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评课稿

时间:2024-09-17 13:31:40 其他 我要投稿

[通用]优秀评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评课稿1

  这堂课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板画激趣、读中自悟、画中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画激趣,唤起情趣

  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古诗,根据大意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幅村晚的简笔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读中自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同形式的读多达五次,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三、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在学古诗时,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四、画中延伸,体验成功

  在实践环节,老师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各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边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学生兴致都很高。

优秀评课稿2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这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不过,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接着,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优秀评课稿3

  (一)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

  师:(师播放课件,出示朱自清照片及简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示的是我国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及简要介绍,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生读。)

  师: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生:(齐)《春》!

  师:谁来背诵几句?

  (生争先恐后地站起背诵。)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听过这首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歌曲《父亲》,生欣赏、思考。)

  师:歌曲已欣赏,谁来谈感受?

  生A: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对父母的真诚祝福:“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生B:这首歌的演唱者唱得很有感情。

  师:你能说说他是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歌唱的吗?

  生B: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生C:表现了孩子对父亲的理解,想回报父爱。

  师:大家说得很好,确实,父爱是无声的,它不像母爱常被人歌颂,它与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足矣令人百品不厌、回味无穷。朱自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朴素的语言犹如父爱一样平凡。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

  (师板书:背影)

  2.自主感知

  师:这篇课文,我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不知字词障碍是否已扫除?

  生:(齐)扫除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

  (生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生E: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去车站送儿子的情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板书:父,子,关爱)

  生F:我读到了作者当时家境不是很好,祖母去世了,父亲也没了工作。

  生G:这篇文章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四次写了父亲的背影,所以“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线索。

  生B:课文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点题,结尾扣题,这种写法可以突出主题。

  生B: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怕茶房不妥帖,事又多,但还亲自送儿子,又告诉儿子路上要小心,夜里要警醒,还很费力地去为儿子买橘子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研读赏析

  (生分组交流。)

  生B:从文中的“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生G:父亲急于谋事,但还是去送我,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很爱儿子。

  生J:从文中的“送我上车,给我拣座,铺好座位”中可以看出父亲很爱儿子,这种爱是无微不至的。

  生K:从“父亲是一个胖子”,但还是自己去为我买橘子中,可以看出父亲是十分疼爱儿子的。

  生D:老师,我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部分最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文中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蹒跚”、“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父亲还是个胖子,但父亲仍然坚持去给儿子买橘子,这是父爱的深切体现。

  师:(点头微笑)分析得很好。

  生1: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父亲却给我做了紫毛大衣,穿着的对比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A:作者写“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这些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关爱得无微不至。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认真,很详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M:老师,我没有理清文中“我”的行踪,希望大家能帮助我。

  师:好,谁来帮助?

  生K:先从北京回到徐州,见到父亲与父亲一起回到家乡扬州,然后又与父亲到南京,再渡江到浦口,乘火车北上。

  师:请同学们把地理图册拿出来,小组合作从图上找到文中“我”的行踪。

  (生拿地理图册,组内查找行踪路线。)

  生K:老师,为什么他不在南京上车,而要渡江到长江北岸的浦口去上车呢?

  师:啊,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谁能回答?

  生N:可能怕人多,在终点站上车人少呗!

  师:(提示)大家思考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哪一年建成通车的?

  生F:我知道!是1968年。

  师:那么,朱自清写此文章时是哪一年呢?

  生E:老师我明白了,他之所以在浦口上车是因为当时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建成,南京到浦口不通火车,要想去天津再到北京,当时必须在浦口上车。

  师:非常精彩,经过你的解释我想大家都明白了。前面有一位同学已说了文中一共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并思考哪次写得最详细?(生按要求标画。思考。)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能说说哪次描写背影最详细?

  生O:第二次描写最详细。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O:可以。

  (师播放课件,出示父亲爬月台的背影图片;生。读文。)

  4.体验反思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表演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段对背影描写得很详细呢?

