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全[15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暴露出一些问题。商科类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还不足,观念较为陈旧,认为高职大学生基础薄弱,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进行就业创业形式分析和短期的理论指导,认为不必要花大力气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缺乏对高职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借鉴了普通本科的模式,缺乏自己的特色,通常还是一年级仅仅开设普通适用的公共基础课,大二教授商科类专业基础课,大三安排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短而且晚。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涉及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安排和内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商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合作培养机制不灵活
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能局限于校内教学和研究。传统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封闭的学校教育难以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创新创业人才。当前,高职院校还没有主动与政府、企业、社会构建联动机制,广泛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还不健全。
4.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扩张过快,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师疲于应付整天的课堂教学,没有精力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研究和实践;新进的教师大多缺乏经验,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商科类专业的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专业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质量评价己经较为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就商科类专业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而言,一是监控与评价体系缺乏真实的行业评价和监控,企业参与的程度小,企业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还不尽如人意,存在学校质量评价体系与企业、行业需求脱钩的情况。二是评价的方法和监控的手段单一,很多环节评价和监控不到位,管理松散,严重影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效。
6.专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
文化熏陶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高职院校还仅仅将其重要性挂在嘴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是安于现状,培养循规蹈矩、甘于平庸的一类学生。商科类专业学生应该是富有朝气、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中坚力量,如果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当代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将会大打折扣,势必影响到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对策
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振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保证商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个方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
1.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新时代的社会急需创新创业人才,商科类专业涵盖面广,从工商管理、经济贸易、财务会计到商务英语、金融、文化教育等多个专业,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学训合一的培养模式。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才是商科类专业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确定适合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在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要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重视其个性发展,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方面的需求出发,共同确定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3.调控好商科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为适应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要进行广泛的市场结构调研,合理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的引导作用,协调好政府、企业、学校三者的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扩大创业实践能力课程,增加特色专业课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调整专业结构。
4.建设好富有商科类专业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
商科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本着多元化建设主体的原则,紧密联系企业,积极探索校内校外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建设资金和人才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企业和政府资源,建设富有区域高职特色的商科类实习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生产和培训相结合,培养职业素质好、专业创新技能强的.人才。
5.打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当前社会,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和推进改革创新的多重任务。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政府、企业、学校要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多为高职教师搭建学习平台,积极创设条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6.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熏陶对创新创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育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精神,包括宽容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和合作、诚实守信、公正平等、恪守创新等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际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布局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硬件设施,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7.促进校企合作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在扶持校企合作发展中应发挥引导、保护和监督作用,要制定有效措施保护企业和学校利益,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比如,20xx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宁波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与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8.构建鼓励创新的人才考核制度,建立商科类专业多元化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要制定适用于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评价体系,针对商科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强化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做好监督、调整和反馈信息,促进商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高效运行。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中国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三、以“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及内容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2+3”培养方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3”培养方式即前2年进行高职学习,后三年进行高职学习的培养方式。后三年的高职学习实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我省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模式。第一阶段从第一学期9月起至第六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一是礼仪技能训练(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二是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三是岗位的初步体验,即由旅行社和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区景点,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环境接触。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6月至第七学期10月,正值我省旅游旺季。由学院联系、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带着实践课题进入旅游企业见习,帮助学生确立为岗位服务意识和过硬职业技能意识。
第三阶段从第七学期10月至第八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职业技能证书所必备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导游证考试。在此期间,根据职业素养课程安排,学院会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工作人员或我院优秀毕业生来开展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标准、服务理念,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阶段从第八学期6月至第十学期,这段时间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全部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表现及撰写的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企业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该思路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与岗位分析,根据岗位能力确定教学任务和开始的课程,从而制定服务于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
摘要: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的加快发展进程,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且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不断的实践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也随着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而取得了较为长远的成果。它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自我完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的课程,而且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不仅仅只满足于会应用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的人才,而且更要求有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当中。所以本研究主要就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简要分析,希望所得内容能够为相关的教育领域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项目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的提升,所以需要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因此需要充分的对计算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开发,同时不断地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基于以上情况,在对计算机进行应用的时候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实行平台联合岗位,并且将工作过程作为导向,设计以专业技术为主要的课程目标,以课程设置为主体的计算机开发模式的探索实践,不断地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相关行业人员的需求,以此来促进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以满足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1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设计研究
