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稿

时间:2024-10-07 18:38:24 其他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大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评课稿大全(15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1

  精彩课堂,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关注学生,也就是关注了课堂实效,更是关注了课的价值。通过X老师的课,我读到了学生的自信与分享,探究与成功。

  一、尊重学生——学导课堂的立足点

  尊重学生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握学生的需求,懂得学生的.困境,悦纳学生的差异。X老师的课就是在学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课堂走得从容。一是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有所认识,他们都知道怎么算。所以,X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己表达怎么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二是把握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这节课中X老师就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同伴之意进行互评:“他这种做法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做得怎样?”一节课中就是在学生这样评价中认识新知,学生学得积极、有趣。

  二、关注思考——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让数学思考充盈整个课堂,这也恰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X老师这节课小数加减法虽然简单,但金老师还是围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进行了深度推进。第一个层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与沟通,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对齐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从数学的特殊化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探讨:在最后的练习环节,X老师设计了3题,形式、难易变化不大,是否设计一些更有趣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最后的环节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进行最后一次高兴潮呢?

小学数学评课稿2

  《认识方程》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我其实今年也教的是五年级,在我自己备课之前就有这样的困惑,这是一节什么课?它是一节概念课吗?如果是,那么只要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一句话,然后用这句话判断给出的式子是不是方程,似乎就达到目标。但这样的目标达到,对后续学习有什么用呢?似乎没用。比如会出现的情况是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会判断,但他依然找不到数量关系,不会列方程。所以,这节课不应该是概念课,而是建立方程模型的课,也就是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带着这些课前思考我认真听了戴南中心小学何晓燕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本节课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何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已知数”和“未知数”。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何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接着何老师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写出了很多等式、不等式,最有趣的是利用砝码把一个不等式通过不停的调试尝试转化成等式,期间有估算思想,有数学逼近思想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设计题组,小题体现大功效

  何老师在巩固练习的时候设计了题组练习,让学生体验解决不同的问题却列出了三个相同的方程3x=180,正当同学们觉得数据一样就会列出相同方程的时候,又及时的补充了一个反例,根据题意列出来的方程是x-3=180,接着让学生辩一辩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数量关系和相同的数据才会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接着让学生自创实际问题也列出3x=180这个方程,从而体现数量关系的重要性。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习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三、适时见针插缝,感受数学文化

  《课标》指出: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教科书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虽然这一课时教科书上没有安排相关史料,但何老师在课上确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个是未知数的历史发展,一个是方程的历史发展,最好还引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名言“数学有‘好’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方程,是‘好’的数学的代表”作为本课结束语,让数学文化贯穿于《认识方程》这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何老师对于方程的本质,即相等关系(等量关系)处理的很好,但是对于揭示方程意义随后的巩固练习“辨析”题,用的是两个圈让学生移入相应的圈子,特别是方程,移入那个圈中后原来那个式子就没有了,给学生一个思维定式,让学生觉得这些式子方程和等式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全部做完都没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如6+x=14这还是一个等式,我觉得这就比较遗憾了,虽然老师紧跟着就讲析了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但毕竟学生在之前已经知道了等式的意义,也已经知道了方程的意义,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呢?其实我觉得20xx年秋天到苏州参加“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刘送老师在教学方程与等式这个环节就处理了很好,他让学生把黑板上已经分好类的众多式子中先圈出等式,此时学生会注重看是否有“=”,再圈出方程,此时学生不但要看“=”,还要看是否有未知数,这样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就直接一目了然了。即使我在教学这课时时也像刘松老师这样处理了,但在中午的补充习题的练习中用的是连线题的形式,对于方程学生还是有很多一部分学生只连一个线。

  2、何老师对于方程的建立都是利用直观的天平,虽然教材上也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组织教学的,但作为公开课的有充足的备课时间,何老师完全可在最后通过砝码把天平调节平衡后,还可以利用PPT增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情境如台秤称物体质量、茶壶灌水等,估计也就1分钟左右时间吧,但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多种呈现方式从而感知多种情境中物体间的相等关系。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小学数学评课稿3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王老师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一开始,王老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王老师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王老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王老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小学数学评课稿4

  吴老师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也是学生对前面所学的食物营养成分和营养要均衡以及食物变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吴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材料设计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在这一整节课中,吴老师通过有层次、有先后地出示材料,利用材料引导教学,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再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生活。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这节课是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编排的教学课题,主要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获取食品的相关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加强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提高选择食物的能力。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教学思路层次清晰、环节紧凑