  (师请一与父亲体型相似的学生表演。)

  生P:通过刻画父亲动作的艰难,表现父爱的伟大。

  生C: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写得很详细。

  生D:我认为首先这部分先交代了父亲的体型,然后详细写了父亲朴素的穿着以及爬月台时父亲手脚、整个形体的动作,艰难地为儿子买橘子;另外,这个时候正是作者家境惨淡、父亲失业、家中经济极度紧张的时候,父亲还坚持为儿子买橘子,从中可以反映出伟大深沉的父爱,也是给作者以最深感触的地方,所以才详细地描写这个背影。

  师:(对生D)很好,你说这是给作者以最深感触的地方,请问作者此时感触到了什么?

  生D:父亲对他的爱。

  师:好,谁再来谈谈?

  生F:作者此时理解了父亲的爱。

  (师板书:子,父,理解)

  生M:作者当时很感激父亲为他做的一切,理解了父爱的内涵,并且流下了泪。

  (师板书:感激)

  生Q:他当时被父亲的举动打动了,忽然良心发现,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好,到此时,我们能不能说出《背影》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感情呢?

  生K:这篇文章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还写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

  师:是的,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写出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情。

  (师板书:爱浓、情深)

  师:父子深情,这是人间的亲情。(板书:人间亲情)父亲的爱是纯洁的、博大的、深沉的,接下来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我们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爱。

  (生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爱。)

  师:文章在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描写过程中,有一些词句非常富有表现力,并且这一部分也是最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听这一部分的朗读录音,重现儿子眼中、心中凝聚着的深沉父爱的背影。

  (师播放录音;生听读、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父与子之间真切的深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品味这份浓厚的人间亲情以及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

  (二)评课

  《背影》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父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写父亲的背影哪次写得最详细”等等问题。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优秀评课稿4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今天,有幸听了本校两位老师***的《平行线的性质》和**的《分式的加减》,受益匪浅。

  总体说来,两堂课都很真实,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自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来,两堂课又各有特色。*老师的课:(1)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2)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本堂课共总结了3次,这样能让学生易清楚记忆众多定理。(3)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4)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5)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 *老师的课:(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实行加分制。(2)注重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开头的文字题学生列完式后问学生是由哪句话可得。(3)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如做笔记的'习惯,回答问题过程严谨叙述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4)抓住难点和疑点仔细剖析,如增长率的意义。(5)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得益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6)所选例题习题有梯度。

  一、教师素质评价

  1、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

  2、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二、教学氛围评价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三、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四、教学过程评价

  1、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走进数学,导入新课。(巧妙激趣)

  教师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教给学生的不止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效果非常明显。(展示教学能力)

  4、作业的设计精巧,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

  设计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知识,又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数学走进生活。

  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新育人理念)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五、今后教学建议

  1、教师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教师应时刻牢记并践行。

  2、教师还应进一步锤炼课堂语言。既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

  3、在对待出错学生的问题上,还应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好是自己的错自己纠,这样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4、时间安排上略显前松后紧,削减内容或精讲精练。

优秀评课稿5

  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通过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本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老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接着,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优秀评课稿6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而且投入了很多的课前准备工作,例如找到圆柱形的椰子汁罐头(既要方便剪的,又要符合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自己制作的圆柱展开图。下面我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第一,从直观学具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既有活动经验,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场示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的进一步认识。

  第二,对侧面积的算理的理解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圆柱的`侧面剪开以后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求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有了图形的支撑,学生对于侧面和长方形的对应关系、表面积的构成关系就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魅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三,在展开图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出示一个圆柱的展开图,接着提出两个圆和长方形分别怎样画?通过同桌讨论得出画法,最后学生再完成。我觉得这样细致的指导非常有必要,帮助了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也能体会到会画展开图的快乐。最后对展开图的展示也是相当到位,分析两个圆的位置。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领会了表面积的构成,同时理清解题步骤,不断规范并强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数学解题模型。

  有两点商榷的意见: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否让四人小组合作,一起剪一剪,这样可能会出现不是沿着高剪的,或剪得歪的,或剪下来是个正方形的等等,这样学习的素材就更多了。

