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4-09-25 17:04:25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大班的案例分析(集合)

大班的案例分析1

  案例描述:

  案例一:紫豪带来一辆遥控汽车,并告诉我说:刘教师,这辆遥控汽车是我带来和小朋友一齐分享的。自由活动时,紫豪很兴奋地拿出自我的遥控汽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小朋友摸他的车,更别提玩了。我说:紫豪今日真乖,把这么好的玩具带来和小朋友分享,你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吗?紫豪不一样意。过了一会,东树带来一辆遥控飞机。飞机很大,吸引了紫豪的注意。紫豪主动和东树套近乎,想和他交换玩。东树同意了。紫豪很细心地把玩具递给东树,并和他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给别的小朋友玩。

  案例二:可儿手上拿着两个苹果,金教师逗她说:可儿,把苹果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金教师,然后一向注意金教师接下来怎样做。过一会儿,她见金教师仍没把苹果还给她,就说:给我!金教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此刻又不给我吃了?可儿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可儿的奶奶告诉教师,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每次都是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与反思:

  经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幼儿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以下是我的归纳和今后的做法:

  1、发挥不一样区角的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语言角:投放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供幼儿欣赏、讲述。

  分享角:能够设置一个分享角让幼儿在家中带一些自我喜欢的玩具和其他幼儿交换玩。

  表演角:在表演角里让幼儿表演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如:孔融让梨等。

  2、为孩子供给分享的机会(分享日)

  能够再一星期中定个半天为玩具分享日。

  3、榜样示范

  教师和同伴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激发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4、言语指导

  教师能够帮忙幼儿一齐协商分享中出现的问题,渐渐地让幼儿学会自我协商学会分享。

  5、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早期的分享行为,主要来自于家长、教师等人的提示和鼓励。在一段时期内,孩子尚不能把它变为自我的自发行为。所以我们必须要经常的提示孩子,让他能时刻想到自我应当怎样做。如:玩沙时,小桶和铲子等工具总是不够用,有的幼儿就会喜欢独占,于是我们教师就应当提醒他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别人分享,别人会十分高兴的。另一方面我们成人也要言行一致。很多人都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如,好吃的东西分给大家一齐吃,可当孩子真的给你时,你又笑着说多谢你,我们不爱吃,你自我吃吧!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把这样的分享当作一种令大家高兴的游戏来玩,反而无法应对真正的分享,所以孩子与你分享时,我们必须要理解!

  大班个别幼儿个案分析

  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他是这个学期到我们班的。明明在团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明白惹教师生气的坏孩子。

  场景一:

  立刻就要进行团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我的座位上坐好,教师开始讲述今日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料。明明坐在自我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可儿皱了皱眉,将自我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明明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我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教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可儿突然叫了起来:教师,你看明明。教师最终大声地对明明说道:明明,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可儿僵持着的明明被教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教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可儿之后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日开始谁都不许惹明明,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教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对于教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明明使劲地绞着自我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貌,但随着教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貌,东张西望,不明白在想什么。

  分析:

  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

  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经过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可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明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明明在自我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我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确定事物的标准。教师经常当众批评明明,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理解并坚决地执行。

  其二,明明给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我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应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显然受到了必须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景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景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即明明的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明明的消极态度。

  最终,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场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师没有利用团体力量中进取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仅仅不帮忙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明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明明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境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明明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二、解决方式

  1.教师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点

  从明明的日常表现能够看出,他是一个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自控本事比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却不明白该怎样样被同伴接纳。从明明园外背景来看,他是从其他幼儿园转过来的,并且据笔者的了解,明明的父母为孩子转园的目的是觉得他原先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太好,孩子过于自由散漫,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少,此刻明明所在幼儿园里受到的约束比以前要多也要严格;另一方面,明明转园之后很快升入大班,由于大班与小学的紧密衔接,教师会在平时的要求中研究到孩子对小学环境的适应问题,为孩子顺利地入小学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团体教学的时间加长,会提出一些与小学教学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这些对明明来说,都要去适应。

  2.帮忙明明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宜的秩序感

  (1)教师一方面要多关注明明的举动,同时对于明明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当怎样做。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对孩子要说大白话,尤其是对明明来说,他对新环境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对新班级一些具体要求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并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级环境,此刻班级的要求要严,这样对他来说适应就更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能够在同伴中给明明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学习,实际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2)对于明明时常因为好奇心而违反了纪律.一方面不妨告诉他,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不能够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提及的是,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只是作为纯粹的装饰品就失去它对儿童的意义了。

  (3)教师要有耐心,明明的特点使得他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对明明违规要不厌其烦,反复提醒,不能因为急躁而时常出言不慎。

  (4)对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经产生的消极后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师要有勇气寻找适宜的机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认自我的错误,能够向孩子解释是自我太生气才会这么说,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不应当不理睬明明,应当想办法帮忙他才对。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减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让孩子学会去关心别人。

  (5)教师要善于将团体力量用到进取的方面,能够鼓励孩子们帮忙明明取得提高,让大家一齐监督明明,在明明取得提高时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错误时指出错误之处,并帮忙他改正。让明明体会到团体的温暖、同伴的友爱,逐渐被新团体所同化。

大班的案例分析2

  在电子白板课题研究的大环境下,我们教研组开展教学活动观摩及研讨。针对电子白板运用于幼儿园各领域是否能够优化教学,真正服务于教学进行实践与探讨。本次研讨,我们以大班美术活动《我喜欢的房子》为例,重点研讨白板运用于艺术活动的优势,以促进教学及幼儿发展。在本次活动中,周婷婷老师利用电子白板教学丰富了幼儿的欣赏与体验,有效促进了幼儿想象与表现。

  案例描述(一)

  演示课件一:原始人—山洞—草房—砖房—楼房

  师:你们知道以前人们都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吗?

