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评课稿

时间:2024-09-17 15:20:01 其他 我要投稿

优秀评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评课稿1

  老师教态亲切随和,古诗鉴赏考点的剖析有条不紊,教学任务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学习反馈较好。教师声音悦耳、语言活泼,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品诗的意味比较浓郁。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从目标定位来看,教师的古诗复习课都把目标立足于“读懂古诗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但日常的古诗复习中,不少语文教师是忽视了“读懂”这一必需的环节,而直接进入“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进而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老师教学目标定位于先读懂古诗词意思,后分析古诗技巧,目标定位对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比较准确的。

  (二)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第一、在复习课上发挥高考真题的作用,无论是导入还是精讲、练习,都以高考真题为材料,拉近了学生与高考的距离,也让学生具体认识高考考什么、怎样考。

  第二、老师的阅读指导能重视紧扣文本,这在古诗词阅读中尤为难得。

  第三、老师能重视方法的归纳总结,而且方法比较到位。老师归纳了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目做题方法:明确手法——具体分析——点明效果。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审题不清、技巧不清、无从下手、分析不细。并找出了对策:圈画关注、熟记技巧特点、多看练习、积累经验、多看课内、立足整体、抓准关键。老师较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的答题指出方向。

  第四、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讲练结合,即时反馈,而且练的形式比较多样化。能遵循 “讲——练——评——练”这样的模式,尤其是教师的精讲方法,师生的相互评点(赋分评点更能激发兴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吸收,这应该是复习课精华所在。

  以上只是本人对老师复习课的粗浅看法,总的来说启发很大。

优秀评课稿2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荷兰教育家弗赖塔尔告诉我们:源于生活,让数学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归于生活,学生们会自觉注意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学关系和数字。生活,柔化了数学的刻板和刚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有趣、有用、有情……xxx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就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凸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米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在循循善诱中,完成了对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

  一、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分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既然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课上,米老师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去春游,帮助他们分苹果、矿泉水、披萨等食物的教学情境,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平均分是最公平的,于是成功地帮助了淘气和笑笑分了苹果和矿泉水,每人分到了2个苹果,1瓶水。

  披萨只有一块,平均分后,每人都得到了披萨的半。披萨的一半是多大呢?孩子们拿出了手中披萨的学具,动手折了起来,很快就找到了披萨的一半,并用阴影表示出来。敖老师借机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这样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孩子们都陷入深深地思考中,是啊,这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敖老师引导孩子结合自己分披萨的过程想一想。在老师的引导孩子,孩子们最终想到了用“1/2”或“2/1”来表示披萨的一半,敖老师在表扬孩子的.同时,对学生说:科学家和你们一样,也想出了这两种方法,最后他选择了用“1/2”来表示一半。然后再引导孩子们说说“1/2”表示什么意思。值得一提的是,当有学生不能准确说出“1/2”的意义时,敖老师就会耐心地引导,使其能准确说出它的含义,不但如此,她还会找更多的学生重复说,使学生正真理解了“1/2”的意义。

  二、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敖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上,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米老师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正方形纸,引导他们找出正方形纸的“1/4”,并将折法不同的正方形贴到黑板上,使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化。在学生理解四分之一的基础上,敖老师又问:“在这个图形中,出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找到几分之几呢?”,就这样,在米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又认识了“2/4”,“3/4”,“4/4”。米老师用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在层次练习中,创造分数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米老师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层次练习题,先让孩子判断每个图形涂色的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在学生充分理解“1/2”的含义后,又引导孩子找出正方形的“2/4”“3/4”,“4/4”。为了深化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发散孩子的数学思维,米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学具,任意创造一个分数。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分数,并能准确说出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在这种层次性的练习中,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优秀评课稿3

  《嘱咐》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而无声的嘱咐又是目前用眼睛传递的'。目前用研究传递对“我”的爱抚、赞许、责备、希望等不同内容的爱。全文表现了目前勤劳善良的美好心灵。文章按“概述——细叙——联想”的结构顺序,可分3段:第一段(1)点明目前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第二段(2-4)具体写目前对“我”的“无声的嘱咐”。第三段(5)写“我”长大以后,真正懂得了目前当时“用目光”嘱咐的深刻含义。

