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总结

时间:2024-09-15 17:04:30 总结范文 我要投稿

病虫害防治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病虫害防治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病虫害防治总结

病虫害防治总结1

  0引言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1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转贴于

  3.2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3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适地适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6营造混交林(注意树种搭配),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7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4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4.1昆虫病原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2昆虫病原真菌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4.3昆虫病原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4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4.5植物源农药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4.6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病虫害防治总结2

  1试验目的

  在小麦的播种期、幼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等生育期通过使用不同药剂,对小麦的苗期病害及麦田杂草、中期病害、后期蚜虫等小麦常见病虫害进行防治,调查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增产效果。

  2供试药剂

  播种期:亩用70%吡虫啉22.5克+40%萎锈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5克拌种。

  苗期:亩用5.8%麦喜10毫升+20%氯氟吡氧乙酸30毫升+56%二甲四氯30克

  抽穗扬花期:亩用80%戊唑醇10克+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1.8%阿维菌素30毫升+丙酰芸苔素内酯5毫升。

  灌浆成熟期:亩用10%吡虫啉40克+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

  3试验地点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地点选在我县小麦种植较好的`韩庄镇的魏屯村,试验面积20亩。

  4试验地基本情况

  各试验地块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适宜小麦种植的黄棕壤土,PH值6.9-7.1,前茬作物种植的花生和玉米,秋作物收获的先后,于9月26日用大型拖拉机对地块进行了翻耕,耕前亩施复合肥80斤,尿素20斤,耕后耙平待播。

  5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取大区试验法,不设重复,试验面积为20亩,试验区内留1亩不施药,作为对照。

  6试验步骤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在小麦播种期、幼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按照供试药剂所列顺序及亩用量,严格配制好各试验点对应面积的用药量,第一次按拌种方法进行拌种,其余各次根据施药时间,分别用3WX-280H自走式旱田作物喷杆喷雾机进行茎叶喷雾施药。试验每次用药情况见附表。

  7调查方法

  7.1在小麦出苗5天后,采取三点取样法,每点查1米长调查基本苗数,出苗30天后调查纹枯病及地下虫等对麦苗的危害情况,计算拌种剂对苗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在小麦出苗后60-90天内进行化学除草,越冬前或返青拔节前,根据麦苗长势、草龄及天气情况进行化学除草,施药前采取三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平方米,查杂草基数,药后15天左右采用同样方法调查杂草受药害情况,并计算防治效果。在小麦抽穗杨花期(4月中旬前后)用供试药剂进行一喷三防,施药前仍采用三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0株,查看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情况,查看病株率,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施药后20天左右采用同样方法,再次调查以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计算病情指数,计算防效。在小麦灌浆期用供试药剂对小麦穗蚜进行防治,施药前采用三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株,调查蚜虫基数,药后7天左右按药前调查方法再次调查蚜虫数量,并计算防效。试验的调查情况见附表。

  7.2小麦收获前试验点仍采用3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米双行的株数,除以行距,计算亩穗数,然后从中拔出一丛,选择大、中、小皆有的10穗,计算穗粒数,收获后逐一称试验点的千粒重,计算出试验点施药区与对照区小麦亩产量,然后对比,计算增产效果。详情见附表。

病虫害防治总结3

  一、指导思想

  以《市城建局关于印发年市城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号)精神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坚持预防为先,防治与除治并重,切实加强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和科学防治,根除疫点,压缩疫区范围,有效控制以美国白蛾为首的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我区生态安全。

  二、总体目标

  对全区公共绿地和风景林地实行全面监控,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根除,确保城区不出现灾害。根除孤立疫点,压缩发生范围,大幅度减轻灾害。针对美国白蛾、绢野螟、蚧壳虫、锈病、褐斑病等常见病虫害的发病期,因地制宜地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防治方法,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御病虫害的能力。治理后,有虫病株率控制在0.3%以下,防治率、无公害防治率、监测覆盖率均达到100%。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年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区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监控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各街道绿化专干

  四、阶段划分

  1、集中防治阶段:6月1日—9月20日,各责任单位开展防治工作;

  2、总结阶段:9月20日前形成书面总结,报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绿化科;

  3、检查评比阶段:在集中防治阶段,由城建局联合各街道、各单位,不定期组织联合检查,评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病虫害防治成果,检点是物业小区、弃管绿地和公共绿地。

  五、责任分工

  为明确辖区内各类绿地病虫害防治责任,根据绿地性质分工如下:

  1、公共绿地。由区园林处负责。将城区按地域划分,园林处以班组为单位组织专业人员监测病虫害发病期。提前组织采取喷洒化学药剂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繁殖。针对美国白蛾第一代虫期整齐,幼虫网幕多分布于树冠下,方便作业的特点,在幼虫破网前组织力量,集中剪除网幕。对所有树木建立档案,完善树木管护工作机制,建立树木管护问责制,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加大监管力度。

