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5 09:28:04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三、教学策略

  建议使用1课时。

  本节教学建议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1、介绍物理上的扩散现象,得出扩散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再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呈现“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提出“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提出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的概念也可在此对比总结),说明主动运输的意义。最后可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该充分重视。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中已说明Ca2+、Mg2+能跨膜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2、可以采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如“逆水行舟”等。

  3、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4、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从图上可以看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2、提示: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

  3、提示:通过观察此图还可联想并提出,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等问题。

  (二)思考与讨论

  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

  2、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之处是都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后者必须有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

  3、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三)旁栏思考题

  提示:这是细胞的胞吞作用。这对于人体有防御功能,并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四)技能训练

  1、K+和Mg2+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2、Na+和Cl—是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

  3、提示:因为以上四种离子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较大,细胞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维持这种状况。

  (五)练习

  基础题

  1、D。 2、A。

  拓展题

  提示:低温环境肯定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因此,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流动性也会相应降低,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也会因有关酶的活性降低而受到抑制。这些都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五、参考资料

  1、生物膜对小分子的转运

  细胞膜是细胞内与细胞所处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物质的大小及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体分子和小的脂溶性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运输,带电离子或大一些的分子需经由离子通道或载体蛋白协助进行运输。

  这类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特定的孔道,并且这种孔道的开与关是可调控的.。控制开关的机制之一是胞外的信号分子通过与通道蛋白的结合,改变这些蛋白的构象,使通道打开或关闭。这种通道称为配体门通道。另一种控制方式是细胞内或细胞外特定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而导致膜电位变化,而膜电位的变化又导致通道蛋白构象变化,由此来控制通道的开关,此类通道称为电位门通道。例如,当胞液中游离Ca2+的浓度增加时,一些K+的通道打开。通道开放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常常只有几毫秒,被运输的物质顺浓度梯度迅速穿过通道。不同通道常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间协调,共同产生某一效应。

  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它能与特定的分子和离子,如糖类、氨基酸,或金属离子等结合,将这些分子或离子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载体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能转运一类分子或离子。载体蛋白与分子或离子的结合是可逆的,即它转运到一侧后,就会与所运载的分子或离子分离。载体蛋白的转运效率与分子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的大小有关。在协助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将物质从膜的一侧运输到膜的另一侧,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因为物质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例如,哺乳动物肝细胞上的葡萄糖载体,是一种横跨膜的蛋白,这种蛋白有两种构象,一种构象是载体的葡萄糖结合点面向细胞膜外侧,另一种构象是结合点面向细胞膜的内侧。这种蛋白可将葡萄糖通过膜向细胞内外两个方向运输。究竟向哪个方向运输,决定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

  2、生物膜对大分子的转运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核苷酸、多糖、胆固醇与脂蛋白形成的颗粒等,很难直接穿过细胞膜。这些物质通过与膜上某种蛋白的特异亲和力而附着于膜上,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将附着物包在里面,然后分离下来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个过程称为内吞作用。吞噬泡或吞饮泡一般与细胞质内的溶酶体融合,逐步将吞进的物质消化分解。

  与内吞作用相反,有些物质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至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这个过程称外排作用。

  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属于主动运输,因为它们与其他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有实验证明,如果氧化磷酸化被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就会停止,如果是糖酵解被抑制则无阻碍作用。内吞与外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细胞摄入的或分泌的大分子被收入在小囊泡中,而不与细胞中其他大分子或细胞器混合。小囊泡快速地大规模地形成和融合,是所有真核细胞的特征之一。

  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胞内,是通过受体分子介导的。首先,大分子结合到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上,受体所处的细胞膜称为有被小窝。大分子与受体结合后,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并最终从膜上脱落下来形成小囊泡,由于受体与大分子特异性结合,加之膜内陷与形成囊泡的速度极快,囊泡中含有的胞外液非常少。

  细胞内合成的一些大分子若需转运到细胞外,首先包裹在囊泡中,然后转移到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融合,囊泡中的物质排出细胞外,组成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胞外基质中的糖蛋白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运到胞外的。对于一些特殊的细胞,它们分泌的产物如激素、神经递质等,也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但是,分泌产物的释放是受特定信号调节的。首先是分泌分子由囊泡包裹,移向细胞膜,当细胞接受到分泌信号后,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分子释放到胞外。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