  邬老师整堂课设计巧妙。如:在理解“凝望母亲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我觉察到母亲用目光,正默默嘱咐着我什么。”这句话时,邬老师在让学生谈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抓住母亲的两次“笑”(“她笑笑”、“一丝快慰的笑意”)作更深一步地挖掘。让学生体会到母亲为自己助人为乐而快慰,为儿子会关心他人而感到快慰。从中也让学生感受到母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她淳朴善良、热心帮助别人,却不善言辞。她表达这种爱是无声的,都是通过眼睛带给“我”,嘱咐我,教育我,从小就要助人为乐。我觉得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优秀评课稿4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旅行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他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和帮助。下面就对这两位老师执教的课谈几点想法:

  第一课时:

  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导课时,赖老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让学生说出查找资料的途径(访问、上网搜索等);理解词语时,也让学生说出多种方法,比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根据生活经验等。

  2、在感知课文内容时,赖老师采用填空式的.方式来引导,理清文章的脉络,给孩子创造了独立阅读的空间,这正好落实了“课标”中“三四年级能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相一致。

  3、以读为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整堂课中,赖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想法。在读中体会到“我”对祖国的无比深情。

  建议:朗读的时间和形式少了一些。生字词只有两位学生读和一次齐读,没有落实到位,可以开火车读,面广一些,才能真正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初读的时间不够,学生一拿到纸条就马上填写,读的过程忽略了。

  第二课时:

  1、以“主题”为核心,展开“链”的教学。徐老师整节课的设计以“爱国情”为教学核心,以面包店老板的态度转变为契机,展开了一条“链”,有机地整合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感悟文字背后的蕴涵的“爱国情”,从而使课堂中的“爱国情”自然的生成、深化。

  2、自主读文,品味语言,体验“爱国情”。语文课堂教学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徐老师关注这一学生学习行为,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学习课文4――10自然段时,徐老师问学生: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我”的爱国精神?然后引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理解这些重点句子时,徐老师让学生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徐老师又相机引导,让学生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建议: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单单是讲爱国,挖掘不够。布置作业时应该要有课外阅读,可以推荐与本单元主题思想相一致的好书籍,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优秀评课稿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让我的课堂成为孩子们研究的乐园。《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愉悦的微笑。

  三年级的孩子还有些好动,还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研究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自主研究、学会研究。

  本课教学后,我感觉自己在如下几方面还应努力改进:1、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再合理清晰些,做到层次清楚,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

  2、还应多留给学生一些朗读课文的时间,这样有助于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能让孩子在课堂有兴趣说话、敢于说话。

  3、三年级的字词教学虽然不再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但也应画龙点睛,该注意的地方在教学时,要确实起到给孩子一个提醒的作用,帮助他们记忆字词,尤其学困生,不能流于形式,一带而过,这样孩子还是没有记住。

  4、三教学中开始渗透有关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准确的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实不容易,我在引导孩子归纳的时间还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提示语言不宜过长,使孩子仍无从下手,归纳不到位。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虚心向领导和教研员老师请教,使孩子们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能实实在在学到受益终身的语文知识,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优秀评课稿6

  (1)能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育(较直观突破“工具”)

  (2)教育设计思路较清晰,能按“四位一体”课堂教育法思路设计并实施教育,课堂教育基本体现“三维目标”要求,教育效果较好,(能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引用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较活跃);

  (3)语言节奏控制较好,能利用肢体语言“拉近”师生关系;

  (4)薄弱环节:板书、课堂把握(分析例)

优秀评课稿7

  听了王峰老师的公开课,我认为王锋老师执教《乡愁》一文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在教材解读上,比较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执教中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在设计理念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表现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第三、在教学目标上,设置了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具体的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左边,分别为:1。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背景;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3。分析、归纳内容。用一课时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着重点放在第2和第3学习目标。重视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学生个人朗读全文,个人分段朗读,小组比赛朗读,男生个性化朗读,,女生个性化朗读,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等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

  第四、在教法学法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局面,而是由教师有效组织的、学生积极参与的、安静而活跃的课堂。多数学生能积极表现自己。例如,学生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出色表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每六人一组。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我校只有王老师一人敢大胆地尝试。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新式的课堂的。每个学生都明白学习目标以及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同组的成员互相合作、互相监督学习,很少讲闲话和搞小动作。

