努力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伟大时代呼唤伟大作品,伟大作品需要以文化人。 希望出版社精心策划、周密组织,联合教育、科技、工信、科协、作协等相关部门做好该书的宣传、推介和发行工作,把优秀作品及时送到广大读者手中,确保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希望全省出版单位担负文化使命,服务时代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用心用情为人民出好书,创作推出更多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出版物,为龙江现代化建设汇智赋能。 希望全省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子向刘永坦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用实际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力量,肩负起民族复兴、龙江振兴发展大任,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11

  1983年,21岁的肖文儒从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原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工作。那时候,煤矿井下生产条件艰苦,大小事故时有发生。肖文儒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同地区上千个煤矿,几乎每一天都有事故。当时老队员常说,什么叫救护队?就是‘身背呼吸器,手拿斧和锯,井下着了火,只有打密闭’,这四句话充分反映了当时我们国家矿山应急救援的整体水平和处置能力。”

  戴上呼吸器,就要与外界隔绝,耳朵里全是自己呼气和吸气的声音。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到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火区打密闭,忍受常人难忍的高温与高湿的“折磨”。肖文儒说,这让他感到,这份“水深火热”的救援工作不仅与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让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肖文儒说:“如果我们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背后就有几个家庭和许多人能减少痛苦,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应急救援工作,也就是坚定了我‘择一事、终一生’的决心。”从基层矿山救护队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多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化,但肖文儒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只要参与救援就会实地下井勘察情况,因为只有下井掌握第一手资料,救援方案才更有针对性,救援行动才更有效。

  今年1月10日,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拥有丰富矿山救援经验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救援过程中,在打通从地面至被困人员的钻孔后,被困人员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通过直径10厘米的钻孔传递上来2张纸条,上面写着:“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当这两张纸条从井下传递上来时,肖文儒在为幸存矿工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从业以来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肖文儒说:“这两张纸条,就说明人还活着。那已经是发生事故的七天七夜了,这些活着的人必须要救出来,感觉责任更加重大。钻孔只是维持着他们生命,但是还要有个逃生通道,也就是救援通道,我们就主要围绕着清理井筒。当时井筒也塌落堵塞得很严重,说实话压力也很大,但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你把握住这个怎么做都不过。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千方百计把被困人员救出来。”

  14个日夜,肖文儒带领专家团队和救援队伍,吃住在一线,反复研究救援方案,多种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并创新应用世界领先的钻机救援技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这次救援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堪称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肖文儒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了,所以这是非常光荣的职业。”

  肖文儒曾说,“睡觉时做梦,梦见最多的是在井下抢险救援的场景”。20xx年山西王家岭煤矿特别重大透水事故,20xx年吉林通化八宝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xx年辽宁阜新万达煤矿透水事故,20xx年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参加工作38年,肖文儒参与、指挥和指导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记录救援事故的本子有40多本,年均出差100余天,最多的时候一年200多天。肖文儒说,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尽一个应急人的天职,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就无怨无悔,冲锋在前。“我从事了30多年的应急救援,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事故现场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场面,同时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有每当我们付出艰辛,最后把被困人员成功救出之后那种幸福和喜悦,所以这个工作让我觉得值!什么叫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守夜人’就是我们要站好岗、值好班,守护百姓的安全。”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12

  六一儿童节,多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日,然而,今年的“六一”却有着悲壮与伟大。

  二零XX年六月一日十八时左右,两名儿童在重庆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沙滩边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时刻,王红旭老师以百米冲刺跳江救人,倾尽全力将孩子往岸上推,在数十名群众联手接力下,这两名落水儿童被成功救起,他却因体力不支,不幸被江水冲走,英勇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三十五岁,风华正茂;三十五岁,教书育人;三十五岁,责任与担当。王红旭老师被定格在三十五岁的光辉年龄,他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他的高贵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爱孩子深深的印入王红旭老师的心灵。当一声求救映入耳际——“救命哇,救我的娃儿啊!”突然听到的一声凄厉惨叫,年轻的妈妈瘫软在沙滩,众人目光惊愕,而王红旭老师正从百米之外,奔过一片草丛,狂奔冲向江边……这是王红旭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背影。救出一名孩子,他又不假思索去救另一名孩子……两名孩子得救了,他却被无情的江水……正是爱孩子的思想使他义无反顾,英勇救人。