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综合的促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工作,不断地符合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并且在此根据之下提出以平台联合岗位,以工作过程作为向导,并将项目课程作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平台联合岗位主要是指在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之下,通过开设多个岗位方向的培训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尽量地确保学生做到一专多能。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其中平台主要是对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行业通用技术和智能的培养,可以有效地确保专业素质的提升,也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达到专业的基础人才的要求[1]。岗位主要是按照相关的岗位设置向导的方向,严格的围绕着技术智能的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达到专业的应用人才的要求。这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相关岗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学生的能力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学生的能力等诸多情况,都为我们将专业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办公技术的三个方面。在工作过程当中,做过程导向主要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范围之内做好计算机课程的开发,同时根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分析,并且不断地整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工作的过程作为一项基础射击训练项目,并且建立起工作任务和工作支持以及工作技能的联系,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和直接体验,同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以教学内容为工作过程的导向,不断地促使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学习机会。项目课程主要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学习为主要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这种工作是典型的产品生产以及服务等项目为载体的设计。所以它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也能够有效地将工作内容和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2]。所以这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范围之下,有效地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明确的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收获到较为有效的学习成果。高职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能够理解成一个企业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它可以当做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软件的开发过程,可以当做是一次会议材料的准备。
2项目化教学模式之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程序设计是主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这也是一个以工程实践为主的专业。在项目化教学当中,它需要必要的工程应用项目作为支撑,同时也必须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地发挥出企业的重要作用。要制定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需要将企业因素和企业的相关方案实施并考虑进去。在制定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2.1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建立课程题的时候,制作过程需要有项目化课程程序的参与,同时这又和其他的学科以及传统课程具有一定的差距。在传统的课程方面,因为知识点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情况,所以课程体系的设计只考虑知识点在内的逻辑先后关系,但是项目化课程却主要以主线项目为主,而这有可能是跨学科系的[3]。举例来说,比如说ASP.NET,一次为主的程序设计课程,它的课程主要是通过网页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为主,同时也涉及ADO.NET,对于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等多个学科都有所涉猎,通过这些学科综合组成一门课程,而且在项目进度和客厅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因此怎样合理的优化其,促使他能够更好地符合项目教学,这是课程体系制定的基于项目化人才培养的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2.2企业的参与项目化教学需要将项目作为载体,同时将工作任务作为驱动,这样以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对教学模式进行考核的一个基础点,那么项目的目的就是将校学理论进行职业化,并做好相关的培养。企业是人才培养和质量效果评价的最终评价方,而企业的真实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项目基础,因此制定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企业的参与,那么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育途径实现人才培养方案,那么就需要充分的对培养效果进行优化,这也是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2.3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应该以项目作为主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主要是学科课程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去按照徐其先后的分散形式进行设计,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的跨学科形式,对于企业来说也不无法做到企业的共同参与。所以研究合适的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
3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的问题研究
3.1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而所需要的一个时间,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过程的着力点,不能够完全等同于工作过程本身,而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来对工作过程进行包装与设计。这能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的需求,有时也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和工作过程相统一。对IT软件进行开发可以研究企业的调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涉及需求分析、UI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测试等典型的工作。从从业人员具有能够确定的网站功能和风格来分析,它可以根据网站需要来进行内部或外部的CSS样式的UI设计,也可以根据网站功能进行相关的数据库表的创建,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相关网站的开发和设计,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网站测试工具的方法以及核心工作的能力来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主要需要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其课程进行领域的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公共学领域,专业学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等。这门课程需要和项目关系的课程划分为外延辅助课程与及核心课程[4]。外延辅助课程主要是通过外延来提升网页设计使得整体技能,拓展,其专业的就业出口。比如说photoshop的平面设计,比如说flash动画的设计等等,核心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的核心,比如说php程序设计,数据库的建模以及数据库程序设计等等。在其构建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做好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需要明确企业参与以及研讨和设计等。3.2需要不断地强化校企合作的效能企业主要是项目的来源,而且一般都是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要兼顾企业的利润,同时也要提升教学的最大效果。所以基于这个过程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同时与企业产生相关的共同点,又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效益,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分析能够得出,当前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是课堂联合工作室模型出现两者相结合的,而课堂的教学主要采用了真实项目进行分割,它是一种有效的仿真教学。企业在共同的参与下进行项目的外包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为学校提供有效的项目化实践平台,促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有效地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兼顾人才培养,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实施有效的并形式的开课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photoshop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进行共同的开课。这种开课主要是并行时的开口方式,它能够有效地将知识点进行分散,同时将完整的项目集中在某个阶段进行更好的知识点的支撑。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通过对分段式的教学进行应用,可以采用模块涵盖知识点多少的形式,安排多名教师和设计人员共同参与,它能够有效地集中分段式教学,这也可以使其教学更加地贴近生活场景,和工作任务的融合,也有利于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更好对接。3.3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分析需要通过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此来形成提升阶段性的课程内容,并且不断地进行分解和重构,这能够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合,最终形成项目化的课程。要不断地和新兴的产业紧密相挂钩,实际不断地形成一个“一主线二融合三阶段”的课程体系,不断地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平台。要不断地深化改革,以能力特点为主要特征,通过项目实践联合岗位就业,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并且将项目课程作为核心载体,一课程实施作为重点,将校企合作作为校内外实训的主要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地健全评价体系,因为考核评价和定性定量相结合,需要重视考评的过程,在量化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对作品评价和竞赛评价进行突出,以技能考核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
4结语
高校的教育主要是阶段性的职业教育,它主要需要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能力,而且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需要确保这批人才能够将其知识体系合理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所以具有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基于项目课程为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它能够有效地帮助社会培养出各类的适应性人才,也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才的质量,使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可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也搭建了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所以需要不断地发扬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邹华福,周杨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xx,21(21):54-55.
[2]王自荣,焦阜东.能动就业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0(2):487-488.
[3]程真启,高峰,倪伟.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0(3):572-573.
