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

时间:2024-10-18 18:01:50 建筑/建材/工程/家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1

  摘要:在合理分析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必要性基础上,科学地对目前我国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解决办法和设计优化措施,从而有效地探究提升我国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0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建设需求量在与日攀升,这同时也使得建筑设计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混凝土结构因其本身具有整体性能好、可塑性高以及耐火性好等特点,成为了我国当代建筑行业基础建设当中应用最为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结构材料,所以,它的安全性能和结构设计的好坏,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起到了直接性的影响。因此,相关建筑设计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地设计理念和方法,来合理的设计与提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科学地提升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

  不论是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还是施工而言,前期的准备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所包含的相关设计资料收集、施工规范整理、施工材料购买与审核以及设计方案的审核等内容,都对整个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来说,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与否至关重要。然而,据相关调查部门统计,在我国每年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审核当中,很多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抗震能力标准,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一些建筑设计公司对于设计之初的前期准备工作做的不怎么完善所引起的。比如说,以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前期的现场勘查测量工作为例,由于每一个地方的实际地理情况、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水文条件等都是不相同的,但是一些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勘探测量的时候,没有及时的采用变通的测量方法,对于不同地形地貌的施工场地,采用同一套测量标准来进行实地测量,进而导致一些特殊的细节数据没有被测量勘察到,而后来的建筑设计师在进行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时,也没有能够及时得到所有的真实信息,不能够全面的、透彻的了解施工场地的实际条件与情况,最终导致设计出来的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无法达到实际的标准要求,因此,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1.2防震结构设计不规范

  防震结构设计是现代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当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有效地设计实现方法,它其中包括了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三大主要防震结构的设计,这三大抗震结构对于整个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所以至关重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条文规定,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这三大防震结构都必须满足设计规范:第一种,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房屋中平面的所有尺寸大小,都远远超过了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的标准规范限度值,并且还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的设计就必须都要有。第二种,对应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各部分不同的功能结构,其刚度和承载压力的负荷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还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的设计就必须都要有。第三种,对于一些设计感比较强,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错层,并且还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的设计就必须都要有。然而根据实际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很多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相关防震结构设计都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建筑的抗震性能有待考验。

  2提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的有效措施

  2.1完善前期准备工作

  设计与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整个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来说,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与否至关重要。相关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一,做好实地的地震灾害数据分析。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抗震,因此,要想保证设计出来的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相关建筑设计师就必须要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实际地质灾害情况。地震灾害的数据分析工作包括当地的地质结构属于平原、丘陵还是山地结构,近百年内的地震灾害发生频率是多少,以及是否处于地下断层等情况,这些信息的采集都能够为建筑设计师提供有力的'当地地质灾害产生几率和强度大小等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第二,强化建筑结构的延性设计。延性设计即抗形变能力设计,一般情况下,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强大的地震冲击波会造成地面土壤层波动和碎裂等情况的产生,这种情况下的混凝土建筑会因为地质的变化,而受到很大的形变压力,而要想在这种强大的形变压力下保证建筑的稳定性能,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加强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延性设计,强化建筑本身的负载能力和抗压能力。

  2.2强化防震结构设计

  2.2.1抗震层设计

  抗震层是现代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当中的三大基本结构之一,从设计位置的角度上来说,抗震层设计所在的部位和发挥作用的部位,都在建筑基础的顶部,是整个建筑抗震结构当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抗震结构,它的存在能够起到隔离地震冲击波与建筑体的作用,不让混凝土建筑体直接与地震冲击波相接触,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地震冲击波对于混凝土建筑体的影响,减少地震对于建筑体的损坏,提升混凝土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操作当中,抗震层的设计如下所述:首先,为保证抗震层的设计不影响整个混凝土建筑体设计的功能性和合理性,建筑设计师可以将抗震层设计在地下室的柱顶或者层顶。然后,考虑到抗震层本身的特殊性,也为了为抗震层的施工和后期的维护与修理提供一定的方便性,一般情况下,相关建筑设计师可以在抗震层的顶部和基础面之间,预留80cm的小空间。