  2、最后两题计算表面积的可否舍弃,加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通风管、柱子、或练习六上的队鼓。

优秀评课稿7

  《鸟岛》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的一片课文。课文告诉我们鸟岛的位置,重点介绍了鸟岛上鸟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鸟岛的喜爱。听了李老师的课,我真的被鸟岛上秀丽的风光,翔集的鸟类吸引住了,仿佛自己就身处课堂,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品位,一起赏析,一起感悟……感到收获颇多。

  李老师的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既品味了文本的语言,也提升了语文能力,不论是识字写字、理解词义还是朗读、说话都训练扎实到位,具有实效,学生学习兴致很高,乐于参与。

  一、识字与阅读教学相融合

  李老师把识字教学融于课文的阅读当中,让孩子们在具体的词、句中和生字见面,在对文本不同形式的阅读中不断地熟悉字,认识自,从字音、字义、字形多方位加强识字教学。随文识字教学不再孤零零的成为一个板块,没有单个字型的分析,看不到我们学生识字时的枯燥乏味。遵循识字规律,借助具体的语境,在阅读中渗透识字教学,让识字与阅读在语境相互渗透,借文识字,借字悟文,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了识字记字。

  二、教学方法灵活,以读激情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中,李老师紧紧抓住鸟岛“鸟多”这个特点,在文本的语言中走了几个来回,品味文本中表现鸟多的词语。如:一群一群、陆续、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到处等词语,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词语真切体会到鸟岛上的鸟真多。实际从孩子们课堂上的朗读就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把这些词汇内化,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同时,李老师采用了观看图片的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图片,无需讲解,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就明白了。其次,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读书体会,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散发着浓浓语文味。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

优秀评课稿8

  老师教态亲切随和,古诗鉴赏考点的剖析有条不紊,教学任务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学习反馈较好。教师声音悦耳、语言活泼,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品诗的意味比较浓郁。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从目标定位来看,教师的古诗复习课都把目标立足于“读懂古诗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但日常的古诗复习中,不少语文教师是忽视了“读懂”这一必需的环节,而直接进入“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进而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老师教学目标定位于先读懂古诗词意思,后分析古诗技巧,目标定位对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比较准确的。

  (二)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第一、在复习课上发挥高考真题的作用,无论是导入还是精讲、练习,都以高考真题为材料,拉近了学生与高考的距离,也让学生具体认识高考考什么、怎样考。

  第二、老师的'阅读指导能重视紧扣文本,这在古诗词阅读中尤为难得。

  第三、老师能重视方法的归纳总结,而且方法比较到位。老师归纳了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目做题方法:明确手法——具体分析——点明效果。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审题不清、技巧不清、无从下手、分析不细。并找出了对策:圈画关注、熟记技巧特点、多看练习、积累经验、多看课内、立足整体、抓准关键。老师较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的答题指出方向。

  第四、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讲练结合,即时反馈,而且练的形式比较多样化。能遵循 “讲——练——评——练”这样的模式,尤其是教师的精讲方法,师生的相互评点(赋分评点更能激发兴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吸收,这应该是复习课精华所在。

  以上只是本人对老师复习课的粗浅看法,总的来说启发很大。

优秀评课稿9

  我听了金老师执教的《诚实与信任》。教师的导入简单明了,齐读课题后检查词语,为后面的新授课文内容节省了不少时间。但是,课题是文眼,如果能利用好课题导入课文就更好。比如在读完课题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文章中哪句话中也提到了这个题目,打开书本找一找。然后指名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诚实与信任的重要性,再读好课题,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和思维的基础,后面的教学会更顺利、更深入。

  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写明”会有哪些不好的后果?为什么他要写明自己的情况?课文的哪些部分你能看出他很诚实?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入课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设身处地的思考,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再读课文。我认为金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就在于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充分朗读。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课文,自己读,同座位读,分角色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好,谁读出了话中的味道,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有没有读出话中要表达的意思,好在哪?不好在哪?老师适当点拨范读。就这样,学生高兴地读课文,其他人积极地评价,老师相机的点拨,整个课堂就很活跃。

