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感人故事
老师的感人故事 1
唐军老师,没有亮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我们依然会有一种感动,为那平实中的温暖,为那平淡中的坚守,为那平和中的智慧,更为她那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爱。她的可贵,正是缘于真实而宽厚地爱着每一个孩子,坚定而执著地追寻着做教师的幸福!十六年的岁月里,她赢得了无数家长和学生的心,得到了极佳的口碑。在他们的眼里,唐老师就是一面令人向往的“旗帜”。很多家长舍弃了名校来到韶西,就是奔着唐老师来的,就像家长戴建良(湘潭十位杰出企业家之一)说的:“我的家离韶西学校很远,我的孩子却在韶西学校,因为唐老师是一位最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好老师,孩子交到她的手里,我就放心了。”对唐老师而言,这种职业的幸福感足以温暖她的一生!
师爱,让绝症的孩子创造生命的奇迹
在唐老师的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叫吴家骏,一生下就被确诊为血友病,血液里缺少凝血因子,这是一种比白血病更为可怕的疾病,因为目前它无药可救,要想活命,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免碰撞,避免流血。如果孩子出现大面积的流血不止,随时就会有生命危险。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的足迹遍及全国,最后上海的专家告诉父母,目前国内这种病例的孩子最长寿命仅为10岁,希望孩子能创造奇迹,打破记录,为医治争取时间。
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唐老师就深感这份生命的沉重,她和孩子的父母并肩作战,一起为创造生命奇迹而努力着。于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到他的身体,课桌上、墙壁上,有她精心的小卡片:“家骏,小心一点,慢一点!”教室空间小,孩子又好动,看到小伙伴在玩游戏时,他也要参与其中,这样碰撞就很难避免,摔伤了怎么办?唐老师提议:让他学相对较静的围棋,并找人课间陪他!家骏很是高兴,现在的他,获得了湘潭市小学业余围棋比赛第一名的骄人战绩。
担任家骏班主任五年以来,她一直把安全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一走进教室,眼睛必定会第一个搜索他的身影,提醒他注意保护好自己,一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她不厌其烦地走进每一间教室,告诉每一个孩子:家骏不是瓷娃娃,但他很怕碰撞。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骏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比方说:写字时,手与桌子摩擦,他的手上便会出现血包,血包越来越大。看到这些,唐老师从家里拿了两块薄棉垫,垫在桌椅上,孩子兴奋不已。为了更细致地照顾到孩子,唐老师几乎每周都要和家长进行交流,谈谈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家骏的妈妈多次说道:“家骏有福气,遇到了这样一位好老师。”妈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家骏发病时,需要老老实实地躺在床上,短时一两天,最长的可达三个星期。在这段寂寞的日子里,他特别想念老师和同学,唐老师总会记得打电话告诉他学校发生的新鲜事,最近学了哪些内容,告诉他大家很想念他。家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他有许多朋友,唐老师经常会带着这些朋友去看望他。每逢节日,家骏总能收到很多贺片和礼物。大年三十,唐老师一定会记得为他送上最诚挚的祝福。令人感动的是,孩子从小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有一次爱心捐款,他就从自己的零花钱里拿出50元。
唐老师跟家人和同事讲吴家骏的故事时,总是一脸的幸福与骄傲。多年来,她坚持为孩子写成长日记——《生命的阳光》,准备小学毕业的那天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在日记里,她满怀深情地写道:
“2006年1月21日,今天是期考的日子,你来到了学校。我非常高兴,因为我有两个星期没有看到你了。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你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嘴唇没有血色,老师很紧张,问了好几次:能坚持吗?还继续考下去吗?每次,你都坚定地点了点头。快要交卷时,你突然吐了,吐得满桌都是,老师的衣服、鞋子上也到处都有。(因为我担心你,所以一直站在了你的身边。)爸爸满脸愧疚地说对不起。我不由分说,看病要紧。你走后,我耐心地清理好你的试卷,我没有丢掉,虽然它已经很脏了,我知道你今天带病来参加考试,不就是想向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吗?老师能读懂这份试卷的分量,又怎么舍得丢掉呢?”
“2006年12月26日,今天的天气很冷,老师穿着厚厚的棉衣还觉得寒风刺骨。可你今天只穿了一件薄外衣,不用说,我知道今天你又冰敷了。每次哪个关节疼痛,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冰敷。一年中,你有一大半的时间与冰为伴。冰是医用冰块,厚达三四厘米,因为冰块太厚太沉,你只能穿上很大的薄外套。我用手摸了摸冰块,手马上条件反射般地往后缩,一股寒意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孩子,我多心疼啊!可你却一脸的高兴,你高兴的是又见到老师和同学们。在日记里,你多次写道:每天我最快乐的事是见到唐老师,听她亲热地叫我家骏,就像叫自己的孩子一样。”
最难忘的就是2007年3月15日,家骏10岁了。三十二班举行了一次热闹的生日party,每个人都送上了生日贺卡和礼物,还有一个大蛋糕。唐老师送给他一套《中外名人故事系列》,希望孩子以他们为榜样,成就自己的梦想。大家许下了下一个“十年之约”,等家骏20岁时,大家再一起为他庆祝。生日会上,唐老师难掩心中激动之情,望着快乐自信、朝气蓬勃的家骏(他的网名就叫“快乐王子”),再想想教授说的最长寿命,真是感慨啊!现在的他已经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打破了生命的记录。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战役中首战告捷。多年的`病痛煎熬,他的身体已脆弱不堪,凝血因子只有常人的3%,但他依然充满生命的激情。品学兼优的他,去年参加了全国百佳少年的评选。他要让每一个人看到,生命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能与命运抗衡的,这种力量就是——爱,唐老师用她无私宽厚的爱为孩子的生命保驾护航!
师爱,让智力有障碍的孩子留住尊严
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信任和赞美,需要温情和呵护。为师者要让每一个孩子怀着希望前行,为他们打造一片无雨的天空。
八年前,唐老师认识了一位智力有障碍的插班生小江,小江的入学考试成绩仅为4分,整张试卷上只写对“大、水、火、人”几个字。虽然孩子户口属于学校的服务区范围,但没有一个老师愿意接收这样的学生。当校长找到唐老师时,她只说了一句:“能不能教好,我试试看吧。”说完便为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小江在全校都有名,因为他长得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脑袋较尖,眼睛斜视,眼距很宽。一张大嘴常常张开着,口水、鼻涕经常挂在脸上,见了他,同学们都躲得远远的。这孩子十分好动,上课时,没有一刻是坐得住的,经常躲在桌下,一双小手像黑炭。唐老师先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入手,她把孩子带到水龙头下,手把手地教孩子怎样洗手:冲湿手、擦肥皂、相互按搓……边洗边夸小江是个爱讲卫生的好孩子。手儿洗干净了,孩子快活了。小江一年四季流着鼻涕,她就用纸巾给擦干净,就当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天气冷了,孩子不会照顾自己,经常不穿袜子,或者衣服穿反了,她就像妈妈一样,总是为孩子的生活操心着。慢慢地,小江变干净了,孩子们也愿意和他玩了。为了让小江真正融入到集体中来,她向大家宣布:小江是她的干儿子,希望大家给他更多的帮助。下课后,她带领小江和大家一起做游戏,鼓励小江与他人交往;课堂上,她制造机会让小江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口才;选小助手时,她把关灯的“重任”郑重其事地交给小江,让他感受到作为集体一员的重要性。
在学习方面,唐老师付出的就更多了。因为对这样的孩子进行学习的指导,无异乎是在考验这个老师的耐心和韧性。有一次教生字“绿”时,她先从直观颜色入手,再用语言提示,帮助他回忆生字的笔画顺序,再手把手地教他书写,整整花了一节课。有人说:“这样的学生,教了不还是白教。”她只是淡然一笑,说:“教,总比不教要强。放弃一个孩子,就意味着放弃一个家庭的梦想。”五个学期下来,这个孩子在最后一次毕业考试时终于考到了60分。
小江有一个哥哥,聪明活泼,父母以他为荣,而对于小江,父母觉得孩子处处不如别人,脸上没面子,心里便多了一份怨气和失落,这种消极的心理必定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唐老师是一个善于走进家长内心世界的老师,她将心比心,耐心地开导。开家长座谈会时,她极力表扬小江的点滴进步,肯定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渐渐的,家长感动于老师的付出,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爱是什么?爱就是竭尽全力帮助每一个孩子。”在唐老师眼里,孩子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重要,她用全部能量小心呵护着孩子的自尊,她总是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想学好的,能学好的孩子,她努力创造机会,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佳的我”,赢得尊严。
师爱,让心灵脆弱的孩子重塑自信
“打开你的心窗,甩掉你的烦恼,拿出你的自信。”这句话就写在唐老师班的版报上。她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信、活泼、有激情。这与她的快乐教育、自信教育是分不开的。
韶西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有很多流动的农民工子弟。这些孩子学习基础差,心灵敏感、脆弱,与人交往谨慎,不太合群。而父母又忙于生计,缺乏引导及疏通,孩子的心灵更容易留下阴影,而唐老师每年都要接触到几个农民工子弟,细心的唐老师特意为班上的农民工子弟建立了《心理辅导档案》。在档案中,她详细地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了给农民工子弟的孩子生活上更多的关怀,她组织孩子开展“爱心活动”,发挥群体的力量,让孩子体验“爱”的美好情感。同时讲述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还让农民工子弟多为父母分忧,做到自立、自强。
“唐老师是一个极具人文关怀的老师。”熟悉她的人都会这么说。在她眼里,学生的情绪是不是愉快,情感是不是丰富,性格是不是开朗,意志是不是坚强,这些是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事情。所以,常年以来,她都在担任“心理保健师”的角色。学生小琛是一个学习成绩好,有号召力,但有时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担任学习委员。语文、数学课他比较“规矩”,可是音乐、美术课上,他却成了“自由电子”。这不,又把音乐老师气坏了。唐老师找他谈话,刚问一句:“作为班干部,你怎么带头闹呢?”他脸红脖子粗,顶撞起来:“哼,音乐老师不公平,好多人说小话,他为什么只说我?偏心!”说完便要冲出办公室。唐老师一把拉住他,请他喝杯水,幽默地说:“又是唱歌,又是说话的,嗓子干了吧。”看他火气小了,唐老师跟他做耐心的疏导工作:点名也好,检讨也好,老师都是为了严肃纪律,如果听之任之,课就上不成了;有错认罚,男子汉要敢作敢当,宽容坦荡,假如你揭发我,我揭发你,班上就乱套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道,比公道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坚强、大度的心。唐老师的一席话,说得小琛心服口服地走到音乐老师面前表明态度去了。
“父母离婚了,怎么办?”“和朋友闹矛盾了”“ 受人欺负以后”“考试考砸了,不敢面对父母” ……每次发现有这些心理问题的学生,唐老师都会找他们谈话。她总是摸着学生的头,心平气和地说:“孩子,我想和你谈谈,行吗?”“孩子,我能帮你什么忙呢?”“孩子”,一个多么温馨、亲切的称谓,在她的眼中没有硬生生的“学生”一词,她的心中只有“孩子”,她不是以教师、班主任的身份来管理学生,而是以为人之母的心态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孩子们一次次感受到慈母对孩子的那份牵肠挂肚,这就像马克思·范梅兰的那个经典描述:“教师最好的角色,就是对父母的替代。”而唐老师的实践不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吗?