  2、×。

  3、×。

  4、×。

  5、×。

  选择题

  1、D。

  2、C。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提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对物质进入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细胞的生活关系密切,细胞膜的这一特性使细胞尽可能地只吸收自身需要的物质,细胞不需要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常被阻挡在细胞外。

  三、技能应用

  提示: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会加快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而降低温度则减缓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

  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按本章第1节渗透现象示意图组装好三组装置。在第一组的烧杯外用酒精灯或水浴锅加热升温;第二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第三组留作对照。三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并记录液面变化及时间。

  四、思维拓展

  提示: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当细胞外葡萄糖或氨基酸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时,如果此时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这些营养物质,细胞还能吸收这些营养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

  教学设计与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项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二是简述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的功能。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应重视。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建构历程比较长,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多。教材仅选取了部分主要内容,基本按照时间进程排列,未加小标题。要想让学生自己理清脉络并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对探索历程的内容添加小标题以凸显脉络,像层层剥去笋衣一样,将小标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帮助学生梳理并体验结构模型的建构方法,同时理解并能够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层层剥去笋衣”的过程无不显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实验技术的进步对科学模型建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以下思路供参考。

  小标题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早期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究为什么首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的呢?这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类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但尝试探究哪些物质能够透过生物膜则是可行的办法。正是有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一假说在19世纪被提出。

  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完善。20世纪红细胞膜的提取和分离不仅证实了细胞膜含有脂质,同时表明还含有蛋白质。细胞膜为双层脂质分子的结构也在此时提出。

  小标题二: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针对蛋白质分子的位置问题,有人提出了单位膜模型,即教科书中所说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三明治式的静态统一结构,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小标题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让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又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在这些新的实验证据及观察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膜的新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流动镶嵌模型因能够比较好地解释生物膜的生理功能,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最后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1、回忆上节课的探究活动,思考生物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

  2、阅读教材正文第二、第三段,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

  3、思考与讨论(1)

  4、继续阅读教材正文,讨论“单位膜模型”是怎样提出的。

  5、阅读教材有关“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余下的全部正文,完成思考与讨论(2)。

  6、阅读有关流动镶嵌模型的正文。1、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我们早已有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实验、推理想像—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

  3、“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介绍。

  4、提出技术进步推动了假说发展。

  5、随着技术进步,假说不断被修正和完善。突出模型建构方法:实验、推理想像—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6、归纳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引起对生物膜结构探讨的兴趣。

  2、开始学习模型建构的方法。

  3、假说是怎样提出的。

  4、了解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

  5、总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6、复习强化: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特点, 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蛋白质多样性的相关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根据观察提出问题、尝试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2、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3、通过讨论与思索、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类比法,辅以图解、多媒体课件讲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物理学校实验导入: 运用课件展示:物理学扩散实验

  通过教材中的问题与探讨,阐述细胞膜与人工膜结构的区别,进一步探讨物质扩膜运输的方式

  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课本70---71页,通过小组合作,回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些?

  (三)师生互动,拓展拔高

  1、分别展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动画,分析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

  (1)自由扩散:

  结论:自由扩散的过程中,物质运输速率和浓度差成正比,扩散速度受浓度影响,不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量。 (2)协助扩散: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协助扩散的物质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超过范围后协助扩散过程物质运输速度受载体数量限制。

  (3)主动运输: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主动运输的`物质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超过范围后主动运输过程物质运输速度受载体数量或能量的限制。

  2、通过比较三者的异同,引导学生联系细胞所生存的环境中的物质浓度以及细胞的需求,尝试说出主动运输的重要性。

  (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吞噬掉病菌的吗?展示动画。

  强调: ①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②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

  ③穿过0层膜。

  (五)课堂小结

  六、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

  1、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实例: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实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 需要载体 不需要载体 不消耗能量 不消耗能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必修1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章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在完成课程标准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此,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本章可以与第3章细胞膜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遵循人们探究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细胞膜功能的探究和认识,引申出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究。本课时将跨膜运输的实例和跨膜运输的方式合为一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而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将在下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三、教学策略

  本设计遵循的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等,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教学实施程序

  教学程序图如下:

  [生活常识引入新课]

  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嗑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由课外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探究实验结果:

  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扩散?

