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集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评课稿1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冯x老师
评课人:xx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时间:xx-12-10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数学王国"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的课堂引导非常有趣,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阳泉地图,把盂县和郊区的地图首先图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面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
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小学数学评课稿2
今天上午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有这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准备充分。从精美的挂图和头饰中,不难看出顾老师为这节公开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这些直观教具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板书工整。这节课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很多,但并没有因为板书内容多,而字迹潦草。工整的板书与课文的挂图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结构完整。作为一节阅读课,这节课既有上节课字词教学内容上的回顾,又有故事内涵上的挖掘;既有课文的分析理解,又有课本剧的表演;既有学生与文本的接触,又有师生思维的碰撞;既分析了文中两种动物的形象,又教育了学生。
顾老师以其扎实地教学基本功,敬业的工作态度,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工程。如果想要精益求精,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美,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仍要努力改进。
一、第一次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师生合作把该问题解决了,但确切地说是老师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做剥夺了学生认真思维、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权利,放弃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如果是我,我会按“读——思——说——评”的环节,组织教学。
二、再读课文时,让学生思考: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分别说了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没有思考的价值。它是帮助教师把一篇完整的生动的故事分解得支离破碎的罪魁祸首。如果我是教者我会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统率这节课的教学: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乌鸦?你想对这只狐狸和乌鸦分别说什么?放手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这样做至少避免了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错误倾向。
三、对文本的表演,应建立在熟读理解、内化吸收的基础上。否则,这样的表演,就会显得很仓促、很呆板。不但会让表演者显得很窘迫,而且也很难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另外,我觉得语文姓语,不姓演,没有特别的需要,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高耗低效的所谓课本剧的'表演上。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文本中受到震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心灵体验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四、要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的意识。要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乌鸦肉被骗走后的情,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此时的乌鸦会是什么心情?它会吸取什么教训?努力实现“课虽终,但意无穷”的效果,让“读、想象、体验、表达”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小学数学评课稿3
今天早上认真倾听了王玲静老师执教的《比一比》一课,听后可谓收获多多,帮助多多。识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低段老师为之困惑的,而听了这节识字课后,使我对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课到底该怎么上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因此对下一轮的教学有了足够的信心。纵观整节课,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想用“扎实高效”一词该是最贴切的吧!
课伊始,老师首先借助多媒体通过让学生看图说话的方式引出本节课所要认读的生字词语,该环节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多种目标融为一体的,其中不光有读准生字的音,通过看图把生字词语与事物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了解了生字的义,同时还给了学生一个进行言语表达的实践机会,是相当经济高效的。
在学生读准了字音后,接下来王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对所学的生字进行了及时巩固强化,且层次相当清晰。先是去掉图片的帮助,让学生利用所学拼音自己去拼一拼,读一读,接着去掉了拼音这根拐棍迫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字形上去,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巩固强化后,王老师又通过给生字朋友分分类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再一次有效地巩固所学生字,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提供了一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的'理由,丰富了学生的规范语言,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王老师很好的遵循了识字教学的这一原则,在学生熟悉生字朋友后,马上又出示了藏有本课生字的一首儿歌让学生读。生字巩固环节的设计可谓是层层递进,步步有效!最难得的是毛老师还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说说在哪里曾见过这些生字朋友,培养学生在课外识字的意识,并没把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内,而是大胆地引向课外,体现了其“大语文”的教学观。
尽管这是一节教学设计近乎完美的课,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的推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之处,想与王老师交流探讨。一是在教师指名一学生给词语分类后,马上出示了句式让所有学生说说自已这样分的理由,似乎有些不太合理,因为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分得正确,因此我以为这里老师还应安排一个环节让分错的学生有一个纠正的时间,在统一答案后再进行看句式说话的环节可能会更科学。二是在看图识字这一环节,老师点击课件出示的红枣根本无法确认,但老师却非要让学生看图说说果树上长得是什么,感觉太迁强,可能是老师生怕“红枣”这个词如果由自己说出的话会被扣上“灌输”的帽子,我想如果我们能时刻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的话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只要是为了学生,该讲之处我们还是应该理直气壮地讲。
小学数学评课稿4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评课稿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评课稿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
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评课稿5
