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
在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只看了两页,觉得看不懂又不好看,就一直将它闲置着。现在,它成了我的考级书目,我将它安排在最后阅读。很快我就看完了其他四本书,于是极不愿意地看起了《呼兰河传》,谁知我越看越好看,竟变得爱不释手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她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呼兰河传》中的生活是单调的。每年他们都种着小黄瓜和大倭瓜,园里蝴蝶、蜻蜓、蚂蚱、蜂子,样样都有,在园里自在的生活着。慈祥的祖父陪着萧红,萧红则是祖父的“小跟班”。祖父在哪儿做什么,萧红就在哪儿做什么。萧红那时很调皮,经常瞎闹帮倒忙。祖父对萧红疼爱有加,在后花园和萧红玩得那样开心。储藏室也是萧红常去的地方,她觉得很好玩,是她探险的地方,那里面的旧东西充满了长辈们的回忆。隔一段时间,街坊邻居又会有些大事儿,比如老胡家又在跳大神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成了家,不久后他老婆就死了,二儿子长大了……每年都会进行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按着时间举办。但除了唱秧歌,其他都是为鬼做的,这未免有些可惜。
呼兰河那些善良的人们,也是日复一日过着简单的生活。他们是淳朴的。有时呼兰河城人们的举动、生活也会令我们发笑。以前王大姐还没出嫁,人见人夸。可她嫁给冯歪嘴之后,萧红家全体人还聚集到一起,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没一处好的。以前说她力气大,是兴家立业好手的,现在说姑娘家的力气那样大,可没见到过。以前说她长得怪好的老厨子现在说,她长得跟个抗工似的。
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一星期,一月,一季度,一年……时间如驾着马车飞驰的车夫一般,匆匆忙忙过去了。而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很同意。《呼兰河传》在叙事,说的是呼兰河小城发生的事。它很多彩,也很凄婉,因为他们的生活与众不同而又引人感动。我心想,我一定会好好珍藏这本书。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2
阅读时长约一个月的《呼兰河传》终于结束了。我将它归类于我的20xx年读书记录中,它是我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我本来准备20xx年读50部书,我高估了我的阅读能力,不过神奇的是我20xx年的读书记录居然和20xx年的读书记录一样,都是32部。不甘,但是觉得很奇妙。今天在小红书上刷到别人在客厅做了一面书墙,真的很心动,以后一定也要做一面书墙。
下面开始《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只写自己在读的时候产生的想法。
第一章都是在描写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在看的津津有味的同时,突然发现,这些场景其实都很无聊呀,为什么我还能看的下去呢?大概是作者文笔太好了吧,将原本无聊的东西写的温柔又有意思且不乏通透犀利。我最喜欢娘娘庙塑像的.描写,将塑像背后隐藏的人的思想分析的淋漓尽致。“温顺也不是怎样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缘由”。
拴车的那家乍一看还以为是母慈子孝、兄弟和睦的良善之家,结果在团圆媳妇来了之后都暴露出魔鬼的一面,竟将一个好好的孩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折磨致死,真可怕,我都怀疑从前的和睦是不是真的。
冯歪嘴子有了老婆有了儿子,别人都在议论他要怎样生活,能不能活得下去,有嘲笑他们一家的,有同情他们一家的,我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但是冯歪嘴子没有将他们的话放在心上,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结果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并且老婆肚子里怀了二胎,从前嘲笑他家的人也渐渐的对他们尊重起来。后来老婆难产死掉,留下尚在幼年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小儿子,原本正在幸福的一家突然遭逢大难,邻居们又开始揣测冯歪嘴子还能不能活下去,但是冯歪嘴子还是没有让别人的话打扰到自己的生活,他还要继续活下去,他会为大儿子的懂事感动,也会为小儿子的长大变化重燃生活的希望,无论在别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多么的困苦,绝望,他始终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使我震撼,有被启发到,生活是自己的,不要让别人的言语影响到自己的判断。保持初心,向着目标走下去。
