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时间:2024-09-15 17:47:19 农业经济管理 我要投稿

农业推广论文锦集(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推广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推广论文锦集(15篇)

农业推广论文1

  一、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力求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目前,《农业推广学》课程授课对象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农学、园艺、畜牧等专业的农科学生;一类是其他非农科专业的学生。授课学时均为36学时。在很多学校这几个专业的授课内容基本相同,没有过多考虑专业间的差别。因为和专业结合得不够紧密,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教学效果相对较差。20xx年以来,我们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提出了针对不同专业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农科学生而言,今后很可能就要从事具体农业方面的推广工作,我们讲授的内容相对较深,要求系统而丰富。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一般原理和理论,而且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如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农业推广项目及其管理等较难懂的内容。教学中所举实例要充分体现农科专业特点,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强调的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最好选用近期的影响较大的成功案例。比如为了说明农业合作社这种新形势下的产物,我们举了武汉强鑫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例子。通过讲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工作运行机制和取得的良好经济社会效益,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本内容,学习效果良好。而对于非农科专业学生,讲授内容浅而易懂。主要讲解本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我们着重讲授了也能够适用于一般人群的农民行为及行为改变,农业推广沟通、农民心理、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等知识点,还特别强调这些内容适用于其他营销活动,也可以指导学生思维和将来的就业面试,等等。而对于后几章如农业推广项目及管理、农业推广组织及管理等均简单讲解或让学生自学。案例选择也侧重于具有普遍指导或借鉴意义,旨在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

  二、讲好绪论和各章节引言,注重课程内容的导入环节

  绪论和每一章节的引言部分非常重要,在这里会给学生交代清楚,我们要学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应该如何学,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后面正文的内容。如在讲授《农业推广学》绪论时,除了讲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历史、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况、农业技术推广的新体制、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习与研究农业推广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外,还要详细介绍我国农业推广的一些骄人的业绩,让学生意识到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出学生的自豪感。也让学生认识到了目前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大学生的使命。这样学生对本课程的求知欲必然得到较大增强,学习起来会更加投入。又如在讲授第七章《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时,首先列举在国内外农业方面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比如我国的杂交水稻,抗虫棉,国外的先进农业设施,等等,如有可能多收集学生熟知和感兴趣的有关图片或视频片段,进而把话题引入到优秀的农业科技成果未应用于生产之前,仅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其进行推广,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巨大的生产力。通过这种简单的陈述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本章所要讲授和讨论的问题交代清楚。

  三、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讲授第四章《农民行为及其改变原理》章节的重点部分———“农民行为改变规律”时,就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授课。第一步先介绍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和阻力,第二步要求让学生尽量提出改变农民个人行为的策略,同时要求他们不要对别人的想法做评论和批评,以便大家尽情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力。这时候教师的角色就是记录员,把大家提出的想法写在活页挂纸或黑板上,不加任何评论和批评。第三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提出的策略,并进行分类,放弃不合适的或无关的想法。第四步是对分析结果进行选择。这种授课方法有高度的参与性,会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这种方法花费时间较多,教师要注意保持创造性思维的方向性。再比如讲授第九章《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第三节农业推广方法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授课。第一步教师要编写剧本,描述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的情况。第二步要介绍角色扮演的目的。选出愿意参加演出的学生,其他学生充当观众,给自愿参加角色扮演的人员时间,并帮助他们排练。第三步是参加角色扮演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表演。第四步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下结果,将扮演结果和课程目的结合起来。最后,由角色扮演者结合课程内容自己说出什么地方表演得好,什么地方还有待提高。这样能使学员快速领会课程内容,获得应对农业推广问题时的信心。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当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想在36个课时内完成农业推广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管理四大部分共十七章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度很大。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农业推广学》课程,发挥其信息量大,集图像、声音、图片、文本、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的优势,节省教师板书时间,不但能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而且能使学生获得传统教学条件由于时间等条件限制无法获得,但是对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又有帮助的信息或课外知识及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内容、技术,等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还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共同提高。例如,在讲授农业推广组织类型及国外有代表性的农业推广组织情况时,要介绍的内容多,还要讲解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对我国农业推广组织的启示。用传统的授课方法“满堂灌”,学生接受起来很被动,缺乏主动性,而且远不如多媒体授课营造的气氛宽松。在有限时间内,教师可以利用精心设计的多个页面展示内容,还可以加些这些国家的农业推广方面的图片,通过反复播放、回放,以使学生看得更加清楚,大大增强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五、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三农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尤其对于学习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问卷,分组调查农业生产情况,实地了解农户创新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户创新采用的动力和阻力,熟悉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的具体应用。调查结束后,每组写出1份调查报告,内容要反映出农户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促使农户创新的策略和方法。还可以根据被调查村的生产经营现状,进行案例分析,并且通过查阅相关的农业信息,为该村的农业生产发展选择推广项目,这样既服务了农民,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农资市场或农业科技市场做调查和咨询活动,了解农资经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农民对农资服务的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且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工作,不再是单纯的产中技术指导,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全程服务,农业推广经营和营销技能也是推广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

  六、请农业推广专家进课堂,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

  农业推广专家不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参与过很多实际推广工作。他们的现身说法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第十章《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技能》时,我们邀请了安阳市小麦研究中心郭瑞林研究员做了关于小麦新品种推广试验与示范的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学生对试验方案的拟订方法与实施步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讲授第十四章《农业推广项目及其管理》时,我们充分利用我校正在承担的国家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的有利条件,请有关负责领导详细介绍国家这项专门针对农民的民心工程,讲解培训班如何从创业设计、市场考察、实践学习、创业发展等环节入手,培养农民创业意识,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并举了很多优秀学员创业成功的实例。学生既受到了鼓舞,又对农业推广项目实施步骤、管理原则、方法等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

农业推广论文2

  摘 要:农业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向农业生产转化的基本途径。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人员情况、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发挥情况、农民农业服务技术的获取情况、农业服务技术的推广情况等方面总结了农业技术推广的现况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农业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向农业生产转化的基本途径。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人员情况、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发挥情况、农民农业服务技术的获取情况、农业服务技术的推广情况等方面总结了农业技术推广的现况,分析了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因素,即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合理。

  关键词:农学论文发表

  1技术因素

  谈到农业技术,人们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栽培技术,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在大田生产中,管理只是一个环节,主要指追肥灌水、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农艺措施,农业生产从规划、建设、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涉及管理问题。

  1.1 要正确认识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广与普及应用的关系

  广大专业研究技术人员和农民创造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有的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有的正在试验、示范,不久就会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还有的正在被创造或即将创造出来。但实际上,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觉得缺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渴望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农民总感到缺少实用技术,生产上不那样得心应手,经济效益总不尽人意。

  对待农业技术,目前存在两方面的错误倾向;一是推广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急于出成果,盲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倾向,已引进的还未消化,还停留在示范阶段,又在想尽办法引进,有的甚至未进行试验、示范就直接进行推广,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二是广大农民创造的很多现金技术的实用技术,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及时收集、整理、未能补充完善,即使发现了,补充完善了,又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成本也增加了,农民不愿意接受。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同时也要认识到,新品种并不一定就是优良品种,新技术也不一定就是好技术,必须经过试验、示范才能确定,才能进行推广。

