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课稿

时间:2024-09-21 16:03:38 其他 我要投稿

数学评课稿(大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评课稿(大全15篇)

数学评课稿1

  一、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运用好教材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清楚地认识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本单元的重点。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的编排是通过比较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电器的价格,从而引出比较数的大小的基本规则,然后通过丰富多变的练习来加深对“比较数的大小”的理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首先,由导入开始,出示两个数(347、3460),逐渐露出千位、百位、十位、个位来比较数的大小。这一设计比较特别,让学生在猜测这个数是什么数的同时复习以前学习的三位数的比较方法。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五位数哪个大,由此建立数的比较大小是和数的位数相关的概念。在教学例题时,出示四幅含有价格的电器图片,引导学生把比较电器价格的比较抽象成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选择任意两个来比一比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在过程中采用同桌讨论、指名回答的方法,学生积极性高,比较方法各有特色,充分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数学思想方法包括: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等。在这节课里,体现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比较大小首先从比较电器的价格开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新课的教学过程和“想想做做”练习2、3都反映出转化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新课时,教师从学生喜爱卡通入手,将例题设计成叮当猫的家,里面有我们用到的各种电器,创设带小朋友参观叮当猫的家的故事情节,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从提问学生还能提出那些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都不难看出老师着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反映数学实用性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把握机会,就能让学生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巩固练习,是检查学生上课效果的关键

  本节课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练习中教师还适当介绍了五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除了完成书中“想想做做”的练习外,教师还设计了一题开放性题目(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6□26<641583□1>8346),这道题的设计除了巩固了今天所学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外,也锻炼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总观整节课,学生上课的表现很好,注意力紧随教师,知识掌握的也不错。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我觉得,这堂课上得很不错。

数学评课稿2

  教研员田小琴老师及其万家低段的老师齐聚一起共同研究戴校长区教研课《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是二年级学生新接触到的一个概念。戴老师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环节:第一环节新概念的引入,戴老师设计了三个题型的对比清晰地引出了倍的概念;再通过三个不同的变式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倍。第二个环节几倍的概念的升华,戴老师的教学设计在不变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不变。首先通过每一份的个数不变,倍数因份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初步理解了“几份就是几倍”。接着通过总数不变,倍数因每份个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进一步加深对倍的理解。第三个环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玩具店里倍的问题。虽然是新的.概念,但是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比较扎实的。

  课后,田老师对戴老师的这堂课给出了肯定,尤其是在错列的应用方面。同时田老师以小见大,提出来《倍的认识》这样的概念课应该如何来上的问题。田老师指出概念课应该是从学生形象具体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不断的观察、操作体会概念含义。就如今天倍的认识中,首先从实物通过动手画一画、圈一圈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之后更应该升华到除去实物,建立一个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课如何根据概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来设计教学环节,田老师指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有细分的目标,做到环环相扣,设计开放式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虽然只是一节试教课,但是却能以小见大,扩到概念课的范围,给我们所有老师更好的经验,田老师的亲临指导可谓细微处见真情!

数学评课稿3

  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之前已经对这些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而且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引入简单,直入主题,效果也不错。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先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如何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在验证环节中,方老师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采用了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参与的面广,积极性也高。整节课学生经历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过程,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认为老师在这节课上有几个细节处理得很到位。第一个是老师在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都追问“你现在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了吗?怎么判断?”这里的追问很有必要,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运用意识。第二个是老师的板书设计得简洁、明了,图文结合,重点突出。

  但也有需要和大家商榷的地方,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准备好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更加直观的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难度也降低了。在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在投影下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时,后面学生可能看不清楚,教师可准备一张大正方形纸,在黑板上演示验证过程,就更加清晰了。

数学评课稿4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习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数学评课稿5

  听了李新荣老师的这节《圆的整理和复习》后,我感觉李老师对教材还是深入钻研的,能抓住圆这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易混点进行教学。知识点复习全面,几乎达到了面面俱到。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这节复习课李老师引着学生回忆知识点,将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复习使之串成线、连成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课上得生动有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说、让学生想,让学生做。

  3.李老师注意复习课的特点,注重知识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设计教法。如:用课件帮学生回忆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可以真实再现圆的有关知识,激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体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推导过程和联系与区别。

  5.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明确告知学生运用的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听了这节课后我有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1.这节课虽层次分明,有梳理、有训练,但总觉得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我们知道复习课除了帮助学生梳理、引导、训练之外,还需要引领学生逐步掌握复习方法,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并对形式各异的`整理结果进行互助评价甚至争辩。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2.延伸、拓宽知识是复习课的基本特点,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李老师这节课由于时间不够,只是围绕知识点进行了练习,没有综合性或有一定难度的练习。

