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4-10-20 13:31: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我们往往向最亲近的人毫无掩饰地展现自己的坏脾气,忽略对方的感受,破坏亲密关系。由此可见用语和沟通不当会产生“暴力”效果,例如指责、嘲讽、说教或拒不回应等等都可能会给别人带来精神上的创伤。而不管这些语言暴力是有意还是无心,都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变得冷漠,甚至成为敌对面。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即“非暴力沟通”。

  本书前言片段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开头就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要素是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掌握好这四要素可以帮助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他人展开交流。

  一观察

  第一要素是观察,遇事先别急着评论,而是要保持客观性。首先这一步就要花许多的时间去纠正,因为我们身边接触的大多数人,包括自己,有时候会根据只言片语就直接对别人下定义,这非常地武断、片面。我们应该做的是全盘知悉客观事实与数据,并且不带情绪地、冷静地进行观察。

  二感受

  第二要素是感受,意思是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而不要盲目揣测其他人想法。人的想法总是千变万化的,自己尚且如此,过度猜测他人更是虚无缥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平时给朋友发消息,她没有及时回复,你自己可能就会胡思乱想:她是不是不想和我做朋友了?同理在工作中也是,同事或领导长时间没有回复你的消息,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哪方面得罪他们了?但其实这些都是你过度敏感带来的,解决乱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对方做的事和自己的情绪直截了当地告知对方,开启一段平等的沟通和协商。

  三需要

  第三要素是需要,即说出自己的需求,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往往能简化处理问题的步骤,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双方各自的需求,以便进行匹配,对大家来说都是有益的,是沟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四请求

  第四要素是请求,也就是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请求,明确发力点,从而让这场沟通变得高效。当然请求不是命令,命令是强制性的行为,但请求是可以被拒绝的。沟通是双向的,要给予他人拒绝的权力,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因此对某些事情最好不要怀有过高期待,我们要做好被拒绝的两手准备,与此同时尽全力而为之。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让与人进行良性沟通的方法,其实就是学会看清交流中所带情绪的本质,然后控制情绪,放平心态与人交流。当然,人是情绪化的动物,是人就一定会有情绪,私下交流难免会拌嘴争吵,但是如果在商业谈判等正式场合下,我们更需要看清语言和情绪背后的需求,再反过来问自己是否有能力、有意向满足这个需求?从而透过语言掌握此次沟通的本质,促成合作。

  《非暴力沟通》一书让我获益良多,在传授正确的沟通方法之余,书中还有一个关键词:爱自己。只有自己永远不会背叛自己,人是无法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少做受外界压力胁迫而自身不认同的事情。学会悦己,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最后,希望我们都可以做到“非暴力沟通”,倾听他人,善待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去更好的修行,这里的暴力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在精神层面的体现。

  在沟通中做到“非暴力”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前提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候是外在的表现,有时候是类似“冷暴力”的状态,无论哪种都会被对象准确的接收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依然在我们心底,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非暴力沟通教会我们如何释怀,把情绪转移、化解掉,用爱的`语言表达自己。任何关系都需要我们去维系,包括我们最亲近的人。当然,在处理情绪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把握原则,坚持自己的底线,不应该一味的仍让退步,把自己的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并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双方达到一种最舒服的状态。

  书中也对产生暴力情绪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我们有情绪、甚至生气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准确寻找到需求非常关键,按照书中所讲的方法让双方的情绪稳定下来是前提。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沟通,面对一些让自己情绪不稳定的事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发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双方受到更大伤害。静下心来寻根溯源,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剖析事物本身,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学会倾听,培养自己的爱,让身心得到更好的修行,遇见最好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书,终于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实不是觉得厚了,也不是因为没时间,就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应该是大众心理学的内容,作为一个学了心理学专业的,自然明白有很多书籍其实就是从专业心理学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暂时搁置了。直到,有一天,有个老师告诉我,这本书很好看哦,所以,翻开了。

  其实,我一般是看完书籍之后才会去看作者的简介的,当然除外那些本来就已经很熟悉的作者,这样就会让我在看书的同时也一并体会作者的经验,一同猜测作者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往往有时候翻看简介的时候都会让我大吃一惊,很有幸可以拜读这么优秀的大师的作品。人本主义的确是我在本书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欢这些章节,当然每一个章节都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都是会给人不同收获的。区分观察和评论:感触很深,因为我们往往会根据观察自动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会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但往往这样的观察只是片面的,往往这样的猜测只是其中之一,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贴标签和误会。