  2、风景林地。由区风景林管理处负责。以生物防治方法为主,加大施放周氏啮小蜂及病毒杀虫剂的力度,结合化学药剂的喷洒、人工剪除网幕等方法,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同时,对群众做好病虫害危害和防治的宣传工作,发动临近山林居住的群众,随时监测病虫害的爆发。

  3、居住区绿地。由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分局和各街道办事处城管科负责,各社区积极配合。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利用高枝剪、药箱等工具防治,由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分局监督防治;无物业管理的小区,由街道、社区上报往年易发病区域,由区城建局绿化科、园林处组织喷洒药剂,并由街道组织人员巡视、监督监查。各街道要动员社会力量,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有偿剪除网幕工作。同时,要开展好社会认养、认管及群众绿、护绿活动,力求做到每棵树都有人监管,城建局绿化科和园林处为其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居民生活不受病虫害的影响。

  4、企事业单位及院校绿地。由各街道牵头,各企事业单位和院校具体负责。各企事业单位和院校要分别成立病虫害防治领导机构,制定科学有力的防治措施,及时预防、监测,并积极防治病虫害。

  六、几点要求

  1、建立防治周报制度。各街道、各单位将辖区内防治情况每周四报区城建局绿化科(报表样式见附表),区城建局绿化科将汇总情况向有关领导报告。

  2、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区城建局与各街道、各单位,各街道与各社区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人,把措施落实到位。接到病虫害举报电话,必须尽快解决,不超过两天给予答复并解决。如果因处理不及时而被新闻媒体曝光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出现重大问题除追究当事者的责任外,还要追究单位领导责任。

  3、科学防治。要全面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尽早、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加强疫情控制,采取人工、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展开防治工作。

  4、广泛发动。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植物病虫害的相关知识,提高市民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意识,调动公众参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发动、共同防治的良好氛围。

  5、严格奖惩。建立病虫害防治的.奖惩措施。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在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适当予以表彰;对领导不力、没有落实预防和除治措施,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常见植物病虫害发病时期及防治方法

  1、5月份易发病虫害为绢野螟。主要发病于小叶黄杨,5月份是幼虫期,可以喷洒有机磷杀虫剂(如敌敌畏、氧乐果、速扑杀等)防治。

  2、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第一期美国白蛾。针对白蛾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采用群众防治与专业防治相结合,人工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以无公害除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一,针对美国白蛾第一代虫期整齐、幼虫网幕多分布于树冠下方便作业的特点,在幼虫破网前组织力量集中开展除治。首先,对分布于树冠下方,未破网的幼虫进行人工剪除,对剪除的虫害枝条进行集中销毁或喷施药剂,除治白蛾。其次,对剪除过虫害的树木进行喷洒“灭幼脲”等生物杀虫剂,抑制3龄以下幼虫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在脱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虫体呈畸形而死亡,俗称“小老虫”。通过此方法除治已破网的幼虫,对有益生物和天敌无不良影响,对人畜安全。第二,释放“周氏啮小蜂”。首先,要在白蛾化蛹期释放;其次,释放的能量要超过美国白蛾数量的3倍;再次,释放“周氏啮小蜂”后,应注意保护,不能对树木喷洒对其具有杀伤作用的杀虫剂。第三,设置对美国白蛾具有诱杀作用的黑光灯。在易发生白蛾危害的地区、树种附近放置黑光灯,诱杀白蛾的成虫。第四,喷施持效期长且环保的病毒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Bt),其为细菌性杀虫剂,对白蛾能产生内外两种毒素,主要是胃毒作用,害虫吞食后进入消化道产生败血症而死亡,并且对作物无害,不杀伤天敌。

  3、6月草坪病害。主要预防草坪褐斑病和锈病等,可以用广谱类杀虫剂预防。

  4、7月上旬至8月为第二期美国白蛾破网。要加大防治力度,全面控制虫害蔓延。

病虫害防治总结4

  一、病虫草害发生及防治完成情况

  20xx年我场病虫草害发生总体呈偏轻发生年份,零星地块存在纹枯病、褐变穗等病害的发生。全年完成病虫草害防治面积72.1万亩,其中水稻稻瘟病防治实施航化面积47万亩。

  二、病虫草害防治实施情况

  一是切实做好草害的防治工作。农场针对不同田块主要杂草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并提供针对性强的有效药剂,做到安全高效的防除杂草。每个管理区都下发了难除杂草的推荐配方及使用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全场的科学除草工作。全场化除面积达到72.1万亩,防效达到95%以上,没有出现草荒以及药害现象。