数学评课稿6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的入门知识,难点在于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上,对于含有字母的式子很陌生。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是数学表达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再由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它的值,又经历从一般到特殊的具体化过程,看似浅显,学之不易。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律,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已经比较熟悉,这些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潘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情境导入,引入字母表示数;然后,体验探究,利用直观的图形,感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通过自学、反思,掌握简写规则;最后总结提升,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拓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便于学生有效学习。具体突显以下几方面:

  1、 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现实需要。

  学生理解字母表示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大量的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课中,潘老师不断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和具体事例,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现实性。如利用学生熟悉的扑克牌参与运算,学生能自主地用具体的数代替字母进行计算,促进学生感悟用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素材的取舍也以生活的亲近度和学生的熟悉度为标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熟悉的环境中体会字母的现实性。

  2、 分析生活性、趣味性强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应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

  使学生有意识的应用字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节知识的难点。所以,潘老师在教学中在数量关系方面大泼笔墨,给了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充分空间。如三角形到正方形到五边形再到多边形的逐层渗透,曹格一家年龄比大小环节设计等,均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索天地。

  3、 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有效理解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的体验。为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有效作用,实现语言概括到字母表示的对比、过渡和加深,潘老师分层次的安排了图形有关公式和熟悉的运算定律,激发学生进一步体验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使新旧知识在深层次上达到了统一。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属于“陈述性知识”,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潘老师在这里安排了学生自学简写规则,然后在运用中加强理解与认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反思中,深化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数学评课稿7

  这节课,梁老师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重视口算、估算和笔算的结合。老师在出示例1:9230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估计商是多少,并且说出估计的方法。而后进行笔算以后,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商3乘除数30是90,说明商3是正确的。

  2、重视算理。在教学时,教师以清晰的理论、与直观图形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3、教师重难点讲解点拨到位,计算步骤明确。每次在进行计算时,梁老师总是先让学生观察除数是两位,然后让学生看被除的前两位数是否够除,不够除怎么办?最后引导学生准确找到除数和商的位置。

  4、重视计算练习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有直接计算题,有列式计算题,有判断题,而且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师总结及时到位,让学生明白计算方法和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最后,教师从除的`顺序、商的位置和余数的大小三方面,让学生更加清楚了笔算除法,配上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笔算除法。

  6、整堂课教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鼓励大家积极踊跃发言,书写要规范,教师的板书也为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建议:

  1、()里最大填几?几应该强调是哪个整数。

  2、例题教学时,因为前后单位不一样,教师应做适当强调。

  3、用格子图表示算式意义时,应先告知学生每一列的格子数是10,便于学生进行合理分配。

数学评课稿8

  数学家们说数学十分有趣,可对于尚未对数学入门的小朋友们而言,实在很难体会数学中蕴藏的趣味。本节课从与数学相关的游戏中领略其中的奥妙,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经历填数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闯关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羊村的羊羊们,创设了和羊羊们一起闯关的游戏情境,把新授内容由浅入深有序地结合在了一起,激发了学生了学习兴趣。整节课,孩子们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课堂效果很好。

  二、引导细腻,注重学法的指导。

  在游戏第一关,冯老师耐心的引导学生读规则,解读规则,在孩子们明确了游戏规则后,引发孩子思考,让孩子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的放矢,降低了填数的难度。在展示环节,教师留足了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充分地交流,明确:“在填数前要先观察每行每竖,找只留一空的那行或那竖来填。”有了这样细腻的引导,孩子后续的填数游戏已是水到渠成。

  三、有始有终,注重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到位

  激励性语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游戏一过渡到游戏二时,假若过渡语换成:这么简单的问题,大家都能解决,如果来点有难度的,大家有没有信心挑战?一种“挑衅”的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2、评价语使用欠缺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中,应适时给予适当的学习评价,如:你的思考真全面;你的思路真清晰;你的想法真独特……

  3、表达语言的使用不够完整

  先观察哪一竖行、哪一横行,学生不能结合语言进行较好的表达,是语言应用的缺失。

数学评课稿9

  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创造情境引入本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下面就这堂课谈谈我的感受。

  1、本堂课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会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整体思想”、“最优化思想”,通过这些数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灵活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采用了多种形式,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复习课,把学生推到前台去,老师做学生的坚强后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也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为教学行为。