  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的,而评论则是根据你自身的价值体系对该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人们对于评论向来是喜欢反驳的'。例如:你想说小红很懒惰的时候,不妨想想你为什么想这么说,因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或许就可以换一种表达,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基于观察和事实),这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懒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说一句你真懒,应当会更让人能够接受,能够意识到为什么人家会这样说我。这个非常适用于教学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长或者老师同学的评论,尤其是老师,当老师因为学生今天没有完成作业,直接告诉这个孩子,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想或许这个孩子以后就这样自暴自弃了,或许这个孩子就背负着这样一句话耿耿于怀,如果告诉他原因,或许下一次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不会因为个别事件去否认或者判断一个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作者:苏梦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最近看的书是《非暴力沟通》,对里面一段话深感佩服:

  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可以引领我们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沟通时,我们所给他人的观点或反馈不应该再是间的条件反射,而应该是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之上。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在沟通时,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特有的沟通情景,并留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只需说出观察的客观结果。

  在观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因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更多的听到批评,令他人反感,排斥沟通。需要强调的是,非暴力沟通并非要求我们做到绝对的客观,不能用任何的评论,只是说将观察和评论进行区分是重要的。

  沟通的四个因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每个因素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观察需要用眼睛、耳朵,更需要用心去观察;表达感受要越清晰越好;表达需要更是越细越好;最好清楚地表达我们的需要。比如面对叛逆的学生什么事都和你做对,你会怎么处理?反正我会先表达我的愤怒,接着痛批一顿。可换来的结果一定是要么假装没听到,要么闷闷地恩一声:“知道了”,或者非常不情愿的嘴里小声嘟囔着。书中教给我们这样做:“看到你这样,我不太高兴。你是否愿意改正”。当然非暴力沟通不一定都是这样的公式(模式),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作出调整,但一定是清晰明确不带情绪的沟通方式。简单说可以表达生气,但不生气地表达。

  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不中听的话,共有四种选择:1、认为自己犯了错;2、指责对方;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想大多数人常常会徘徊于第一种和第二种,只有突破了第三种和第四种选择,才能进步成长,也才能心平气和地听懂说不中听话的人是不是真心地想让你进步!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作为老师我们经常说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我们自己会倾听吗?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是啊,不仅倾听痛苦的人是这样,平时的沟通中,我们我们更多的时候急于提建议或发表看法,表达感受,而缺少了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信息的能力——倾听。作者交给我们倾听的几个方法: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给他人反馈,保持关注,倾听并给予反馈。

  作为一名老师,每天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是否用心去聆听过孩子的心声,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当孩子犯错,我们有没有耐心的去听听孩子的想法,去理解他们。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在我读《非暴力沟通》之前,我一直认为暴力沟通就是大吼大叫吵架那才是,读了开头就知道我大错特错了,暴力沟通存在在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老公的沟通、老公和儿子的沟通、和客户的沟通、和同事的沟通等等,真的无处不在,我这样说你可能不太能理解,试想一个情景:老公一周每天都半夜回家还带着酒气,这个时候你沟通的时候第一句话是什么?我可能会说你还知道回来啊,你都不管儿子,只顾在外面喝酒。就是这样一句话其实就是暴力沟通,这句话里面除了指责还是带有情绪的在评判对方,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这句话讲出来起不到任何沟通的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

  非暴力沟通的定义就是爱的语言,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许我们自己不认为是暴力沟通,但是我们讲出来的话经常会引起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一般人都是条件反射式的暴力沟通,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做情绪的奴隶,重塑自己对于冲突的认识,打开爱和理解,从而实现非暴力沟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暴力沟通以及它的表现形式,只有了解什么是暴力沟通,才能转换自己学会非暴力沟通,表现形式如下:

  1、评判。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的时候都是评判大过于事实,比如老公把袜子丢在沙发上,你可能会说你怎么老是把袜子丢在沙发上,这就是一句评判,也许是偶尔的一次,也许是刚好脱了没有及时拿走,这是很明显的带有评判意味的话,职责他干嘛老是这么做,当这句话一出可能对方就会有情绪抵抗。我们经常会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去主观评判一个人的行为;

  2、比较。比较是评判的其中一种形势,经常会听到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进行比较,比如父母对孩子之间比较、老婆对老公之间比较、媳妇对婆婆之间的比较等等,比较只会蒙蔽了我们爱的双眼,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