  1.2 要正确认识农业技术落后与先进的问题

  以日光温室为例,当先进的蔬菜栽培管理技术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必然引起相关因素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日光温室仍然是蔬菜生成中最先进、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这仅是从蔬菜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角度上讲的。从实际生成上讲,日光温室的发展速度将会逐渐趋缓。原因是:一是日光温室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发展的空间有限;二是投资较大,回收期延长,见效缓慢;三是比较效益不突出,有些地区塑料大棚两茬以上栽培也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四是一代日光温室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重建的可能性不大。

  2资金因素

  农业技术推广正面临着“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境。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瓶颈。解决资金问题,总的趋势是要采取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从国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虽然也在逐年增加,但增幅相对较小,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产业的需求。争取地方政府投入资金也是很不现实的。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农民不愿将过多的资金投进去,用什么办法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呢?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公益性职能出题目,经营性职能做文章;采取股份制合作经营的方式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科技入户解决了人从哪儿去的问题,怎么干的问题,这种办法很值得推广。

  3信息因素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农业科技信息几乎涵盖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如农业科研成果、科研动态、栽培管理技术、新品种、产品加工、交易市场、产品供求信息等等。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非常广泛,农业科技报刊、电视专题节目、农业信息网、广播、广告、手机短信、口口相传等等。传播渠道很多,方式灵活多样,信息量庞大杂乱,难辨真伪。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发布功能,产前缺乏市场引导,产中缺乏生产技术指导,产后缺乏销售信息和渠道,信息难以传到生产经营者手中。二是中介组织发展缓慢,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尚难发挥其应有作用。

  4管理因素

  人们通常说的管理,是就大田生产而言,是指整个栽培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追肥灌水、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农业生产,,至少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应选用投资少、收益大的栽培模式;二是选用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配合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和适宜的调控手段,促进农作物生长健壮、减轻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目的;三是节水灌溉和配方施肥。合理的灌溉措施,既能有效节约水资源,又能创造农作物正常生长的环境;科学进行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氮肥和其它无机肥料的用量,不但能够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而且减少环境中的氨气、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改善了其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四是病虫害防治。必须使用低毒、低残留和无毒、无残留的农药,如生物农药等。

  5服务因素

  目前,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服务目的利益化、服务方式产业化、服务监管法制化的服务机制正在形成,这对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6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对农业技术推广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市场需求刺激农业生产规模而显示出来的。尽管技术推广与市场交易都是微观行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但其相互影响却是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的。研究分析市场因素,对农业技术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避免技术推广的盲目性,即可以控制推广规模,以适应市场需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二是通过技术服务、产品推介,发挥品牌效应,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引导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因此,研究分析市场在宏观上的调控作用,对农业技术推广很重要,也很必要。

  7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和法规,制度因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是宏观上的,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把握和执行的问题,把握好了,执行好了,利用好了,就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广大农民就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最终达到技术推广与增加收入双赢的目标。

农业推广论文3

  一当代农业推广教育

  始于19世纪中叶,其内涵最初被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界定为“大学的延伸”,即把大学教育的工作延伸到校园之外。到20世纪初,农业推广教育开始传入美国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教育陆续传入世界很多国家,并以不同名称和形式出现。虽然农业推广教育在不同时期被不同国家定义为不同名称或不同形式,但其中心涵义一直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授到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农业推广人才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即农业推广教育是培养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有能力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所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的人才[1]。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实际上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农业技术长期趋于停滞的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则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伴生的,除了农业内部内生机制有限的技术创新外,更多的是得益于农业外部科技发展从而对于农业内部有效地技术注入。因而,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抑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现代科技、信息、管理以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推广已经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们在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职称、学历偏低,农业技术技能比较单一而且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等问题依旧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推广作用和有效性的发挥。调研显示,我国现有农技、兽医、农机、水产、经营管理等五大推广系统,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推广体系,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机构189502个,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885021人,但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仅占3%、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8%;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省级农业推广系统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4%[2]。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相关比例,特别是知识、学历层次则要高得多,比如美国州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53.7%具有博士学位、37.3%具有硕士学位、9%具有学士学位。县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1.3%具有博士学位、43.3%具有硕士学位、55.4%具有学士学位[3]。相比之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培养农业推广系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自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设置和开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相比,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加侧重于应用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其内容基本涵盖作物等农业各个门类十五个领域。近年来,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全国年招生规模已突破10000人,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人才的涌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随着农业推广硕士规模的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比例不平衡。

  从整个农业推广硕士十五大领域报考、录取看,各领域间差异较大,一些传统技术性的农业推广领域,报考人员较少,而一些对农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经营管理科学等领域报考人员相对较多。据统计,20xx年全国总共有403个领域点,平均每个领域点录取人数为18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平均录取65人,林业领域平均录取27人,最少的草业领域仅平均录取4人。仅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录取人数就占总录取人数的45.8%以上[4]。目前,这一趋势仍然在延续和扩大。

  2.农业推广硕士人员结构的不平衡,农业推广一线特别是基层科技人员比例偏低。

  从近几年招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的来源看,真正来自农业和农村基层一线的科技人员不足1/6。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现代农业推广过程中如何实现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和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有效结合,影响现代农业推广的前瞻性、时效性、引领性、实效性的充分发挥。导致农业推广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就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单一的传统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需要。农业推广也开始更多的集中在非物质形态的技术和知识的推广上,因而,在农业推广各个领域中,一些“软科学”领域的报考、学习人员相对较多基本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其次,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领域宽泛,职业背景要求不具体,因而,近年来农业推广硕士报考生源中非涉农类的人员相对增多,其中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行政干部比例较高,真正工作在农业推广一线的报考人员少。因此,一部分培养出来的学员难以胜任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工作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学员无意于农业推广一线工作,仅仅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作为改变自己学历结构、进入涉农及非农行政管理机构、晋级增资的渠道和砝码。再次,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目前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功利化、学术化、培训化倾向,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中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物化技术领域,囿于传统的物质技术的传承模式,缺乏现代农业面向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所必须的市场分析、信息处理、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术;而农业推广硕士中的一些软科学领域,则缺乏必要的农业物质生产技术的了解和把握,特别是对于部分非农专业背景的学员来讲,存在较大的知识缺陷,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农业推广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国家政策优惠对于吸引基层农技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支持力度还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的人员普遍待遇较低,工作任务繁重,经济压力大,如果没有国家政策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仅仅依靠基层农技人员个人的力量难以承受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成本,使得部分希望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来提高自身的学历结构和知识层面的广大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望而却步,导致基层生产经营一线高层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偏低。

  三按照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原则

  结合现代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非均衡发展虽然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但是就农业推广的功能以及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有鉴于此,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应该逐步改变目前的非均衡发展格局,适应现代农业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推广人才的需要。

