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

时间:2024-09-20 08:33:49 中秋节 我要投稿

[优]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8篇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1

  中秋节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祭月、观潮等。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也叫祭月节、月光诞、仲秋节、秋夕、团圆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优]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8篇

  一、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二、节名

  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根据中国的历法,夏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

  三、发展演变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中秋节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是在唐代之后。在唐代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2

  中秋品月饼的起源

  据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边寇犯境,李靖率师出征,大获全胜,于中秋节凯旋,长安城内外通宵欢庆,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相传这可能是中秋节吃月饼的开始。

  月饼的历史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言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中秋节吃月饼有讲究

  中秋佳节,家家都要吃月饼。但是,吃月饼也是有讲究的。

  1、先吃咸后吃甜。

  如有甜、咸两种月饼,应按先咸后甜的顺序来品尝,否则就吃不出味道来。

  2、品尝月饼伴茶水。

  月饼吃多了易腻,若配饮一杯淡茶(以花茶为宜),边吃边饮,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3、月饼要适量。

  月饼中含糖量和油脂较高,吃多了则会引起肠胃不适,尤其是老人、儿童或肠胃功能较弱者,吃时更要注意,一定要适量。

  4、要吃新鲜月饼。

  过节时人们往往一次买许多月饼,而月饼放置时间久易引起馅心变质,吃后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因此,月饼最好随买随吃。

  月饼常见的馅料

  1、莲蓉月饼

  莲蓉月饼是市面上最常见的月饼,以莲蓉和蛋黄为馅料,它皮薄油润松化、饼馅幼滑甘香,甜味深沁人心,可谓是中秋月饼的经典品种。莲蓉就是莲子(打碎的)。

  2、鲜肉月饼

  江浙沪一带的特色小吃。顾名思义,馅完全是由一大团鲜肉组成,皮脆而粉,又潜伏着几分韧,丰腴的.肉汁慢慢渗透其间,可谓一绝。

  3、栗蓉月饼

  栗蓉月饼采用板栗作为馅料的主要原料,板栗富含淀粉和矿物质,但是脂肪含量却低于其他坚果,相对而言更加健康。

  4、豆沙月饼

  豆沙月饼是将红豆蒸熟打烂后加入白糖再炒,就制成了豆沙月饼的馅料。豆沙月饼口感同样出色,具有浓郁的豆香味,咽下的时候也没有其他月饼粘喉的不适感觉。

  5、五仁月饼

  所谓五仁,并非只有五种,而是由多种不同馅料制成,一般包括核桃仁、花生仁、松子仁、芝麻仁等,有圆满、和谐的寓意。

  吃月饼的三大误区

  1、月饼做早餐

  有些家庭自己买的、亲朋好友送的、单位发的月饼,仅凭中秋节一个夜晚是无法“消灭”掉的,因此有的人也就把月饼当成了早餐和零食,早起吃上两块,饿的时候再吃一块。专家指出,月饼可不适宜当早餐。虽然月饼的能量比较大,但营养成分单一,且含糖量和油脂较高,吃多了还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这样的食品是不能满足我们早餐对营养的需求的,正餐的时候更不适宜吃月饼。

  2、吃不完放冰箱

  专家提醒,月饼高糖、高油脂的特点也决定了月饼的保质期有限,因此月饼最好吃新鲜的,尽量不要存放尤其是长时间存放,否则高糖、高油脂的月饼里很容易滋生细菌,会增加食用者腹泻的危险。如果月饼确实一时吃不完,可放入食品袋内或糕点盒内保存。软式月饼放进干净的篮子里挂在通风处。也可将软硬两类月饼分层堆放在食品柜内。

  3、月饼馅再利用

  月饼吃不完,扔了又可惜,有些人会把月饼里的红枣、豆沙、蛋黄等馅料取出来再利用。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经济”,但从营养学上也是不可取的。专家指出,月饼富含油脂、糖分,本身营养含量就低,放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营养尤其是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会进一步损失。如果把月饼的馅料再拿来“二次开发”,月饼馅料里除了热量外,其他的营养价值就非常低了。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3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中秋节。这恰好是秋天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中国农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所以中秋节常被称为仲秋节。八月十五的月亮通常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也叫月夕和八月节。这一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待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流浪者,也寄托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4

