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标心得

时间:2024-10-10 12:07:24 音乐 我要投稿

音乐新课标心得实用[15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新课标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音乐新课标心得实用[15篇]

音乐新课标心得1

  通过学习我对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

  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处理,课后教学怎么总结等一切问题我们都要科学全面地考虑到。另外,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不然的话你就会在同学们面前出丑丢人。老师们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显得多么重要,我会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我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体会进步的快乐。

  教师的基本技能我认为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指撰写教案、说课、教法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还包括听、说、唱、写、做。听主要是指应该学会倾听,这是一项交际的基本技能,主要指师生间与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我觉得学会倾听,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说应该是指普通话水平,并包含课堂表达、讲解,如果教师课堂说出的话学生不明白,那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唱,我觉得除了听,说之外,更重要的应还是应该让学生多唱,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老师边弹琴边倾听学生的歌声,对于发声不准的乐句和节奏不对的乐句单独加以练习,要力争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学会。

  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唱歌技巧掌握好以后,同学们会在老师悠扬琴声的伴奏下尽情的歌唱,课堂气氛也会空前的高涨。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课程标准,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音乐和音乐作品,而是人的各种可塑造的能力。我要努力培养自信的学生(如我行、我能等)。让孩子们把生活中的艺术

  看成是舞台上的艺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自己被关注,让学生通过音乐学科的学习,使他们快乐,提高生活质量,“学会学习,终身快乐”。

音乐新课标心得2

  在这几次学习新课标活动中,我再次研读了新课标,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我还自学了《新课程表准解读》,使我对音乐课的性质与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清楚的知道了: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音乐课还应表达创造性价值、社交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下面就从如下几方面谈一谈我对新课标的几点认识:

  一、突出“审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首先它是一种“美〞,也正因为有了“美〞才有了它本身无限的生命力,因而音乐教育首先要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传递美。其实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教学大纲就已经提出了,音乐要具有审美的功能,不过当时还仅仅是一种意识和提法,并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而在1992年的公布的教学大纲更多倾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审美更加淡化,于是学生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音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1999年6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工程已经全面启动,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无不流淌着新鲜的血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审美〞置于核心地位,并在学段目标和内容标准中有着具体的要求,例如:“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的变化〞?等等,字字句句几乎无不渗透着审美。所谓核心,即重中之重。可见,“审美〞的重要,是音乐本身的特旨决定的,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是人的开展决定的。

  如何突出审美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音乐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国外有给奶牛听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便是一例〕。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我们有的教师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通过学习才知道,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以上老师的片面做法,究其根源还是对审美教育认识缺乏。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

  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到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拟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安排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断、民歌《马灯调》、合唱《抗敌歌》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良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答案自然是否认的。

  当前文化市场开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低年级学生区分是非的能力比拟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他们居然也跟着哼起了“哥呀,妹呀〞、“情呀,爱呀〞,他们居然也不谈四大天王呀,XXX呀,成了儿童追星族。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目标,严重地危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我们可以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那有力的节奏,那铿锵的“起来,起来起来〞歌声呼唤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客人“请坐〞,辞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开展会产

  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强调“创造〞

  创造力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在生活中展现出来,也越来越为国人所重视。曾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兴旺的不揭动力。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更进一步说明了创造力的重要。是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创新才有进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创新才有开展,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创新才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僵化、落后、沉闷,进步开展、兴旺兴旺又从何谈起。

  时代的要求呼唤创新,社会的开展呼唤创新教育。通过音乐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教书也好,编教材也罢,努力开发教材的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必须强调的。

  三、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产生了音乐。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根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这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也是音乐教育的特征。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一个课例叫《东北好》,就非常好,这首歌的歌词介绍了东北的三宝:老山参、大水貂、革兀革拉草,风景:镜泊湖、长白山、棒棰岛,教材来自熟悉的生活,学生有着切身的体会,学生唱起来很有兴趣,真正的做到音乐从生活中来,音乐歌颂生活。现在的教材象这样的例子不少,如《跳竹竿》、《生活中的声音》《音乐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再一次被肯定,这是将来教学开展的趋势,因而在审视教材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加强学科间的融合,表达知识的完整性

