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

时间:2024-09-24 09:56:25 中秋节 我要投稿

[荐]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1

  每逢中秋佳节,除了合家团圆,共赏明月之外,总离不开月饼这一独特的吃食。然而,当你津津有味的吃着美味可口的月饼时,你可曾知道它的来历呢?

[荐]中秋节的起源

  月饼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为我们带来这如此美味的月饼?

  历史并没有留下月饼起源的确切记述,然而,古人却留下了无数个美丽传说。其中,四大美女杨贵妃与月饼的“缘分”无疑是最深的。

  据说,有一年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杨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赏月,旁边桌子上不但摆放有葡萄、西瓜、石榴等瓜果,还放了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糕饼,有甜的、咸的,有带馅的、不带馅的,有方的、也有圆的(古人称糕为方,饼为圆)。杨贵妃拿起其中一个带馅的饼尝了一口,发觉口感极佳,于是大为赞赏,遂问此饼何名,谁知,在座的无一人能叫出名字。又把做饼的御厨叫来,竟然也不知其名。于是,李隆基与众人同声说道,“还是贵妃娘娘起一个名字吧。”贵妃低头看看手中的'圆饼,再抬头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随口便道,“就叫月饼吧。”大家齐声叫好,于是便有了专为八月十五赏月时吃的“月饼”。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八月十五赏月时,杨贵妃拿起一块饼,吃了之后甚感香甜,问叫何饼。一下人说叫胡饼,贵妃问为何叫此名,下人答曰,“因由胡人而做,又从胡地传来,所以叫胡饼。”可是,李隆基和杨贵妃都觉得这名字不好听,于是,杨贵妃就说:“以后就叫它月饼吧。”

  当然,关于月饼起源的传说还有很多种,譬如有种说法认为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据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以后,八月十五吃月饼就成了中国人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月饼原本是宫廷美食,唐僖宗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觉得非常美味,听说新科进士正在曲江开宴,于是让御膳房用丝织品包裹月饼赏赐给进士们。后来,民间纷纷仿制,并且在中秋节这天食用。

  最富传奇色彩的月饼起源论当属元末起源说了。据说,元末朱元璋起义的时候,相约在八月十五那天夜晚行动,之前把纸条夹在月饼里相互馈赠。后来朱元璋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中秋节吃月饼也就成了节俗。

中秋节的起源2

  【中秋节的起源】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玉兔捣药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小的女儿送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

  【中秋的习俗】

  中秋节在神州大地,五湖四海,影子遍地开花,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也有众多不同的习俗,下面就着重介绍两个习俗,赏月,吃月饼。

  中秋赏月

  我们家那里的传统是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最亮的时候,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放上一盘月饼,一盘葡萄,还有其他一些水果点心,点上三炉香,那种明月与月饼相互应找的场景,那种月下院子里弥散的焚香的味道,那种八月十五月圆夜院子里的清凉以及一家人共同品尝月饼的说说笑笑,深深的刻在记忆里,是在外的游子,永远不会忘却的。

  吃月饼

  月饼,有团圆之意,早在明朝,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提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与家人在团圆之夜,一起品尝可口的月饼,是在外漂泊一年的游子心灵最好的抚慰。月饼也是一种思念的寄托,中秋之时向亲人馈赠月饼,也是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

  明清之前月饼一般都是家庭自制,到明清之后,逐渐出现了一些小作坊,专门制作月饼,随着文人们不断对月饼赋予更深刻的含义,月饼的形状也越来月圆,形状外观越来越考究,取吉祥、团圆之意,并且也出现了将一些富有寓意的图案印刻在月饼上的做法。

  月饼的品类也越来越多,由最初的糖面组合,逐渐增添门类,可谓万紫千红。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提到:“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品类众多了。

中秋节的起源3

  简要介绍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历史悠久。中秋节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和《礼记》中·月令说:仲秋养老,吃米粥。因为中国古代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天,八月中旬,所以叫中秋。

