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实施方案锦集[12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实施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1
一、课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小学英语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和技巧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为了不断开展学科课程的整合和提升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对多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融入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小学英语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第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情境化。传统单一式板书教学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小学生爱动的天性使得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包括常见的情境对话(situational dialogue)和角色扮演(role playing),使小学生接触到的单词具象化、生活化,既能强化记忆,又能锻炼口语,激发了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国外每年最热闹的Christmas Day,如果单纯地告知学生这个节日类似于中国的春节,学生会产生疑惑:国外的圣诞节也要放鞭炮拜年吗?但是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视频文件生动展示国外圣诞节前的筹备工作以及一家人乃至整个国家如何庆祝圣诞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圣诞节欢快的气氛。因此,信息技术在情景教学方面能把抽象的单词通俗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枯燥的教学情境化,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第二,营造良好标准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语感语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音频或视频播放器播放纯正标准的英文诗歌和儿歌,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听课注意力,又能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久而久之,小学生不再畏惧英语、怕说英语。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课余调研与公开课的反映,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但是也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上还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频频出现教师对计算机操作不当使电脑死机等情况而影响上课。在课件制作方面,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本内容直接复制粘贴,文字冗长,重点不突出,学生抓不住重点语句和单词,无形中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第二,课件过于花哨,流于形式。很多教师认为使用图片可以更直观地表达所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课件中叠加放置了很多图片,而且很多图片与教学内容并无多大关联。而过分花哨的内容无形中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弄得学生不知重点在哪儿,一头雾水。
第三,本末倒置,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重要性。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极大满足小学生视觉听觉上的需求,逐渐让学生们放弃主动思考和交流,课件内容过于丰富,信息量巨大,已经超出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范畴,爱记笔记的学生会埋头只顾记笔记,基础稍差的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而且学生一节课长时间盯着屏幕,对学生的眼睛也有害处。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高技术、高学历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里,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满足人们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也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正如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的那样: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是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人民教育》一书中也写到21世纪的新型教育模式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人士相沟通,以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校园围墙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实效性、自主性、终身化发展目标的基本模式和基本途径。”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说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课程整合就是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我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把学习看作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其“万物于眼前,观古今于须臾”的特质,不但有利于激发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正因如此,“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促进我校学生英语素质的教育”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
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学校课堂,如今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司空见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要。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势、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受课群体的.特征不无关系。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也并非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它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趋利避害,制定相关策略,争取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同时能保留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
我校每班都配置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班一台笔记本电脑,光前网路覆盖整个校园,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多媒体教育资源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和较完善的激励措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也十分重视计算机操作。所有的英语教师接受了教育资源应用培训,能较熟练地操作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信息技术。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等到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仅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仅仅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补充,它更象是录像,只能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控制文本、声音、图像和影像等媒体语言实现人机交互,使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更为直观便捷。信息技术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单一的黑板板书式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其中穿插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图像和视频文件,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而且新的教师、媒体和学生三者交互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由传统的填鸭式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发散思维,教师充当启发和引导的角色。
小学英语教学