本周三上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数学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总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孟老师的《乘法口诀》和朱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课堂,真是有效复习的典范,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分散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孟老师的喜欢怎样背乘法口诀,朱老师的关于周长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回忆、提取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只有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孟老师的课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朱老师的课件出示习题新颖,实用。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两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篇二:数学复习课评课稿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题。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以往复习课教师总是带着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就算是放手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性、个性被压抑着。为此,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老师们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课前自主整理——集体交流点评——复习综合提高”的步骤,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讨论,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相互质疑、辩论、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张扬个性。通过这样的交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朱老师在本节课对知识梳理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借此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如孩子们用表格法,大括号法,知识树等方法);在相互评价整理情况中,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出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今后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识。这样从整理和复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以小组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4、体现了以练为主,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整节课练习形式多样,题型设计科学,课堂上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这节课中,朱老师结合已学知识内容设计练习题,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练习内容包括:基础练习题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填空题3,4),还有在此基础上的逆向思维题(如填空题的第5题)还有拔高练习题(如第一题的第2小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最后一道题: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翅膀,你能提出哪些有创意综合性最强的数学问题?这一环节,突出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欠缺之处:
总之,这堂课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
小学数学评课稿6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孙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孙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开始,孙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剪纸条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习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容易消除数学的枯燥感,使学生学习更主动。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注重小老师的培养。
孙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非常成功的应用小老师来教其他学生。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之后让小老师上台,对自习提示中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并且让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小老师来解答。孙老师这样做,充分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很优秀的。
3、充分体验,夯实学习基础。
做完练习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段数与点数的关系,孙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孙老师又追加了一问,“若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4、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中明确指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结合剪纸条,创造性地设计植树方案问题,进而比较段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例题结束后,孙老师紧接着设计了一道有坡度的题(两边都要栽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这样的过程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应用。最后给学生充分反馈本节课知识的空间。
5、注重逆向思维的启蒙训练。
在学生已掌握“点数=段数+1,段数=点数-1”的规律的基础上,孙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解决了逆向思考“总长=段数X间距”的问题,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了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效果,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孙老师可以从生活中抽象出这种植树的模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植树、折纸、路灯等不相关联的事件中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直切本节课的主旨,直接突破难点。
总之孙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升华。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单纯的看法,说的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小学数学评课稿7
今天有幸听到了一节四边形,首先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四边形。
一:观察
1、让同学们找共同点:四条边,四个角。
2、区分是否是四边形,认为是的点点头,不是的摆摆手(这样的回答有利于更好地管理课堂纪律。)
3、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们区分是不是四边形。
4、揭示封闭图形的`图形,强调四边形都有4条直边。
二:摆一摆
1、让同学们在丁字板上摆一摆。
2、画一画:让同学们在课本上面画一个四边形。
三:比较
1、最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强调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为下面求周长的课题做铺垫。
3、拿出教具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他们都有什么特征。
总结: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组织也不到位,需要老师去补充说明。还有一些孩子画图顺手就用钢笔,这是不对的。老师要早强调,加强强调画图用铅笔。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做题习惯。然后要学会自己去比较,去探索。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比老师讲清楚印象会更深刻。
卫芬芬老师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带给了孩子们一节轻松愉快的课堂。
朱双文老师思路也非常清晰,强调重点,唯一不足就是老师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
我觉得自身也有这种情况,以后会加以改正。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避免自身的一些不足。
小学数学评课稿8
最近听了一节《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感触很深,综观全课,毫无造作,平凡中暗藏玄机,细微处体会数学课的真谛。整堂课一环紧扣一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实在。仔细回味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简简单单教数学、轻轻松松学数学的教学氛围。
一、走进灵动空间,静待花开。
教师出示3支白色粉笔,2支蓝色粉笔,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描述他们的关系,复习两数的关系可以用倍、分数表示,并引出百分数。然后分享前置性作业: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选择其中一条,说出百分数在这句话中表示的意思,从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学生举例,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数学。
二、体验灵动世界,聆听花开。
教师抛出问题1: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