  4、板书设计,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体现整节课的主要内容。

  5、课堂内容环环相扣,教法灵活多样,有个别提问、学生板演、一位学生口述,一位学生实验等,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欧老师的这堂复习课时刻围绕着县“目标教学”的理念,讲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当然,课堂总会有那么点瑕疵,欧老师的这堂课在以下两方面还需要研讨:

  1、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唯一不足的是学生练习做题的时间较少,思考不够充分。

  2、欧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知识点,只强调知识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发散思维,知识迁移不够。

数学评课稿10

  今天参加了县小学数学研究班下各组的业务培训活动,王薇薇老师上的《最小公倍数》(五下)一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合理清晰的思路、简洁明亮的风格、灵活有效的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引入——自然贴切

  1.从春游话题引入信息:小兰想让爸爸妈妈带她去春游,四月一日起,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2.讨论“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

  3.出示问题: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

  这一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适时,三月底,正是春游的好时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游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三是切题,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

  二.建立概念——联系生活

  1.(一学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2.师生共同寻找:

  30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问:为什么要加“30以内”)

  30以内6的倍数有:6、12、18、24、30

  30以内4和6的.公倍数有:12、24

  3.根据上面的信息,她们最早可以哪一天去?(这一生活问题对应的数学问题是“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4.(4和6的最小公倍数有:12)在这里为什么不用加“30以内”?

  5.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黑板上的内容。

  30以内4的倍数30以内6的倍数

  这一环节之后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内”去掉,集合图里的数据该怎样修改?省略号表示什么?(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视技能

  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探究过程,重视数学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如在找对象11和13的最小公倍数时,11的倍数从1倍找到11倍还能口算,老师问12倍不能口算怎么办,一生能够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在求一般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引导学生归纳步骤:首先多写其中某一数的倍数,然后再写第二个数的倍数,当出现和第一个数相同时就是这两数的最小公总数了。

  其外,老师也非常重视书写格式的规范,虽会多花了点时间,也是一种好习惯。

  四.巩固提高——突出重点

  探讨一个问题:练习的侧重点应该是一般关系还是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特殊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探究过程费时费力,但规律出来之后是容易掌握的,关键是在求之前先判断。一般关系在概念教学时就已完整呈现了方法,理解较方便,但从我们平时经验看,出错的往往是这一类。

  另外,照应开头,回归生活,也有补一些应用性的解决问题。

数学评课稿11

  5月8日上午,我听了一节高一年数学公开课《正弦定理》。课后进行教研组评议。

  1、这是一节师生互动好、教师有激情的课。教师讲解清楚,透彻,由于教师的亲和力大,学生积极性调动得较充分,感觉到课堂的一种和谐的氛围。

  2、教师有钻研,课堂条理清晰,但重点处理有偏颇。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弦定理的证明与定理的简单应用。在评议中,大家认为,三角形的解的情况的讨论和归纳应该作为下节课的一个重点,提前来讲,显得过犹不及,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障碍,同时,由于是在临近下节课的讲解,造成教师抛出结论多,学生无法很好思考和消化理解,当然,教师通过数轴上“01211”,让学生形象理解和记忆,很有新意。事实上,平时学生若能抓住内角和等于180度、大边对大角,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再结合图形,就能很好判断三角形的解个数。

  3、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讲哪种更好呢?有老师认为,用三角形面积法证明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更好地进行定理应用的例题讲解;有老师认为,定理证明的.几种应该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好掌握定理的形成过程,这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老师认为,定理讲解就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于基础较好班级可以更深入去挖掘一下,拓展学生思维,反之,不提倡讲得太多;有老师认为,定理推导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类比等。

  4、如何进行情境引入创设?本节课从白塔高度的测量引入,但由于塔心不可到达,这样引入效果不好。若能从解三角形需三条边和三个角中,寻找能构成一个三角形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从三角形全等到边角关系(三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角),会更自然些。

  5、定理的应用中的例题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当然,解题中教师板演示范在尽量规范,渗透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6、注意定理表述上图形、文字、符号的转换。

数学评课稿12

  XX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内容设计合理,要点清晰,讲授条理清楚,层次渐进,过渡自然,效果好。具体体现如下:

  1、XX老师这节课教学目的明确,围绕预定目标有条理的开展,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双基落实较好。

  2、在教学过程中,XX老师通过引导搜集资料,在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再从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图表等感性材料提炼“百分数”,使学生能较好地结合身边的数学学习书中的数学。

  3、在突破、解决百分数的意义时,设计一些分数和百分数比较的题目,让学生加以理解和区分分数和百分数。通过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贯穿于教学中,效果较好。