至此呼伦河传完,讲风土人情,讲自己的故事,讲邻居的故事。我原本以为回忆都是温情且善良的,但是正如每一小节的开头那样“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读出了荒凉,愚昧,还有一点点的有趣。读出了主人公灵活的头脑,明亮的眼睛,自由的灵魂,可爱的童年。她让有大伯不要看她小而哄骗她,在这件事情中,我发觉主人公实在有着坚实的灵魂,清晰的头脑,我很受启发,以后的时光里时常提醒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而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人可以通过去到空间上更广阔的世界或者精神上更广阔的世界增长见识。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3
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的确,我也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完成对整本书的阅读的。而这种沉重之感,在读第五章时尤为明显。
小团圆媳妇是这文章中主要描绘的人物之一,是一个在旧社会农村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童养媳形象。而这个小团圆媳妇,就像在乡村田间自由生长而出的野葵一般,十分健康,快乐,阳光,开朗。这个长得如同十五六岁大的十一二岁女孩儿,却被难以阻挡的恶习和愚昧无知的人们慢慢折磨至死。这个由生到死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残忍并且极其荒诞的。由拧大腿、刺手指到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抽打,由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到跳大神,在乡亲们给的偏方中,由扎一个谷草人到南大坑去烧了到扎彩人,烧替身,由画花脸到吃全毛的鸡,由吃用瓦片焙成的黄连猪肉到吃李永春的药铺子里半疯子的厨子给随口说的药方,从被大仙建议出马到让道人抽帖儿。
这些都还不够,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还逼着她再盛满滚烫的热水的大缸中洗澡,还要她当众脱衣服。当她被抬进缸中,被滚烫的开水烫得撕心裂肺地喊叫,却被人们按住动弹不得后,还有人喊着:“有热水浇哇!用热水浇哇!”真是深感世态炎凉和人们麻木、愚昧、病态的心理,一群看客和刽子手!
三次被烫,三次昏迷,可见这群看客并没有太多的同情来给这个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当她昏迷六七天后,她的辫子也被婆婆剪掉,并且还要“休妻”。这样一个纯朴、机灵的乡村女孩儿就这么被折磨而死在了半夜。
当一个人的生命不由自己做主,并让人随意践踏残害的时候,那么人世间还有良知可言吗?她所遭受到的不幸不是命运带给她的,而是由于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周围愚昧人群给她造成的。这个“苦娃”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正印证了萧红所做的那句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在那个年代里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在人们看起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挥之不去,躲之不及。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4
读此书,真地不是浪费时间,它让我看到了一个20世纪初的小城,也让我看到了一种深切的渴望。
起初,读这本书,只是因为喜欢书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那时不时的幼稚举动会常常引起我的共鸣,让我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一样是农地,一样是捉弄小动物们……
但后来我发现书中所表现出的并不是一种追忆,而是一种灰暗,平静。暗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而那里是笼罩在黑暗的天地中的灰色的天空,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里就为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的年龄。但是她却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即使一个人孤单的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但是却仍然尽心尽力的做事。她是那么的乐观,那么的善良,但是正因为那种黑暗的人,她那幼小的生命便在一次次婆婆的打骂之下而消失殆尽了。与其说是被婆婆吓的,不如说是被封建社会害的!