师爱,让有才情的孩子生命飞扬
“教孩子六年,就要想到孩子今后的六十年。”对于有才情的优秀学生,唐老师更是不遗余力地给予关注,施行“扬长教育”。课余,她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感受文化的丰润、博大和深远,让书籍充盈着学生的心灵,为孩子们的生命润色。
唐老师还是一位非常注重教育细节且充满生活激情的人。在她的教室里,有孩子们喜欢的“阳光书屋”,有可以倾听心事的“心灵角落”,有感动于生活的“生命墙”,有赏心悦目的花花草草。有的是孩子们乐在其中的“道德银行”中的“道德储蓄”,有的是将“捡垃圾”看作“捡快乐”的阳光德育理念。她努力给优秀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中成长,而这种不可捉摸的巨大的心灵力量又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她和学生一起成立网上博客群,她指导赵铭等多名同学参加“世界华人作文大赛”,有3人获奖,自己也被授予了优秀辅导员奖。涂扬同学在“道路安全”征文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有6位学生在省级刊物《小学生导刊》上发表了作品,3人在《湘潭日报》上发表文章,邓伟杭的图文两件作品发表在《海南特区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获区一等奖.陈思危同学参加《小溪流》杂志社夏令营活动,获征文二等奖。学生的文艺节目参加了2007年“湘潭春节联欢晚会”的录播。指导学生参加湖南省经视台“智慧家庭”节目的录制,并荣获大奖。
师爱,让学生心中的爱意得到升华
师生之爱,同学之爱,都不仅仅止于班级内容,而应该有爱的扩展和升华。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爱的教育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2003年,为六年级24班身患重病的大哥哥献爱心,唐老师班上的孩子们踊跃参加,纷纷拿出了自己平时舍不得花的零花钱,所捐金额为全校第一;每年的重阳节,孩子们会有组织地看望一些老人,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利用废书、旧本子等资源,把变卖后的钱积攒下来,为班上的贫困同学购买学习用品;今年的10月,宾子健同学拾到贵重手机一部,主动打电话联系失主,像这种拾金不昧的学生层出不穷;余雄伟同学几年来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直到别人写了感谢信,大家才知道……
老师的感人故事 2
喜欢教书的倔老头儿
人们尊称他“阮教授”、“阮老”,他本人愿意大伙儿叫他“阮老师”。阮图南一直很“倔”,尤其在教书这件事上。
他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物理学博士生导师,却一直在给本科生开课。他开课,从不以教务处安排的时间为准。他说,开课时间只能按课程难度和学生的需要定。
他曾经把李政道的《场论与粒子物理简引》讲了整整8个学期,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听完就毕业了。
他上课讲得很慢很细,无论什么公式什么矩阵都会细细写来,两个8×8矩阵相乘,每次都认真写一遍,能写上满满两黑板。有时写完他也说,“年纪大了,仰头写,头很晕。”
学生中传言,春节前,阮老师被检查出患了血癌后,曾跑到无人的教室,把自己要讲的课都录了下来。斯人已去,目前还无人证实这件事,但学生们相信他们的“倔老头儿”阮老师曾经为他们这样做过。
阮老师大半辈子都在教书。
他会在课堂上突然大笑;他会笑眯眯地和迟到的同学说“早上不睡懒觉,来听我讲物理挺好”;他会蹬着一辆小自行车穿过学校,向和他打招呼的人露出孩子般的微笑……这些,直到现在,都被他的学生们津津乐道。
阮老师故去的消息传来,那些在国外求学的学生,有的“手中的书惊落地上”,有的“忽地从床上爬起来”。他们打开电脑,把msn的签名档改成了“沉痛悼念阮图南老师”、“怀念阮老师的课”……
他不厌其烦地给学生推导最简单的公式,反复地强调,要把上课讲的内容“回去照着follow一遍”。这句叮嘱过无数次的话,让一个已经在研究所工作的学生“某一天夜里突然从睡梦中惊醒,记起自己的老师”。
阮老师每学期都要为学生补课。他会在黑板上画一个表格,横着写星期一到星期日,竖着写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然后让大家投票看哪个时间补合适。退休那年,阮老师说,“以后空余时间多了,大家什么时候需要,我就出来讲,讲什么都行。”
他不看重考试,觉得与其让大家花时间复习去换分,还不如利用考试再多学些东西。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没有学到,已经是最大的惩罚了。
现在,阮老师学生的学生已经开始用他的方法教书了。
学问之外还有为人。一位网名为“hulingzhi”的学生回忆:曾经帮阮老师擦黑板,被他一手拦住,“我来吧,我已经一身粉笔灰了,别把你的衣服也弄脏了。”他也为没来得及吃早饭的学生带过包子。
“看得出来,有时候他也很孤单”。2006年的秋天一个傍晚,他的学生看到,他久久地伫立在学校东门的讣告栏旁边,挨行看着,嘴里默默念着。2007年的4月21日,同是东门门柱边,黯然落泪的,却是他的同事和他操了大半辈子心的学生。
很多学生从讣告中才得知,阮老师“1977年与周光召等共同提出陪集空间纯规范场理论和路径积分量子化的有效拉氏函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杨-米尔基场论和费曼-李杨理论。
这些阮老师从没在学生面前提起过。一个网名叫“haixing”学生认为,“他懒得填那一大堆的表,所以至今不是院士”。
这位“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学教育家”,一生共培养博士、硕士70余名。
在中科大“翰海星云”BBS为纪念他专门开辟的版上,有两百多个帖子,都在讲述阮老师上课的故事
最有趣的老师塞买提
“爸爸,我特别喜欢当老师,让我考师范吧!”
初中毕业那年,不顾父亲的反对,塞买提执意考取了乌鲁木齐教育学院,3年后,他成了乌鲁木齐第21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
塞买提热爱的教师生涯只持续了13年,今年二月,在和病魔斗争了两年后,他静静地走了,年仅32岁。
“一头蓬松略黄的头发,长而浓密的睫毛下大大的深棕色眼睛忽闪忽闪,高鼻梁”,塞买提在同事眼里是个热情的帅小伙,给别人帮忙乐此不疲。
这个维吾尔族老师教学技巧高超,他的数学课上,不可能有学生开小差,他有本事让孩子们在5分钟内就开怀大笑。学生们最爱上的就是塞买提老师的课。
本校外校的老师都来找他取经,无论认识与否,塞买提一律认真讲解。不少老师在他的指导下获奖,而他自己,却从来不参加评比。
塞买提希望身边的人都成为好老师。年轻老师许库尔刚从学校毕业,认识了塞买提,塞买提说:“今天是你来的第一天,10年后,我希望你能够骄傲地说你是一个好老师。”
一天早上,许库尔醉醺醺来到学校,塞买提闻到酒气,一巴掌打到他脸上,“这里是学校,你这个样子,怎么教育好孩子?你的课我来上,赶快回去吧!”
