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时间:2024-09-26 14:06:35 其他 我要投稿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云南的歌会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1

  周文如老师是我校的一名语文骨干教师,今天再听她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甚感亲切自然。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周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老练,周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周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周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周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周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四、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周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开设公开课并非为了一决高下,比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搭建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这么一个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即使公开课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任何一堂公开课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2

  李老师这堂课着眼于“本色语文、诗意语文、和谐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主动、互动”的课改精神,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中。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散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李老师课前就教学生唱云南民歌《猜调》、奥运会上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并在导入时告诉学生,云南的民间歌唱活动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甚至“打官司”也是唱歌。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先有了感性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是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性。信息传递是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讲授法即由教师单向灌输的方式,这节课已经摒弃了,单纯的谈话式的双向交流也有所突破,教师更多的采用了讨论式和以自主、探究方式为主的综合交流,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多层次、多方位、多通道地进行,更多的展示机会让给了学生。教师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李老师没有马上让学生说出文中所写的三个场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前面学的三首歌分别可以放到哪个场合去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

  三是注重朗读。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对“山野对歌”部分的演唱者、“山路漫歌”部分的优美环境和赶马女孩以及“村寨传歌”的空前盛况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李老师用师生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年轻女人的野性美;引进《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与文中对赶马女孩的描写对比朗读,让学生体味赶马女孩的天性美,等等。课堂上书声琅琅,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重视词句的品味。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李老师在课后反思时说:“阅读教学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在课堂教学时,她也确实是这样做了。她先自己示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中“就”能否换成“才”,“还”字能否省略,引领学生谈看法。然后要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品品。教会了学生方法,培养了学生能力。

  当然,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这堂课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一是李老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归纳,但后来教学时并没有以这些问题组织教学,与其这样,不如就不把学生的这些问题单列出来。二是李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到沈从文,我认为有些零散,可以集中介绍,以强化学生的认识。另外,文中有些字如“龙吟凤哕”的“哕”、“辟疫免灾”的“辟”等,单独拎出来讲讲比较好,可以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一点。

  李老师说,教研活动也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能像李老师那样尊重学生,尊重编者,尊重作者,尊重自己,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3

  作为一名学习者,我静静地欣赏和聆听了陈老师的《云南的歌会》。陈老师根据文本的特质和学生的阅读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营造适度的探究氛围,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关注了学生的生命成长,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面我主要从三个关键词语来谈一谈我对这堂课的感悟。

  第一个关键词语:精准地解读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与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地流淌而出。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就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语的层进入文化的层面再从文化的层面进入言语的层面,在言语和文化之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引领学生智慧诗意的言语人生。要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准确的文本解读关键。《云南的歌会》是民风民俗单元的开篇之作,对传承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具有典范作用。陈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关注的是云南的歌会文字背后的生命,她引导学生细品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传歌三个歌会,去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去体味云南人民淳朴本色的美和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这堂课学生们既欣赏到云南别具特色的歌会,又懂得了歌唱也是生命行走的一种方式,要学做生活的歌者,在喧嚣的尘世间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即使是卑微平凡的生命也可以鲜活滋润地挺立于天地之间!

  第二个关键词语:平等地对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叶澜教授说:“好的课堂应该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意外的`惊喜。”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陈老师关注学情,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个体差异,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品味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为目的,引导学生在读、品、悟中含英咀华,去感受沈从文先生精妙的文章布局和独特地语言风格,以积累语言,习得方法,体悟情感,浸润心灵,从而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学生们在平等地对话、碰撞、交流中促使预设的目标高效达成,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精神家园。

  第三个关键词语:生命的成长

  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如一杯香醇的酒,一字一词总关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教学的过程是塑造生命的过程,在课堂上要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营造温暖的氛围,搭建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平台。陈老师以生为本,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视角,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上,学生活动充分,对话平等,气氛融洽,听者不只看老师的精彩表现,更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比如 陈老师善于运用温暖的语言多元化地评价学生,通过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中评,以达到析形象,明方法,悟情感的目的。同时,陈老师还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讨论、探究、对话和互动的状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点,真正践行了让师生的生命在语文课堂上美丽的成长。