  2.2.2防震缝设计

  防震缝同样也是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当中的三大基本组成结构之一,它的设计是为了当地震灾害来临时,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地震冲击的情况下,产生一些变形时,为其形变预留一些适当的形变缝隙,进而将整个建筑体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空间,减少相互的影响,也就是说,防震缝的存在事实上就是为了给地震作用下建筑体的各部分避免相互挤压冲撞,而预留的伸缩缝。从设计的位置角度上来说,防震缝的设计贯穿了整个混凝土建筑的结构体,整个建筑体的各单元功能区都有其存在的影子,所以,它承担的责任很大,功能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的高。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当中,防震缝的宽度设计需要依据实际的地质情况和防震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宽度设计过小或者过宽都会影响到其整体的功能性发挥。

  2.2.3抗震支座设计

  抗震支座的功能是对地震能量的一个缓冲和滑动释放,与上述抗震层和防震缝相比,抗震支座的使用位置多在于混凝土结构建筑体容易受到地震影响比较大的部分,位置和数量根据实际的需求为准来设计。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抗震支座的设计与选择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为参考:第一,地震波测试。相关建筑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模拟地震波的方式,来测试抗震支座的性能,从而设计出合适的使用位置和使用数量,来满足实际的抗震性能需求。第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体本身有一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因此,相关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抗震支座的选择与设计时,同样也需要考虑到抗震支座的使用年限,一般情况下,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设计标准,建筑体防震支座的使用寿命应当长于混凝土建筑体本身的使用寿命年限。

  3结语

  混凝土结构作为我国当代建筑行业基础建设当中应用最为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结构材料,它的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质量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建筑设计师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地设计理念和方法,来合理的设计与提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科学地提升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和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给建筑行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通过最近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次地震灾害可以看出,建筑物须具备的抗震性越来越高。在我国行业标准范围内,建筑物抗震烈度须是重点考虑的范围,由于其对地震的影响程度较大,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非常重要。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土建造价;影响

  地震灾害是人们生存环境的重大天然灾害隐患,且地震灾害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其灾害发生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绝大多数的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建筑物的抵御能力是不可预估的。例如上世纪在我国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和本世纪初在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其地震的等级都高达8级,地震烈度高达11度,都对当地的建筑物造成了摧毁式的打击,这两次的地震烈度都超过了抗震设防烈度,对当地的人民财产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提升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同时,应不断增加其造价成本,综合考虑后达到一个最优的经济效果。本文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重点分析,并阐述其对土建造价的影响。

  1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

  地震等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地震的强度则是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时破坏程度最大的一个表现。在一般情况下,地震的抗震设防烈度都是取决于地震的基本烈度,其计算方法是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大小和烈别来判断的,地震的抗震设防应具体以某种情况来确定。在正常情况下,某一个特定的地区在发生了地震的等级判断时不能确定地震的抗震顶级。其抗震设防烈度也一般在8~6度。这样就可以判断出建筑物的抗震烈度是否需要提高,以提高抗震等级,才能确保有效的保护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建筑物的抗震影响因素中,主要包括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分组和地震的设计。发生地震时,还受到加速度和建筑物结构类型、高度、抗震设防分类的影响等。

  2建筑物的土建造价

  建筑物的土建造价主要包括装修造价、设备造价以及土建造价等。土建造价主要包括基础、楼板、墙柱、梁等结构构件所耗费的工料机费用及施工过程措施费。建筑设备的造价主要由排水、电梯、安防、空调等多种设备配合组成,其装修主要包含室内外的各种工程费用,以此来提升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从而体现建筑物土建造价成本。