  3、回避责任。我们经常会说我不得不做某某事情,这个过程是对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进项回避,淡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责任,一旦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是主人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推卸掉应承担的责任;

  4、强人所难。经常听到父母说: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怎么怎么样,这也是我经常对我儿子说的一句话,这完全就是在威胁,强人所难,典型的暴力沟通,今天听完也让我陷入深深的后悔中;

  其次我们就需要了解实现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1、区分观察和评判。我们知道评判是一种暴力沟通,那我们要改善这一点,第一要素就是观察,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说出观察结果,也就是事实,当你说出事实的时候,对方听完的感受是没有抵触情绪的,因为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沟通中并没有带有评判或者个人主观的评价;

  2、体会和表达感受。我们要善于体会对方当时的真实感受,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更为真实的面对对方,这也是我的误区,我经常在沟通中会说:我觉得。其实在表达这句话的时候就是在表达自我评价的感受,并未考虑对方,未用同理心进行思考;

  3、感受的根源是需要。任何暴力沟通都是一种需要未被满足,从而造成冲突,批评、指责和评论往往暗示着我们的期待,间接在表达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反过来,如果我们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对方可能就会做出积极的相应。

  4、请求帮助。清楚的表达出自己需要的目标,具体到事项,告诉对方,这个时候就可以很好的实现,可以得到对方很好的回应。比如丈夫天天不归家,我们可以像奇葩说的辩题那样说:希望你每周陪孩子12小时,这是对孩子成长最基本的陪伴,孩子需要爸爸的爱。这样的表达和对应的指责比较一下,或者用奇葩说的辩题方式就是如果你归家我就取消你爸爸的称号,这两者哪个听起来更舒服不言而喻。

  学会非暴力沟通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

  1、学会倾听。全身心的倾听,不急于给予对方建议,先倾听对方,全心全意体会对方的感受,结合当事人的`感受给予反馈,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的方式给予反馈,有助于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

  2、培养对自己的爱。有一句叫做懂得爱自己的人才懂得爱别人,我们要学会在不得不做的事情上我们都可以改成我选择做什么,我选择做是源自于我自己的需要,当你考虑我需要的时候就会找到你内心真正的价值取向;

  3、愤怒与感激。任何一次暴力沟通都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产生的冲突,我们不需要压抑和忽视自己的愤怒,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了解自己的愤怒,从而表达内心的渴望,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然后就是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发自内心的赞扬,表达感激之情,如果言不由衷反而会起逆反作用;

  非暴力沟通就是要尊重事实,了解感受,表达需求,最后给予具体的要求和方法,寻求帮助。我最深刻的理解就是真实且不失礼貌,我们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但是也要注重体会他人的感受,双方是以解决冲突达到最好的结果为目的,不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为目的,如果都能学会非暴力沟通,这个世界上会少很多的悲剧。同时作为妈妈,我也呼吁大家利用非暴力沟通教育子女,语言暴力的伤害远远大过身体的伤害,因为我自己是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的产物,我深刻明白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子女成长有多么大的影响,希望看到此文的你可以减少暴力沟通并传递影响下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创作的一本书,希望通过非暴力沟通,让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爱、和谐和幸福,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了解那些不经意间的伤害,从而把握语言的技巧,当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了解到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它被称作“爱的语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爱—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不经意的话语,而对别人造成伤害,而我们往往却不知,不明白为什么两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疏离,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感到越来越陌生。正是因为这些作者出于某种原因,经过不断的体验人生,从而找到一种沟通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来谈话和聆听,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鲁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谢爱与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生活更加美满,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含义。

  作者在书中写到:“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其实,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就是因为某种语言和表达方式,所以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就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往往就忽视了别人的感受,一直不经意的话语,从口脱出不计任何后果,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却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同样的,当我们没有得到满足时,也常常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常常伴有愤怒,冷漠等等,同时在我们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却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想法,常常选择逃避或者急进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内心的不满,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从而使两个人之间越走越远。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冷静下来,我们不妨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书中说到,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主要有四个,即观察、体会、感受、请求,每一点都清楚的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就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是沟通更为顺畅;学会表达自己的请求,只有你说出来,别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么,从而满足你。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认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间的美好,反之,当你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看到的将是一片灰暗,当你不如意时,不妨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去体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在生活中,大家都会尽量用自认为和煦、亲切、谦卑的语调和刚认识的朋友、同事沟通,尽量避免去用那些尖锐、针对、冰冷的词汇伤害到他人或让他人在与自己的沟通过程中感到不适,因为这种心存善意的营造和谐氛围的沟通方式,让我们为双方创造了良好的初印象。当我们渐渐地彼此熟识,语言的魅力可能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也许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只是在就事论事,但往往就是这种无感知的语言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俗话说“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在愤怒的情绪到达临界点时,应该如何让理智占据主导,化解精神暴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如何通过一本书来传达他的情绪,让愤怒的人安静下来。