[4]李俊秀,马应魁,王瑾,殷培峰,李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13(17):535-536.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
摘要:高职教育中的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艺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本文从高职专业定位、加强课程体系构建、提高教材适用性、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和大力加强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人才培养艺术设计
一、高职定位创建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一般按专业来开展教学、培养人才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学生今后的工作领域和当前学习的范围。因此,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目的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学生就业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所有实用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应用性边缘学科。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性,既表现在学科体系内各专业之间,也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外部关联上。艺术设计专业始终坚持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要兼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优势,并为此须进行一系列创新实践。
二、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在我国大力推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如何主动适应新的形式并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过程之间的互动,培养具有创造性、技术性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当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1.加强课程体系构建
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充分发挥中原地域人文环境优势,把艺术设计教育及审美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中,构建培养设计能力的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课程优化设置,减少传统课程教学的课时数,精选专业基础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比例,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确定专业公共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由专业基础课教研室、各专业教研室、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
没有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课程改革就失去了灵魂。因此,我们把素质教育观念的培训作为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环节。一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培训,准确理解课程改革的意图和思路;二是让真正了解课程改革精神和要求,避免随意派教师参加一些低水平的'研修班、研讨会,浪费精力和经费。三是组织教师培训,深入学习和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综合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性认识,防止把课程改革演变为简单的“换教材”。在培训模式上改变过去单纯灌输的方式,采用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法,让教师既当先生又当学生,在参与中领略新的理念和内容,体会新的教法和思路。
2.提高教材适用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赖以教学的灵魂是教材。教师教材与教学成果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当按照自身专业特色,不同的市场定位需求,来为各自不同类型的学校指定教学大纲选定合适的教材。然而长期以来艺术设计类教育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很难有统一的教材。对于音乐、戏剧、美术等纯艺术专业来讲是可取的。但是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而言则很难采用。在保持艺术教育的特色的同时又需要借鉴理工类专业教学的经验,建立起符合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教材体系。介于这样的背景,就需要专业性很强的高校教材。而在现在这个市场相关专业教材非常多,但真正能把科学与艺术,教学与就业恰当融合在一起的,尤其是适用的太少,这是摆在所有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3.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理论教学大于实践环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都积极地创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立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与教学活动十分重要。针对各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要求,无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设计课都应有相应的实习、实训工作室。我们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其实践能力要求更强,不是单纯的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机房就能满足需求的。最起码应该建立三个实训工作室:
(1)专业绘图实训室:这里并不是指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机房那么简单,应提供学生大量自由操作的空间结合完备的硬件设备,能完成大量的项目设计。以往简单的绘图工作室就是以老师辅导学生,更多的是老师在操作,成为一种检查辅导的形式,真正的专业绘图工作室应该提供给学生自由度更大的空间,为其开拓更为宽广的设计方向,提供给学生更为直接的空间与课题进行真正的实题设计。
(2)模型制作实训室:虽然各个院校软件课程开设了很多年,并有了较高的成效,但对于三维模型的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却非常欠缺。而对于教育学生而言,模型制作的意义更为重要。对于开拓学生空间思维和专业的创造能力以及诱发设计灵感都是一个快捷的途径,在节省时间上可以与手绘相比美,而且也是强化设计的材料意识,结构与力学意识,施工工艺意识的方便途径。
(3)材料与施工实训室:工作室可满足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相关课程实训内容。备有工作台,施工工艺样板,材质样板,多种工具,便于学生进行观摩和实际操作,符合教学条件。对于基础材料的认知、常用室内装饰结构展示、常用装饰施工工具认知及基础工程施工工艺训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大力加强校企合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但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虽说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考虑到了产学结合,但在就业之前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渠道。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得教学与专业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相结合。这一工作需要由校方就业办牵头,针对专业方向联系学生实习培训基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倡导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应在锁定“两高”(比本科生动手能力高、比中专生知识能力高)的基础上推行“双证制”。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还可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邵文华.高职的定位:职业特色.中国教育报,20xx年10月1日第3版.
[2]珊冬.课改推动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20xx年2月7日.
[3]李晓华.论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四期.
[4]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20xx.
[5]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xx.
[6]王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艺术设计本科应用型人才.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05期.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形式;是将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素养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经验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的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从院校拓展到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与社会,实现了学生能力素养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为此许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招工形式、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渠道、教师与师傅双向交流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与河南信息工程学校等中职学校立足自身特点,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校企合作政策的有利引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 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对促进职业教育更务实、更健康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办学环境
一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倾斜,并给予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或者专项资金补助,补偿企业因校企合作所付出的成本。20xx 年河南省批准了学校的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校建设方案,20xx 年河南省批准学校开展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建设方案,省财政提供专项资金,较好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是校企双方要加强岗位安全意识教育,要求企业应支付学生合理劳动报酬,并为实习生购买“责任保险”,切实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权益。三是在政府引导和监管下,开展PPP 合作机制的探索与试点工作,促进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办学体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按照产权制度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探索多元体制办学形式,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体制改革;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鼓励和支持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
依行业办专业,建专业馈行业
学校以“立足地方,依靠企业,服务行业”为原则,和中铁电化局设计院、中铁电化局三公司、北京通号工程有限公司、洛阳电务段等多家企业就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分配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积极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建设集铁道信号、铁道通信技术和电气化铁道供电等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演练场;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中国铁路通号总公司等单位加强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学校专业实训的需要,充实了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同时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地区,为企业、其他院校学生提供培训服务。
二、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20xx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学校积极开始试点,推行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招生方式、教学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方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和探索。目前,河南省入选全国165 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正按照现代学徒制要求稳步推进实施,逐步完善“基础素能+核心素能+拓展素能”的素质培养体系、“过程考核+德育学分+职业认证”的人才评价体系、“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多元评价”的创新机制