加拿大心理学家Donald Olding Hebb认为,人类言语功能的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大脑中先天就有专门的语言中枢,能够处理抽象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是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作用。而小学生年龄段一般处于8 岁到12岁之间,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后天语言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学处于小学生接触英语的初级阶段,与高中应试教育注重读写能力有很大不同。小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小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敢说敢讲,不怕出错,不怕张口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避免口语脱节。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他们在接触一门新的外语时,总会试图表现自己,希望教师肯定自己。因此,教师需领会学生这一心理,适时的表扬与引导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应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和网络则是学生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时的认知工具,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最终达到小学英语课程所要求的各项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今高等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推广普及,大部分城市中小学也已配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教学中多种信息传播方法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但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学逐渐呈现出诸多问题。有关学者与一线教师针对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作了相关研究与调研。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形式需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视觉空间能力及学习能力水平等相适应,才能达到最有效的学习与教学。多媒体被当作传统投影仪来使用,且演示文稿过度注重声音图像的美化而忽视教学内容。过多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则会使教学流于形式。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只能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
二、研究内容
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寻求并验证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结构,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条件
(一)硬件条件
我校每班都配置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班一台笔记本电脑,光纤网路覆盖整个校园,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多媒体教育资源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和较完善的激励措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也十分重视计算机操作。所有的英语教师接受了教育资源应用培训,能较熟练地操作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信息技术。
(二)人员配备
本课题由具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小学高级教师李宜斌主持开展,课题组成员均为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人员结构合理,并且都热衷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其中部分同志还开展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有相当的教科研能力。另外我们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与各种网络培训和外出学习机会,更通过网络和书籍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还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数据保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三)时间保障
我们在课堂上获得研究数据和结果,课下进行整理和总结,坚持每周开展课题研究分析会,就课题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
四、研究对象
以开设英语课程班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重视实践和探索,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观察和总结,加强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整理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同时注意加强对教师教案、课堂实施过程、教学成效的分析研究,全面掌控研究进程。
3、个案研究法: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课堂教学个案(比较成功的或遇到问题较多的),取得经验教训,验证理性认识,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4、经验总结法: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及时撰写教学论文,不断提炼经验,探索规律。
六、研究目标
1、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活动特点,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有效技能,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从而带动课堂教学的创新。
七、研究途径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在英语课堂中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授课,提高课堂趣味性,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促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强化主体意识,建立合作机制、评价和奖励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3、把本课题研究与培养青年骨干英语教师结合起来,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素质。
4、建立定期交流总结经验制度。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并适时调整研究思路。
5、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由点到面教师加强交流探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效率。
八、研究验证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表,数据收集分析和成绩统计来验证。
九、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形式包括:研究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札记、典型案例、教学或活动设计、阶段成果总结报告、结题研究报告等。
十、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5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有关文献,做一定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课堂的研究。
3)召开进行课题论证会、制定研究方案。
4)确定试验班级,培训研究人员。
2、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2月)
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的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收集必要的资料、进行阶段总结、积累总结资料、进行中期对比分析。
1)学习阶段
发动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多元智力理论及构建主义理论,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理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观察分析阶段
a.调查研究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的看法。
b.观摩公开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及学生不同的学习潜能。
c.从现状和优势中分析总结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3、案例研究(20xx年1月——20xx年5月)
1)从课堂容量、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情境创设等方面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进行对比,探究最有效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实施实验计划,探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策略和注意事项。