  本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信息”这个词展开的。1.先是找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2.接着利用信息来剖析症结问题(即影响食品保质期长短的因素可能有哪些?),3.最后利用信息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全部教学活动在编排组合、各活动间的连接过渡等都非常流利顺畅,连接奇妙,全部课堂教学保持了良好的整体性。

  3.课堂中,师生共生互长

  在课堂上吴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注重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成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师生在互相激活,互相悦纳中共同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如老师给学生介绍自己准备去旅游2周,请学生帮忙选择带哪种牛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活动中增强了师生的情感,起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感悟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教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不管老师的预设有多充分,准备得多好,课堂却永远像雾里看花,无法捉摸。本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问题:

  教学结构安排还可以更紧凑,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优化。例如对于第一个活动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后续的拓展可以简单讲解,这样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在完成最后一个活动。老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时或当课堂回答特别精彩时,可以适当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更好的坚定学生的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暇不掩玉,吴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学流程自然,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老师能够发挥良好的素质与主导作用,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言,所有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小学数学评课稿5

  今天早上认真倾听了王玲静老师执教的《比一比》一课,听后可谓收获多多,帮助多多。识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低段老师为之困惑的,而听了这节识字课后,使我对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课到底该怎么上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因此对下一轮的教学有了足够的信心。纵观整节课,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想用“扎实高效”一词该是最贴切的吧!

  课伊始,老师首先借助多媒体通过让学生看图说话的方式引出本节课所要认读的生字词语,该环节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多种目标融为一体的,其中不光有读准生字的音,通过看图把生字词语与事物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了解了生字的义,同时还给了学生一个进行言语表达的实践机会,是相当经济高效的。

  在学生读准了字音后,接下来王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对所学的生字进行了及时巩固强化,且层次相当清晰。先是去掉图片的帮助,让学生利用所学拼音自己去拼一拼,读一读,接着去掉了拼音这根拐棍迫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字形上去,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巩固强化后,王老师又通过给生字朋友分分类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再一次有效地巩固所学生字,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提供了一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的理由,丰富了学生的规范语言,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王老师很好的遵循了识字教学的这一原则,在学生熟悉生字朋友后,马上又出示了藏有本课生字的一首儿歌让学生读。生字巩固环节的设计可谓是层层递进,步步有效!最难得的是毛老师还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说说在哪里曾见过这些生字朋友,培养学生在课外识字的意识,并没把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内,而是大胆地引向课外,体现了其“大语文”的教学观。

  尽管这是一节教学设计近乎完美的课,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的推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之处,想与王老师交流探讨。一是在教师指名一学生给词语分类后,马上出示了句式让所有学生说说自已这样分的理由,似乎有些不太合理,因为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分得正确,因此我以为这里老师还应安排一个环节让分错的学生有一个纠正的时间,在统一答案后再进行看句式说话的环节可能会更科学。二是在看图识字这一环节,老师点击课件出示的红枣根本无法确认,但老师却非要让学生看图说说果树上长得是什么,感觉太迁强,可能是老师生怕“红枣”这个词如果由自己说出的话会被扣上“灌输”的帽子,我想如果我们能时刻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的话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只要是为了学生,该讲之处我们还是应该理直气壮地讲。

小学数学评课稿6

  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白板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姚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姚老师以买东西怎么付钱,学生的学号可能是几,握手等,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3个数字有几个不同两位数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在教学服装搭配时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衣服再去搭配;也可以先确定裤子再去搭配。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秦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在这里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在教学中渗透优化的思想还不到位。用1、2、3三个数字摆两位数时,让学生说说怎样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优选的 方案多几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会说?如果让学生从漏排的与有序排的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会加深印象。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把握和创造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的生成性的资源。

  2.3人握手问题的处理不够到位,学生自己说了说之后,就师生共同讨论由教师板书完成。我认为在这一环节最好发现不是正确的答案的学生组,可以让学生到台上来握一握,议一议这样更能使知识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评课稿7

  听了史老师《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课,整体感觉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干练,重难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练习有层次,是一堂成功的课。以下我简单的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第一、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出示了一系列有关交通工具的信息,导出了速度的读法和写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重难点突出,教师适时点拨。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熟练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开课时教师出示速度,让学生写出表示方法,并进行了认读,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比较和以前我们见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说明了速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各自的含义,教师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于路程这个概念,更是用示意图表示了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更方便的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