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项目试点领导小组,分设秘书处、理论研究团队、实践探索团队(通信、信号、供电三个专业团队);合作企业相应成立项目办公室,分设技术小组、协调小组、指导委员会。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五个育人环节。一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共同研讨实训方法与实训项目,三是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四是共同做好“双元”(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五是共同做好学生招生与就业,使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
学校联合企业在20xx 级学生中共同组建3 个铁道信号专业、2 个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2 个铁道通信专业学徒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同步实施“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团队教学,并为学徒制班级配备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德育教师;另外引入全国铁道职业教育铁道通信、信号、供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评价和反馈。
“立德树人,技能为本”的立体培养
1.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校组织专家编写校编教材《岗前教育教程》,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歌手赛、才艺赛、体育赛,“法律讲堂”“道德讲堂”“模拟应聘”与“企业文化周”,举办爱心社。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引导学生平稳进入社会,解除困惑,树立信心,快速实现角色转换,缩短上岗后的磨合期,全方位融入企业团队;三是引导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特点,介绍薪酬、劳动保险、劳动合同等方面内容,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四是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2.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课程开发标准,建立“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采用“师带徒”模式增强专业实践教学,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引导,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实训项目,改革实训方式,促进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的融合,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
“寓学于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1.针对在校学生工学结合
如第一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开展校内实训,获得基本实践技能;第二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获得专业技能,在校期间假期还可进行专项技能实践的教学形式。如,学校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中铁建“十四局通信班”,中铁建“十四局供电班”,校企双方本着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积极交流、互惠互利的原则,采用该模式校内教学与顶岗实习。
2.针对企业职工的工学结合
学校根据用工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专业技能需求,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同开设职工培训班,包括学历教育班、专技人员培训班、特殊行业或工种培训班等。如,学校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一公司合作的“一公司信号班”、中国中铁的的“三公司信号班”就是针对企业职工再学习、再教育而开办的职工班等。
“校企共育,权责共担”的订单培养
学校按企业“订单”要求招生,由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签订三方培养协议,按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培养,职业院校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企业“私人定制”专业人才,做到招生招工一体化。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的“济南通号班”“天津通号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订单模式培养学生。在“订单培养”实施过程中,企业和职业院校要实现两个“双向对接”:一是素质教育、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做到“产销对路”;二是学生与员工角色的对接,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岗前培训,创设企业环境、企业管理的方式,使学生养成遵守规章制度,服从企业决策的员工意识。“订单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仅为学校赢得声誉,更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平台对接
大赛是竞技场,也是风向标。学校在铁道信号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的全国铁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得各专业一、二等奖。竞赛深化了与行业更紧密的合作,多项竞赛都有知名企业参与,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互动,便于研讨、开展专业建设;比赛内容与产业发展、行业标准融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实训项目的改革创新[4],引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观,塑造“技能改变命运,大赛点亮人生”的价值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水平,以及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诚信做人;
2.掌握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扎实的英语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必需的基础理论,初步掌握进行教育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
3.具备较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形成具有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的健全人格;
4.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6.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7.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
8.具有较好的英汉双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实行3到6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文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国家概况、高级英语、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选读、翻译、英语语言学。
五、课程构成及学分分配表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学分:最低修读168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3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满35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
十、主干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十一、专业核心课程
1、英美文学(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学时:72 学分:4
本课程主要介绍英美文学发展史及代表作家作品选读;文学史介绍英美两国文学各个历史断代的主要历史背景,主要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作品选读主要介绍英美文学史各个时期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2、翻译理论与实践(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学时:72 学分:4
本课程介绍翻译的定义、标准、中西翻译简史、翻译的功用、译者的素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句子和语篇为载体,重点讲授翻译的技巧,包括拆译法、转换法、精简法、增译法、倒译法、反译法、补译法、直译加注法等翻译技巧。
3、英文写作(English Writing)
学时:72 学分:4
本课程主要从句子、段落和语篇三个层面来介绍英语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内容涉及句子的种类,如:掉尾句和松散句,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性;同时,也论及了段落的展开方式,如:因果法、类比法、比较法、对比法、定义法等;重点介绍语篇整体的连贯性以及其实现的手段,如重复、替代、重述等。
4、语言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学时:36 学分:2
本课程介绍语言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了解当代语言学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掌握语言学研究基本方法和基本学术规范,提高英语总体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语音学、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语言变化、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等。
5、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A Survey of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学时:72 学分:4
本课程介绍了主要英语国家(英国、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社会与文化,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并熟悉其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掌握英语国家的地理概况,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及主要风俗习惯。主要内容包括主要英语国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
十二、教学进程表(表五)
教学进程表(表五)续表
十三、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计划,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独立学院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独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又属于本科院校,不同于强调技能的高职高专,它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探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发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基础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基础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专业技
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础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习,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习,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习。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与一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