  【中秋节起源】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第二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就在秋天的中间,所谓中秋节。中国古代法把秋天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也叫“仲秋节”。

  根据历史记载,“中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神秘书镇牛迷,中秋节和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中秋节直到唐初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记载了太宗记“八月十五中秋节”。从宋代到明清时期,中秋节的盛行已经与元旦同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送月饼,意思是团圆”。《帝京景物略》还说:“八月十五祭月,饼必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称团圆节。中秋节晚上,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品牌“团圆”习俗,即烤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糖、芝麻、桂花、蔬菜、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的小饼。祭月后,家里的老人根据人数把蛋糕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果有人不在家,他们会留下一个,这意味着家庭团聚。

  中秋节,云稀雾少,月光明亮。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外,一些地方还有舞草龙、建宝塔等活动。除了月饼,各种时令新鲜水果和干果也是中秋节的美味佳肴。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句话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候,每个家庭都崇拜土地神。中秋节可能是秋报的遗传。

  【中秋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据说在古代,十天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农作物死亡,人们不生活,一个英雄叫后羿,无限强大,他同情痛苦的人,爬上昆仑山顶,运动足够的力量,打开弓,一次射出九个多太阳,严格让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伏,造福人民。

  因此,后羿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后羿娶了一位名叫嫦娥的美丽善良的妻子。除了传艺狩猎,后羿整天和妻子在一起。人们羡慕这对才女相爱的夫妻。

  许多志士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有一天,后羿去昆仑山拜访朋友求道。他遇到了路过的王母娘娘,向王母要了一袋不死药。据说服用这种药可以立即升天成仙。然而,后羿不愿离开妻子,所以他不得不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宝箱里。出乎意料的是,她被反派逄蒙看到了。他想偷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出去打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下来。后羿带大家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关键时刻,她立即转身打开百宝箱,拿出不死药吞下去。嫦娥吞下药,身体立即漂离地面,冲出窗户,飞向天空。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她飞落在离世界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女。

  晚上,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在白天哭了。后羿既惊讶又生气。他抽剑杀了恶棍。逄蒙早就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他仰望夜空,呼唤妻子的名字。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今天的月亮特别明亮,有一个像嫦娥一样摇晃的身影。他拼命追月亮,但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后羿别无选择,只能派人去嫦娥最喜欢的后花园,放上香案,放上她最喜欢的蜂蜜和新鲜水果,在月宫里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人们纷纷在月下摆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良的嫦娥祈。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在民间传开。

  中秋传说二——吴刚折桂

  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高度超过500丈。下面经常有人砍它,但每次砍下来,被砍的地方都会立刻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永远不会被砍掉。据说砍树的.人叫吴刚,是汉代西河人。他曾经和仙人一起修道,来到天堂。然而,当他犯错误时,仙人将他降级到月宫,每天做这种徒劳的苦差,以示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三——朱元璋和月饼起义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人民无法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种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非常严格,传递信息非常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计划,命令下属藏起来“八月十五夜起义”纸条藏在蛋糕里,然后派人分别送到各地起义军,通知他们8月15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那天,各种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火燎原。

  很快,徐达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赶紧传下口甲,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让全体士兵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月饼”,作为节日蛋糕奖励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也越来越多,大人如圆盘,成礼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

  中秋传说四——玉兔捣药

  月亮上有一只兔子,全身洁白如玉,所以“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做蛤蟆丸,普通人若服用蛤蟆丸,就能长生不老。

  还有一个关于玉兔起源的美丽传说。在古代,有三个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和兔子乞讨。狐狸和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来帮助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告诉老人:“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进火里。三位神仙深受感动,于是把兔子的灵魂送到广寒宫,变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在广寒宫与嫦娥相伴,为人民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他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都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一只雄兔,它在祥云中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它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带着嫦娥离开。嫦娥无辜受苦,雄兔深表同情。他认为嫦娥一个人在月宫里一定很孤独和悲伤。如果有人陪她,他会想到他的四个女儿,马上跑回家。

  雄兔回到家,告诉雌兔嫦娥的不幸经历,并说要送女儿陪嫦娥。雌兔舍不得生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关起来,你愿意陪我吗?嫦娥为了救人,被牵累了,我们能忍受她常年的孤独吗?孩子们,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让最小的女儿送到月宫陪嫦娥!