  非暴力沟通主要有包含以下4个要素:

  观察

  我们要观察什么呢?我们要留心于导致即将和他人产生语言交流的那个人或事,不管你喜不喜欢,因为观察到了一些事情和行为促使我们产生了一些思考,从而导致了我们沟通的欲望。

  感受

  当我们在脑海中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思考后,势必会萌生出一些情绪,它可能是喜悦的、开心的、愤怒的`、害怕的、情绪化的、亦或是身心受到伤害的,不同的情绪会左右说话的方式,如果将这些负面情绪毫无保留的释放,那将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

  需要

  产生负面情绪其实并不可怕,人非圣贤,心绪又怎么会一直波澜不惊,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清楚的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结果,避免描述事件时携带着个人色彩,做到客观诚实而不是批判或评估,这件事让我感觉难过且没办法减弱这份感受,负面情绪也在愈演愈烈,我们要做的就是告知对方我需要什么,得到需求上的满足才能够舒缓当下的情绪。

  请求

  最后,为了改善现状,我们可以告知对方是否愿意在这件事上做些什么,让对方能够感知到,我很期待他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来满足我们。

  我们可以结合一个例子去理解这4个要素。忙碌了一天的母亲回到家,发现厕所的地板上全是积水,这些水渍来自于家中的小孩,他使用完厕所后并没有及时清理地面,这个时候妈妈说:“我看到厕所地面上满是水渍,我不太喜欢家里的地面总是湿哒哒的,我喜欢干净清爽的卫生间,你是否愿意花一点点时间把测所收拾成使用前的样子呢?”。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妈妈看到不喜欢的事情发生时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合理的选择4要素来建立和孩子的联系,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了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套用4要素呢。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旨在于让我们转变沟通和聆听的方式,在每一次的沟通交流中,语言不再是那道筑起的高墙,学会说话,我们的语言神经不会再有应激反应,学会传递心中之爱,让爱融入于生活,那么你我之间链接的将会是一扇窗户,打开窗,互相倾听内心深处的呼声,让爱自然流露。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听过让自己不舒服的耳语,也经历过让自己内心痛苦的沟通过程。在我看来,不一定是当面的谩骂以及嘲讽才算得上暴力,虽然那些难听的话语只是一瞬间的冲击,那些隐性的暴力语言,却给心灵带来长久的伤害。

  我想这些所谓的“暴力”在孩子心里会种下怎样的种子如果说我们阅读了很多关于暴力的书籍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辞,在交流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带给对方的舒适以及礼貌的话,但不妨回过头想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孩子因为老师或者家长在他年幼时对他的否定和批评而将他那颗面对世界好奇的心灵扼杀在摇篮里。

  很多时候成长只是一瞬间的事。在家庭成长中,我很感激他们,尽管我们曾经用多么令对方痛心的方式去证明我们对对方的爱,但是我从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理解与表达爱。在阅读完书中前两个章节时,我发现要不使用暴力,也要掌握一些方法的。例如:“你真的懂我吗?”“你不懂我”其实“懂”这个字眼,是需要双方的努力,若只有一方的努力,那么所做的都是无用功。

  在东方父母的教育中,大多都是他律他制。父母制定了这个规则,孩子就要符合他们的规律,这叫做让孩子从小围着父母的意志转。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有隔阂,问题大多都是来源于父母本身。他们往往会觉得:“你是我的孩子,你什么事都要听我的,因为我是过来人,不会害你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常常用命令的语气让我们去达到他们心里的那个预期。书中写到,一位母亲对正值青春期的`儿子说:“你应该将电视机旁边的脏袜子洗了”若他把那句用命令的语气换成“我希望或者你愿意将电视机旁边的袜子洗了”这样会出乎意料的达到你所期待的有效沟通的结果。

