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课稿

时间:2024-09-21 18:08:39 其他 我要投稿

数学评课稿范例(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评课稿范例(15篇)

数学评课稿1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算和用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计算教学更是不能只是简单的计算,要把计算和生活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本课从例题材料(分气球)到练习设计购买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为用。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4.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好习惯是一位良师益友,有些学生往往很聪明,内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简单的计算中出错误。究其原因是做时只图快,做后不检查造成的。课堂上我经常表扬认真、仔细的同学,让同学友情提示,促使学生在计算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尽管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有许多不足。这是我头一次在这样大型的教学大赛中讲课,好紧张,有些细节未能顾及。如:8320,学生汇报算法时,忘了追问83为什么要估成80?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处理的不太完美。同时我也很少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和评价同学们,若课堂中多一点儿童化语言可能就会另有一番风景。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总会有收获、有感悟,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数学评课稿2

  上周听了两节二年级数学组的一课二上《7的乘法口诀》,感触颇深。陈老师上课老练,课堂驾驭灵活自由,课堂激情澎湃,还有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细腻的课堂设计,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汪老师虽是一个美术专业的老师,竟也能把数学课上的这么成功,课堂虽然平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口诀已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记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两节课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课。下面主要围绕第一节,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默契无比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本课的教学,让我看出了师生之间通过一年多的相处,默契已达到一定程度。如例题中一共有7个问题,当前两个问题“摆1只、2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解决后,第三个问题“摆3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开始,教师只要说“请问”两字,马上有同学知道教师将要说什么问题,有一半同学能把教师心里的问题全部说出来了。编口诀的过程中,反复有学生说:“应该把小数放在前面。”再如:当7的所有口诀全部编完,教师刚出示课题后,马上有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言:“老师,我有发现。”教师连过渡语言都不需要,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研究并识记口诀。

  二、读口诀的过程,体现层次性

  本课中,学习口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而在这之前,如何识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课通过读口诀,来达到记忆的目的,共体现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观察老师是怎么读的,一会儿我请大本领的小朋友来领读。”这一次是算式和口诀一起读,小孩子最喜欢当小老师领读,这句话,能让全班同学集中注意力听,又教会了学生读口诀的`技巧。第二层次:“你坐的真神气,我请你来领读,这一次,只读口诀。”这一次是只读口诀。第三层次:“考考你,你能背出来吗?”当小朋友背不出来时,其余同学可以提醒他方法,这一层次,其实是对几句特别难记口诀的再次理解。然后会背的同学起立,闭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体同学积极背诵。第四层次:“那一句不会背,我们读的过程中再来记一记。”全班齐读,此时,大部分同学已能背出,这是对后进生的兼顾。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这节课中,我们经常会听见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你的声音真大声,和老师一样大。”“感谢你,你把小数放在前面。”“我特别喜欢某某的回答,说得特别好,用到了两个乘数。”“你坐的真神气,我请你来领读。”“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经在开始背口诀了,真好。”等等言语,充满浓浓的赞美和关爱,难怪学生会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数学评课稿3

  今天听了同课异构活动程老师和葛老师做的《口算除法》一课,有很多的感触。两位老师上课语言亲切,简洁,各自展示了数学教学的魅力,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1、课前与学生的沟通方法不同,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葛老师用“我很棒”,“我们都很棒”这样的鼓励语言,让学生充满自信开始今天的学习,而程老师是利用大家喜欢的动物,期待和一起学习的'小动物,带着期盼,集中精神开始今天的学习。

  2、教学中,两位老师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对口算除法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进行小组互动,动手操作,教师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对口算除法的算理理解透彻。葛老师在小组自主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几种计算方法,并找到最优的一种,程老师利用小棒的平均分明白计算的算理,二位老师都将本课的重点突出,让学生掌握了算理。

  3、教学中课堂练习环节设计多样、精炼。葛老师利用小试牛刀,男女比赛,火眼金睛会判断,生活中的数学等新式各异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开展比赛,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而且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计算。程老师利用咱阳泉的旅游景点,带领学生旅游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