  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要求课程结构、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尤其是小学更是如此。在国外,综合的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并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设置综合课程,减少学科分类是新一轮课改的方向,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亦是如此。我觉得,在音乐教学中渗透语文、英语、美术教学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理解音乐,体会音乐中的情感,抒发音乐中的情感,给音乐教学注入更多的内涵,使音乐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是非常好的。

  五、重视趣味

  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材编写更应重视这一点,为教学生动活拨、丰富多彩提供资源保障。

  新的时代唤醒了新的教育,新的教育生成了新思想、新理念,做新时代的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一个崭新的理念逐渐在头脑中形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确实立,都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开展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是时代赋予音乐教师责任。

音乐新课标心得3

  对教学实践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是我提高实践新课程教学能力的当务之急。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根底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看作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实际模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确实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课程的根本理念分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开展。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

  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了它的知识性,而无视了它的艺术性。显然,这种注重“知识〞无视“艺术〞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审美〞。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长此以往,学生们必然会在“审美〞的艺术教学中受到熏陶,从而用他们的“爱〞去感染身边的人,最终使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美的社会。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多营造一些发现美、传播美的良好气氛。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再努力、再学习,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根底。

音乐新课标心得4

  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阔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根底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本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答复以下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十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鼓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说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开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鼓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开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开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开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开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开展。

  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效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效劳。而效果呢?我的教学实践说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表达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泼,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开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无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音乐新课标心得5

  20xx艺术课程新课标的颁布,让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步入核心素养的时代。同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今天上午,省教研员杜宏斌老师从凝练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指导评价、加强多元融合五方面,对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凝练了核心素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先学习和理解: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这三个问题。杜老师讲座中提到:“简单地说,各种能力综合起来才变成了素养”。那么对于音乐学习来说,需要哪些能力的综合促成素养的提升呢?

  新课标中,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音乐学科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四大能力的融合铸造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新课标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细微地调整。

  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白色区域为两版课标的相同之处,彩色区域为微调之处。在课程内容的划定上,两版课标内容方向基本一致。但新课标在课程内容划定上更宽泛,在各个内容的'具体指向上则更为明确。既梳理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能力,更为一线教学指明了方向。

  另外,在新课标中新增了学业质量版块。这个版块就像是给我们一线教师“一把量尺”,根据这个“量尺”,我们可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基础标准,衡量我们的教学是否有用有效。相比20xx版课标中的评价建议,20xx版课标在评价的内容和方向等方面,给予了更明确更具象的指导。课标中提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则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简单地说,学业质量就是学生经过学习后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而质量标准就是教师评价学生做得怎么样。

  杜老师的解读完毕后,我粗略阅读了《20xx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发现艺术占比高达9%-11%。国家倡导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全面推进美育课程,深入落实美育课程,音乐学科更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课程新课标中也充分突出了艺术特色,凸显了美育功能。作为美育的实施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对新课标的理解,尚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但“核心素养”的理念已深深烙下印记。后期我会继续研读课标,厘清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并在课标的指导下落实音乐教学工作。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而不懈努力。

音乐新课标心得6

  最近又一次仔细地研读了《音乐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音乐课堂。 解读了《音乐新课程标准》我熟悉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上好音乐课就必需在教学中用科学、敏捷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下面我就针对新课标提出的音乐实践性这一点谈一点我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中提出“强调音乐实践”,而在旧课标中是“重视音乐实践”。这个修改,一方面是针对我国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弊端提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借鉴和吸纳了当今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教育思想的结果。

  音乐课程是最具有制造性特征的学科,这是由其本身的特点所打算的。“鼓舞音乐制造”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在音乐教学中不存在标准答案,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体验、表达与理解音乐的方式。

  这一理念值得我们老师深思的是,音乐教学是否应有一个系统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就教学规律来说,尽管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可以遵循,但从根本上说,音乐课堂应当是布满活力、不断进展的开放体系,音乐教学应当是动态的、变化的、布满了制造性地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音乐老师要具有教学应变意识,擅长教同学成。