  1.适当调整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的内容结构。

  具体来讲,对于一些传统农业领域,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的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的推广领域,适当增加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分析、农业信息处理等相关内容,拓展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视野,使得他们从单一的`农业技术研究、指导、服务与咨询向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之路进步;而对于一些侧重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推广的“软科学”领域,尤其是一些非农学校、非农专业生源相对集中的领域,除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内容外,也应该适当增加基本的农业应用技术、知识等相关内容。这样,既突出和体现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的特色,又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内容的结构调整,使得所有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学员在知识结构上能了解和把握相关农业推广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特点。

  2.克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功利化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问题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克服这一问题必须要多方面通力合作,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培养机构来看,切忌急功近利。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和完善办学机构各方面的设施和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合作,实实在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忌盲目扩张;从学员方面来看,应该尽可能招收那些有志于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学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案例研究、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既能够也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来看,必须严格按照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制度和规范,从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加强对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办学机构、办学过程、办学效益的监管,杜绝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形式化、功利化。

  3.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具有较强的弱质性、外部性(尤其是正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等特征,因而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尤其是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市场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还不够,必须综合运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国家政策应该加大对于一线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学历、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的人员待遇,使得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既能够又愿意通过报考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和规范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运营过程中合理的经济利益的分享,提高广大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市场参与程度,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使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的职业,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农业推广论文4

  摘要:文章首先对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从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生产率、加速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农业机械产业发展以及加速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这六个方面对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作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现代农业;作用。

  1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现代农业指的是对于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进行广泛应用的社会化农业,其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其生产工具和设施以农业机械为主。其次,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农业科学体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后,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对于现代管理科学进行广泛的运用。

  2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2.1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可见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技术,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要把农业机械及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率和转化率,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2提升生产率

  我县的耕地面积有限,人口数量多,提升粮食产量的主要方式是靠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也就是对于先进的技术进行积极的应用和推广。事实上所有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需要以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为基础,只有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提升单位土地中的粮食生产率。例如机械深施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化肥利用率,从而提升粮食的单产量。

  2.3加速农业产业化

  而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则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动力。农产品在市场当中竞争的优势包括价格、质量以及品牌。而扩大这三种优势则离不开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同时,农业产业化也促使了农业劳动力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我县的资源优势成功的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优势必将推动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技术如果失去了农业机械技术则无法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因此要说,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加速了农业的产业化。

  2.4提升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农业机械所具有的收割能力、烘干能力、抗旱能力、排涝能力以及防洪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例如机械化旱作农业工程技术,通过多种相关的配套机械技术,来使得土壤的蓄水能力提升,同时也能够进行抢种,进而有效的抵抗灾害,实现粮食的增产,促进现代农业的正常发展。

  2.5加快农业机械产业发展

  农业机械产业具体包括:农机的流通、农机的生产、对于农机的研发以及农机设施的相关服务等。可以说农机产业属于现代农业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机技术的推广,则是对于农机的流通、农机的生产、对于农机的研发以及农机设施的相关服务的有效衔接。因为农机的生产和研发是进行农机技术推广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农机流通和服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以只有把农机产业中的各个环节合理的进行结合,才能对于农机技术推广的作用进行扩大。农机技术推广的良好发展,能够促进新型的农业机械以及农机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使得农机的生产和研发过程变得更有活力。只有农业机械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机产业的顺利发展。

  2.6加速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农业高新技术指的是农业信息工程、农业机械工程、农业水利环境工程以及农业生物工程这四个方面。农业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且这四个方面的农业高新技术也必然需要通过农业机械技术去实现。因此说,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加速了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

  3结语

  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是把先进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是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进行研究,无论是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是对农业机械产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县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对于安全高效的农业机械技术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因此,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作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海霞,赵艳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南方农机,20xx,47(3):27-28.

  [2]郑明.新形势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突出问题和完善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1):60.

农业推广论文5

  摘要:农业作为民生发展的根本,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农业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还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分析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技术;问题;措施

  1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不均衡

  在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由于东西部经济差异和地形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也存在落后与先进的区别。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能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技术及时地更新。

  1.2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在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当地政府的扶持和积极推广直接影响到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效果。在一些地区,政府不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造成了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处于落后发展的状态。所以要做好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政府一定要提高重视程度。

  1.3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欠缺

  在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也是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关键问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就不能很好地传授给农民经验,就不能让农民在耕作的过程中很好地使用农业机械化技术。

  2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2.1政府应提高重视,增大扶持力度

  要想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首先政府要更加重视和积极扶持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增拨更多的推广经费,对推广人才进行聘用和培训,不断地完善农业机械装备和应用最新的推广手段。

  2.2提高农民意识,加强技术推广

  要想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需要加强技术推广、提高农民意识。只有农民自身的意识提高了,才会去主动地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3因地、因时制宜

  要想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就要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采用不同的推广方式进行推广。在东部发达地区,可多采用积极宣传的方式,从提高意识开始进行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在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问题,要深入农民实际,亲自指导和示范农业机械化技术,做好实地推广工作。

  2.4广泛试点,总结经验

  要想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要进行广泛试点,不断地总结经验。对于一项技术的推广,首先要在一定的区域进行试点工作。在进行试点的工作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在试点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然后进行更多地区的试点工作,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不断积累经验,为农业机械化技术大范围推广打好基础。

  3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农业问题也是国家一直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仍然要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地进行试点和总结经验,使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地开展,从而达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惠菊.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J].南方农机,20xx(2):49+144.

农业推广论文6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立足为行业培养高端实用人才,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完善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完全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教学要求。如何确保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群体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属于专业性硕士,与学术性硕士相比,二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偏重理论和研究,以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主的目的不同,专业性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培养适应特定行业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国内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这类硕士研究生一般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基本的从业技能,但是学习时间有限;另一类是直接报考参加全国统考并通过考试的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这类硕士研究生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具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严重缺乏实际的农业推广实践经验。

  二、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以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以学生的独立分析研究为主,“师生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学习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多维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1-2]”。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十分有效地课堂教学方式,将案例教学引入教学实践中,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望,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严重缺乏实际生产经验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不能胜任独立完成实际生产操作的工作。“案例教学法是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它遵循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实现了学生由认知客体向认知主体的转变[3]”。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课本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管理和被灌输的位置,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抵触和厌学心理;案例教学则主要是使用案例材料,通过把抽象的理论概念融入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学模式凭借其形式新颖、形象生动的优势,增强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讨论分析中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地投入到讨论之中,很容易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案例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为了更好地分析案例,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必须充分考虑案例中的各个事实之间的联系,然后进行分析和比较,在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对案例中存在问题的洞察力。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开展发散性思维分析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为参加实际生产实践工作积累了间接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较快适应复杂工作环境的心理条件,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思路变得开阔,分析问题全面而有深度。