  金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文中的“我”是一位敢于承担责任,有礼貌的诚实的男子。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在字条上写下怎样的话语呢?然后请学生讨论:现在,如果你是小红车主,虽然你汽车左侧反光镜被撞碎了,但是看到这张亲切而温暖的字条,你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

  写这张字条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如:学生要了解有关外国男士的名字的知识,不能写成自己的名字;学生要了解个人的`电话号码的知识;你还要读懂文章中的关键词“写明”二字,不能把名字写成“某某”,把号码写成;要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写得是不是有礼貌,是不是很诚恳;要考察学生简要概括事情的能力,说明留字条的原因;还要考察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称呼、礼貌用语、原因、希望、自己的姓名与电话,是不是协调地布局在一张小纸条上,不显得杂乱无章。最后,这张纸条,其实是围绕“诚实与信任”这个话题,教学生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诚实,并在表达之中,体会文中的“我”的诚实和对小红车主的信任。纸条,与文章的主旨是密切联系的。一节课中,能抽出一部分时间“写一写”,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但是如果能将这个练笔安排在前置性作业单中,上课进行讲评与修改,或许既能节省时间,又能练得更加扎实。

  金老师的这一节课,动静结合,读写结合,课堂活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他这种积极钻研的精神,希望自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优秀评课稿10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一篇美的诗歌,那我今天就结合“美”字进行评课。

  感知美:在在课伊始,黄老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了秋天的美,创设了浓浓的、美美的秋日情境。情境的力量是神奇的,它能使得孩子忘我投入、想象放飞、个性张扬。的确,通过图片播放、语言描述、音乐渲染,黄老师带着孩子一起走进文本秋天诗情诗境中,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赞美秋天。教师注重调动和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既有语汇,使秋天成为一幅幅鲜活亮丽的画,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们的答案非常丰富,从颜色、香味、美景上表达了自己眼中的秋天,黄老师的点评也非常适时和准确,既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通过点评让学生明白秋天的不同的美。但是在这儿我觉得如果能让在欣赏图片时,黄老师能娓娓讲述秋天的美,或许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发现秋天,而不是一味的从第一幅图的“哇”到最后一幅图的“哇”。

  读出美。黄老师整堂课重视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而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黄老师的课文范读相当精彩,极富感染力,个别词句朗读时的适度夸张不仅没有给人别扭造作的感觉,反而觉得生动而有魅力。老师的范读也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的对象。从学生的朗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同时,教师的范读也带动了学生认真朗读的热情,学生读得有滋有味,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的乐趣。经过个环节多种形式的朗读,加上教师多层面的指导,学生有了明显提升。个性化的阅读能使孩子们各展才华,老师始终坚持诵读为本,采用各种形式的读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体验了从大脑认读到嘴巴诵读,直到文通句顺、富有情感这一历程,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读出形象、读出体验、读出情感,也读出方法。诵读感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亲密地接触文字,深切地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发现美。本课中的前两个小节写得十分生动,通过秋天特有的景物发出的声音,展开想象,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课堂中,黄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既拓展了文本,帮助学生积累语用,更为后面的仿写打下基础。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语文课堂就不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就不能用一个方法教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语文教师就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设计,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倡多元教学模式,使每节语文课都像一个极富吸引力的磁场,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描述了“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本段文字可谓妙趣横生,这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黄老师来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一个“说”字,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秋天的田野里丰收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来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文本。再让学生发挥想象还能听到秋天怎样的声音?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说不仅开阔学生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真可谓一举两得。

  创造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黄老师并不急于求成,而是让写作训练有梯度,循序渐进。如:

  听听,秋的声音。“——————”秋雨姑娘落在树叶上哼一曲温柔的歌。

  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先降低难度,然后在对学生说:“看来你们还有很多话要说,那么拿起你们的`本子,继续写下去吧,你们可以仿照前面的写作格式,也可以自己创造。”

  听听,秋的声音。“——————”