3)通过“总结—尝试—再总结—再尝试”的研究模式,边学边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以案例集的形式存档。
4、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全面总结、回顾研究的全过程,利于研究中获得全部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发现教育的规律,形成总结报告。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2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广大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教学实施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特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校本培训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持自培、自修为主,集中培训为辅,做到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自学提高相结合,真正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为教学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集中培训,促使教师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技术、课堂多媒体操作、课件制作等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
(二)通过集中培训和日常研训,促进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课堂信息化教学基本技术应用技能等,并能熟练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
(三)建立全校信息技术教学在课堂日常教学应用管理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班班通。
(四)建立全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人才队伍。
三、培训对象:
我校全体在职在岗教师全部参加培训
四、培训及内容:
1.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师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能较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能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公式运算。
2.信息技术应用部分: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基本知识,熟练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资源库管理系统,能够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
3.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使用:能规范操作液晶投影机、视频展台等多媒体设备,能规范操作卡座、功放等教学音响设备,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音响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并掌握一定的多媒体设备与教学音响系统的日常维护知识。
五、培训方式及时间
1、分散自学:教师要通过自学,基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2、集中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参训教师的实际,采取集中讲授、操作练习、小组研讨、互相交流等方式,保证培训的实效,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训时间:
20xx年4月—5月,双周四下午三节课下。
4、学校考核时间:
20xx年6月上旬
六、培训成果
(一)在集中培训期间,每名教师高质量严要求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写好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技术技能培训测试达到合格以上水平。开学两个月内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汇报课。
(二)日常教学工作期间,学校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应用的`普及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周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典型课例的研讨交流培训活动,教师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形成习惯,研训成果能及时发布到网站上共享。
七、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芦蒲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等相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我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工作。
组 长:阴子红
副组长:卢乃二
成 员:杨兆宝 王甫石 张其刚
八、培训具体要求
1、制定相应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切实可行的各种应用培训管理与评价机制。
2、在培训之前进一步检查、维修培训硬件环境和网络,确保顺利开展培训。
3、将认真组织、严格管理,将日常研训纳入学校教研计划,切实保证培训时间。
4、建立完备的培训人员考勤和监督检查制度,保证参训人员数量(要求全体在职在岗教师全部参加培训),确保提高本次参训教师课程整合技术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3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xx〕1号)《XX省教育厅关于印发〈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通知》(X教函〔20xx〕266号)和《XX市教育局关于印发〈XX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通知》(X教函〔20xx〕89号)文件精神,为全面提升我区中小学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现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实施方案公布如下:
—、实施目标
通过对区域骨干培训团队、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学校信息化骨干教师团队的专项培训,全面完成我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每人不少于50学时(其中线上课程不少于20学时,实践应用不少于30学时)的`全员培训任务。建立协同培训机制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机制,构建“实践、实证、实效”的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整校推进混合式研修新模式,提升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发展。
二、主要任务
建强区级研训团队;
以校为本,整校推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参培对象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含所有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中职学校、特教学校以及社区治理和社事局等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序列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
四、考核认证
(一)合格认定
测评结果由20课时线上网络课程培训和30学时线下校本实践应用(其中能力点实践应用认证材料15学时,参加能力点的校本教研10学时,完成综合应用能力点课堂实录5学时)两个板块构成,认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二)证书打印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合格证书。
五、研修阶段安排
培训采取“集中面授+管理实践”的混合模式。
第一阶段:20xx年1—4月,XX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管理办公室(简称项目办)组织专家对学校信息化团队进行政策解读与理念更新。
第二阶段:20xx年4—8月,新区“项目办”对试点校参培教师情况进行摸排,审核“整校推进”方案,进行全体管理员培训。
第三阶段:20xx年9—12月,基于试点经验总结,组织学校教师(人数约为全区教师总数的60%)参与培训,初步形成区域精品应用成果。
第四阶段:20xx年3—6月,组织余下学校教师开始进行项目实施,完成合格认定,形成可推广应用成果。
第五阶段:20xx年6—12月,对全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进行全面总结,打印证书,梳理各校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个性化学科教学模式等实践应用成果。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2、加大经费预算,确保经费投入;
3、开展督导评估,营造良好氛围。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4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落实县局有关精神,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发挥电子备课平台的作用,促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掌握运用网络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如下。
二、组织安排:
1、领导小组
组长:周华东
副组长:贾辉 李亚