  4、两位老师都遵循新课标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快乐的学习,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改进建议:

  1、小组活动组织有序,起到活动的作用。但活动规则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样才能有序、有目的的活动,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动有效。

  2、加强评价,运用激励评价的方法,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枯燥的计算教学。

数学评课稿4

  今天我和几位老师听了范xx老师讲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课,范老师的和蔼而亲切的课堂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了重点。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数学语言表达力较强,课堂效果较好。下面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1、复习导入,体现了新旧知识间联系,有效地复习小数的计数单位,为新课例1的分数化小数打好基础,启发了学生运用小数的意义去完成例1,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有效性,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建构。

  2、在教学例2分数和小数比大小排队时,范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亲自动手计算,比较,较好地完成了6个数的排列学生在动手中体会到了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的简便性,在尝试中体会到把几个小数化成分数再通分比大小的繁琐。体会到方法优化的必要性。

  3、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这样的板书对于学生的学习,深化知识体系都有促进作用。

  4、上课指名回答问题,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促进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并能对回答问题不完整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要求,使其明确回答数学问题的规范性。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为:

  1、整堂课,特别是教学例1时,老师放手力度不够,本应该启发学生总结分数化小数的方法,但都是教师直接说出,留给学生的太少,这样学生在本环节的思考深度肯定是不够的。

  2、教学例2时,虽然做到了放手学生经历思考、动手计算、观察比较得出答案,但我觉得教师可以把这一环节进行一下优化:比如,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比较数的大小,通过做题的快慢,让学生经历把分数化小数方法的简洁性。

  3、在教学例2时,指名一个女同学汇报自己的做法时,这位同学在汇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小数时,说成了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当错误出现时,范老师让其他学生给予改正,对于突发的生成,教师应该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利用它,不仅让学生对两个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也应启发学生思考:以上几个数中,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用,而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去化,这样就把这节课提升到一个一定的高度,达到扩宽学生的视野。

数学评课稿5

  在市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有幸聆听了魏芳老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魏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角的大小和角的特征时,魏老师通过调动学生观察、动手制作角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等这些结论。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魏老师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开始,学生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最后教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魏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各种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魏老师让学生到教室周围去找角,学生兴致勃勃地抢着去找每一个角,有的甚至找到了老师穿的衣服上。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教师在让学生制作角时,给的材料太多,学生为了全部能用上,摆弄了好一会儿才制作出角。学生在这点上花费时间较多,并且做的角也不是一目了然。教师对于学生选择材料的指向可否具体些,清楚些。如就一个图钉,两根纸条,让学生制作角,这样学生会很快、很准确地制作出一个角。

数学评课稿6

  听了李老师的《比较大小》一课,感觉这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旧知,引入新知。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先让学生从0数到100,两个两个地数到100。,让学生体会到越往后数,数字越大。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如比较45和39的大小,学生就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看表格,越排在后面的数越大。(2)利用计数器,直观地看。(3)利用数的组成来看。原本呆板的`数字符号,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数学,使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都得到提高。

  3、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于用不同方法来比较大小的学生予以语言的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多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

  4、注重从细节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把卡片正确地放在小圆圈里”这一题中,李老师让学生找到一个数,就做一个记号,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数学评课稿7

  听完了徐老师执教的《重复》,深深为徐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幽默的教学语言、精湛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智慧所折服。徐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风趣盎然的启发与挑战以及抽象的数学思想不经意地融于课堂之中。在整个课堂之中,精彩不断,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生感受到的是数学的魅力,听课老师感受到的是徐老师教学艺术的完美。课堂中创设了一次次的冲突活动,让学生在冲突中自主探究新知。以下将分别结合几个冲突进行分析:

  冲突一:理发师的困惑

  这部分用时6分23秒,采用小故事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们常用的一个教学技巧,有些教师运用不好会让学生感觉很乏味,但是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时却是妙趣横生,他模仿三种不同的人物的对话,运用象声词“吱扭”等的词语绘声绘色地描述场景,到故事最后:“理发师回头一看,他很纳闷?”声音戛然而止。这时候的徐老师就像是一位配音演员在给孩子们表演话剧,由此引导孩子进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学生不由得去猜想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在猜想中,在认知冲突中,学生考试思考。此时徐老师抛出:为什么只有三个人?