  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熟悉到审美、创新、制造力、制造性人才,同学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力量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也将是我们全部音乐老师为之奋斗的方向。当然老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力量,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新教材供应了很多新的教学形式,很多形式都是首次消失,新奇、独特,每一节课都布满新意,老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让同学真正的喜爱上音乐课。我想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老师肯定要处理好继承与进展的关系,仔细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实行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索,不要盲目的去仿照与跟风,让同学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专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同学美育的途径,同学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进展。

音乐新课标心得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我作为一名一线的基础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本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十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我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据笔者观察和理解,现在周边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音乐教师平时上音乐课单凭录音机、一本音乐课本执教的现象(公开课除外),上课环节不外于老师操纵录音机学生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音乐新课标心得8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老师宽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程进一步贯彻素养教育的理念,针对同学课业负担过重和课程繁、难、偏、旧的现状,敬重同学的主体地位,着重同学各种力量的培育。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同学学问技能把握的要求,强调同学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制造力的培育。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其根本缘由在于同学的现实感受。传统的音乐教育以老师不停地教,同学不停地唱为方法,早已为同学所厌烦,更不行能感爱好。而同学喜爱的流行音乐又被止进课堂,使课堂更加无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欢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下面是我的思索。

  一、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反思:音乐美育的目标

  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让儿童发觉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欢乐地学习。欢乐,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欢乐,才能唤起儿童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喜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的动力。也只有欢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诞生命的才智和制造。

  二、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究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肯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同学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同学动起来。这种动一是指身体的运动,二是指思维的启动。要用各种方法把同学从旧的观念中根本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制造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乐观的想象和联想,加上视觉、触觉上的活动去把握,去制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究,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用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带领同学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在孩子们眼中,音乐老师是开心的代名词,是他们的欢快天使,老师的言行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如果,他们的欢快天使在心理上一旦消失不健康因素,并由此影响到教学行为中,这势必会对孩子们造成极大的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伴随着情感的互动。让同学们有一个开心的心情,让他们每天都能健康地成长,应当是我们老师情感上的最大满意。所以,音乐老师应当加强修养,留意对自身良好心理素养的培育,学会把握自己心情,着力提高调整和掌握整个课堂环境的力量,使同学在宽松、开心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进展。

  2、音乐生活化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有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亲密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同学喜爱音乐、喜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详细教学中,应引导同学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阅历动身,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究、思索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详细、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在低班级的音乐课上,可以让同学模拟马蹄、闹钟、火车、青蛙等等的节奏;给高班级的同学观赏flash作品,要同学评价和修改里面的音乐音效,让同学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同学能够通过学习去亲身体验到音乐和生活不行分隔的关系,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美的享受。

  3、让音乐课堂成为感受美、熟悉美和制造美的天地

  (1)让同学感受歌曲的情感美

  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宏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同学各种美妙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力量,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同学心灵的琴弦,激发同学的学习欲望;引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尝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依据歌词的意思让同学自编手语操,更能加深对唱曲的理解……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同学,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新人教版音乐第九册中有一首歌曲《雨花石》,这首歌曲的音区比较高,对于高班级的同学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对变声中的男同学。在唱歌之前先通过朗诵歌词让他们领悟歌词中所赞美的雨花石的精神所在,小声学会歌曲之后,再让同学自己根据歌词编手语操,选择同学自编动作中最美丽最合适的作为大家的统一动作,在唱歌的过程中,并不强调同学的'唱歌要多到位,但是在做手语操的过程中,同学会更加理解雨花石那种甘于孤独 、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让同学感受音乐的语言美