成员:刘德明 刘必祥 金建明
2、具体组织实施
由刘德明负责,信息技术教研组组织实施
三、培训方法:
采用集体指导、互帮互学、上机操作的方法。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中年教师重点辅导,45周岁以下教师考核过关。具体为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设计出一课时的课件制作脚本,在规定的时间内由辅导帮助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培训内容:
Windows基础;网络基础及计算机安全;Word基础;Excel电子表格; PPT幻灯片制作等内容。
具体要求:
Windows基础: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启动与退出;图标、窗口、菜单、对话框、文件、文件夹、驱动器的'概念与操作;资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与使用;常用程序安装、删除与帮助的使用。桌面、窗口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输入法;附件(记事本、写字板、画图、媒体播放器、录音机、计算器等)的使用;显示分辨率的设置;杀毒软件的使用等。使用IE浏览;收藏夹(收藏、整理、导入、导出);搜索;下载;电子邮件等。网络病毒知识及预防等。
文字处理(word):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法(建议采用五笔输入法或全拼输入法);文档的建立、打开、保存等;文档的基本编辑;文档的排版(字体、字型、字号、字间距、行间距、段落格式的设置);文档的页面设置与打印输出;表格制作、公式编辑、图文混排等。软件:Word20xx/wps 20xx。
电子表格(exce):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建立、编辑工作表,设置工作表格式,制作的操作;使用公式和函数,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Excel与Word的综合运用。软件:Excel20xx/wps 20xx。
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编辑与修饰幻灯片;超级链接;组织与整理幻灯片;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xx/wps 20xx。
六、培训考核:
1.各任课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学习培训, 期末以培训登记册量化考核。
2.各任课教师在期末必须上交一节有较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脚本和课件,此课件作为学校的共享资源。期末作为一次上交材料进入常规教学量化评估。
3.凡参见培训的教师必须将自己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期末以此作为常规教学量化评估中上课一项评分的参照。
4.除上述课件以50%计入总分,再由信息技术教研组统一命题,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进行考核,以50%计入总分。
5.对总分排在全校区前15%的教师进行表彰,对总分不合格进行勤勉谈话,并再进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
七、培训时间及考核时间
项目内容时间负责人
训Windows基础4月上旬
文字处理4月中下
电子表格5月上中旬
课件制作5月下旬,6月上旬
考核理论与操作6月中旬
二0xx年三月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5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得以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研究思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的步伐;
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研究开发一批实用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科教学课件。
④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研究报告、论文。
⑤积累一批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和典型课例。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运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自主性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经验和激励机制;研究并探索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系统归纳、总结、提炼出不同学科内容、不同教学类型的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示范课例;构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系统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能力。
3、学校的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五、课题实验内容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课题实验管理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实验课题由分管教学的教导主任负责。在学校实验课题之下,又根据学科教研的特点,分解出几个下级课题,主要有语文组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数学组的《学生如何在信息环境下探究性学习》。各个课题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活动。课题组之间阶段性地进行集体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研讨、总结,使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效。
课题组分工表
姓 名 专业职称 研究专长 分工
王志明 小学高级 信息技术 课题主持人
邹小华 小学高级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
陈梅英 小学高级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
徐建祥 小学高级 数学教学 学生如何在信息环境下探究性学习
(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为使课题研究规范而深入地开展,学校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不定期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章、教学案例等内容编订成学习小册子,发给课题组成员参考学习;
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活动,汇报实验开展情况,探讨发现的.问题,总结实践经验;
3、按上级要求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4、抓住机会派教师外出学习,听取专家的相关学术报告,听取全国的、省市各级的优秀整合课,认真分析内化,指导自己的课题实验;
5、请教科研专家来校讲座,使全体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掌握教科研方法,提高课题实验能力……
(三)从学校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扎实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1、在传统课堂里“点亮一盏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历经无数岁月的淘炼而不衰,说明其中自有合理、有效、富有生命力的内涵,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观念改变,回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在直观性、有效性和启发性等方面,就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适当地发挥以计算机技术为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功能,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亮丽的光彩。几年前,我校就有一套装备在多媒体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因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够方便,因此,使用效率不高。
(1)恰当而简明的演示,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即便是在传统方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努力利用传统媒体,增强直观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学习。如今有了多媒体设备,教师或从网络上找寻相关课件,或自己动手制作课件,针对难点进行演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式,在一节课上应用的时间不是很多,但应用的效果却是显著的
(2)生动而丰富的演示,扩充了容量,强化了训练,提高了效率。
随着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的熟练程度的提高。其功能也逐渐得以发挥,一套设备替换下了更多的传统设备:小黑板、挂图、卡片等,课堂的容量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训练也得以强化,课堂效率提高了。
个别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动了同轨教师应用,逐渐地更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
以传统作为基础,将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精华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同时结合时代、科技的发展,将新的内容融入传统之中,使传统合上时代的节拍,跳动时代的脉搏,形成一种新的体系。传统的悠久历史内涵使该体系广博、深刻,合乎时代节奏的新内容使该体系焕发蓬勃生机。