  通过一系列的讨论,最后学生发现故事中的爸爸充当了两个角色,并用四个手指表示出三个人物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到“重复”。真是润物细无声呀。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在这个环节中,徐老师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徐老师还注重以学生作为课堂资源,徐老师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操作。教学中徐老师注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以“小孩→爸爸→爷爷”为素材,徐老师让学生感受集合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徐老师把学生已生成的数学当成未完生的数学知识,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

  冲突二:抢椅子游戏

  这部分用时9分35秒,徐老鼠抓住孩子好玩的天性,让孩子玩“抢椅子”的游戏。他首先搬出两把椅子,请两名学生然后说出游戏规则。此时,学生马上提出:应该多一个人,两个人玩的话不会有人被淘汰。徐老师故意顿悟似的说:哦,人数少了,不能决出胜负吗?敢情这也是数学问题,两个小朋友,两把椅子,就是每人必须有一把椅子,这是数学里的一一对应。

  他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领悟到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按理说徐老师再请一名学生就可以参加游戏了,但徐老师却请上来4名学生,在此徐老师可以埋下伏笔,之后多万了“石头剪子布”来选出一名学生参加之后的活动,为之后深入学习“重复”做铺垫。

  在这个环节中,徐老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活化”教材,使教材趣味化、生动化,大胆地对教材与生活资源进行了整合,注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

  冲突三:呼啦圈的解释

  这个环节用时14分03秒,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本环节中,参加两次游戏的同学到底是7人还是6人?徐老师故意设计冲突,师生对抗,引导学生深究。这时候徐老师把呼啦圈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套圈”中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实物“呼啦圈”抽象出数学符号“集合圈”,在此取名“数学二环”的数学设计堪称“绝技”!全班学生在全力解决参加两次游戏的学生人数时,徐老师故意退出了场地,把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这时候学生就主动思考,并且成功套上了。全体同学及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此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等一等”。教师的离开并不是对学生不闻不问,因为如果教师自己揭示答案的话会阻止学生的思维,而当教师离开时,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地挖掘,这样就使很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直观化,同时也巧妙地凸显了本节课的数学内容与主题。

  徐老师的课堂是魅力的课堂,他的每一次生成都是有预设的。其中徐老师说道“4+3=6”这并不是徐老师的口误,而是故意犯迷糊,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徐老师巧妙设计,对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精心思考,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

  冲突四:花名册里的故事

  这部分用时4分58秒,这个环节是变式练习,徐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没有涉及重复知识点的问题,而是利用反例进行强化,让学生在反向思维中加深对“重复”的理解,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定势,巩固新知。

  徐老师努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具体原始背景的数学问题,交由学生去抽象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徐老师利用“呼拉圈”进行教学,使学生听中学,看中学转变为主动的活动的做中学,徐老师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比如本环节中,徐老师就提出的“三年一班”就是结合本班的情况来举例的。

  冲突五:社会小调查

  这部分用时8分39秒。徐老师关注教学课程的人文价值,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教学不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徐老师追求学生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得到熏陶与教育。因此,课堂不仅是学科学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地。徐老师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小调查找好爸爸的位置,在这个环节中渗透了全集的概念,实现了学科内容的整合,让数学充满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也让学生感受到独特的数学的“生活味”和数学二独特的“美”以及它的广泛的应用性。

  徐老师的这节课的预设与生成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徐老师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没到结果快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戛然而止,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理解数学的真谛。

  在这节课上,徐老师成了学生中的“一个”,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自作权威,高高在上,成为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能等同于发展。在这节课上,徐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使学生的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徐老师把学生引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徐老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