  可能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地域文化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不太了解,在品读的角度、深度和效度上还不够完美,但正是这些真实的遗憾让我们看到了一堂原生态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才是最本真的语文课。

  有人说:“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书,是流向生活的河流,是暗夜许给未来的眼睛。它诗意地栖息在生活中,融合在师生的生长过程中,共同建构一种自然美好的生活。教育,即生长。精彩的课堂生成源于全面地了解学情,源于准确而个性地解读文本,源于充分而灵动的预设。愿我们都能做一名纯粹而幸福的语文教师,让课堂真正成为心灵对话、智慧碰撞、生命生长的巨大磁场!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4

  今天,我们语文组集体观摩了杨老师的教学录像《云南的歌会》,看完后感慨万千。

  回顾语文界,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从重视教师体现教师的教学到重视学生表现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说,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最根本的一点,语文,一定要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才是改变的根本目的。

  曾经,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昏昏呼呼;曾经,我们的课堂追求学生的活跃,课堂好像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配角……于是,语文又向新的方向变化,我们的课堂又渐渐回归。在我看来,最好的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学得踏实起劲,有收获,这就是“朴素的课堂,精彩的瞬间”。

  而杨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让我欣赏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课堂终于在现实中浮出水面,让学生或者说让听者在课堂上感悟到生活,提高人文素养,这应是语文追求的境界。在朴素的课堂上感受到瞬间的精彩。

  于细微中感悟文章语言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敏锐而明确地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信息,课堂环节的开展很顺利,请看教师精彩引导的语言:

  我们不防再来静静地默读文章,从细节中和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划一划,写一写。

  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地默读课文,去发现他们眼中的发现,去认识文章带给他们的认识。当然,他们果然发现了:

  “第五段第六行……声音极其轻柔,我觉得这里既有声音,又很有意境,还带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让我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听听。”

  在看了以后,在品味了以后来读文章,读出文章的字字句句,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再读,学生再评,教师再评,全班一起来读。在读的环节学生渐渐领悟情感,融声音于情感中,用声音来传达他们领悟到的情感。于是,渐渐领悟文章的主题:无拘无束的生命。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12-19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集合02-14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4篇12-19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4篇)12-19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集合4篇01-02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汇编4篇06-16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集合4篇)09-06

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09-17

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09-29

八年级语文云南歌会评课稿2篇[集合]09-2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云南的歌会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1

  周文如老师是我校的一名语文骨干教师,今天再听她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甚感亲切自然。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周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老练,周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周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周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周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周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四、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周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开设公开课并非为了一决高下,比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搭建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这么一个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即使公开课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任何一堂公开课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2

  李老师这堂课着眼于“本色语文、诗意语文、和谐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主动、互动”的课改精神,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中。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散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李老师课前就教学生唱云南民歌《猜调》、奥运会上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并在导入时告诉学生,云南的民间歌唱活动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甚至“打官司”也是唱歌。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先有了感性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是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性。信息传递是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讲授法即由教师单向灌输的方式,这节课已经摒弃了,单纯的谈话式的双向交流也有所突破,教师更多的采用了讨论式和以自主、探究方式为主的综合交流,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多层次、多方位、多通道地进行,更多的展示机会让给了学生。教师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李老师没有马上让学生说出文中所写的三个场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前面学的三首歌分别可以放到哪个场合去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

  三是注重朗读。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对“山野对歌”部分的演唱者、“山路漫歌”部分的优美环境和赶马女孩以及“村寨传歌”的空前盛况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李老师用师生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年轻女人的野性美;引进《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与文中对赶马女孩的描写对比朗读,让学生体味赶马女孩的天性美,等等。课堂上书声琅琅,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重视词句的品味。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李老师在课后反思时说:“阅读教学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在课堂教学时,她也确实是这样做了。她先自己示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中“就”能否换成“才”,“还”字能否省略,引领学生谈看法。然后要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品品。教会了学生方法,培养了学生能力。

  当然,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这堂课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一是李老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归纳,但后来教学时并没有以这些问题组织教学,与其这样,不如就不把学生的这些问题单列出来。二是李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到沈从文,我认为有些零散,可以集中介绍,以强化学生的认识。另外,文中有些字如“龙吟凤哕”的“哕”、“辟疫免灾”的“辟”等,单独拎出来讲讲比较好,可以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一点。

