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1
一、分析补充、增删、改进教材内容意见
本学期的内容是由单位和课程组成的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每个单元是一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分为几节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组成,以课为单位。每个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片、表格、材料、注释、每个课程、课文中的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文本紧跟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分析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
二年级有104名学生和2个教学班。两个班的综合情况是xxx班、xxx班二班都有优秀的学生,成绩比较高,但是后进层很多。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1、一些学生对历史学科了解不够,学习态度不正确
2、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低,学习目的不明确
3、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4、缺乏分析和归纳能力,需要加强学习主动性
5、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差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别和阅读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收集、整理和使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激励学生想象、联想和分析历史事物、综合、比较、总结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他人合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八年级第二册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岳阳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超过平均水平
四、教学措施
认真学习教材,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氛围
4、通过课堂测试、提问、早期自学、检查和背诵等方式反馈和巩固知识
5继续实施少讲多练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动手动嘴的能力,重点讲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6、每次讲完单元后,对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和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思考、讨论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上讲,练,课后辅导,检查不丢一个环节提高成绩。
此外,本学期将开展历史故事、历史评论家、抗日救亡歌曲音乐会等活动,以增强学习兴趣。
五、开发教学资源
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园广播、网络等媒体开发教学资源。
六、教学时间表:见附表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第一课
2 第二、三课
3 第四、五课
4 单元复习测试
5 第六、七课
6 第八、九课
7 十、十一课
8 十二、十三课
9 期中复习
10 期中考试
11 十四、十五课
12 十六、十七课
13 单元总结测试
14 十八、十九课
15 二十、二十一课
16 二十二、二十三课
17 单元复习测试
18 期末复习
19 期末复习
20 期末考试
七、教学总结和反思的要求
及时写好教学后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主要从学生、发展和个性的角度思考,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2
一、学生总体情况
所任教的高三(3)班是我校文科艺术班,其具体情况相当复杂。全班52人,都是美术艺术生。美术艺术生本学期开学初的一个月是白天正常上文化课,晚自习去画室画画,而这段时间的重点是对付浙江省的高考三项考试。进入10份高三(3)班就要进行美术强化训练,直至12月20日xx省美术联考结束。而其中有10来个学生在9月16日的三项考试结束后就直接到xx的美术辅导班学习。正因为学生成分的多样和复杂,所以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就显得特别重要。
由于学校今年设立文科重点班,所以高三(3)班作为文科本科普通班而言,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掌握,非选择题答题不规范,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二、教学任务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
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
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
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
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
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在课时复习结束后,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采取一课一小练和月考相结合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评卷过程中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和模块测试后教师重点讲评,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讲究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三、备考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定在周一下午、三上午。备课组成员(两人)将在课标和指导意见解读、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严格按照学校要求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根据学校要求做好记录,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通过献课、观课、议课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双基导学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三年高考二年模拟”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培优补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方面的练习,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趋势,还研究近三年的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加大备课组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老师的优点。
5.通过思想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让他们放下包袱全心身投入学习让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轻装上阵。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3
本学期将以学校工作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内容为模式,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研究,深化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理解向理性理解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能和独立探索学习能力,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扎实。学生对历史更感兴趣,但学习意识较差,尤其是男生意识较差,表现为顽皮、活跃、注意力不集中。我教初二(x)---(x)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低,学习目的不明确,偏科,缺乏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 教材分析 :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科学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灵感与生动性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讲述中国现代历史,共24课教材。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现代史,困难:认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三、 教学任务和目标 :
本期以完成教育改革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思想和培养能力,按质量和数量完成1-21课的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历史。每一个小时,复习、练习、测试和活动课可以根据学校的大型活动进行。
四、指导思想 :
1、以贯彻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代新人。
2、传授基础知识,教育学生思想道德,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能力。