  本课教学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节奏快,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

  第四、练习设计形式多样。

  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有梯度,题型灵活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关注了全体学生的成长。

  建议:

  1.当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出现了错误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说明。

  2.稍有难度的题目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小学数学评课稿8

  周二,听了倪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这是一节学了8、9的认识和加减法后的“用数学”的课。倪老师上的课数学味很浓,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亲切、自然的教态以及对多媒体的恰当、自如的运用都体现了她的`综合素质和功底。这是这节课整体带给我们的印象和感觉。下面具体谈谈听后的体会和感想:

  1、课始的听算训练,我觉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听的能力和算的能力。有效利用这2---3分钟,使孩子们静下心来,长期坚持训练为学生的注意力和计算能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具有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整个课堂组织教学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又不持久,所以教师上课过程中穿插着丰富而有变化的鼓励性语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如“你是第一个智慧星”等。

  3、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流程自然、顺畅,重点突出。重点部分有各个层次学生的回答,也有同桌的对答,对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教师清楚的归纳总结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练习部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的设计,使课堂动静结合,缓解了学习疲劳。练习题都是学生的易错题,通过判断和说理由,很好地突破了难点。使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

小学数学评课稿9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总体来说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徐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徐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徐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徐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徐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徐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徐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徐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美中不足的是:

  ①徐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

  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习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

  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评课稿10

  刚才听了罗老师执教的数学《年月日》感受很多,这节课上的非常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重点、难点把握准确,知识讲解清楚。

  罗老师对教材能够认真钻研,抓住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并能围绕重点设计教学方案,层层深入,注重知识的点拨探究,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有效地运用于课堂中。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重点突出。通过交流、练习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渡自然,教学中善于鼓励,真诚关注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对教学难点,能够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拳头记忆法(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或歌诀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增强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运用的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罗老师能把远教资源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图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特别是年月日的形成的由来教者采用动画形式演示即直观又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记忆扎实。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整节课都是通过韩老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说、想、发现探究新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其中罗老师组织大家通过观察年历表知道大小月的知识点,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了这一知识。罗老师还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做到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新知识的探究。

  四、评价及时合理

  罗老师十分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及时对合作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比如,学生小组活动时,先讨论应该怎样填才能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哪几个是大月,哪几个是小月,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这样的合作是有意义的合作。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发现、分析、整理出更多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创造思维能力的锻炼。总之、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合理

  板书设计能突出重点,能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年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年大于月、月大于日,而且印象深刻记忆扎实。突出了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同学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意见和建议: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充分想象、猜测、探究和验证。在对大小月天数及平闰年内容教学时,老师用多媒体的展示代替了学生的探究。教师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多出示些年份每月的天数,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发现每月天数和不同年份二月天数的规律,得出结论。同时在探究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时,可以让小组同学选择连续的四年,让每位同学选择一题除以4进行计算,然后由组长把小组同学的结果填写在一起观察比较,并交流发现的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碰撞探究的火花,这样做就能避免教师代替学生思维,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的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探索研究”的能力。

小学数学评课稿11

  一、评教学目标

  关注要点:

  1.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联系?目标的陈述是否具体描述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等方面应获得的发展要求?是否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实现方法掌握、思想提高、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养成等方面的要求?

  2.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具有数学的特点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评教学内容

  关注的要点:

  1.本节课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本质、地位?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

  2.对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等结构性分析是否置于核心地位?对选择、运用与数学知识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是

  否恰当?对教学的重点是否突出?对难点是否考虑如何突破和实现了突破?

  3.是否采取重新组织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际?

  4.是否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得到解决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评教学实施

  关注的要点:

  1.是否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是否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度,循序渐进?

  2.是否注重建立数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3.易错、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或问题是否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4.是否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能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本质,建立相关数学知识的联系?

  5.是否有计划、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并且有意义和实效?

  6.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是否恰当,能否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提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

  7.能否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四、评教学资源

  关注的要点:

  1.能否根据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2.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合理性等?

  3.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发生的“意外”情况,能否及时关注并生成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五、评教学效果

  关注的要点: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是否充分地体现?

  2.是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已有的基础上,在落实“双基”,以及发展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得到一定的体现,并在学习的准确性、速度和质量三方面完成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要求?

  六、评专业素养

  关注的要点:

  1.数学素养。是否能准确把握数学的概念、原理,正确理解数学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的本质,是否能把握数学知识内

  在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科学性错误、知识性纰漏和常识性差错?

