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 鱼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 鱼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分类依据。
2、熟记鱼的主要特征。
3、学会做鱼的观察实验,说出鱼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鱼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的意识。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课时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涵盖了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源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但是具体描述和表达方式已进行修改,以确保原创性。
课时内容在本单元或本章中的地位:
教材的前三节专门介绍了无脊椎动物,而后面的四节则详细介绍了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的部分,教材采用了进化的顺序,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鱼类作为脊椎动物中的一类,被安排在第一节进行讲解。这种安排对于引导学生进入脊椎动物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鱼类在教材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本课时已经具有的认知能力: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熟悉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适应的。鱼类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学生对于常见的鱼类比较熟悉,并且对它们有较大的兴趣,但对整个鱼类类群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仍然有限,需要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因此,在本节课的讲解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学生学习本课时可能出现的误区:
鱼各个鱼鳍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鱼的主要特征
难点:鱼的观察实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观察鲫鱼骨骼和脊椎骨结构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学生可以进行观察、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的骨骼结构有哪些特点?
2、脊椎骨是什么样的结构?它在鱼类身体的哪个部位起到什么作用?
3、鲫鱼骨骼与人类骨骼有何异同之处?
4、为什么有些鱼类的骨骼更加坚硬,而另一些则比较柔软?
5、骨骼结构对于鲫鱼的游泳和捕食有何影响?
1、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
2、哪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
3、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动物的分类以及鱼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二、教授新课
(一)动物的分类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动物分成哪几类?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依据:体内是否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二)多种多样的鱼
请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鱼类视频,并阅读相关教材,思考以下问题:根据它们生活环境的不同,鱼类可以被分为哪两大类?教师将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以便了解主要的淡水鱼类。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第二自然段至第21页,在准确理解“四大家鱼”混合放养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把握常见鱼类的特点。学生们可以争相回答问题,教师会简要评价他们的回答。
(三)鱼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播放视频——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提问:为什么鱼能在水中自由生活而人类却不能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生活呢?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
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结合教材第22页“观察与思考”,观察鱼缸里的活鱼,思考下列问题: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并发言。
学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观察并思考,根据给出的提示问题。接着,他们进行交流,并补充完善各自的观点。最终,他们得出了结论。
通过对动物分类的学习,掌握分类的方法与各种方法的依据。
通过这种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形式,更能帮助学生养成用辩证主义观点。
合作探究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人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我们先来看一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不同时张开或合上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使用带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的流动情况,并认真记录。接着,学生们轻轻掀起了鱼的鳃盖,对照着放大图仔细观察了鳃的形态和颜色。老师问道:为什么鳃是鲜红色的呢?为什么鳃丝又多又细呢?老师总结了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关系,并做了简要的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你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师: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记住鱼的主要特征。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
师:问题的解释通常需要经过科学探究,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很难得出结论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深入探究问题。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并讨论鱼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鱼鳃位于鱼的头部两侧,水在经过鳃丝时,会溶解其中的氧气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而鱼体内的二氧化碳则从毛细血管中渗出排入水中。
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学生自学完成后,抢答。
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又能提高学生保护动物和动物的栖息环境的意识。
课堂检测
课后习题
独立作答
及时检测
课堂小结
1、根据脊柱的存在与否,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鱼类是一类多样性丰富的生物群体,其中淡水鱼又可细分为不同种类。在中华文化中,我们常用“四大家鱼”来指代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2)海洋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类动物,它们常常有鳞片覆盖在体表上。海洋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同时通过尾部和躯干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来游泳。
总结知识
作业设计
A:练习册本节完成、抄写本节知识点1遍并背记
B:练习册本节完成、抄写本节知识点1遍并背记
C:练习册本节填空完成、抄写本节知识点2遍并背记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节鱼
一、动物的分类
动物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二、多种多用的鱼1、淡水鱼:四大家鱼
2、海水鱼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察鲫鱼
(1)体色:保护色
(2)体型:流线型,体表有粘液
(3)呼吸:鳃
(4)运动:躯干和尾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来完成
2、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反思
通过一一展示代表性图片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鱼类基本特征的印象,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然而,在紧张的情况下,我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释:所总结的五项基本特征并不是必须一一符合才能判断为鱼类,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这导致学生在随后的小游戏中不能准确地进行判断。
为了提高学生对鱼类的辨析能力,在课后习题中加入了一个小游戏环节。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可能难以准确进行辨析,我决定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我还将其他水生动物的知识也设计成了一个小游戏。通过形象生动的卡通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初中生物 鱼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鱼游到纸上》教学设计05-17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02-15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06-22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03-02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08-12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01-13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2-27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新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