  4、将数学学习与培养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以解决三个问题:“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通过这三个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百分数知识的认识,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数学评课稿13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我们本着虔诚的学习态度到此听课。听了上午的三节课,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执教老师对数学的精益求精与不断思考,更感受到庵东中心小学浓郁的教研氛围和孜孜以求的教研精神。老师们针对问题侃侃而谈,针尖对麦芒的对话依稀可见。向大家学习之,同时也谈谈本人对本次活动的切身感受。

  首先,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区域活动。上面,老师们课上得好;下面,老师们课评得好。我想,这都是为了让大伙儿对数学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从沈教研员的指导中我们学习到许多,从一线上课教师中我们学习到更多。上课教师紧紧围绕着本次的研究主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展开教学,有的教师特别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形成”,多让学生述说与感悟;有的教师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强调解题的步骤;有的教师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以玩带学,学以致用。

  其二、我对沈鑫莹老师执教《两步乘法解决问题》的思考,经过多方素材的取证(苏教版、人教版相结合),实践之,改进之(听说试教过几次),铸就成了一堂如此精典之课,着实让我们学到了许多。

  (1)关注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如引出乒乓球的问题中,面对纷繁多样的“信息”怎么办?引领教师给了我们很好的明示: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哪两个条件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哪两个条件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思考后,又让学生通过众多形式(通过师生对话、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说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说)让孩子们述说算理,让孩子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关注教学的细节。细节处方显大智。老师巧妙地用“先算”两字就抓住了中间问题(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实在妙哉;每每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余,老师不急于求成,可是让他述说思考过程;当学生回答出现小括号时,老师又追问:“小括号能不能去掉?”……

  (3)合理地“避免”。从会后的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庵东镇小的教师正在探究的“解决问题课题”,认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解决策略就不需要在全班面前涉及,如若学生能讲出个所以然也罢。面对这种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式,我们表示接受。是呀,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式看看行,想想可以,可就是说不清所以然,连老师们都糊涂的事,小学生更说不清。如: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6盆花,(图中隐含共有4层),一共有多少盆花?方法一:先算一共有几个教室,即4×5×6=120(盆)方法二:先算每层有几盆花,即5×6×4=120(盆);此时学生自然根据乘法交换的规律列式:4×6×5=120(盆)。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还没想好。其实呀,给他再多的时间他还是想不出来的。就此种方法,如果我们只以默认的方式认同是不是有点肤浅了?我倒认为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真正践行“算法多样化”的良好机会,也是学生接触“假设思考”的好时机。我们不妨帮助学生这样理解:“先假设每层只有1个教室,那么每层就有4×6(盆);可事实是每层有5个教室那就再乘5解决。”当然,此方法建议有直观图示比较好。如教学“三个方阵共多少人”中将三个方阵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或在求“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中将乒乓球从盒子里拿出来重排后再计算。我十分相信,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理解与掌握的。

  其三、我对张金忠老师执教《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张老师的课是我一直以来十分佩服的。教学思路之流畅,教学环节之紧密,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对数学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善于对教学进行重组与整理。例如他今天所设置的一连串任务情境恰如其分地验证了他的这种教学风格。大家都知道,设置一组好的'任务情境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天讲春游谓恰到好处);设置一组优秀的任务情境可以很好的达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设置不能层次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历练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今天张老师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

  (1)教师角色的恰当拿捏。《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今天的张老师从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和引导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发挥;从老师与某个学生的点对点对话到同桌之间、四人小组之间的多方位对话;从教师的板演到学生上台板演。细心的听者会发现,学生的活动要远大于老师的主导,这不正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每每出现一个任务时,张老师总是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是呀,独立思考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只是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很少顾及。而张老师愿意花时间,等待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当学生需要想一想,再组织一下语言时,张老师还是选择了倾听,他相信孩子自己能解决)。

  (3)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让每一学生掌握每一种解决显然是不科学的,那么当教学过程中学生没能出现教学预设时怎么办?从张老师的行动可以表明:毫不含糊,教师讲。例如:在解决“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一共击破了18个气球,平均每人击破多少个气球”这道题时,学生只出现两种方法:其一、先算一共有多少人,即3×3=9(人)18÷9=2(个);其二18÷(3×3)=2(个)两种思路显然权属一种,于是教师出示:18÷3=6(个)6÷3=2(个),聪慧的学生一点拨便知是“先求一排同学击破了6个”。