  课前学生的预习准备是非常充分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做了较为详尽的笔记。

  第五、在教学过程上,以教师的组织、引导、提问、点拨、释疑穿插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中。教师的民主、谦虚、平等、鼓励、温和等情感因素和语言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鼓励和表扬下,学生更能大胆地、积极地、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才艺。

  第六,在信息技术的辅导教学中,教师利用电脑播放《乡愁》的录音资料,并借助打印机打印彩色照片(诗人余光中的)给学生欣赏,简介作者时出示彩照,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印象。

  以上六点是我认为王老师字教授《乡愁》一诗中的'优点。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疑惑:

  1、学生说出的答案几乎与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2、教学中怎样与中考考点紧密联系起来呢?

  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的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引导、纠正并完善呢?

  4、由少数的学生积极表现、活跃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而多数学生充当着什么角色呢?教师能全程熟悉学生的学习表现吗?

  5、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否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呢?

  6、学生说出的答案几乎与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感谢王老师上这节精彩的公开课,让我开了眼界,知道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希望今后能多开展这样的教学交流课。

优秀评课稿8

  各位老师,下午好!下面由我对实验班的三节课进行点评。

  本周听了方景旭主任的一节政治课,杨方主任的一节语文课,王传坤老师的一节历史课。 现在按照听课的时间顺序逐一进行点评。

  方主任讲的是一节复习课,课题为《唯物辩证法》。方主任首先以简洁的语言明确了本节课的复习目标;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复习内容的大体框架,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三个主要框题;接下来给学生约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阅课本,补充框架内容;之后,找一名同学板演填写的内容,而其他同学则利用这一时间对照教辅材料《课堂新坐标》上给出的网络,修正自建的网络;网络构建完毕后,方主任结合网络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精讲点拨;最后几分钟方主任结合课本上的题目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突出的优点表现在:

  一、学生活动充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学生自查课本,自建网络,自我核对,自我校正,活动非常充分;即使在点拨知识点时,方主任也一直在提问学生,一直在引导着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我认为,学生自查课本,自建网络,自我矫正的复习方式要比老师泛泛的重复一遍新授内容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这是因为,文综等以记忆为主的科目(包括生物),在复习时简单的重复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老师也讲得非常辛苦。让学生自己动手形成网络则印象要深刻得多。因此,我认为,方主任的复习模式给文综科目的复习提供了又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文综的老师不妨尝试一下。

  二、复习步骤完整连贯,环环相扣,重点突出

  老师明确目标,学生自读教材,自建网络,学生对照教辅材料修正网络,老师根据网络精讲点拨诱思提问,最后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各个环节非常的连贯完整,过渡非常自然。同时,重点问题以三角符号标出,并重点讲解,强调的非常到位。

  三、教学机智运用合理恰当,不失时机

  上课期间,教室的门突然被大风吹开。方主任及时抓住这一突发现象,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联系课本,顺理成章的引出了因果联系这一哲学概念,效果很好。本来只是一次突发的自然现象,方主任能抓住机会,及时联系到所讲内容,表现出了很高的教学机智。

  提一点建议:如果在训练阶段,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组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仅仅是思维训练形式上似乎单薄了一些。

  杨主任的课整体上讲是一节复习课,内容为字音复习专题。在正式开始本节的复习内容之前,杨主任现对上一节课留的作业,也就是20xx年聊城市高三二模考试的部分试题进行了讲评,然后进入了正式内容的复习。总体上看,杨主任的课是很成功的。表现在:

  一、讲解语调准确,语流顺畅,节奏适中

  杨主任讲课有板有眼,有张有弛,节奏把握十分准确到位;语调抑扬顿挫,标准流畅声情并茂,教态亲和自然,语速快慢有序,错落有致,表现出很高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觉听语文老师的课和听其他学科的课就是不一样。这种专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而是一种长期有意磨练的结果。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向杨主任那样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为自己以后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与学生互动良好,气氛活跃

  上扬主任的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说学生一直在“插话接舌”,但学生插的话不是废话,而是对老师讲解的一种积极回应,是学生思路一直跟着老师思路走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与老师呼应的程度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把标尺,是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的表现。我认为,这也是一位高水平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老师专业知识非常丰富深厚,水平不可谓不高。如果让这些老师参加考试,拿高分儿肯定不成问题。但是,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使然。如果老师一味滔滔不绝干巴巴的讲,完全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最后势必会导致学生最终忍无可忍,不再给老师面子了。因此,老师们,尤其是年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同步。这就要求老师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逻辑性,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咱们讲的课才受学生的欢迎。