  (三)案例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分析需要有足够的分析材料才可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答案。因此,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寻找并筛选与分析案例相关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自身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激情。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与平时课本所学知识产生冲突的情况,或者是遇到以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偶尔出现的特殊情况均有利于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从而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推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四)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分析,主体则是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来获得一个相对全面的答案,只有小组内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对方的思想和观点,才能对所分析的案例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逐步加强。案例教学的发言者已经不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在分析讨论之后,还需对所得共识进行一个准确、合理的描述和解释,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案例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都提出了较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能够很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的分析过程和步骤,调动学生积极讨论的情绪,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恰当的梳理并及时给予提示。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学会解决课堂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其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讨论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的认知水平。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一)推进传统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机融合

  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与人合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较少;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由于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实践存在一些脱钩的现象,所以往往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战经验而不能在生产实践中独当一面。如果教学案例游离于理论之外,也很难达到通过案例深化理论的教学效果,所以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做好课堂案例分析。因此目前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方法,还只能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方法来实施。高校应积极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推动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通过教学实践找出两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从传统向现代、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二)提升教师对教学案例问题的设置和分析能力

  “教师的角色是在讨论过程中降低学生的困难度避免学生因知识不足或缺乏人生经验而无法进行讨论[3]”,起到一个组织、引导、启发、协调和概括的作用。因此,任课教师要实现从课堂管理向课堂引导的角色转变,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提升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从课前的案例选择,课中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到课后对学生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教师应全程控制把握好整个案例教学的方向和节奏。“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好的教学案例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根本保障[4]”。因此,教师课前一定要精通案例材料,对案例事件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掌握,并结合教学要求巧妙设置适当的案例讨论问题。高校应该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经验技巧方面的专业指导,可以通过设立教学研究项目基金等方式,积极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然后通过会议报告等形式,总结和推广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模式。

  (三)建立完善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成绩评价体系

  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参与程度的高低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案例分析讨论中来。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可以把学生课堂参与案例讨论分析的情况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一个评定参考因素。例如学生课堂是否积极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能否对案例进行准确地把握,能否提出创造性的答案和解决问题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参考因素。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不同差异,个别学生性格内向,任课教师在选定教学案例时,应该尽量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较大的案例情景,同时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心态下进行公平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四)实现课堂案例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在校学习,他们具有非常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严重缺乏专业领域基本的实践经验。而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农业推广教师多数为学校教师,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很强,但也往往存在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尴尬局面,这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不相符合的,完全不能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应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等领域相连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应用、强调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6]”。因此,在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实践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应该考虑教学案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尽量使课堂案例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选用的案例必须真实、具体、具有典型性,同时应当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确认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群体特点,深入开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和创新研究,是新时期高校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新世纪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大胆改革和完善,随着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必将在不断地实践和摸索中得到逐步的改进和修正,并对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实现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推进作用。

农业推广论文7

  摘要:果树在种植生长期间,管理工作的好坏影响到果实的产量和质量,要想提高经济收益,就必须加强果树管理。本文介绍了果树管理注意事项;指出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果树管理;注意事项;农业技术;应用

  1果树管理注意事项

  1.1摘心

  一般在9月下旬,针对尚未封顶的新梢,摘除还没有木质化的细嫩部分,促使养分积聚在已经木质化的部位。如此能够为叶片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枝条成熟。

  1.2疏枝

  在摘心处理之后,冬季修剪时要把长枝、密枝等清除,避免养分在冬季消耗过量,为果树贮存营养。

  1.3防涝

  如果发现果园内因地势问题积水,要建设疏水沟渠,尽快将积水排出果园,避免树根长期浸泡在水中。还要扒开树根颈上部的表层,有利于土壤通气,促使根部正常生长[1]。

  1.4深翻树盘

  最好的方法是从果树定植外缘开始,通过扩穴、深翻、施加有机肥,促使土壤熟化。1株果树深翻树盘的过程,可以2~4a时间完成,将深度控制在60~80cm,有利于深部根系的合理分布,保证土壤透气,提高根系的吸水能力、吸收养分能力。

  1.5秋季施肥

  进行土壤施肥,常在9月份进行,以圈熟肥为主、氨肥氮肥为辅,数量100~150kg;进行叶面施肥,常在8月中旬—9月中旬进行,包括过磷酸钙(0.3~0.58kg)、草木灰浸出液(浓度为6%),喷洒2~3次。1.6保护果林8月份应该向果林喷洒硫酸亚铁波尔多液,起到杀灭病菌的效果。该溶液的配置方法如下[2]:向3kg硫酸亚铁中加入30kg水,形成硫酸亚铁溶液;向3kg生石灰中加入70kg水,形成石灰乳;将硫酸亚铁溶液缓慢倒进石灰乳中即可。

  2果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果树修剪问题

  管理人员没有对果树进行合理修剪,就会导致主枝干张开角度小、甚至不能张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枝干偏移到中心位置,树木呈现抱团状,继而主枝干的数量减少。实践表明,合理修剪枝干能保持营养均衡,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效预防病虫害。修剪工作不到位,则会影响果树的健康成长。

  2.2果园修整问题

  果园在管理期间,存在明显的头重脚轻现象,也就是将管理重点放在了果实成熟前,收获后往往缺乏系统的`管理工作,导致果园内杂草丛生。研究表明,秋季温度适宜、光照合理,此时果树的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管理人员应该对果园进行修整,例如施肥、修剪枝干、病虫害防治等[3]。

  3果树管理中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1栽培技术

  果树栽培离不开相应的设施,常见如温室、塑料大棚、人工光源等,能够为果树的生长提供温度、湿度、光照等要素。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要求合理调整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果树能够正常开花、结果,即便是在反季节的条件下,也能够保证果实新鲜无害。以塑料大棚为例,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打破植物冬眠机制、控制果树的生长、提高果实产量、果树整体管理等。管理实践经验表明,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加强调控管理,能够提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最终增加经济收益[4]。

  3.2寒害预防

  除病虫害以外,冬季寒冷天气也容易危害果树的生长。相关报道显示,每年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我国果树在生产、售卖阶段均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应该研发新技术,提高果树的抗寒性能,保证健康成长;果树种植要因地制宜,在寒冷地区可以引进抗雨雪、耐低温的果树种类,并对种植技术进行改良[5];加强果园管理工作,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必要时采用有效的防寒御寒措施,从而减轻寒害对果树的影响。

  4结语

  果树管理的6大注意事项,分别是注意摘心、注意疏枝、注意防涝、注意深翻树盘、注意秋季施肥、注意保护果林。分析可知,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果树修剪、疏花疏果、果园修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从栽培技术、嫁接技术、寒害预防方面入手,为果树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晶华.果树栽培管理及盐碱地果树栽培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xx(18):90.

  [2]陈志霞.农业技术在果树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初探[J].种子科技,20xx(07):81.

  [3]张硕.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xx(11):29.

  [4]秦路军,徐海苗.果树定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xx(22):29-30,32.

  [5]刘勇,孟凡武.果树春季霜冻防控管理技术及建议[J].农业技术与装备,20xx(20):75-76.