塞买提的两个妹妹受他的影响,都选择了当老师。塞买提去世后不久,新学期开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告诉学生塞买提老师逝世的消息。
操场上,孩子们放声大哭,他们最有趣、最爱教他们做人道理的好老师永远走了。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了,因脑溢血半身瘫痪的母亲常常流泪呢喃,“你的节日到了,塞买提,你最爱的节日到了!”
爱笑的贝雯
因为一场交通意外,贝雯·提尔布鲁克(音译)离开她的学生3个月了。2007年6月xx日,在泉州这座中国东南沿海小城,贝雯走完了她的人生。除了家人,没有人知晓她的年龄。
学生们只知道她来自澳大利亚,在泉州仰恩大学教市场营销,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贝雯去世的前两天,还跟学生在网球场里打了场球。末了,她把球交给学生赵益莉。她说:“先把球寄放在你那儿,改天我们再玩儿。”赵益莉至今还记得那时她脸上的微笑。
她也曾试图板起脸教训学生,可总是憋不住会笑起来。在学生面前,她没有办法表现出一丝冷峻。
她留着干练的棕色短发,微宽的脸庞,有点儿招风的耳朵,笑时会露出整齐的牙齿。
她总是画着淡淡的妆容,穿着她喜欢的裙子,骑着心爱的摩托车满校园转悠,微风会轻轻地撩起她的裙摆,身后留下柔柔的香水味。
“嗨,我们一起去吃川菜好吗?”她时常这么招呼学生一起吃饭,用她那清茶一样的声音。在那间小小的川菜馆里,她和学生挤挤挨挨地围坐在桌旁。她会很认真地问学生,她讲课的语速是不是太快了。听到学生回答说“不快”的时候,她就会很开心地笑,像个孩子。
也许是她太爱笑了,她的学生一点儿都不怕她。有一次,因为一个营销理念的问题,一个学生当面顶撞她。可她一点儿也不着急。她俯下身子,头微微偏着,一言不发,看着学生的眼睛,直到学生话说完,才慢慢地给学生解释。
她给学生做了一堆小卡片,上面写着鼓励的话。学生答对问题,她就发给学生一张,“像是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发小红花”。
学生要考BEC时,她比谁都紧张。她到处给学生搜集考试资料,一下课就拉着学生给学生补习口语。学生在发音上有一点儿的进步都瞒不过她的耳朵,她也从不吝啬对学生说:“Good Job!”(做得好)。在她的眼里,永远只看得见学生的好。
她喜欢花儿。好几次,她对学生说:“明天我们一块儿去采花吧。”
她离开的那天晚上,在她出事的地方,学生们用百合花编了个花环。她最爱的女儿垒起一个小花坛,在里面种上茉莉、天堂鸟,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花儿。
那天晚上天上飘着细雨,学生们手捧着蜡烛,站在微凉的雨中,想着“她在天堂也能开心地笑”。
所有学生都说他像慈父
76岁的利维乌·利布雷斯库教授,一生历经磨难。
出生在罗马尼亚并在那里长大的他,还在孩童时,就和家人一起被纳粹关押。后来,他又因政治信仰不同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
然而,致命的一关却出现在最出人意料的地方。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诺里斯教学大楼204教室,当利布雷斯库教授如往常一样给学生们讲授固体力学课时,一名学生手持枪械,从外面杀意决然地走向他授课的教室。
目击者事后回忆说,面对凶手的子弹,利布雷斯库教授一步也没有离开教室的门,他一面让学生赶快跳窗逃生,一面用身体堵住门不让凶手进入,最终,他身中五枪倒下了。
这一天,本是纳粹大屠杀纪念日,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在纪念那些在大屠杀中逝去的人,而早年逃过大屠杀的利布雷斯库,却为了拯救学生,不幸罹难。
利布雷斯库教授的牺牲,让当日在204教室上课的所有学生都幸免于难。
22岁的卡罗琳是当天在204教室上课的学生之一,在她的印象中,利布雷斯库教授为人随和,很关心学生。
“听到隔壁教室的枪响,大家开始涌向窗户,但利布雷斯库教授丝毫没有退缩。”卡罗琳回忆,当她和其他20个同学从窗户向外逃时,利布雷斯库教授还一个劲地冲他们喊,叫他们快点。
“家庭和学生是他生命的全部。”利布雷斯库太太说,“所有人都说他像慈父。”
“他总是不断地帮助别人,可这一次,他没能帮得了自己。”
获悉利布雷斯库在枪击事件中罹难后,他曾就读的罗马尼亚理工大学的校长无比遗憾:“这是巨大的损失,他以生命保护学生,让我们震撼。”
大约300人出席了利布雷斯库教授的追悼仪式。他们一起追忆这位犹太教授卓越、坚韧的一生,并称颂他最终一刻的英勇行为。
“他对生活充满激情,热爱音乐、运动、徒步旅行、旅游。从来不惧怕死亡。”回忆起父亲,利布雷斯库教授的儿子说。
1976年,利布雷斯库在挪威秘密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推进了航空科技技术理论,从而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1978年,他最终得以离开罗马尼亚定居以色列。从1985年开始,利布雷斯库教授开始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教。
田园般的黑堡给利布雷斯库教授提供了从早年艰辛生活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的居安之所。他将房子建在森林边上,每天沿着森林散步,享受大自然。他还听古典音乐,在新居所的宁静环境中的工作和生活都有条不紊。“爸爸说弗吉尼亚能让他获得灵感。”小利布雷斯库说。
枪击案发生后,来自同行们的信件从世界各地飞向黑堡(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所在地),表达对这位在大屠杀纪念日罹难者的哀思。
“他是一个令人愉悦,喜欢和同事开玩笑的人。是那种能和所有人成为朋友的人。”利布雷斯库的同事,海洋工程教授韦恩说,“他总是面带笑容。”
而在学生们的纪念留言中,一个词被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英雄。”
高三老师谌伟的最后一课
8月22日上午9点,谌伟跟平时一样在学校门口吃完早饭,匆匆赶到学校。一个人生活的他,习惯了三餐都在外面吃。
“哟,谌老师你来得早啊!”乌鲁木齐第四中学高三(7)班班主任张红刚提前半小时到校,他发现谌伟老师已经在办公室了。
两人聊起远程课改培训的事情,离9点半上课还有七八分钟的时候,谌伟感觉不舒服,他说:“哎呀,胸闷得很!是不是得了心脏病?”
“不会吧?你身体这么好!”看着身材魁梧的谌伟老师摸着胸部一脸担忧,张红刚老师说,“你行不行?不行就到医院检查去,第一节课先别上了。”
“哎,先上课吧。”谌伟老师回答。9点半,他准时走进了高三(7)班的教室。
高三的课都是一节80分钟的大课,谌伟老师平时讲课都铿锵有力、激情饱满,可是这一次他没有了往日讲课的风格,总是捂着胸。
“这节课先上到这儿,后面的微生物代谢比较难理解,大家先看看书,做做练习,有问题问我。”离下课时间还有10多分钟时,谌伟老师突然不讲课了,学生们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
学生武小雪遇上不懂的问题走上讲台问老师去,坐在讲台上谌伟老师给她讲解的声音微弱无力。
“老师你咋啦?”看着老师脸色变了,很难受的样子,武小雪问。
“胸闷得很。”谌伟老师还是坚持给她讲解完了。
回到座位上做题的武小雪又遇到一个问题,她再一次走上讲台去向老师请教。
武小雪叫了一声“老师”,谌伟老师却没有反应。这时,本来用一只手支着头部的谌伟突然倒在桌子上。
学生聂超意识到情况不对,冲上讲台,一边喊同学打120急救电话,一边和其他同学一起给老师掐人中,做人工呼吸。
随后,救护车把谌伟送进医院急救。11时50分,自治区中医院传来噩耗:谌老师因心肌梗死抢救无效。
高三(7)班的学生们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生物老师谌伟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课。
笑眯眯给学生打饭的熊老师
2007年5月11日,熊斌满头大汗走出教室,可这一走,他再也没有走回深爱的课堂。
走出教室后不久,他被送进了医院,颅内出血,抢救无效,次日下午去世,时年34岁。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中学,熊斌被同事戏称为“胖哥”,他教学有一套,可也谈不上出类拔萃;他爱拉家常,但千篇一律说的都是过去的学生现在都在哪里,有时候,大家还觉得这个胖乎乎的大男人有点婆婆妈妈。
他身体不好,学校知道后没给他排课,他一次次找主管副校长,执意要求上课:“我这么年轻,未必你们就不让我做事了吗?这点病就让我成了废物?”