  说起源于古代皇帝的祭祀活动。《礼记》记载:春日,秋夕月,夕月是祭月,说明早在春秋时期,皇帝就开始祭月拜月。后来贵族官员和文人也纷纷效仿,逐渐传播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叫秋。八月中秋节,作物和各种水果相继成熟。为了庆祝丰收,农民们表达了喜悦,他们把中秋节作为节日。中秋节意味着秋天的中间。农历八月是秋天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因此,中秋节可能是古代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的习俗

  1、祭月

  自古以来,在广东的一些地区,人们就有在中秋节晚上崇拜月神(崇拜月亮,崇拜月光)的习俗。拜月亮,设置一个大香案,放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亮下,月神牌位置放在月亮的方向上,红蜡烛燃烧,全家依次崇拜月亮,祈求祝福。祭祀月亮赏月,让月亮思考,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

  2、燃灯

  中秋节之夜,有燃灯帮助月光的习俗。如今,湖光地区仍然有用瓷砖在塔上塔的习俗。江南地区有制灯船的习俗。现代中秋节燃灯的习俗更加盛行。中秋夜灯内燃蜡烛用绳子绑在竹竿上,高竖在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形成字形或形状,挂在家里的高处,俗称树中秋节或垂直中秋节。

  3、赏月

  赏月的习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据说这个夜晚月球离地球最近,月球最大、最圆、最亮,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喝酒赏月的习俗;回到母亲家的媳妇每天都会回到丈夫家,这意味着幸福和吉祥。

  4、猜谜

  中秋节月圆夜,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聚在一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因为这是大多数年轻男女最喜欢的活动,爱情故事也在这些活动中传播,所以中秋节猜灯谜也衍生出男女相爱的.形式。

  5、吃月饼

  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拜月神的。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和品尝月饼作为家庭团聚的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送给亲朋好友。到目前为止,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国南北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人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以示团圆。

  6、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节吃月饼来欣赏桂花,吃各种由桂花制成的食物,蛋糕和糖果是最常见的。中秋节之夜,仰望月中的桂花,闻到桂花的香味,喝一杯桂花蜜酒,庆祝家庭的甜蜜,已成为节日的美丽享受。

中秋节的起源4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起源5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

  《周礼》中就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这样的话,记载了当时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 当然,这一记载中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

  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 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实际,纵观华夏诸多传统佳节,或早或晚,多由节令演变而来,由纪而祭,由祭而庆。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

  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自古以来,团结、团圆、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祭月之节”“月神之节”“团圆之日”。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起源6

  很近很近以前,月球和太阳就是一对弟妹,他们负责每天白天和晚上的值班。可是时间一长,月亮有一点点嫉妒了,因为他值班时候,经常只能露出身体的一小部分。

  可是太阳值班时候,每天可昂扬向上的气质外露所有的`身体部分,尽情地施展才华。在每年365天里月亮几乎都不能够展现全部身体,因此,不久以后月亮就不值班了。。

  玉皇大帝知道这一件事情以后,他就乞求月亮继续工作,月亮说:“你们都是忘恩负义的一群坏人,我辛辛苦苦在晚上值班,你们只让我露出一个小小的身体,天理何在啊!”

  玉皇大帝也很为难,说到:“不是我不认你露出全部身体,可是晚上人们要睡觉休息,一点点光亮就可以了,假如你露出全身,地面就很明亮很多人会因此失眠的。”

  不过,玉皇大帝也答应月亮可以露出全身,经过一番争辩和讨价还价以后。玉皇大帝就跟月亮商量好以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允许月亮露出全身。

  在八月十六那天晚上,月亮变得圆溜溜的。人类就看这一天是月圆的夜,很不平常,看着圆圆的月亮很圆像一个饼,以为天上的天神在暗示人类要吃一点圆圆的饼,

  就这样就发明了月饼,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民族习俗就诞生了,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起源7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就记载了秋暮夕月,意为祭月神,此时要举行迎寒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设置大香案,摆放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对不可或缺,西瓜也要切成莲花状。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崇拜月亮,然后家庭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全家有多少人,在家,在外地,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祭月的习俗也很流行。