优秀评课稿9

  11月20日上午第一节课听了刘老师《大小多少》的公开课

  这次听了刘老师的课整体感觉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课前的《余力学文》吟诵到行礼听音乐整个课堂国学都运用的灵活自如,课前一分钟的演讲孩子虽然没有讲完,但是声音非常的洪亮清晰,刘老师引导孩子进行了鼓励,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鼓励的同时引导孩子们进行简单的想象。

  新课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生字词还是学习课文都采用了复习的方式引入新课,这种方式不仅带动孩子的积极性更温习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在识字环节刘老师采用分小组、男女生等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孩子们的参与度都很高,并对所学习的字词进行了水果、动物的。分类,重点学习了“反犬旁、鸟字边”这两个偏旁并进行了同偏旁字的延伸,学习新课的过程中重点进行了“个、头、只、群、颗、堆”等量词的学习,并引导孩子动笔在书上画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建议孩子们的铅笔橡皮课下提前准备好给孩子养成课前准备的课上所需学习用品的习惯。再有整节课内容有点偏多,重点突出的不是特别的很明显,应该在量词学习的过程中多留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这一点也是自己平时在教学中没有做到的也是自己后期需要努力更正的地方。总之,刘老师的这一节课备课非常的积极认真,在整个课堂上非常注重孩子们坐姿等好习惯的养成。

优秀评课稿10

  今日听了杨教师《她是我的朋友》这节课,我觉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把语文阅读教学建立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形象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在读中努力产生学生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够说,本课的教学设计,突破了以往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形,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具有实效性,能够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下头具体来谈一谈:

  一、思路清晰,教学资料安排得当。

  从初读――细读――精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人物内心的思想内涵,受情感的熏陶,最终升华情感。教学如行云流水,通顺流畅,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意境。教学中重点、难点突出,分析透彻,朗读到位,学生学习态度进取,效果好。

  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我找出对阮恒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心理的描述,然后抓词抓句、咬文嚼字进行理解,除了能够帮忙学生理解阮恒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够完成词语的积累,知识的获得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在是信息的被动理解者,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进取动脑思考,揣度人物的情感,想法,对学生的分析水平、经过重点的语句理解课文的水平都能得到锻炼,在分析阮恒这个人物时,学生的生活背景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所以在理解的程度上也有深有浅,设计者把教学的难点放在人物的形象分析上,充分证明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自我的思维,自能读书,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而不必要求他们必须有统一的认知。

  另外,我认为,此篇教学设计最巧的地方是在结尾处设计的“经过‘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你都想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一项上,这是在让学生在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上求“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也是在学生中展示生活中最美的事物,要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学生在思考中、在团体的生活中,在相互的交流中,精神财富共享。

  最终提一点个人的提议,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和鲜血的场面能够让学生演一演,能够帮忙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另外,还能够在教学的饿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一下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填补课文中留下的“空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二、三维目标达成的比较好,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螺旋上升”的。

  本节课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描述哭的几个词语“啜泣、呜咽、低声哭泣、抽泣”的不一样含义;学生不仅仅朗读本事有了发展,表达本事、思维本事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并能抓住阮恒献血时的表情和动作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让学生经过充分朗读,感动了自我,让“朋友”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再经过理解课文资料,感受到朋友真挚的友谊,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朋友观”。如课堂上教师经过:“阮恒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可能在想什么?试着用第一人称说一说。”引导学生明白了要想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先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节课的教学实际看学生十分好的掌握了这种读书的方法,并且能够用这种方法来展开交流和学习。

  三、亮点。

  1、在朗读课题的时候,杨教师没有请大家齐度了知,而是请学生根据自我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来朗读,这是课标所提倡的。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还请学生试着为课文换一个题目,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到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质,深化了友情的意义。

  2、在一名学生多次读错“血”的读音的时候,教师没有立刻否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帮他纠正,给他改正的机会,这样,给了学生自信,我想,这个学生以后将更加喜欢上语文课。

  3、对于区分“血”的两个读音的问题,教师处理的十分到位,这是一个很难区分的多音字,大多数学生如果不经过纠正训练,都会含糊不清,所以,代教师的这个训练十分有必要,意义也十分大。