  “爱孩子是老师的天职。”作为一名老师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也是党和国家对我们老师的基本要求。王红旭老师将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体现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以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深刻诠释了人民教师的精神品质;以至诚至深的教育情怀,彰显了教育世家的精神风范;以胸怀大爱的师者仁心,铸就了师爱永恒的精神丰碑。

  其次,良好家风的熏陶,是王红旭老师美好心灵的基石。王红旭来自一个农村较特殊的家庭,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乡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家庭是当地乡亲们口中的“书香门第”。上高中时,他每逢回家就主动给八十多岁的奶奶洗脚。在老家,只要见到老年人在路上挑着担子走不动时,都是二话不说接过来帮着挑。救人之事也不胜枚举:大三暑假救起一名不慎落水的小男孩,主动救护不慎从游乐设施摔下的头部流血的'小男孩,操场上听到学生叫唤都会立即冲过去……

  品味着王红旭教师的英雄事迹,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爱学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我们的责任。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要做到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相信有我们全力的付出,教育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13

  战场上不分男女,严玲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名女军人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面对体能这一薄弱项,严玲将自己可利用的闲暇时间全部投入到体能训练中。

  操场上、健身房,总能看到严玲的身影。即使休假回家,严玲也会专门抽时间去跑步,严玲坚信,只要有肯吃苦的劲头,弱项终究会变成强项。

  正是一直以来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严玲的各项成绩名列前茅,这使得她在众多士兵中脱颖而出,也迎来了她军旅生活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她和其他5名女兵有幸被选拔去参加中泰两国海军陆战队的联合训练,那是严玲第一次走出国门。接到通知的当天,她激动地夜不能寐,但同时又紧张自己拿不到好成绩,那段时间,每天她都独自加练到深夜。

  联训开幕式现场,骄阳似火,她和战友们穿着近20斤的装具,短短几分钟,汗水浸湿了迷彩,但严玲依旧保持挺拔的.军姿,纹丝不动。

  联训期间,严玲和其他男兵一样,据枪、奔跑、跳跃……以最好的状态完成了各项训练。因为她明白自己的表现不再代表她个人,更代表着中国军人。

  在模拟滑降训练中,教官想让一位士兵上前做个示范,“谁先上?”“我先上!”严玲自告奋勇地举起手。说罢,人们只见队伍里一名娇小瘦弱,皮肤黝黑的士兵大喊着站了出来。周围其他士兵都诧异地看着严玲,仿佛在说,这么瘦弱的士兵,为何如此有勇气。

  快速抽绳、出枪、搜索前进……严玲的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训练结束后,严玲收获了热烈的掌声。

  实弹射击、海上突击……首次在国际舞台亮相,严玲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让同行的泰方队员十分钦佩。

  得知眼前这个皮肤黝黑,头发短短的士兵竟是个女兵,泰方教官惊诧不已,对严玲竖起了大拇指。

  这次联合训练,也在严玲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愿收获了三等功,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14

  x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故乡植树造林。18年绿化荒山18000多亩,植树200多万株,和乡亲们一起将昔日的荒山头建成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

  这两天正是秋冬森林火险期,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张连印正忙着跟值班人员一同在林间巡查。张连印的`故乡x省左云县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常年受风沙侵袭。为了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退休后的张连印没有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返回家乡,立志让左云县绿起来。

  可听说当了将军的张连印退休要回家乡种树,乡亲们并不相信。面对质疑,张连印承诺,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还集体。

  万事开头难,张连印和家人第一批栽种的1万棵树苗几乎“全军覆没”。为了搞清楚来龙去脉,他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终于使沙化土地栽下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20xx年,张连印被确诊为肺癌中期,随后几年,又相继查出脑梗、肺癌骨转移等多种病症。面对疾病的折磨,张连印没有畏惧退缩,范文写作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回到了“战斗岗位”。

  十多年来,他通过不懈努力,和乡亲们一起将昔日的荒山头建成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为人民谋幸福的路上没有终点,为了唤起全民绿化意识,张连印建起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先后为省市县党政机关、各类学校和企业作报告200多场,他还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在造林基地务工,既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又促进了荒坡荒地增绿。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15