  3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对土建造价产生的影响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的提升可以直接表现在会加大建筑构件的组成,提升内在计算能力就可以提高配筋率,加大了截面尺寸,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加大了钢筋、混凝土的使用量,进而极大影响建筑物造价。例如,在一个10层高度的商业办公楼内,将一块框架结构主体高度在40m,首层高度3.6m,2~10层的高度在3.3m的楼层间上利用190mm厚度的围护墙进行混凝土加固。设定为地震一组,基本风压为W0=0.5kN/m2,地面的粗糙度为B类。通过地震环境下对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8~6度进行造价差异的比较。通过分析钢筋和混凝土的用量对造价影响进行分析。在规范允许下,全部构件均采用最经济尺寸。这里的土建造价是指包括人工费、施工机具使用费、材料费、企业管理费、利润等在内的所有分部分项工程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从8~7度的抗震设防需要增加六根柱的截面尺寸,从7~8度则需要增加到13根的截面尺寸。同时能够发现在各个配件上的配筋量也同时需要增加。在不进行设防烈度比较的前提下,假设抗震烈度增长为6度,那么在单方土的建设造价增加为2%。提高到7度时,增加率约为6%,到8度时,增加率约为11%。从6~7度约提高10.96%、从7~8度约提高8.65%。

  4提高建筑抗震设防烈度的方法

  第一,抗震烈度的设防是从6度增长到8度的,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构件的横截面尺寸以及配筋率的配比办法来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大于8度时,就需要各种抗震设防烈度的提升。由此看来,可以通过对横截面的尺寸、配筋率的改变来提升抗震性能。但是,这不仅降低了使用面积的有效性,而且增加了构件的纵向尺寸,更增加了地震的作用力,所以这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第二,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物的抗震技术也在进行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建筑物的抗震造价具有明显的对比性,其效果好的抗震性能材料也具有绝对的倾斜支撑能力。建筑结构的横纵向构建也是目前承载的压力之一,对于一旦承载水平压力就变弯的构件就需要考虑对横截面的尺寸加大,进而增加了钢筋和混凝土使用量,非常不经济。通过倾斜支撑体系中构件的主要性能可以发现,目前的抗震材料还主要以拉压式的构件为主,这种构件的水平拉压能力非常具有抵抗能力,并且从相对应构件的'尺寸上也满足建筑物的配筋率的条件,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土建的造价成本。第三,在建筑物的本身造价上,也受到建筑结构本身的影响。如果采用较好的减震和隔震材料,就会加大建筑抗震的安全保障,这种措施的加强无疑在造价上需要增加,也降低了建筑构件上的地震作用,从而降低了建筑结构尺寸和配筋量,对建筑造价的增加产生了影响。部分设计者不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安全性,而只考虑奇特的建筑造型、奢侈的室内外装修,反而降低了抗震、安全等方面的造价投入,这样“轻结构、重外观”的建筑物在地震时让人们付出的代价非常惨痛。建筑物的立足之本是结构,必须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方能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在很多设计者和施工人员的观点中,不同的建筑造型往往可能会花费较大的造价成本,为城市建筑增加一个亮点,但是在抗震结构和安全的角度考虑就放弃很多抗震材料,从而达到节约土建造价成本的目的,这类建筑物的建设实际上是华而不实,重在外观的设计,而疏漏了内部质量和减震效果,一旦灾害来临,将带来惨痛的后果和教训。

  5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也给建筑行业标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费用日益增加的室内装潢上,需要各种仪器设备的投入,还需要请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且在目前我国的建筑总造价整体上升的一个趋势来看,单纯的土建造价相对来说也是重外观而轻质量。从人类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建筑,目前抗震性强、高稳定、高安全性的建筑物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地区地域的建筑所采取的抗震设防烈度不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能取决于建筑的结构。不能仅仅重视建筑造型新颖、室内外高昂的装修,提高结构的安全度,建筑物土建造价增幅并不大,相对于整个建筑物的造价,只占很小比例,特别对于那些昂贵的地价和豪华装修的费用,所占比例就更小。而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或破坏,昂贵的装修和设备管线等也将付之东流,甚至引起失火、漏电等次生灾害,造成人身伤亡。所以,加强建筑结构抗震性、安全性的投资力度非常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抗震性,必须做到合理、科学、经济地建筑建设投资。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3