  在这一过程中,黄老师照顾到全体学生,差一点的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练写。好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由的创作。让孩子仿造课文例子进行语言实践,进行仿说、仿写。这不仅是课文的延伸,也为习作教学进行了积累和创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展开了想象,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创造了属于自己心中秋天的美。

  美中不足:

  1、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比较丰富的时期,所以老师的引导语、评价语都应该更丰富、更生动富有童趣,既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2、朗读指导不到位,虽然黄老师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学生朗度有所提高,但是仍未达到教师所期许的效果。在朗读诗歌感悟诗情的环节中,学生个人展示读自己喜欢的小节时,时间用的有些长,而且这一环节应重在朗读指导,有的学生读的不理想黄老师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评价指导一下,因为指导的不到位所以有的学生就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虽有读的热情但仍然读的不好,而老师就又急着叫其他的学生展示读,希望后面的学生能读的更好些。结果事与愿违,计划五分钟能完成的教学环节用了近十分钟。时间就这样被拖延下去了。现在想想如果朗读指导的到位评价的及时,学生就能很快领悟,进入诗情读的也会更有诗味。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优秀3

  林老师执教的《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板块清晰。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活动一: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思考你听到了哪些声音,用横线画出来。

  三、学习活动二:读1到3选择你最喜欢的小节进行朗读。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学习活动三:

  1、读:有感情地读4到6节。

  2、想:辽阔的音乐厅指的是什么意思。

  3、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表示秋的声音,用圆圈圈出来。

  评:

  虽然板块清晰,但感觉内容有点多,有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走过场的感觉。尤其是在学习活动二,需要学生去理解,再进行仿写。而林老师只是请了3位同学发言,(学生讲得很好,)但,老师并没有在这个板块进行重敲,而只是蜻蜓点水一般便过去了。再看看离我最近的几个学生,他们似乎却被难住了。如果老师在这个部分请学生说说自己说的方法,再请几个同学进行说说,也许那样的效果会更好。林老师在课的最后发现时间还有剩余,又回过头再让学生做。

  第二,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多。

  当每个环节出示之后,老师只给学生一点时间,有的孩子孩子还没开始思考就开始汇报。

优秀评课稿11

  《小毛虫》是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为小朋友写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条既可怜又笨拙的小毛虫,它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尽心竭力地吐丝和结茧,最后终于变成美丽的蝴蝶的故事。通过它的变化,要告诉每个孩子的是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惟有这样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为。

  本学期教学节以磨课的形式进行,因此我就从李老师和我这堂课的区别开始讲起。李老师在我的基础上,进行了两处较大的变动。首先,就是引入过程较简洁。我自己在上课时,从轻歌曼舞入手,学生读了第一小节后,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什么是新奇,为什么小毛虫会觉得新奇等?最后,整堂课上下来觉得时间不够,因此我在想课文第一小节可以读得少一些,讲得也不要太细了,因为它对于整体课文的理解影响不是最大。

  而李老师这里的处理就比较巧妙,直接用了flash的方式理解轻歌曼舞,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一听就懂。其次,李老师的配乐读,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配乐读,所以老师先示范了一下,让学生明白配乐读是怎么一回事,如何才能和着音乐把课文读好听,把课文和音乐何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基础上,再结合之前美丽蝴蝶图片的直观印象,就自然而然的能把感觉读出来。包括之后学生的第二次说话练习和老师的总结,都是在这优美的歌声中缓缓到来,让听课的老师不禁地沉醉于中,这点是比我做得好很多的地方,也是我要努力和认真学习的地方。除了以上讲的之外,李老师找的`说话的切入点也很准确,在说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话说完整。交流同学的面也比较广,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主题。

  在这里,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最后在明理、总结的时候,老师是自己直接揭示的,我觉得可以先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完了,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后,老师再做适当的总结,这样会更好。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3、 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关键语段。

  5、 体会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唯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教学重点:

  1、 理解词语“生机勃勃”“尽心竭力”“九牛二虎之力”“色彩斑斓”等词语

  2、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在昆虫王国里,住着各种美丽的昆虫。它们飞的飞,唱的唱,跳的跳,到处生机勃勃。只有一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跳,也不会飞,被冷落在一旁。这只孤零零的小毛虫多么羡慕那些能飞能跳的昆虫啊,它的命运会发生变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毛虫》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毛虫的命运会怎样呢?请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

  重点指导:

  “怜、竭”是三拼音节;“怜”的声母是l不是n;多音字“佛”、“挣”,引导学生通过组词或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2)检查朗读

  ①指名开火车读。

  ②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梳理归纳。

  (1)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

  (2)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找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3)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毛虫的?你有什么收获?