  ①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

  ②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

  ③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

  ④尽量让学生自己读书

  ⑤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发表见解

  ⑥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⑦尽量让学生标准立异,把这些要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中,学生分小组在教师引导下,主动从事猜测、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创新,这样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必然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今后的终身学习与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评课稿8

  秋雨微凉,**中学任老师及其领导却冒着霏霏细雨,给我们送来了一节数学课:《探索与表达规律》,我们组就听了本节课后的感想谈几点:

  一、教材处理不同:

  任老师的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第二章代数式的一节课,她把这一节课分成两个课时。今天所讲第一课时,完成了课本知识和课后拓展题7。十一届常规编剧课。而人教版把这个知识点放在数学活动中。,为一个实践活动课,对于实践活动课,我们一般不做过分探究,基本上用自习把它学成一个题解一解就行。没认真对待过,形成了数学思维培养的不足,故学生多在“找规律”的题中出问题。

  二、课题引入自然,符合学生认知。

  近几年来,我校要求每节课出示学习目标,所以我们的开课多以齐读学习目标开始,机械呆板,好像在提示本节课学生要翻越的大山,而任老师以《青蛙跳水》儿歌引入:“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要学生按规律说下去。学生开始声音既洪亮又整齐。慢慢地,声小了。最后没声了。老师笑了:“这里面有规律的,请思考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入到学习中和我们的开课相比,前者是‘要找学’后者是‘我要学’!”充满了师生共同探索的人情味。

  三、微课的引入,让人耳目一新。

  本节课中,任老师引入微课,讲述了月历中的数学规律。直观、形象且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中去。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更加节省了资源,有效为教师减负。在教堂中,任老师建议大家找已有的微课,也可以分组合作,制作共同问题的微课。这样可以有效的把老师从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四、课堂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堪为表率。

  在上课中,任老师耐心引导,细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反馈,对于同一个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生讨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能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不规范的书写,能幽默指出,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从老师的眼中看到了不同的自己,他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全身心投入到讨论这种严谨的态度,温和的声音,执着的探究,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本节课任老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了一些知识,还给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师带来了一种精神,那就是严谨细心,耐心的做好每一个细节,成为一个平凡的名师。

数学评课稿9

  听了连**老师和陈**老师《找规律》的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效果。从她们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学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从而产生如果我来上应该怎样上的共识。两节课上的都很成功。其共同的亮点有:

  1、两节课在教学中都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两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经历找规律的整个学习过程;

  3、都采用了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与人合作获得更多的.知识;

  4、教学中都体现了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索、小结中获的新知。

  两节课的结构大同小异,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第一节课导入以复习一年级学过的规律和主题图导入,第二节课以四个小动物的出场顺序情景为本节的循环规律做了铺垫;找规律环节中,第一节课更重视用语言来表述规律,第二节课重点通过横看总结规律,提炼简洁语言;动手实践练习中,两节课都包含了巩固、提高、延伸的含义,特别第一节课“手帕花边的设计”,第二节课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建议:地板砖设计这一环节教材的意图应该是要体现循环规律的“循环不断、四面延伸”以及“规律美”,这两节课都没能真正体现出来。

  听完这两节课,对《找规律》这一课题让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数学评课稿10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向,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向往之情。

  本篇课文虽然描述的是外国的异域风情,但是课文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和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接近的,成群的牛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所以在这方面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荷兰王国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课后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条目标中,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基于前两篇课文,现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味。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知道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背诵一两部分,积累优美词句。然后安排小导游活动,进行迁移性训练,促进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最后,设计拓展性的练习,找一找有关荷兰的资料。

  下面我开始说教学流程:

  (一)播放录象,激情导入:

  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画面:画面中有运河、草原、郁金香、奶牛、骏马、长毛山羊、灯塔┄┄同时配以清远悠闲的音乐。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