被送进医院抢救之前,他已感觉身体不适。
当日,开完会返回学校的路上,他说头昏,枕着报纸在车上睡着了。回到学校,连公文包都没放,便径直到教室分析期中随堂练习试题——他一路上都念叨这事。
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时,意识已经模糊,像喝醉酒的人一样自言自语,话不连贯,不成逻辑,旁边的人断断续续听到了“考得孬”、“检查一遍”几个字。人们推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放不下的是学生期中随堂练习成绩不理想的事。
“感觉有点不习惯,总觉得身边少了一个人。”日子一天天过去,在他最后任教的06级1班,学生们总是会不经意地想起他们的熊老师。
章富奎眼前常浮现熊老师眯着眼笑着给大家打饭的样子。熊斌每天都要给学生打饭,他知道章富奎爱吃土豆丝,每次有这个菜,就会给他多舀点。
给学生分完饭后,他总喜欢搞“摊派”,给大家添菜,说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点。菜分完了,他自己就用残汤泡饭,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
陆梦媛“一辈子都会记得熊老师教大家叠被子的场景”。熊老师用她的被子示范,教大家怎么把被子叠得四四方方像豆腐块。示范完,他得意地双手叉腰站直身子,头重重地撞在上铺的床沿上,疼得直咧嘴,还强忍着说没关系。
不少学生因为患风疹缺课,他把大家叫到自己家里辅导,看到学生热,就乐呵呵地说,下次来,就装好空调了。夏天,空调装好了,他却用不上了。
熊斌在无数个中学老师中,普通得就像“长江里的一滴水”,但他离去后,却接受了人们至高无上的敬意:出殡那天,近千人自发赶来悼念,为他送行的人,在陶家镇的老街上,从头一直排到尾,秩序井然。
在陶家镇,从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他在北京、重庆读书的学生,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自己赶不回来,专门打电话叮嘱家人“无论如何都要送老师一程”。
熊斌的幼子今年只有3岁,如今每次来学校,都会受到最热烈的欢迎。
大嗓门的刘老师
2007年3月1日,江西财经大学财政学教授刘汉屏因患鳞状细胞癌去世。此前两天,当他清醒时,留给刚做妈妈的学生姚林香最后一句话是:“带好孩子。”
他的个子不高,身体微胖,说话声音有点沙哑,却很洪亮。每讲完一个观点,他会习惯性地把两手向左右摊开,微笑着用目光凝视着学生,等着听不同意见。
他的学生习惯7点半起床,因为随时有可能被刘老师点到。“前几天谈的课题修改的怎么样了?我现在办公室,你这就过来”。电话里传来刘汉屏的大嗓门。
他的书房里放着很多书,但他的慷慨注定他不是一位称职的藏书家。“我这里的书,你们喜欢看哪本就拿,但要记得还,不能让下届的学生借不到。”他对每个第一次来他书房的学生都这么说。
每次新生见面会,他送给学生们的礼物就是书房里的几本经典:《资本论》、《国富论》、《货币通论》,并用传授秘笈般的语气告诉他们:“好好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几乎每一个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得到过他的资助,有现金,有实物,但更多情况是一起参与课题研究,然后他把课题经费全部打在学生们的卡上,还叮嘱道:“这件事不用对师母提起。”他常感慨道:“学生,不容易啊!”
他最不能容忍学生们的不认真。一天下午,办公楼里突然响起刘老师的大嗓门:“我是怎么教你做调研的,你写的是什么?这样的东西小学生也写得出来!你回去重新写过!一周后交!”
整个楼层的人都听见了,已经习以为常。紧接着,学生舒成涨红着脸从办公室里走了出来,那份本以为可以马虎过关的调研报告被要求重写。第二次交稿后,舒成再接到修改稿,“密密麻麻全是修改意见,连标点符号也没有放过”。
刘老师住院期间,他的学生自发充当看护人员,24小时轮流照顾。临终前两天,舒成还按摩着他的背,哭泣地央求着:“您要坚持住,说好了我要念您的博士的,说话要算数。”
现在他无法兑现诺言了。他对生活要求很简单,冬天常穿一套藏青色西装,不打领带。一双黑色皮鞋年岁很长,时常蒙着一层灰。
刘汉屏教授的追悼会在南昌殡仪馆的千秋堂举行,近千人向他道别。
老师的感人故事 3
付xx,女,47岁,xx中学生物教师。
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从教28年来一向从事生物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她对党忠心、对工作尽心、对同志热心、对学生关心。她勤于钻研业务,教学效果突出,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在培养良好的班群众精神和教育转化后进学生方面卓有成效。深受学生的喜爱和社会的好评。先后被授予“xx县优秀教师”,“xx县优秀班主任”、“xx县学科带头人”、“xx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其先进事迹曾在xx电视台、《xx报》等媒体上报道。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然而为了自我的事业,不顾及生命的人不仅仅限于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她也在我们的身边。付xx老师是我校德高望重的颇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因连续多年担任高中毕业班工作,长年操劳,积劳成疾,生病在床,1月经重庆新桥医院检查出患有腮腺癌。
现将她的感人事迹择其一二敬献大家。
一、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期望、乐此不疲是付老师勇往直前、永不止步的潜在动力。付老师从教近三十年,就像一部拧紧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她用自我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名教师的誓言,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动和感染着每一位教师,凡是与付老师搭挡过的老师提起付老师都竖起大拇指,由衷的敬佩和称赞。记得付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我有我自我的活法、有自我的生活原则,不到周末不会走出学校和家庭这两点一线,不到学生归寝,就不出校园,这样既充实,又能把当天的工作做完。”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感促使她一步一个脚印地为着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耕耘着、奋斗着,把劳苦当作充实,把奉献当作自我的追求。
长在耳边的肿瘤其实早在20春开学就该可去手术了,同在一个办公室的陈代全、许生贵、吴兴刚、张自强等老师也都多次劝她去检查,尽早手术,可她一再说,我要在高考后再说,“此刻这段时间是不可能耽搁的,我是想让我班的学生都能考上他们理想的`大学,不留遗憾。7月9日是必须要去手术的。”好一个尽心尽责的付老师啊,把心全放在了学生身上,放在学生的高考上,全然忘了自我,忘了自我的生命,忘了自我的一切,她的言行为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增添了更多耀眼的光环。
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爱生如子、甘为人梯是付老师从教近三十年的真实写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的确,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浇灌心灵的甘泉。付老师对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慈母般的爱心,用她的话说“在我心里没有班规,只有爱心,缺少爱心的班主任工作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核心。”她一向都在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用真挚的情、浓浓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下方剪辑一组组镜头,以窥其爱心世界。
老师的感人故事 4
在萧山区衙前农村小学校,有一位普通的教师,她叫谢文琴,一个患有脑肿瘤仍奋斗在教育一线的病人,却用毅力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教师之歌,更是用生命铸就着教师之魂。
一、坚守岗位,用生命唱响教师之魂。
20xx年9月,她被确诊得了脑肿瘤,一个3公分左右的肿瘤就长在她的脑子里。当时,她整个人都懵了……好不容易平静下来,她首先想到的是她的学生:这才刚开学呀,班集体还没稳定,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怎么着也得撑到期中啊!于是,她谁也没告诉,照常上班,悄悄地部署着一切:她要在一个月内稳定班集体,组建一支良好的小干部队伍,制定一套适合学生的班级制度;11月,学校还有个艺术周,得赶紧准备……只可惜她没能坚持到艺术周,就住进了医院,接受第一次手术。
当身体可以活动时,她就再也躺不住了,吵着要回校。也许是她的倔强、执着,征服了家人和校领导,出院两周后她就回到了她熟悉的课堂。她觉得很幸福,因为她没有离开她的学生太久,她及时归队了!
在之后的几年里,虽然每个月都要准时到医院复查,但她都坚守岗位,想方设法地利用双休看病、配药,利用假期住院、治疗,做到看病、工作两不误。
6月份的一天,她正上着语文课,突然,感觉到喉咙有点异样,鼻子一阵发酸……不好,她赶紧仰起了头,说了声“请大家把课文读两遍”,就向门外走去。此时,鼻血已经喷涌而出,她连忙用手去捂,鲜红的鼻血竟顺着手指往下流。可不能吓到了孩子们,她加快了脚步。终于来到了洗手池,低头清洗时,鼻血就像拧开了水龙头的自来水,直往下流。台盆里,台盆边上全是血!怎么办?孩子们还等着她上课呢!她一遍又一遍地用冷水拍打着额头,还用手紧紧按住后颈部,想快点把血止住。大概过了五六分钟,出血量终于没那么大了,她就塞了两团餐巾纸,回到了教室。
虽然是带病工作,但工作的质量还是要保证的,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所以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课,无论是外出培训,还是撰写论文,她都积极参与,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至今已有《评中做,做中评——提高小学低语口头回家作业实效性的实践研究》等9个课题区级立项;《一听 二读 三跟进——小学低段互动式课外阅读网的构建及运用研究》等18篇论文区级获奖,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6篇;还有18项业务竞赛区级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等。
20xx年,她还参加了教坛新秀的考核,在经过了一轮又一轮地选拔之后,她评上了“萧山区教坛新秀”。正当她忘却了自己是个病人之时,不幸再一次降临。
20xx年12月,她的视力明显减退,经常头晕,磁共振显示肿瘤开始压迫视神经,医生建议马上手术。可是,即将进入期末复习阶段,此时离开,孩子们怎么办?思量再三,她又一次隐瞒了病情,给了孩子们一个完整的20xx。
20xx年新春的雪特别大,20xx年的手术台也格外冰冷。在监护室,她已经昏迷了一天一夜。朦胧中,她听到了一声声清脆的呼唤……是的,是她的学生在呼唤她,她紧紧地抓住了一只手,睁开眼……
父亲握着她的手说:“孩子,你终于醒了……”
“爸……我……还可以……教书吗……”
她的声音很微弱,但父亲听见了,他转过身去,抹着眼泪……
活着真好!能够重返讲台真好!她感谢至爱的亲人!感谢医生!感谢生活!更感谢让她魂牵梦萦的孩子们!所以回到学校后的她,依然是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不折不扣地做好每一样工作。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好,所任学科成绩突出,所指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均有获奖,其中全国级获奖4人次,杭州市级获奖5人次,萧山区级获奖15人次等。
同事们都说她“傻”“要工作不要命”,还是“特傻”的`那种,但她觉得“值”。
二、热爱学生,用爱心谱写教师之魂。
十八年的教书生涯,少不了风风雨雨;十八年的人生经历,饱含着喜乐艰辛。谢老师说不出别的深刻感受,但是她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福之人!她做了一个教师该做的,她做了一个母亲该做的,当然,她也享受到一个教师、一个母亲该看到、该享受到的回报的幸福。
记得有个叫小峰的学生,课堂上从不专心听讲,也不写作业,还经常跟同学打架。几经了解,才知道小峰父母关系不好,经常不回家。看来,小峰的任性源于亲情的缺失,他的空白源于对学习缺少尝试。于是,谢老师给予小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经常为他添置一些学习用品。课间,带着他一起做游戏;中午,给他讲故事;傍晚,也和奶奶约定了时间,及时给他辅导。
一段时间下来,小峰的进步很大。上课专心多了,作业认真多了,也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了。奶奶还告诉她,小峰比以前懂事多了,在家还经常说长大了要当“谢老师”呢!