现在,当我感受到这一切之后,我早已沉浸在了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久久不能自拔……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5
寒假时赵老师推荐我们读《呼兰河传》。我知道这个消息后脑中就冒出了一堆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给呼兰河立传呢?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人物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把这本书看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遐想。
作者萧红用平静的语气讲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中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但这些悲剧大多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所引起的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泥坑,有六七尺深,人和家畜无论在什么天气中都会遭殃,淹死过小猪,也闷死过猫狗等动物。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事的发生,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也有,可就是没有说把泥坑填平的。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们啊!自己要顺应一切,这绝对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中一直写我家的园子是很荒凉的,这就引出了后面的一个个悲剧。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才十二三岁,就被卖了出去,稍有不慎就会被打,最后死了。与其说他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害死的。我还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在黑夜中小心地活着,而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刻薄无聊的老厨子从他们身上发生的悲剧中,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可以出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中,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没有不公平。
这本书本身没有颜色,但其中讲述的一件件悲剧,却慢慢的给这本书染上了灰色。
《呼兰河传》读完了,然而我的心情却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幅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6
萧红文笔细腻、清新,在她的表述下,我走进了一个衰落的村庄。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周围的故事是灰色的,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我想萧红写这本书是内心并不是平静的,但她所有的描述却都是平静的。
文章中作者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12岁,本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可婆婆为了让她更懂事、听话,动不动就要打骂她,没多久她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买卖——只不过是一桩赔本买卖而已。
磨坊里上演的冯歪嘴的爱情童话,冯歪嘴是作者童年记忆里热爱的一个人物。勤恳忠厚、爱妻,冯歪嘴在他的磨坊里与赶车老板的女儿王大姑娘私自结婚生子,成了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但他从被人们的言论所左右,和老婆孩子踏踏实实过日子。然而终究他的老婆还是没了,人们预料也期待着他又要整夜整夜的坐下来抽烟——他没有,因为他还有两个孩子。但人们也只是继续冷漠、,麻木的脱下薄衣、穿起棉衣来的一天天过着日子。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我想作者回忆这一切时心情大约是悲凉、痛苦甚至绝望的,但她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这一切,所以我一遍遍的阅读了这本书,想更明白清晰的去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想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位在我眼中有着无限睿智与魅力的作者。然而读完整本书却也找不到什么形容词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个时候,不由的想到了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7
茅盾曾这样评价过一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也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这本书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描绘了呼兰河城的美景,第三、四章描绘了“我”童年的回忆,第五、六、七章,这几章由景转到人物,写了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为什么我要以孤寂与苦闷为题?下面就听我一一分析。
文章的开篇就是在写人们生活的环境,大泥坑就是其中一个。当我读完创作背景,又读到大泥坑时,我就觉得很有趣,还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就更有趣了。这么有趣的事,为什么会用孤寂与苦闷来形容呢?那是因为大泥坑就像黑暗吞噬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使呼兰河人麻木,孤寂,也使小城的生活刻板单调,那些热闹的节日就更一样了,节日也和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一样,单调,呆板。