  幼:不知道。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看看,以前人们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

  (演示第一组课件图片,幼儿边看边说:“那是山洞。”“那是草房子!”“那是楼房。”)

  教师小结:在最原始的时候,没有房子。人们为了不受到野兽的伤害,就住在山洞里;慢慢地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开始住上了泥墙草房子,可这样的房子不结实,下雨的时候,又会漏雨;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制造了砖瓦房,可砖房子看着不够美观,而且占地方,于是人们又开始盖起了高高的楼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

  案例分析:

  周老师先和孩子们欣赏“远古的房子”——大致了解房子的演变历史,孩子们从图片的演变中感知房子从最初的山洞逐渐演变到如今的高楼大厦,这是对房子本身存在的意义的了解。老师在播放图片时采用一些功能,帮助孩子忽略一些次要的,集中关注房子这一主题,如:聚光灯的使用。这也使得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更加浓厚。

  案例描述(二)

  演示课件二: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住的房子也各不相同。

  师:你们知道吗?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住的房子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赶紧来看看吧。

  以课件图片展示:吊脚楼,蒙古包,四合院......

  教师:这是什么房子?你知道他是哪里的房子吗?他为什么要建成这个样子?

  幼儿:那是木头房子。

  教师:这个木头房子为什么下面一层是空空的`,只有几根柱子撑着呢?

  幼儿:不知道。

  幼儿:那是蒙古包,是草原上的房子。

  教师小结: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有很多的蚊虫,而且气候比较潮湿,他们就设计了吊脚楼。他们住在吊脚楼里,不仅可以防蚊虫,而且通风干燥;蒙古族的人们就住在蒙古包里,因为他们经常要为羊、牛、马等寻找牧场,住在蒙古包里方便他们搬迁;一些老北京人就住在四合院里,因为有很多人都住在一起,非常的热闹。

  案例分析:

  在第二阶段的欣赏中,幼儿欣赏的积极性很高,但能够完整讲述的并不多,这和我园周边环境和家庭都是有关系的,孩子们知识面相对较窄,有一些房子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幼儿多数能讲出房子的建构材料,但对名称却不一定能说出来,用途就更不知道了。通过图片和老师的讲述,幼儿能够理解。但是,如果在活动前做好知识铺垫,活动效果将更好。

  案例描述(三):

  演示课件三:造型奇特的房子。

  师:“一些设计师为了追求美观奇特,设计出了各种形状奇特的房子,我们快来看看吧!”

  师:这个房子像什么?

  幼儿1:像鸟窝。

  幼儿2:对,就像小鸟的家。

  教师小结:这些设计师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他们设计出了形状不同的房子,可真漂亮啊。

  案例分析:

  老师在这个环节,给孩子们欣赏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建筑”——旨在拔高,引导幼儿发现其构思的奇妙之处,引发幼儿的想象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很兴奋,大胆地猜测、想象“房子像什么”。老师选的建筑也比较有代表性,比如:北京的鸟巢、悉尼歌剧院等,这些造型特别的建筑让孩子们兴趣浓厚,最后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体现了“想象与表现”这一宗旨。

  从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周老师在使用白板辅助教学后,教学效果更好了。《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重在欣赏、感知、体验,而后是想象与表现。周老师用三种图片的欣赏,给与了幼儿充分感知的机会,从“远古的房子”到“现代的房子”;从“西南山区的吊脚楼”到“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包”;最后还有各种时尚建筑、标志性建筑。孩子的认知过程是丰满的、丰富的。这为孩子打开了想象的大门,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孩子的艺术表现做好了铺垫。

大班的案例分析3

  不情愿的道歉

  情景表现:

  三个大班小朋友在大型玩具上滑滑梯,一个要从上面滑下来,其中一个非要从下面往上爬,另一个在滑梯下面拽往上爬的小朋友……远远看着这一情况的我来不及制止,就见上面的小朋友在滑梯的惯性中滑了下来,脚踹在了往上爬的小伙伴的脸上,细嫩的小脸上沁出血丝来……

  大班的老师恰巧过来了,看到这一情景,便大声责骂“肇事者”:“涛涛,我就知道你最调皮,看你做的好事。”孩子吓得不敢说话。老师生气地拉着受伤的晓雨去了保健室,几分钟后,老师把三人叫到一边继续未完成的“教育”, “你们说说,刚才是怎么回事?”三个人都低着头,涛涛嗫嚅着把事情说了个大概,老师叹了口气,对涛涛说:“你看看,你都把人家踢成这样了。他爸爸妈妈看见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别的小朋友弄成这样,你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心疼啊?”涛涛低着头说:“是。”老师说:“这就对了。快对晓雨说‘对不起’。”涛涛绞着手,不说话。老师又要求说:“快向晓雨道歉,说‘对不起’!”涛涛停顿了几分钟后,才不情愿地抬起头对晓雨说:“对不起。”晓雨回答说:“没关系。”老师看到自己的要求被执行了,就温和地对涛涛说:“以后不许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听见了吗?”涛涛点点头。“好了,去玩吧!”

  问题分析:

  这位教师对问题的解决是围绕被攻击幼儿的受伤程度进行的,使攻击的`幼儿认识到打人是错误的,然后让他通过道歉来弥补过错,取得对方的谅解。事情到此为止,没有再深入下去。

  我认为教师调解应该一步一步地引导双方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当事的幼儿有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对错呢?涛涛的道歉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无意的,而且认为是晓雨错在先。事实上从滑梯下面往上爬本身就是危险的,老师也应该禁止过,错误的造成是可预见的,既然出现这样的状况,老师应该就事论事,了解问题的实质,一分为二来处理,换言之,难道谁受伤谁就没错吗?同时,老师还可以就此事件对全班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以此为鉴,以绝后患。

大班的案例分析4

  案例背景:

  回忆是情感的一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人记忆起所经历过的人,事和物,充裕的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刻感受着在世界上每个阶段生活所留下的痕迹,这需要我们用心的记录与珍藏。既然是每个人所拥有的,你们可曾知道孩子心中是否有所想要的这种回忆情感。

  时光飞逝,孩子从小小班哇哇大哭的状态下进入到幼儿园,到现在4年过去了,他们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此刻的他们是一个心中怀有着想法,脑中有着各自的主见,嘴里说着自己的话语的小大人。

  在大班即将结束,交往了四年的他们,吃睡玩时间完全胜过在家时间的他们,小伙伴们,他们心中又是如何想珍藏他们幼儿园的生活,珍藏他们心中所想要却表达不出来的回忆呢?