苦心人,天不负吧!三尺讲台虽小,但孩子们成长的空间,却是无穷的大啊!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谢老师帮助了无数个“小峰”,也培养了很多个优秀的班集体。
20xx年四、五月份,年级组的两位语文老师先后因车祸及身体原因请了假,两个班的语文课就悬在了半空。当时的谢老师已经怀孕六七个月了,但是想到自己是年级组长,教材她最熟悉,学生也比较了解,就主动找了领导,硬是要求接下了他们的语文课。
距离预产期还有一周的时候,她去做产前检查。医生考虑到她的身体比较特殊,就要求她入院待产,可是第二天就是期末考了,接下来还有许多的期末工作要做,她又怎么放得下。最终是在她签下了“责任自负”的承诺之后,医生才让她离开医院的。
说来也巧,就在她把成绩单发到学生手里,把他们送出校门之后的那天晚上,她肚子痛了。第二天清晨,她生下了她的女儿。那份幸福,那份喜悦无以言表!
当时,家长们纷纷感言:“谢老师,好人呐!好人有好报!”同事们送她一个雅号“铁人”,她很喜欢,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铁人。
三、播撒阳光,用热血铸就教师之魂。
现在的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20xx年,她开始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本科自学考,积累了不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并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学有机融合。无论是班级活动,还是课堂教学,她都会依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来组织、设计。
也许是为孩子量身定做的课堂吧,孩子们总是喜欢上她的课,每堂课总是听得那么专心,回答得那么精彩。区教研员邬文香老师用“完美”来评价她的课,区教研员虞勇军老师则用“做你的学生是幸福的”来评价。
虽然与病痛相伴,频繁出入医院,但是她都不曾放弃过自己的学业,不曾间断过自学考。20xx年,终于取得心理健康本科学历,欣喜之余,她组织教研组办起了阳光心理辅导站。
心语信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学期就收到学生来信200多封,不管工作有多忙,她都会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把回信赶出来。在信件的往来中,她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倾听了他们的故事,帮助学生解开了一个又一个心结。
她还通过问卷调查,量表分析,写出了论文《小学生学习归因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获得了萧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论文评比一等奖。
谢老师很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子。
3月8日那天,她像往常一样捧着教材去上语文课,走到教室附近时,就听到了从里面传来的笛子声。咦?走错了吗?抬头一看,是他们班呀!走进教室,她直奔课程表,这节是她的语文课呀!怎么回事?吹上笛子了?看着大家那一脸的认真劲,她都舍不得打断他们,就细心聆听起来。原来大家正在吹奏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虽然音不是很准,还时不时地窜出来几个杂音,但她听出来了,真的是在吹“世上只有妈妈好”。
笛音渐止,大家整齐地站了起来,对她说“谢老师,节日快乐!”那一刻,她的眼眶湿润了。
18年来,有太多这样的感动。她很珍惜,也很庆幸,虽然被病痛缠绕,但她始终在教师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工作和奉献着,牵挂着每一个学生,忙碌着每一个日子,滴下的汗水全都变成了珍珠:孩子们优异的成绩,汇成了她生命中的彩虹;“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萧山区美德标兵”、“萧山区劳动模范”、“萧山区优秀班主任”、“萧山区教坛新秀”、“衙前镇首届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师”等荣誉称号,凝结成了她生命中的彩霞;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家长的肯定更是点缀了她美丽的教育生涯。
尽管许多人说她“太拼命了!”但在站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她觉得,脆弱的生命,竟是如此得饱满充实、挺拔高大,而所有的付出,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值”。
为了学生,为了她所钟爱的事业,她愿意用生命来铸就那闪耀在内心的师魂!
老师的感人故事 5
xx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工作认真负责,求实创新,教学成绩优秀。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关心爱护学生,德育工作经验丰富。多次被市、区、校评为“模范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教师。
一、扎根农村,奉献青春
8月,xx被分配到杨家浩小学工作。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踏上了农村教育的征程,呕心泣血,勤奋工作,课堂上一缕缕师生情结,生活上一幕幕母子关爱,学生与她结下了深厚感情。她每一天上下班要往返近10公里路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人多次问她:你怎样不调进城里?但她坦诚地说:“我舍不得那里的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一干就是,她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矢忠教育,尽显光辉
xx以事业为荣,以学校为家,以他人为友。工作中虚心求教,锻炼教学基本功,提升教育水平,优化教学行为。她勤于课改,潜心教研,以对学生的学 课堂上,优化教育资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外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坚持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多年来,她的教学成绩优异,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优质课竞教也在区、校赢得好评。
xx担任教务员,带头上好研究课、示范课,与教师一道学习理论、钻研教材、勤于实践、优化教学、强化科研、扩大交流、注重反思。在她的指导下,许多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
三、德育引领、率先垂范
xx担任班主任工作11年,期间兼任大队辅导员三年,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德育经验丰富。她严以律己,言行举止堪为表率。在班集管理中,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群众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从常规入手,以活动为载体,培养班级干部,营造优良班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信任,因势利导,帮忙后进学生,引导问题学生,关爱留守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发奋为学生排忧解难,师生关联和谐。多年来,她所带的班级经常在学校户外会、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被评为区、校“先进班群众”,许多学生被评为市、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四、播洒爱心、铸就师魂
xx经常说:“教育事业就是爱心事业”。学生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朋友与伙伴,她与学生朝夕相处,欢度节日,分享快乐。她不辞辛劳,足迹踏遍每一个村落,为学生补课,送学生回家,为学生买学习用品,与家长谈心,她体会到只有在爱心的浇灌下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秋季,她班上来了一位学生叫xx,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体弱多病,家境十分贫寒,学校免费让他读完了小学。百般无奈的父亲苦于生计,没有潜质供他上初中。在爱心的驱使下,邓红梅同志下定决心要帮忙他继续学业,从那时起,她就包揽了卢存林的全部学习和生活费用。初中毕业后,邓红梅同志为他联系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送他报名,缴清一切学习费用后,每月还要负担几百元的生活费。为了顾及家人的感受,邓红梅同志只有独自承受着经济的压力,倍加节省自己的'开支,就连儿子过生日,也只是花费几元钱买上一件小礼物,每每想到这些,她都会偷偷地流泪。尽管如此,她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强。有人计算过,照这样下去,卢存林完成学业,至少要花去她好几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遍家庭、一位平凡的女性,可不是一个小的付出,但是她坚持了四年,而且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xx勤勤恳恳地工作,孜孜不倦地追求,她把自己的爱心和青春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她用爱心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和共产党员的风采。
老师的感人故事 6
她叫王丹霞,浙江省温州华侨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教师,今年36岁。虽然她年纪轻轻,但是在温州市却倍受尊敬。虽然她不富有,但她的学生却不乏百万富翁!