第二部分就是写我的童年生活。写出了我不是在祖父后院里玩,就是在储藏室玩,而文章中只介绍了作者和祖父的快乐时光,没有介绍“我”家庭中的其他人。写出了我童年时的孤独与寂寞。
第三部分写的是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团圆媳妇是一个悲惨而又可怜的.人物。12岁的她因为长得高,谎称自己14岁,因为团圆媳妇,不但大大咧咧还吃饭多,所以就被人家嘲笑,丢了团圆媳妇婆婆的面子,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经常打她,最后把她打出病来。经过不断的救治,还是没有就救好,便死去了。团圆媳妇的悲剧反映出了人间的短暂和生命的痛苦。
有二伯是一个古怪的老人,有二伯很喜欢和动物说话,他对主子很不满,常常偷东西对付主子,有时还指桑骂槐,他对小团圆媳妇的死亡无动于衷,对王姑娘与冯歪嘴子的爱情说“那是啥人玩啥鸟”。有二伯反应出人扭曲的病态心理和人性。
冯歪嘴子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人。虽然他很勇敢,但从他身上也可以看出当时底层人民的卑微。
寂寞孤梦的小城度过了萧红寂寞孤梦的童年生活。《呼兰河传》虽然没有那么优美动人,但充满了萧红童年生活的记忆,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8
拿起《呼兰河传》,美丽的插图将我深深吸引了,打开,我仿佛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题记
大作家,应该都是幸福的吧!我带着这个想法,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我向大街上走去,呼兰河这个小城,可真热闹啊!街上做买卖的.吆喝声,孩童的欢笑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然而,一阵哭泣声打破了这和谐的风景。一个小孩玩着玩着掉进了大坑里!这大坑极其危险,掉进去了很难上来,越挣扎越深陷,一个好心人连忙将小孩子拉了上来,而一些过路人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又转了回去,一切好像没有发生过。这要是现在,一定有一群人帮忙,或是早就将这个坑填了,枉绝悲剧的发生。由此看来,呼兰河的人们,似乎不太愿意参与别人的事,似乎都很冷漠。
走着走着,到了“祖父的园子”,我左看看右瞧瞧,园子里的一切果真那么自由:白蝴蝶、黄蝴蝶在空中嬉戏,玩累了便在随处可见的小野花上小憩一会;倭瓜和黄瓜想开花就开花,想结果就结果,不开花不结果也没关系;小萧红可以看着祖父种菜,也可以拿个黄瓜啃,可以朝天浇水,也可以躺在草地上享受这短暂而美好的自由……
在呼兰河这小城中,我看到了人们的冷漠,命运的不公,同样也看到了萧红幸福的童年。书中写尽了她对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的挽留,尽管她不知道最后祖父的园子怎么样了,左邻右舍还在干什么,火烧云是否会一会儿变出马来,一会儿变出狗来……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9
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萧红在一个章节里这么说,她告诉我们,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多半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共同度过的。记得以前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旧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重男轻女”的,萧红的父母也是这样,她的祖母信一种教,自然也不喜欢萧红,所以,唯一幸运的是祖父很疼她,是她最亲的人。她写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又写自己把韭菜当做野草拔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的“傻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描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一句话。这让人既是羡慕,又对这个小姑娘产生怜悯之情,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只能从她的祖父那里获得童年应有的一份快乐?
萧红总是保持着乐观,她对这旧社会里的酸甜苦辣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呼兰河干旱时,整个河道里都是烂泥,不时会有一些牲畜陷在里面,鸡、鸭、猪还有马,如果这只牲畜还有一口气,人们就奋力把它救上来,如果沉下去溺死了,它的主人就到市场上把它给便宜卖了,这样一来,许多穷人也吃上了肉,也有人依葫芦画瓢,把家里的瘟猪拿去卖,有人怀疑,卖主就说是呼兰河上淹死的,然后这人就将信将疑地买走了,反正到最后也没有吃死一个人。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谁病了就花钱请一两个“巫师”回来大唱一通,然后开几个纯属“胡闹”的药方。小团圆媳妇就是被愚昧的家人不停地扔进开水里烫晕,然后用冷水泼醒,最后用厚棉被裹出一身汗来,给折磨死的。萧红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想起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心里很是不舍。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想,像萧红这样的童年,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充满了迷信的影子。
像什么海龙王,什么跳大神,什么叫魂的,说来说去不就是为了那个大泥坑?那些人都是些再平凡普通不过的人。就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喋喋不休。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等等的.迷信,就好像烟雾一样摸也摸不着,看也看不见。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她最喜欢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要,拔草却拔成谷子,给祖父戴花,追蜻蜓,摘黄瓜……小团圆媳妇的遭遇使我愤愤不平好好的一个女孩子被老胡家给活活折磨死了,给她吃带毛的鸡,无缘打她,甚至当众脱掉衣服,抬入滚烫的开水中,人们用手按住她的头,把热水往上浇,这么折腾了三次,折磨一次昏一次。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病,最后因病而死。