问题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老师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整节课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小组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飞扬灵活智慧,配其花开。
在丰富的.数学现实中学习数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老师故意创设百分数的情境,如“在比一比谁写得快”的练习中,给你一定时间看你能写出几个百分数,结合题目完成的情况,宋老师让学生回答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多少等,让学生用百分数来表示所写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意义。
四、描绘灵动色彩,欣赏花开。
整个环节教师紧紧抓住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有如一根线贯穿全课。从课堂的练习中我们更加感受到老师对教材深度把握之到位,对学生情况了解之透彻,对练习设计之用心,练习中体会出实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而且,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能够较好地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评课稿9
今天听了高老师的《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课,真是受益匪浅。我从中得到启发,对这个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课是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重点认识射线和直线,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复习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以延伸。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可让学生能掌握,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老师却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过度自然。
这一概念。接着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找出不同。然后依次出示直线、线段、射线。再对比。对比法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这个知识,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二、语言丰富,课堂调控自如。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真羡慕射线,你们都把它记住了!”“直线它好伤心呀,你们都把他忘了!”“同学真会学习”,“她懂得用小手告诉老师”??高老师总能把话说到点上,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不难看出老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对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小学数学评课稿10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xx
评课人:孙x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时间:xx-12-11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一年级数学上册关于"6、7、8加几"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对知识的复习充分,了解到9加几的加法计算利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复习巩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让学生明白9如何凑十,如何分解两一个数,这完全为本节课计算6、7、8加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也能够很快的从中领会到计算原理。
2、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施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到位,学生从课堂的说凑十法的过程非常熟练,在课堂上也做到了不断练习,充分让学生反复说,准确说,流利说。
3、对课本的教学用图充分挖掘,从例题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题意,知道给出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的`会利用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有前后人数相加,有不同衣服颜色的人数相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重计算的方法练习,例如在计算8 5=的时候强调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灵活应用。
5、从一个儿歌帮助学生解决凑十法的口诀要点,抓住特点进行计算,提供学生快速计算的小诀窍,利用减法计算结果,很得出结果。可以说是整节课教师都把握住了重点内容,强调方法练习,讲解细节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抓住关键内容进行计算。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能否在写课本例题时,让学生说说算式可以怎么列,或许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这样可以结合到最后一题,为下节课渗透。
2、摆小棒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圈一圈或摆一摆,感受过程,计算结果也可以做到进行验算。
小学数学评课稿11
为了充分发挥《小学数学绘本评课稿》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和经验:
充分准备:在使用绘本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充分准备相关材料和教学大纲。理解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数学概念是很关键的,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讲解得更加清晰明了。
激发学生兴趣:在引入绘本之前,可以通过一些简短的游戏或活动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例如,可以给学生出示与绘本相关的图片,让他们猜测故事情节或回忆已学的数学知识。
多种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绘本中的角色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和创造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
结合实际问题:将绘本中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绘本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及时反馈和巩固:在学生完成评估活动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辅导。同时,在之后的课堂中可以设置一些巩固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绘本评课稿》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它的优点在于丰富的内容、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互动性强以及多元化的评估方式。通过有效地利用这本教材,我们可以创造出更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评课稿12
今天听了3节《加法运算律》的课,感受颇深。三位老师教学风格各具特色。
顾老师的课环环相扣,扎实有效。先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通过提问列出算式,观察分析算式特点,从而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接着通过研学单,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得出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在整个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老师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算式表示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为了清楚的展示加法结合律的特点,老师希望得出(28+17)+23和28+(17+23),可是,后面一个算式很少有学生会在17+23上加括号,只会把17+23放到前面去加,顾老师机智地说:“如果改变它们的位置,可以怎样写?”这样,一下就得到了28+(17+23)。整堂课,环环相扣,深入浅出,扎实有效。
马老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列出的算式,找出算式的特点,从而推出猜想:无论怎样交换三个数的位置,和不变。进而通过举例验证算式的特点,从而得出结论:三个数相加,无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为了让学生记住算式的这一规律,马老师还和学生做起了手指游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记住加法结合律,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整堂课,马老师关注学法的渗透:观察分析—推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也就水到渠成了。