2、在网络环境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接入网络成为终端之后,既是探视信息海洋的窗口,也是作用于信息海洋的码头。带学生进入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探究空间,也给学生以更多展示个性的机会,因为网络是无边的,网络也是互动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网络,查询资料,以补充课本教材信息的不足,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网上互动交流……
六 、实施步骤
根据课题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1年半,即20xx年10月--20xx年6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1、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
2、组建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上网查询资源
3、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培训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2月)
1、结合各 学科课程的内容,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组织教师编写脚本,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探讨它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优化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中的一些理论、技术问题。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xx年01月--20xx年6月)
1、撰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按科目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
2、整理网络和多媒体软件脚本,进行教学反思,最终研制成果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形式向广大教师推广。
3、分析展示实验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6
为了落实《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通知》(鄂教基[20xx]23号)文件及z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xx年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暨信息技术考核工作的通知》(孝教育函[20xx]30号)文件的精神,为保证我市20xx年初中生信息技术能力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报名
1、报考对象:全市初中八年级学生。
2、报考方法:各学校通过《e考通》制成本校考生库文件上报市装备站。装备站将各校考生库文件与孝感市的试题库文件合并分别生成各校的考卷库文件,供各学校考试时使用。
二、考试内容和范围: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规定的初中相应年级信息技术模块内容。
三、考试方式:
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均以学校计算机教室局域网为平台,以乡镇(学校)为单位实施计算机在线考试。没有网络教室的初中八年级学生到相应的乡镇中心初中考试,考题在孝感市统一建立的题库中随机抽取。
四、考试收费:
考试收费按照鄂价费函[20xx]98号文件执行,参加上机考试的学生每人收费15元,特困学生免费。
五、时间安排:
1、3月25日前各校完成报名工作,并将考生库文件和考生名册的EXCEL表格一并发送到电子邮箱zzz)中,或通过《陆安信息技术教师联盟》这个QQ群(群号zzz)上传到市装备站。
2、4月20日以前装备站将考卷库文件发送到各学校项目管理员邮箱中。
3、4月21 日—4 月23 日考试。
4、4月24日前各考点将本考点的考试后的考卷库文件(skj文件)发送到上述电子邮箱中,或通过QQ群上传。
5、5月上旬领取考试成绩。
六、实施考试:
1、各有关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接到通知后,立即在自己的`网络教室安装考试平台,熟悉平台的操作方式,并组织本校学生训练,熟悉考试系统。
2、开考前一天,各考点调试考试计算机、考试服务器及局域网网络环境,所有考试计算机、考试服务器必须杀毒或进行格式化做防毒处理,并按规定安装指定的考试操作系统,计算机管理员导入模拟试卷库,进入模拟测试。调试正常后取消一切机器还原功能,清除已安装的模拟数据,导入本考点考试的所有考生库。在安装考试系统中如遇有问题要立即同教育技术装备站联系。安装调试成功后,关好门窗、做好考室的安全工作。
3、每个考点由该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为监考员和考试系统调试管理员。负责考试系统技术管理和监考工作。考点巡视员由各乡镇辅导员担任。
5、系统管理员在考试的前一天要确认考试系统安装测试正常,并导入考卷库文件,考试过程中由学校组织考生入场考试。每半天考试完后,要备份考卷库文件。
6、第一天考试前半小时,系统管理员电话向装备站索要考卷库文件密码(电话号码:zzz),亦可打开管理员自己的邮箱查看密码。
7、开考前10分钟,考生进入考室就坐。系统管理员和监考员指导考生在键盘上正确输入准考证号(即省编学号),进入考试系统首页界面。等待系统管理员下达答题指令。
8、考试开始,系统管理员要密切注意系统考试状态,监考员要密切注意考生考试状态。考前故障可换备用机;考中故障可由管理员输入断点续考密码继续考试。对因计算机设备或者网络故障等异常原因造成考试中断的考生,各考点要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并安排考生重考。
9、每天上午8:00,下午2:00,该时段第一场考试开考。每场考试时间为20分钟,场间隔时间为10分钟。各考点要合理安排考室、候考学生人数,做到合理、规范、安全。
10、每天考试结束后,要指派专人负责清理考室,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七、考试成绩:
根据孝感市教育局有关精神,考试成绩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如果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可申请补考。没有参考的初中生20xx年毕业后不能进入重点高中。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7
一、考核目的
1.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使力校本应用考核,传递组织目标和压力,促使教职工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达到“培养信息教育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和计划性,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视化。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职工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表现,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各级管理者的管理责任,促进其管理员、坊主指导、帮助、约束与激励全体教师。
二、基本原则
坚持所学为所用,测评助学,使信息技术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坚持整校考核、重在普及、发展为先。将校本应用考核工作与学校信息化教学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发展相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在考核过程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1.相对一致性:在连续时间内,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不能有较大的变化,至少应保持在1年内考核的方法具有一致性。另外,在必要的时候,基于适当的原因可对考核的具体指标及权重分配做相应的调整。
2.客观性:考核要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情况,避免由于光环效应,亲近、偏见等带来误差。
3.公平性:对全体教职工使用相同的考核标准,最大限度地防止评估结果的不一致性和偏见性。
4.公开性:每位教师都必须清楚考核方案是如何运作的,考核结果教师应签名,有意见可表述、申诉,无签名考核结果同样有效。
三、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校全体参训教师。
四、考核要素
1.融合意识:是否能主动、有意识的借力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
2.能力提升:是否能在个人成长上达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3.责任感,进取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4.信息技术应用质量和效率等;
五、考核内容
(一)校本应用考核侧重“整校推进”考核。
重点考核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的情况、信息化教学教研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情况、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以及教学能力通过率等。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微能力考核内容以及标准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
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侧重于考核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能力。
2.多媒体教学环境是指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实施。“集体教”,即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混合学习环境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中实施,重点支持“集体学”,即教师通过环境支持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智慧学习环境是指用智能教育设备支持学生个性化与差异化学习。