  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刚开始以为这本书是讲说话的技巧,读完才意识到,沟通的本质不是在于如何去说,而是语言背后的思维,如何去想,如何去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简单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换位思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始终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敬重、理解、观赏、感谢、慈善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欲、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原委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视察,找到结果,并清晰的描述下来。要胜利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意自己的须要。

  闻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觉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或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苦痛。这时候我们就特别须要“非暴力沟通”了,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我们要感谢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非暴力沟通专注于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很多时候我们的话语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八九是因为我们表达的方式不对。如果你从说第一句话开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打开心扉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有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如果谈话偏离主题或者让很多人感到无聊,可以打断讲话人,因为讲话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无聊。没有人想自己讲的话被当作负担,比起假装在听直接打断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使用“应该”这个词,只会加重自责。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责,就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愤怒是由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A、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别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C、体会自己的需要。

  D、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感觉这本书非常适合老师和新手妈妈读,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需要慢慢学习。当然,也很适合用来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是判断或者指责,而是说出自己的需要。

  人和人之间价值观不同,在乎的事情也不一样。可能我认为重要的事情,你觉得不重要。但是如果我气呼呼的告诉你:你是个混蛋,因为你觉,所以你觉得???,以此确定对方的观察和感受。理解对方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从此,你可以进一步了解她的需求。然后你可以问:你希望??,以明白自己可以如何安抚他。

  所以这本书让我学会不再将个人的价值判断强加到他人身上,而是学会讲出自己的需求,或者去体会别人的观察和需求和我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别人的感情。这样才是一个社会人。

  感谢这本书,让我知道价值观可以很多元。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不一定要建立在同样的价值判断上,而可以建立在同理心和需求的沟通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由于读书会要组织《非暴力沟通》专场活动的缘由,这周又重新翻一遍这本书。或许是在听了许多次对它的共享,抑或上次读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阅读的积累,尤其是这段时间在工作中消失了沟通问题的状况之下。重读这本书,发觉了许多好玩且有用的细节。

  第一点,是作者个人的简历。听过的共享者都极少留意到作者马歇尔卢森堡也是一位临床心理学的博士,而且是在书中也多次提及的是闻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罗杰斯的同学。不难看出,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在双方沟通之中要敬重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同时也要真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是在罗杰斯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的进展而来。此外,马歇尔强调非暴力沟通中的不带成见的观看与罗杰斯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深度倾听也是相同的方法。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讨论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进展。非暴力沟通同样强调沟通过程人的正面性和沟通产生价值,以解决而非分析问题为导向。此外在非暴力沟通中最关键的是正确提出自己的需求和熟悉对方的需求,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无法真正熟悉到对方的需求,都会造成沟通的失败。这也是在基于另外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之上的进展。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六个层次:生理需求,平安需求,社会需求,敬重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因此,非暴力沟通的理论核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不容置疑的。

  其次点,作者多次提到不能机械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形式,而遗忘了他的目的。所谓非暴力沟通的形式正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看,感受,需要和恳求,具体点说,就是不带偏见的观看,充分表达和引导对方完全表达内心感受,明确自己和对方的需要,正确提出自己的和引导对方提出恳求。形式看似简洁,在实践中却特别困难。主要缘由也许就在于,我们过于注意非暴力沟通作为工具的形式而遗忘了使用它目的。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沟通方法,它的核心仍在于沟通。人与人之间需求沟通缘由是双方存在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需要达成全都或者相互理解,沟通的过程就是交换双方的不对等的信息从而双方可以转变观念或行为。因此在使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时要时刻记住沟通的目的,不然就达不到沟通的最终结果。

  第三点,作者提到了异化的沟通方式,也就是暴力的沟通方式,主要有四种形式:道德评判,对比评价,固化责任和强迫威逼,源自于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提及,但是可以从中推断出的是,非暴力沟通只适用于自由和公平地位的双方,或者双方虽然处于不公平地位,但沟通仍旧公平的。一旦双方是地位不公平的,一方统治甚至奴役另一方,那主要沟通方式便会是异化的沟通方式。由于这种状况下沟通的目的要让一个人听从另外一个人的意志,听从者的个人的自由意志是被拒绝的。这是一种压倒性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命令而不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恳求。作者也多次提到非暴力沟通的应用对于家长,老师和公司管理者而言,是特别困难的,由于地位的优势,这些人不情愿作出恳求,或者作出的恳求被理解为命令。但在异化的沟通情境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要转变局面,最好的方式仍旧是实行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假如也是实行暴力的方式,如拒绝和抵抗,只会造成强势的一方使用暴力的程度增加,而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可以减轻暴力带来的损害。