  二是做好虫害的防治工作。农场虫害防治,以水稻潜叶蝇及负泥虫为重点,兼治二化螟、稻螟蛉等虫害,在秧田带药下田的基础上,依据病虫发生规律,遵照上级主管业务部门《植保技术手册》,因地制宜,适期有效防治。

  三是病害的防治工作。水稻稻瘟病是目前很难治理的一种病害,除品种本身抗性外,栽培因素,不良气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在培育旱育壮苗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农业措施要做到科学灌溉、科学施肥、合理密植、健身防病。化学防治要严格按照不同品种的水稻生育进程进行防病,确保在最佳时期内防治。防病要根据不同时期采用不同配方,叶瘟的防治以预防为主,适期早防;穗颈瘟、枝梗瘟和粒瘟的防治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配方要选择复合药剂,防治穗颈瘟、枝梗瘟和粒瘟同时兼防其它病害。每次防治病害时,时期在理论时间基础上,提前3d。叶瘟在十叶露尖即防;穗颈瘟,田间见穗即防;粒瘟枝梗瘟在穗颈瘟防治后的10~12d防治。鞘腐病的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种子田或无病株上选留种子;一定要将病稻草残体处理干净;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施硅钾肥;在水稻孕穗期、抽穗-齐穗期进行化学防治。褐变穗的防治,改变单一种植结构,做到品种多样化;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施硅钾肥;为防止稻叶早枯,实施浅水灌溉,增强根系发育,保持水稻活力;病稻秆和禾本科杂草枯死叶割后尽快移出田外,防止孢子大量繁殖;在水稻孕穗末期、齐穗期施药防治。水稻细菌性褐斑病,要加强检疫,防止病种调入和调出;浅水灌溉,防止回水串流;利用配方肥,合理配施但磷钾肥,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处理好带菌稻秆;11叶品种水稻在9.1~9.5叶期、孕穗期、齐穗期施药化学防治。防病坚持全面积防治3遍,尤其是高产创建田、科技示范带、种子田、低洼地号以及往年发病地号,或施肥量高,发生危险大的.地块,加以重点施药预防。

  三、防病体系的构建与模式

  一是构建预测预报系统。在每个基层单位和科技园区设立诱发圃,在全场实现稻瘟病诱发圃观测网格;利用固定孢子捕捉议和便携式孢子捕捉议对诱发圃实时监测;采取接种式诱发方式,观测病源孢子萌发及侵染情况,一旦任何一个诱发圃发生病害或接种有孢子萌发或侵染,立即全面积组织实施稻瘟病防治工作。

  二是构建温湿度与病害发生关系模式。温度适宜,湿度条件不具备,不发病;温度不适宜,湿度条件适宜,不发病;温度适宜,湿度亦适宜,可能发病;温度适宜,湿度适宜,田间有病菌,必然发病。

  三是构建施肥量与病害发生关系模式。氮磷钾施用不均衡,尤其是氮肥施用过多时,水稻养分需求与供给发生不符,水稻植株体内游离氮素过多,为病菌孢子萌发提供生存与萌发侵染条件,会加快孢子萌发和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

  四是构建水层管理与病害发生关系模式。水层过深或长期处于淹水状态,水稻根系无法获得氧气,厌氧呼吸占主导地位,土壤中铁离子附着根系,根系吸收养分及呼吸能力降低,发育不良,导致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受抑制,水稻植株抗病性和抗逆能力降低,病菌极易侵入,造成发病。

  四、病虫草害防控主要措施

  1.目标明确、切实做好防治工作准备

  农场高度重视病虫草害的防控工作,认真做到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和防控措施“三个”到位,严格把好监测预警、技术培训、配方优选和规范施药“四个”关口。各管理区都成立了以管理区主任为组长的重大病虫草害防控小组。通过电视及信息平台病情预报,宣传动员广大种植户做好病虫草害的防控准备。我场将防治工作作为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保病虫草害防治所需资金、防病药剂、药械和各种防病物资及时到位,各管理区早动手,早准备,在3月20日完成了药械及防病虫害药剂的准备。

  2.加强宣传,推动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充分利用电视、手机短信、“送达书”、板报、条幅等多种媒介形式,全方位宣传病虫草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要求各单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开好两级会,以会代训,做到会议开好,电视报道,资料存档,不落一户,不留死角,确保到位。在每个生产阶段病虫草害防治前,各管理区、作业站除召开现场定标会以外,每个技术员组织所分管的农户召开定标现场会,指导农户防治方法、药剂选择、防病配方、防治时期、防病药械、防病事项,加强对种植户的正确引导,集中搞好田间指导和技术培训,使农户更科学地掌握病虫草害的预防和防治技术。