  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从业38年,他参与700多起事故救援,助力救出1000多名被困人员,用英勇无畏和专业细致守护生命。

  今年1月初,x栖霞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矿工被困600米深井下。肖文儒随应急管理部工作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救生孔提前两天被打通,井下传回了敲击声。

  历时14个昼夜,肖文儒超前预判,沉着指挥,11名矿工安全获救。

  井下救援险象环生,从业38年,每一次肖文儒都冲锋在前。

  20xx年,x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肖文儒5次下井勘察,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

  20xx年,x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驻守井下11个小时指挥救援,被困83人全部获救。

  肖文儒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参与编写了10万多字的各项救援手册,组织培训了91支国家救援队伍,推动中国矿山救援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x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中,历经14天救援后,x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现场传来消息:当天新发现的1名被困人员和此前有联络的10名幸存被困人员悉数升井,比预期大大提前。

  对于这次营救,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如何新发现一名被困者?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在救援现场,记者采访了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肖文儒。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救援。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累计营救一千多名被困人员。

  生命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

  回风井是井下被困人员实现升井的最可行通道。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爆炸事故发生后,井筒被严重堵塞,虽然改进了清障方法,但打通需要至少15天。

  那么,发生了什么,让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得以突然提前打通?

  肖文儒说,此前预计堵塞物厚度约为100米,主要依据是,在距离井口400多米处的“二中段”位置处有一个“井”字架,担心堵塞物大量淤积在这个“井字架”之上。最近清障方法改进后,清障速度大大提升,几天之内向下清理了18米至368米位置。在此位置发现,是附近几根钢管倾斜支撑着上面的堵塞物,而非预期中的“二中段”“井”字架,且在倾斜钢管下方几乎没有堵塞。如此,清理难度就大大降低,救援人员很快完成了清理,打通了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实际上,事故救援情况瞬息万变,充满了不确定性。

  何以新发现一名被困者?

  24日上午,救援人员在距井口546米的“四中段”发现一名被困工人,其身体极度虚弱。11时13分许,这名被困人员成功升井。这是此前已经取得联系的10名幸存被困工人之外,新发现的'一名被困人员。他又是被如何发现的呢?

  肖文儒说,在发现井筒堵塞实际情况后,我们要求救援人员一边清理淤积物打通升井通路,一边注意在沿途搜索失联人员。在下至“四中段”时,就发现了这位被困工人。他被困这么久依然能活下来,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四中段”地面有积水可供饮用,二是虽然救援人员此前没有联络上他,但贯通的多个钻孔有助于为井下带来新鲜空气。

  下一步搜救计划是什么?

  24日15时18分许,随着最后一批2名被困人员升井,井下已发现的11名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救援结束。

  肖文儒说,虽然11名已发现的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但依然有被困人员处于失联状态。对此,矿山救护队员已经下井展开搜救,在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的前提下在井下全力搜索。当前搜救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六中段”已经有积水,井下救援人员需要蹚水作业;另一方面,井下空气并不是很好,救援人员需要穿戴相关自救设备执行任务。

  “只要有被困人员没找到,我们就‘逢巷必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肖文儒说。

  这次营救到底有多难?

  对于这次救援,不少人评价是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那么,这次救援到底有多难?

  肖文儒说,这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可谓“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一方面,被困人员处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同时现场地质情况颇为复杂,钻孔救援难度极高;另一方面,井下涌水也威胁着被困工人的生存环境。

  他说,面对有限的救援窗口期,救援指挥部按照多种方案并行的思路开展救援,并且每一个方案都有备选方案,为救援上了“双保险”甚至是“三保险”。例如,为了确保足够的钻机及时到达现场,在未确定调运前,就已安排车载钻机在高速路口待命;为了确保生命维护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在打通三号钻孔后立马安排打通四号钻孔;甚至,如果井下积水淹没“五中段”后10位幸存人员如何转移,对此也准备好了方案……

  肖文儒说:“我们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时代楷模个人事】相关文章: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01-14

时代楷模人物名人事迹(精选15篇)08-06

时代楷模的事迹09-09

时代楷模事迹08-05

时代楷模苏炳添感人事迹09-24

优秀时代楷模事迹12-11

时代楷模杨振宁事迹资料07-08

时代楷模人物事迹02-15

航空时代楷模事迹简介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