3.学校根据本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实际,科学制定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教师依据学校要求和确定的内容学习,完成50学时(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后方可参与校本应用考核。
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中确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30项微能力为考核重点。教师根据本校信息化教育教多加三项微能力(至少覆盖三个维度)考核。
六、考核的具体实施
(一)教师微能力考核采用“校本自测——教师互学互评——校本应用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校本自测是指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教学特点或自身的岗位职责,借助一定的平台工具,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确定的标准,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诊断。
教师互学互评是指教师完成50学时(线下实践不少于25学时)后,向校本实践考核平台提交成果证明,在成果提交前,须依据平台的提示,对他人提交的成果进行评价。
校本应用考核是指校考核组,对教师提交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其中教师校本应用考核采用“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辅导——课后评价——数据分析——研修活动”的路径。
(三)教师的能力考核侧重于评估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
教师提供的证据应符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校本应用考核规范》要求。要严格证据的有效性,凡提供的证据未包含教师本人的影像的或不能确定是教师本人制作的,应视为无效证据。
(四)校本应用考核标准
考核等次
考核内容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课前备课
1.运用互联网搜集备课资料、素材;
2.运用至少一种软件进行课件制作;
3.运用至少一种软件进行教案设计;
4.会用至少一种影音或图文编辑软件;
至少包含一项
不包含
课中授课
1.会使用至少一种授课软件授课;
2.会使用手机播放课件;
3.会应用授课软件中的互动工具;
至少包含一项
不包含
课后辅导
1.会用至少一种APP进行检测发布,查看,监管。
2.工具选用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至少包含一项
不包含
数据分析
1.会用至少一种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工具选用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至少包含一项
不包含
研修活动
积极参加省、市、区、校各级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
至少包含一项
不包含
七、考核方式:
1.不按时上交各类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资料每次扣一分。
2.在各级有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中迟到一次扣一分,旷到一次扣5分,(包括备课组组织的培训)
3.在有关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活动中获奖加分项按学校绩效考核方案加分。
八、考核结果及运用
在组织能力考核过程中,要对信息技术应用证据进行综合评分。得分在80-100分的,可评为优秀等次;得分在60-80分的,可评为合格等次;得分在60分以下的,应为不合格等次。
教师最终考核成绩由教师互评、考核领导评价两个部分构成。
九、考核管理
要以校本应用考核为契机,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校本应用考核应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按照规定程序和有关要求进行。
十、项目小组
成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测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提升与测评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副校长
成员:XXX教研主任,XXX信息中心主任,年级组长及学科组长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8
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制定发展测评委员会,指导、督促、审核老师们的发展测评工作。
测评委员会名单:
顾问:xxx
总负责:xxx
技术支持:信息组
校级管理员:xxx
评审委员:xxx
成员:各教研组组长
测评对象:全体在编在职老师
具体安排:
一、各教研组长统计本组参加测评老师名单,3月15日前上报教科室。本次发展测评要求小学完成全校教师50%以上,力保合格率达到90%以上,优秀率50%以上。全体在职老师准备好前期资料(网络空间、主题一致的教案、课件、反思、课堂实录视频)
二、3月16日上午8:30-9:30在教科中心培训楼406室,组织校级发展测评管理员业务培训。(吴娟)
三、校级管理员组织全体老师操作培训。(3月20日)
四、老师们上传准备好的资料。(3月20日——4月10日)
五、评审委员审核反馈负责学科老师们提交的资料。(3月20日——4月16日)
语文:xxx
英语、数学:xxx
行政:xxx
综合组:xxx
六、审核不合格的老师完善资料。
七、教科室提交资料至区审核部门。
附区通知
局属各单位: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发展测评的通知》(湘教通〔xxxx〕175号)要求,根据湖南省提升工程办公室《关于做好xxxx年第一期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工作的通知》(湘教工程办〔xxxx〕2号)的部署,芙蓉区将在3月份启动xxxx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工作(测评方案见附件),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1、芙蓉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中心)负责本区域教师全员发展测评的组织管理、提升培训和申报发展测评对象的材料审核工作等。
2、学校教研室为各学校发展测评的组织和管理部门,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条件和营造宽松的校本研修环境,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提升培训,同时对本校发展测评对象所提交测评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每个学校指定一位校级发展测评管理员,负责发展测评平台的技术支持、教师操作培训、发展测评材料校级审核等工作,尽量安排参加了首批发展测评并达到合格以上水平的.电脑操作水平娴熟的老师担任,教科中心将于3月15日下午2:30-4:30在教科中心培训楼406室,组织校级发展测评管理员业务培训。
4、本次发展测评的指标要求:本次发展测评要求小学完成全校教师50%以上(中学下学期进行),学校要认真组织培训,严格校级审核,力保本次发展测评合格率达到90%以上,优秀率50%以上。7月份将对本次测评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个人进行评审和表彰。
5、区发展测评联系人:xxx,联系电话:xxx,负责全区的统筹安排,组织管理。技术支持联系人:xxx,联系电话:xxx负责校级管理员的培训、技术支持、区级审核等。芙蓉区提升工程工作群:xxx,各学校的发展测评校级管理必须加入。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9
21世纪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深化学科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为解决过去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创造新的途径。
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internet)等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意识,让老师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的能力,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其关键点是把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有效的'整合,也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要素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联系起来,并形成整体”。
实施步骤:
1.初步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仅限于会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几个常用的软件,就这样的技术、知识基础,其措施如下:
(1)按照传统方式,先准备教案;
(2)据教案内容的层次,设置使用word、powerpoint的课件页面。
(3)制作课件,保存备用