论文摘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各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特色,加强管理,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纵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办学特色不鲜明,课程及教育内容体系不合理等,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高职就业缺乏竞争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各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笔者拟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来谈谈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修)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高职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领航塔,引领着高职教育前进的方向。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过程举步维艰,到目前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吸引力不强,高职教育的入口——招生和出口——就业,都处境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更是由于高职教育在其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未能准确定位,不能彰显其人才培养的特色。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很多地方仍然是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简单复制,或是普通中专的合并与升格,相对于本科而言,高职教育“职”的类型特色不明显;相对于中职而言,高职教育的“高”又无处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与中等职业教育或普通本科教育形成差异化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它的教育模式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为中心,高职教育中的“职”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它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中的“高”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动手的技术工人,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向更高层次的岗位发展。因此,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中应满足如下要素:(1)满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2)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使学生具备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3)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其次,面对繁多的就业岗位需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向多元化转变,要研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针对性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完善符合客观需求的多元化目标体系。由于我国区域广阔,经济社会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高职教育作为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根据区域差异的不同而进行调整,每一所职业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如广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且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面向广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二、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是所有教学理念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整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趋向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本科压缩型”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使得大量的知识学而无用,不能支撑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则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含义狭隘化,课程设置过分强调职业发展要求,形成了培训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基础薄弱,职业迁移困难,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加快高职课程建设改革,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课程概念,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二是每一门课程的建设。
第一,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要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明确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就业岗位,并预测分析经过3-5年的工作后,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确定其发展岗位。其次,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专业的能力目标,核心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发展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拓展能力。最后,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4-6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核心课程系统,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5门左右的专业拓展课,形成拓展课程系统。公共基础课程也要适时进行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完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作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组成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科学组合的.现代高职课程体系。
第二,在具体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上,首先,每一门课程要与整个课程体系相一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要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逻辑主线,前后衔接,内容不脱节。每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讲授哪些知识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都必须明确。其次,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根据实际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进行任务式或项目化的整合,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仿真度,从而提高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再次,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摒弃以往的学科型理论化教学模式,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强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管理
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制(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实贯彻到真正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因此,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管理至关重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实施,再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建设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对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这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高职教育是类型性(实践性)和层次性(高教性)兼具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对职业岗位繁杂多样且灵活多变的形势,又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都决定着高职的师资队伍既要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要能“教学生动手”,又要能“教学生动脑”。
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应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重策略,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将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新引进专业教师的必要条件,引进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对已有的专业教师实行下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以保证其实践能力和对产业行业的了解,强化其职业教学能力。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鲜明特征在于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独特功能与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主要标志。有效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软硬件资源的共同支持,一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它是实践教学的物质载体,二是实践教学以何种方式组织实施。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各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开拓校企合作途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高昂的投入,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很难承担,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引入能代表区域支柱产业的实力型企业,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制(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共同开发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呈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管理,让企业生产与学校育人有机结合,互惠共赢。另一方面,积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把实践教学搬进企业,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使学生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学会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增强创新能力,真正形成“第一线、应用性、高素质、技能型、零距离”的实践教学特色。
3.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指导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权威性的基本教学文件,各教学单位必须严格执行,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教学大纲、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进行规范的教学管理。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管理规定,对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各个环节落实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学时及开课学期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申请同意不得随意变更,定期进行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强化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指导,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9
【摘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xx]6号)》一文中,提出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构建专业体系。因此,我校应该立足创意产业特点与发展,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起广告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高职;广告策划;人才培养;机制
一、课程体系要体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能力培养规律
按照广告策划岗位、以及广告运作的一般流程与规律,为了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广告策划的相关能力与素养,20xx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几大教学模块不变的前提下,把主干核心课程在学年、学期的顺序做了调整,让课程体系更系统、更符合岗位能力的需求与学生学习的规律。如《广告学概论》由原来的第三学期调整到了第二学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尽早地接受广告专业知识的洗礼,明确专业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为制定未来的广告人职业规划做好思想准备;广告策划创意工学模块几大核心课程则按照广告运作的规律与流程调整编排课程在学年、学期的顺序,《广告调研》、《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品牌推广》、《广告媒体》、《促销策划》等课程的安排都体现了这一理念。
二、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有课程更新或替换机制
广告与策划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系统化的策划理论,更要求学生能把系统化的策划理论娴熟地运用到具体的类别项目策划中,从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中,策划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其岗位工作能力成正比。希望通过《地产策划》这门课的开设,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知道如何把所学专业广告策划知识与具体类别项目策划有效融合,同时为毕业生的工作找到更多的岗位结合点。