五、 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学习教材、教学参考、教学大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格掌握纪律,采用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和生活。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具体描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明确线索。每节课突出重点和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和巩固。
2、让学生了解经济、文化、政治,了解发展,追溯源头,丰富内容,联系当代环保知识,及时教育。
3、总结和综合课本知识,让学生系统掌握,教学生学习方法,做好阅读笔记,充分利用课本思维提示和思考,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德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学习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努力实现人类理想。通过战争的破坏,及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学会科学分析和评价革命时期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开展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感教育。在中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和熟练的工匠,反映了高尚的情感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值得发扬光大。
4、开展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内外比较,为国家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和自信。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4
1.明确复习依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明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20xx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山东卷第29题以山东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20xx年7月21日-9月7日(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20xx年9月9日-10月25日(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20xx年10月27日-12月14日(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0xx年12月16日-20xx年1月底(45课时) 复习选修ⅰ、ⅲ。
20xx年2月作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20xx年3月-4月 二轮复习。
20xx年5月 三轮复习。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现状分析:
1、教师视野不够开阔,业务钻研不是特别到位。
2、有时知识点落实不是很到位,学案没有做到及时、全面地检查。个别同学存在不完成作业现象。
3、做题很多,但学生没有完全消化掌握,做过的题继续出错。以后,要强化纠错本的使用,多考查易错题。
4、学生初中时历史课没学好,通史掌握很不理想,特别是时间概念很模糊,今后应适时穿插、讲解有关通史知识。
5、学生联系、归纳能力有待加强,答案写得过多,要点提炼不出来。
6、对材料题的'变化研究不够,定势思维倾向有待克服。
7、读题、审题能力有待加强。(审题时间太短,审题不清便匆忙下笔)
三、教学安排:
全学年总体安排三轮复习。
第一轮按专题模块加通史复习,侧重专题模块。(从20xx年7月——20xx年2月),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意思是说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注意基础知识落实”,我们把它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
第二轮主要根据考试说明的顺序,通史加专题复习,侧重通史。(20xx年2月——5月上旬),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二轮复习时,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轮搞强化训练,侧重练、讲、评和回归教材。(20xx年5月上旬——6月6号),目的是提高解题能力,查缺补漏。我们提出了“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薄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要求学生抓好两条复习主线,一方面是对照《考试说明》看教材和教材的标题,注重基础知识,把握阶段特征;另一方面是对照试卷看题目,查漏补缺,以适度紧张的平常心、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自信心。例如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考试说明》,最后落实每一个考点,个个过关。
四、措施
1、强化训练。坚持天天练(每天1——2题)、周练(30个选择,四个大题)。有做必看,有看必评。多进行面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规范化问题、审题不细问题、基础知识不牢固等问题。
2、多与学生沟通,增加感情投资,让学生喜欢学历史。
3、多多向兄弟学校学习,取长补短。学习兄弟学校好的复习方法,落实措施等。
4、研究考试说明,做到分头研究,成果共享。注意扩大课程资源,提高对热点问题的敏感性。
5、多钻研业务,多关注史学动态,多研究高考,及时了解高考信息的变化。
6、加强对应试技巧的研究与落实,向规范化审题、答题要分数。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6
一、关于高考复习的整体构想
本届高三历史班共有学生76人,其中应届学生70人,复读生6人,应届学生中有艺术类学生15人,班级的人数和艺术生的人数超乎正常,教学和管理难度很大。复读生中只有2人是历史类的复读生,另4人由物理科转为历史科。就高考成绩看,600分以上者2人,600分以下者4人,最低分为501分,整体势力较差。
本届专业班人数多,底子差,落后面较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高考指标的完成都有相当难度。针对以上情况,2006届教学工作的主体构想是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学校和级组关于20xx届高考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考变化的新特点,认真 研究教学和备考工作,力争在高考中有新的突破。
二、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设想:
1、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20xx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对本届高三历史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做如下设计和构想:
从考试目标与要求来看,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在保持前两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变化,其明显的变化可以用“增、减、挪”三个字概括。
“增”是指中国史增加了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和无产阶级、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帝国主义侵略和加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法运动、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近代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世界史增加了意大利统一、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三国轴心的形成等。
“减”是指新删掉了几次农民起义运动、商文化的世界地位、江南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殖民的扩张、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经济的发展等。
“挪”是指原有教材某些内容调整了顺序,给人更强烈的印象。例如,《考试说明》中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以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主线编排,即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
2、探索建立知识整体结构的最佳方法,寻找知识考查的切入点。
高考历史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最佳复习方法,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学科知识并进行学科知识的联想、拓展和迁移能力的自我训练。由于各学科特点不同,复习方法侧重点也不同。历史学科侧重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史鉴今,注意史论结合。可将现行教材和新教材公共交点的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运用图导法建立知识整体结构。采用相关知识统整表、知识结构图解、知识结构螺旋形等方法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3、加强对专业的点拨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教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我想师生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选用综合性的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我们要求学生课外选取材料编制一些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第五,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