  据说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她小时候虔诚地崇拜月亮。长大后,她以出众的品德入宫,但没有被宠坏。有一年,8月15日赏月时,天子在月光下见到了她,觉得她很漂亮。后来,她成了女王。中秋节,她崇拜月亮。因此,女孩崇拜月亮,希望看起来像嫦娥,看起来像明月。云南傣族在

  2.拜月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许多诗人的名著中都有咏月诗。到了宋代,中秋节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天,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夺餐厅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规模较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各地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文人和医生对赏月情有独钟。他们要么爬楼揽月,要么划船邀月,喝酒写诗,留下许多流行的千古绝唱。例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来反映他在异国他乡徘徊的羁绊思想;宋代文学大师苏轼在中秋节喝了大丹,喝醉了,写了《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少人之离合。直到今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明月的美景仍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观潮

  在古代,浙江除了中秋节赏月,观潮可以说是另一件中秋节的盛事。中秋节观潮的习俗历史悠久,早在汉代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细的描述。汉代以后,中秋节的观潮风格更加盛行。明朝朱廷焕的.《补武古事》和宋武自牧的《梦梁录》也有观潮记载。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帮助月色的习俗。如今,湖广地区仍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地区有制灯船的节俗。现代中秋节燃灯的习俗更为盛行。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一文说:广东灯笼最盛,每个家庭在节前十天,都用竹条扎灯笼。做水果、鸟兽、鱼虫形、庆祝中秋节等字样,用彩纸画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子系在竹竿上,高垂在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类。各种形状挂在家里的高处,俗称树中秋或垂直中秋。富家所悬的灯,高可数丈,家人聚在灯下欢饮为乐,普通人则竖起旗杆,两盏灯笼,也自取其乐。满城的灯光无异于琉璃世界。从古至今,中秋节燃灯的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5.猜谜

  中秋节的满月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聚在一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因为这是大多数年轻男女最喜欢的活动,爱情故事也在这些活动中传播开来。因此,中秋节的灯谜也衍生出一种男女相爱的形式。

  6.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中国各地庆祝中秋节的必要习俗。俗话说,8月15日是圆的,中秋节的月饼又香又甜。月饼这个词起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当时只是一种小吃。后来,人们逐渐将赏月与月饼结合起来,寓意着家人团聚,寄托着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节朋友联系感情的重要礼物。

  福建厦门也有博饼的习俗,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赏桂花,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节吃月饼来欣赏桂花,吃桂花做的各种食物,蛋糕,糖果是最常见的。中秋节之夜,仰望月中的桂花,闻到桂花的香味,喝一杯桂花蜜酒,庆祝家庭的甜蜜,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丽的享受。在现代,大多数人都被红酒所取代。

  8.玩花灯

  中秋节没有元宵节那样的大型元宵节,主要是在家庭和孩子之间。早在北宋的《武林老事》中,就有记载中秋节的习俗,就有一点红灯在河里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节的灯笼大多集中在南方。例如,在佛山秋季会议上,有各种各样的灯笼: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鸟兽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木中秋活动,树木也要竖起来,即将灯光竖起来。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竹纸把兔子灯、杨桃灯或方形灯绑起来,横挂在短杆上,然后站在高杆上,高科技,闪闪发光,为中秋节增添了另一幕。孩子们互相竞争,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光最精致。此外,还有天灯,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灯,灯下燃烛,热气腾腾,使灯在空中飞翔,让人欢笑追逐。此外,还有各种儿童手提的灯笼在月下游玩耍。在广西南宁,除了用纸竹扎各种灯笼让孩子们玩耍外,还有非常简单的柚子灯、南瓜灯、橘子灯。所谓柚子灯,就是把柚子掏空,刻出简单的图案,穿上绳子,里面点蜡烛,光芒淡雅。南瓜灯、橘子灯也是把肉拿出来的。虽然简单,但制作简单,很受欢迎,有的孩子还把柚子灯漂进池河里玩游戏。