  案例描述:

  [案例一]幼儿园的回忆珍藏前奏

  大班即将要毕业,我们在幼儿园挂着倒计时的牌子,一天一天倒数着,活动中,唱着毕业歌,一切的一切告诉小着朋友他们即将分别,即将成为小学生。孩子们的心情随着倒计时变化着,刚开始的无动于衷,到后面的依依不舍,甚至有些感性的孩子,常常说不想离开。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恋恋不舍相处了四年的伙伴和幼儿园以及老师。

  倒计时频临接近尾声的一个早上,活动结束后,我发现一群孩子围着倪亦好一直嚷嚷的“我要我要”。听到以后我心想:“肯定又是在分吃的。”出于好奇心,我也凑过去看了个究竟。奇怪的是,他们5、6个脸上带着笑容,每个孩子手上拿着一张大约3寸的小好照片,我感到奇怪,就问小好:“你干嘛把照片带过来给小朋友啊?”小好说:“我拍了新照片,一样的有几张多,我想带来给小朋友看,可是他们都要我的照片送给他们。”这个回答对于我来说也有点疑惑,随后我问了要照片的几个小朋友。他们的回答让我好意外“妈妈说上小学同学我就见不到了,我要带回家,以后我就可以看见她了啊”,“我喜欢她啊,我要带回家做纪念”等等。就这一个小插曲,导致我们班开始刮起了分发照片的'一阵风。

  [案例二]回忆珍藏插曲

  另一个下午,我在整理班级的创意角,想增设一些孩子的绘画作品,于是我去教室里查看,想找找作品。因为我们班的女孩子很喜欢在课后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画画速写本,不出我所料,我发现了小妤和小弦正好在专心致志的画画,但他们画在对方的本上,她们的图画色彩构图都很漂亮,我无意的说:“哇,你们真棒,来画好了钱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放到区角里展示。”我以为我会听到她们兴高采烈的叫好声,没想到,她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行,我们要交换的。”“干嘛交换”“她画画的好,这样我的本子里就有她的画了啊,我们以后可以看哦”。

  孩子们的想法我真是感到惊奇,这是不是他们心中所想却难以表达的一种想珍藏自己的点滴,留做回忆吗?

  [案例三]回忆珍藏的尾声

  孩子们的行为想法一直在我的脑中回荡,于是,在仅仅的几天里,我尝试着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同学录。同学录包括封面,缘分天空(集体照粘贴处),留言板(教师留言),我们的珍藏。其中我的珍藏分四部分:个性签名(孩子写下自己的大名),瞧我是谁(贴上同学的照片),记得联系(孩子自己写上电话号码),我的礼物(给同学画一张画当礼物)。

  我把我所设想的跟家委会的家长交流,他们觉得想法很不错,于是我们开始制作,几天后,属于我们小朋友的同学录出来了。倒计时到了尾声,沃给孩子提供一个时间,请他们带好自己的照片,一场回忆珍藏的尾声弹奏开始响起……

  案例分析:

  想要回忆,想要珍藏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点滴,是幼儿情感的一种体现。临近毕业,与相处那么久的同伴分离,孩子的心里犹然产生一种依恋,这是正常现象。就像依恋保姆,依恋玩具一样。现在的孩子由于社会发展的进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让孩子从各种途径吸收了各种不一样的知识,孩子的情感比以前的孩子情感发展的更为迅速。大概这就是现在孩子心中所产生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一些想法,一些行为,冲击着教师的大脑,怎么样让孩子的“愿望”达成,让孩子的想法能够组装成一个创意,一个作品。外面所售的所谓的同学录更适合成年的一个串想在脑袋中产生,把孩子的想法和点滴在一起,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其知识所能达到的局域,促进幼儿情感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我创建了这本“幼儿园同学录”,真正属于幼儿园孩子的珍藏回忆的同学录。同学录内设计了粘帖集体照的位置,记录珍藏了每个孩子的笑脸和老师的笑脸;教师的留言记录在此,时刻提醒着老师的关爱;对同学录里设计了个人档案,让大班孩子们用自己的能力去珍藏记录,让伙伴写上自己的名字,把伙伴的照片用自己的小手经过设计裁剪贴在个人相册里;伙伴们写下自己认识的阿拉伯数字所组成的自家电话号码留在联系栏中;给与朋友的祝福和礼物是孩子们用自己略显稚嫩的小手,经过自己的思考,绘画而成的。

  孩子们在交换写同学录中,享受过程,得到思想、行为与情感上的满足。想想长大了的他们,翻看着幼儿园时代的自己,看着那歪歪扭扭但又很努力的字与画。那时的他们我想心中的回忆会充满欢乐,他们的情感发展又会更上一层楼。

大班的案例分析5

  一、案例背景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幼儿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关系,使幼儿的学习更有价值,使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

  在“保护牙齿”的主题活动前,根据幼儿以往劳动生活经验,我觉得我班幼儿对如何保护牙齿这一内容十分感兴趣,但对于“牙齿怎么会变黑变坏”,“龋齿是怎样形成的?”这些与活动相关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如何在幼儿较为陌生的知识领域中很快的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产生强烈的师生互动是我在活动组织前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活动在组织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多种类型的师幼互动方式来推动幼儿的发展。

  二、师幼互动的类型

  师幼互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形式,一般表现在教师的提问,教师直接指导教学活动或游戏等。另一种是由幼儿

  开启的师幼互动形式,一般表现在幼儿的主动表述、发表见解或在情绪焦虑、紧张及遇到疑惑时寻求教师的关注或辨别等。

  三、片段分析

  [片段一] 幼儿边观看教师自制的课件《爱吃糖的老虎》边听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不时的将几个问题抛给幼儿“老虎的牙齿为什么会脱落”,“糖为什么会使牙齿坏掉”。