  摘要:《建筑抗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能力提升必修课程。本文结合《建筑抗震》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初步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抗震》;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

  在高职教育中,《建筑抗震》是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其课程内容也是土建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必备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对《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2课程特点

  综合性强:《建筑抗震》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既包含了地质学、地震工程学等学科,又涵盖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科目,还结合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等力学知识。此外,行业规范、规程、标准也与课程有密切关系。课程涵盖内容广,所以该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强。实用性强:《建筑抗震》课程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般工程所遇到的结构抗震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养成。课程内容符合高职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理论性强:课程需要运用很多数学与力学知识进行公式推导,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完备性要求高。

  3教学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但其理论知识完备性不足,整体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但在现有的《建筑抗震》教材中,包含极大篇幅的理论和公式推导,且教师在讲授时很难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在授课中,教师容易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学生很容易失去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4改革方案

  4.1课程模块改革

  现有的高职抗震课程教材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教材改编而来,内容过于重理论轻实践,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匹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既要体现“高等性”又要体现“职业性”。故《建筑抗震》课程的定位,首先应以土建类学生毕业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切入点,其次考虑抗震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课程教学中,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重新整合教学模块。《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模块要体现技术性、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结合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但基础较弱的学习特点,对课程的教学模块进行重新整合。模块一基础知识包括地震基本知识和抗震概念设计。本模块以理论讲授为主,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地震基本知识和抗震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概念性认识。模块二工程震害包括砌体结构震害案例、框架结构震害案例、框剪结构震害案例、剪力墙结构震害案例。本模块以“震害案例”为主,强调直观性,开展案例教学。结合实际地震和现场灾害的调查资料,形成典型“震害案例”。利用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结构震害的直观认识,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地震中的破坏特征。模块三实践应用包括抗震措施和各结构施工图抗震措施识读。本模块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块,引入教学项目。教学中,从各种抗震措施入手,按照难度逐渐递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4.2教学方法改革

  《建筑抗震》课程在授课时,要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学习目标明确。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抓住核心关键。问题引导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巧妙提问,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开动思维。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中提问“地震会带来哪些灾害?”、“地震会带来哪些影响?”等。任务驱动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如,砌体房屋的抗震内容中,根据条件,引导学生进对一般多层砌体房屋的平面布置等设计要求进行了解;再通过计算了解房屋是否能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与变形要求;最后考虑墙体、构造柱、圈梁等如何设置才能使得房屋具有好的`延性。整个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讨论法:预先给出讨论问题,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上课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如,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教学中,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资料准备,课堂分组讨论;教师旁听并适当引导,加强组内互动交流。此法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模拟演示法:采用ABAQUS、ANSYS等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建立若干房屋模型(不同结构体系不同高度、不同平面尺寸等),输入地震波,利用动画模拟效果,展示其在地震作用下各构件的变形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感受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通过应力分析,能清晰了解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明确薄弱部位。

  5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工作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更是《建筑抗震》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在《建筑抗震》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选择与整合以适应课程特点,而且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度改进与合理选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强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小云.建筑抗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马桂珍.建筑抗震[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4

  [摘要]建筑审美是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突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为此,基于审美理念视角下来探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为实现建筑环境、审美视野的表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文化建筑;环境艺术;审美心理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建筑数量与规模也获得了飞速增长。在文化建筑自身结构与功能设计上,如何从环境艺术设计上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需要从关注人的审美艺术需求来探讨文化建筑的艺术性表现。