  4、课堂上请学生模仿医生说话,想象她在那时会和阮恒说些什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本事和想象力,也帮学生掌握了有关语文课之外的一些献血的知识。

  四、提点提议。

  1、初读的次数有些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初读可设计在两、三遍左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初读,回答在初读课文后能解决的问题。

  2、对于多音字“血”的训练,如果能放在课件中“输血”这个词后面,那衔接的就更紧密,相信学生的印象也就更深,掌握的也就更好了。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因为经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真实。

优秀评课稿11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告诫人们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这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学生很感兴趣。与试教课相比,小袁老师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思路更为明晰。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小袁在这第一教时中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可爱。然听后感觉内容少了些,检查字词、归纳每段主要意思都比较拖,花了很长时间,而地球的美丽、可爱却“着笔”不多。

  阅读教学要强调学生读的训练,只有学生自己去读文本,才能对文本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教师精彩的'教授,精辟的分析,虽然能把教材中蕴涵的东西挖出来,但毕竟不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他们只是被动地欣赏、接受。所以要让学生自己读,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感受文本。

  因这堂课是作为青年教师“微课辅助”展示课,课中必须要有微视频来解决教学重点,小袁把它安排在感受地球美丽一段。说实话,这段视频并没有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动感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还需要配上简明精要的讲解,学生才会留下印象。

  作为公开课,建议小袁上第二教时的课——感受地球的“易碎”,抓住宇航员发出的“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来展开教学。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的出路何在?通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意识到生态灾难已经深深地威胁到人类的日常生活。那么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自然而然地深入到每个孩子心中。

优秀评课稿12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斯皮尔伯格就教育评价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课,一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劣作出鉴定;二是对课堂教学成败的原因作出评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认识;三是对课堂教学亮点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1)树立健康的评课心理。一要克服“老好人”思想。评课是一种教研活动,不要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能被人接受而“得罪”人。二要克服从众心理。如果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唯恐出错,评课就没有意义了。三要克服附和权威心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没有一位教师能自诩为权威。大家所存在的差异是学识、经验、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没必要为冒犯权威而瞻前顾后。

  (2)评课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以及经过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因此,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从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如何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

  (3)评课要把重点放在“评学”上面,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4)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正确地评价一堂课,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的需要,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是创造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新课标需要的不是拘泥于教参的教学设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灵活的调整,发挥自身优势,拿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5)评课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的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情况出发,不能想当然。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评价的内容和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的,要以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6)让学生参与评课。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是评课的主体之一。让学生参与评课,发表自己对教师一堂课的想法和要求,这对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都会很有启发和帮助。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评课主体呈现多元化、民主化,对一堂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扫描,有利于增强评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当然,受年龄、阅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意见有时不够成熟、全面,教师可权作参考。

优秀评课稿13

  评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本节教材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的教学载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解决问题:

  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细致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联系实际,体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2)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教师激思激疑,学生积极探究。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主体教学法:坚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点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2)学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春天到了,春暖花开,正是春游季节,(同时,电脑显示“过河”主题图。)你们看,小朋友正要去春游,他们来到河边,准备坐船到河对面。板书课题:过河。

  2、探究活动

  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到有效信息,提出核心问题:二年级的同学过河需要几条船?

  (1)自主探索。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由

  (3)汇报交流。

  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想法。

  方法一25+29=54(人) 54÷9=6(条)

  方法二、25+29÷9

  54÷9

  =6(条)

  第一种方法学生能根据提意讲明白自己的做法;第二种方法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列出算试,但学生讲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或许有的学生会发现这样列试计算,计算顺序会出现错误。

  (4)验证。

  引导学生运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一旧知,讨论第二种方法的正确性,交流看法,从而发现错误的存在,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

  (5)猜测,尝试。

  引导学生结合图意思考:要想使“25+29÷9”这个算式符合题意,你打算怎么办?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猜一猜,尝试做一做。

  (6)介绍、运用小括号。

  在肯定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及时介绍小括号,学生会很自然地领会到小括号的作用。

  3、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A、同桌说说计算顺序。

  B学生独立计算。

  C、交流,订正答案。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30-6÷3(16+24)÷8 (30-6)÷3