  卡通动画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事物,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较难从动画中转移注意力。所以在此次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的方式,将动画制作成无声动画,再由教师配合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提问,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动画与教师讲述之间。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观看动画的愿望,又使得原本单调的观看中有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在这一互动中,我主要运用的是有指导、提问的方式。

  [片段二] 为了使幼儿理解糖份中的酸能腐蚀牙齿上的硬组织,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在活动前几天将洗净的鸡蛋在一半浸泡在醋里。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闻、看、摸感知鸡蛋壳上的硬组织被醋个的酸分子腐蚀变软变脆弱,一碰既碎。

  当幼儿活动前看到老师将鸡蛋放入醋中时,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不时的有问题提出,此时我认为这些问题已为我们活动开展时的师幼互动打下了基础。当活动中

  幼儿看到我拿出这枚鸡蛋时,都唧唧喳喳的议论起来。许多孩子伸长了脖子要看杯中的鸡蛋到底怎么了。于是,我手拿鸡蛋来到幼儿当中,逐个让幼儿看看,闻闻、摸摸。许多孩子看过、摸过之后,马上举起了小手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的师幼互动达到一个小高潮,幼儿们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活动前就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进行表述。这一互动行为我认为是幼儿发表见解、表述情况的行为,是由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的行为。

  [片段三] 此时,当幼儿了解了龋齿的形成后,都似乎松了一口气。但那之爱吃糖的老虎又请幼儿帮它分析以下哪些食物应该少吃,哪些习惯是不对的。请幼儿将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类。

  这种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行为主要是指导幼儿通过某一教学游戏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互动方式。

  四、师幼互动行为分析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较为关注的师幼互动行为一般是幼儿的举手率。在我班,有部分幼儿经常举手,但较多幼儿则不太爱举手,发言率不高。在“保护牙齿”这一课题活动中,当我尝试了多种师幼互动后,上课举手发言率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本次活动中,两种师幼互动的行为得到了有效体现。在这些行为中教师对于这些互动行为的表现一般有积极(鼓励表扬)、消极(批评指责)以及中性反应(没有鲜明的肯定或否定)。

  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活动的氛围比以往要融洽很多。

  五、活动后反思

  1、多媒体架起师幼互动的桥梁。

  新《纲要》多处提到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教师的师幼互动关系,有让幼儿形成安全愉快、宽松的氛围。在本次活动中,我多次使用课件,一方面是为了给活动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最初就能感受到活动的轻松感,使他们能很快进入状况。另一方面,我觉得课件能给予幼儿直观影象,使幼儿充分、准确的领悟教师的意图。

  2、给予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我给予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机会,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时的生成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腐蚀?怎么会有酸的?这些都能充分体现幼儿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3、需要探讨之处。

  A、在活动中,对于幼儿不太合理的猜疑教师是否要直接否定?

  例如:我问幼儿老虎吃了狐狸给的糖后为什么牙齿全脱落了?这时崔俊杰小朋友说可能狐狸给老虎的糖里有毒药。对于幼儿这一天真的想法,教师是马上干预还是顺其自然。

  B、当师幼互动达到一高潮时,教师应如何巧妙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成功过渡到下一环节。

大班的案例分析6

  背景:

  幼儿期是一个人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最初形成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思维发展产生质的变化的重要时期。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比较枯燥,往往激不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学手段,它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不仅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还能够创造出崭新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有效地整合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幼儿学习数学服务呢?

  案例:

  片段一:

  在小班数学活动“认识图形”中,我先一个个请出了带有精彩音效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按顺序飞进屏幕当中。

  “这是圆形,像个皮球。”

  “这是正方形,像个椅子。”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指着大屏幕兴奋地说着。

  “圆形能变成什么呢?”我问。

  “变成汽车的轮子滚呀滚。”孩子们说。

  我一点,圆形真的变成了车轮开在马路上,孩子们马上开心地欢呼起来,“对啦,对啦,答对了。”

  “三角形能变成什么呢?”

  “变成屋顶盖在房子上。”

  马上出现了一个吐着烟圈的屋顶,孩子们更加兴奋了。

  看到图形演变成了各种场景里的东西,孩子们都觉得新鲜好奇,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图像、动态情境,幼儿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图形的概念以及图形变化。)

  片段二:

  在大班数学活动“小鬼当家”中,我预设从人民币的面额,“实际购物”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在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了一副热闹的购物场景,由此引出买东西要用到钱。孩子们一下子提起了兴趣。

  “我想买好多好吃的。”

  “我要买花裙子。”

  然后,我通过屏幕显示放大的人民币,孩子们清楚地知道了钱币上的数字就是它的面值。

  接着进入到购物环节。网上商店里有好多小朋友喜欢的东西,有吃的(如饮料、糖果)、有玩的(如变形金刚、汽车)、有用的(如铅笔、橡皮),选中你想买的东西,然后选择合适的人民币进行购买,如果钱付对了,东西就是你的了。

  买好东西,我们进行了分组比赛,看哪组用10块钱买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用10元钱买了4样东西。”

  “我们买了8样呢。”

  孩子们热情地进行着比赛。

  (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模拟的各种现实情境游戏,避免了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析:

  1、生动有趣的音乐、场景,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能让较为枯燥、死板的数学教学变得和音乐、游戏一样的有趣,好玩,正是多媒体教育手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魅力。

  2、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孩子们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培养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

  1、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教师最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及需要,一切完美的教育手段都得由教师来实现。所以要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活动完美整合,必须要让教师熟练掌握,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环境,不断地充实自己。比如要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只有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才将多媒体完整融入,呈现成功的教学活动。

  2、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将孩子们的学习引到一个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带着疑问,满怀着求知的欲望去干某一件事情,所达到的效果就非同凡响了。

  3、教学效果是关键。

  并不是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是在进行整合,在实际整合中,我们要尊重教育和多媒体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整合。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奢华和时髦,追求地永远都应是教学效果。

大班的案例分析7

  儿童体检站里还是向以往一样吸引了很多孩子,医生们带上帽子开始了今天的工作,体检的孩子拿着体检卡开始体检,每一个孩子都很投入。

  “请问,牙科是这里吗?”一位可爱的客人老师也加入了今天的体检队伍。“是的!”做“牙科医生”的奇奇有些吃惊,但还是大方地回答老师。“那怎么检查呢?”“请你嘴巴张开!”奇奇认真地回答。看到客人老师有些“调皮”地动着嘴巴,奇奇郑重地命令她:“嘴巴长大,不能动!”然后,他用手电筒往她嘴里照了一照,然后严肃地说:“你的牙齿有点脏!”“那怎么办呀?”“你要每天刷两次牙,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可是,我每天刷三次牙,中午我还刷牙呢?怎么办?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你应该这样刷牙!”说着,奇奇拿着牙模认真地教客人老师,最后,还不忘提醒一句:“以后要少吃甜的东西!”