在基本素质模块中,原来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调整为《基础设计素描》和《基础设计色彩》。广告与策划专业的生源结构一直比较复杂,从近几年的班级学生构成来看,有美术基础较好的美术生,有爱好美术并且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文理生、体育生、音乐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毫无美术基础的各科学生。虽然,广告与策划专业对学生的美术基础,不似其它如装潢、电美等纯设计类专业的要求那幺高,但基本的美术素养还是必须的。因为,良好的美术素养,不仅能为本专业学生学好广告创意、广告设计等课程打下良好的美感与设计感基础,也是进一步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广告策划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原来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从教学内容与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来说,不太事宜美术底子薄、甚至没有美术基础的本专业学生学习,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而《基础设计素描》和《基础设计色彩》课程,不仅兼顾了美术基础好的学生,也能兼顾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特别对后者,我们觉得更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的调整,广告与策划专业这幺一个现实问题存在,即一方面,学生普遍美术基础差,另一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矛盾就得到了很好解决。
三、课程名称更加确切规范
《地产策划》修订为《地产广告策划》,这样更明确了这门课的主旨与课程定位。这门课黄璜老师是实践者,20xx级大三上学期第三单元已经上了这门新课。上课前,通过与黄璜老师沟通,感觉短短的四周实践详尽地把地产策划的内容讲解到位不太现实,所以当时的课程内容主要放在了房地产广告策划与创意上。现在这门课明确命名为《地产广告策划》,可以在内容架构上更具有广告策划专业定位的针对性,而且实践上也更容易操作。
四、课程替换更符合岗位工作需要
在广告设计工学模块中,矢量图形设计处理软件课程调整为《Illustrator》,替换了一直教学的《CorelDRAW》课程。替换的依据,一是Illustrator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体贴用户的界面已经占据了全球矢量编辑软件中的大部分份额,一线设计师当下多采用Illustrator进行设计,一些从事广告设计的毕业生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这种背景下,CorelDRAW略显不合时宜了,也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广告设计岗位对相关软件的要求;二是其他设计专业软件教学已经完成了《Illustrator》课程取代《CorelDRAW》课程教学的变革,如我系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所以,无论从时代的对技术提升的要求,还是专业学科应该顺应时代变化而变革的层面上来说,《Illustrator》取代《CorelDRAW》势在必行,这本质上也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项举措。
五、课程教学大纲更加强调新媒体背景下的专业与岗位能力的衔接
众所周知,网站、电子商务、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出现,改变消费者与广告主的认知与沟通方式,诸如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对消费者而言魅力不再,消费者的偏爱开始逐渐转移到新媒体上,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广告媒体传播生态,广告营销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那幺在这种背景下,广告公司传统的广告业务也开始转向依托新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上来,对广告人才需要也更加重视具有新媒体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新媒体的变革,一些课程在教学大纲上要加入有针对性的新内容。如《广告创意》课程,原来的课程内容大多重点放在平面与影视广告的创意上,以后可以添加互动式新媒体广告的创意;如原来的广告文案岗位,文案人员写出的文案只需考虑传统媒体发布的适应性即可,那幺现在更多的文案是用在新媒体上传播的,针对新媒体消费者的文案创意就要针对性、引导性与简练性,这样才符合电子商务的品牌新媒体传播特点,。在原来的广告文案教学大纲里,没太重视新媒体广告文案的创意,所以,20xx级广告文案的写作,就要加入新媒体广告文案的创意与写作的内容,增加适合网络传播与手机平台传播的文案内容;《市场营销》课程,要加入社交媒体时代下事件营销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新媒体广告营销活动互动性当下的价值与魔力。其它课程大纲都有亟需加入或强化新媒体融合的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需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仅仅能够生产优质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真正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利润目标并得到发展壮大。
因此,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十分旺盛的态势。从全国各地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看,近年来市场营销类人才,一方面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而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却不能顺利实现就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供需矛盾。
二、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
在当今教育界提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形势下,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因为资金的不足,难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只能在黑板、粉笔加彩图演示的传统模式中进行。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解、分析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学生被动地理解,看案例,无法通过多媒体感受市场营销中对商战案例的实际体验。因此,面对着单调、枯燥、被动的教学模式,基础普遍较弱的高职学生无疑对这些市场营销的枯燥理论提不起兴趣,从而使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无法实现。
(二)缺少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
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推广需要发展的良好环境,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拥有市场营销课程专用实验室的院校还属于少数,而在当前的专业实验室中,要么设备和软件配置落后,要么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形同虚设。即便是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和教学环境,由于信息技术支持需要付出较多的运行费用、损耗等形式的成本,再加上学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渠道,按照企业的专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所需的交互式信息基础尚不具备,因此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化。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课程设置
基于整体素质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能力,这一切源于合理的课程设置。首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增加课时和增加属于人文精神的课程内容如文学、美学、哲学、社会情感与价值衡量和商业文化等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和团队意识。
其次,注重专业基础课在内容上的整合与更新。市场营销专业与社会接触密切,所以像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营销礼仪这些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在内容上重复;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内容,如数据库营销知识适当增加,丰富学生的市场营销知识。
同时注意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公共关系、外语等,突出他们的实践性;最后,专业技能课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实训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工学结合落实到位,真正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实践性教学
1.注重综合实践技能和专项职业岗位技能两个教学重点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以学校为主培养学生的专项职业岗位技能,校企紧密合作。
理论教学主要采取核心理论知识讲授、案例教学、管理游戏等教学方法。技能养成课聘请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士主讲,主要在工作现场完成。实训课程安排到企业和市场一线,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师傅(主要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专业人士担任)指导帮带的方式进行。
如:在企业现场或者调查现场进行市场调查,教师与企业经理一起指导学生做达到融教、学、作为一体广告策划与创意及品牌经营学的策划以真实项目导入课堂,策划案是学生在企业会议室进行现场提案,由企业经理和教师做点评,学生现场改方案的方式达到融教、学、作为一体。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邓老凉茶的创业拓展课,将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导入校园,跨越了模拟仿真的局限性,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形成职业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高职教育在办学机制上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培养目标上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产学结合有着便利的条件。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要求学校有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校企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生产实际情况。教师要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社会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同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让行业参与教学过程,有效指导实践教学,拓展实践教学渠道,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应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必须亲身投入学习,操作和完成每项教学内容,并且在学习完成后,组织学生总结并交流学习收获,自我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自我满足。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交互性,注重与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模拟、团队协作、整体演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通过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具有电气工程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能够在电力系统、工矿企业等行业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开发、运行与设备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通过在校学习,学生应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的教育。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严谨治学、实干创新、热爱劳动、勇于实践,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2、 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知识;
3、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4、 学生受到电气工程、自动化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解决既有强电又有弱电的宽口径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5、 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6、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7、 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
三、学制
基本学制4年,学习期限3-8年
四、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五、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系统分析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学、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继电保护原理、工厂供电等。
六、教学计划安排
1、课程设置和安排:(见附表一)
