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之习俗

时间:2024-10-19 12:20:02 重阳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阳节之习俗

重阳节之习俗1

  观赏菊花

重阳节之习俗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古代人们就普遍栽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文人们对菊更是赞美有加,称其为凌霜不屈的象征。重阳节正值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始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而闻名,以诗而出名,而且也非常喜欢菊花。后来,许多人效仿他,于是形成重阳观赏菊花的习俗。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说的是在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而且菊花的品种繁多,颜色各异,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观赏菊花已不限于九月九日,却仍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如《燕京岁时记》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轻,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轻,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由此,菊与重阳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将重阳称为菊花节,菊花也被称为九花。

  如今,重阳节观赏菊花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菊花展览,人们将菊花做成各种动植物以及人物造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常常吸引众多的人前往观赏。

  重阳登高

  登高一直就是重阳的习俗,也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据传重阳登高习俗出现在东汉,到了唐代,有很多关于登高的诗,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认为山神能保佑人远离灾害,所以人们在“九为老阳,阳极必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灾祸,之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其二,到了重阳节,秋收已经结束,人们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此时,山野的野果、药材等也刚好成熟,大家就会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当时,人们称之为“小秋收”,登高的习俗正是由此演变而来。

  重阳时节,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非常适宜登高。爬山游玩,行走在山野之中,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俯瞰四周,还可以开扩心胸,这些对身体健康都极有好处。

  重阳花糕惹人爱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做法各异,并不固定。《西京杂记》中提到,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做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可能也是类似于黍糕之类的糕点。到了宋朝,吃重阳糕的习俗就更为普遍了。糕与高谐音,重阳吃糕意义在于祈求平安健康,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长辈会将片糕搭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阳糕是比较讲究的,一般重阳糕要做成九层,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红纸旗则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样,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重阳茱萸菊花保平安

  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茱萸,所以人们又将重阳节称为“茱萸节”。此外,重阳节时人们还要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毒之功效。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阳节插茱萸就已非常普遍。重阳节之时,妇女和孩子会将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制成香袋佩挂在身上,也有人将其插在头上。晋代《西经杂记》中记载,重阳节人们不仅要佩戴茱萸,而且还要将菊花戴在头上。从唐朝开始,重阳头簪菊花的习俗就盛行于历朝历代。如在宋朝,人们还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赠与亲朋好友相互佩戴;在清代,北京人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据说可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可以看出,老北京这一习俗是由头上簪菊演变而来。

  其实,宋元之后,重阳佩茱萸的习俗逐渐少见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们内心想法发生了改变。在早期,重阳节人们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期盼,期盼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除了上面常见的习俗之外,在全国各地还有各具特色的重阳节习俗。如在陕北,人们会在重阳节晚上享用荞面熬羊肉,还会将采来的野菊花插在女儿的头上,以辟邪求平安;在福建莆仙,人们在重阳节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在山东,重阳节人们要吃酸萝卜汤,祭祀财神和范仲淹;在河南,开封市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菊花花会。

重阳节之习俗2

  菊花

  菊花与重阳节的关系

  我国是菊花的原产地,先秦文献中对菊花已有记载。《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鞠”是菊的早期写法。菊花写进《月令》,表明古人很早就把菊花当作季秋九月的物候。屈原在《九歌·礼魂》中也提到菊花: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东汉王逸注:

  言春祠以兰,秋祠以菊,为芬芳长相继承,无绝于终古之道也。

  这是将菊花作为献给故人的祭品。中国人自古以来喜爱菊花,把它和兰、梅、竹一起称为“花中四君子”。今天有不少城市把菊花选定为市花,如北京、开封、太原、南通、芜湖、湘潭、中山、德州等,由此也可以看出喜爱菊花的人数之多。

  菊花与重阳节的关系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提到“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表明重阳节最初兴起的时候菊花就已经作为节令物品而存在了。曹丕在重阳节给钟繇送去一束菊花,南朝梁王筠有《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说明当时社会上有互送菊花的礼节。从古至今,菊花始终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重阳节也叫菊花节,菊花也叫九花,重阳糕也叫菊花糕。河北《真定县志》:

  重阳以面枣蒸糕,谓之菊花糕。

  真有一点无菊不成重阳的意味。下面我们具体谈谈重阳节期间跟菊花有关的民俗事象。

  赏菊

  重阳节习俗之赏菊

  赏菊之风是魏晋时期流行起来的。三国时期魏国的`钟会在《菊花赋》中说:

  百卉凋瘁,芳菊始荣。纷葩晔晔,或黄或青。乃有毛嫱西施,荆姬秦嬴,妍姿妖艳,一顾倾城,擢纤纤之素手,宣皓腕而露形。仰抚云髻,俯美芳荣。

  这是说菊花盛开的时节,美女们纷纷外出观赏菊花。当时菊花在全国各地普遍都有种植。西晋傅玄《菊赋》中写当时菊花的栽培盛况时,说“布濩河洛,纵横齐秦”,意思是说菊花种植遍布黄河、洛河流域及齐、秦等地。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为重阳节留下了登高落帽的佳话,陶渊明虽然没有留下重阳登高的故事,但他菊丛醉酒的韵事也令后人神往不已。陶渊明嗜酒如命,无日不饮。据南朝宋檀道鸾的《续晋阳秋》及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等文献记载:

  陶渊明的朋友颜延之看到他家箪瓢屡空,生活拮据,给他送了两万文钱。陶渊明担心家人将其用于别的开销,便把两万文钱全都存放在一家酒店,天天买酒喝了。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无酒可喝。在这正是大家欢聚饮酒的日子里,嗜酒的陶渊明偏偏无酒可喝,也没有人邀请他喝,心情的悲凉是可想而知的。无可奈何的他只好到庭院东篱的菊花丛中坐赏菊花,采菊盈手。正在这时,一个白衣人来到他家,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了。陶渊明当即开盖痛饮,大醉而回。

  这一故事对重阳赏菊风气的流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菊花也因此而有了“陶菊”“彭泽菊”的雅称,“东篱”成了菊圃的代称。由于有陶渊明高洁人格的映衬,菊花获得了更大的声誉。宋人沈唯斋说“不因彭泽休官去,未必黄花得许香”,潇湘妃子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意思是说如果没有陶渊明的话,菊花的声誉未必有今天这么高。

重阳节之习俗3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重阳节之习俗】相关文章:

重阳节的习俗10-23

重阳节习俗10-22

重阳节习俗10-12

重阳节习俗09-11

重阳节的习俗06-20

广东重阳节习俗10-18

重阳节的饮食习俗12-06

重阳节习俗作文11-18

重阳节主要习俗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