这种授课方式和传统方式已经有了明显不同,它采用了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新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但这种整合的方式,基本是按传统的上课程序安排的,只是在原来的使用粉笔板书、使用收录机、投影仪、电视机等手段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电脑这个“新式武器”。不可否定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初识电脑课件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新鲜感,大大增强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2.深入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的“整合”是在第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着开拓学生的视野,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书本相关,但又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0分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为此,在初步掌握上网搜索的基本上,开始了新的尝试:从英特网上搜寻相关资料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在这个阶段,其做法是:
(1)先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
(2)按照前述的有关步骤制作课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
(3)上网查询和课文主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文字、数据、图片等),并将有关内容下载下来;
(4)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再将这些资料插入已经做好的框架课件,把它们整合成一套内容丰富、充实的课件以备使用。
3.利用联校网络教学阶段
教师在熟悉联校网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联校网的信息资源开展教学,实现联校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资料,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交流,构建立体的知识框架。随着学生驾驭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了进一步发挥的余地。
4.运用internet网辅助教学阶段
在这个教学阶段,是由教师上网查阅、课堂讨论交流、学后置疑、再上网查阅、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等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发展趋势,它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10
一、总体目标
到20xx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5年不少于50学时,其中线上自主学习25学时,实践应用25+学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设计,合理统筹。
结合我校实际、教师需求、分类分层分学科培训,支持、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明确提升工程实施路径与环节,以学、练、用、评、建五个环节为一体,提升搜、拿、用、享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
(二)整校考核,重在应用。
根据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学校要开展全员的提升工程2.0培训和校本应用考核,要统筹全校各项工作,要将考核工作与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相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相结合,重点考核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考核内容
(一)教师能力提升领城选择的合理性和发展性
1、对教师的考核:按照提升工程2.0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情况、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教师队伍现状,坚持立足应用,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规范》,从三种环境(多媒体环境、混合式环境、智慧环境)、四个维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30个微能力点中选取10个微能力作为校本研修主要内容。教师在学校确定的微能力点范围内,再从中选择3个微能力点进行学习,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混合式培训,即线上自主学习25学时,线下实践应用校本研修25+学时。在微能力点选择上,采取“1+1+X”模式,即交互式白板(一体机)使用(A6),作为全员必选的一个微能力点;根据我校信息环境和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自主确定A1第二个微能力点;教师根据所教学科及工作岗位,自主在学校选取的'10个微能力点中选择第三个微能力点,40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确定B2为第三个微能力点(也可以选择混合学习环境的任意一个微能力点)。40周岁及以上的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任意一个微能力点(也可以选择混合学习环境的任意一个微能力点)。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不同层次学校分两个梯级团队,引领信息化教学发展方向。考核时,既考核线上研修学习情况,又考核三个微能力点学习成果,尤其是考核教师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应用情况。
(二)校本研修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1、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和普遍化的校本教研活动。
2、在骨干引领、学科联动、互帮互学、整体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教学软件等,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
4、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四、考核实施
1、线上自主学习考核,以平台积分为准。
2、教师微能力考核采用“校本自测——教师互评——校本应用”的考核路径。
(1)校本自测是指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教学特点或自身的岗位职责,借助平台工具,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确定的标准,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诊断。
(2)教师互评是指教师向校本考核平台提交成果证明时,依据平台的提示,对他人提交的成果进行评价。
(3)校本应用考核是指由学校管理团队对教师个人提交的成果及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进行考核。教师的应用能力考核侧重评估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教师提供的证据应符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要求,证据具有有效性,凡提供的证据未包含教师本人影像的或不能确定是教师本人制作的,视为无效证据。
3、教师最终考核成绩由教师互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评价两个部分构成。
4、采取分学科研修:语文组组长刘丽娜;数学组组长于泳波;英语组组长马洪艳;理化生组组长朱立东;政史地组组长田雯佳
五、考核管理
1、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负责统一组织全校教师的校本应用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两个等次。
2、对于未取得信息技术2.0工程提升合格证的教师,不能评职晋级。优秀学员在评职晋级总分中加1分,优秀教研组组长总分加2分(组员优秀率达到20%及以上),非优秀教研组组长(取得合格证书)总分加1分。
3、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组建由校长朱红庄领衔,主管校长郑勇佳、教导主任王国印、工会主席程显波、教师呼斯楞、程卓璇组成的考核团队,负责校本应用考核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以制度建设为手段,通过校本研修活动,督促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信息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学方式有所转变,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全面完成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和应用实践考核。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11
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工作方案。
一、基本目标
根据整校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及我校未来三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把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与学校校本研修相结合。建立健全我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信息化2.0为契机,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建立一支管理、培训、指导、应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使我校全体教师开展不少于6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其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各30学时),并在校本应用考核中获得不少于20学分。通过培训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即“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
二、基本思路