这本《呼兰河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荼毒了人们的灵魂。我深刻感受到了那时人们的愚蠢与封建落后。
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就会久久沉浸在那片灰色——那时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之中。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1
读完这本书,在我脑子里一幅极为简单的画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两道极为鲜艳的色彩:一道是温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一个是慈祥的祖父,一个是乐观向上的冯歪嘴子。他们的出现、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许多,也使她在这麻木、沉闷的气氛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祖父”似乎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时,她经常与祖父一起在后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发觉后,并没有因摘花以及恶作剧而不高兴,反而与“我”一起哈哈大笑。这时,另一个形象与祖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祖母。书中描绘出了一个旧社会时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为萧红的淘气,婆婆用针往萧红的指甲里扎。她有洁癖,不许萧红摸自己屋里的任何东西……萧红一直怀恨在心,她十分讨厌祖母。而祖父却恰好是一个老顽童、老小孩,能与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衬托出了祖父与其它大人的不同之处。童年时,祖父教萧红念诗,她对诗很有兴趣,因为觉得诗写得很美,当时只注重读音,并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后,祖父才慢慢教导她,让她知道了每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导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表面华丽的一层。这最初的启蒙教育,在萧红以后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祖父,就是这样一个“老小孩”,他用一颗温暖的心呵护着萧红,用淳淳的教导启迪着她。他正是萧红生命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重要的橙色。
“冯歪嘴子”在本书中最后一个出现。作者把他描写得看似是一个被时代折磨得悲凉、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备受争议,且在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个哺乳期的婴儿和一个一岁多的'小孩。他们出生在草窝里,生下来也没有好饭吃,一年瘦似一年,还不太会说话……但在冯歪嘴子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得病的小驴可以去拉水了;大儿子可以牵着毛驴了;小儿子可以拍手、接东西了……正是他这种乐观的精神,使长大后的萧红回想起来,仍为之感动、敬佩。
“冯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盏灯,在萧红的内心昼夜长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丽,最充满活力的绿色。
除这两条主色彩之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来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认为他的行为很古怪:偷东西,自言自语,夜里哭着、骂着……作者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终于懂了,有二伯其实是她身边最悲凉不幸的人之一——被时代扭曲的人,带着一点复杂的紫色。
《呼兰河传》的画作中,虽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个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这丰富的七彩斑斓的色装点了萧红如梦一般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2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萧红以自己的童年为线索写下了这篇文章,形象的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压迫下人民的迂腐、丑陋与冷漠。
文中第五章所刻画的小团圆媳妇给予了我很大的震撼。
小团圆媳妇一生坎坷且悲惨。一个比现在的我年纪还小的女孩子,理应生长在温室中,做一朵娇艳的花,天真,不受世俗纷扰。而她且因家里没钱,被许给了呼兰河旁以赶车为生的老胡家,自此,12岁的姑娘便不再是姑娘。
没有人想在最美的花季离开父母,小团圆媳妇受尽了婆婆非人的虐待,她也想过自己的家,想过自己的妈妈,可那有什么用呢?面对着冷漠无情的人群,面对着无知无德的婆婆,面对着炎凉的呼兰河,她不得不选择屈服,她的不被理解,她所受的折磨与羞辱,尽数化为了人民的乐趣,以至于小团圆媳妇最后被摧残死亡时,人们也处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中,甚至为食到了美味而沾沾自喜。多么悲哀的人民!多么病态的社会!多么残酷的现实!
小团圆媳妇是那么天真、活泼、善良的.孩子,却被无情地夺去了宝贵生命。
萧红的刻画令人为之动情,萧红的文字句句诛心,她笔下的呼兰河以小见了大,展现出了一个小型的社会,无情的揭露了当时国人的麻木与无知。
我们应为身在21世纪而庆幸!