袁老师的课,风趣,幽默,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具体表现在:(1)上课起立,学生的凳子噼啪响,袁老师幽默地说:“没事,就当凳子在为我们鼓掌。”(2)一位学生再举加法结合律的例子时,出现了小数7.65,可是这个孩子在读小数时,读成了七点六点五,其他孩子都在笑,孩子表现出了尴尬,但袁老师却幽默地说:“没事,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数字有用呢!”这样的一句话,不仅为这个孩子化解了尴尬,同时还鼓励了那些有想法但不太敢发言的同学,让他们明白,有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就算说错也没有关系,老师会补充的。从而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孩子们是相当喜欢的。
其次,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得很到位,(1)在举加法交换律的例子进行验证时,前两个孩子都举了整数的'例子,袁老师想要让孩子举出分数、小数的例子,引导说:“这两个同学都和袁老师一样,举的是整数的例子,还有不一样的吗?”简单精炼的反问,让学生一下子想到了举分数或小数的例子。(2)在讲到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看圆圈里能否填上等号时,袁老师说:“怎么?不高兴算了?为什么?”一句反问,一下引导孩子找到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发现加法结合律的特点。
总之,三堂课各具特色,值得我去学习。
小学数学评课稿13
教研组今天的教学研究活动,全体数学老师聆听了朱建平老师的新授课《圆的认识》,朱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四大理念: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由无数的点围城的曲线图形,然后在了解学生已有对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首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去自主探索和发现。然后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分两层次:第一层是,全班讨论圆的特征;第二层是,与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进行交流。如此,进一步明晰圆的特征,并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3、在画圆的技能培养过程上,采取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总结画法,然后在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习中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4、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引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投圈游戏,让学生解释围成圆形能使游戏更公平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而且引导画游戏中的这个圆,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本堂课的建议:
圆的单元我们班学生已经学完,根据学生学习结果反馈,感觉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等基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整堂课效果反馈下来学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师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强化一点。
1、学生作图的规范性。对于有数据要求的画圆,标出O,写上r=厘米。
2、圆的部分特征要强调在同圆和等圆中。
3、新课拓展方面:用好课本的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圆的特征来探究怎么在现成的圆中、圆内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来找圆心,直径。
小学数学评课稿14
本节课体现很多新课程理念,我感到最值得学习有以下特点:
1、巧妙地“设”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愉快的心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师生“对口令”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课伊始,趣就生;在探索阶段,借助小熊为“分苹果”的画面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分苹果、分学具,亲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课之中,趣渐浓;在巩固拓展时,设计过河、打地鼠、摘苹果等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下课了,学生还舍不得离去抢着说:“老师我来我来……”,课已尽,趣犹存。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大胆地“放”手,有效联手。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课让学生动手分,自主观察,列出合适的算式。当学生未发现减法时,教师及时点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本课郭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地放手于学生,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效率。
下面就本节课教学的实践谈点思考:
1、关注课堂生成。教师在备课时,应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的预设,但我们面对的`是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思考方式、活生生的人,有些情况并非我们主观臆测的,抓住课堂生成机智调整,成为教学一个亮点资源。但是郭老师面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如:在本节课中,老师问:“共10个苹果一堆5个,另一堆有几个?怎么列式?”一个学生回答:“10+5=15”。这时老师逃避这个问题不敢充分暴露学生思想。赶紧另叫一个学生。本人认为应问问孩子这样列式的原因。不足之处委婉地指出。另外在引导孩子观察10的所有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后问学生发现什么。这题的设计是可以充分发展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但老师叫一同学回答后没答到点上就草草收手。
2、丰富评价语言。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但评价语不够丰富,语气不够亲切自然有点着急。
小学数学评课稿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导入:
本节课通过小羊换菜地的故事导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先根据数方格的方法,来确定两块菜地面积相等,交换公平。并且在数格子的同时,一起把他们的高、底、邻边、长、宽的数据确定,通过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为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依据)。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转化作了铺垫)然后再动手验证
验证:
动手验证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第一步转化图形是要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然后在小组内展示。第二步是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小组之间合作完成讨论,从中发现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各边各有什么变化,。最后就是汇报环节。(“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与实效,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总结:
师:(结合教具演示进一步说明)(教师在学生展示的不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转化的特点:无论哪种方法,只要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都能转化成长方形。方法不同,结果相同,从而让学生明白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科学性。)
师:做课本例题(例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既是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初步应用,也是对前面尝试计算停车场面积结果的验证,从而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练习:
师在设计练习时,(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基本应用的题目旨在应用公式的同时,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条件的分析问题能力,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综合应用题目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思维拓展让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评课稿01-27
【精选】小学数学评课稿01-11
(精选)小学数学评课稿12-20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12-16
小学数学评课稿01-29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08-29
小学数学复习课评课稿04-26
小学数学教学评课稿01-26
【热门】小学数学评课稿03-06
小学数学评课稿【热】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