以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认证为载体,以学校信息技术2.0校本研修为主线,以提高我校教师全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为目标;建立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指导、培训、应用四级信息化2.0提升团队。积极探索以点带面、分批推进、注重实效的整校推进路径;建立校有规划、组有计划、学有清单的整校推进模式:通过集中培训、混合式研修和校本应用考核,实现“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
三、实施对象
全体在编教师。
四、成立学校信息技术2.0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2.0管理团队、指导团队负责学校教育信
息化2.0工作推进。
管理团队负责人:
成员:
指导团队负责人:
成员:
五、实施路径
(一)结合校情,明确任务
首先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工作方案》要求,通过摸底调研了解我校老、中、青教师的比例,结合我校多媒体环境、混合环境及智慧环境的硬件情况,统筹规划好本校能力提升工程的整校推进实施工作。分年度明确学校整校推进工作任务。教研处是能力提升工程组织管理的责任主体。在规划设计时,要全面掌握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结合提升工程2.0实施总体目标任务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按照“统筹规划、尊重差异、分类设计、注重创新、精准指导、均衡推进”的原则,明确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升的时间表、路线图。学校依据市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着眼“立足学校、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促进信息技术2.0与各学科融合,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教学信息化发展目标,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际,制定可实现的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围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测评能力体系,综合考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硬件环境、发展梯度、教师年龄、学科特点等因素,尊重教师发展规律,重点围绕多媒体学习环境和混合学习环境下的能力点,梯次确定教师全员研修的主题和任务。学校教研组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教师全员研修主题和任务,确定本教研组研修任务和内容。教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研修任务和内容,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定研修内容,按要求完成不少于30学时的线上研修任务,通过研课、磨课、授课、评课等方式,完成不少于30学时的校本研修活动。
(二)依据目标,打造团队
1.打造工程实施团队。学校要统筹学校教导处、教研、信息中心、培训等力量,选拔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本级专兼结合的工程实施团队。以教研组为重点,开展工程实施团队培训工作,整体提升工程实施团队的组织管理、研修指导、测评考核等能力。
2.打造学校管理团队。指导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教研主任、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骨干教师等3-5人构成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聚焦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能力开展相关培训: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确定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研修计划,组织好教师全员校本研修、线下实践和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三)加强培训、分类指导
积极开展学校管理层、指导层和一线教师等各个层面的培训活动,指导教师进行微能力点的遴选,使每个层级明确任务、分类指导并通过骨干引领、教师选学、团队互动等形式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完成校本应用实践成果,开展校本应考核,实现学校教师全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六、实施要求
(一)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提升工程2.0实施的重要性,规范工程实施,加大监督监管力度,将各级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作为工程实施绩效评估、督导检查的重要依据: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管理团队专项培训参与情况、教师全员校本研修与校本应用实践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强化责任意识。学校参照整校推进有关经费配置办法,保障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各教研组要依据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工作方案,结合教研组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加强本组教师校本研修督导,规范学时学分管理,确保教师实学实用,学用结合。
(三)学校培训考核人员要在市级教育专业部门指导下,认真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测评能力体系,指导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和内容,组织开展校本研修和线下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高质量完成校本应用实践成果的提交,为校本应用考核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习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鼓励教师通过自学的形式,积极完成多媒体学习环境和混合学习环境下教学应用能力点的认证考核,力争到20xx年,实现教师两种环境下各项能力的全覆盖,顺利达成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12
为更好地组织中学理科、小学科学实验和信息技术操作考查,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考查时间:20xx年6月10日前
二、考查对象:中学:7、8年级全体学生。
三、考查范围:
实验操作考查范围详见《20xx年度中小学实验操作考查试题汇编》(从z教育信息网→教育装备→“实验教学”栏目中下载),考查试题选择见下表:
年级科目考查试题
7年级生物试题1、2、6
8年级生物试题1、2、3
8年级物理试题2、3、5
信息技术操作考查范围详见《20xx年度信息技术操作考查试题汇编》,考查试题由学校自行选择。
四、考查组织
1、考场设置。考点均设在各学校,每个学科考场准备3个实验(六年级科学2个,五年级科学1个),每个实验准备7组器材。
2、考查组织。
(1)各考点考前一天要布置好考场,准备好实验器材,造好学生花名册(成绩登记表)(一式三份)。
(2)按花名册顺序确定每15个学生为一组(六年级科学10个学生为一组,五年级科学5个学生为一组),考前5分钟在考室外候考,并从3个实验中抽取1个为考查的实验;信息技术分组和选择试题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考前2分钟以组为单位进入考场,考查结束后立即离开考场,清场后另一小组才能进行考试。
3、监考。学校抽调相关学科教师监考。
五、等级评定
1、所有学生必须全部参加考查。学生临时抽签决定考查内容,单人单桌,动手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或上机任务。每人考查时间为20分钟。
2、等级评定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
主要评定依据为下列五项:
(1)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
(2)实验操作规范;
(3)实验结果正确;
(4)实验记录、报告完整;
(5)实验习惯良好。
考查计分采用20分制,18分以上为A等,18分以下、15分以上为B等,15分以下、12分以上为C等,12分以下为D等。
3、第一次考查不及格的`,由学校统一组织在考查结束后补考一次。补考达到12分及以上的考查等级为及格,12分以下的为不及格。经补考及格的,应在成绩册的备注栏中注明“补考”二字。
六、考查要求
1、各单位要加强领导,以确保实验考查顺利进行。考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安排好实验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准备好足够的实验器材。
2、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严格依照上级有关实验考查的各项规范和要求进行。加强对用电和危险药品的管理。监考教师要严格执行考查纪律,做到公平、公正。
3、考查结束后,各单位必须在6月20日前将实验操作考查方案、考点情况书面总结、考场实况相片1-2张和考查情况统计表、考查不合格学生情况登记表、考生成绩册(按学号顺序造册)(见附件)各一份交教育装备站704室谢海流老师处。
4、本次实验操作考查落实情况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评价,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附件:
1、20xx年实验、信息技术操作考查情况统计表
2、20xx年实验、信息技术操作考查不合格学生情况登记表
3、20xx年实验、信息技术操作考查成绩册
4、20xx年小学科学实验、信息技术操作考查成绩册
5、20xx年小学科学实验、信息技术操作考查评估合格率统计表
20xx年实验、信息技术操作考查情况统计表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实施方案10-01
初中生信息技术能力考试实施方案范文12-16
中学年度中学理科信息技术操作考查实施方案12-16
考试实施方案02-10
职业实施方案05-05
开学实施方案02-05
国学经典实施方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