  1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建筑具有广泛性,以满足人们参与、游嘻的综合性场所。如展览厅、博物院、音乐厅、游乐园等。当然,也包括过去的历史遗迹,如一些传统学府建筑等。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环境要素,从建筑的内部结构、使用功能上,融入环境学、艺术学理念,突出建筑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文化教育,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实际需求的满足,实现建筑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建筑内部、外部环境的有序性、和谐性。作为一种泛称,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从艺术审美心理上来增强建筑的文化魅力,必然需要立足文化建筑的基本载体,从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法上,强调不同的设计理念。如对于传统封建王朝的建筑,设计师往往通过相对独立的组墙来划分统治者与平民的领土。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建筑设计师也更加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文化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建筑综合体,其建筑内部结构、使用功能的设定,必然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联,而体现在美学理论中,即是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

  2审美心理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2.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

  从审美学视角来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其根本在于通过环境要素的艺术化处理,使其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本身是为了营造公共的审美空间,而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的审美规律、人的需求来布置的环境空间结构。马克思提出“劳动”是灵活的、而并非机械的、“死”的劳动,是基于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创造审美的过程,表现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越需要进行周密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审美创造的意义”,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审美创造,其本身在于对美的呈现与实践,创新作为艺术设计的生命,也需要从环境艺术的公众性、流行性上,融入时代性审美爱好与审美思想,并为受众所接受。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还需要倡导独创性、前瞻性,要基于社会公众对艺术审美的发展趋向,来推陈出新。如意大利设计师李斯特在设计椅子时,并非仅限于对椅子的设计,而是在设计一种坐的方式。可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创造,包括对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他活动的满足,更是体现艺术设计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2.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

  从审美心理上来审视环境艺术设计,其本身不仅要突出艺术设计的内涵,还要体现审美心理的满足。审美欣赏是基于受众的心理体验和感知所获得的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同样,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审美欣赏,需要从建筑的设计结构、功能表现、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满足受众的审美爱好,增强建筑环境的审美意义。对于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审美欣赏,其意义在于对文化建筑艺术形式的表达。任何文化建筑,其本身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法来营造独特的审美欣赏环境,来激发人的情感愉悦,从而获得合理的、悦目的精神满足。如文化建筑外形结构美、文化建筑的内部装饰美等。

  3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3.1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文化建筑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从建筑环境设计上,一方面来体现文化建筑的`思想性、艺术性情感;另一方面从建筑环境设计本身来传达特定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风格。如建筑结构对生活现实的贴近,建筑环境对公众情感的服务等。建筑设计师作为文化建筑的导向者,其思想与审美感受往往对建筑主题的设计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激发人与环境的协同关系上,要通过建筑环境艺术氛围的搭建来强化文化建筑所承载的独特艺术审美体验。首都博物馆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存场馆,其所陈列的文物独具文化价值。在进行文物陈设、布置与分类管理上,按照时间、类别、内容、主题等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文物自身特性来优化博物馆的内部结构,既突出了对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又能够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营造上,考虑到对受众内心审美的诉求。

  3.2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变化

  对于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探讨,过去的设计理念倾向于对服务功能的突出,并适度融入审美文化来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内涵。如通过导入一些艺术符号,借助环境艺术设计要素来提升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象。但对于文化建筑自身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很多,环境艺术设计无法从中反映和呈现,受众也无法从抽象的艺术符号中来感知文化建筑的设计思维。因此,迫切需要从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意蕴的融合上,突出服务性、自我性,以完成文化建筑环境艺术意蕴的增强。首都博物馆主展厅设计宽敞明亮,各陈列物品依照建筑格局进行整齐排列,表现出室内文物与室内环境的浑然一体,也增强了博物馆自身历史文化的浓重气息。

  3.3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审美视野的传达

  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建筑审美理念的融合并非单纯的依靠设计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是从提升文化建筑的服务价值、设计价值上,来充实和丰富文化建筑的审美视野的延伸,扩充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蕴传达效果。

  4结语

  在塑造和培养审美习惯中,设计师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感官意识,丰富人文导向。同样,在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主客体建筑元素的融合,从物质性、艺术性上创造审美文化,增强文物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满足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体味和感受博物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消除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1]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xx,(3).