2、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见附表二)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
软件开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为更为有效的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高校开展了项目化教学改革。作为项目化课改的一部分,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紧随其后,笔者所在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卓越技师”实验班,从考核方式改革入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一、以学习小组为考核主体
借鉴企业团队合作的工作思路,在学生入学初期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立后作为独立的开发团队,有自己的名称,在以后各门课程实施过程中,小组是学习的主体和考核的对象。考核小组以3到5人为宜,成立后为每个组建立小组工作档案,记录各种考核的过程性材料。
过程考核和答辩考核是面向课程的,不同课程在工作档案中有自己的课程子档案。过程考核是每次课形成一个过程文件,答辩考核是针对项目个数形成相应的过程文件。两类考核的成绩加起来作为课程的最终成绩,每类考核占有50%的比重,即:
课程成绩=过程考核(各次的平均分)+项目考核(各项目的平均分)。
面试考核是针对个人的,每次考核的记录也存入小组对应的工作档案中。三次面试测试均不通过的不允许参与最后的毕业设计工作。
第二课堂考核的结果决定学生的综合测评分,用于在奖助学金评定、推优树先等工作中进行参考。
二、结合慕课学习平台,明确过程考核的要点和方式
结合软件开发的特点,在小组工作档案中为每次课设计《任务实施过程记录表》和《实施过程考核表》,考核表将工作纪律、自我学习等10个方面作为考核要点,重点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工作纪律、团队合作、职业态度等各方面的水平。授课教师负责为各考核小组打分,然后根据小组的得分名次为各个组分配不同的总分。得分第一名的小组总分为:人数,得分第二名的小组总分为:人数,依次类推。每个考核小组的组长根据得到的总分为组员分配分数并记录在工作档案中。对学生个人而言,小组分数与个人分数的平均分作为本次课程的过程考核分数。
三、用项目答辩考核代替期末终结考核
每门课程取消期末终结性考核,改为按照课程项目划分进行的'项目终结答辩考核,多个项目的总分取平均即为该课程最终的终结考核成绩。答辩考核能够直观的考核学生运用技能的情况,通过成果展示应用的熟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能够考查学生掌握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和技能拓展水平,也为所有学员提供了一个增长见闻,交流信息的平台。答辩考核能够培养学员的勇气、才能、智慧,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面向课程体系进行面试的综合考核
借鉴社会培训班的考核模式,从第三个学期开始增加期末综合考核——面试考核。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而言,成绩与技能的最好展现方式就是能够被企业接受。模拟面试可以有效的告诉学生欠缺的技能和素质,以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一步弥补和完善。因此增加期末的面试考核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作用,成立专门的面试团队,在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所学课程的岗位面向,选取一至两个岗位进行模拟面试。面试的结果计入学生的工作档案。对于连续两次没有通过面试的学生,要进行单独访谈,帮助其分析原因,树立成长目标。连续三次没有通过面试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最终的毕业设计工作,需提交延期毕业申请,进行相关技能的强化训练。
五、加强第二课堂的考核
第二课堂的考核成绩作为综合测评的主要依据。第二课程考核在每学期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社会服务、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二课堂考核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内容包括社会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校内工作室服务等,由学生每学期自由选择一项,并在学期末汇报工作内容,相关项目的负责人给予考核评价和工作量认定。
在“卓越技师班”中应用以上评价体系,有效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现有的一届毕业生中,对口就业率和学生满意率均达到100%。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考核体系,以提高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双语基础、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其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胜任外事、商务、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它跨文化交流工作,能够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文化的生力军,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和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汉语和外语两方面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掌握跨文化交际和汉外口笔译基本技能,具备口笔译基本能力,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行为规范,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意识;
2.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与海内外人士交往的社交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及网路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掌握语言知识与能力,包括外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汉语知识与写作能力,演讲与辩论能力,语言学习能力;
4. 掌握翻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能力,包括口笔译技能、口笔译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译者综合素质;
5.具有第二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6.掌握翻译需要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包括中外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与文学知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的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公共外交知识;
7.具有较强的外汉语转换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实行3到6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文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翻译概论、英汉翻译、汉英翻译、应用翻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中国文化概览、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4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一)专业名称:学前教育
(二)专业代码:670102K
二、入学要求
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通过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办法,在2-6年内完成学业。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所属专业类 对应行业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代码) (代码) (代码) 幼儿教师 (2-09-05-00) 特殊教育教师 (2-09-06-00) 其他教学人员 (2-09-99-00)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或 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6701 670102K 8310 普通话证、 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幼儿园保育员、 保育员证、 幼教产品开发员、 营养师证、 早教机构职员 公共育婴师证
五、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幼教事业需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扎实的幼儿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素质,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幼教、早教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素养)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2)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及个体差异,维护幼儿合法权益;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3)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儿童,认同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尊重同事和家长,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与他人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5)具备比较全面的理论素养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学前儿童社会服务发展的需要;
(6)具有自我反思、实践研究与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富有爱心、责任心、有亲和力,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2.知识
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理论知识;
掌握幼儿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熟悉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和基本原则等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知识; 熟悉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掌握幼儿安全防护和救助及观察、访谈、记录等研究幼儿的基本方法; 掌握幼儿园领域教育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熟悉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政策、法律、法规。
3.能力
(1)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标准化考试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具备一定的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具有声乐、钢琴、舞蹈、美术等基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表现能力,具备通过艺术手段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技巧和能力;
(3)具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设计、实施教育活动及教育评价的能力;
(4)具有对幼儿开展动作、认知、语言、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教育与指导能力;
(5)具有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设计和实施亲子活动的能力;
(6)具有利用和设计游戏环境、支持和引导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
(7)具有面向家庭、社区开展多种亲子活动、个别指导的能力;
(8)具有幼儿园筹建、规划与管理的能力;
(9)具有沟通和合作、反思和专业发展的能力;
(10)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六、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感谢你的阅读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表
工作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素养、知识、能力)
01幼儿园教师
01-01-01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基本能力;
01-01-02课堂教学和组织能力;
01-01幼儿园常规教学,幼儿室内
01-01-03舞蹈表演和基本编排能力外活动组织
01-01-04游戏创意和活动组织能力;
01-01-05安全意识和预见能力。
01-02-01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基本能力;
01-02-02课堂教学和组织能力;
01-02游戏、文艺节目编排和人员
01-02-03舞蹈表演和基本编排能力组织
01-02-04游戏创意和活动组织能力;
01-02-05安全意识和预见能力。
02-01-01有较强的责任心、耐心和爱心;
02-01幼儿饮食、环境卫生、活动
02-01-02系统规范的保育工作职业操守的安全保育工作
02-01-03掌握科学饮食搭配和饮食禁忌知识。
03-01早教课程教学
03-01-01常规课堂教学和组织能力;
03-01-02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03-01-03系统规范的职业操守
02幼儿园保育员
03早教机构和托幼 机构工作人员
03-02与家长和孩子的有效沟通
03-02-02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及活动组织
03-02-03系统规范的职业操守。
04-01幼儿产品的创意、研发
04-02和生产及普及推广
04-01-01熟练的幼儿心理洞察能力;
04-01-02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
04-02-01良好的社会调查和产品推广能力。
04幼教产品开发员
七、主要课程简介