  3、学生汇报交流。

  (1)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大家交流。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优秀评课稿12

  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王校长参与了整个听课和评课过程。

  陈红灵老师评课:

  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

  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在教学中可以用家庭中常见的水表类比。

  谢鹏翔老师从初高中衔接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初中教材中有抽水机和电源的类比,水流和电流的对比。

  李主任建议大家认真钻研课标,不要把问题讲难。

  赵京南提出物理课堂应当多引入生活当中的例子,增加物理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王校长作了总结: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并清醒认识到,哪些是自己的经验,哪些是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的新问题。

  2、教学过程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

  3、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经常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学生体会到生活当中就有物理。

  4、教材整合。教师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王校长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了教材的整合。)

  5、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炼,逻辑性要强。

优秀评课稿13

  1.好的老师更注重对细节上的修缮.在写百分号这个环节中,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在老师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更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指导,即便是我们成人不注意也会对百分号这样的小问题产生偏差,更何况是从未接触过的孩子呢?如果对于102.3%这样的百分数多加提点,也更容易让孩子发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重要的不是降低教学的难度,而是降低教学的坡度.五年级的孩子来上六年级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认知上的差异的,但是从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有了很好的坡度,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百分数的产生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部分量与总体的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对于部分和总体的比较我觉得郑老师的做法是很好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就容易让孩子理解.但是在甲乙两个量的比较上我的意见是做成动画形式,将比较量进行不断的增长而标准量不变,这样既能突破100%的局限又能体会到百分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3.数形结合更利用孩子的.理解.郑老师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她做的很好.首先是在一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60%这一环节上,孩子们通过另外的一种方式更好的理解了百分数,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撑才能进一步有抽象思维的提升,只是在学生呈现的方式上如果能更丰富一些,比如出现十分之几的形式进行比较的话就更好了.其次郑老师很好的利用了百格图来理解了百分数,这点是在以往教学中比较忽视的,个人认为百格图更利于教学部分量与总体这类百分数,同时也可以看到凡是这类关系的(合格率、成活率等)都不可能突破百分之百.

  4.取舍之间方显教学的灵动.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也更应学会“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重点只有一个.在这节课中,百分数意义是重点,而作为拓展“500毫升中有多少果汁”这样的问题,在这节课中点到为止,以后百分数解决问题才来细细研究可能更好.

  5.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才能留下我们进步的痕迹.这节课很多学校都“磨”过,很多老师都上过教研课,但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见解也有所不同.

  新教材的使用已经有一定的时间,百分数这一知识点在老教材中也有,但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虽然我们看上去每天都在重复着教学,但是对人的教育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变,老师在变,只要有想法,只要有思考,就会有新发现.

优秀评课稿1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文本特点,许老师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朴素又高效的课堂。许老师的教学有很多亮点。

  一、注重字词,稳扎基础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了解引号的作用。

  2、认读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在认读词语这一点上许老师做得非常扎实,各有侧重地关注了字音、字形、字义。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上,许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先读再说。

  这一块内容很好地实现了“读通”,就是把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也就是解决课文的生字词,扫清障碍,这是阅读基础。

  二、关注言语形式,感悟母爱和父爱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许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精彩语句时,还重视引导学生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形式,努力发掘语言的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创造能力。