  反思

  今天,孩子面对客人老师的时候,能如此从容、大方,让我真的为我们的孩子拍手、喝彩!在喝彩的.同时,我更肯定我们的区域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它给我们孩子带来各方面的发展。一、区域游戏就像是一个迷你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能够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在区域游戏中,大家要玩得开心,就会有许多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每个孩子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必须要学会适应、调整,从而让同伴接受。二、区域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我们自上个学期开始研究区域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很多内向、胆小的孩子现在也能从容、大方地与大家交往。今天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三、区域游戏让孩子积累各种有价值的经验。在我们的区域游戏中,我们将很多有价值的主题经验、生活经验自然融入和渗透,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情境中积累经验。例如在我们的儿童体检站中,我们创设了耳、鼻、眼、牙、内科等区域,每个区域中将一些带情趣性的认知内容合理投放,在眼科我们投放了视力表、颜色识别卡(类似色盲检测卡)、练眼力、找不同等,在耳科,我们投放了听声音猜动物、听音计数、猜乐器等,在鼻科投放了辨别各种气味的材料等,孩子在模拟体检情境的同时,又学到了很多本领。

大班的案例分析8

  最近,我班区角“超市购物区”热闹极了,孩子特别喜欢上超市购物,小朋友购物付款时,小明不小细心撕破了阳阳一张壹佰元的纸币,阳阳汪汪地大声地哭喊起来:“恩,恩,我的钱,我的钱被撕破了。”顿时,小朋友纷纷都拥挤而来,要瞧个究竟,教室里小朋友议论纷纷起来,你一句,我一问。小明说:“这张壹佰元是纸做的哦!”阳阳说:“纸也可以做钱呀?”“太好了,我也回家要做很多很多的钱,可以买好多玩具啦!”章强笑着说道。孩子们也被撕破的纸币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就回到孩子们旁边对他们说:“你们想知道纸是怎么变成钱的吗?”有的孩子甚至到别的区角去找和纸一样材料的东西,表现出对纸的强烈好奇心。王小朋说:“纸可以做成钱(纸币),纸的用处可真大。”棒棒说:“那纸还能做什么呢?”等等问题。

  看到幼儿对纸如此的兴趣,因此,我及时地捕捉到幼儿对纸的这个兴趣点,我准备围绕着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有关纸的问题,与幼儿一起,并且发动家长搜集有关纸的各种资料,于是,一个纸的探索型的主题活动就在小朋友的疑惑中产生了。看到孩子们对“纸”这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一番的争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在幼儿对纸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若让孩子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加深幼儿认识对纸的理性分析是极其有价值、有意义的。我认为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可以让幼儿实际参与“纸”的探索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能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也是符合新《纲要》有关科学领域的要求。于是一个《纸的妙用》主题活动就在小朋友们质疑中产生了。

  纸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更不能缺少纸,而幼儿只知道平时常见一些纸的名称和用途,但对纸的特性、由来等知识了解甚少,通过开展一系列关于纸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幼儿在探索“纸”的过程中,也不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合作意识等也能得到发展。

  一、纸的由来

  主题确立以后,幼儿开始了探索关于纸所有纸的活动。由于此次活动是由幼儿自主发动的,因此,幼儿的兴趣高、也表现的很积极。幼儿在教室环境布置中,自主找有关纸做的图片、幼儿看到了各种各样纸的同时,明明说:“这些漂亮的纸到底怎么来的呀?”怎样做成的?等出现了这些问题。一下子孩子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朋友几乎陷入了一个困境,每位幼儿的心理都被隐藏着这个谜团。

  此时,如果让幼儿直接找资料或询问家长得到答案,将大大缩短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于是,我先让幼儿通过寻找去获得知识,这对于幼儿来说,将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正在这时,明明站起来说:“听我爸爸在《十万为什么?》这本书有说到纸好象是有个人发明的,这个人叫蔡伦。”于是,冷静的教室一会儿就活热起来,亮亮说:“对,对,我妈妈也对我说了,纸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小红说:“老师以前的纸和现在的纸一样吗?”接着我说:“那纸到底是不是古人蔡伦造出来的,是怎么造的呢?还有现在我们用到的`彩色纸又是怎么来的?”下午,我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资料或到图书馆找资料、问长辈等活动。老师和你们一起找翻阅图书,上网找资料,看谁先找到答案。此时此刻,又一个谜团产生了。

  《纲要》中指出“选择与幼儿认知特点相适应的生活基本物品,通过比较、分析物品的演变,感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此时,如果老师马上给孩子答案,孩子便失去了一次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先让孩子去发现问题,并自己去找答案的习惯,降低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探索力,以免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性。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小朋友对纸的兴趣就更加浓厚兴趣,此时,有的家长从网上下载了蔡伦的图片,与以前在树皮上写的字,及龟壳上写的字,还有以前纸的制作过程图;就在这时,我请孩子们观看VCD光盘《造纸的过程》,小朋友带着疑惑的心,所以,听得就更加认真了!同时,我说:“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想不想和蔡伦一样发明更多对大家有益的东西呀?”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通过这次活动,我便和幼儿一起学习,认识了蔡伦,了解了没有纸人们是怎样记录的和以前纸的制作过程,并告诉幼儿现在制作纸是多么的省力、便捷,幼儿也了解到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从中,幼儿不但自己学习了解决问题,而且对周围事物产生了兴趣,小朋友也喜欢观察事物,通过提问、学习,也了解知道了纸用树皮、植物的根、茎、叶等加工而成的。与此同时,在这个活动中我讲述蔡伦的发明又借机教育小朋友要多看,多学、多问,善于观察、学习,认真学好本领,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大班的案例分析9