18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得王丹霞走进了烹饪职业教育这个领域,本想简单学门手艺、谋个职业的她,却没想到渐渐与烹饪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丹霞为了练就一手高超的烹饪技能,一年时间里,她换了7把菜刀,切了30000多块生姜、1000多斤萝卜。
为了对各个菜系有充分的了解,她自费去了上百家酒店。仅菜谱笔记就写了2万多字。别人去旅游是看风景,王丹霞去旅游是逛菜市场逛酒店。
要成为一个烹饪大师,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而且需要深厚的底蕴。1997年,王丹霞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了烹饪大专课程。在烹饪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王丹霞进行了许多探索。学校烹饪专业课程由最初的三门增加到现在的六门。她在全省首创了《菜肴旁边装饰》课。还担纲主编了浙江省烹饪专业通用教材《之江菜谱》。
由于技艺高超, 20xx年王丹霞成为国家级烹饪考评员。由于技艺高超,温州的一些大酒店多次以近百万年薪聘请王丹霞。国外的亲戚也让她出国开餐馆。但是王丹霞都婉言谢绝,依然坚守在职教的讲台上。丹霞痴迷烹饪技艺,痴迷职业教育。18年里,她培养了近20xx名烹饪专业的学生。有9个国家级烹饪大师、15个省级烹饪大师、8个国家级烹饪技师。她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在杭州、温州等地大酒店,担任了厨师长、行政总厨。有人曾经说:在温州有饭店酒楼,就有王丹霞的学生。由于王丹霞的学生烹饪技艺高超,意大利政府特许来自华侨技校的学生在当地优先开业。
"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是王丹霞的追求,她经常对学生说: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上职业学校同样有广阔的前景。
老师的感人故事 7
她叫xx,浙江省温州华侨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教师,今年36岁。虽然她年纪轻轻,但是在温州市却倍受尊敬。虽然她不富有,但她的学生却不乏百万富翁!
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得王丹霞走进了烹饪职业教育这个领域,本想简单学门手艺、谋个职业的她,却没想到渐渐与烹饪结下了不解之缘。
xx为了练就一手高超的烹饪技能,一年时间里,她换了7把菜刀,切了30000多块生姜、1000多斤萝卜。
为了对各个菜系有充分的了解,她自费去了上百家酒店。仅菜谱笔记就写了2万多字。别人去旅游是看风景,王丹霞去旅游是逛菜市场逛酒店。
要成为一个烹饪大师,不仅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而且需要深厚的底蕴。,王丹霞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了烹饪大专课程。
在烹饪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王丹霞进行了许多探索。学校烹饪专业课程由最初的'三门增加到此刻的六门。她在全省首创了《菜肴旁边装饰》课。还担纲主编了浙江省烹饪专业通用教材《之江菜谱》。
由于技艺高超,xx成为国家级烹饪考评员。由于技艺高超,温州的一些大酒店多次以近百万年薪聘请王丹霞。国外的亲戚也让她出国开餐馆。但是xx都婉言谢绝,依然坚守在职教的讲台上。
xx痴迷烹饪技艺,痴迷职业教育。18年里,她培养了近名烹饪专业的学生。有9个国家级烹饪大师、15个省级烹饪大师、8个国家级烹饪技师。她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在杭州、温州等地大酒店,担任了厨师长、行政总厨。有人以前说:在温州有饭店酒楼,就有xx的学生。由于xx的学生烹饪技艺高超,意大利政府特许来自华侨技校的学生在当地优先开业。
"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是xx的追求,她经常对学生说: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上职业学校同样有广阔的前景。
老师的感人故事 8
女儿邢晓钰是个让人操心的孩子。五年来,老师们在她身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特别是进入高年级后,就更让老师费心了。
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进步、退步不甚了解,周老师总是会及时通知我们,在女儿进步时提醒我们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表扬;在女儿犯错误时或表现不好时,提醒我们要特别关注。晓钰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每当我们失望时,周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晓钰也是有她的长处的。”说起成绩,还要感谢英语俞老师和数学周老师。俞老师经常抽空督促、指导晓钰读英语、背英语,使她从怕读、不愿读、不会读逐步变成能读一点了,更重要的是让她有了学英语的兴趣。晓钰的理解力较弱,一道题,往往要讲很多遍才弄懂,我们讲着讲着也常常会上火。
真难为了数学周老师,多亏了你的耐心,晓钰才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地一次次勉强过关。由于时间和文笔的关系,所写的远不如事实本身更让我们感动。我们会和孩子一起珍藏这份感动、这份温暖!
老师的感人故事 9
小学的时候,我共换过四位班主任,其中最令我难以忘却的便是对我有着启蒙意义的班主任——张老师。
我还能准确的写出她的名字,那个一笔一画都带给我太多美好回忆的名字——张敬宁。
还记得刚入学时,她扎着及腰的`长马尾辫,脸上是淡淡的微笑为我们的到来忙前忙后。如果不是看到岁月在她眼角留下的痕迹,我不会知道,她已经身为人母早已过了而立之年。还记得,我和几个女生还偷偷的羡慕过她的长发。可是后来,她把头发剪了,我还觉得有些可惜。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或者说永远也忘不了:那天同位不小心把手划破了,我陪他去找老师,推开门,老师正伏在桌前仔细地批着同学们的作业。
我们生怕打扰了老师,蹑手蹑脚地走到老师跟前,连同位都止住了哭声。老师终于发现了我们!她停下了笔,看到同位手上的伤口,并没有细问,而是轻轻地拿起来,用她的一只手捧着同位的小手,而另一只手则快速地在抽屉里拿出棉签和消毒水。慢慢地擦着伤口,还不时吹几下。同时,还说些好玩的话,我和同位开心起来。
同位一会儿就好了,老师嘴里责怪着她,但却为他拭去泪水。我还是能从老师微微皱起的眉头和那轻又缓的动作中看出来老师对他的关心。
时隔四年,每每和同学回想起那段时光,久久不能忘怀。她对我们的爱就如同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一样。我是多么想念她呀。
老师的感人故事 10
在这个喧嚣繁忙的社会中,我们时常为了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然而,每当我们听到一些感人故事,那些温暖的故事总能将我们的心灵触动。在我看来,这些感人故事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关心他人,还带给了我许多宝贵的人生体会。
曾经有一位年老的退休老人叫做李爷爷,他平日里生活简朴,一直幸福地享受着退休生活。然而,一次不测的意外导致李爷爷失去了一只手臂,由此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但是,李爷爷的生活因为一位善良的医生而发生了改变。医生对李爷爷说:“只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让你恢复健康。”在医生的陪伴和鼓励下,李爷爷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甚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写字。他将自己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传递给了身边的人。
这个感人故事令我深思: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正如李爷爷一样,当他失去了臂膀时,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是积极面对困难并寻找解决的办法。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光可以鼓舞自己,更能影响周围的人。正如医生所说:“只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让你恢复健康。”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困境,我们才能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这个感人故事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不妨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关心他人,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正如医生给李爷爷的关怀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用爱心去感化身边的人。
感人故事给了我们很多感动,也让我们深思。在这个感情越来越冷漠的时代,我们经常因为生活中的琐碎和纷争而忽略了对他人的关心。然而,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彼此的情感和关爱。只有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并感受到真爱的伟大。所以,让我们从这些感人故事中获得力量,用真心去关心他人,为这个世界添加更多的温暖和希望。让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感人故事,为他人传递温暖,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老师的感人故事 11
感人的故事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内涵。或讲述一个人的奋斗历程,或描述一段真实的人际关系,这些故事可以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与感慨。在阅读这些感人的故事时,不禁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通过这些故事,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生的宝贵和珍贵,明白了追求幸福与快乐的真正意义。
我在一本书上读到了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这是一个年轻的运动员受到重伤,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运动事业的故事。尽管他身受重伤,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康复训练,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重返运动场。这个故事令我深受触动。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会遭遇挫折和困境,但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到,无论遭遇什么,只要心存希望,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逆境求生,恢复信心,给予我们希望和力量。
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深感人间的温暖。故事中,一个父母因为事业问题离婚,女儿因此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在故事的最后,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感情的劝说,使得父母重新走到了一起。这个故事教会了我宽容和理解的重要。在人际关系中,爱和宽容是解决矛盾的最佳策略。只有学会以爱的眼光看待他人,才能体验到人间真挚的温暖。正如故事中的父母一样,只有相互包容和关怀,家庭才能实现和谐、幸福。
友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一对好友如何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他们共同经历了重重困难,但他们从未离开对方的身边。即使有时候二者产生了矛盾和不和,但在危机时刻,他们总是一起度过。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理解到,友谊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朋友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知己,更是在我们最需要支持和鼓励时的重要支撑。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友谊可以带来无尽的快乐与幸福,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自己的友谊。
善良与付出的力量在感人的故事中也得以体现。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明白到,善良的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故事中,一个陌生人帮助一个年迈的老人过马路,这个小小的举动导致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结果。老人向他明处了一所学校的学费,最终那个陌生人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这个故事深深地激励了我,告诉我善良和付出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善良,并为他人带来一些帮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举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一个故事让我深感到了感恩和珍惜的力量。故事中,一个失业的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见了一个善良的人,他给了他一份工作,并给了他一个新的机会。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到,有时候我们会被困境所压制,但是只要我们保持感恩的心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机会和希望就会在我们身边产生。我们要学会感恩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亲人、朋友和环境。只有真正懂得感恩,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总之,感人的故事教会了我很多人生的道理。通过这些故事,我意识到追求幸福和快乐的真正意义在于努力奋斗、宽容理解、友情支持、善良付出和感恩珍惜。这些身体力行的品质才能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与价值。因此,我会将这些故事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充满善良、正直和勇气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感染他人。
老师的感人故事 12
《平凡教师的感人故事》中讲述的教师关爱“问题学生”的感人故事让我深有感触。通过一幅幅幻灯和精彩视频的表现,我体会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只有把学生当自己孩子,才能把“问题学生”变成“优秀人才”。
基丁那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使内向自闭的学生打开了自信的大门,他引领学生换个角度看世界,他诙谐幽默的教学方法就像一把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打开了学生们封闭的心灵。他用心去观察陶德,发现孩子的优点特长,并用行动为陶德创造发光发热的机会,让内向的陶德信服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爱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在班里,那些成绩不好、纪律较差的孩子通常令我头疼,反复说教惩罚成了我应对他们的方法,我远远没有表现出一位教师应该有的爱和耐心,我真为此感到惭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光点,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却忽视孩子的个性,这对孩子是多么大的'不公平,更是一种伤害和摧残。我们就是孩子的家长,爱,应该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孩子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甚至多于他们的父母,如果我们再忽视他,这不仅不利于他的学习,甚至会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会时刻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也时刻提醒自己擦亮眼睛,多发现孩子的亮点,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为他们另开一扇窗,帮他们找到自信,并把这种自信放回学习,我相信,在爱的沐浴里,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老师的感人故事 13
窗外,雨下得正大。伴随着“哗哗”的雨声,我沉浸在《感恩老师,勤奋好学》书中那感人的一幕幕中……
当我读到《华老师,你在哪里了?》,我认识一位叫华霞菱的老师,她对待学生严慈分明,让他们受益终生;当读到《我的老师》,我又认识了冰心的老师——丁女士,她美丽、和平,又最善诱导。是她每天一个钟头的恩惠,让冰心的算术成绩得到了飞跃性的进步……我被这些老师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难怪人们把老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他们传播了知识,又播种了希望,播种了幸福。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也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她人美心更美,无时无刻不以自己模范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记得刚上三年级,我们班好多学生做事拖泥带水——今天布置的任务总要到了明天甚至几天才能完成。老师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形,总会对我们进行严肃教育。至今,我还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的一番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古人都懂得珍惜时间,更何况你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学会跑在时间前头,做时间的主人。”老师不仅严厉地批评了我们,更以自己的行动唤醒我们——当天考的卷子,一个晚上就改完了;一节课做到张弛有度,从不拖拉……
老师多么像默默无闻的树根,为使小树茁壮成长,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但从不要求任何报酬。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前一阵子,我的数学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是老师用温和的话语安慰了我,也为我重树了信心。她收集了有关资料,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地教会了我,让我的成绩稳步提高……
当我又一次走上领奖台接过奖状时,心底无数遍地说着这样的一句话:“蔡老师,谢谢您!”