  [2]张雅舒.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xx,(4).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5

  摘要:近年来环保理念与节能技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节能技术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其中以机场改建、扩建、改造应用节能设计效果最为显著。本文以航站楼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机场实际运营过程中能耗情况,重点分析节能设计在机场航站楼使用价值,为绿色航站楼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节能技术

  1机场航站楼能耗情况

  能源是机场正常运营动力来源,能源中心为机场航站楼、空调暖通、飞机跑道等各种设备提供热电冷服务,因此其能源消耗量巨大。从机场整体分区角度来看,每一个分区能源消耗情况均有不同。航站楼作为乘机旅客主要活动区域,客流量十分惊人。航站楼分区需要同时运行室内空调、照明系统、中央空调以及弱点设备等,位居机场总分区能源消耗首位。所以,航站楼建筑融入节能设计,对节约机场能源损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节能设计在航站楼建筑中应用情况

  2.1被动式航站楼节能设计

  被动式航站楼节能设计概况来讲就是不借助各种类型和性能的能源消耗性设备,通过航站楼建筑自身获取自然能源,最大程度上收集和储存能源,进而实现节约能源这一目标。机场航站楼节能设计要综合考虑机场地形、日照情况以及风向风速等被动节能因素。需要注意气象情况、净空等方面内容应该在机场建设总体规划环节进行分析。

  2.1.1机场地形

  通常来讲,机场选址多数会避开斜坡、陡坡,因为高度不同的`海拔与地表对机场航站楼能源消耗影响也不尽相同。结合海拔高度不同问题,其高度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当海拔高度相差100m时,航站楼建筑温度相差0.5℃,直接影响了航站楼建筑内部空调温度的调节。并且山顶与山脚散热速率不同,使得早晚温度差异相对较大。针对处于山脚位置机场航站楼,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地区,都要密切关注晚间降温带来的影响。这一点,与临水地区、临海地区对机场航站楼影响基本一致。所以,为了确保航站楼建筑能够处于最佳程度被动节能,首先要考虑地形因素重要性。

  2.1.2风向风速

  风向风速直接影响着飞机着路安全程度,所以在机场跑道建设阶段,要全面掌握和了解机场所在区域全年风向风速情况。在充分发挥出机场跑道利用率的同时,高效降低航站楼建筑与机场能源设备闲置情况。综合强化风能源使用率,进而实现航站楼建筑与机场整体被动式节能。在实际节能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因素是热能平衡。北方地区在秋末冬季要进行供暖、南方地区则需要进行隔热。怎样高效利用风向风速,是强化供暖隔热效果和环保节能重要途径,并且需要在航站楼建筑设计环节体现出来。根据实际节能设计情况而言,可以采用新风换热等设计,保障航站楼建筑热能均衡,进而强化航站楼建筑热风循环,最终实现节能环保要求。

  2.1.3机场日照

  机场日照被动式设计主要包括航站楼建筑朝向与太阳能辐射。结合我国半数以上地区位于北温带这一地理情况,要求在设计环节要充分考虑到太阳光最大程度上照射航站楼,为获取更多太阳能提供条件,缓解供暖设备能源损耗。

  2.2主动式航站楼节能设计

  2.2.1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实际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是指在无人操作情况下自动化驱动机场控制设备监督和控制目标。自动控制技术更多应用在机场能源损耗最大电器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场能源节约情况。除却照明设备之外,自动控制技术还能够在空调、电梯等设备中发挥性能,节约设备能源损耗基础上延长设备使用周期。

  2.2.2空调设备

  在空调设备类型选择过程中,要结合其最大负荷量。但是实际负荷低谷阶段,只能设计最大负荷量1/5。因此,节能设计时期要结合航站楼建筑性能、特征以及形状,正确筛选蓄冷系统的冷热源,实现航站楼建筑空调设备最佳使用状态。节能设计要全面引用太阳能性能空调设备,节约电能损耗。蓄冷系统冷热源中热泵水源可以实现循环制冷制热,且换热效果较高。但是由于系统回灌难度大,在设计过程中要谨慎选择。蓄冷系统节能设计要考虑热源土壤,采用冷式冷源设备。其主要性能是最大程度上运用夜间用电的低谷阶段进行制冷,加以冰水和冷水等媒介储存起来以便负荷最高峰期运用。相较于传统式冷蓄系统,更加节省设备运行能耗与费用。