  李老师说,教研活动也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能像李老师那样尊重学生,尊重编者,尊重作者,尊重自己,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3

  作为一名学习者,我静静地欣赏和聆听了陈老师的《云南的歌会》。陈老师根据文本的特质和学生的阅读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营造适度的探究氛围,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关注了学生的生命成长,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面我主要从三个关键词语来谈一谈我对这堂课的感悟。

  第一个关键词语:精准地解读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与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地流淌而出。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就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语的层进入文化的层面再从文化的层面进入言语的层面,在言语和文化之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引领学生智慧诗意的言语人生。要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准确的文本解读关键。《云南的歌会》是民风民俗单元的开篇之作,对传承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具有典范作用。陈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关注的是云南的歌会文字背后的生命,她引导学生细品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传歌三个歌会,去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去体味云南人民淳朴本色的美和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这堂课学生们既欣赏到云南别具特色的歌会,又懂得了歌唱也是生命行走的一种方式,要学做生活的歌者,在喧嚣的尘世间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即使是卑微平凡的生命也可以鲜活滋润地挺立于天地之间!

  第二个关键词语:平等地对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叶澜教授说:“好的课堂应该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意外的`惊喜。”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陈老师关注学情,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个体差异,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品味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为目的,引导学生在读、品、悟中含英咀华,去感受沈从文先生精妙的文章布局和独特地语言风格,以积累语言,习得方法,体悟情感,浸润心灵,从而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学生们在平等地对话、碰撞、交流中促使预设的目标高效达成,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精神家园。

  第三个关键词语:生命的成长

  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如一杯香醇的酒,一字一词总关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教学的过程是塑造生命的过程,在课堂上要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营造温暖的氛围,搭建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平台。陈老师以生为本,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视角,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上,学生活动充分,对话平等,气氛融洽,听者不只看老师的精彩表现,更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比如 陈老师善于运用温暖的语言多元化地评价学生,通过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中评,以达到析形象,明方法,悟情感的目的。同时,陈老师还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讨论、探究、对话和互动的状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点,真正践行了让师生的生命在语文课堂上美丽的成长。

  可能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地域文化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不太了解,在品读的角度、深度和效度上还不够完美,但正是这些真实的遗憾让我们看到了一堂原生态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才是最本真的语文课。

  有人说:“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书,是流向生活的河流,是暗夜许给未来的眼睛。它诗意地栖息在生活中,融合在师生的生长过程中,共同建构一种自然美好的生活。教育,即生长。精彩的课堂生成源于全面地了解学情,源于准确而个性地解读文本,源于充分而灵动的预设。愿我们都能做一名纯粹而幸福的语文教师,让课堂真正成为心灵对话、智慧碰撞、生命生长的巨大磁场!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4

  今天,我们语文组集体观摩了杨老师的教学录像《云南的歌会》,看完后感慨万千。

  回顾语文界,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从重视教师体现教师的教学到重视学生表现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说,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最根本的一点,语文,一定要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才是改变的根本目的。

  曾经,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昏昏呼呼;曾经,我们的课堂追求学生的活跃,课堂好像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配角……于是,语文又向新的方向变化,我们的课堂又渐渐回归。在我看来,最好的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学得踏实起劲,有收获,这就是“朴素的课堂,精彩的瞬间”。

  而杨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让我欣赏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课堂终于在现实中浮出水面,让学生或者说让听者在课堂上感悟到生活,提高人文素养,这应是语文追求的境界。在朴素的课堂上感受到瞬间的精彩。

  于细微中感悟文章语言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敏锐而明确地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信息,课堂环节的开展很顺利,请看教师精彩引导的语言:

  我们不防再来静静地默读文章,从细节中和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划一划,写一写。

  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地默读课文,去发现他们眼中的发现,去认识文章带给他们的认识。当然,他们果然发现了:

  “第五段第六行……声音极其轻柔,我觉得这里既有声音,又很有意境,还带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让我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听听。”

  在看了以后,在品味了以后来读文章,读出文章的字字句句,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再读,学生再评,教师再评,全班一起来读。在读的环节学生渐渐领悟情感,融声音于情感中,用声音来传达他们领悟到的情感。于是,渐渐领悟文章的主题:无拘无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