  第四点,非暴力沟通最主要的是强调人的本体和主动性以及人的同理心,这些都是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人的.感受是自己打算的,外界只能刺激和影响它。面对他人的不当的指责,我们可以下意识地感到内疚和自责或者立即反对对方,也可以有意识的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和发觉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假如实行后一种方式,我们就不会被对方的心情牵动,而是专注于对方和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从而可以真正解决沟通的问题。另外对于许多由于社会因素,我们必需担当的责任,许多不得不去牺牲个人自由完成的义务,假如从主动选择的乐观角度动身,我们会将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变成是我们所自由选择和情愿的担当的事情,这样对于个人而言,同样的行为带来的幸福感会大于苦痛感。

  第五点,是语言的局限性。非暴力沟通相对于暴力沟通,在语言表达上明显的更丰富和简单。暴力沟通中的一句简洁的道德评判,非暴力沟通中却要划分为观看,感受,需要和恳求四个部分。而且非暴力沟通要求观看的客观与精确,感受表达的充分与完全,需要和恳求提出的明确与完整。缺少其中任何一项的语言表达,都不足以成为非暴力沟通。所以,马歇尔开篇就提到,语言是窗户,也是墙。语言有它天生的局限性。例如中国人始终不喜爱直接表达感受和需求的缘由,个人认为,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要求谨言拒绝巧言,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语言在表达感受方面缺少一种自然性。中国语言里就找不到i’m sad的表达。另外作者提到语言是静态的,而我们的世界是动态的,静态的语言无法与动态的世界匹配,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由语言产生的问题。

  最终,引用译者结语的话“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漂亮心世界,并且知道,生活永久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会生命的美和奇妙”,所表达的是,非暴力沟通的世界是一个抱负的世界。非暴力沟通的世界是一个人人自由和公平的世界,但现实是处处都有压迫和统治,有压迫和统治的地方就有暴力存在,面对暴力的世界,我们可以选择以暴力的方式回击,但是结果是暴力变的更泛滥,压迫和统治也会更严峻,也可以选择以非暴力的方式去应对,一方面削减暴力对我们的损害,另一方面暴力也会因此而削减。如何应对,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终全部实现虽然是要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但是需要从每一个个人开头。正如唱歌的那样,只要人人都布满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妙人间,这也是马歇尔书中隐蔽的愿望。现实虽然是美妙人间遥不行及,然而包括马歇尔在内每个个体追求它的过程也是同样美妙和有意义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学会说话,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

  —题记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奇迹,但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快乐,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这是我大部分开心、悲伤、愤怒时刻的起因。情绪素来是人的软肋,如同《象与骑象人》里说,理智无法拉住情绪的大象。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其实是章节小测题,让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觉察到非暴力沟通与普通沟通方式的不同,我试着做了一下,发现真的挺难的,不过进行完之后感觉自己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来。

  这是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则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要,表达请求。观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倾听,请求,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感激。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别的。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的年代之后,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

  拉远了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就是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非暴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

  非暴也很难,因为最难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

  如何真正地倾听,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很长的一段修炼之路要走。

  ——描述观察而非发表评论。

  ——表达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强制安慰。

  ——说明请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目的不是争对错,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当然,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从心理方面着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并且减少矛盾或由于误解带来的愤怒情绪。但是倘若我们要从更为工具、理性、更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磨练沟通艺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文丨孙宁。本周读了体会和表达感受以及感受的根源,在这几章里能够深切的对比出,原来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都没有明确的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自己的需求。比如,孩子的房间很乱,我看到后很恼火,就会马上气冲冲地说:“你看看乱糟糟的,像什么样。能不能利索点啊。”孩子就会说:“哪样了?你怎么每次都这样说,你想让我怎么样啊?”我瞬间就崩溃了。

  当时确实感觉自己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感受并没有清楚的表达出来,更没有说出具体的请求,让他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所以昨天我就试着书中的样子说:“我看到你的房间有点不整齐,心里不舒服。真希望你能把被子叠好放在床的一边,再把枕头放在被子上,看完的书能够放在书橱里……”他说:“好的,老妈,画完画马上整理,行吗?”

  我心里有点小得意,原来可以这么简单的沟通啊!所以,这本书真的需要经常的拿出来读读,才能更好的沟通和提高。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6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1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2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1-2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23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0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集锦15篇)12-0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08