  【中秋习俗】

  中秋节在中国,阴影遍地开花。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有许多不同的习俗。这里有两个习俗,赏月和吃月饼。

  中秋赏月

  我们家的传统是8月15日晚上。月亮最亮的时候,我们把桌子放在院子里,一盘月饼,一盘葡萄,还有其他一些水果小吃。我们点了三炉香。月亮和月饼相应的场景,月亮下院子的香味,8月15日满夜院子里的凉爽,以及一家人一起品尝月饼的笑声,深深地刻在记忆中。永不忘记。

  吃月饼

  早在明朝,刘侗就在《帝京景物略》中提到了月饼。“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在与家人团聚的夜晚,品尝美味的月饼是流浪者在外面流浪一年的最好安慰。月饼也是思念的寄托。中秋节给亲戚送月饼也是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

  明清以前,月饼一般都是家庭自制的。明清以后,一些小作坊逐渐出现,专门制作月饼。随着文人对月饼的不断赋予更深刻的意义,月饼的形状越来越满,形状和外观越来越精致意味着吉祥和团圆,月饼上印着一些有意义的图案。

  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由最初的糖面组合,逐渐增加了种类,可谓万紫。清代袁枚的《花园食单》中提到:“糕点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冰糖、猪油为馅料,食用不甜、香、松、腻,不寻常。”可见当时月饼种类繁多。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5

  第一章:中秋节的历史起源和传说

  中秋节历史悠久。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也在慢慢发展和形成。古代皇帝有春祭日和秋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模仿,在中秋节,对着天空明亮圆圆的明月,观赏崇拜,表达感情,习俗传播到民间,形成传统活动,直到唐朝,祭祀习俗更受关注,中秋节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了8月15日中秋节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的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据说在古代,十天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农作物死亡,人们不生活,一个英雄叫后羿,无限强大,他同情痛苦的人,爬上昆仑山顶,运动足够的力量,打开弓,一次射出九个多太阳,严格让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伏,造福人民。

  因此,后羿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后羿娶了一位名叫嫦娥的美丽善良的妻子。除了传艺狩猎,后羿整天和妻子在一起。人们羡慕这对才女相爱的夫妻。

  许多志士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有一天,后羿去昆仑山拜访朋友求道。他遇到了路过的王母娘娘,向王母要了一袋不死药。据说服用这种药可以立即升天成仙。然而,后羿不愿离开妻子,所以他不得不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宝箱里。出乎意料的是,她被反派逄蒙看到了。他想偷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出去打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下来。后羿带大家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关键时刻,她立即转身打开百宝箱,拿出不死药吞下去。嫦娥吞下药,身体立即漂离地面,冲出窗户,飞向天空。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她飞落在离世界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女。

  晚上,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在白天哭了。后羿既惊讶又生气。他抽剑杀了恶棍。逄蒙早就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他仰望夜空,呼唤妻子的名字。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今天的月亮特别明亮,有一个像嫦娥一样摇晃的身影。他拼命追月亮,但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后羿别无选择,只能派人去嫦娥最喜欢的后花园,放上香案,放上她最喜欢的蜂蜜和新鲜水果,在月宫里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人们纷纷在月下摆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良的嫦娥祈。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在民间传开。

  中秋传说二—吴刚折桂

  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高度超过500丈。下面经常有人砍它,但每次砍下来,被砍的地方都会立刻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永远不会被砍掉。据说砍树的人叫吴刚,是汉代西河人。他曾经和仙人一起修道,来到天堂。然而,当他犯错误时,仙人将他降级到月宫,每天做这种徒劳的苦差,以示惩罚。李白诗中有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朱元璋和月饼起义三个中秋传说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人民无法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种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非常严格,传递信息非常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计划,命令下属将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蛋糕里,然后派人分别送到当地起义军,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回应起义。起义那天,各种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火燎原。

  很快,徐达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赶紧传下了指甲。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所有的士兵和人民都很高兴,他们用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日蛋糕来奖励大臣们。从那以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也越来越多。成年人就像一个圆盘,成为一个很好的礼物。未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将在民间流传。

  第二章:中秋节的历史起源和传说

  中秋节,又称中秋节、秋节、中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许多民族和汉字文化圈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因为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所以有些地方把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日。