老师,有了您,花园才这般美丽,大地才充满春意;有了您,我才这样幸福!
老师的感人故事 14
在遇到刘哥之前,一直感觉自己就像狗一样,苟延残喘的活在这个世上,为了混口饭吃,和人挣的脸红脖子粗,甚至为了一个打火机都能打架打到派出所去,满脑子都是钱,忘了我大学时美好的梦想和追求,忘了曾经被同学们称为叱咤风云的学生时代,踏入社会什么都变了,变得越来越像一个痞子,一个流氓。在学校和女生说话都能脸红的我,现在都能厚颜无耻的盯着陌生女孩吹口哨,唱流氓歌曲。在我的思想中社会是放荡的,理想是用来哄孩子的。
刘哥,是我在偶尔的一次采访中遇到的一位书法家,当时他自己很自谦,到了他家才知道他是搞书法的。直来直去的性格使两个年代的人能称兄道弟,同样火爆的脾气,同样的愤世嫉俗,第一次感觉生命中找到了知音。常常被同事耻笑,把我们的相识当成了笑料,但是我还是义无反顾的想和他一起畅谈,品茶,畅饮。刘哥写的一手漂亮的书法字体,同样的放荡,没有章法的社会,使的这样一位书法家,只能寄身于被书法同行们蔑视的“土八路”的栖息地——书院门。我很讨厌别人给书院门的书法家冠这样一个低略的称谓,因为和被他们成为土八路的书法家一起,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一无既往的追求,我看到了什么是人生的真实,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为真是的艺术家。
扛着摄像机走进刘哥简陋的`小屋,简单陈旧的摆设,和墙上一幅幅优雅的书法作品显得格格不入,简陋的实在无法取景,但是我还是坚持要冒着被老板骂的风险为他做一期节目,刘哥三十多岁还没有娶上媳妇,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坚持在自己的书法道路上。和他谈到他的母亲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沙哑,听这他唱着自己的歌,我仿佛走进了他的世界,看到了他九泉之下没能瞑目,含辛茹苦将他养大的母亲。
刘哥有一副好嗓子,每次去他那里都要求他为我唱刘欢的《弯弯的月亮》,闭上双眼静静的听他哼唱是一种享受。在他简陋的小房子里还有两个高档的音响,吊在屋顶,为他的小屋增色不少,每次去那里他都要打开他的堆满光盘的柜子,为我挑我喜欢的音乐放给我听,他以这样的方式来款待他的铁哥们。
不久刘哥去了上海,没有人能联系上他,别人都找不到他,我也没有试着去联系他,我知道他有他喜爱的书法事业陪伴,他并不孤独。在他去上海的日子里我回家结了婚,走在了他的前面,我告别了让我留念的单身生活,回到西安以后,就很久没有到过书院门,也不愿一个人做到他的房间里去听音乐。
成家以后没有之前那么轻松,在我意识里男人应以事业为重,之前的打算,是要事业小有成就以后,再解决婚姻问题,可是最终我没能坚持,没能像刘哥那么执着。结婚以后我的小家没有多少积蓄,这点积蓄还没能付买房子的首付,我的压力更大了,我决定回老家发展,能省一点开销。在我没能离开西安之前,我有幸再次见到刘哥一次,他回了一趟西安,因为工作不允许,我没能和他聊多久,他知道我买房的消息,就拿起毛笔在他布满灰尘的案子上为我写了两幅字,让我挂在新房的客厅。临走惜别坚持送我到大门口,嘴里念叨临行的话,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回上海,我回老家,我们没有机会再见面,那一刻,我看到刘哥的眼睛湿润了,我走出大门没敢往后看,我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情绪,被路边的小贩看到会耻笑。
刘哥回上海那天,我没有去送他,只能将我们的情谊用文字铭刻,我衷心祝愿刘哥,刘熙墨老师能在他的书法道路上越走越远,此时他的歌声又回荡在我的耳边“一身疲惫的牛仔装,一套空空的旅行囊,身后是妈妈望断的目光。。
老师的感人故事 15
200*年11月29日上午,有着“最美的山乡女教师”美誉的王锐身披婚纱,脚蹬花车,行进在四川省雅安市的大街上。坐在她身边的是满面春风的新郎刘明波。大街两边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大家都为这对新人送上诚挚的祝福。
有谁相信,2006年8月,一场车祸让刘明波变成了植物人。女友王锐深情呼唤了57天,把刘明波从沉睡中唤醒,并不惜举债十多万元,让刘明波重新站了起来,也为自己披上了婚纱……
美女爱英雄 一个老套故事的开头
王锐,四川省荥经县泗坪中学的老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似乎还情窦未开。亲朋好友给她介绍男朋友,都被她一概拒绝。有人说她还没有长大,也有人说她不食人间烟火……
2002年国庆节刚过,王锐走进校园,就听同事说花滩中学一位老师被人打伤住院了。
“当老师还打架?莫名其妙!”王锐一听,不屑地说。
“那位老师是为了救学生,被几个街痞打伤的。”王锐从同事口中得知,这个被人打伤住在医院的老师叫刘明波,人称“老帅哥”,是荥经县花滩中学的老师。
刘明波的老家在荥经县民建乡竹阳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体弱多病。刘明波排行老三,大姐出嫁了,二哥一直头痛得厉害却又查不出病因,长期服药:嫂子丢下才两岁的儿子,离家出走了。
刘明波因为交不起学费多次辍学。1992年刘明波高中毕业,为了给二哥挣药费,他便踏上了外出打工路,一干就是三年,挣回了几千元钱,解了父母的燃眉之急。
“我要读书!”在外打工的日子,刘明波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1996年,他参加高考,考上了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靠贷款完成了学业。
虽然王锐并不认识刘明波,但作为“老帅哥”的小师妹,王锐早已听说过有关刘明波的故事。王锐也毕业于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明波1999年7月毕业,王锐同年9月入学。
当王锐得知是“老帅哥”挨打后,一整天都心神不定。她的心思被一位女同事看在眼里,便半开玩笑地对她说:“我跟‘老帅哥’是同学,要不我给你引见一下?”