  【设计意图:《田园诗情》所描绘的是荷兰的异国风情,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积累较少,创设情景渲染,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一定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就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个体自学、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想想荷兰给你留下的印象,找找在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把它们划出来,再试着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个体的自我学习、整理、归纳,为集体交流作准备。】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交流: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为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悟出新的见解。指多名学生朗读、议读。(教师相机点拨,不需让学生多作分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悟读出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不同学习风格、思维方式、表现形式的学生个体,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促进其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和理解时,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进行指导。具体来说我打算这样处理:

  第二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极目远眺所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详细描写了奶牛图,略写郁金香图。体会奶牛的姿态美时我可以让学生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式来体会牛的不同姿态所体现出的不一样的美。同时指导学生查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牛还有哪些姿态呢?至于那大片的郁金香可以一带而过,也可借助课件这一辅助教材来帮助理解朗读。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借助媒体创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引导学生体会奶牛的情态各异时,促其观图,让学生从图中体会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并启发想象,练习仿说.】

  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低地上的景色,着重写了骏马图,学生读"成群的骏马??"

  A.(出示图)瞧!"骠悍强壮,腿粗如桩"是怎样的体魄!"鬃毛随风飞扬"又是怎样的英姿!谁能通过读表现这种气魄 可以自己读,还可以邀请同学一起读. (点评:你真是一匹神气的小马! 哇!你很力量!??)来!让我们这些小骏马们齐声诵读!读出群马在草原奔腾的气势!读出了自由!读出了豪情!

  B."除了??",能不能换个方式说说这句话为什么说"深深的掩映的运河" ?(因为荷兰是水之国,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看出马的自由.)

  C.是呀,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引读: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生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 即使前方出现了浅浅的涧水,它们依然——(生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 即使前方出现了小丘,泥沼,它们依然——(生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 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飒爽英姿!现在,你们就是这奔腾的草原上的骏马!让我们面对这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读出我们的豪迈!(学生齐读这节.)

  【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对学生而言,荷兰是遥远的国度,学生对文中描写一些情景难以感知或产生共鸣,我在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如马的'"剽悍强壮,腿粗如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将这些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第四自然段:引读:??天堂般的草原上不只是白色的绵羊,还有??,??真是一幅自由祥和的图画呀!要读出它们的安闲,自由祥和。

  白天的荷兰,是美丽的,自由的,是令人神往的充满诗意的国度,让我们拿起书,齐读2——4节,读出草原的美,读出内心难以抒发的情怀.(齐读2——4节)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情境再现,以境激情.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抒情的语言,再现了白天荷兰的美.学生目睹了这美的画面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第五自然段:写傍晚的景色,重点描写了挤奶图。我打算这样设计:让全班同学从刚刚那活跃的气氛中安静下来,然后放一曲舒缓的乐曲,随着乐曲我轻轻地朗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来说说感受,体会到傍晚的寂静。引导学生读出傍晚的寂静。

  第六自然段:写夜晚的景色,描绘了一幅美好宁静的田园夜色图。这里要引导学生读出夜晚的宁静和安详。

  【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教师动情的范读,小夜曲轻柔得旋律,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感受到夜的宁静.】

  第七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提问:为什么说这是真正的荷兰?为什么要用“真正的”三个字?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什么才是 “真正的”荷兰?其实这一步骤就是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总结,让学生把刚刚零碎的感悟加以整合,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体会田园景色所蕴涵的诗情画意。

  (四)布置作业:

  1、自选作业: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某一处景色。【设计理念:让学生想象成为导游,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与课文内容贴得更近,促进了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

  2、拓展延伸:荷兰这么美,你还想了解它更多的情况吗?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有关荷兰的资料,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设计理念:学生学了课文意犹未尽,这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积累。】

  (五)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奶牛 悠闲

  白天 骏马自由 诗中有画

  动物 安闲 画中有诗

  夜晚 安静

数学评课稿11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大数的认识和学习,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是这节课的着重研究的内容。教学中,吕波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自然亲切的.教态、清晰的教学流程与层次、有效的教学策略均令参与教研的老师们印象深刻,特别总结几处亮点,与大家交流:

  1、注重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进一步建立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既熟悉又相当的陌生,他们最缺乏的是对大数的感性认识。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导入部分引用孩子们生活中丰富的大数实例,这样的导入贴近生活又直奔课题,简洁又富有实效,一开始就把孩子们的眼球牢牢地吸引住,同时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与决心。课尾阶段,吕老师又列举了宁波各县、市、区的人口分布情况,特别是用线段图的方法,通过数形结合和孩子们的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进一步建立数感。通过感受一亿有多大,进一步使孩子们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的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吕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进行教学。譬如,引导孩子读数时先读后四位再读前四位;从记数器读数到数位顺序表引入等等策略都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3、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借助记数器探究十进制计数法,进而自然地引出数位顺序表;通过倒着数、顺着数,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百万百万地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数把数位、计数单位、数级、进率等重要概念掌握、理解得十分清晰、透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数学评课稿12

  听了林老师讲的《概率》这节课,我有下面一些体会:

  首先,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设计合理,(一)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等,接着引入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二)进行抽扑克牌的游戏,说明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描述这种可能性?(三)实践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抛掷硬币,统计试验结果。(四)列举大量重复实验的结果比较异同,得出概率的意义。(五)分析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率(六)学生谈感想谈收获,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

  其次,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开展扎实有效。

  最后,通过学生谈感想谈收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我感觉这部分所用时间过长,而练习时间不足。

  总之,这节课整体效果不错,如果教师的感情更加充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数学评课稿13

  今天听了靳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感受有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创设了吃蛋糕的情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这样的问题便于方法讲解是的演示。

  2、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教师不急于交给学生计算方法或是让优秀的学生讲解方法,而是让学生在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问题的`设计很精练,便于操作。

  3、注重让学生独立练习后交流,教师将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展示,让学生发现计算应注意的问题。如计算3/4+1/6时学生未找到最小公数。

  4、练习注重基础,有层次。先是尝试练习,然后出现分母不为1的异分母加减和被减数是1的计算,逐步练习,一一订正。

  建议:练习中判断练习可先判断,争取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从不同角度很快发现错。如分母先加了等,然后再让学生改正。

  算理的讲解环节是不是有点简短?如利用课件演示会印象深刻。

数学评课稿14

  李师的这节课是在学学习了表内除法横式的基础上进教学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教学,可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除法笔算打下基础。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让学分花的`情境,在活动中体会到在常活中会遇到把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为学习多位数除以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了解余数的概念并知道余数要除数。李师本节课能够抓住重难点,课前师发给学15张卡,让学动操作,通过不同的分组,产不同的结果,从产余数的概念。这与学的发展平相衔接,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教师将除法竖式板演在板上,明确每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题讲解的很细致,并能根据现有平进提升。

  同时也存在些不,由于整堂课的内容过多致使课堂结构出现“前松后紧”的感觉,同时由于后的时间的过紧,所以在较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时,些同学不能清晰的找到其中的关系。

数学评课稿15

  这次教研活动,韦老师上的《可能性》。这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看得出来韦老师是根据学生的情况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准备的,体现出了她求真的教学态度。通观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大小形成的探究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韦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球、抽奖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从初步感受到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应用练习中,韦老师设计的问题情景能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最后一题“超市抽奖”的活动情景中,让学生站在超市经理的角度来设计幸运转盘的活动设计,由于创设的情景就是身边的事例,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再来运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韦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性的大小情况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如果缺乏有效的体验,学生很难真正感悟到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这一现象。因此,韦老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以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和确定事件的体验。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韦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多鼓励,且鼓励的形式多样,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评课稿03-01

数学评课稿[经典]09-20

数学评课稿01-28

数学评课稿(精选)10-01

(精选)数学评课稿06-14

数学评课稿[精选]09-21

初中数学评课稿 初中数学评课稿最新08-19

数学课评课稿03-08

初中数学评课稿12-28

热门数学评课稿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