  (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教师展示相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渗透作用发生的必需条件是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

  [具体实例发现问题]

  出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图片,结合开题所留的生活常识的思考,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与渗透作用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失水?细胞内有半透膜吗?

  [分组探究]

  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从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分析、成果交流六个方面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洋葱(用紫色部分)、菠菜叶、玫瑰花瓣等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盐酸、KNO3溶液等作为试剂做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成果交流]

  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间根据探究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相互交流,教师点拨,得出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结论。

  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拓展延伸]

  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用质量浓度为0.1 g/mL和0.8 g/mL的蔗糖溶液分别做前面的探究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问题探讨]

  1.水分子可以很容易地进出细胞膜,蛋白质可以吗?

  2.水分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离子和蛋白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相同的吗?

  3.你还能提出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其他问题吗?

  [分组探究]

  教师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Flash动画,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自学。

  [成果交流,教师点拨]

  让学生列表比较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

  [分析图表,拓展延伸]

  出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每条曲线所表示的运输方式。

  [复习小结,构建体系]

  即板书设计,见下图。

  五、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再对自己何时参与指导、如何进行指导作出决策。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3.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和效果较难把握。如条件允许用连堂的两个课时来完成效果更好。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的方式提出猜想。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三、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3、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4、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难点:主动运输

  五、教学思路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六、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

  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实施设计意图?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运用课件展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提问]生物膜的结构如何?在控制物质进出时有什么特点?

  利用课件展示图片:人工合成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

  [提问]仔细观察图示,是不是生物膜?为什么?

  学生回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并积极回答。

  踊跃发言:“不是生物膜,因为它只有磷脂双分子层,中间没有蛋白质”?

  通过新旧知识链接导入新课

  无蛋白质生物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探索物质跨膜过程的兴趣。(教师适时评价,鼓励他们观察得仔细)问题探讨[过渡]图示进一步展示对各类物质的通透性,并讨论:

  1、什么分子可以通过这层膜,什么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氨基酸等不能通过这层膜,但人体又需要这些物质,对此你该如何解释?

  3、观察图示,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回答,并提出一些问题:“蛋白质在某些物质运输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

  发挥学生想象力,结合生物的特点认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新知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演示扩散现象: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分析扩散的特点: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运动。

  [设疑]物质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

  [分组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70-72,思考物质运输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以表格形成展示出来)

  [成果交流]要求各小组将学习成果通过展示台展示出来,其它小组给予评价。

  [知识巩固]

  动画1:自由扩散与协助扩

  散的区别

  动画2:协助扩散与主动运

  输的区别

  教师对刚才讨论的不足之处结合动画展示进行指正,并出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

  [进一步探究]

  1、资料分析:在无氧条件下,植物根细胞对钾离子的吸收减缓或停止,为什么?

  2、提问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生物学意义?

  仔细观看演示

  思考扩散与物质进出细胞的区别。

  阅读教材、探索新知。

  小组内探讨学习的内容,并完成表格内容。

  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其它小组提出质疑。

  观看动画资料:

  学生听教师讲述在探究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辨别三种运输方式的示意图

  小组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影响主动运输进行的因素

  举例说明主动运输的意义。?二、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过渡]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

  [动画演示]分泌蛋白的外排过程、巨噬细胞对细菌和异物的吞噬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向、特点。?

  学生思考,回忆

  通过自学及观看动画展示,理解“胞吞”和“胞吐”的特点。

  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发掘学生自主观察、辨别事物,把握本质联系的潜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施?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技能训练[展示图片]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

  分析图表提供的信息,结合本章所学知识,思考:

  1、哪种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2、哪种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

  3、你是如何作出此判断的?

  认真分析曲线图进行讨论?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01-20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12-22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必备)02-19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优秀教案12-14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04-22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03-30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02-08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03-29

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