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评课稿模板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评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这是比较老的课文,在几年前就有很多老师上过公开课,如今,要上出新意,上出亮点还真是很难。但陈老师勇于挑战,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堂本本分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我称之为是一堂常态下的优秀课。首先折服于陈老师清秀的外表、亲切的教学态度。听课时,我不免想入非非:如果我是她的学生,坐在下面听美丽的陈老师给我们上课,那是多么幸福呀!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耐人寻味。更美妙的享受是陈老师的语言,不仅普通话很标准,而且她的吴侬软语让我们听了是那么舒服,学生在她微笑的脸上、鼓励的话语中分明找到了学习的信心,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下面,就《母亲的恩情》一课谈谈我的想法。
一、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感受理解课文。
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很多教师为了使用多媒体而制作多媒体,显然这样的做法是不能成立的。我认为使用多媒体,必须明确使用的目的。在这节课上陈老师明确目标,学生直观感受孟郊母子的表情,体现了使用此次课件的重要性,让人觉得多一点嫌多,少一点嫌少,这就是课件制作的成功之处。尤其巧妙的是在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通过文字介绍,语言描述显然效果是较差的,陈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多媒体向孩子们直观显示一组组母子的镜头,同时穿插音乐。直观形象的教学既省却了繁琐的讲解又起到了无与伦比的教学效果。让我佩服其设计的精心。
二、阅读为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彰显浓浓语文味。
从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陈老师围绕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指导学生朗读品位句子,并带动全文的朗读和理解。指导朗读时遵循学生情感发展,先感悟后朗读。教者通过她的教学方法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是一种体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采用多层次的朗读方式。贯穿有自由读、小组读、师生对读、指读、古诗与句子分角色读,表演朗读,齐读等。这些形式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参与面广。这样既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练习的机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表演读能激起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的浓厚兴趣。我想让学生来当一当孟郊母子,让他们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中表演朗读,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在反复诵读中,完成了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朗读在此时就水到渠成了。再没有学生读得索然无味了。教者不仅注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加注重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体现了捕鱼,不如受人以渔的教学宗旨。后面的环节中,教师也紧扣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啊!这句话展开教学,一次次地把这印象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如果陈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中两个感叹号时能多范读,并引导学生,相信效果会更棒!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求知,借文悟诗。
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陈老师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和低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个层次,理解课文。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精读品味。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第二个层次,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教完重点句后,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陈老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第三层次: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最后,以吉春亚老师的话结束评课:三秋之树虽少了些许绿意,可树根扎深了,树干长粗了,树枝变的更硬挺了,筋骨却强健了许多,精神中溶入了一股韧劲,生机里更见顽强,简洁中孕育着的力量。在收获成果的时候才有风花雪月的美丽,才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有云淡风轻话沧桑的风雅,才有阳春白雪的喜悦。
【母亲评课稿】相关文章:
怀念母亲评课稿04-21
《母亲的恩情》评课稿07-07
《怀念母亲》评课稿01-27
《母亲的恩情》评课稿[经典]10-10
《母亲的恩情》评课稿03-21
我的母亲评课稿04-02
荷叶母亲评课稿02-13
《母亲的恩情》评课稿[实用]09-09
《怀念母亲》评课稿(5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