  音符、乐句组成的旋律所表达的感情即音乐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听、唱、观赏等方法,提高同学的音乐观赏水平,使其能逐步理解音乐语言。即一首乐曲,不需老师讲解分析,只听一遍或几遍就能把握它的心情,把握其情感基调,能说出它是美丽的或是激扬的,是欢快跳动的或是缓慢抒情的。低班级的小伴侣词汇较贫乏,不能用语言精确表达其情感,可通过形体表演来表现其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如:弹奏一段节奏较快有跳动感的乐曲,让同学听后表演,一位小伴侣背起书包,蹦蹦跳跳向讲台走来。再弹一段进行曲,让同学表演,他也学着解放军的样子走起正步来了。

  三、结论与启示

  一堂胜利的音乐课,对同学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同学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育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制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老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同学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制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育美的人格,让同学喜爱音乐、喜爱艺术、喜爱生活。

  作为一名青年音乐老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特长,上好每一节音乐课,让同学在音乐课上更深层的去观赏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艺术美,是我始终追求的教育幻想。记得刚毕业时学校组织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我觉得这是我提高实践新课程教学力量的当务之急。在书中,我了解和学习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全面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爱好爱好为动力、面对全体同学,注意共性进展、重视音乐实践,鼓舞音乐制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还了解了音乐课程所包括的四个教学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制造、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给了我教学上许多理论依据。而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是在近十年课程改革的阅历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看法后的创新与改革。通过和组内老师的学习与探讨我觉得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一些好的创新和转变,更加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赐予我们一线的音乐老师更多的理论依据。

  首先音乐课堂的音乐特点更加突出: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准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倾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同学在亲身参加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阅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把握音乐相关学问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区分于其他的艺术课,不是单一的舞蹈课,器乐课之类,通过倾听,演唱,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让同学真正在音乐课上体验音乐的内涵美与感染力。

  再者音乐课的内容标准更加详细:新标准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确和详细,操作性更强,体现在: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强,如:感受与观赏替换了原标准中的感受与鉴赏,其中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准中详细指出了:1-2班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班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在演奏上,新标准还对课堂乐器也做了明确的说明,课堂乐器主要是指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并在学习曲目的数量上也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就让不同学段的音乐老师在实际课堂实施中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同班级的同学什么学段该学什么节拍,乐器就学习什么节拍乐器,根据同学的接受特点进行教学,避开了在课堂中消失老师恨铁不成钢的状况,也让老师在备课上课时有了明确的方向。

  新课标还在弘扬民族文化在内容标准中得到详细体现,如在演唱的内容标准中在各学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国民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中高班级和学校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腔的要求。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音乐课堂中有相关的渗透式特别有意义的。而且新课标在识读乐谱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3-6班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洁乐谱,但新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洁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力量。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班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班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力量,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四、设计思路更加清楚

  新课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一块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包括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同学主动参加;正确处理音乐学问、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依据同学不同年龄段的心理进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老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制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可以说这五个设计思路既解释了新标准框架如何构建也解答了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对指导老师领悟新课标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新课标新课改的探究还在不断连续,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熟悉到审美、创新、制造力、制造性人才,同学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力量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也将是我们全部音乐老师为之奋斗的方向。当然老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力量,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新教材供应了很多新的教学形式,很多形式都是首次消失,新奇、独特,每一节课都布满新意,老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让同学真正的喜爱上音乐课。我想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老师肯定要处理好继承与进展的关系,仔细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实行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索,不要盲目的去仿照与跟风,让同学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专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同学美育的途径,同学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进展。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作为新时期的音乐老师,信任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同学一起感受漂亮的音乐人生。

音乐新课标心得9

  通过本次学习,深刻解读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新课标改革,课标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强化学生主体,推动艺术课程育人方式变革;优化课程内容,体现课程融合发展。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优化了课程方案。主要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有机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

  3、设立跨学科主题课程融合。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去和其他学科建立关联,强化实践要求。

音乐新课标心得10

  一、要培养学生感知与体验的能力

  艺术课中的体验学习,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特定的游戏中,增强他们对艺术学习的兴趣,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逐步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跨越,转换等多种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人全面的发展。

  二、增强课程中的互动体验活动

  音乐课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方式:一通过活动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体验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尽可能的多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能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活动,在教学中体现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娱乐性。