  在体会母亲对我的赞扬时,许老师在课堂上有很多微妙而有效的细节处理。我们常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的确,我觉得细节在很多时候,隐隐之中它就是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比如这堂课中,有很多细节的处理,都闪现着老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如学生在感受巴迪母亲对他的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神情“眼睛亮亮地”,动作“搂住了我”、“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并重点抓住“兴奋、嚷、赞扬声如雨点般落到我身上”读好母亲赞美我的语言,感受母亲对巴迪的鼓励。

  并以此为例,抓住父亲的语言、补白父亲的。神情、把动作词“扔”字换成“放”等字进行比较,理解父亲的严厉。特别是在挖掘“扔”的含义上,我觉得许老师做得非常到位。交流反馈,感受父亲这样的评价是一种严厉的教育。

  三、动手练笔,体会巴迪的心情

  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地评价让小巴迪不明白了,所以在此许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我想对巴迪说。在写的过程中,许老师还为学生配上了音乐,可谓非常细心。

  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我觉得许老师的板书可以再多写一点,使这堂课的所上的内容呈现的更清晰。

优秀评课稿1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听了郭老师使用的新理念、新观点,巧妙构思各个教学环节的这节识字课,使我感受到了识字课的无穷魅力。郭老师还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内心世界,听到了孩子们大方的发言,积极的自我表现,使孩子们整节课中都在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我们这一次“愉快识字”的亮点。我从以下几点评讲。

  一、教学环节安排得“活”

  在这节课里,郭老师能够准确地、认真地研究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巧妙调控教学过程,使教学环节都活泼有趣,引人入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在愉快中学习。

  1、情景导入,活泼有趣。

  郭老师在授课前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生动活泼,这种方式的导入,较好地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2、拓宽思路,匠心独具

  上课伊始,郭老师就利用课件,播放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图画,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把孩子们带进了美的.世界,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一年级的小朋友以形象思维为主。郭老师就利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图像,让孩子们带着欣赏的眼光,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自然地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老师还匠心独具,让孩子们说出平时观察到的小动物的名字和生活习性,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成功欲激发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愉快的气氛。

  二、教学方法“多”

  识字教学是非常枯燥的内容。郭老师运用了:如读韵文,找字词;配图、音识字;去图识字、去拼音识字;识字后找秘密(在词语中发现带虫字旁的字及形声字);在朗读中以配图读、开火车读、拍手读、同伴读、师生合作读、边模仿边读等多种形式读韵文;还有勇于挑站读得好的同学(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最后阅读时问“你们在阅读课外书时,有没有认识带虫字旁的生字朋友,请说一说”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孩子们体验到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成功与喜悦,增强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投入“识字”中,始终以饱满愉快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在识字巩固部分,郭老师也运用了大量的活动,让孩子们记住字形:如男女同学认读生字,打乱生字卡片顺序开火车认读;让孩子们认读手中的词卡,进行找朋友的游戏;考考你,连一连,可以发挥孩子们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现识字的奥秘。当孩子们开始疲劳时,进行词语“对对话”的活动,孩子们又非常踊跃参与游戏活动,这样即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再一次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三、“说”“写”结合“实”

  这堂课中,大多数时间都是让学生动口说,老师成了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说,展开想象,勤于动口,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通过说来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孩子们从会说变成会写,重点指导书写“蚂蚁”这两个字的笔画与结构,并要求学生写完之后用胜利的手势及发出愉快的欢呼声,再一次带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原本枯燥的书写变成了愉快的书写过程。让孩子们口能说,手能写,做到说写相结合,达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态语言自然亲切

  在整节课中,郭老师都面带笑容,语言亲切、教态非常和蔼可亲,使人听了感觉非常舒服、自然。让孩子们也非常乐意投入到她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中。

  五、板书设计清晰

  这节课的板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条理清晰,学生便于理解,起到了巩固识字的作用(特别是把所有虫字旁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马上发现每个字的共同点)

  另外,我还想说说我个人的一两点看法:(随机见解)

【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优秀08-18

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优秀08-25

优秀评课稿12-26

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评课稿01-09

优秀评课稿经典11-26

(经典)优秀评课稿04-11

评课稿优秀06-25

优秀评课稿优秀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