农业推广论文8

  摘要:农民是农业推广行为的主体,是农业科技的最终接受者和采用者。根据农民需要进行农业推广,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和人的行为规律所决定的。在实践中,农业推广人员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民心理特点和农民需要的基础上,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推广方式和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农民采用、接受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对促进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和开创农业推广工作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农民需要;推广;途径

  引言

  农民需要是农业推广的原动力,是农民采用和接受农业科技的最初源泉[1]。如果没有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和采用,那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就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推广就是一句空话、套话。只有根据农民需要来开展农业推广,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了解农民真实需要,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可以通过常态化实地调查和咨询服务这两种方式,来了解和掌握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需要。实地调查就是通过进村入户,到农家院落实地接触农民,对村民代表、农村“三户”、村社干部等农民群体进行座谈走访,调查和了解当地农民的真实需要。咨询服务则是利用“科技下乡”、“科技赶场”、“农民夜校”、“农技110”、“农技宝”、“农技微信群”等方式,来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反馈农民信息。农业推广人员通过对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农民的真实需要,为农业推广项目的科学设置提供依据,真正使组织推广目标与农民个人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让更多的农民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为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激发热情、增添动力。比如,三台县北路镇乡主要以种植麦冬、时令蔬菜为主,东南路镇乡主要以种植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在农业推广项目设置安排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实际因素,分门别类,因地制宜,真正做到因需而推,推而广之,确保效果。如果推广的农业项目或农业集成技术没有真正切中农民实际需要,农民在思想上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行为上就不会接受和采纳,那么农业推广人员做再多的努力和付出,也是徒劳无功。

  2分析农民心理特点,热情诱导农民需要

  农民都具有“农本、自给、守旧、从众、惧风险、渴求、直观现实”等心理特点,这就决定了农民在农业教育及科技购买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接受类型[1]。大多数农民都喜欢那种“立竿见影、吹糖见米”的农业项目和农村实用技术。所以,农业推广人员只有根据农民的这些心理特点,对农民进行入心入脑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发动,讲深讲透所要推广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而广之的目的。在20xx年时,三台县刚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由于当地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其相关配套产品认识不深、了解不透,根本谈不上接受和使用,甚至个别农民还产生过抵触情绪,做反宣传。生产中,他们还是习惯大量使用碳铵、过钙、尿素等单质化肥。为此,三台县就紧紧抓住农民“眼见为实”的心理特点,通过政企合作,按照“一站式经营、一体化服务、技物配套、连锁直销”的模式,切实开展“大规模培训、大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活动,及时召开收打现场会,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积极诱导农民需要,并与群众面对面算好对比帐,真真切切让当地农民体验和感受到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台沃牌作物优化配方肥”系列产品带来的增产增收效果,才逐步改变了农民的传统施肥观念。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三台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已经走在了四川乃至全国的前列。

  3厘清农民需要层次,确保推广有的放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的各种需要可分为五大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一个人只有在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1]。在农业推广实践中,不同区域的农民或同一区域的农民,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层次。比如,20xx年,绵阳市委在三台南部成立了绵阳市丘区农村脱贫攻坚示范区,该示范区涉及三台县7个镇乡36个村,幅员面积100km2,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示范区指挥部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等规划设计时,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并充分考虑到了这7个镇乡36个村农民的不同需要层次,真正做到了因镇施策、因村施策。一是对景福、双乐、协河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镇村,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土地集中流转,培育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公司+专合社+农户+互联网”模式,大力发展和培育油用牡丹、藤椒、稻鸭(鳅)等主导产业,不断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建设步伐。通过实践发现,稻鸭、稻鳅模式生长周期短、见效快,助农增产增收成效十分显著(如稻鸭共育较农户常规水稻种植亩平均增加纯收入841.00元)。为此,当地镇村干部对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为农民带来持续增收的热情空前高涨,辖区群众主动参与度也非常高。二是对紫河、宝泉、建中、广利等发展滞后的镇村,群众内心深处更渴望先对村社道路、塘堰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示范区指挥部则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产油大县、小农水等农业项目的实施,首先对水、渠、路等进行整治和完善,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作为县乡(镇)两级最基层的农业推广人员,在制定农业推广目标或安排实施农业项目时,针对同一区域的农民,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民需要的主导性和时效性。比如,在产前,农民主要需要品种、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及有关的市场信息,产中则需要技术指导及技术配套服务,而产后则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市场价格更为关注。农业推广人员只有分清和掌握了农民需要的层次性、主导性和时效性,才能确保农业推广有的放矢。

  4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目前,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也正逐渐成为新时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在经济新形式、新常态下,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认真分析供求关系、市场价格等因素,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只有“种得出、卖得了”,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所以,作为当代农民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不再仅仅对一般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有所需要,他们更渴望从农业推广人员那里得到科技、管理、市场、金融、法律、环保等多方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来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2]。今天,面对农业推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过去那种靠政府行政命令的“大呼隆”式农业推广已经过时、行不通了,农业推广机构及农业推广人员只有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作风,不断加强学习,练好内功,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在农民最需要的时候,送去最迫切的服务,真正当一名“百事通”、“万精油”的农业推广人员。

  5结论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农业推广工作的需要,农业推广人员要勤学习、转作风、强素质、提能力。根据农民需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科学设置和安排农业推广项目,运用需要理论和期望激励,不断创新农业推广手段和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积极诱导农民行为自愿变革,最终达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进社会民生福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福有,郝建平.农业推广心理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30-132.211-212.241.

  [2]高启杰.理解农业推广基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J].农村经济,20xx,(10):5.

农业推广论文9

  摘要:将农业科技管理作为研究重点,分析了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探究,总结了科技管理工作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化的推广实践策略,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推广实践工作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农业推广

  在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对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分析,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中发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需要采用先进的项目实践创新整合机制,营造生态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并为网络工作的项目革新提供支持。同时,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需要建立科学化的农业推广工作,根据农业的发展现状,建立科技化的网络系统建立方式,规范产业化的推广机制,从而形成规范性的网络体系运行机制,为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产品推广提供支持。

  1农业科技管理在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

  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政府对农业化的推广工作并不重视,一些农业推广工作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乡镇的技术人员,但他们多为编外人员,专业的推广能力较弱。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垂直的管理体系,导致行政效率的整合机制偏低。统计中发现,有60%的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30%以上的人员年龄在40~50岁,而且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推广工作的创新。

  1.2农业科技信息意识相对较弱

  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整合技术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农业科技推广及工作创新中,需要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作为核心,但在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薄弱的背景下,农业的地位逐渐降低,而且,农村发展中也没有将农业作为主导,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地区整体的产业推广能力降低。同时,在农业科技意识分析中,相关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的新信息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技术信息的推广[1]。

  1.3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不对称

  在现阶段的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存在着工作不对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制度设计中,上层制度的设置与下层需求呈现出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农业群体出现了特殊性以及复杂性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低,对信息化的技术需求不足,导致专业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第二,组织工作难以构建。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其信息技术的构建以及推广无法满足项目的推广需求,而且组织的观念意识相对较差,导致人才缺少专业性的培训,同时,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缺少针对性的品牌推广意识,从而对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构建造成影响。

