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优秀1
听了xx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xx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吴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
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xx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谢谢大家!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优秀2
在这节课中,代老师紧紧抓住新课标中“从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理念,从备教材、用教材、备学生的角度去进行备课,以实际行动实践新课标、落实新课标。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在设计这一课时,代老师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品,并用学具盒当中的圆柱学具材料制作一个圆柱,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圆柱和圆锥有初步的认识,建立圆柱和圆锥的初步表象。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上课时提了一个问题:“你对圆柱体和圆锥体有哪些认识?”有个别学生汇报了他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分别用纸做了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一个正方体,用同样重的重物放在这两个物体上,结果他发现圆柱体比较稳固,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一学生的勤学好思,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的准确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在这一节课中,代老师提供了多次的'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认识圆柱的特征之一: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提了一问题: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两个底面是相等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立即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研究、讨论等活动,很快学生就有了多种方法:
(1)把圆柱物体的盖与另一个面重叠,看是否重合;
(2)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面积看是否相等;
(3)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周长看是否相等;
(4)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压在橡皮泥中弄一个洞,再把圆柱的另一个底放进这一个洞里看是否是重合。
又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时,学生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时老师鼓励学生再认真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和圆锥的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学生又积极地投入到实践当中比较观察。这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优势,及时、适时地展示信息,有效改变学习方式。
在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平面透视图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圆柱的平面透视图,并用实物操作,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圆柱的两个底面要画成椭圆。再用教学软件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生动、直观的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正确的理解,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03-11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11-09
(经典)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08-23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12-19
经典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09-23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经典11-23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04-28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04-25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