病虫害防治总结5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林业建设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面对森林病虫害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要加大防治力度,就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确保森林能够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沙桥镇位于南华县西北部,这里林业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314400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1.5%,其中的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71.07%。从沙桥镇的森林树种来看,主要为云南松、滇油杉等。近些年来,森林病虫害呈上升趋势,主要的害虫为云南松叶蜂、思茅松毛虫、云南松小蠹、楚雄腮扁叶蜂等,给森林造成严重的伤害,需引起当地林业工作者的重视。

  1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原因

  1.1自然因素是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原因

  南华县沙桥镇春季风大,夏季和秋季多雨。在沙桥镇内西境多山,气候寒冷,阴雨绵连的季节就有冬季之感。受到风、雨水和温湿度的影响,会造成森林病虫害,特别是当地的灾害性气候,是森林病虫害的重要因素。比如,沙桥镇的春天多风且干旱,特别是周围的农田出现病虫害,就会威胁到林区。

  1.2人为因素引发森林病虫害

  沙桥镇为了扩大林地面积,就增加人工造林面积。但是,所栽种的树种单一,使得生态系统脆弱。当局部林地出现病虫害,就会快速蔓延。为了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必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消灭缓解森林病虫害的作用,但是一些害虫的抗药性有所增强,导致这些害虫不仅没有被彻底消灭,反而使森林原有的生态系统被打破。此外,监测人员没有对森林病虫害提高认识度,而是被动采取灭虫措施,而没有建立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不仅大量的资金被浪费,还损失了木材资源。

  2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

  2.1遵循生态学的原则

  森林本身就形成了生态环境。要做到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就要对依赖于森林环境中生存的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森林中生物的新陈代谢,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在遵循生态学的基础上对森林病虫害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不仅对于森林的生态结构以调节,还可以营造一个适合于害虫的天敌生存的环境,以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

  2.2环境保护的原则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采用多种防治措施。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采用单一的防治措施,诸如采用化学药物防治措施、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等等,虽然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比如,化学药物防治中所使用的药物会对森林中的生物造成威胁,甚至威胁到人类。将化学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措施相结合,化学药物使用量减少,注重生物防治的运用,可以促进森林环境保护。

  2.3降低成本原则

  森林病虫害会使森林所创造的经济效益降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一项指标就是经济允许水平,即森林病虫害的程度低于病虫害防治指标,就无需采取防治措施,这就是从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的角度考虑的。从森林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根据病虫害情况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可以降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成本,且获得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3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1运用营林造林技术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

  营林造林可以对森林的生态环境进行调节,通过营造混交林,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通过采伐、造林等环节,选育具有较高抗病虫能力的树种,并实施必要的管理措施,可以通过提升森林自控能力防止病虫害发生。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没有合理的植被条件,使得基于森林环境而形成的生物群落缺乏合理性。病虫害的天敌生物没能够实现森林生态平衡。所以,要根据南华县沙桥镇的森林环境,因地制宜地应用营林造林技术,并实施必要的管理,对预防森林病虫害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在营造混交林时,选择生长期短的优质苗木,切忌选择没有顶芽、根系不发达的苗木,更不可以选择染有病害的苗木,根据树种的特性进行种植。对于纯林进行改造,种植一些阔叶树,当混交林形成后,使病虫害的天敌在混交林中栖息繁衍,由此而对森林生态平衡发挥促进作用。

  3.2提高森林植物的抗逆性

  森林植物的长势与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存在着相关性。如果树木的长势不好,就容易有病虫害出现。要有效地预防森林病虫害,就要提高森林植物的抗逆性,加强森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森林中长势差的树木,要注意松土、施肥,并及时浇水,以使树木的抗病能力增强。秋季和冬季是森林树木的修剪季,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病虫害的繁殖率。要将枯死的树枝,染上病虫害的树枝剪去,以防止春季森林病虫害大量繁衍。此外,林业工作人员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区域范围内的森林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建立病虫害数据库,并满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3.3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避免次生灾害产生

  对森林病虫害有效控制,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即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控制害虫的繁衍率,以维护森林的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就是要创造生物防治环境,降低化学药物的使用量,通过加强害虫天敌的放养和繁育,减少害虫数量。但是,在森林环境中引入害虫的天敌,需要对有关害虫的资料进行分析,以确保引入的害虫天敌发挥控制森林病虫害的作用。

【病虫害防治总结】相关文章:

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论文12-14

生物防治工作总结01-11

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结11-17

糖尿病防治知识总结05-06

麻风病防治宣传总结01-05

公司职业病防治总结11-07

【推荐】生物防治工作总结02-28

【荐】生物防治工作总结02-28

地方病防治工作总结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