  2农业科技管理在农业推广实践

  2.1构建专业化的农业推广实践机制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构建,全面提升科技项目的推广力度。农业发展中,需要将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核心,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若产品的整体质量相对较低,会使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渐丧失市场份额,导致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因此,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整合中,需要制定专业性的农业自主管理办法,改进种养模式,构建特色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满足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特色化创新需求,提高农业产品项目推广的实践能力。同时,在专业化农业推广实践中,也需要建立科技的研发及整合机制,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开发,实现农业产品项目的自主产权,保证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科技的稳定开发,从而实现农业产业推广实践工作的稳定创新[2]。

  2.2构建可持续化的农业发展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将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作为基础,并在可持续发展农业整合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长足性的农业产业科技管理机制,提高农业产品项目的服务机制,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合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为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第二,在农业产业结构整合中,需要实现农业与农业非农产品的协调性发展,满足农业产业的经济发展需求;第三,在农业产业建设中,需要构建特色化的.产业建设机制,实现农业项目生产的服务化以及节约化的发展目标;第四,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带动农户发展,以专业户带动专业村,促进农业科技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3构建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强化产品的宣传整合机制,构建特色化的项目服务品牌,重视产品品牌以及农业标准化的项目建设,因此,在农业特色化资源转化中,为了提升品牌的优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积极推广并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从而实现特色化的农业产品生产机制,在农业产品加工及包装中,需要构建环保标志,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创新;第二,全面增强品牌的广泛性及文化性特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的集群化、品牌的集体化,并明确地理表示,满足产品品牌形象构建的核心需求;第三,在农产品项目设计中,需要建立可持续性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满足农业产品发展的可持续性需求,避免农产品资源运用的过度消耗,促进农产品的生态化创新,提高产业的经济价值[3]。

  3结语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将农业产业的科技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对农业产业科技化的管理,进行农业产品的项目实践以及品牌推广,构建专业化的农业推广机制、产品项目创新机制以及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从而为产业的资源优化以及项目发展提供良好依据,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霞,王新迎,亢志华,等.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xx(6):61-64.

  [2]汤国辉,刘晓光,董艳,等.协同创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在农业园区创建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为例[J].科技与经济,20xx(5):62-66.

  [3]吴学军.农业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xx(6):85-89.

农业推广论文10

  摘 要:乡镇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农推广任务落实到位,因此,农技推广任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三农”服务,还把科学运用于平时的农业生活中。基于此,就如何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加速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议;“三农”服务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完成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主要介质,在加快农业生产力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方面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年来,由于农村经济改革与产业机构的调整优化,基层农机化产品由简单机械化向全自动、信息化方向发展,故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变成历史[1]。所以怎样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十分迅速的时候,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到没有漏洞,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农民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1 充分认识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目标,需要做好农业新科的推广工作,对农业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强农村生产力、完善基层农业环境;同时,还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有的一切都表明,充分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如今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还不到全部农业劳动力的20%。在中国,平均农业劳动力只有1/20xx。而在发达国家,平均农业劳动力高达1/400。如荷兰受过中等教育有90%,其中12%都毕业于高等农业学院。

  种植业劳力老龄化、收种方式总是倾向于机械化会导致发生“少数人的农业”和“季节农业”以及“粗放农业”情况。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xx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使许多地方出现了各种除经济以外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吃粮大国,粮食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2]。

  须知,人口与人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里,从来都不缺少人口,而真正缺少的是人才,特别是在农村,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不愿意继续呆在农村,而更希望走向城市生活,因此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根据上述的一些原因可以得知,扩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发展农民存在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营造农技推广工作良好环境

  2.1 基层农技推广中存在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通常都只重视大型项目的建设,或是财政收入,有的领导认为“农业生产要靠经验”“实用技术农民都会”,导致不法分子打着科技的名义,出售劣质的农业商品,久而久之对农业科技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并且还降低了农民使用新科技的信心。

  对回归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来说,其专业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农技推广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工作实绩上,对职称评定应当坚持重业绩,重实际操作能力,重效益、重贡献的原则,切实改变以往以论文或其它非专业学科水平作为职称评定硬性标准的做法,将他们的工作业绩,专业技术水平作为主要主评价依据,切实提高待遇,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3]。

  2.2 改善推广环境

  要不断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舍得使用政府的财政,为基层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做好准备,试验示范,名、特、优品种引进筛选工作,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农业推广经费真正用在点子上,要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建设,拓宽种子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比较集中稳定的种子基地。加大农业服务范围,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变效率,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农业的吸引力,让农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田间,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支新的,向农业方向发展的人才队伍,并且巩固市场监管和增加执法检查力度,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理顺关系,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

  3.1 乡镇政府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行政领导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监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做好上级业务组织所给的每项业务工作;调节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和一些相关组织间的各个关系;监督并鼓励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根据标准规定明确使用自主权,避免他们合法权益受到损伤。

  3.2 县级业务行政部门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人事管理、业务管理与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招聘体系;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工作考评;改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工资福利的待遇。

  3.3 乡镇政府和县级业务行政组织完成相关协调工作

  主要是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工作范围、考评及录取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违纪处理手段,加强管理有关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4]。

农业推广论文11

  1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我国当前现存的农业推广组织架构还存在诸多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因素

  目前,我国在农业推广领域中普遍的做法是:在政府直接领导下实施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架构体系,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农业推广机构负责技术的直接推广,由其它部门进行配合;我国当前农业推广组织架构具有双重性质,即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当地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同时还受上级农业推广机构的业务领导,在推广项目、推广自主权方面,不能很好的与当地农业实际相结合,而是贯彻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是上级农业推广部门的意见和精神,在推广组织架构和推广活动中依然存在很强的行政色彩,自主灵活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2农业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从目前全面农业推广实际来看,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的问题;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农业推广向更长远方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推广投资力度欠缺,农业推广在全国还存在一定的失衡状况,总体农业推广经费投资不足,仅仅为发达国家的2/3;经费投入不足使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受政府精简机构影响,一些最基础的农业推广部门要么被合并,要么就是职能被削弱,要么就是被迫解体。

  1.3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的队伍中,人员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普遍存在专业人数欠缺、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的现状,据全国农业推广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县中专业从事农业推广的人数不足540人,就是在区区540人中,具有与所从事农业推广相关的农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员仅仅占到一半,有近一半的人数没有受到过与所从事专业相关的正式教育。当然,我国现存农业推广体系中人员素质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按照国家在1993年颁布的规定,具有中等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或者是达到县级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业务考核,就能够从事农业推广工作;但是从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具有中专水平学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的农业推广工作。受政府精简机构等因素影响,政府中一些不具有农业专业知识的人员被调配到农业帷广机构;由于经费普遍不足,推广人员缺乏接受培训和更新知识的机会,使得实际业务水平难以不断提高;再就是当前很多高学历人才难以留住,不愿意到基层从事艰苦的农业推广工作。

  2对构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路径分析

  第一,不断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组织架构,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农业推广组织架构。为此,要不断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不断充实农业推广体系组织架构在农业推广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推广服务功能,明确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的功能在政府和上级农业推广组织的间接领导之下,按照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农业推广实际,自主灵活的制定农业推广的方针和方法,更加突出和体现农业推广机构在进行农业推广专业业务指导中的针对性。农业推广组织架构在决定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等相关问题上,当地农业行政部门和上级农业推广组织不要予以直接干涉,要从农业发恨规律出发、从尊重市场规律出发、从尊重农民意愿出发,不断拓宽和提高推广的自主权。