  2.教学素养。是否能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否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指导的“度”是否能恰当把握,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3.教学基本功。

  ①语言是否科学正确、言简意赅、丰富流畅、富有感染力?②板书是否正确、工整、美观,突出重点是否有整体的设计,格式是否规范?

  ③技术运用是否熟练,能否借助多媒体等技术进行数学课堂辅助教学,使用的辅助教学工具有效甚至具有不可替代性,确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否能规范运用传统工具作出有关图形?

  ④教态是否自然大方,和蔼可亲,富有激情,具有亲和力?以上只是列出评课的主要几个方面,其他还可关注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法指导等。

小学数学评课稿12

  王老师首先请大家观察,说说自己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分类说说它们具体的特征导入这节课。我觉得王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富有层次。这样教可以加深学生对学过图形本质特征的理解,又能进行知识点的重建和巩固。这样的导入部分可以让学生记一记个图形的特征,唤起学生的旧知,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这样设计较合理。

  王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意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把学生学过的零散的知识通过梳理,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与不同点。同时既照顾到知识的整理归纳,又能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很好的'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能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一节复习课不显得枯燥,而是有声有色。

  复习课绝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认识的继续、深化和提高。王老师把复习过程组织成学生再认识的过程,从更高的角度掌握和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做好了完事。

  王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注意了练习题目的变式性

  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做到“训练题目最优化”。对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不足能及时地矫正、评价。在最后一题的设计,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看似简单而又很容易错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使本节课在学生兴致高昂时结束,让学生回味无穷,达到了学生认为复习课也很有意思这种效果。

小学数学评课稿13

  张俊丽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正比例》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良好。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老师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老师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其次,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

  1、新授前先寻找生活中的量,为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学生的体验,所有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是能精心制作课件,模拟实验,运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规律”都是由学生得出,在学生完成有困难时 及时的给予点拨。

  4、教学时能紧密的练习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评课稿14

  本次学习汇报活动中,王泽霞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并学有所获。

  首先是教师亲切的话语、适时的评价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敢说、想说,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本课由学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游”引入,通过教师统计游客的数量,从而统计近几年游客的数量。这个环节,教师没有直接展示折线统计图,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先展现了条形统计图,进而生动形象地演示了整个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这样做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也为后面自己绘制折线统计图,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找出折线统计图的要素,学生汇报时显得比较零散,于是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着重观察了统计图上的对应点,及对应点之间线段的变化趋势。从而学生感知到数据的变化,即游客数量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此时教师抛出“根据上升趋势,你又什么感想?”,激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联想到今年游客的数量应该会更多,由此体现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对未发生的'事件进行合理的预测。

  第三个环节,特意出示了原来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学生通过对比,小组讨论二者的异同,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绘制简便,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此外,教师还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折线统计图的实例,如心电图、学生跳绳统计图、身高统计图。进而感知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最后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可先让生自己讨论要注意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指导他们正确画图。

小学数学评课稿15

  本节课在简约化的课堂中还原数学本色,复原学科的本位,做到了让课堂返璞归真。

  1、课堂教学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刘老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柱,然后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体,这一环节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观察、交流、介绍,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由此导入新课,到课的结尾,展示圆柱体在世博会建筑中的应用,首尾呼应。特别是强调在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辨别圆柱的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刘老师淡化了活动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尽情展示的舞台。通过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再通过剪一剪、撕一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然后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探索沿高剪开的平面图形与圆柱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作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论。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自信心,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课标中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刘老师在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直观的圆柱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圆柱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动作操作等方法,感知圆柱的特点,然后又以梯形、半圆、直角三角形等圆形的.一边旋转,看能不能得到圆柱。通过课件演示类比,猜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面动成体这个概念,发展了学生的三维目标。

  4、以有效的练习使新知学习及时巩固。

  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刘老师的练习,设计了基本层,辨认哪一个是圆柱,综合层切完或剪完后的截面是什么图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拓展层算一算圆柱形饮料罐的长度、高等练习设计,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所学新知,进一步巩固圆柱的知识,适当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本节课学生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中经历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享的过程。

【小学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评课稿01-27

【精选】小学数学评课稿01-11

(精选)小学数学评课稿12-20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12-16

小学数学评课稿01-29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08-29

小学数学复习课评课稿04-26

小学数学教学评课稿01-26

【热门】小学数学评课稿03-06

小学数学评课稿【热】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