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9-06 14:11:37 总结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1

  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将举办一场记者招待会和两场集体采访。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已收获9.88亿亩,完成75.7%。

  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规划,提出将实施30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我国科学家近日探测到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对于揭示伽马射线暴的爆发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截至10月18日,在20xx年射击(步手、枪)世锦赛上,中国队以17金6银6铜的成绩在金牌和奖牌双榜上遥遥领先。

  截至目前,在20xx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中国代表团已获得8枚金牌、1枚铜牌和4个优胜奖。

  中国石化消息,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评价落实地质资源量达3878亿立方米。

  浙江出台政策,提出到20xx年,新增残疾人公益性岗位5000个以上。

  湖南出台办法,明确全日制在校退役士兵学生全部享受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

  山西印发通知,将围绕家居、零售、住宿餐饮等领域,滚动投放通用消费券、专用消费券。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2

  1、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反过来,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

  2、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中的某一部分脱离了原整体,成为独立的另一整体,整体的各种分解、分化、分裂、解体中都有部分转化为整体的过程整体在更大整体中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各种融合、兼并、整合中都包含整体转化为部分的过程。

  3、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4、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综合和分析相统一思维方法额客观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首先把整体区分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然后再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3

  第一,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

  这一知识点涵盖于课程的第八章。考生在复习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分开。此外,考生还应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

  第二,诚信原则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之一。

  这一知识点涵盖于政治思修与法基课程的第三章。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重点记忆: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关键,即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考生还应掌握诚信原则在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中的'保证作用。

  第三,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一知识点涵盖于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课程的第四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第四,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这一知识点也是涵盖于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课程的第四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它是市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它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第五,诚实守信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之一。

  这一知识点涵盖于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课程的第七章。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此外,诚实守信这一基础原则还贯穿于民法商法之中,此知识点涵盖于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课程的第五章。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4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最重要章)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贯彻新发展理念

  (1)主席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

  (2)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3)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融合发展。

  ③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④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⑤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4)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①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②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③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①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②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③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有:

  ①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绝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②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③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④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2)高质量发展,①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②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③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3)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①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③三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4)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②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④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⑤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⑥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④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⑤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6)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③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①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主要有:

  a.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在国家根本性质(即国体)上,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现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上,就是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b.国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c.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d.国家制定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e.国家各方面事业和各方面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a.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体现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利益、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3)历史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 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7)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

  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①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④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4.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①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a.“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中。“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

  b.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

  c.香港、澳门依照基本法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d.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正确处理特别行政区和中央的关系。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②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③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④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推进祖国统一

  解决台 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①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能改善和发展,台湾同胞就能收益。

  ③“台 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

  ④秉承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①关乎旗帜、②关乎道路、③关乎国家政治安全,④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1)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5)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落实好意 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表达,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④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①一方面,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两者方向一致:

  a.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b.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

  c.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

  e.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②二者各有侧重,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

  ①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②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③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③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

  a.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

  d.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e.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优先发展。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5)实施健康中国 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①系统治理、②依法治理、③源头治理、④综合施策。

  (3)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5)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3)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实施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国家安全战略,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做到坚持发展不停步、维护安全不懈怠。

  ①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②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是最基本的民生。

  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④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国家安全需要,增强风险意识,坚持科技引领、法治保障、文化支撑,推进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

  ⑤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4)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

  五、建设美丽中国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①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②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③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1)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③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④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⑤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

  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①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狠抓节能减排降低消耗、狠抓水资源节约利用、狠抓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资源节约。

  ②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③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④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

  1、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2、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3、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4、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5、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3)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xx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1、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是推进①产业结构、②空间结构、③能源结构、④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①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②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③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④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

  ⑤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①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②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③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5

  1、理想所描绘的不是现状,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位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

  2、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无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艰苦奋斗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3、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密不可分。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个人理想基础之上的,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4、社会需要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

  5、改革创新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玄谈,而是必须付诸实际的实践实干,既需要树立勇于改革、锐意创新的思想理念,也需要培养和增强将改革创新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和本领。

  6、幸福总是相对的,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同的人有相对自己而言的幸福。

  7、人们的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8、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集体主义要求个人为集体做出牺牲并不是任意的,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集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

  9、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应当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10、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条件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主要是法律和纪律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

  11、个人品德不是个人的某种先天禀赋,而是个人在实践中内化锤炼社会道德要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品性;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意识现象,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

  12、个人品德不是某种道德要素的表现,而是个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不是个别的具体行为,而是个人行为的统一整体。

  13、个人品德不是偶然的、短暂的道德行为现象,而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的稳定倾向。

  14、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统治阶级的意志还通过政策、道德等形式来体现。

  15、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16、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利。

  思修知识点中的“最”

  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要安身立命、成长成才、贡献社会,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不断实现人的社会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学习掌握运用道德和法律规范,正确调整自己的行为。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3、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4、青年只有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5、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6、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以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7、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

  8、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10、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

  11、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12、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13、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

  14、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15、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6

  1.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2.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4.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是世界本原问题。

  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不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6.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这说明人们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7.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逐渐改进的时间测量精度说明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注意区分时间(客观性)和人的时间观念(主观性))。

  9.非传统指数(比如口红指数)可以反映经济走势的例子给我们启示是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10.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注意不是时间和空间)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07-29

高二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11-06

初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11-13

看春晚政治知识点总结有哪些03-14

考研高数8大重要知识点总结12-16

税务硕士考研知识点详解12-16

高二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点总结06-29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03-22

最新考研高数8大重要知识点总结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