  广西有一盏简单的户秋灯,用六个竹条圈扎成灯,外面贴着白纱纸,里面插着蜡烛。挂在祭月桌旁祭月,也可以给孩子们玩。

  9.烧塔

  烧瓦子灯(或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游戏在南方广为流传。如《中华民族风俗》卷五记:江西中秋之夜,一般孩子在野外捡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在明月下置木柴塔烧之。瓦片烧红后,再倒煤油,火上加油,突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到夜深,没人看,开始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用砖砌成空心塔,填满树枝烧火。同时,还燃烧烟堆,即将草柴堆成堆,拜月结束后燃烧。广西边疆的烧番塔也类似于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著名抗法运动员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鬼魂(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也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一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建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各地相遇中秋节起事,在宝塔顶层点火。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这种反抗虽然被镇压,却遗留了烧宝塔的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8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加之相关诗词的作用,中秋节更逐渐为人们重视……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习俗呢?是什么原因使得其成为团圆节日呢?国内外民俗学的相关研究很多,而且很深入,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着重从起源、习俗、象征意义、相关传说等方面,从民俗学、社会学的`角度,由现象深入本质进行剖析,在前人很多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节日起源考证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的形式与意义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并有相关的祭祀的记载。在民间,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加之相关诗词的作用,中秋节更逐渐为人们重视。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关注,中秋节也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中秋节的起源9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后来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如今,粽子已发展成为终年可见的民间风味美食。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风味之别,但其中著名龙舟粽的生产地却在中原郑州,亦南亦北,口味丰富,有如有菠萝粽、黑糯花生粽、绿豆蓉粽、板栗粽、桂花红豆粽、紫糯八宝粽、蜜枣山药粽、薏米果仁粽、叉烧粽、板栗猪肉粽、香菇肉粽、台湾经典肉粽、港式鲍鱼粽、粤式瑶柱粽、嘉兴蛋黄肉粽、苏式金沙百合粽、京式桂圆莲子粽等等等等,算是照顾到了全国人民的口味“审美”,且口味之多 ,足可以可申请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又岂是一个整天叫嚣着掠夺中国文化的棒子国能比拟的?

  现在包粽子还是按照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中的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来包裹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1: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纪念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屈原是战国时楚人,当他看到国家将亡时,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将米饭撒到江中,防止鱼虾侵害到屈原。于是有了端午节,有了龙舟竞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版本,是说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敌在江中追赶他的'小船,将他杀害后,装在麻袋中深入江底。为了掩饰罪行,伪作了“怀沙”一篇遗文,传言屈原是自杀。但老百姓心中有数,于是也有了端午节,划船是暗示小人们追杀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将屈原捆绑并投入水中。

  3: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4: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中秋节的起源10

  中秋节历史悠久。古代皇帝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模仿了这一点。中秋节,这种习俗传播到民间,形成了传统活动。在唐代,这种祭月习俗更受人们的重视·《太宗记》记载,8月15日中秋节在宋代盛行,至明清时期,已与元旦同名,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

  在中国农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所以中秋也叫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也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很多民族流行的传统文化节。这一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待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流浪者,也寄托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根据历史记载,中秋一词首次出现在《周礼》一书中。魏晋时期,有记载神书镇牛迷,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中秋节直到唐初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八月十五中秋节》记载太宗记。从宋代到明清时期,中秋节的盛行已经与元旦同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农历8月15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8月15日正好在秋天的中间,所以它被称为中秋节。中国古代的历法把秋天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节,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为仲秋节。

  古人认为满月是团圆的象征,所以也叫8月15日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满月和缺月来形容悲欢离合。诗人李白的诗《抬头望明月,低头思乡》、杜甫的诗《露从今晚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的起源11

  中秋节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起源传说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节起源传说之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没能将那树木砍倒。

中秋节的起源12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我和妈妈带着月饼和礼物来到奶奶家。奶奶让我上楼和姐妹们一起玩。我一上去,就看到他们在讨论中秋节的起源。我想了很久,但我没有想出来……顺便说一句,去找妈妈。

  我走到妈妈面前,问:“妈妈,你知道中秋节的起源吗?