望着街道上车水马龙的繁华的情形,再望望置身于其中的自己,是否觉得自己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
这本书是萧红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下写成的。笔调感伤,但不觉让人感到振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描绘的那幅平凡的呼兰河城人民的凄美的生活图景。
小城是由人民组成的,可以说“人”是这里的灵魂,但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个人的失去都不会给周遭的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太阳和月亮会按时升起,地球照样一刻不停地转着。
看看呼兰河城中的人们,都只是在忙活自己的生计——染缸里的事件,豆腐房中的故事,好像只是人们嘴里用来开玩笑的“材料”。也许“材料”越多,他们的生活越有滋味。但渐渐的,“材料”也被人们丢下,各忙各的了。
也许我们会觉得呼兰河城的人们实在毫无悲悯之情。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一个人又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的,除了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打拼,说白了,没有人能拯救你,除了自己。
我感到了一种独立、坚强的气息,不论是《三体》中的宇宙观,还是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中的宇宙观,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宇宙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所以,大踏步朝前走吧,只有将自己看的更小,才会发现原来世界是如此博大。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3
你知道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吗?如果你读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知道。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正是这本书的作者。她出生于黑龙江省,1933年发布第一部作品《弃儿》,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名为呼兰河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嘲笑、冷酷、无情、迷信、虚假的人。
最大的`悲剧就要数小团圆媳妇,年仅12岁的她被卖到了胡家当童养媳,单单因为她不害羞,婆婆就要来给她下马威,用嘴骂,用手掐,用鞭子抽接着团圆媳妇就被婆婆给虐待病了,更糟糕的是,婆婆为了治好病,听了那些愚昧的人话,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澡,洗澡水更是烫的让人无法想象,围观的人到处都是,可是就没人一个人上前阻拦,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凶手是那些迷信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善意害死了团圆媳妇,每个人都是要她命的刽子手。不过现在的社会基本不会有这种行为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来获得幸福。
到了第七章,主角是一个穷苦的男人,叫冯歪嘴子。他有一个媳妇,两个儿子。因为生二儿子,他的媳妇死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结局如何。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可能结局十分悲惨,可能结局十分美好,也有可能结局平淡无奇。总之只要想象,他的故事就有一百个,一千个,无限个可能。
《呼兰河传》这本书没有华丽的点缀,没有美丽的装饰,它靠着与众不同的平凡,深入读者的心坎。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4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读完《呼兰河传》,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萧红的文字中,隐着一座装载美好的小城。
小城很孤寂,很渺小,但尽是人间百味,藏满了人们的朴实与民间的繁杂,读到深处,涓涓流出的是思念。循着文字,似乎已经能听到邻里街坊在七嘴八舌的谈论声,还能听到车夫在石板路上拉车的脚步声,也能听到卖菜的农贸商人招呼客人的吆喝声。小城虽孤寂,但都是一个个淳朴的灵魂塑造出来的,展现出一番热闹景象。
我向往如此简单且美好的.小城,连字的缝隙里都透着别样的情感。这座小城好似如今的每个人,在偌大的世界里迷茫,孤独的像一艘在大海里独自航行的帆船,但心里却永远是满腔热血,繁杂但带着朴素。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小城,但好像从未被发现,也许在心中的小城里才能拥有如萧红的文字中那样单纯的情感吧。
所有人都在命运的洋洲里奔波,或许有时候会深感疲惫,但我们依然可以心怀美好,去看到生活中的爱。就如那座简单美好的小城,它永远是萧红心中明媚的春天。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5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昨晚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呼兰河传》。这本书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轻松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在萧红的笔下,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的生活环境,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封建迷信的影子。
但让我尤为深刻的画面就是:小团圆媳妇的遭遇让我感到愤怒,一个还处在天真无邪年纪12岁的姑娘被老胡家因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行为活活折磨死了,又是挨打,又是被当众脱掉衣服,抬入滚烫的热水中,人们用手按住她的头,用热水往头上浇,这样折磨了三次,折磨一次昏一次。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终究扛不住这般折磨,在最青春的年华告别了这“没人情味”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还沉浸在这灰色的画面中。但又反观我们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更应该学会生活,懂得感恩,内心存留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小美好(正如萧红和祖父的感情一样)。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2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05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0
读书感想呼兰河传心得优秀范文01-28
《呼兰河传》心得感想精品10-03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范文07-2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集锦09-30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24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5-03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