  2.2.3照明系统

  航站楼照明系统节能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照明设备类型和航站楼建筑采光情况和特征。结合照明系统各种需求和限制,选择经济适用照明灯具,合理利用照明强度与范围来设计照射效果。例如,航站楼建筑顶棚钢结构由于其内棚对平均照射程度要求不严,所以可以运用上遮光等方式控制照明灯具。为建筑内提供符合需求照度,实现照明系统节能环保要求。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航站楼建筑过程中能够运用节能技术非常多,其中被动式节能设计中主要是航站楼建筑通风系统和立面结构两方面、主动式节能设计主要涵盖了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运用。机场管理人员和节能设计人员要主动学习节能设计理念,强化节能技术使用能力,为机场航站楼建筑节能建设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军库.绿色机场建设与智能建筑[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xx,06:18~22.

  [2]宋晓博,吕磊,韩东磊,樊钥宽.基于环境意识的绿色机场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xx,21:73.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6

  摘要:针对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阐述了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的价值所在,并提出了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中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探讨了如何科学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最后阐述了土木建筑施工中应用节能环保技术的管理保障。

  关键词:节能环保技术;土木建筑施工;环保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在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同样要科学运营节能环保技术,从而促使建筑工程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相应管理和施工人员缺乏环保意识,促使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难以落实,因此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结合这些问题,对工程施工过程做出科学控制和管理,从而促使节能环保技术科学有效的应用到土木建筑施工中去。

  1土木建筑中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的价值所在

  1.1节能环保———现代工程建设的必然

  使用节能环保技术,对土木建筑对能源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能够实现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时期背景下,在土木建筑领域当中,节能换趵技术逐渐成为新的潮流风向,而节能环保技术也会逐渐土木建筑施工中的必然发展趋势。

  1.2节能环保———施工进步的动力

  对于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而言,其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进行具体的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节能环保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能够对一些高科技进行推广和使用,现在已经成为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借鉴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与此同时,能够提升土木建筑施工的技术含量,提升土木建筑施工质量。在此基础上,可以为施工队伍的科技进步以及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现有施工队伍而言,能够推动其不断发展。

  1.3节能环保———社会进步的必然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需要相应管理人员对建筑环境进行不断优化,而节能环保技术能够促使建筑的舒适度和干净程度等均得到有效提升。这种情况下,能够为人们创设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一成果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方向,尤其是在人们生活水平方向,带来极大的提升作用,而节能环保技术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

  2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节能环保意识

  部分人员对节能环保工作存在偏见,缺乏节能环保意识。这种情况下,导致节能环保技术的执行效果不良,最终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2.2节能环保机制存在问题

  在部分建筑单位,管理机制中并不存在针对性的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尤其是一些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从而导致节能环保技术难以被落实到位。

  2.3节能环保设备老旧

  部分企业中的管理层,为了节约成本,忽略了对施工设备的跟新换代,仍旧使用消耗过大的设备。虽然降低了施工成本,但是从长远角度看,浪费了能耗,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施工成本。

  3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3.1太阳能技术的合理应用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电力等二次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止因为燃料而产生的一次污染以及二次污染。在土木建筑中,对太阳能技术进行使用,已经相对成熟。土木建筑施工区一般会较为开阔,光照也相对充足,使用太阳能发电,或者储蓄能源,不但能够节约能源,还能够防止环境被污染。3.2覆盖裸露土方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挖出大量的土方,出现大面积的'裸露土方。但是土木建筑一般均在人群较为密集的地方,这些裸露在外的土方在大风天气会出现扬尘,进而对环境带来影响。因此进行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好将裸露在外的土方进行覆盖。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土地资源,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建筑禁止使用实心黏砖,从而保护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