  中秋节始于唐初,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期,已成为与春节同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特别是当地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喝桂花酒等习俗。中秋节以月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祈求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端午节、春节和清明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第三章:中秋节的历史起源和传说

  众所周知,中国有两个团圆日,一个是春节,一个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东亚民间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根据中国的农历,八月是秋天的第二个月,在古代被称为中秋节,所以人们被称为中秋节,也被称为中秋节、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中秋节,因为这一天的月亮是圆的,象征着团聚,也被称为团聚节。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据史书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魏晋时期,有记载神书镇牛迷,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中秋节直到唐初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八月十五中秋节》记载太宗记。从宋代到明清时期,中秋节的盛行已经与元旦同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元宵节和端午节被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密切相关。因此,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大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都源于此。古代皇帝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会制度,民家也有中秋节祭月的风赏月比祭月更重要,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唐代非常盛行。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咏月诗。宋、明、清朝宫廷和民间拜月活动规模较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都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历史遗迹。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建了北京的月坛。每当中秋节月亮升起,露天设案,桌子上都会提供月饼、石榴、枣子等水果。拜月后,全家人围着桌子坐着,边吃边聊,赏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规模、多彩的群众赏月游乐所取代。

  中秋传说

  月亮上有一只兔子,全身洁白如玉,所以被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做蛤蟆丸,普通人若服用蛤蟆丸,就能长生不老。

  还有一个关于玉兔起源的美丽传说。在古代,有三个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和兔子乞讨。狐狸和猴子不想拿出自己的食物来帮助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但它告诉老人:你饿了,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进火里。三位神仙深受感动,于是把兔子的灵魂送到广寒宫,变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在广寒宫与嫦娥相伴,为人民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他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都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一只雄兔,它在祥云中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它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带着嫦娥离开。嫦娥无辜受苦,雄兔深表同情。他认为嫦娥一个人在月宫里一定很孤独和悲伤。如果有人陪她,他会想到他的四个女儿,马上跑回家。

  雄兔回到家,告诉雌兔嫦娥的不幸经历,并说她想送一个女儿陪嫦娥。雌兔不愿意生女儿,女儿不愿意离开父母,一个接一个地流泪。雄兔认真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愿意陪我吗?嫦娥一年四季都能忍受她的孤独吗?孩子们,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让最小的女儿送到月宫陪嫦娥!

  对于那些在外面努力工作的人来说,中秋节也是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日子。毕竟,独自在异国他乡是异国他乡的客人,每戚啊,无论多远,如果你有时间,试着回去和家人一起度假。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秋祭拜和拜月的习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有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盛行,并定为中秋节。在《长安玩月诗序》中,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八月在秋。季始孟终;十五夜,月云中。天道稽,则寒暑均,取月数,则蟾魂圆,故称中秋。”

  中秋之夜,月光明媚,古人把满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其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仰望明月,低头思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还》等诗千古绝唱。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种习俗,月饼象征着团聚。自唐代以来,月饼的制作变得越来越精致。苏东坡写道:月饼就像嚼月亮,里面有酥脆和焦点。清朝的杨光辅写道:月饼充满了桃肉馅,冰淇淋甜蔗糖霜。当时的月饼似乎和现在很相似。

  通常很多人讲中秋节源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付出的代价是被罚作苦役,一辈子都不能回到人间。李白很难过,写了一首诗:白兔捣药秋复春,女永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虽然觉得月宫很好,但也忍不住寂寞。每年8月15日,她都会回到人间与丈夫团聚,但她必须在黎明前回到月宫。每逢中秋节,后世人都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见芳容。所以很多人在烧香拜月的时候,祈祷男人愿意早点爬蟾宫,爬仙桂……女人愿像嫦娥,圆如明月。年复一年,人们以这一天为节日庆祝。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6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5个传说

  1.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3.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4.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5.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7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3个传说

  1.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中秋传说之二——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3.中秋传说之三——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8

  8月15日的中秋节是一个非常快乐的节日,在这一天,每个人都很团聚,所以你知道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吗?以下是8月15日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仅供参考,欢迎您阅读。

  八月十五中秋来历

  1.中秋节慢慢从古代祭月演变而来。古代历法将每个季节分为孟月、仲月和季月三个月。农历八月正好是秋天的第二个月,所以叫仲秋,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一半,所以叫中秋。最初的一天被指定为古代皇帝祭月的节日,慢慢演变成中秋节。