  上厕所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我,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部不说。所以,帮忙小班幼儿在生活小事中构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好处。

  片断一:小朋友上厕所

  孩子交谈,让孩子在家多听故事,多接触语言环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动中,陪伴在他身边,引导他描述周围的景色、人们的活动,让他复述别人的话,渐渐地孩子的语言有了较大的'提高。还有,午睡起床,让他自我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满头大汉,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向他竖起大拇指,此刻,穿衣服对他来说,已经很拿手了。

  此刻杨帆已有了可喜的提高。早上来园时很有礼貌地向教师问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处;绘画时不但能根据教师的范画进行勾线,还能经过想象进行添画;有时还主动帮忙清洁教室、给小朋友讲故事

大班的案例分析10

  案例提出的背景:

  幼儿时期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现在的早期教育大都倾向于智力教育,往往会忽略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意识品质,规则养成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很多幼儿就表现出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受拘束,不能很好的合作;上课坐不住、爱插嘴;游戏时随意扔玩具;午睡时玩鞋子、拉别人的被子等等;有时甚至会无法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易争吵,发生攻击性行为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幼儿的规则意识淡薄。3——6岁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因为良好的规则意识会让幼儿受益终生,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至关重要。

  案例实施的方法及过程:

  幼儿阶段的幼儿坚持性、自觉性、自制力等都处于发展阶段,不可能像我们成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时就需要我们老师的不断督促与帮助。在幼儿园里,我们会给幼儿制定一些行为规范的要求与规则,比如日常生活习惯,坐凳子怎样做,上活动课时要怎么样,户外活动时要遵守什么规则,放学时要怎么样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幼儿会遵守规则要求,有较好的规则意识,但是,不可避免得有个别幼儿规则意识淡薄,不会遵守规则。张家霖小朋友就是一个规则意识比较差的小朋友,每次我们我们区域活动都结束时,他还在意犹未尽地玩,而且玩具扔得到处都是,需要我们提醒好几遍才恋恋不舍得回到座位上,也不会收拾。针对这样情况,我采取了一些小措施。让他当一个“小小管理员”。在一次区域活动开始时,我对张家霖说:“张家霖,今天你来当美工区的小组长,你要监督其他的小朋友不乱说话,不乱跑,不乱扔玩具,如果他们违反了,就暂时不让他们玩,表现好了再让他们玩;而且活动结束时你要把小工具和各种材料收拾好,还要督促慢的小朋友赶快离开美工区,如果你做得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小红点,好不好?”张家霖很高兴的答应了,因为受到老师的“重用”,他是很自豪的。活动期间,我观察他,发现他很重视他的权利,不再乱扔玩具,活动结束时,他很快的收拾好了玩具,也很快的'回到座位上坐好。

  收到的效果:

  经过几次这样的小办法,我发现我们班不光张家霖小朋友,还有好几个规则意识较差的小朋友都表现得越来越好,规则意识逐渐增强。这个方法需要我们给幼儿一定的权力,让幼儿去担当规则的监督员,并在有人违反规则是做出处罚。这样一来,一些规则意识淡薄的幼儿就会很自觉地遵守规则,并且监督其他小朋友。

大班的案例分析11

  上午学习活动后,我安排孩子喝水、小便,突然暄暄跑过来告状:“洪洪把水倒在周周身上了。”接着周周走了过来,我一看,她的裤子湿了一大片,我气冲冲地赶到杯架处,见洪洪正站在旁边,就大声地问了一句:“洪洪,是不是你把水倒在周周身上的?”洪洪一听,马上耷拉下脑袋,一副灰头灰脑的样子。见他这样,我知道准是他干的,错不了,真想对他狂轰乱炸一番。可见到孩子被我吓得那个样子,突然感到自己的态度有些过激了,于是强忍住自己的火气,用平稳的声音问他:“为什么把水倒在周周身上?”谁知他只是耷拉着头不说话。我只好转而问周周怎么回事。

  没想到周周倒很客观地讲述了事情了经过。原来周周解完小便要走出来时,洪洪拿着杯子正在和同伴说笑,一只手兴奋地挥舞着,不巧刚好碰到从身后经过的周周,男孩力气大,一下就把他推进小便池了,幸好人没什么事。周周说完事情的经过,还补充了一句:“他没看见,不是故意的。”我再问洪洪是不是这样。见到受害者这样为自己辩解,洪洪抬起头点了点,说了几句,还感激地向周周看了一眼。看到这些,我刚才的火气全没了,剩下地是自责与羞愧。

  孩子们年龄小,往往不会自己去解决他们之间产生的矛盾,所以经常出现“告状”的现象。洪洪这个孩子做事比较莽撞,所以常成为被告的对象。听得多了,不禁使我有些不耐烦了,加上今天这事件的“恶劣性”,所以我一开始就沉不住气了。但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多么的不应该,瞧瞧洪洪被我吓得样子就知道了。虽然我马上意识到,进行了纠正,但孩子已经不敢再开口了,我是多么的'失败。

  是周周的宽容给了洪洪解释的勇气,他的宽容也给我上了一课。作为老师,无论遇到孩子们告什么“状”,都应冷静下来,多问问为什么。对孩子说话要讲究方式,尽量保持平心静气,耐心听孩子们诉说,给他们一个解释的机会,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孩子的一些无心之过。