  A、比较异同。

  B、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异同。

  C、交流、订正答案。

  4、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5、布置作业

  完成《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过河

  29+25=54(人) (29+25)÷9

  54÷9=6(条)=54÷9

  =6(条)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点评

  杨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注重鼓励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注重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小括号的需求;注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能用到小括号的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

优秀评课稿14

  阅读提示:

  优秀美术评课稿《画情绪》评课稿,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优秀美术

  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风趣幽默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以培养表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余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

  看一看:人们不同的表情。猜一猜他们不同的情绪。(并给每个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来加深情绪感受)

  二、游戏表演:

  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用语言、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名画欣赏:

  蒙克《呐喊》,先从局部色彩和用笔分析、感受画面所表现的情绪。再从整体画面感受。

  四、教师示范:

  当场画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所要表现的不同情绪。

  五、范画欣赏:

  展示一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说一说你觉得它分别表现的是哪种情绪。并总结规律。

  六、名画欣赏:

  康定斯基、米罗的作品

  七、画展作品:

  教师本人去参观画展与作品的合影,拉进艺术品与学生的距离感。

  八、学生作业:

  试用不同色彩、线条表现现在的情绪,并为作品取个题目,写上简单文字说明。

  九、展示作品:

  让学生带上自己的作品,来给大家说一说自己表现的了什么样的情绪。

  在课堂上,余老师以他特有的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

  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陆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导入部分就运用一组同学们都熟悉的人物表情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并给人物的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如奥运冠军刘翔的照片,刘翔学生都认识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的学习,是一种学生通过游戏、欣赏等方式来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陆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游戏。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创设情景:如果你被老师指定代表班级参加开学仪式。如果你被绑架了。

  根据情景请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表演你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这样的情景表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情绪表现。第二、根据重难点,“自主探究”。首先,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局部),从色彩、线条来感受画面表现的情感。其次,教师当堂示范,用浅绿、桔红画出柔和的线条。再用深蓝、深红重重的画出杂乱的线条。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老师在画两组线条时的不同情绪。接着,马上欣赏两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

  体会表现的不同的情绪,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规律。(愉快的情绪:色彩明亮、对比柔和、点线圆润、曲线较多;不愉快的情绪:色彩灰暗、对比强烈、点线错乱、折线较多。)

  三、 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

  丁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总结规律,学会绘画表现的方法。陆老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这是一堂完整、充实而精彩的美术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像,值得我慢慢推敲和学习

优秀评课稿15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难度颇高,知识点非常抽象。但王老师“扶”与“放”相结合,引导学生验证规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对“一一间隔”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原因在于生活当中“间隔排列”的现象有很多:有多种物体一一间隔,也有整体间的间隔排列。因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概念,将会给后面的探索规律造成一定的困难。

  这里,王老师创设了手指夹铅笔的游戏,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一一间隔排列实例,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一间隔”这一概念。

  建议:由于数量上不够,类型上也不够丰富、典型,所以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还是应该让学生列举、交流了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进一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和数学源于生活。

  二、学生充分感受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王老师师在设计工作表时特意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符合一一间隔的排列来,将这三组排列编上号,通过幻灯片将其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在工作表中特地设计填写每组中两种物体的对应数量,让学生很好地发现“多1”这一重要的共性内容。

  建议:老师应该将一一间隔的所有情况理清之后再来探究数量之间的规律。

  三、老师很好地关注了细节

  要关注细节,关注学生,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验证及其它一些学习方法。

  优秀间隔排列评课稿3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隐含且可以发现的。只要对丰富的具体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能发现规律。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在于“探索”,必须让学生经历亲自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

  上课开始夏老师安排了男生女生排队的游戏,使男生和女生一一间隔排列,在游戏中发现问题,通过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规律。简单的小游戏,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进入到探索新知的情境,而且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进行了几组排列现象,给学生提供了基于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的对话平台。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等排列是有规律的,并抽取了排列现象的共同属性:两者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知道了什么是“一一间隔摆列”现象。为了加深学生对“一一间隔”的认识,让他们找找“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老师出示了课本的主题图,与课本对话,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对话的场景,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使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

【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优秀08-18

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优秀08-25

优秀评课稿12-26

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评课稿01-09

优秀评课稿经典11-26

(经典)优秀评课稿04-11

评课稿优秀06-25

优秀评课稿优秀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