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5 08:20:22 农/林/牧/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

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过渡: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20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对比感悟: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六、课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夫()粒()一棵()

  2、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忙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悲愤、同情)

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2

  一、教材内容简析:

  歌曲《悯农》内容选自同名经典古诗,体现了音乐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完美结合。歌曲为二拍子,旋律流畅优美,以中速吟唱,情感真挚。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艰辛,说明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应爱惜粮食的道理。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与生俱来的爱唱、爱跳的天性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将自身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潜能挖掘出来。尤其是当动静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达成一致的时候,往往能触动起他们极大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吟唱、表演等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有韵律、有情感地吟诵古诗《悯农》,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悯农》,能进行歌曲《悯农》的动作创编并乐于参与表现;使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爱惜粮食的道理,培养和激发学生用音乐语言传承和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能用真挚的情感吟诵古诗《悯农》。

  2、能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流畅地吟唱歌曲《悯农》。

  五、教学难点:

  附点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的正确演唱。

  六、教学媒体:

  钢琴、教学光盘、音乐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感受古诗歌曲:《悯农》

  播放歌曲《悯农》,教师带领学生自然地摆动身体,初步感受歌曲韵律,以愉快的心情进入音乐课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悯农》音乐旋律及本课学习内容)

  (二)吟诵古诗:《悯农》

  1、请个别学生朗诵唐诗《悯农》;

  2、引导学生模拟古诗人吟诗作对的情形及神态,有节奏地朗诵《悯农》;

  3、和学生一起在《悯农》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悯农》,同时对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经典文化及告诫学生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吟诵诗歌,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吟唱古诗:《悯农》

  1、引导学生用跟唱法,学唱歌曲《悯农》

  要求:随范唱小声跟唱,找出演唱有困难的小节或乐句。

  2、反复听难点乐句的演唱三次,再请学生试唱

  3、第二次跟唱歌曲《悯农》,帮助、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

  3、“歌曲接龙”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学习优势,鼓励学生找出学习难点,为学生铺设自我发现、自主学习、自我成就的舞台,促成互长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本环节应有检验学习成效环节,如,齐唱、小组唱、个体唱等,可渗透在学唱过程。同时为下一环节作铺垫,还应适当加入教师引导的律动)

  (四)表现古诗:《悯农》

  1、比创意

  a、律动创作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边演唱歌曲《悯农》,边为每一句诗歌编配一个能体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b、唱一唱、比一比、评一评

  要求:从各小组歌曲的演唱、动作的创编、合作的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

  2、合作学习

  要求:随意将学生分为(可让学生自行选择):吟诵、吟唱、表演三个组,鼓励学生对自己参与创作的情况进行自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鼓励和帮助学生拓宽学习音乐、创造音乐的思维)

  (五)小结

  谈话、访问式结束新课学习,鼓励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得,分享学习的快乐)

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大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锄禾》第一册已经学过。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音乐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要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粒、饿”两个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夫、颗”,可以用与熟字“天、棵”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个学过的部件来识记。

  2写字教学。

  要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

  粒:米字旁要写窄一些,第六笔是“点”,不是“捺”。

  闲:门字框里边的“木”,“捺”要变成“点”。

  犹:右边不要写成“龙”。

  死:“匕”的笔顺是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三)词句教学

  结合字形让学生了解“粟”是谷物,“万颗子”是很多谷物,从中感受到“春种”到“秋收”,“一粒”到“万颗子”的变化。

  结合插图(或投影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四海”,泛指到处;“无闲田”,就是没有空的田地;“犹饿死”,即还是饿死的意思。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悯”字的意思。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课古诗押“i”韵。要在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然后结合插图或投影进行想象,经过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诗的.内容。朗读时可辅以《江河水》忧怨的音乐,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脑子里浮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情境,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产生同情感。经过反复朗读和吟诵,达到背诵。背诵在课内进行。

  本诗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五)练习提示

  第一、二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第三题是形近字比较,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在字形上的差别和字义的不同。(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新课。

  谁能背诵一年级学过的古诗《悯农(一)》学了这首古诗,我们知道农民种田很辛苦。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读古诗,想象图画的意思。

  (三)自学生字。

  1一边读古诗,一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自学生字的读音。2用生字卡片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四)了解词义,指导朗读。

  通过看彩图和讨论,大概了解“粟、万颗子、四海、无闲田、犹饿死”的意思和诗文的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出节奏感。

  (五)品读背诵。

  借助彩图(或投影),采用各种形式的反复吟诵(配上音乐),启发学生想象诗文描绘的悲惨情境,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李绅:字公垂(772—846),唐代诗人,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唐诗歌的创作与繁荣,作出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贡献。曾写过《新题乐府》二十首,可惜今已失传。李绅的诗,感情朴实、语言平易近人。

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学准备

  相关录像、配乐朗读录音带、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劳动吗?现在就让我们到田间看一看吧!(放录像:农民头顶烈日在给禾苗锄草)同学们,谈一谈你现在的'感受吧!”

  2、“是啊,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诗人李绅站在田间看到此情此景时,同你们一样,心里很有感触,便写下了一首诗《悯农》。(板书课题)这首诗广为传诵,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学习古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检查读的效果,易读错的字:谁、皆。

  3、自己读古诗。“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读古诗。“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质疑,答疑,师适明引导)

  5、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

  1、“古诗是有节奏和韵律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播放配乐朗诵)

  2、自己试着读一读(跟读、诵读等)。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4、再次呈现农民耕作画面。“看哪,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进泥土里,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吧!”(配乐读文)

  5、同学们闭上眼睛,吟诵出心中的感受吧!(配乐读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

  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

  3、“通过学习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你还能背出一些这样的诗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课后我们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写人们辛苦劳动的诗,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议一议好吗?”

  六、附板书设计(可用投影仪投影)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悯农(二)》是唐朝诗人李绅写的《悯农》组诗中的第二首,入选五年级下册“劳动”主题单元。诗歌通俗易懂,意在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人民,尊敬劳动成果。教学重难点尝试自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高年级的诗歌教学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反复咀嚼、品味、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

  (2)交流三、四行诗

  ①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

  (2)交流三、四行诗

  ①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小班音乐悯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悯农》教学设计11-08

《悯农》教学设计14篇01-18

《悯农》教学设计17篇04-17

《悯农》教学设计15篇11-08

《悯农》教学设计(15篇)11-08

《悯农》教学设计(14篇)01-18

小班教案《悯农》03-18

《悯农》教学设计(通用16篇)04-26

《悯农》教学设计(集合14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