就这样,两人见了面。
王锐爱上了刘明波。有好心人劝她:“你家境不好,再找一个比你家更糟糕的,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刘明波的二哥吃了十多年的药,花了好几万元,最后还是撒手而去。并留下一个11岁的侄儿,抚养侄子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刘明波头上。
不久,刘明波的弟弟又出了车祸,刘明波借钱救活了弟弟。
然而,正当他们一路艰难前行时,没想到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向他们袭来……
买爱情玫瑰 惨遭车祸成植物人
2006年8月4日,花滩中学初中毕业生高中上线率破天荒地超过了全县很多学校,刘明波是毕业班年级组长,他打电话向王锐报喜。“我要给你一个惊喜!”刘明波生平第一次走进了花店。他看着一束红玫瑰要好几十元,舍不得买,最后掏出5角钱,买了一枝。
走出花店过了街,当刘明波一只脚踏上街沿时,突然后面传来“哐啷”一声巨响。正要回头看,一辆疾驰的摩托车翻车倒地后径直向他冲来,他只觉得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可能的!怎么会是他呢?”王锐得到消息后,头脑一片空白,踉跄着跑向医院。当她赶到医院时,检查结果已经出来:两腿粉碎性、开放性骨折,锁骨骨折……更严重的是脑干、大脑皮层损伤严重,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王锐听完医生的'话,几乎站不稳了。
看着病床上血肉模糊的刘明波,王锐哭得死去活来。
哭泣中的王锐把脸贴到刘明波脸上,这一贴,刘明波竟然睁开了眼睛。他盯着自己的右手,挣扎着说了几个字:“你……来……了……就……好,玫瑰……”他满是鲜血的手竟然还攥着那朵鲜艳的红玫瑰。
王锐的父亲王秉峙听到刘明波受伤的消息后,马上赶到医院。王锐一下抱住父亲:“爸爸,他要是走了,我怎么办啊!”
王秉峙是位朴实的农家汉子,他看着血泊中昏睡不醒的刘明波,并没有退缩,转身就去找肇事者。可他见到肇事者后,心一下子凉了半截:那人的摩托车是赊来的,无牌无证,而且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什么家产都没有。那人也受了伤,躺在病床上无钱治疗。
王秉峙一溜小跑赶回家,从亲戚朋友手中借了4万多元,又跑回医院。经过六七个小时的抢救,刘明波被推出了手术室,清醒了一会儿,又陷入昏迷中。
刘明波的父亲刘成括已年过古稀。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大儿子死了,小儿子残了,寄托着全家希望的二儿子现在又躺在病床上一动也不动。看着忙前忙后的王锐,刘成括把她叫到跟前:“姑娘,你走吧……别拖累了你。”
“爸,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儿媳妇了,你就把刘明波交给我照管吧……他要是走了,我就是你的女儿。”王锐跪倒在了老人面前,老人感动得泪水直流。
一天天过去了,刘明波一直没有醒过来。脑外科、神经科医生会诊后得出结论:刘明波如果再不醒过来,可能就永远成为槽物人了。
唤醒植物人的山村女教师(2)
感天动地57个昼夜唤醒植物人
“我不信,刘明波不会丢下我不管……”暑假期间,王锐已托人找好了房子,本想租房也要把婚礼办了……要是刘明波有个三长两短,自己怎么活啊?
王锐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心爱的人唤醒,让他重新站起来。从此。只要有空,王锐就趴在刘明波的病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不停地呼唤:“明波,你不能走。我们不能没有你啊!”
“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去郊游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忘记了世俗的一切,尽情地欢笑,尽情地嬉戏,是多么快乐啊……还记得那天你对我说的话吗?你说会一辈子照顾我、爱我。还把我背下了山……”
王锐每天守护在刘明波身边,双手轻柔地抚摸刘明波的脸。白天黑夜,王锐一遍又一遍地讲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讲到动情时,不停地亲吻着刘明波毫无表情的脸……
开学了,刘明波没有醒,荥经县教育局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全县教育系统组织捐款。教育工会送去了6000元的慰问金,并把王锐借调到严道二中,方便她照顾刘明波。
刘明波什么知觉也没有,大小便失禁,床上污秽不堪。常常是王锐刚刚收拾好,他又排泄了一床。王锐总是默默无言地把一切重新清理干净。
经过多次会诊,医生做出结论:刘明波已经成了植物人,如果能够苏醒过来,除非奇迹发生。
此时,刘明波似乎正行走在一个永远也没有尽头的黑洞里。四周很安静,仿佛前方鲜花盛开,有人在向他招手。而身后又有人喊他回头:“波波……波波……”刘明波终于想起来了:是女友王锐在呼喊他,怎么刚睡觉又要喊我吃早饭?心里涌起一阵温暖,他睁开了眼,看到泪眼滂沱的王锐正伏在他身边,深情地呼唤着他的名字……
“波波,你醒了?刘明波醒了!”王锐哭喊着冲到了医生办公室。
受伤57天后,沉睡的刘明波终于被王锐唤醒了。
举债十几万让爱人重新站起来
睁开眼的刘明波并没脱离危险。医生告诉王锐,他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尽管此次事故责任最终认定由摩托车驾驶员负完全责任,但肇事者身无分文,治疗费还得刘明波自理。
对刘明波这个早已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高额的治疗费根本无法承受。这个重担最后还是落在了王锐的肩头,王锐借遍了所有的亲友,“帮我救救刘明波吧!我给你们跪下了……”少到几十,多到几千,拿着救命钱,王锐几乎都要下跪感谢。
周围的亲友都借完了,王锐把电话打到了在成都工作的姨妈李增华家。
听清楚刘明波的伤势后,当医生多年的李增华自然知道刘明波凶多吉少。“刘明波是死是活,我都认了……你救救他吧!”王锐哭着说。李增华叹了一口气。先后几次托人带回5.8万元救命钱。
终于凑够了第二次手术的钱,刘明波被送进了手术室。手术是痛苦的,刘明波痛苦地呻吟了9天9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锐说:“那真是撕心裂肺。看见他满脸豆大的汗珠。一声连一声的呻吟,我的心如刀绞。”
付不起高额医疗费,刘明波只能拄着双拐回家休养。为了能够早日站起来重返讲台。刘明波抓紧时间锻炼。不料又出了意外,左脚固定钢板的受力螺丝钉断在骨头里,只能暂时用石膏固定着,右脚受力螺丝钉又外突了,一动就钻心般地痛,双脚不能动弹。刘明波再次住进了医院。
2006年12月。刘明波花光了王锐一家借来的十多万元,还欠了荥经县医院8000多元治疗费,他只得“逃”出荥经县医院,回到家中休养。
刘明波死里逃生,他和王锐的心思都花在了筹钱治疗上,其他的都顾不上了。有时,连一袋食盐都买不起,一连好几天吃白水菜。
唤醒植物人的山村女教师(3)
王锐和刘明波婚礼现场
披上婚纱 雅安市民替有情人圆梦
王锐和刘明波执着、凄婉的爱情感动了很多人,素不相识的人们纷纷赶到医院探望刘明波,认识的,不认识的,病房里堆满了水果、鲜花和千纸鹤。荥经县教育局先后两次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募捐活动,为刘明波筹款3万余元。众人的关爱,为刘明波鼓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也点燃了他重返讲台的希望。
“一年多没有到学校了。我放心不下我的学生。”2007年11月27日上午,刘明波在王锐的搀扶下,终于回到了花滩中学。客车驾驶员也很感动,二话没说,多绕了1公里路,把刘明波送到学校门口,所有乘客无一人反对。 “刘老师回来了!”同学们在校园内奔走相告。他们涌到学校门口,争着要背刘老师进校园。在校长周建新等人的簇拥下,刘明波来到教室,看到了他曾经教过的学生。
刘明波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学校。同学们依依不舍:“刘老师,我们等着你回来!”刘明波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我一定回来……”
“我们要为刘明波圆梦。让他当上新郎,让他重返讲台!”刘明波、王锐的生死恋感动了雅安市民。“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王锐是中国最美的山乡教师!他们的梦想,我们替他们圆!”
12月28日,雅安市民自发地开展了募捐活动,当天收到捐款5000多元。
12月29日,由《雅安日报》主办的公益性婚礼在雅安市举行。刘明波的学生刘婧已经上大学了。听说重新站起来的刘老师要当新郎了,特地从成都赶回来,执意要给师母王锐当伴娘。
在婚礼进行曲中,只见新郎刘明波拄着拐杖。和新娘相依相偎,缓缓地踏上了红地毯,一步一步走上了婚礼舞台。每走一步,刘明波都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钢针紧紧地扎着腿骨,痛彻骨髓,但他依然面带微笑。
“去年8月4日,我没有送到玫瑰花,今天一定要送到!”刘明波张开双臂,把新娘王锐紧紧拥在怀里,用嘴唇叼着玫瑰花,送到新娘口中。两人一起朗诵他们的爱情宣言:“一路的艰辛有爱相伴,人生的永恒用爱渲染……”
那一刻,台上台下,激情似火。台上的新郎新娘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台下的嘉宾都热泪盈眶,共同见证了这份真挚的爱情。
2007年12月26日,笔者走进了刘明波、王锐的“爱情小屋”。出租屋里家徒四壁,刘玉波坐在床边,双脚浸泡在热水盆中;王锐正在一旁忙着,温馨满屋。
刘明波、王锐接受了笔者的采访。王锐说:“我们什么也没有,但我们有爱。面对死亡,我们艰难地挺了过来,还有什么困难比面对死亡更可怕?”
刘明波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纵然将来站不起来。我坐在轮椅上也要重返讲台!”
【老师的感人故事 】相关文章:
关于老师的感人故事08-29
老师关爱学生感人故事11-02
关于教师的感人故事02-23
教师感人故事优秀05-07
教师节感人的故事02-27
【热门】关于教师的感人故事04-19
最美教师感人故事简短05-07
教师感人故事(精选17篇)06-08
冬至感人故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