  三、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关注艺术与生活,自然,社会等关联,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充分的融合姊妹艺术。在课堂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促进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融合。引导学生关注各类艺术活动,积极参加舞蹈,曲艺等节目的排演。

  四、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声音和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探究愿望,关注更多的声音和音乐相关的现象,体会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对声音和音乐的探究。

  最后,我认为不论是20xx的课标,还是20xx年的新课标;不论是单一的学习内容,还是多维的学习内容整合,音乐课堂上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始终不会改变。在接触的学生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下载过许多的音乐歌曲,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而新课标就有一种更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学习任务中设置“发现身边的音乐”“探究生活中的音乐”,这就是以生为本,把音乐教学内容向生活真实化转换。

  总之,新课标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且努力实践,但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去践行,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创造获得基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音乐新课标心得11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美丽的旋律,显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快乐的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激趣:

  把音乐教材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如我在讲《爱护小羊》一课时,出示大象、熊、刺猬团结一心战恶狼的图画,配乐讲道:一个夏天的早晨,天气格外情朗,一群小羊唱着歌上了山岗,吃着又嫩又香的鲜草。突然,山坡上跑来了三只恶狼,眼睛里闪着可怕的绿光,吐着血红的长舌头,一步步向小羊靠近。小羊望见恶狼来了,吓得舍命地大喊起来:大象爷爷救命啊!熊崑哥哥,救命啊!正在远处做嬉戏的动物听见叫喊声,飞速地跑过来通过我绘声绘色的叙述,使学生轻松开心地进入角色,为新课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律动导趣: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依据课程节奏的重难点细心设计律动训练,不崑但可强化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可减缓教学坡度,为新课的传授增加情趣。我在教授《彝家娃娃真华蜜》时,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中找寻节奏,崑,再通过朗读、视谱和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学习,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饶有爱好地获得了本课具有舞蹈性的节奏。

  三、击乐促趣:

  教完歌曲的词曲后,我一边让孩子们演唱,一边用打击乐器伴奏多声部节奏。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参加意识,不但能主动地去参加音乐实践,去干脆感受音乐,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克服了音乐课以唱为主的枯燥乏味,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同时也巩固了节奏概念,增进了学生对音色的了解,驾驭了乐器的运用方法,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学生要在唱、跳、奏、听、看中做到整体的协调和谐,无形中也培育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嬉戏引趣:

  教学中边唱歌边嬉戏是激发学生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崑听音训练时,做打电话嬉戏:我在琴上弹出三度音程do、mi问:喂,你是谁?学生回答:我是do,mi就这样将抽象、枯燥的听音练习在嬉戏中开心地完成了。为了崑让学生牢记某种音乐符号,我采纳了学生们喜问乐见的猜谜形式教学。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站在队伍最终面,曲终歌尾它站岗。学生猜谜回答:它是终止线‖。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两双小眼来对望,他们俩个告知你,回头再来唱一唱。学生猜谜回答:它是反复记号:‖。类似嬉戏活动妙趣横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表演激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达到育人目的。如在教授《理发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依据歌词内容探讨,自编礼貌待客的各种舞蹈动作:请的动作;面带微笑向顾客问好;剪发的动作由右向左剪动,身体随之运动;照境子的动作;伸出拇指夸奖,最终让学生戴上头饰,将这些模拟理发的动作与节奏、体态律动结合起来,在美丽的旋律中有滋有味,绘声绘色地唱跳,既使学生心情欢欣饱满,又培育了他们即兴创建实力。

  六、图画拓趣:

  美术和音乐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化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术是形象的艺术。它们都属形象教化的'范畴,都反印肯定社会生活,表现肯定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授《马虎的小画家》时,当出示小画家画的四条腿的螃蟹,小尖嘴的鸭子,圆耳朵的兔子,没尾巴的大马四幅图后,学生常会笑得前俯后仰,乐不行支,致使学唱时沉醉在音乐情境之中,边唱边即兴表演,将整个音乐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崑达到境中感知,境中悟性的目的。

  七、观赏孕趣:

  音乐观赏不仅可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还可培育他们观赏音乐的良好习惯,提高审美实力,陶冶道德情操。如在教授《小海螺》一课后,让学生反复听录音,引导学生捕获每一跳动的音符,驾驭旋律流淌的美,同时我带领学生随着音乐摇摆身体,拍手等动作,用之体验音乐所表达出的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真情实感及风格崑特点,在他们心中播下爱好的种子,从而逐步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方面来。

  八、电教渗趣:

  依据小学生新奇性强。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感受性强,在感知时无意留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利用电教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新授,有时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讲《爱护小羊》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指导学生看屏幕上小羊吃草,恶狼跑来,大象用鼻子摔狼,熊用巴掌打狼,刺猥用刺戳狼等灯片,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使之成为联结儿童情感的纽带和桥梁。

音乐新课标心得12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视角。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音的强弱”、“音的长短”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音的强弱”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动物的叫声引入,以自然界的声音引到生活直至音乐中,从生活开始、到生活结束。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还有,新教材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5

  8月2号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小学音乐教师培训,首先解读了《音乐课程标准》观看了两节音乐教学展示课。感受颇深。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怎么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

  一节课中怎样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怎样把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怎样让学生享受情感审美,这还得靠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学们在中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绩时,做为他们的老师高兴而愉悦的心情是他人不会理解的,这也是我从教多年的亲身体验。

  最后,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老师们,苦练本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智慧和力量奉献给教育事业。

音乐新课标心得13

  通过学习张永分老师的小学品生品社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又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其课程标准,认识到在品德课教学中要回归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论是标准或教材强调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新的教材,新的理念使得教师要积极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认为教师要创造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学习的乐趣。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树立一种新的教学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音乐新课标心得14

  音乐观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同学音乐爱好,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力量以及进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观赏的力量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养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观赏对同学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下面就针对新教材谈几点心得。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观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观赏时,观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熟悉。所以观赏教学时必需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同学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观赏向高层次的情感观赏,理智观赏方面进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观赏教学。

  二、观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观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同学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力量,达到这一要求必需要通过大量的音乐观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行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由于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叙述,由于假如叙述过多,必定把同学的留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同学的独立思索。必要的作品分析和学问介绍应当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同学的留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争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同学深化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音乐观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同学的想象,联想等力量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观赏者必定产生的心理现象,是观赏教学中带有制造性的心理活动。在观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精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观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同学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育同学的联想、想象力量、制造性思维力量及艺术表现力量。采纳这种方法,肯定要细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留意启发同学的想象、联想力量,又应留意老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同学的年龄、学问水平、审美阅历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心情和内容有肯定的差异,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

音乐新课标心得15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经过作者的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书中,我了解和学习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全面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也了解了音乐课程目标为何要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来分类,《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给了我教学上很多理论依据。

  一、在“参与创造”中鼓励学生

  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讲究学生的“参与”“创造”,让学生胆发问,敢于质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动”字,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讨、表现。“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找不出答案,请教别的同学寻求助和提示,集思广益营造出热烈活跃的气氛。这样既能动员所有的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又从博采众长中感受到乐趣,这样的交流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养成互相助、团结协作的好风气。

  二、在“评价方式”中关注学生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乐趣。评价语言可采用“想象很丰富”“回答很精彩”等。

  三、在“教学软件”中吸引学生

  音乐教材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师要在多媒体上下功夫,除去直接用的软件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一些融图、文、音乐、flash于一体的PPT,恰当的'运用能使学生自觉地融进音乐里去体味、想象和触摸,从而降低了专业化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同时作品要表现的音乐形象、音乐意境也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拓展想象”中启发学生

  “音乐不寻求统一答案”,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要让他们亲自去体验音乐并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常常以“谁还有补充?”“思路可以再开阔一些!”“还有别的唱法吗?”等方式启发学生更丰富的联想。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

【音乐新课标心得】相关文章:

音乐新课标心得10-09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07-22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08-05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04-28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通用02-12

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06-25

音乐新课标心得实用【15篇】10-09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通用】11-21

【优秀】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05-20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精]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