  第二,构建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需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业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对于现存农业推广体系中的专业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的实际业务状况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全面找出当前农业推广体系中人员队伍素质的不足之处,针对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状况,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设置与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相适应的培训课程,既要设置农业推广专业理论课程,市场营销课程,还要设置相关的现场指导实践课程,让农业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提高和全面提升;要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按照分批、分层的原则,选派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在职深造,例如,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过硬的人员可以选派到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科研研究方面的学习深造,对于一些懂得一些专业知识、但是不系统的人员可以鼓励他们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学习,参加相关的本科自学学习等。在提高农业推广专业人员素质提升工作中,要严格农业推行专业技术人才的`资格准入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可清退通过关系等进入的不合格人员,打造一支精干的农技推广队伍,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率。给通过考试、考核、鉴定等的农技推广人员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并将资格证书作为农技推广机构招聘的首要条件,让不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非专业人员从事非公益性的推广工作,其工资按自收自支的形式发放。

  第三,要加大对农业推广的经费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因为经费投入不足引起的农业推广问题。在文章的第1部分已经对农业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产生的主要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各级政府要从当前农业推广在三农工作的中重要性人手,全面认识到农业推广在经费投入中的现实困难,切实采取可行措施加大农业退管经费投入。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制度还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投资为主,在经费保障上应当实现农业推广的财政全额负担,财政在农业推广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要高于90%以上。各级政府在设定农业推广经费投入状况时,要对当地的农业总产值、总支出量、农业与农村人口比例关系等一些具体量化的指标为依据,制定详实的经费保障计划。在制定详实的经费保障计划的时候,还要重点考虑到从改善当前的农业投入结构出发,不断增加对农业推广业务经费的投入及推广业务费投入中用于试验示范和宣传培训经费的比重。

  第四,要不断构建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宣传平台,切实发挥科技成果在农业推广中的积极作用。作为农业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可以作为农业推广专业人员的重要信息来源渠道,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农业推广部门,要把构建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宣传平台工作作为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来抓,即使通过这一平台发挥农业推广系统和农业推广机构的作用。

  3结语

  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我国当前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农业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不容乐观。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系中现存的主要问题,依然严重的体现在:当前现存的农业推广组织架构还存在诸多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因素、农业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农业推广的队伍中,人员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要想构建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现存的这些问题,对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切实采取以下途径予以重点解决:一是要不断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组织架构,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农业推广组织架构;二是构建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需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业推广专业人才队伍;三是要加大对农业推广的经费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因为经费投入不足引起的农业推广问题;四是要不断构建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宣传平台,切实发挥科技成果在农业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农业推广论文12

  摘要分析了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提出了吸引优秀应届毕业生报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措施,从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等方面探索了该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特点;培养模式

  从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大众化,这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生源基础,1999—20xx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7.57%[1]。这种增长不仅表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学位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从20xx年开始招收在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20xx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次转变。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熟悉农村发展情况,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农村发展,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学位有以下特点:

  1.1职业性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才具有生命力。

  1.2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重要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更具有解决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研究性

  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应用型研究生,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如文献查阅、试验开展、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备研究能力,其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必然不强。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1招生方面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20xx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xx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对于大多数农科院校而言招生比较困难,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有缺口的情况下要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就更困难。因此,近2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部分是从学术型研究生中成绩靠后的学生中调剂而来,部分是本科基础较差的应届生。相对学术型硕士生来说,生源质量和学生基础都稍逊一筹。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可以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应届生报考。

  2.1.1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学费和生活补助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学费可以比自筹学术型研究生低。这样可以吸引一些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深造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2.1.2 增加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选拔优秀应届生直接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

  2.1.3进行正面的宣传来提高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知度。目前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处于低谷,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刚招生2年,就业去向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招生,而社会的认可程度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农业推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促进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招生。

  2.2培养方面

  2.2.1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在职推广硕士不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没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大部分来自于应届本科生,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采取与在职推广硕士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应该以职业为导向,把他们对职业的要求融入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方面与学术性研究生应有所不同,要突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2.2课程设置要求。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2]。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虑到生源主要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其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等领域相联系。因此,课程设置应与其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需设置”,并且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特点。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因此,课程设置不能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化。注重应用型课程,相应减少纯理论性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2.2.3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能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而对于农科类而言,试验的周期较长,结合这一点在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和现场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从感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将理论性和应用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到全日制推广硕士学制较短和社会认可度低,很多导师对这类研究生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采取“双导师”制[3],也就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等研究生基本素质层次的培养;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题、研究等实践应用能力层次的锻炼。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应结合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采用案例式、专题讲座等授课方式,结合学科前沿、国内外最新形势,把农业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4]。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为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学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等。

  2.2.4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该来源于校外导师的课题或校内导师的横向课题,必需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规划设计等形式,也可以采取澳大利亚一些高校的做法,学位论文不一定要进行答辩,如果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答辩,其余的学生学位论文只要导师和同行专家评阅通过即可按照规定授予学位。

  3参考文献

  [1]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专项[R].全国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xx.

  [2] 潘文年.学科挂靠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8):32-35.

  [3] 冯涛.突破培养资源瓶颈,促进研究生教育和谐发展[J].教育研究,20xx(12):175-176.

  [4] 赵贝贝,徐德武,郑国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8(6):616-618.

农业推广论文13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兴农的主要途径,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基础才能够实现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创新,由于推广主体的不同,形成了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推广模式;公益型;科教型

  1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农业技术推广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只有采取科学的推广模式才能达到普及农业技术的目的。学术界将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定义为以下2种:通过先进的媒介将全新的技术在农村推广,从而拓宽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知,积极采取新技术来提高农业产量;传播现阶段最新的农业技术,丰富农民的农业知识,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促使农民自主的参加到农业技术的推广中。

  2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

  2.1公益型推广模式

  公益型推广模式依托于国家建立的公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推广主体由各级政府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成,由国家财政拨款提供经费。主要特点是:经费有保障,能够较好的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规划,便于宏观管理。主要推广方式为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及农业技术咨询等。这种模式属于无偿服务,适用于以下几种技术:对国家、地区具有总体性影响的技术,应该由政府组织推广示范;不需要保密的.公益性技术,一户学会便会马上在全村普及,难以通过有偿的方式进行推广;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公益性明显的技术,只有靠政府进行无偿推广[1]。

  2.2科教型推广模式

  科教型推广模式以农业科研单位、农业大学为主体,是在政府的指导和市场的引导下、由各类农业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的新型推广模式。其推广主体有的与地方政府、农村合作组织、农协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关系,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转化及成果转化等活动;有的直接将农业科技成果物化为实物,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市场流通过程,使农业科技成果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进入农户;有的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从科技系统、农业部门、教育系统等争取资金支持;单位自筹;科技贷款;协作单位出资。这种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科技、信息及人才优势,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够实现农业技术的快速传播。