大班的案例分析12

  情景描述:铖在平时特别喜欢老虎与大灰狼,这回马戏团表演他主动要扮演老虎。驯兽师是宇。他俩商量了一阵之后,表演正式开始。在“观众”们的鼓掌声中,“老虎”迅速“四脚着地”趴在了地上,驯兽师一个手势,虎向高空窜起,连窜几下后向远处扑去……后排观众纷纷站起,一片笑声,接着又是我们的掌声。太像了!心中不免感叹,驯兽师的手势不是很多,配合虽然没有真实表演来得默契,但虎的威猛展现的活灵活现,这种不加以拘束的表演是孩子真正的表现。

  分析: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扮作驯兽师和动物演员进行排练和演出。

  1、课前很是担忧,心中郁闷得很:

  这样的课怎么上?怎么还有这么的课?马戏团的演出怎么演?直到课中从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热情中才发现,原来孩子喜欢,而且非常喜欢。成人的观点往往与孩子不相融,原来许多东西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考虑。怪不得时间一长,幼儿教师的各个表现也要向孩子方向倒。

  2、活动中的难度是驯兽师和动物演员的配合,这在孩子们的表演中表现得很明显。

  如例中的驯兽师只有一个向上手势,虽在表演前商量过,但必竟这方面的经验准备太少,而我在这方面了解的也不是很多,想像中的.驯兽师只有几个简单的动作和抚摸动物。这主要是经验准备不够,包括教师本身。

  3、驯兽师和动物演员之间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沟通。

  在活动中会发现大班的孩子合作能力很强。在这里应该给伙伴相互间更多的沟通时间,这们他们的默契会更好。

大班的案例分析13

  案例实录:

  在吃完午饭后大部分小朋友在安静的阅读书本,这时,听到了几个小女孩吵架的声音,老师便走了过去,是珂珂、雅涵、岚岚在争执,老师问:“发生了什么事情?”雅涵:“珂珂背地里她叫岚岚不和我做朋友,但是老师说过的,大家都是好朋友的,而且我也没做错什么啊。”老师说:“你们现在已经长大了,有自己交朋友的想法,老师也想和你们做好朋友,你们自己看看怎么解决好吗?”这是珂珂就哭了,岚岚见状也哭了。

  时间到了下午,小朋友在吃午点,珂珂又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发生了矛盾,老师看见了,但是没有过去干预,让孩子们自己处理了事情。在离园的时候老师将珂珂今天在园的表现悄悄告诉了妈妈,让她回家留意珂珂的情绪。

  晚上珂珂妈妈回到家就悄悄给我打电话了,说珂珂回到家就抱着爸爸哭诉在幼儿园小朋友都不和她做朋友,她没有朋友了。

  案例分析:

  经过了和珂珂妈妈的电话沟通,将在幼儿园这几天发生的事情都一一和妈妈说了,妈妈就回忆周末的时候的一件事情,珂珂和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发生了矛盾,姐姐已经上小学了,用小学的方式去处理和珂珂的感情,就教唆另外一个好朋友不和珂珂做朋友,一直到分开回家都没有和好,当天下午回到家珂珂就哭得稀里哗啦,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一直在很伤心的和爸爸妈妈述说自己没有朋友了,一来幼儿园就会接连的出现刚才案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珂珂是一个懂事的小朋友,对朋友都比较重感情,情商较高,现在是已经满了六岁,对于这种感情上的处理都会比较的重视,有自己的交友方式,在对于姐姐的事情对她的伤害特别大,她就模仿姐姐的方式去留住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就去挑唆岚岚不和雅涵玩。

  措施方法:

  和珂珂妈妈联系了以后,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和珂珂的妈妈一起商量让珂珂打开心结方法,珂珂的心结还是姐姐的感情破裂了,所以让妈妈和姐姐的妈妈取得联系,在聚会一次,让她和姐姐能够和好如初,这样她才能不再为失去没有的事情焦虑,珂珂妈妈决定让珂珂在家休息调整两天,在周一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在来参加,那时珂珂和妈妈一起选购了很多零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很快大家又欢声笑语起来,珂珂和雅涵、岚岚拥抱在了一起,都说大家要永远的做好朋友。

大班的案例分析14

  活动目标:

  1、在竹竿游戏中,丰富幼儿身体移动的经验,提高身体的控制、协调、灵敏度。

  2、学习与同伴相互协作,培养小组及团队协作精神,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评析: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认识、能力、情感角度提出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目标符合《纲要》《指南》要求,能抓住关键性经验,表达明确具体。]

  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1、5米长的竹竿8根、图片、方位箭头、队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热身活动师: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来做游戏,在做游戏之前我们要先活动一下我们的身体,那现在就请你们和我一起动起来吧!

  [评析:音乐节奏清晰、明快,能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同时,利用走、跨跳、双脚跳、单脚跳等基本动作进行热身,能为后续活动打下基础。]

  二、基本部分

  (一)游戏——巧过竹竿1、介绍玩法今天我们要和好朋友,一起合作过竹竿。怎么玩呢?

  (1)一个小组一根竹竿。

  (2)5个人为一组,每个组员必须一起手拉手用相同的方法过竿。

  (3)5个组员要同时过竿。

  2、示范玩法[评析:师幼共同示范,便于幼儿快速准确地把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3、提出要求

  (1)每组拿好和你相同颜色的竹竿,然后一个舒服的地方试一试。

  (2)在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4、分组游戏

  [评析:提供了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幼儿分成4组进行尝试。教师指导有重点,一是鼓励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大胆尝试,二是引导幼儿能同时过竿。]

  5、分享交流师:

  你们成功了吗?过竹竿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评析:通过小组展示和教师抛出的问题,幼儿踊跃将尝试中遇到的问题大胆表达出来,教师组织幼儿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教师梳理出成功的秘诀。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幼儿学习发展的特点,而且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小结:

  我们过竹竿成功的秘诀是:首先要和同伴商量好方法,然后根据口令,同时过竿。

  [评析:本次游戏主要让5人合作用跳、走、下蹲等方法过竹竿,这些不同的动作对幼儿身体移动核心经验的获得极有作用。]

  (二)游戏——与竹共舞

  1、介绍玩法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游戏玩法:小组成员要一起手握竹竿朝箭头方向一起移动。

  [评析:借助图片,能让游戏玩法变得形象易懂。]