  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故事流传最广。后羿射掉了九个多余的太阳,然后上帝给了他一种成仙药。他不愿意离开妻子嫦娥,所以他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嫦娥在8月15日吃了仙药,然后去月亮。后羿想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他都会把嫦娥最喜欢的东西放在花园里,希望她能回来团聚。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演变成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中秋节,所以叫中秋节。

  3.中秋节是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的。在农业社会,作物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秋收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作物收获的季节,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传说

  1、吴刚伐桂

  月中桂树和吴刚的传说,最具体的是唐代段《酉阳杂》前集《近在咫尺》。它的云:老话月中有桂和蟾蜍,所以异书言月桂高500丈,下面有一个人,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贬令伐树。意思是吴刚跟着仙人修道,到了天下,但他犯了一个错误,仙人把他送到月亮上,命令他砍伐不朽的树——月桂。月桂高达500丈,随砍即合,炎帝利用这种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嫦娥奔月

  据说嫦娥偷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药,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心,正是她感到孤独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我可以回家了。第二天,后羿照妻子的命令去做,嫦娥果从月中飞来,夫妻重逢。嫦娥在中秋节做月饼的习俗也是这样形成的。

  3、玉兔捣药

  这个传说最早出现在汉乐府·董逃跑:玉兔跪下捣蛤蟆丸,给陛下一块玉盘。服用这种药可以得到神仙。据说月亮上有一只兔子,白如玉,所以叫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下捣药,变成蛤蟆丸。服用这种药丸可以长生不老。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1.传统活动-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就记载了秋暮夕月,意思是拜月神,此时要举行迎寒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迎寒祭月将在中秋夜举行。设置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对不可或缺,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月下,把月亮的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上,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月,然后家庭主妇切团圆月饼。切割的人应该提前计算全家有多少人。在家和其他地方的人应该一起计算。他们不能切得更多或更少。大小应该一样。祭月的习俗也在少数民族中盛行。

  据说齐国古代丑女无盐,小时候虔诚拜月。长大后,她以超群的品德入宫,但没有受到青睐。一年8月15日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女王,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所以女孩拜月,愿看起来像嫦娥,脸像明月。中秋之夜,云南傣族也盛行拜月的习俗。

  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很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诗。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天,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餐厅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拜月活动规模较大,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医生对赏月情有独钟,他们要么登楼揽月,要么泛舟邀月,喝酒赋诗,留下许多流行的千古绝唱。例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月反映了他在异国他乡漂泊的羁旅思绪;宋代作家苏轼在中秋节喝了达旦,醉醺醺地写了《水调歌头》,用月圆来形容离合器。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明月当空的美景,仍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助月的习俗。如今,湖广地区仍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地区有制灯船的节俗。现代中秋燃灯的习俗更加盛行。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在节前十天用竹条扎灯笼。做水果、鸟兽、鱼虫形、庆祝中秋节等字样,用糊色纸画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蜡烛用绳子绑在竹竿上,竖立在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形成字形或各种形状,挂在家里的'高处,俗称树中秋节或竖中秋节。富贵之家悬挂的灯,高可数丈,家人聚在灯下欢饮为乐,普通人则竖起旗杆,两个灯笼,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如琉璃世界。从古至今,中秋燃灯的习俗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3、猜谜

  中秋节月圆夜,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聚在一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因为这是大多数年轻男女最喜欢的活动,爱情故事也在这些活动中传播,所以中秋节猜灯谜也衍生出男女相爱的形式。

  4、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圆,中秋月饼香甜。月饼这个词起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当时只是一种小吃。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和月饼结合起来,意味着家庭团聚,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朋友接触感情的重要礼物。

  5、玩花灯

  中秋节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元宵节。玩灯笼主要是在家庭和孩子之间举行的。早在北宋的《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了中秋节的习俗,有把一点红灯放进河里漂流和玩耍的活动。中秋节玩灯笼,主要集中在南方。例如,在佛山秋季会议上,有各种各样的灯笼: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鸟兽花灯等。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09-15

中秋节的起源传说作文12-14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08-29

腊八节的起源和传说09-29

清明节起源传说02-04

重阳节的传说与起源09-11

元宵节的起源与传说介绍09-16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作文12-15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