  2.3企业型推广模式

  企业型推广模式包括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和生产经营资料的企业等。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通过无偿或有偿的方式获得相关技术,然后开展培训活动,让农户在接受了技术指导后进行规模生产,由企业对其产品进行包装销售或深加工。某些大型项目要求水平较高的技术,单个农户难以接受,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是单个农户无法比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间的矛盾,提高技术推广的质量、规模和水平。企业与农户间的技术推广关系属于内部关系,受到利益一致性的影响,二者间比较便于协调。这种模式的资金来源完全由企业自身筹措。使用这种模式的技术多以前景好、效益高并且能够快速开发的新技术为主,具有技术服务具体、系统和连续的特点,并有助于将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中。

  2.4自发型推广模式

  自发型推广模式的主体包括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是农民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以农民为主体,科技人员为顾问,农民技术人员为骨干,主动寻求新技术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由专业技术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有偿服务形式获得先进技术或科研成果,然后通过该组织将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传播出去,引导单个农户转向规模化经营。它具有以下特点:自组织特性。推广组织由农业生产者自发组成,没有人员编制,一切经费由会员集资;具有相似技术需求的农业生产者自愿联合,组织内部实行自治管理;以专业户为基础开展技术合作;所推广的技术大多具有“半公共技术”的性质,协会内的技术推广是非盈利性的,而向非会员推广则会收取一定费用[2]。

  3总结

  由于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多样化,各地区参与主体需要根据当地生产产品类型和运作模式选择合适的推广模式,即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原则,选择一种或几种模式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形式,继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灿武.博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xx.

  [2]余晓伟.南宁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xx.

农业推广论文14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在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实际成产力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这一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形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然后揭示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固有的局限性,最后是根据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点对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到如今差不多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没有统一布局,大批科技成果没有被农民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发挥它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中国在各方各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在农业和农村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业推广网络,发挥了科技的强大发展力的作用,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地区农民收入的差异[1]。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存在很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目前我国社会注意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内涵

  “农业推广”这个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人使用,1949年后通常叫“农业技术推广”,现在大家慢慢开始采用“农业科技推广”的.说法[2]。农业科技推广是综合运用试验、教育、带头应用和解答疑问等方法把可以应用于农业的新型科技成果和知识传播扩散于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也随之发展,与之对应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也在逐渐的发展和变化。

  1.2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真正得到国家注重,建立了各级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国农业高速进步,总产值连续二十年平均增长5%,而之前的25年平均增长只有2.1%。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立的,该体制由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推广组织组成,在机构设立,经营方式都是由政府主导。这种体制不可否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了巨大效果,促进了我国三农发展。虽然多年来我国也在推广机构组织形式、推广机制上不断改革,一些新的推广主体和模式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但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推广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下采用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简单推广方式。这一方式的长处是能够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总布局,很容易具备农业推广的条件,但是这一模式问题也很明显,即机制僵硬,科研、教育、科研三者被割裂的问题尤其突出。

  2.1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理所当然的把农业科研摆在了国家重要战略的位置。根据资料显示,1979~1998的十年时间,各省级行政单位认定的科技成果高达50000多项,促进了农业的极大进步[3]。相比而言,我国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度却不够。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推广工作。

  2.2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背景下建立的,它的运行原理全部是根据计划方式形成的,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范围的设定表现的不是市场发展的要求,而是传达的是政府行为。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本身有权选择生产经营和技术内容。但是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推广的技术,霸占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权益,从而导致推广效果不好。

  2.3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推广人才建设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人数少、素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等。因为以前的分配工作制度,很大一部分推广人员只有较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胜任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这必将极大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3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的对策

  3.1增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扶持

  政府部门第一步是要依照法律落实公益性推广任务的基本经费。然后加大农民技术推广经费投资,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促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因为我国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很低决定的。

  3.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国际上发展的一大趋向是由上到下的推广方式转变为由下到上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长处是推广的科技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点,它能施展大学的科研、信息和人才优势,可以实现农业科技快速推广和运用,具有形式多样和机动灵活的特点。

  3.3提高农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完全运用目前存在的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调整推广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踊跃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焦源,赵玉姝,高强.我国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及其制约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4):12-18.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xx.

  [3]王勇.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的重难点及策略[J].南方农机,20xx,47(12):10-11.

农业推广论文15

  1前言

  提高农民农业科学种养水平,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渠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技术,通过强化科技引领、强化项目整合、强化主体带动等细节性工作引领,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开拓新的天地。但是,考虑涉农项目的天然滞后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章分析问题,指出改革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国内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市场不断变化的发展格局,对国内农技推广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重滞后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句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目前存在不小的问题,额待我们去探索解决。这其中,第一个问题——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很大程度制约推广力度。世界农技经费投入,统计调查: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6%~1%;发展中国家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5%;而国内农技推广经费,占有比例不到农业总产值的0.2%。第二个问题——农户接受新技术能力差,中国农民综合素质低,技术接受能力差。而且,新技术需求的动力性不强,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果转化。除农户本身文化素质低之外,还有一方面原因,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人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第三个问题——传统农技推广,无论自推广项目、推广技术等,都难以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以提升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农村村落分散居住,组织化程度低,村委领导能力受限,农技推广渠道单一,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导致农技推广的高成本,导致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割裂。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发展建议

  3.1确立农户主体地位,农户自主选择农业新技术

  今后农业技术推广中,应确立农户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户采纳新技术的自觉性。今后农技推广,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农民始终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始终是农技需求的主体,更是农业市场参与的主体。由此,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的变为政府的单行推广行为,应注重农户的自主参与,改革创新农户参与机制。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部门,应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选择正确的供求信息,切实调动农户自主选择的积极性,引导户主选择最新的农业技术。

  3.2农技推广与中介组织结合,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

  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政府的技术推广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的组织来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科研、教育单位及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种养大户等参与农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推广效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业专合组织成为联接农技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这样的技术转移过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农民获取技术获的费用较低,另一方面保证了农民能够自主选择技术,还增强了农民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3.3发展引导农技推广,规范农技推广行为

  政府专项财政支持,酌情增加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农技推广基金,通过完善制度增加财政支出,用于农技推广的金额支出。今后资金的支出,应逐渐转向科研、推广等领域,至少确保达到国际化平均投入的水平标准。注意农户知识更新,加强农户技术培训,将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结合起来。今后农技推广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综合素质,切实提升农户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同时,注意调动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注意创新技术培训的方式和方法。注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在技术推广的实践工作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始终服务于“三农”一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必要重视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不断培训更新期专业知识,提升其综合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推广的发展需求。注意规范农技市场,规范农技推广行为。

【农业推广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农业推广论文08-27

农业推广论文05-22

农业推广论文11-14

[经典]农业推广论文05-24

农业推广论文[优秀]09-05

(精品)农业推广论文07-18

(精华)农业推广论文07-06

(优选)农业推广论文07-07

农业推广论文【集合】06-18

农业推广论文[通用]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