第六,在复习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的基本任务
1、综合科完成中国历史上下册的教学,并适当进行相应的单元知识串讲。
2、专业班的历史教学本学期完成中国古代史的新课教学和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的第一轮复习,其中下册因时间关系不能完成的部分在下学期开学后一个月之内完成。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物认知和分析评判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专业班全面强化基础,狠抓落实,同时全面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考的针对性训练。
5、抓好专业班的培优工作,确定典型,重点突破和提高。
四、主要措施和方法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发挥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适当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以及质量跟踪检测,及时批阅和评讲,做好教学的反馈工作。
3、很抓学生个案,特别注意加强对尖子生的辅导和后进生的提高。
五、辅优补差
1、 学生来源:优生:各班历史科成绩前10名;
后进生:每班后5名,总人数约60人左右,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确定名单。
2、 辅导教师:优生辅导:蒋xx
后进生辅导:孙x
3、时间安排:下班辅导时间和周六下午,其中专业班优生辅导时间由级组统一安排。
4、主要方式: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分班跟踪质量检测,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时整改。
六、集体备课时间:
每周二上午或晚上
七、检测安排:
综合科:每周六下午两节3:00—5:00
专业班:周二下午或周五上午的历史连排时间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7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将继续担任初二(x)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能和、合作技能和独立探索学习能力,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扎实,大多数学生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不注重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是教学的不利条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第二册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历史的一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总结,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感,渗透强烈的思想政治性。承担八年级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巩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位,总结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经历的两次历史变化,它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第二册历史教学,努力教学生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成就,了解现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新中国的历史、探索、发展、外交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精神。
2、继续教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总结和整合历史知识,学会揭示许多历史事物的历史规律,打开联想和想象力,独立探索,从学习到学习。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爱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开拓的能力,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能力。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职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思想、培训能力,按质量、数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
3、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例,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习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索性学习的习惯。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研究课题,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格掌握纪律,采用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动嘴、动手、动脑,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开发教学资源
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媒体开发教学资源,向学生播放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和电影,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8
一、教学时间安排
1、2月份完成选修3、4的复习
2、3——4月完成二轮复习
3、5月初——中旬进行热点复习
4、5月中旬——5月底:回归课文,落实课文基础,尤其是课文中的习题
5、6月初,对做题方法的总结(课件已做好)
二、复习框架
1、选修3、4
给学生提供知识结构以自学(这是高二学习的内容,学生比高一时要重视,因此,知识结构相对完整),重点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目标部分,配以自编练习。
2、二轮复习
共分13个专题,每个专题4节课。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按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战争、改革、遗产等子目要求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第二节课,教师根据一轮复习中学生体现的知识盲点做查漏补缺和拓展延伸。第三节课,讲评配套练习。第四节课,讲评历史组集体汇编相关新题和经典题目,重点是选择题。
3、热点复习
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引入历史,对热点进行剖析,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政,学以致用。
4、回归课文
每年高考都有4——8分的.考查点来自课文的非正文部分。利用课文提供的相关材料,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已经准备好)。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9
一、指导思想——三个“明确”
1、明确复习依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明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以山东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7月21日—9月7日(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9月9日—10月25日(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0月27日—12月14日(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12月16日—1月底(45课时) 复习选修Ⅰ、Ⅲ。
2月作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3月—4月 二轮复习。
5月 三轮复习。
二、复习进程——三轮要求
1、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7月21日—2月。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具体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2、第二轮复习
(1)时间安排:3月—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3)具体要求: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环渤海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师工作计划06-21
历史教师的工作计划10-13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2-12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09-27
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总结01-11
历史教师教研工作计划11-28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2-21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精选15篇12-20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精选1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