  (4)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难度越来越大,数学思考强度也越来越大。第一层次为“解决划船、游乐场”,要求学生先想一想、不明白的四人小组交流,再列式;第二层次为“解决射击场”,要求学生可以独立想一想,再列式;第三层次为“解决智慧宫”,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同时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或“不足资源”,让其板演,“因错出彩”。我们体验到张老师十分注重对课的坡度设计,同时善于抓住教学有利资源,特别是错误资源,让他们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儿?怎么修正。”

  热闹的交流暂时结束了,但思考并未此打住。沈教研员的话言还在脑海回荡,让大家好好咀嚼:“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重在解题思路的培养”、“应培养低年级学生讲出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形式始终是为目标服务的”……

数学评课稿14

  今天我和几位老师听了范xx老师讲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课,范老师的和蔼而亲切的课堂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了重点。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数学语言表达力较强,课堂效果较好。下面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1、复习导入,体现了新旧知识间联系,有效地复习小数的'计数单位,为新课例1的分数化小数打好基础,启发了学生运用小数的意义去完成例1,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有效性,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建构。

  2、在教学例2分数和小数比大小排队时,范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亲自动手计算,比较,较好地完成了6个数的排列学生在动手中体会到了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的简便性,在尝试中体会到把几个小数化成分数再通分比大小的繁琐。体会到方法优化的必要性。

  3、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这样的板书对于学生的学习,深化知识体系都有促进作用。

  4、上课指名回答问题,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促进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并能对回答问题不完整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要求,使其明确回答数学问题的规范性。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为:

  1、整堂课,特别是教学例1时,老师放手力度不够,本应该启发学生总结分数化小数的方法,但都是教师直接说出,留给学生的太少,这样学生在本环节的思考深度肯定是不够的。

  2、教学例2时,虽然做到了放手学生经历思考、动手计算、观察比较得出答案,但我觉得教师可以把这一环节进行一下优化:比如,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比较数的大小,通过做题的快慢,让学生经历把分数化小数方法的简洁性。

  3、在教学例2时,指名一个女同学汇报自己的做法时,这位同学在汇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小数时,说成了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当错误出现时,范老师让其他学生给予改正,对于突发的生成,教师应该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利用它,不仅让学生对两个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也应启发学生思考:以上几个数中,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用,而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去化,这样就把这节课提升到一个一定的高度,达到扩宽学生的视野。

数学评课稿15

  XX日,在XX二中参加了xxxx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会,一天下来听了8节课。总体感受如下:

  一、同课异构,彰显教师魅力。

  所听8节课中有3节是二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其中印象最好的是XX学校XX老师的课。X老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和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了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很好地认识了分数,并会正确的找出几分之一。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彰显了教师良好的数学素养。而来自栾川实验小学的XX老师也是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的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二、贯穿德育,不吝表扬鼓励。

  在每节课中,教师都毫不吝啬表扬的语言,发现学生的优点就及时赞扬,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几位老师还特别用心,能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如XX老师让同桌分学具袋中的学具,当她看到学生都把其中仅有的一个圆放在课桌中间时,激动地说:“同学们都把这个圆放在桌子中间,说明你们都是懂得分享、有团结精神的'孩子,你们真棒!”我想当孩子们听到这句话时,学习的劲头一定会倍增的,孩子们的团结意识和分享意识也会持久的保存心间。

  三、小组有合作,无探究。

  虽然有几节课也安排了小组合作,但明显是按老师事先安排好的,按老师想法在走,没有看到学生的思想在里边,没有真正的探究。如在《玩三角形》这节课中,老师安排小组合作用三角板画角,每个组的学生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就画出了15°、30°、45°、60°、75°、105°、135°、165°…的角,其中15°、165°角的画法是个难点,很难想象学生是如何做到的,在展示答案之后,也没安排学生展示画的方法。XX小学的老师执教的《四边形》一课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四、讲多活动少,课改有差异。

  虽然都是从各县区选拔的优秀教师作的课改观摩课,我和同事却一致认为所展示的几节观摩课都是教师不放手,学生被动听,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与我们所倡导的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模式截然不同。相比之下,我们还是认为我们XX区的课改方向是正确的,课改理念是具有前瞻性的,因此,更加坚定了我对课改的信心和决心,相信今后我们会在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评课稿03-01

数学评课稿[经典]09-20

数学评课稿01-28

数学评课稿(精选)10-01

(精选)数学评课稿06-14

数学评课稿[精选]09-21

初中数学评课稿 初中数学评课稿最新08-19

数学课评课稿03-08

初中数学评课稿12-28

热门数学评课稿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