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与途径,环境与材料,以及各类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途径、方法、环境与材料,及各类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
该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掌握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分类以及各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指导和评价。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介
感谢你的阅读
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与专业知识,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创设和材料选择、活动的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是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来研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学科。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以讨论艺术教育的宏观理论为基础,包括艺术教育的性质、审美愉悦与幼儿的生命质量提高、身心舒适与幼儿的自律性发展等。结合艺术学科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的成长以及认知特点,从学习幼儿艺术的发展规律,到通过欣赏达到对幼儿艺术的初步认识;再从幼儿艺术教育的.大主题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特点、组织指导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
八、毕业要求
1.专业课程平台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满140学分。
2.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推荐)、育婴师证、营养师、保育员证等相关行业证书(其中之一)。
九、实施保障
1.师资队伍
教育艺术系学前教研室成立于20xx年,现共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专职教师16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8人,副教授以上职称2人,“双师型”教师14人,河南省儒学文化宣讲团成员1人,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1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人,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2人,济源市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济源市音乐家常务理事等5人,济源市青年社科专家1人,济源市第6批学术带头人1人。
2.教学设施
(1)本专业设有10个实习实训室,具备先关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实训设备。
名称 琴房 声乐实训室(一) 声乐实训室(二) 数码钢琴实训室(一) 数码钢琴实训室(二) 舞蹈形体实训室(一) 舞蹈形体实训室(二) 舞蹈形体实训室(三) 奥尔夫音乐实训室 手工工作实训室
使用面积2(m) 1300 100 100 150 150 130 130 110 110 78 设备 (台套数) 75 10 5 45 41 6 6 6 6 18 实验课程数 2 1 1 2 2 1 1 1 1 1 实验学生人数/年 45822 1511 938 8640 33828 15224 9430 14832 10698 31596
(2)校外实习基地
截至目前为止,与济源市两岸幼儿园、第一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博苑幼儿园、我能行幼儿园、蓝天幼儿园等50家幼儿园与早教机构建立实习合作关系,满足在校学生“4+1”融园模式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
(3)信息网络教学条件
理论课、理实一体课以及实训课均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教师能利用和驾驭“智慧课堂”、线上课程平台等现代网络技术平台,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胜任本专业教学需求。
3.教学资源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坚持课程教材立体化、实用化、现代化,坚持课程设置对接幼师职业能力要求,将幼师资格证考证知识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融合。
开设以五大领域为中心的辐射式课程体系。开设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为中心的五大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将声乐、钢琴、美术等专业素质作为为辐射课程,充盈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规范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并根据行业和园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前沿、幼教发展、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以课程为载体,将幼教专业的说课能力、讲故事能力、游戏设计、手工制作等能力,融入贯穿于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并利用职业技能大赛,集中强化学生能力。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时推进校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幼儿游戏》植入课堂,学生通过单元知识学习、现场实践、师生互评加深理解。选用高职类国家规划教材,进行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资源库、开放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
4.教学方法
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运用多种新型教学手段,发挥学生多种感官感知课程内容。在原有Flash、Powerpoint等多媒体平台的基础上,加入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变粉笔黑板式教学为现代电子教学,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如具体的传感器)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的具体,形象生动,专业核心课程,采用课堂展示、仿真课堂等方式,在实践中学习,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切实做到课堂—职场零距离。
5.教学评价
建立多形式、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实时利用课堂教学即时反馈、麦克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5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是“根”的教育。小学教师承担着“根”的工程,是人生的“奠基者”,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进而影响到小学教育的质量和人一生的发展。就此而言,适应时代发展、紧跟社会需求,培养、训练、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1.1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第一,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教育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1.2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第一,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第二,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种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第三,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2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1准确定位,学以致用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职业技能服务和面向的对象是小学校园内外的方方面面,即从课堂、校园、学生、教师到家庭,因此必须区分主次、循序渐进。就职前教育而言,这些技能主要表现在通识理论掌握、学科基础奠定、专业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工作与反思等,并将作为基本的目标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区分于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显著标志。就职后成长而言,课堂掌控、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家校沟通等将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熟的重要表现。因此,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应方向明确,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避免照搬他人经验。
2.2学练结合,特长发展
小学教师基本职业技能的系统性培养,首先是在职前教育阶段完成的,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实践环节。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内容之一就是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全科型、全覆盖、过程性探索试验,同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模块化实践技能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延伸到职后教育阶段进行检验。尽管全科发展是小学教师的理想状态,但无论是何种技能,也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小学教师都必须经过学习和实践,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方向。
2.3建立体系,多样评价
教师的职业技能中的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技能即人们常说的基本功,如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及基本的艺体技能等,而智力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心理健康辅导等。由于各类技能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对小学教师(包括职前职后)进行技能体系的构建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均应形成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则要将训练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进行分级分类训练,同时注意各个训练项目的联系和融合,在考核中可以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考察,即可进行书面设计,也可以采取以演代评、以展代评等,进行切合实际的综合衡量。
2.4注重思想引领,关注教师发展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促使教师积极向上地发展。学校每双周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工作例会,在会上对学校工作进行小结,并对教师作风效能建设中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使每一位教师明确责任,提高觉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学校还定期从《人民教育》中选择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教师自学,用这种灵活的方式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培训。近年来,随着学校生源的不断扩大,新教师数量激增,并日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在做好全体教师学习培训的同时,还格外关注青年教師的成长与进步。学校党支部成员与青年教师帮带结对,定期和他们开展不拘形式的座谈活动,了解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拨开迷雾,解除困惑。
结束语:
总之,在培养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中的科研实践,这几方面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只有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才能为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并非朝夕之功,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实施的今天,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永远在路上,值得每一个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去思考和探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9-1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1-0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选]09-1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0篇)03-0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篇10-2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八篇10-20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篇10-31
精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篇10-1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03-26
精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