  “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你为什么不去电脑检查一下呢?

  听了这话,我们的姐妹们立即打开电脑,在“百度”中输入了“中秋节的`起源”,然后点击“百度”,很快答案就出来了。结果证明,8月15日正好在秋天的中间,所以它被称为中秋节。中国的古代历法称8月中秋节为“中秋节”,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为中秋节。

  婆婆在楼下喊道:“吃饭。

  我们赶紧跑下楼,围着桌子坐成一圈。等大家都坐好了,我就来考你知不知道中秋节的来历。结果房间里十几个人都不知道。最后我和姐姐把答案告诉了大家,大家都夸我们聪明。

  这个中秋节不仅受到成年人的赞扬,而且知道中秋节的起源,更不用说心有多美了,就像吃蜂蜜一样甜!

中秋节的起源13

  嫦娥奔月的后果

  嫦娥奔月传说家喻户晓。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让侍女在月光下摆桌子,上面放着嫦娥最喜欢的水果。邻居们还在自己的'院子里放了桌子和水果,祝福美丽善良的嫦娥。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每到8月15日,大家都会到月下供奉嫦娥。因为这一天是中秋节,人们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起源14

  中秋节的介绍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节日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节的英语

  the Moon Festival o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lunar month)

中秋节的起源15

  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历史悠久。“中秋”这个词最早记录在《周礼》中。因为中国古代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天,八月中旬,所以叫“中秋”。此外,在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都分为“孟、仲、季”因此,秋天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三部分“仲秋”。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神话传说。

  简而言之,根据历史记载,古代大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这个时候是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吃月饼,就像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饺子一样,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代有吃月饼的习俗,但月饼作为食物名称,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是宋代的事。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像嚼月一样的小饼,里面有酥和焦。”《武林旧事》中南宋文学家周密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用月饼传递反元信息,说明月饼已经进入普通人的家中,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在制作月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蛋糕制在月饼上印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充满桃肉馅,冰淇淋甜蔗糖霜”,看起来和现在的月饼很像。在现代,有专门制作月饼的车间,月饼的制作更加精致,馅料精致,外观美观,也分为平、苏、广、台等不同口味。作为吉祥和团圆的'象征,月饼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祭月赏月的习俗。每逢中秋夜,周代都会举行迎寒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很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诗。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天,“贵家装饰台榭,民间争夺餐厅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拜月活动规模较大,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遗存“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医生对赏月情有独钟,他们要么登楼揽月,要么泛舟邀月,喝酒赋诗,留下许多流行的千古绝唱。例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月反映了他在异国他乡漂泊的羁旅思绪;宋代作家苏轼在中秋节喝了达旦,醉醺醺地写了《水调歌头》,用月圆来形容人们的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明月当空的美景,仍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不同地区的人们还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习俗庆祝中秋节,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不同中秋节习俗。例如,中秋节赏桂和观潮在南方很多地区都很流行。在老北京玩兔子很受欢迎。此外,还有广州的树木中秋节、安徽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中秋节的习俗,如跳月和拜月。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节的起源】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起源09-15

中秋节的由来起源02-07

中秋节的起源传说作文12-14

有关中秋节的起源02-05

中秋节的来历及起源发展08-13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09-19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09-15

中秋节的起源英文版12-13

中秋节的由来起源4篇(推荐)08-21

2023年中秋节的起源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