  2、提出要求

  (1)拿好竹竿,根据屏风上的数字找到位置去试一试。

  (2)每个方向都要尝试。

  (3)在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3、分组游戏[评析:每组一份操作图示,不仅能让幼儿的尝试更有目的性、次序性,而且也利用于目标的达成———朝同一方向一起移动。]

  4、分享交流师:在和竹竿跳舞的过程中你们成功了没有?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5、教师小结:在和竹竿跳舞的时候,每组组员要朝同一个方向一起移动,移动的速度也要一样。

  [评析:小组游戏后的经验的梳理提炼能为后续集体游戏打下基础。]

  6、集体游戏

  (1)提出要求:在跳舞的过程中4横排要对整齐、速度和方向要一样。

  (2)集体尝试

  (3)分享交流;师:有的组移动速度不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4)再次尝试

  (5)随乐移动[评析:音乐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提升了游戏的难度,使幼儿必须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去改变方向和动作,去适应环境,其协调、控制、稳定性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6)教师小结:看来我们不仅要看着图示方向统一移动,而且还要听着音乐跟着节奏,用同一速度来跳舞,这样跳出来的舞蹈才能整齐,又好看。

  [评析:本次游戏侧重幼儿腿部肌肉群的锻炼。通过小组游戏——集体三次游戏,让幼儿在前进后退、左右侧移动中体验运动方向,锻炼腿部的灵活性,也促使幼儿身体协调能力有效提升。]

  (三)游戏——开汽车

  1、第一次:四散开。

  (1)介绍玩法师结合图片介绍:每组手握两根竹竿;一边一根,最前面的小朋友要握住竹竿的`最前端,最后面的小朋友要握住竹竿的最后端。

  [评析:细节图片的展示,让幼儿明确了握竹竿的方法。]

  (2)提出要求:大家一起配合开汽车;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时不能和别的车辆相撞,要注意安全;等音乐停了之后,就要把竹竿放回原来的位置。

  (3)幼儿游戏[评析:《小汽车》音乐的加入,增加了游戏的情境性。]

  (4)分享交流:师:刚刚小朋友在开车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问题?

  (5)教师小结:开车的时候大家也要保持同一速度、同一方向,特别是最前面的小朋友,不仅要把握好方向,避免碰撞,而且还要随时调整速度,这样才能把车开好。

  2、第二次游戏:集中开

  (1)介绍玩法师:刚才你们都是一组一组自由的开,现在我们要根据指示牌大家一起来开,比比哪组既能遵守交通规则,又能把车开好。

大班的案例分析15

  观察目的:

  1.尝试大胆举手发言,不害怕。

  2.主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自信心。

  观察情况记录与分析

  片段:在今天的语言活动《看云去》开展之前,我把小静请到了身边,拉着她的小手,亲切的与其交谈。我问:“小静,喜欢上管老师的课吗?”她微笑着点点头,“管老师可喜欢小静上课时认真的样子呢,管老师一直希望能看到你举手发言,好想听小静回答问题,你愿不愿意呀?”她说:“愿意。”“恩,管老师最喜欢在课上积极动脑,大胆举手发言的孩子了,你认真听清问题,想到了什么就可以举手说,大声的告诉大家,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大胆地表达就是勇敢的好孩子,懂吗?”她点点头。

  在活动中,当问及:“你刚才看到的云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和“如果请你把云朵画下来,你准备怎么画?”时,小静也积极举手,终于能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大大的突破,我及时用她喜欢的图形宝宝奖励了她,她的笑容更甜美了。

  分析:小静是个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平时就默默无闻,多数只与固定几个幼儿交流。在教育活动中,更难见到她举手发言,有时被点到名字后,就一副害羞的样子,站着不说话。平时我也力图不断的引导她大胆回答,却多是以失败告终。

  指导策略

  1.我为她的进步感到欣慰,当然今后我也会继续持之以恒地鼓励支持王静,帮助她形成积极动脑,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相信她的自信心会在教师的一再鼓励下逐渐建立,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不同发展、表现、需要,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支持,才能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

  2.借助这个实例,鼓励教育其他不敢大胆表达的孩子也要积极勇敢,参加各项活动,增强自信心。

  一、案例现象杨帆小朋友胖嘟嘟的,十分可爱,但是他有一些习惯很不好。

  观察一:晨间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他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要不,就拍着桌子大声叫“我画不来”,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他的口语表达潜力较差,一紧张就小脸涨得通红,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时直接说“我不会”。

  观察四:自理潜力特差,能够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妈妈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案例分析:

  ㈠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我们那里的积木他以前根本没玩过,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㈡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里,他是小皇帝,上面还有一个姐姐,长他6岁,他提出的条件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人人都会答应,使他养成了唯他独尊的性格,以致,什么都不会,因为有人包办了。

  三、措施与效果:

  不良的习惯,不是说一时就能改正的,我软硬皆施,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每一天对他吹耳边风,睡午觉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会反思的,逐渐,他慢慢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针对杨帆画画时的表现,我让潜力较强的幼儿坐在他的身边,时常关心他,照顾他,还手把手的教他勾线,教他涂色。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多为孩子添置一些绘画工具,让他在家里涂涂画画,培养他的兴趣。针对孩子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这一问题,我在平时注意与孩子多交谈,让他重复其他幼儿的回答,并时常找机会让他在群众面前讲述。另外,请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让孩子在家多听故事,多接触语言环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动中,陪伴在他身边,引导他描述周围的景色、人们的活动,让他复述别人的话,渐渐地孩子的语言有了较大的进步。还有,午睡起床,让他自己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满头大汉,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向他竖起大拇指,此刻,穿衣服对他来说,已经很拿手了。

  此刻杨帆已有了可喜的进步。早上来园时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处;绘画时不但能根据老师的范画进行勾线,还能透过想象进行添画;有时还主动帮忙清洁教室、给小朋友讲故事……

【大班的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大班的案例分析03-01

大班的案例分析09-24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3-01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2-28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2-28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3-01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3-01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6-19

大班的案例分析[实用]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