  3.3使用新型环保材料

  土木建筑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选择粉煤灰当制备混凝土砌块,使用这种材料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湿作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促使建筑的保温性能得到有效提高。采用何种方法可以有效节约土木建筑施工材料,提升建工程施工环保水平。购买施工材料过程中,选用节能材料,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环保,特别是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对质量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工程能够一次性验收合格,以免出现浪费。

  3.4节约用水

  针对施工人员而言,需要对其开展节能教育,提升施工人员的节能意识。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用水进行科学控制,将生活用水和建筑用水区别开来,可以对对生活用水循环使用,在工地内建立雨水收集装置。进行施工设备的清洗过程中,可以使用施工用水而非饮用水。此外,提升建筑施工人员节电意识。在施工场地可以装置智能化设备进行供电,避免出现电力资源的浪费情况。对电器设备等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土木建筑施工设备,能够在节约电能的基础上稳定运行。对于节约用水而言,是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受重视的一项内容,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对工程用水进行科学控制,可以采用“分路供水”的方式,在节水工作中,需要培养施工人员的良好用水习惯。

  3.5节约用电

  节约用电同样是土木建筑工程当中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存在分路供电、对电力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科学使用智能型电气装置,在不用电的时候,可以将电源自动切断,节约用电,对电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从而保障设备自不浪费电能的情况下科学使用。此外,对施工人员而言,培养其节约用电的习惯,针对不用的电器,要养成随手关掉的习惯,如果又浪费的情况,需要及时杜绝。

  3.6对土木建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土木建筑具体施工过程中,对环保技术的应用要具备动态性特点。土木建筑方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伴随着条件的改变,有可能会出现一定变化,而土木建筑施工节能环保技术同样需要伴随着方案的变化而做出改变或者优化。对于土木建筑而言,对其进行施工,需要对方案进行不断优化,经过优化之后,进行人员、资源等的合理配置,从而避免出现浪费情况。对资源浪费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对施工过程做出严格监督,以避免机器空转情况发生,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进行交叉作业,对机械设备进行充分利用,促使建筑面料再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相应管理人员,需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施工方案,努力实现土木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目标。兼职施工时,严格使用防护设备和施工工具,遵循“三化”标准,主要指的是标准化、工具化和定型化。

  4土木建筑施工中应用节能环保技术的管理保障

  4.1提高人员节能意识

  施工人员节能意识得以提升,才能提升管理者和员工的节能热情。节能环保意识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土建施工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节能意识和土木建筑施工形象与信誉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对土建企业长远利益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土木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通过组织培训和教育,提升节能环保观念以及技术学习。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技术考核,促使土木建筑施工人员节能环保积极性有所提升。

  4.2制定新老设备及时更新制度

  老旧设备年久失修,不利于节能,同时也拉低了工作效率。对此要建立老旧设备及时更新制度,以避免水、电以及燃料等被浪费。对老旧施工设备进行更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进和使用环保设备,引导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对土木建筑施工设备进行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规范化方式,遵循定型化和标准化原则。相应施工单位,结合国家和行业内的相关规定,将老旧设备、老旧技术等淘汰。在对新设备进行使用过程中,配合使用现金的施工技术,经济创新技术手段,开发新能源和新设备。

  5结束语

  针对土木建筑施工而言,对节能环保技术进行充分使用,能够提升建筑科学性,促使建筑工程符合现代发展需要。因此,相关管理人员确实落实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建立完善机制,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家宏.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xx(05):151+168.

  [2]何剑树.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24):152.

【大专建筑系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05-16

大专建筑工地实习总结05-17

酒店建筑设计毕业论文02-28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热门)05-16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经典[12篇]06-13

建筑系工作计划10-17

建筑系实训报告12-01

法律系毕业论文范文02-27

建筑工程专业大专毕业生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